1. 交检合格率(不是一次交检合格率)怎么算
(一)质量检验的定义
(1)检验就是通过观察和判断,适当时结合测量、试验所进行的符合性评价。对产品而言,是指根据产品标准或检验规程对原材料、中间产品、成品进行观察,适当时进行测量或试验,并把所得到的特性值和规定值作比较,判定出各个物品或成批产品合格与不合格的技术性检查活动。
(2)质量检验就是对产品的一个或多个质量特性进行观察、测量、试验,并将结果和规定的质量要求进行比较,以确定每项质量特性合格情况的技术性检查活动。
(二)质量检验的基本要点
(1)一种产品为满足顾客要求或预期的使用要求和政府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都要对其技术性能、安全性能、互换性能及对环境和人身安全、健康影响的程度等多方面的要求做出规定,这些规定组成对产品相应质量特性的要求。不同的产品会有不同的质量特性要求,同一产品的用途不同,其质量特性要求也会有所不同。
(2)对产品的质量特性要求一般都转化为具体的技术要求在产品技术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和其他相关的产品设计图样、作业文件或检验规程中明确规定,成为质量检验的技术依据和检验后比较检验结果的基础。经对照比较,确定每项检验的特性是否符合标准和文件规定的要求。
(3)产品质量特性是在产品实现过程形成的,是由产品的原材料、构成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如零、部件)的质量决定的,并与产品实现过程的专业技术、人员水平、设备能力甚至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因此,不仅要对过程的作业(操作)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合格上岗,对设备能力进行核定,对环境进行监控,明确规定作业(工艺)方法,必要时对作业(工艺)参数进行监控,而且还要对产品进行质量检验,判定产品的质量状态。
(4)质量检验是要对产品的一个或多个质量特性,通过物理的、化学的和其他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进行观察、试验、测量,取得证实产品质量的客观证据。因此,需要有适用的检测手段,包括各种计量检测器具、仪器仪表、试验设备等等,并且对其实施有效控制,保持所需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5)质量检验的结果,要依据产品技术标准和相关的产品图样、过程(工艺)文件或检验规程的规定进行对比,确定每项质量特性是否合格,从而对单件产品或批产品质量进行判定。
(三)质量检验的主要功能
(1)鉴别功能
根据技术标准、产品图样、作业(工艺)规程或订货合同的规定,采用相应的检测方法观察、试验、测量产品的质量特性,判定产品质量是否符合规定的要求,这是质量检验的鉴别功能。鉴别是"把关"的前提,通过鉴别才能判断产品质量是否合格。不进行鉴别就不能确定产品的质量状况,也就难以实现质量"把关"。鉴别主要由专职检验人员完成。
(2)"把关"功能
质量"把关"是质量检验最重要、最基本的功能。产品实现的过程往往是一个复杂过程,影响质量的各种因素(人、机、料、法、环)都会在这过程中发生变化和波动,各过程(工序)不可能始终处于等同的技术状态,质量波动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必须通过严格的质量检验,剔除不合格品并予以"隔离",实现不合格的原材料不投产,不合格的产品组成部分及中间产品不转序、不放行,不合格的成品不交付(销售、使用),严把质量关,实现"把关"功能.
(3)预防功能
现代质量检验不单纯是事后"把关",还同时起到预防的作用。检验的预防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通过过程(工序)能力的测定和控制图的使用起预防作用。无论是测定过程(工序)能力或使用控制图,都需要通过产品检验取得批数据或一组数据,但这种检验的目的,不是为了判定这一批或一组产品是否合格,而是为了计算过程(工序)能力的大小和反映过程的状态是否受控。如发现能力不足,或通过控制图表明出现了异常因素,需及时调整或采取有效的技术、组织措施,提高过程(工序)能力或消除异常因素,恢复过程(工序)的稳定状态,以预防不合格品的产生。
②通过过程(工序)作业的首检与巡检起预防作用。当一个班次或一批产品开始作业(加工)时,一般应进行首件检验,只有当首件检验合格并得到认可时,才能正式投产。此外,当设备进行了调整又开始作业(加工)时,也应进行首件检验,其目的都是为了预防出现成批不合格品。而正式投产后,为了及时发现作业过程是否发生了变化,还要定时或不定时到作业现场进行巡回抽查,一旦发现问题,可以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
③广义的预防作用。实际上对原材料和外购件的进货检验,对中间产品转序或入库前的检验,既起把关作用,又起预防作用。前过程(工序)的把关,对后过程(工序)就是预防,特别是应用现代数理统计方法对检验数据进行分析,就能找到或发现质量变异的特征和规律。利用这些特征和规律就能改善质量状况,预防不稳定生产状态的出现。
(4)报告功能
为了使相关的管理部门及时掌握产品实现过程中的质量状况,评价和分析质量控制的有效性,把检验获取的数据和信息,经汇总、整理、分析后写成报告,为质量控制、质量改进、质量考核以及管理层进行质量决策提供重要信息和依据。
质量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原材料、外购件、外协件进货验收的质量情况和合格率;
②过程检验、成品检验的合格率、返修率、报废率和等级率,以及相应的废品损失金额;
③按产品组成部分(如零、部件)或作业单位划分统计的合格率、返修率、报废率及相应废品损失金额;
④产品报废原因的分析;
⑤重大质量问题的调查、分析和处理意见;
2. 在质量目标统计中制程合格率要怎么统计是依据QC的检验中的合格率统计还是依据生产中的合格品/生产总数呢
下一工序发现的不合格要加入这一工序的不合格数中来算不合格率!
3. 计量器具周检率怎么计算
你说的情况在企业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提前送检在我们单位基本不存在,因为我们是由计量管理部门在计量器具到期前按照周检计划同一向使用部门下达送检通知单,使用部门接到送检通知单后按照规定的时间送检,使用部门不会提前送检的,提前拿到计量部门检定的一般都是存在问题的计量器具,对于此类计量器具,到期计量管理部门仍要下达送检通知单的,对送检率没有影响。
封存的计量器具要影响送检率的。
而对于新增的计量器具,我单位采用的是进行使用前的检定/校准,建立台帐,纳入下一年度的周检计划,其对本年度的送检率不产生影响。
我们是这样管理的,供参考指正。
4. 设备故障率如何计算
设备故障率和设备完好率是一个计算方法,首先要搞清楚哪些设备参与统计内,再弄清故障容的定义(比如停役就算故障),还要知道统计的时间。例如:一年之中三台主变有一台故障停役10天。那么它的故障率就是:10台天/3*365台天=0.91%。当然还要不同的统计方法。
5. 测试通过率如何计算
测试通过率计算公式:合格人数÷考试总人数×100%=合格率。
例如:
参加考试的有10人,合格人数是5人,那么合格率为:5÷10×100%=50%
1、如果结果能整除,那就按算出的结果来。
2、如果结果不能整除的话,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默认保留2位小数。
(5)测量设备受检率怎么统计计算扩展阅读
整数的除法法则
1、从被除数的商位起,先看除数有几位,再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几位,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除多一位数;
2、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面写上商;
3、每次除后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法则:
1、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2、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补零,再继续除。
6. 什么是统计检验怎么选择统计检验方法
统计检验亦称“假设检验”。根据抽样结果,在一定可靠性程度上对一个或多个总体分布的原假设作出拒绝还是不拒绝(予以接受)结论的程序。决定常取决于样本统计量的数值与所假设的总体参数是否有显著差异。这时称差异显著性检验。检验的推理逻辑为具有概率性质的反证法。
选择
显著性水平和否定域
有了与问题相关的抽样分布,我们便可以把所有可能的结果分成两类:一类是不大可能的结果;另一类人们预料这些结果很可能发生。既然如此,如果我们在一次实际抽样中得到的结果恰好属于第一类,我们就有理由对概率分布的前提假设产生怀疑。
在统计检验中,这些不大可能的结果称为否定域。如果这类结果真的发生了,我们将否定假设;反之就不否定假设。概率分布的具体形式是由假设决定的,假设肯定不止一个。在统计检验中,通常把被检验的那个假设称为零假设(或称原假设,用符号H0表示),并用它和其他备择假设(用符号H1表示)相对比。
值得注意的是,假设只能被检验,从来不能加以证明。统计检验可以帮助我们否定一个假设,却不能帮助我们肯定一个假设。为了使检验更严格、更科学,还需要更多的东西。首先,我们必须确定冒犯第一类和第二类错误的风险的程度;其次,要确定否定域是否要包含抽样分布的两端。
第一类错误是,零假设H0实际上是正确的,却被否定了。第二类错误则是,H0实际上是错的,却没有被否定。第二类错误是,零假设H0实际上是错误的,却没有被否定。遗憾的是,不管我们如何选择否定域,都不可能完全避免第一类错误和第二类错误,也不可能同时把犯两类错误的危险压缩到最小。
对任何一个给定的检验而言,第一类错误的危险越小,第二类错误的概率就越大;反之亦然。一般来讲,不可能具体估计出第二类错误的概率值。第一类错误则不然,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是否定域内各种结果的概率之和。
由于犯第一类错误的危险和犯第二类错误的危险呈相背趋向,所以统计检验时,我们必须事先在冒多大第一类错误的风险和多大第二类错误的风险之间作出权衡。被我们事先选定的可以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叫做检验的显著性水平(用α表示),它决定了否定域的大小。
如果抽样分布是连续的,否定域可以建立在想要建立的任何水平上,否定域的大小可以和显著性水平的要求一致起来(后面的正态检验就如此)。如果抽样分布是非连续的,就要用累计概率的方法找出一组构成否定域的结果。
即在已知概率分布表上,从两端可能性最小的概率开始向中心累计,直至概率之和略小于选定的显著性水平为止。在许多场合,我们能预测偏差的方向,或只对一个方向的偏差感兴趣。每当方向能被预测的时候,在同样显著性水平的条件下,单侧检验比双侧检验更合适。
因为否定域被集中到抽样分布更合适的一侧,可以得到一个比较大的尾端。这样做,可以在犯第一类错误的危险不变的情况下,减少了犯第二类错误的危险。
(6)测量设备受检率怎么统计计算扩展阅读
选择统计检验程序的方法时需考虑以下条件:
1、看总体分布是否已知。如果已知,看是不是正态分布。如果已知样本分布为常态分布就可以选择参数检验法,如果总体分布未知就用非参数检验法。
2、在参数检验中,如果总体分布为正态,总体方差已知,两样本独立或相关都可以采用Z检验;如果总体方差未知,根据样本方差,采取不同的t检验。如果总体分布非正态,总体方差已知,根据样本独立或相关采取Z’检验;如果总体方差未知,根据独立和相关采取不同的Z‘检验。
3、根据题目考虑用单侧还是双侧检验。
4、在非参数检验中,按照两个样本相关和不相关、精度与容量等,可以采用符号检验、秩和检验等方法。
7. 凝土外加剂减水率试验时基准配合比和受检配合比如何计算特别是受检混凝土配合比计算谢谢大侠帮忙解决!
基准配合比和试验室配合比的确定
初步计算配合比是根据经验公式和经验图表估算而得,因此不一定符合实际情况,必经通过试拌验证。当不符合设计要求时,需通过调整使和易性满足施工要求,使W/C满足强度和耐久性要求。
1.和易性调整——确定基准配合比。根据初步计算配合比配成混凝土拌合物,先测定混凝土坍落度,同时观察粘聚性和保水性。如不符合要求,按下列原则进行调整:
(1)当坍落度小于设计要求时,可在保持水灰比不变的情况下,增加用水量和相应的水泥用量(水泥浆)。
(2)当坍落度大于设计要求时,可在保持砂率不变的情况下,增加砂、石用量(相当于减少水泥浆用量)。
(3)当粘聚性和保水性不良时(通常是砂率不足),可适当增加砂用量,即增大砂率。
(4)当拌合物显得砂浆量过多时,可单独加入适量石子,即降低砂率。
在混凝土和易性满足要求后,测定拌合物的实际表观密度(),并按下式计算每1m3混凝土的各材料用量——即基准配合比:
令:A=C拌+W拌+S拌+G拌则有:
(4-38)
式中:
A——试拌调整后,各材料的实际总用量(kg);
——混凝土的实测表观密度(kg/m3);
C拌、W拌、S拌、G拌——试拌调整后,水泥、水、砂子、石子实际拌合用量(kg);
Cj、Wj、Sj、Gj——基准配合比中1m3混凝土的各材料用量(kg)。
如果初步计算配合比和易性完全满足要求而无需调整,也必须测定实际混凝土拌合物的表观密度,并利用上式计算Cj、Wj、Sj、Gj。否则将出现“负方” 或“超方”现象。亦即初步计算1m3混凝土,在实际拌制时,少于或多于1m3。当混凝土表观密度实测值与计算值之差的绝对值不超过计算值的2%时,则初步计算配合比即为基准配合比,无需调整。
2.强度和耐久性复核——确定试验室配合比。根据和易性满足要求的基准配合比和水灰比,配制一组混凝土试件;并保持用水量不变,水灰比分别增加和减少0.05再配制二组混凝土试件,用水量应与基准配合比相同,砂率可分别增加和减少1%。制作混凝土强度试件时,应同时检验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粘聚性、保水性和表观密度,并以此结果代表相应配合比的混凝土拌合物的性能。三组试件经标准养护28天,测定抗压强度,以三组试件的强度和相应灰水比作图,确定与配制强度相对应的灰水比,并重新计算水泥和砂石用量。当对混凝土的抗渗、抗冻等耐久性指标有要求时,则制作相应试件进行检验。强度和耐久性均合格的水灰比对应的配合比,称为混凝土试验室配合比。计作C、W、S、G。
8.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受控的完成率KPI怎么计算最好
1 人力资源工作计
划按时完成率 月/季/年 ×100%
人力资源部
2 招聘计划完成率 月/季/年 ×100%
人力资源部
3 培训计划完成率 月/季/年 ×100%
人力资源部
4 绩效考核计划
按时完成率 月/季/年 ×100%
人力资源部
5 绩效考核申诉
处理及时率 月/季/年 ×100%
9. 设备故障率怎么统计
出故障的设备台数除以总设备台数就得到设备故障率,该数值是个变化的
10. 设备运转率的精确计算方法
要计算运转率,就要知道单位时间内,设备的运转时间战单位时间的比率。比如,一小时内运转6分钟,那只有10%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