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寺庙中烧香用的器具称什么名
在寺庙里的用具,统称称为法器。其中烧香的器具有香炉、香灰铲、香架等等。
㈡ 寺庙里的东西,不知道是什么
柱础是中国建筑构件一种,俗称磉盘,或柱础石,它是承受屋柱压力的垫基石,凡是木架结构的房屋,可谓柱柱皆有,缺一不可。古代中国人民为使落地屋柱不使潮湿腐烂,在柱脚上添上一块石墩,就使柱脚与地坪隔离,起到绝对的防潮作用;同时,又加强柱基的承压力。因此,对础石的使用均十分重视。
㈢ 像寺庙用的佛教用品如欢音或者佛像等用品是寺庙里自己生产的吗!还是有专们的公司供应
寺庙所有的佛教用具全部是市场采购的
确定厂家,签订合同!!!
㈣ 寺庙里有电子设施吗
大寺院里有
㈤ 一个有规模的寺院都有哪些房屋建筑设施
一般在寺前或宅院中心造塔。当时的寺院习称“浮屠祠”,礼拜塔中舍利是当时信徒巡礼的主要内容。庙前有廊庑围绕,正中院庭的前后有殿堂,房院为僧房。隋唐以后,造巨像成风,佛殿普遍代替佛塔,佛塔渐渐被挤出寺院,或另辟塔院,或置于寺前后或两侧。 禅宗兴起后,提倡“伽蓝七殿”制。七堂为佛殿、法堂、僧堂、库房、山门、西净、浴室。较大的寺院还有讲堂、经堂、禅堂、塔、钟楼、鼓楼等建筑。明代以后,伽蓝制度已有定式,殿堂塑像也大抵一致。佛寺殿堂的配置大致是,以南北为中轴线,自南往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再后是藏经楼。东西配殿则有伽蓝殿、祖师殿、观音殿、药师殿等。寺院的东侧为僧人生活区,包括僧房、香积厨、斋堂、茶堂、职事堂(库房)等。西侧主要是云会堂(禅堂),以容四海云游僧人而名。 山门一般有三个,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山门常盖成殿堂式,殿内左右分塑二金刚力士,守护佛法。山门而后的天王殿,中供大肚弥勒,弥勒是释迦的继承人,称为“未来佛”。弥勒像的左右分裂四大天王像,掌管东西南北四大部洲的山河大地,又称为“四大金刚”。弥勒像的背后是护法神韦驮天尊。 大雄殿供奉主尊释迦牟尼像。供一尊佛,或释迦佛或毗卢佛或接引佛,有的供三尊佛,或三世佛(中释迦佛、左东方药师琉璃光佛、右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或三身佛(法身、报身、化身)。主尊两侧,常有左右胁侍,即老“迦叶”、少“阿难”,或塑文殊、普贤两菩萨。殿内东西两侧面,多塑十八罗汉像或二十诸天。佛去背后多塑一堂“海岛观音”。 法堂是演说佛法、皈戒集会之处,是寺中仅次于大殿的主要建筑。 最后是藏经楼,珍藏佛经的地方。 大雄宝殿两旁的东西配殿,西为伽蓝殿,供像三尊,中波斯匿王,左陀太子,右给孤独长者。两侧常供十八位伽蓝神。东为祖师殿,多供奉达摩或当寺开山祖师。 其它尚有库房、客房、厨房、浴室等等,分布四周。 此外,园林式建筑格局的佛寺也较普遍。以寺为主,或包以园林,或附缀园林,或穿插园林。与寺庙均衡、对称、封闭相反,园林的配置则追摹自然,灵活多变,园林中水涧溪流,似源头无尽;曲径通幽,柳暗花明,似境界无穷。这两种相反的艺术格局构成了中国寺院既有典雅庄重的庙堂气氛,又有自然情趣、意境层深的欣赏。如苏州的灵岩寺、杭州的灵隐寺、夫台山国清寺、广东曲江南华寺、湖南衡山祝圣寺、湖北当阳玉泉寺、成都文殊院等等,都属于此类格局。
㈥ 去寺庙要准备什么呢
1、一定要先到客堂,经客堂师父安排参访,不可自己随意到处走动。
2、注意寺庙的对外开放时间。
3、如果遇到有告示“游客止步”的地方,不要擅自进入。
4、去寺庙要衣着得体,不可过分暴露。
5、不要踩寺庙里的门槛,也不要坐在上面。
6、不可在寺庙里抽烟喝酒、吃荤、嚼槟榔。
7、不可大声喧哗、嬉戏打闹、吵架辱骂,不要随意播放音乐歌曲。
8、不可攀爬佛像或者对着佛像指指点点。
9、未经允许,寺庙里一般禁止摄影。
10、寺庙里的殿堂,建议从两侧门入。
11、不要随地乱扔垃圾或随地便溺。
12、如果有带小孩一同前往,家长要照看好孩子,以免小孩无意中做出不礼貌的事情。
13、与寺庙里的僧众交谈前先双手合十简单行礼,可以尊称其为师父、法师。
14、不可对寺庙里的僧人做出拉扯、拥抱、摸头等不当行为。
去寺庙要注意的事项差不多就是以上这些。其实总结起来,只要怀有虔诚之心,那么即使因为不知道这些禁忌而无意中做出一些不礼貌的行为,佛祖也不会怪罪的,但是不要明知故犯,故意去做出一些亵渎佛门圣地的事情。至于网上有传孕妇或女性生理期不能去寺庙等等言论,其实很多都是迷信的说法,心诚者大可不必为这些烦恼,但最好在前往寺庙前注意更换干净衣物。
㈦ 寺庙里上的香是什么材料制作的用什么设备制作的
香的品种多种多样,从味道及材料分,有沉香、檀香、香水香;从形状及用途分,可分为竹立香、盘香(环香)、卧香、香锥(香塔粒)、元宝香、微烟香等。使用的香木粉有:沉香、薰陆、白檀、青木、丁香
一、 竹立香
也称竹香、立香;由一枝竹芯人工多次裹上香木粉组成,此香的制作工艺复杂,古时主要作为祭寺及拜神之用。
由于制成品携带及使用方便、不易折断、不掉粉,且可以制成不同大小、不同长短及颜色的各式薰香,也逐渐成为野外休闲生活的必备之物,在躯赶蚊虫的同时,增加野趣。
二、 盘香
也称环香、香环;全由香粉制成,由于点燃时间长短不同分为2小时、4小时、12小时、24小时、一星期等规格,古时念经、修行、修身养性之人首选之香;
由于盘香燃烧卫生、方便、时间准确、香灰不易回散, 此香已成为现代居家生活清新室内空气、杀菌、除异味的理想选择。
三、 卧香
全由香粉制成,由于长度较短,因而燃烧时间较短。古时燃烧时,点燃后横卧于铺满香灰之香炉中,因而称为卧香。
现代此香不仅可以卧于香炉中,更可直插或斜插于各式各样的点香架,因此倍受现代都市年轻人的亲睐,成为品茶会友、增加环境香芬、营造浪漫氛围的首选。
四、 香塔粒(锥香)、元宝香及其他异形香
由不同形状之手工制成,全材为香粉。由古时用不同形状之香篆点燃香粉演化而来,具有变化多样,使用方便的特点。
此香也是现代都市年轻贵族追求生活品味的首选。
五、 微烟香
为了满足现代消费者的需求,微烟香在若有若无的烟雾中体验用香的乐趣, 此香尤其适合于中国北部冬天室内使用
㈧ 寺庙里火化 僧人 遗体的设备是怎样的
僧人一般用火葬,就是将僧人遗体放在柴禾堆上,然后点燃柴禾,直到柴禾烧尽!
㈨ 佛殿里一般都有些什么
寺院是出家人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是佛教信徒顶礼膜拜的地方,也是游人休闲娱乐、陶冶情操的最好去处。
登山晋庙,我们会看见许多造型各异、雄伟巍峨、金碧辉煌的殿堂式建筑。殿堂内又有许多妙相庄严、气势雄伟、技法精湛的各种塑像;有色彩艳丽、画技高超的壁画;殿堂周边有郁郁葱葱的苍松翠柏,有袅袅升起的香烟;有喃喃回荡的颂经声……身处其间,你才能真正体会到千百年来积淀而成的人类文化在瞬间的释放。宗教是一种文化,文化需要细细体味,要了解佛教文化,必先了解寺院的建筑的布局结构及其文化内涵。
寺院原本是出家僧众礼佛修行的场所,后来逐步发展为具有多种综合功能的建筑群。
宋代以后,汉传佛教寺院的建筑平面逐步模式化,形成了“伽蓝七堂制”。即:佛寺通常坐北朝南,沿山门南北中轴线,保持一定的距离修建若干殿堂,殿堂建筑大致按以下顺序排列:
山门殿――弥勒佛殿――大雄宝殿――本寺主供佛殿――法堂――藏经楼(阁)
配殿和附属设施是分布在中轴线东西两侧对称建造的次要建筑,通常由钟楼(东)、鼓楼(西)、伽蓝殿(东)、祖师殿(西),以及客堂、禅房、斋堂、寝堂、浴堂、寮房、西净(卫生间)、放生池等组成。寝堂等生活设施按内(出家人)东外西(居士、施主)的原则安排。这样,寺院就成了一组规模宏大而排列有序的建筑群。
下面,就让我做你的导游,为你打开山门,去领略一下汉传佛教寺院的建筑和文化吧。
山门通常是一座有3个门洞的牌楼式建筑构成,中间有一个大门洞,两旁各有1个稍微小一些的洞门,象征着佛教的“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因此称三门。我们日常说的“身入空门”,就是僧尼进入了寺院的大门――三门,从此开始了远离人世喧嚣、吃斋念佛的寺院生活。
山门之后建有山门殿,通常是一座通道式的长方形建筑物。其左右两侧各有密迹金刚塑像一尊,造型为手持金刚杵的力士。传说古印度有两位王子皈依佛门,发誓常随佛旁,聆听佛的一切说教和一切秘闻,故称密迹金刚。一些寺庙山门殿中的密迹金刚被《封神演义》中的“哼”(郑伦)、“哈”(陈奇)二将的雕塑所取代,是佛教中国化的具体表现。
山门之后是一座长方形的佛殿,殿中供奉弥勒佛。弥勒佛又叫弥勒菩萨或大肚罗汉,是竖三世佛中的未来佛。“弥勒”为姓,是梵文音译,意思是“慈悲”。中国汉传佛教寺院的弥勒佛大多是袒胸露腹、喜笑颜开的形象。古代民众祈求多子多福,因此弥勒佛又有了“送子弥勒”的称号,由此还出现了“五子戏弥勒”的塑像。弥勒龛两旁的柱子上刻有许多哲理高深的对联,常见的有:“开口常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与己何所不容。”;“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弥勒殿的东西两侧是威武的四大天王。他们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叫多罗吒,职责是守护东方,脸白,穿白色铠甲,手中的法器是碧玉琵琶。“持国”的意思是慈悲为怀和扶持国土,手中的琵琶表示用音乐感化众生,也表示“调”音。南方增长天王,叫毗琉璃,守护南方,面青,穿青色铠甲,手中的法器是青光宝剑。“增长”的意思是令众生增长善根,宝剑是为了保护佛法,也代表 “风”。西方广目天王,叫毗留博叉,守护西方,红面,穿红色甲胄,手上缠着一条龙。“广目”的意思是用“净天眼”观察世界,代表“顺”。北方多闻天王,叫毗沙门,守护北方,绿面,身着绿色甲胄,右手持宝幡(混元宝伞),左手握银鼠。“多闻”的意思是名声闻于四方,手里的法器代表“雨”和制服妖魔,保护丰收。
佛教认为四大天王是护法神、守护神,他们担负着护佛、护僧、护法、护国、护众生的职责。老百姓则认为他们代表“风、调、雨、顺”,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众生平安。
弥勒的背面是一尊手持金刚杵、穿甲戴盔的韦驮塑像,号称护法天尊韦驮。传说佛祖赋予他保护寺院和“佛、法、僧”三宝安全的任务,是寺院的守护神。韦驮手中的金刚降魔杵常有3种姿势,分别代表了3种不同的意思。一是韦驮双手合十,金刚杵搁在手腕上,挺直站立,这表示该寺是十方丛林寺,具备接待云游僧人和居士的能力。二是韦驮右手握杵触地、左手叉腰,或双手扶杵触地,则表示不具备接待条件,不是十方丛林寺,因此云游僧人和信徒们朝拜后,应尽快离去。三是韦驮左手握杵指向天,则表示该寺只具备对少量云游僧人短期接待的能力。
出了天王殿的后门,迎面正对着的便是寺院的主要建筑――大雄宝殿,又叫主殿、正殿。大雄宝殿通常为重檐歇山式,高大敞亮、金碧辉煌、雄伟壮观,寺庙的主要佛事活动一般都在这里举行。
大雄宝殿内供奉的塑像较多,归纳起来可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大殿正中设台(坛)、台上供奉主尊像;二是东西两侧配置十八罗汉或二十诸天或十二圆觉像;三是主尊佛的背面配置大型海岛观音群像或三大士(文殊、普贤、观音)塑像。
大殿正中为主尊像,供奉在须弥座台或莲花座上,主尊佛为佛祖释迦牟尼。古印度佛教信徒尊称释迦为大雄,意指英勇无畏、法力无边,因此将供奉释迦牟尼的殿堂叫作大雄宝殿。主尊塑像多种多样,各寺院不尽相同,汉传佛教寺院一般设一尊和三尊。
1、 一尊主佛像:有坐、立、卧式。
坐式是释迦牟尼结跏趺坐像,或成道像或说法像。
立式为释迦旃檀像,佛右手下垂作与愿印,表示能满足众生愿望,左手屈臂上升作无畏印,表示能解除众生苦难。
卧式为佛祖涅像,即佛祖入寂前,向众弟子们最后一次说法的法像。
2、 三尊佛像:横三世佛(正中为释迦牟尼佛,左面是药师佛,右面是阿弥陀佛);竖三世佛(正中是“现在世”释迦牟尼,左为“过去世”燃灯佛,右尊为“未来世”弥勒佛);三身佛,表示释迦牟尼的三种化身(正中是法身毗卢遮那佛,左为报身佛卢舍那佛,右尊为应身佛释迦牟尼)。
大雄宝殿前大院正中摆放着一个大宝鼎,通常刻有该寺寺名。其北则摆放有燃香供佛的大香炉。殿前各有旗杆一对,旗杆顶部各有一个幡斗,有的还设一对雕龙柱或一对玲珑塔。殿内佛像前张挂着许多经幡、欢门及各种法器,使大雄宝殿显得庄严肃穆,令人肃然起敬。
因各寺所属宗派不同等种种原因,各寺一般都有本寺的主供佛或菩萨。福建南普陀寺的大雄宝殿之后为大悲殿,主供大慈大悲菩萨观世音。洛阳白马寺的大雄宝殿之后,建有接引殿,主供西方三圣,居中者为阿弥陀佛,左边是观世音菩萨,右边是大势至菩萨,表示由此三圣接引超度世人到西方极乐世界。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也叫菩萨顶,该寺主供是文殊菩萨,该殿建在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之间。浙江普陀山法雨寺主供观音菩萨,其观音殿也是建造在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之间。
也有许多寺庙只有天王殿和大雄宝殿,而无主供佛及菩萨殿。
法堂又称讲堂,是高僧大德们讲演说法的地方,是寺院重大佛事活动(如方丈升座、传戒期间设戒坛)的场所。
法堂的中央设一座台,安放案桌(讲台)和法座,台下设香案,两侧是听法席。法座背后有一个大的屏风,常常有狮子吼图。因为佛教常以佛说法比喻为狮子吼。
规模较小的寺院不专设法堂,而在某一殿堂内开辟一侧,或在藏经楼设有一个法台,供方丈、高僧讲法用。
各种各样的经卷是寺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大雄宝殿等殿堂之后,都建有藏经楼(阁),用来存放佛教经典。
藏经楼通常宽敞、明亮、洁净,里面摆放着许多高大的藏经柜,柜里存放着各个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版本的经书。
佛经的种类很多,通常称为“三藏十二部”。“三藏”是佛教经典的总称,包括:“经”藏,是佛所说的教义、理论、思想和方法;“律”藏是佛所说的戒律;“论”藏是菩萨们和佛学大师们对佛所说的经义加以解释、论述或发挥(发展)的文论。“十二部”是依据体裁和性质分出的12类经文。
有些寺院的藏经楼用途较多,既可藏经,又可作僧众学习佛经的场所,还可用作贵宾接待室。
配殿一般由伽蓝殿和祖师殿等建筑物组成。伽蓝殿设在大雄宝殿右侧,殿内正中塑波斯匿王、其左塑陀太子、右塑给孤独长者,为父子3人,殿的两侧配塑十八伽蓝。祖师殿设在大雄宝殿的左侧,禅宗祖师殿内正中通常供奉达摩,其左塑六祖慧能或马祖等。
以上是比较完整的“伽蓝七堂制”的丛林格局。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变迁、政治经济条件和各宗派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㈩ 寺庙里的钟里那个东西叫什么
(我是采纳的)
两种种叫梵钟种叫半钟
梵钟称钟、钓钟、撞钟、洪钟、鲸钟、蒲牢、华鲸、华钟、巨钟属青铜制少数铁制般高约五0公、直径约六十公形式端雕龙钓手端相二莲华形撞座称八叶撞座称草间缘称驹爪;则池间、乳间二部且乳间突起物并列环绕连结撞座呈直角交叉条带称袈裟名六道另外钓手傍呈圆筒状插通内部类钟悬于钟楼作召集众或早晚报用
半钟称唤钟、钟真(黄铜)铸造通高约六十至八十公乃吊于佛堂内隅其用途系普告等行事始故亦称行事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