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不锈钢里面的元素都有啥用啊,特别是钨、钒、钼、钛、铝、铜这几种。
这几种元素算是比较常见的,作用也很重要,不锈钢之家是这样介绍的:钨;能提高钢的红硬性和热强性,并能提高钢的耐磨性.钒;能细化钢的晶粒组织,提高钢的强度,韧性和耐磨性钼;可明显的提高钢的淬透性和热强性,防止回火脆性,提高剩磁和娇顽力.钛;能细化钢的晶粒组织,从而提高钢的强度和韧性.在不锈钢中,钛能消除或减轻钢的晶间腐蚀现象.铝;可以提高钢在低温下的韧性。使其在低温的环境下使用效果更佳,铜;突出作用是提高不锈钢材质的耐腐蚀性能,如果不锈钢中加入了磷元素,使用的效果会更好。.
㈡ 有没有人了解,钼在钢铁中起到了哪些作用呢
钼对不锈钢的显微组织及热处理的作用。
1.钼在钢中可固溶于铁素体、奥氏体和碳化物中,它是缩小奥氏体相区的元素
2.当钼含量较低时,与铁、碳形成复合的渗碳体;含量较高时可形成钼的特殊碳化物
3.钼提高钢的淬透性,其作用较铬强,而稍逊于锰
4.钼提高钢的回火稳定性。作为单一合金元素存在时,增加钢的回火脆性;与铬、锰等并存时,钼又降低或抑止因其他元素所导致的回火脆性
对不锈钢的力学性能的作用
1.钼对铁素体有固溶强化作用,同时也提高碳化物的稳定性,从而提高钢的强度
2.钼对改善钢的延展性和韧性以及耐磨性起到有利作用
3.由于钼使形变强化后的软化和恢复温度以及再结晶温度提高,并强烈提高铁素体的蠕变抗力,有效抑制渗碳体在下的聚集,促进特殊碳化物的析出,因而成为提高钢的热强性的最有
效的合金元素
对不锈钢的物理化学及工艺性能的作用
1.在含碳1.5%的磁钢中,2%-3%的钼提高剩余磁感和矫顽力
2.在还原性酸及强氧化性盐溶液中都能使钢表面钝化,因此钼可以普遍提高钢的抗蚀性能,防止钢在氯化物溶液中的点蚀
3.钼含量较高(>3%)时使钢的抗氧化性恶化
4.含钼不超过8%的钢仍可以锻、轧,但含量较高时,钢对热加工的变形抗力增高
在不锈钢中的应用
1.在调质和渗碳结构钢、弹簧钢、轴承钢、工具钢、不锈耐酸钢、耐热钢、磁钢中都得到了
广泛应用
2.铬钼钢在许多情况下可代替铬镍钢来制造重要的部件
3.我国富产钼,但在世界范围内的储量并不丰富。含钼钢在我国应适当发展,但钼是重要战略物资,应注意合理和节约使用.
㈢ 不锈钢成分钼 铬 铜锰各起到什么作用
钼铜起到的作用不大
铬是所有不锈钢的主要成分
锰是马氏体不锈钢的不可缺成分
他们都对不锈钢的强度 硬度 防腐耐蚀性 都起到必不可少的作用
㈣ 在不锈钢中,钼元素的作用是什么
抗氧化和防腐蚀的含钼不锈钢
钼是银灰色的难熔金属,主要用于钢铁工业,其中大部分以工业氧化钼形式压块后直接用于炼钢或铸铁,少部分熔炼成钼铁后再用于炼钢。低合金钢中钼含量不大于 1%,但这方面的消费却占钼消费量的50%左右。不锈钢中加入钼,能改善钢的耐腐蚀性。铸铁中加入钼,能提高铁的强度和耐磨性能。含钼18%的镍基超合金具有熔点高、密度低和热胀系数小的特性,用于制造航空和航天的各种高温部件。金属钼在电子管、晶体管及整流器等电子器件方面应用广泛。氧化钼和钼酸盐是化学和石油工业中的优良催化剂。二硫化钼是一种重要的润滑剂,用于航天和机械工业部门。钼还是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之一,缺少钼会引起肾结石和龋齿。根据《中国科技网络全书》第544页保健篇记载:“钼对防治心血管病和癌症方面有着特殊的功能。”
㈤ 06Cr17Ni10的不锈钢为什么会因为氯离子(海水、海风)的存在加快生锈 而加入钼元素后会降低腐蚀
氯离子对不锈钢的腐蚀有两种机理(各执一词,学术上没也弄清楚)
成相膜理论和吸附理论
可见《金属腐蚀理论与应用》 魏宝明著
钼含量一般要求在2%以下,当不锈钢在CL-存在的环境中钝化膜破裂以后,露出活性金属表面,耐钼以MoSO42-的离子形式溶解于溶液中,吸附在活性金属顼,抑制了活性金属的溶解,修补钝化膜。
㈥ 钼对不锈钢组织有什么影响
1、钼对组织的影响
钼和铬都是形成和稳定铁素体并扩大铁素体相区的元素,钼形成铁素体的能力与铬相当。钼还促进奥氏体不锈钢中金属间相,比如σ相,κ相,和Laves相等的沉淀,对钢的耐蚀性和力学性能都会产生不利影响,特别是导致塑性,韧性下降。为使奥氏体不锈钢保持单一的奥氏体组织,随着钢中钼含量的增加,奥氏体形成元素(镍,氮及锰等)的含量也要相应提高,以保持钢中铁素体与奥氏体形成元素之间的平衡。
2、钼对性能的影响
钼对奥氏体不锈钢的氧化作用不显著,因此当铬镍奥氏体不锈钢保持单一的奥氏体组织且无金属间析出时,钼的加入对其室温力学性能影响不大,但是,随着钼含量的增加,钢的高温强度提高,比如持久,蠕变等性能均获较大改善,因此含钼不锈钢也常在高温下应用,然而,钼的加入使钢的高温变形抗力增大,加之钢中常常存在少量δ铁素体因而含钼不锈钢的热衷加工性比不含钼钢为差,而且钼含量越高,热加工性能越坏,另外,含钼奥氏体不锈钢中容易发生κ(σ)相沉淀,这将显著恶化钢的塑性和韧性,因此在含钼奥氏体不锈钢的生产,设备制造和应用过程中,要注意防止钢中金属间相的形成。
虽然钼作用为合金元素对奥氏体不锈钢耐还原性介质,面点腐蚀及缝隙腐蚀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大量实验已指出,钼的耐蚀作用仅相当钢中含有较高量的铬时才有效,钼主要是强化钢中铬的耐蚀作用,与此同时,钼形成酸盐后的缓蚀作用也已为实验所证实,在耐高浓氯化物溶液的应力腐蚀方面,虽然钼作为合金元素对奥氏体不锈钢耐还原性介质,耐点腐蚀及缝隙腐蚀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大量实验已指出,钼的作用仅当钢中含有较高量的铬时才有效,钼主要是强化钢中铬的耐蚀作用,与此同时,钼形成钼酸盐后的缓冲作用也已为实验所证实,在耐高浓氯化物沉沦的应力腐蚀方面,虽然一此实验指同。
3#以下的钼对奥氏体不锈钢的耐应力腐蚀性能有害,但是由于常见铬镍奥氏体不锈钢多在含有微量氯化物及饱和氧的水介质中使用,其应力腐蚀又以点腐蚀为起源,因此含钼的铬镍钼奥氏体不锈钢由于耐点腐蚀性能较高,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常常比不含钼钢具有更好的耐氯化物应力腐蚀性能。
㈦ 钼在不锈钢中的作用
在不锈钢中的主要作用在于它改变了钢的晶体结构。在不锈钢中增加镍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形成奥氏体晶体结构,从而改善诸如可塑性、可焊接性和韧性等不锈钢的属性,所以镍被称为奥氏体形成元素。普通碳钢的晶体结构称为铁氧体,呈体心立方(BCC)结构,加入镍,促使晶体结构从体心立方(BCC)
结构转变为面心立方(FCC)结构,这种结构被称为奥氏体。然而,镍并不是唯一具有此种性质的元素。常见的奥氏体形成元素有:镍、碳、氮、锰、铜。这些元素在形成奥氏体方面的相对重要性对于预测不锈钢的晶体结构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人们已经研究出很多公式来表述奥氏体形成元素的相对重要性,最著名的是下面的公式:
奥氏体形成能力=Ni%+30C%+30N%+0.5Mn%+0.25Cu%
从镍等式中可以看出,添加锰对于形成奥氏体并不非常有效,但是添加锰可以使更多的氮溶解到不锈钢中,而氮正是一种非常强的奥氏体形成元素。在200系列的不锈钢中,正是用足够的锰和氮来代替镍形成100%的奥氏体结构,镍的含量越低,所需要加入的锰和氮数量就越高。例如在201型不锈钢中,只含有4.5%的镍,同时含有0.25%的氮。由镍等式可知这些氮在形成奥氏体的能力上相当于7.5%的镍,所以同样可以形成100%奥氏体结构。这也是200系列不锈钢的形成原理。在有些不符合标准的200系列不锈钢中,由于不能加入足够数量的锰和氮,为了形成100%的奥氏体结构,人为的减少了铬的加入量,这必然导致了不锈钢抗腐蚀能力的下降。
㈧ MO在不锈钢中是什么
MO(钼)是不锈钢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合金元素,钼的加入主要是提高钢在还原性介质中的耐蚀性,并提高钢的耐点腐蚀机缝隙腐蚀等性能,加钼的不锈钢比不加钼的不锈钢贵。
㈨ 钼添加在镍铬合金(不锈钢)中会有什么作用
在不锈钢中的主要作用在于它改变了钢的晶体结构。在不锈钢中增加镍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形成奥氏体晶体结构,从而改善诸如可塑性、可焊接性和韧性等不锈钢的属性,所以镍被称为奥氏体形成元素。普通碳钢的晶体结构称为铁氧体,呈体心立方(BCC)结构,加入镍,促使晶体结构从体心立方(BCC)
结构转变为面心立方(FCC)结构,这种结构被称为奥氏体。然而,镍并不是唯一具有此种性质的元素。常见的奥氏体形成元素有:镍、碳、氮、锰、铜。这些元素在形成奥氏体方面的相对重要性对于预测不锈钢的晶体结构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人们已经研究出很多公式来表述奥氏体
形成元素的相对重要性,最著名的是下面的公式:
奥氏体形成能力=Ni%+30C%+30N%+0.5Mn%+0.25Cu%
从镍等式中可以看出,添加锰对于形成奥氏体并不非常有效,但是添加锰可以使更多的氮溶解到不锈钢中,而氮正是一种非常强的奥氏体形成元素。在200系列的不锈钢中,正是用足够的锰和氮来代替镍形成100%的奥氏体结构,镍的含量越低,所需要加入的锰和氮数量就越高。例如在201型不锈钢中,只含有4.5%的镍,同时含有0.25%的氮。由镍等式可知这些氮在形成奥氏体的能力上相当于7.5%的镍,所以同样可以形成100%奥氏体结构。这也是200系列不锈钢的形成原理。在有些不符合标准的200系列不锈钢中,由于不能加入足够数量的锰和氮,为了形成100%的奥氏体结构,人为的减少了铬的加入量,这必然导致了不锈钢抗腐蚀能力的下降。
㈩ 304不锈钢中该不该含有铜 钼
规范的说304是不含有铜(Cu)和钼(Mo),不锈钢中常见含钼的有316、316L.
304J中含有铜回,添加铜是为增加成型性,特别是答拔丝性和抗裂纹性好,并可进行复杂形状产品的成形,其耐蚀性与304相同.
添加钼(Mo)其耐蚀性、耐大气腐蚀性和高温强度特别好.304L也不含以上两种元素.
304化学成份:C:0.08% Mn:2.00% P:0.045 S:0.03% Si:1.00% Cr:18.0--20.0% Ni:8.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