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做硯台用什麼電動工具
電磨 合金磨頭 木工鋸片 還有就是木工刀了
『貳』 請教如何製作硯台
1、易水硯
製作易水硯的過程主要分選料、制坯、設計、雕刻、打磨、上蠟、亮光七道工序。
選料。將揀出的石料用鐵鑿輕輕敲擊,發音如銅聲即為上品,發音低沉者次之,發音如瓦者即有石病,不宜琢硯。硯石硬度要適中,斷面硬度與版面硬度相差不能大於一級,構成硯面紋飾的各種礦物質與硯面基本硬度也不能超過5級。選好的石料用水洗凈,進入下道工序。
制坯。分鋸坯和磨坯兩步。畫線後的石料分圓形、方形和不規則形三種。鋸時應確保截面與硯面垂直。帶蓋的硯台要先將鋸好的硯蓋用鋼銼定型為圓、方、或是隨形 之狀,然後用粗沙在石板上平磨,平整後改用磨刀石粉加水磨,最後使其四面平整。製成硯坯以見不到節理裂隙或次生充填物的礦物細脈者為上品。
設計。按硯坯大小、質地優劣、形狀方圓等賦以不同圖案,將圖描於硯坯上,循圖雕刻。
雕刻。雕刻是一種藝術創作,與書法、繪畫同理。步驟分鑿形、搶平、片光、走細,刀法分平雕、圓雕、淺雕、微雕、鏤空、陰雕陽刻、陽刻陰雕剛柔相濟。圖案布局得當,疏密相間。
打磨。雕刻完成後,硯面和圖案必須磨光。先用細石將硯通磨一遍,再用細沙紙水磨。圖案部分可撒些細磨石粉,用牙刷磨光,有的需故意顯示刀痕者例外。
上蠟。將雕刻好的硯台水洗干凈放入布置好的大鐵鍋內,沸水蒸半小時至一小時左右,看火候使硯石熱透再取出,要做到纖塵不染。然後將蜂蠟或是白蠟放於硯池內融化,再用毛刷均勻地將整個硯體刷遍,待溫度降到蠟在硯上固化如漆即可。
亮光。用薄麻布纏於手指上,在上好蠟的硯台上或擦或蹭,手指靈活掌握力度,將硯台的光亮度擦到最佳的效果為止。
2、澄泥硯
陝州澄泥硯是唐宋時期的澄泥貢硯,也是明清時期的重要硯種。澄泥硯有著極其復雜的工藝流程,大小工序四十八道,其中澄泥、壓實硯坯、柴窯火候三個最為重要。
在這四十八道加工工序中,首當其沖的「澄泥」至關重要。製作澄泥硯的泥土取自陝州火燒陽溝,因為只有這里的泥細膩異常,少有雜質。取回的粘土塊經風吹日曬兩三年,用錘子敲擊成粉末狀,再用籮篩去除雜質。
從一捧雜土到一團「筋道」的細泥,不知要經過多少次的揉搓和摔打方可使用,在澄泥硯加工過程中,尤其是細節部分容不得馬虎。一團質地上好的細泥是製作澄泥硯的基礎和關鍵所在。一塊泥土經過王馳先生的反復摔打基本成型,從外觀看光滑細膩粘性十足。
真正的好泥,質地細膩,如嬰兒皮膚般油潤光滑,做出來的硯台,貯水不涸,歷寒不冰,光澤滋潤,發墨而不損毫。也只有這樣的泥土燒製成品後,觀若美玉,擊若洪鍾。
澄泥硯的製作分為手工捏塑和模具成型兩種。就模具成型而言,根據要加工成品的大小,在方形泥塊上用鋼絲切取需要的泥塊。
把鋼絲切取後的泥塊放在木板上,用一光滑的木棒反復碾壓,把泥塊碾壓成泥餅,目測泥餅厚度達到所需要求時,即可停止。把厚薄均勻的泥餅放入模具中,雙手不停按壓泥餅讓其和模具充分接觸而不能留有間隙。把剛剛壓實了硯坯的模具反扣在木板上,用鋼絲在底部切除沒用的多餘部分。
鋼絲切割多餘部分後,再用手反復按壓並保證力度均勻,使硯坯內側光滑細膩沒有裂口。這一步看似簡單,卻是三個最重要環節中的重要一環,如果硯坯和模具中間按壓不實有間隙,燒制後的硯台多有裂口或外觀粗糙成廢品。
壓實以後,要用手慢慢把成型後的硯坯從模具中取出來,這個過程需要有耐心且不可用力過猛。從模具取硯坯的過程中,可以看出最初摔打揉搓泥巴的重要性,如果泥巴太柔軟則取不出來硯坯,如果泥巴太硬取出硯坯時則易破碎。
從模具中取出來的硯坯,要放在陰涼處陰干,在硯坯半干時,要用利刀對硯坯底部四周進行削刻修整,以保證工藝的完美性。小一點的硯坯要陰干半個月,大一點的硯胚甚至需要一個月的陰干時間,在陰干期間絕不能見太陽暴曬。
精修干透後的硯坯放在陽光下稍稍曬一下,然後放入柴火窯里,焙燒七八天後方能出窯。澄泥硯的色澤由窯變而來,古人以黑為最美,常常稱之為「嗆窯」,也就是熏黑的意思,黑色的澄泥硯燒制過程尤其復雜。
柴火窯的溫度掌控在1000度左右,不同溫度下窯變出來的顏色也各不相同,陝州澄泥硯常見的顏色有硃砂紅、鱔魚黃、綠豆砂、檀香紫。澄泥硯燒制過程中控制火候最為關鍵,其中以硃砂紅和鱔魚黃最為名貴。
陝州澄泥硯的最後一道工藝流程是沁蠟,這里用的蠟並不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蠟,而是蜂蜜里上面結的蠟。沁蠟的作用之一可以使硯台外觀油光發亮有美感,二可以使硯台少有滲水的作用,以保發墨而不損毫。
澄泥硯造型獨特,其樣式有「金蟾硯」、「伏虎硯」、「卧牛硯」、「荷葉硯」等。澄泥硯是歷史上四大名硯之一,與端硯、鑫硯、洮硯齊名,被皇宮列為貢品,是四大名硯中唯一以泥為原材科製成的硯台。
3、洮硯
洮硯的製作過程較為復雜,主要程序有採石、選料、設計、維料、制璞、雕刻、配蓋、磨光配合等。
1採行。開采硯石是洮硯製作的重要環節。硯石有坑洞之別,優劣之分,老坑質優之硯石,加上制硯高於製作,可以產出精品和珍品。洮硯名貴與否,最基本的條件在於硯石,故採行這道工序最為重要。
採石工人所使用的工具要因地制宜。根據洮硯石的成分、厚度而有別,以鑿為主,又分尖嘴鑿和平口鑿,這些刀具長短各異,大小不一,粗細不同,但每個石工必須備三四十把,每天工作後要修理磨礪。
維料,又稱選料。開采出來的硯石並非是全部可以作硯材,經過篩選後,再將其分出等級。
特別好的,純凈無瑕者為特級,稍次者為甲級,再次為乙級,將有瑕疵的、有裂痕的或爛石、石皮、統統去掉,剩下的就是「石肉」,可以預測到石品花紋的走向,鑿出硯的大形,如自然形、蛋形、長方形、方形、圓形、金鍾形、蘭亭式、太史式等等。
制鑿者同樣必須懂得看石,因為要將硯石最好的地方留作墨堂,一方洮硯石的優劣都以墨堂之硯行作評價,將行品花紋亦放存墨堂之部位。
設計。洮硯的設計是洮硯製作過程中極其重要的工序。要使一塊大然朴實的硯石,成為一件精美的作品,就需要認真的構思,既考慮題材,更要留住硯池,設計得當是錦上添花,設計不當就會畫蛇添足,甚至弄巧成拙,故雕刻藝人要對硯鑿因材施藝,因石構圖。
雕刻。洮硯的雕刻採用什麼雕刻技法和刀法,要視題材和硯形、硯式而定。如要表現剛健豪放的,多採取深刀雕刻為主,適當穿插淺刀雕刻和細刻;要表現精緻占朴、細膩含蓄的,則以淺淺刀雕刻,線刻、細刻為主。
總之,細刻和線刻均屬「工精藝巧」之「工精」部分,細刻要求雕刻精細、准確、生動,線刻要線條細膩、婉轉、流暢,繁而不亂,繁簡得當。
酣蓋。洮硯的傳統是透空帶蓋,在做好的硯上配相同色澤的硯蓋,是為了使貯存的墨汁不會散發,保持長久之用。
磨光。硯石磨光的工序為雕刻完畢,首先用油石加幼河砂粗磨,目的是磨去鑿口、刀路,然後用滑石、幼砂紙,最好是一千目的水砂紙反復打磨,使硯台手感光滑為止,最後是「浸水潤石」,過後擦乾;硯石磨光的好壞,直接影響硯石的品質及使用效果。
(2)用電動工具做硯台的步驟擴展閱讀
保存方法
首先要避光:硯如果放置於窗前案頭,應避免陽光直射,否則硯質會出現乾燥的跡象,日曬過久硯匣也容易乾裂。玩賞硯台時桌上最好鋪上毛氈,硯不要接觸金屬和玻璃等器物,更不可以將硯重疊放置,以防碰傷。在對硯台塗蠟時,有人將蠟塗遍硯身,有的還塗抹植物油,更有的塗沫墨,以為可以養硯,但這些做法並不妥當。
蠟可以塗於硯四周,底部要薄而適中,最忌將蠟塗在硯堂磨墨的部分;硯上抹植物油的做法也是不妥的,因為植物油屬慢乾性油脂,硯面有油多招塵土,使硯污穢不堪,並散發出一種怪味或產生霉變。在硯匣保養時,應經常打蠟以保持硯匣光澤,防止潮氣侵入。
如果遇到硯匣收縮,硯身放不下的情況,可用砂紙打磨硯匣的內側,讓它增寬易放。古硯匣如有破爛和損壞,可採用匣外配匣的方法對古硯匣進行收藏。
『叄』 硯台是怎麼做的坑是怎麼挖的
硯台是需要一種材料然後加工,那個坑是慢慢磨的
『肆』 文房四寶的硯台用3D軟體怎麼做出來
日本有一款紙模的3d軟體,不像3dmax那麼難學,很好做的。六角大王。
自己到網路上搜一下漢化版的,很好用的。然後在網上搜一下教程。
或者也可以用谷歌的3d制圖軟體。都是非常小巧好用的。
祝你成功。
『伍』 從何時開始用機器雕刻硯台
七十年代就有了電動工具雕刻
『陸』 請問雕刻硯台需要哪些刀具和小型機械及配件謝謝!
那要看你製作什麼材料的硯台了?材料有黃石硯青石硯澄泥硯。黃石和青石需要用的是電動工具,澄泥用的工具是自己製作的。
『柒』 硯台怎麼做盒
找專門做盒的地方,根據硯台的大小、形狀定做。一般經營裝裱業務的文房四寶店經營此類業務。
『捌』 硯台如何刻字
毛石變硯台 一共分幾步?
第1步:選料
選料又分兩種形式,一種是根據自己初步的創作思想來松花石毛石的顏色、大小。
另一種是根據一個特定的松花石毛石來進行創作。「一塊上品的松花硯石上手,要多動腦、少動刀。
先要仔細觀察它的紋理結構,色澤變化,要看看所要雕琢的松花石料能不能在自己手中生花。只有生花的才能選用」張老師介紹說。
第2步:設計
松花硯美在它的藝術表現形式,它不光是文人雅士丹青墨手用於研磨墨塊的工具,更是可以觀賞和把玩的藝術品。所以,一塊有品位的硯台,一定要把深邃的藝術表現形式凝縮在方寸之中,寄託著雕刻者、使用者的思想、情操和文化修養的品位。所以說雕刻者的設計會直接影響到松花硯台的整體商品價格。
設計主要是雕刻者用毛筆、鉛筆、碳素筆等在松花石上根據自己的創作思想作畫,例如說雕刻山水硯就會仔細觀察松花石毛石的紋理結構、色澤變化來展開畫一些松樹、小橋之類的圖案。
第3步: 初雕
也可以說是雕刻松花硯最重要的一步。初雕時雕刻者都是穿著工作服帶著口罩,因為角抹機對設計好的松花石料進行打磨時會產生大量的灰塵,在打磨時會勾畫一下硯池、硯堂的位置。並進一步看到所選的松花石的石料內部特質,有沒有俏色、有沒有裂痕等,(註:俏色就是在一塊色澤單一或相對普通的松花石上出現了一個星點或一片浮雲彩。)表面色彩與下一層色彩會有所不同,所以有時俏色設計時可考慮去掉表層後會出現的色彩,如果看見俏色要加以保留,看見內部的裂痕,一般裂痕處要去掉。「如果去掉後會改變整體的設計,那麼就會舍棄這塊石料,重新選擇和設計,這也是為什麼說初雕很重要的原因。」張世林解釋說。
第4步: 精雕
精雕可以反映出一個雕刻者的雕刻水平和創作靈魂,可以看出雕刻者的造型能力和工具的准確運用能力。初雕後,原本畫在上面的線條可能割掉了,雕刻者就要重新細致地進行再設計,也可以說是深度設計和調整。
初雕時要留足夠的松花石料供精雕雕刻時整個松花硯的比例協調,精雕時需要將松花石料紋理結構、色澤變化等能表現出的所有東西都考慮到,對設計好的每個局部都加細,這就需要雕刻者非常專注地雕刻,「一般在雕刻眼睛等處時,需要非常精準的雕出眼睛的大小和神態,此時的雕刻者都會睜大眼睛、屏住呼吸。」張世林對記者說。記者采訪得知,精雕運用的工具有吊磨、直磨、小電磨等,但是磨頭可以達到上百種,磨頭有圓形、棒形、傘形,圓形又分圓的弧度的大小,磨頭越多,越可以提高雕刻的效率。
第5步: 打磨、拋光、上蠟
這一步相對來說對雕刻的能力要求不是很高,但是要做到心細,比如說像眼睛、鼻子等部位,在打磨時就不需要用太大的力氣,不然很容易磨掉。上蠟又分為固體蠟和液體蠟,一般來說液體蠟是將雕刻好的松花硯放在水裡加熱或是用電暖風吹熱後圖上,這樣上過的蠟不落灰,幾年後都不用重塗。
一般雕刻松花硯的初學者都是從第五步開始學起,邊拋光、邊領會創作者的思想。
雕刻松花硯的最後一步是銘文,就是在硯台上提筆起名字,可以手工雕刻上,也可是用電動工具雕刻上,銘文可以起到調整硯台畫面的作用。但是銘文需要的是,要在對整個松花硯的想法很成熟時才可以銘文。
『玖』 簡單的做硯台的方法
最好還是買吧,自己做的話主要是對石頭了解很少,然後工藝上你肯定也不是很了解。
通常我們說起「文房四寶」時脫口而出便是「筆墨紙硯」,硯在這里是排最後的,但是這似乎絲毫不影響硯台作為文房四寶之一在書法以及收藏界的地位。
硯台是中國毛筆書法的必備用具,由於其性質堅固,傳百世而不朽,被歷代文人作為珍玩藏品。硯台的材料除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紅絲石、砣磯石、菊花石外,還有玉硯、玉雜石硯、瓦硯、漆沙硯、鐵硯、瓷硯等幾十種。
我國的許多地方都產石硯,但自唐代起,廣東端溪的端硯、安徽歙縣的歙硯、甘肅南部的洮硯和河南洛陽的澄泥硯(屬陶)被並稱為「四大名硯」,但中國書法界公認的十大名硯是:
1.廣東端硯:用端溪硯石製作,產自廣東省肇慶市東郊斧柯山端溪之爛河山。端硯的特點在於它石質細膩、幼嫩,發墨不損筆毫,呵一口氣即可研墨。端石天然生成的花紋構成端石的「石品」, 如蕉葉白、魚腦凍、天青、火捺、豬肝凍、金星點、冰紋、石眼等。
端硯的製作工藝非常講究,以古雅、朴實、精美、自然聞名於世,有「群硯之首」、「天下第一 硯」、「文房四寶中的寶中之寶」的美譽。因其「體重而輕,質剛而柔,摸之寂寞無纖響」,自唐代問世以來,便受文人學士青睞。加上紋理綺麗,各具名目,加工技藝亦愈紛繁,地位越來越高,因此升到我國石硯之首。
2.江西歙硯:始於唐代,產於古歙州(今江西婺源,安徽省歙縣、黟縣、休寧等地),以婺源的龍尾硯為優,其料取於江西婺源縣龍尾山一帶溪澗中,所以又稱之為龍尾硯。歙硯石質堅韌、潤密,紋理美麗,撫之如肌,磨之有鋒,澀水留筆,滑不拒墨,墨小易干,滌之立凈。敲擊時有清越金屬聲,貯水不耗,歷寒不冰,呵氣可研,發墨如油,不傷毫,雕刻精細,渾朴大方。自唐以來,一直保持其名硯地位。
3.山西陶硯:山西澄泥硯,出產於山西省新絳縣(古稱絳州),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四大名硯之一,與端、歙、洮硯齊名。澄泥硯由於原料來源、燒制時間不同而有不同顏色,以 「硃砂紅、鱔魚黃、蟹殼青、豆綠砂、檀香紫、為上乘顏色,尤以硃砂紅、鱔魚黃最為名貴。澄泥硯不施彩釉,採用科學周密的原料配方,精心的葯物熏蒸,特殊的爐火燒煉,使之自然窯變,同窯之中的澄泥硯幻變神奇、色彩各異。
澄泥硯使用經過澄洗的細泥作為原料加工燒制而成,因此硯質地細膩,猶如嬰兒皮膚一般,具有貯水不涸,歷寒不冰,發墨而不損毫,滋潤勝水的特點。質堅耐磨,觀若碧玉,撫若童肌,儲墨不涸,積墨不腐,厲寒不冰,呵氣可研,不傷筆,不損毫,倍受歷代帝王、文人雅士所推崇,唐宋皆為貢品。絳州澄泥硯始創於唐代,可惜的是到清代時其製作工藝就失傳了。
4.甘肅洮硯:亦稱洮河石硯,其料取於甘肅卓尼一帶洮河深水處,洮河源於古時洮州,故名洮河石硯,簡稱洮硯。石質膩潤,色澤細麗,發墨快,貯墨時間長。洮河石分為綠洮和紅洮兩種,綠洮石有「鴨頭綠、鸚哥綠」等名石,石紋如絲,清麗誘人。紅洮石呈土紅色,色純而細潤,頗罕見。洮河石硯傳世很少。
5.山東魯硯:以山東省所產諸硯石製成的硯,山東紅絲石硯為魯硯代表,以其質地嫩潤,護毫發墨,色澤華縟,瑰麗多姿。魯硯石質、色澤、紋彩、天然形狀等方面各具特點。包括有紅絲石、淄石、尼山石,還有徐公石、浮萊石等十多個品種。這些硯材都具有沉透嫩潤,堅而不頑,膩而不滑,發墨而不損毫的特色。
另外山東省淄博市的淄川、博山一帶還產一種淄石硯,又叫金星硯,已有千年的歷史。淄石顏色有綠、黃、紫等幾十個品類。綠色的有荷葉綠、竹竿綠、萵苣綠和沉綠;紫色的有夾山 紅、紫雲、紺紅等;黃色的有紺黃、柑黃、束瓤黃等。此外還有赭色、多彩、紺青等品種。淄石硯的珍珠斑、翡翠斑、冰凍紋、金銀星、色暈之類常現於硯面。
6.四川苴卻硯:硯石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區平地鎮、大龍潭鄉境內的懸崖峭壁之中,此地古稱「苴卻」,故謂之苴卻硯。苴卻硯雕刻集淺浮、鏤空、圓雕、深雕、薄意、減地 雕刻於一體,形成了厚重渾實、明麗濃郁的多元風格。石品絢麗豐富,有石眼、青花、金星、冰紋、綠膘、黃膘、火捺、眉子、金線、魚腦凍、蕉葉白、廟前青、玉 帶、紫砂、雞血等近百種,其中尤以碧翠神溢,如珠似寶的石眼著稱於硯界。苴卻硯斑瀾多姿、異彩飛揚、天生麗質、獨步天下。有極晶美譽的金田黃,色澤金碧, 燦燦然一片金黃;外白如晴雪,內紅如丹砂的封雪紅,風韻天成;似凝脂初露,嫩潤可人的碧雲凍,如碧雲浮起,豐饒富麗;天然成趣的綠蘿玉,如幽谷涌翠,碧波 瀉玉,又似綠蘿漫延。苴卻硯石質細膩,發墨如油、存墨不腐,耐磨益毫,呵氣可研,叩之有金玉之聲,撫之如嬰膚嬌嫩。
7.寧夏賀蘭硯:產自寧夏回族自治區賀蘭山麓筆架山。硯有深紫、淺綠兩種天然色彩,制硯以紫色為主,綠作點綴之用。硯石中帶石眼、玉帶、銀錢、眉子和雲紋者更是可貴。此硯質地細,發墨細,不滲不漏,不幹不臭,不損筆毫。
8.貴州思州石硯:硯石出自貴州省岑鞏縣星台潭,石硯堅致細潤,發墨細,不滯筆,貯墨於硯中終日可用。如果無水時,呵氣硯中,能自出露液,並能用於書寫。石質堅潤如玉,呈黛色,具有「水石殊質,渾金璞玉,雲滋露液,惜墨惜筆」的優點。思州石硯的製作以浮雕為主,造型古樸厚重。
9.吉林松花御硯:產於東北長白山區,色彩有紫紅、紫綠相兼、深綠、淺綠四種,間有黃色和刷絲紋,以深綠色刷絲為上品。石質堅實發墨,硬度比端石、歙石都高,研磨以後,用水沖洗不留痕跡。
10.河北易水古硯:河北傳統名硯,產於易州(今易縣),也稱易硯。取石於河北省易縣鍾南山,硯石色彩柔和,為紫色水成岩,石面上常點綴碧綠、淡黃或灰色的斑紋。硯石細膩光潤,質剛而柔,易發墨,儲墨久長,不滯墨。雕刻以龜硯、龍硯、琴硯、獸硯、棋硯等最為著名。
——摘自《
中國十大名硯(附硯台的種類、價格、鑒別方法及硯台保養知識)
》
『拾』 文房四寶中的硯台一般是用什麼做的
原料多種多樣,一般多為石頭。
硯台歷經秦漢、魏晉,至唐代起,各地相繼版發現適合制硯的權石料,開始以石為主的硯台製作。其中採用廣東端州的端石、安徽歙州的歙石及甘肅臨洮的洮河石製作的硯台,被分別稱作端硯、歙硯、洮河硯。清末,又將山西的澄泥硯與端、歙、臨洮,並列為中國四大名硯。
漢代由於發明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硯上研磨,於是硯台開始發展起來,出現了銅硯、陶硯、銀硯、徐公硯、木胎漆砂硯等等,六朝至隋朝最突出的就是瓷硯的出現。唐代是硯台的重要發展時期,出現了端石和歙石兩大硯材,明清時期制硯的材質更加豐富,出現了瓦硯、鐵硯、錫硯、玉硯、象牙硯、竹硯等。
除石硯以外,我國還生產過一些用其他原料製作的墨硯。漢代有瓦硯,陶硯,玉硯,鐵硯和漆硯,晉代有木硯,瓷硯和銅硯,唐代有泥硯,宋代有水晶硯,石泥硯,磚硯和天然硯,明代有化石硯,清代有紙硯,而今有橡皮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