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興安縣的私營經濟有哪些
2013年全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35.66億元,增長9%;財政收入12.31億元,增長10.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7.38億元,增長24.1%;規模工業增加值61.6億元,增長15.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15億元,增長12.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791元,增長10.4%;農民人均純收入10386元,增長14.5%。農民人均純收入有望在2014年提前實現「十二五」規劃目標。
工業經濟實力持續提升。一是園區發展水平有效提升。高起點規劃,實行功能分區,不斷完善鄉鎮區塊功能,園區產業承載力不斷提升。加大園區道路、管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園區入駐企業達63家,項目總投資230億元。二是新能源產業發展加速推進。風力發電一期項目10萬千瓦機組正在進行投產發電前的安裝調試,二期10萬千瓦已於2013年5月開工,三期10萬千瓦已獲得核准,界首、漠川等鄉鎮的風力資源已啟動開發。引導光伏企業加大市場推廣力度,協助解決融資困難,興安光伏產業實現了產業結構調整和復產。三是企業不斷發展壯大。海螺水泥等龍頭企業不斷做強做大,大錳錳業等11家公司被列為桂林市「兩化融合」應用企業,宏旺菌業在天津股權交易所掛牌交易。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7家,產值超億元企業39家,「四上」企業118家。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169.3億元,同比增長16.1%,工業經濟對地區生產總值的貢獻率達到57.8%。
農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長。一是農業主導產業不斷壯大。全縣水稻、葡萄、柑桔、甜玉米、食用菌種植面積分別達到42.6萬畝、13.3萬畝、11.5萬畝、11萬畝、800萬平方米,農林牧漁總產值44.39億元。第十九屆全國葡萄年會在興安召開。
二是農民增收渠道不斷拓寬,農民人均純收入連續第十二年位居廣西前列。「種—養—加」現代循環經濟模式和「公司+基地+農戶」現代種養殖模式極大地帶動了農民致
富;「115510」生態循環農業(生產)模式得到區、市領導的充分肯定;積極培育肉牛等新興特色產業,肉牛養殖達2萬頭;林下種植41萬畝,林下經濟收入在農民收入中佔比擴大;全區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暨深化林權制度改革會議在興安召開,林業生產者組織國際會議將興安列為現場參觀點。
三是農村基礎設施不斷改善。繼續加快第三批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建設重點縣建設,全區冬春水利建設現場會在興安召開,榮獲「全區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先進單位」;投入近4000萬元完成村內道路硬化155個村屯164公里,全縣95%以上的建制村已通水泥(柏油)路,15個區級貧困村基礎設施得到極大改善,全市農村公路標准化建設現場會在興安召開;建成桂北水果交易市場(一期),當年交易額達4億元;為105個村屯安裝太陽能路燈1536盞,按照「三改三建」的要求完成40個「普惠制」新村建設任務,涌現出馬頭山、大車頭、屯川等一批新村示範點。 境內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勞力資源充足,適於發展農業。農業糧食作物以種植水稻為主,玉米、紅薯、大豆等為輔。經濟作物以花生、磨菇、茶葉、油菜為主,甘蔗、木薯、薴麻等為輔。園藝作物以種植白果、柑桔、葡萄為主,桃子、李子、棗子、西瓜、石榴、板栗等為輔。
解放前,由於受封建土地所有制束縛,農民文化素質低,生產條件差,因此農業長期處於自然經濟狀態。同時,國民政府對農業極不重視,每年國家對農業的投資極少。
解放後, 平均每年國家投資444.2萬元, 用於發展農業。1950年冬至1951年夏,通過土地改革,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以後,又通過50年代興修水利和深耕改土,60年代推廣種植雙季稻,70年代大種柑桔和推廣水稻矮桿良種,80年代推廣種植雜交水稻和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及產業結構調整, 農業生產有很大的發展。 1990年, 糧食播種面積占農作物播種總面積的66%,比1949年增長55.1%,糧食總產量增長2.53倍;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占農作物種植總面積的1.62%,比1949年增長1.66倍;農業總產值11907萬元(1980年不變價) ,比1949年增長8.22倍。 解放前,興安工業以民間手工業為主。清光緒三十二
年(1906年)創辦興安造紙公司,為縣內有工廠之始,沒有多久陷於虧損而倒閉。據《興安年鑒》載:民國31年(1942年),興安手工業作坊和工場主要有織布、洗染、釀酒、磚瓦、鐵器、木器、首飾小五金、白鐵、榨油等行業。
共423戶,從業970人。
解放初, 有城關、高尚、百里、溶江4家私營碾米廠,主要設備有汽車引擎帶動單機碾米機。1951年3月,創辦光明電廠,裝機15.5千瓦,為直流發動機,以110伏電壓供電,是縣內最早的地方國營工業。1954年,對私營工業、手工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1955年7月成立縣手工業合作社。1956年,貫徹中央加快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重要指示,將城關、百里、 溶江、高尚4家碾米廠納入公私合營並轉為國營企業。同年,建立興安、界首、溶江等3家國營酒廠。 1958年「大躍進」興起,先後興建鐵礦廠、農具廠等數十家廠礦。同時,將集體所有制的鐵器社、建築安裝工程隊、印刷廠等轉為全民所有。1959年因原料不足,成本高、質量差、大部分企業下馬;職工人數銳減為1907人。1961年,開始貫徹執行國民經濟「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縣辦工業繼續縮減。1968年, 全縣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共18家,職工618人,年產值481.63萬元。1970年增至25家,新增有農機二廠、化肥廠、農葯廠等, 主要有冶金、機械、電力、燃料、化學、建材、森工、輕工等行業,年產值1090.74萬元。1977年,境內有中央屬企業1個(郵電部興安通信設備廠) ;地區屬企業1個(桂林地區興安水泥廠) ;縣屬及各局辦全民所有制企業共34家;集體所有制工業企業73家,其中,二輕手工業企業5家, 農村公社工業企業68家。 縣屬工業總產值3134.97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36.29%。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縣工業企業貫徹「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對產業結構、產品結構、技術結構等方面作了相應調整。同時進行工業體制的改革,擴大企業自主權;實行經濟承包責任制,使企業逐漸趨向合理發展,稅利亦逐年增長。1978年,工業產值5288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42.01%。1980年,工業產值為5200萬元,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產值3778萬元,佔72.65%。1985年,工業產值6750萬元(1980年不變價,下同),占工農業總產值的39.74%,1990年,全縣工業企業3746家,其中國有工業企業34家,集體企業70家,個體私營企業3642家。工業產值達到9029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43.13%。工業企業固定資產原值14848萬元,其中全民企業原值4866萬元,凈值3176萬元;集體企業原值1935萬元,凈值1595萬元。 服務業
全年招商引資實施市外項目62個,完成市外到位資金64.06億元,實際利用外資1750萬美元。中電投集團、中儲糧公司加大在興安的投資,大自然公司裝飾新材料項目建成試產,湘商物流園、邦輝紡織二期、汽車檢測中心物流城等35個千萬元以上項目,為興安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秦時明月文化旅遊產業園、國際房車露營度假區、樂水園等旅遊項目已達成初步意向落戶興安。
全年加強旅遊景區評級和酒店評星工作,加快實施老山界龍潭江景區、貓兒山雲頂酒店、湘江戰役陳列館等旅遊項目,建成廣西第一條休閑綠道——靈渠南渠休閑綠道(一期),積極探索風力發電觀光、「一山三庫」暢游等新興旅遊項目的開發,興安旅遊「四張牌」形成品牌效應。全年接待遊客人數531.2萬人次,同比增長10.02%,實現旅遊總收入38.8億元,同比增長15.12%,獲得「中國最美文化休閑旅遊名縣」、「美麗中國示範縣」、「美麗中國十佳旅遊。
林業
解放前,縣內無專門機構管理林業。解放後,1951年縣人民政府設立農林科,兼管林業生產和銷售等工作, 有專職幹部4人。1955年專設林業科。1959年成立縣林業局。此後,機構幾經分合,曾稱農林水服務站、農林水領導小組、森工局。1977年復稱林業局。到1990年底止,有職工557人。境內林業發達,資源豐富,據1966年普查統計,全縣有森林面積179.5萬畝, 覆蓋率為51%,70年代後,由於以柑桔、白果為主的經濟林發展較快,使森林覆蓋面逐年有所增加。到1978年,全縣森林面積為205萬畝,覆蓋率為58.2%,比1966年分別增長14.2%和7.2個百分點。但由於用材林砍伐過量,又使蓄積量出現逐年減少的趨勢。1979~1981年,由於農業生產體制變動,林權未及時落實,亂砍濫伐使森林遭到嚴重破壞。1982年後,實行林業「三定」(定山界林權、定責任山、定自留山),農民的造林積極性提高, 封山育林得到貫徹,林業生產逐步好轉。1990年,全縣森林面積為219萬畝,覆蓋率為62.2%,林業產值在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50~60年代平均每年為8.9%。70~80年代平均每年為9.08%。1990年,林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5.96%,比1949年下降0.97個百分點。
畜牧漁業
解放前,境內農村一般都有飼養畜禽的習慣,有水面的地方還兼營漁業。
解放後,1950~1957年,縣內畜牧漁業生產實行以農戶家庭飼養並自由買賣,發展較快,全縣畜牧業年均產值為285.29萬元,漁業產值年均為8.14萬元,分別比1949年增長1.02倍和15.1%。 1958~1962年,由於大搞「一平二調」,大辦集體豬場,加上高征購、反瞞產,嚴重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造成糧食大減產,畜牧漁業生產受到嚴重影響。全縣畜牧業年均產值與漁業年均產值分別比上個時期年均下降35.5%和14.86%。1963~1965年,畜牧漁業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文化大革命」期間,畜牧漁業生產實行集體飼養限制農民家庭飼養, 生產發展緩慢,畜牧業年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例徘徊在12.8%~14%之間,漁業年產值占農業產值的比例比1957年還下降0.1個百分點。80年代後,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從事畜牧漁業的專業戶和重點戶不斷涌現,生產發展迅速。1985年,畜牧業產值為2746萬元 (1980年不變價,下同) ,漁業產值為67萬元,分別占農業總產值的26.8%和0.6%。1990年,全縣畜牧業產值為2500萬元,漁業產值106萬元,分別占農業總產值的21%和0.89%,比1976年分別增長2.64倍和7.03倍,比1978年分別增長73.13%和3.42倍
② 目前德國旭格門窗在中國有哪些生產商正規授權的人知道嗎
生產廠商是北京興安幕牆裝飾有限公司,也是旭格授權的。
北京興安幕牆裝飾有限公司簡稱「北京興安」,創立於1993年,是中國建築金屬結構協會等多個協會。
是一家集建築幕牆、金屬門窗、木窗、鋁木復合窗、塑鋼窗、玻璃及金屬屋面系統、建築採光等外裝飾系統及其輔助產品的設計、製造與施工的專業化公司。
是在中國華北地區最大的德國旭格公司合作夥伴,也是旭格門窗華北地區最大的生產商之一。
(2)興安居五金件擴展閱讀
旭格部分合作夥伴
1、北京宏安建築裝飾工程有限責任公司(項目)
2、北京金海螺建材有限公司(項目)
3、北京星太旭華建築節能有限公司(零售)
3、北京嘉信德貿易有限公司(零售)
4、青島青聯門窗有限公司(項目)
5、大連昕泰順裝飾工程有限公司(項目)
6、北京東方泰洋裝飾工程有限公司(項目)
③ 興安古鎮的介紹
興安古鎮號稱「中國10大魅力古鎮」之一,實際上「古鎮」指的是著名的古運河--靈渠穿越興安縣城的一段水路,沿水路兩岸有古代形成的街市、民居、樓台亭閣,古跡甚多,如今把這段水路稱為「水街」,於是靈渠、水街和秦城構成了「興安古鎮」的全部精華。
古靈渠:三十六陡下興安一陡一個天地
興安是連接湘水、灕水的咽喉要塞,而一條靈渠則成就了中國的統一大業,更顯示了中國人開山開河的智慧。靈渠的建造始於公元前214年,那年秦始皇為統一中國,發兵五十萬分五路進軍嶺南。雄獅之伍被困於密林深野,毒蟲遍地、糧草斷盡。眼看一代偉業要功虧一簣,秦始皇當機立斷鑿山開源,僅用兩年時間完成了這33公里的人工奇跡。靈渠建成後,從黃河之上的都城咸陽到南疆廣州便暢通無阻,秦軍亦勢如破竹,疆域一直拓展到南海之邊。這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條運河,亦溝通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內河運輸網。
這是距離桂林58公里處的興安古鎮,因秦朝著名水利工程靈渠而著名,俗稱北有長城,南有靈渠,整個古城被靈渠之水環繞,名為水街,街中所有建築大多是明宋年間建成,走在掛滿辣椒和玉米的青青石板路上,處處是小橋和清幽的綠水,寧靜而悠遠。
古橋:數千年歷史留給水街的痕
古靈渠流經興安縣城長約一公里的街市便是古鎮水街。過去,這里是興安古城商賈雲集之地,茶樓酒肆、笙歌彈唱,悅耳的絲竹聲,從水街鋪面的竹簾後悠悠然地飄出來,將水街的繁華點綴得如夢境一般。如今的古鎮,到了夜晚,古樂戲劇中仍舊在傳唱著千古情懷,兩岸的燈火依舊訴說著平凡的故事,那似是「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的意境,更讓人不知是醉在曲中,還是醉在酒里。
水街的古橋是不可不說的,那是數千年歷史留給水街的痕跡。水街有10座古橋,比較有名氣的是娘娘橋、萬里橋、馬嘶橋、接龍橋。娘娘橋的出處已經無從考證,萬里橋是秦軍從南往北時經過最多的一個橋;馬嘶橋則是水街的驕傲,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二橋跨二水的「水立交」。據說是因當年漢代將軍馬遠之馬不肯過橋而得名;接龍橋則因其僅半邊台階而得名,是目前廣西最古老的石拱橋之一。據說此橋乃當年足智多謀的懷丙和尚的智慧,其一改古法將橋的重心放在渠的西面,橋東修有九級石台階上橋,而橋西不留石階,成就了接龍橋的千古之迷。在早上的霧氣朦朧中看橋,這橋就象一隻龍身隱沒於身後的三台嶺中,張開大口將上顎輕搭在渠東岸的龍頭,悠然地任人撫摸。
古建築:一牆一瓦均是秦風古韻
水街的迷人之處,不只在這些刻滿歷史痕跡的石橋之上,還在於古香古色的水街民居。水街兩岸的民居,鱗次櫛比,均為青瓦白牆,木雕花門窗。「小橋流水人家」之下,閑庭信步的古鎮居民,臉上的安逸就像橋下的流水一般清澈。柳樹垂垂下,漫漫水階上,頑童笑鬧嬉戲,少婦提籃洗衣的景象似曾相識,那是江南的水彩,還是納西的油畫?
城內的建築則依形取勢,層層跌落,杜牧《阿房宮賦》中「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便是其真實的寫照。古樸的建築中處處滲透著秦朝威武的氣息,三條古街更是盡顯秦漢風情,而酒肆茶樓,百年老店亦讓遊人不覺迷失其中。九井坊中的個個商鋪亦是別具一格、無奇不有,店內之物每一件都令人愛不釋手,這也正是愛淘貨的旅遊者們最衷愛的地方。
④ 興安怎麼樣啊漂亮沒
興安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東北部,地處「湘桂走廊」要沖,古為「粵楚咽喉」之地,是湘江、灕江的主要發源地,湘江北去、灕水南流構成興安奇特的地理環境。由秦始皇下令開鑿的世界上第一條運河被譽為「誠足與長城南北相呼應,同為世界之奇觀的靈渠」就在縣城境內。自公元前21年,靈渠開鑿後,興安便成為南北交通要沖,秦人築城護渠,派吏治轄,是歷史上廣西境內最早列入中央政府統一建制的縣份之一,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城.
興安旅遊資源得天獨厚,旅遊區域面積500多平方公里。優美奇異的自然風光遍布城鄉各地,198年,國務院正式批准興安為旅遊甲級對外開放縣。主要景區有:同為世界之奇觀的千古靈渠;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華南第一峰貓兒山;有「湘南第一洞乳洞岩;有集山水湖光之美的現代休閑世界元大桂林樂滿地,興安旅遊已成為桂林大旅遊圈中,中外旅客的神往之地。
靈渠位於縣城內,是現存世界上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與四川都江堰、陝西的鄭國渠齊名,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當代著名學者郭沫若先生稱之為「與長江南北相呼應,同為世界之奇觀。」
靈渠長37公里,建成於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靈渠設計科學,建築精巧。溝通了長江、珠江兩大水系,成為秦代以來中原與嶺南的交通樞紐,為秦始皇統一中國起了重要作用。1988年1月13日,國務院公布靈渠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貓兒山地跨興安、資源、龍勝3縣,是著名的灕江發源地。陸定一先生稱其集「泰山之雄、華山之險、峨嵋之秀、廬山之幽」於一身。因山形如貓而得名。貓兒山春天杜鵑花綻放, 夏天涼爽宜人, 秋天紅葉爛漫, 冬天銀裝素裹。貓兒山風景區是攬勝、探險、獵奇、度假、避暑好去處。貓兒山山體古老,地形復雜,氣候溫和,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植物種類繁多。隨著海拔的增高,氣溫降低,自然形成不同類型植物的生長地帶。海拔400—1200米為常綠闊葉林和常綠針闊葉人工林。海拔1200—1800米為落葉常綠闊葉混交林,多為亞熱帶和溫帶樹種交雜區域,1800—2000米為常綠闊葉林和常綠闊葉針葉混交林,2000米以上為山頂灌叢矮林。林區總面積40萬畝,境內有溫泉、瀑布、奇峰怪石,還有當年紅軍長征留下的遺跡。三十六種杜鵑花竟相開放,珍稀的古生植物林一鐵杉林及世界罕見的高山原始矮林是貓兒山獨特的高山景觀。
集觀光、休閑、旅遊、度假於一體的桂林樂滿地休閑世界,位於桂林興安縣,佔地面積6000多畝,是迄今國中最大的旅遊休閑世界。樂滿地堪稱現代旅遊休閑頂峰之作,宏大、親切、美妙、天人合一;現代科技與神工山水的絕紗融合;規模之宏偉規劃之完整、設施之完整、意境之曼妙、堪稱中國之最。它亦零點亦幻的主題樂園,忠於原味的森林度假村,園內最具特色的18洞美式陵高爾夫球場,卧擁山林的度假酒店等,令每一位樂而忘返的遊人可、以流連其間,在原始的山光水色中得到現代的舒適享受。
我是興安人,歡迎你到興安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