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五金知識 > 斯凱特電動工具

斯凱特電動工具

發布時間:2022-04-07 15:11:31

Ⅰ 二戰間各國家使用的武器是什麼

二戰德軍常用戰車坦克:

德軍 Jagdpanzer 38(t) 坦克殲擊車

「追獵者」坦克殲擊車是基於38(t)坦克的底盤上研製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研製的最後一種坦克殲擊車。古德里安於1943年3月提出研製輕型坦克殲擊車的建議,以彌補德軍反坦克能力的不足。德國陸軍兵器局採納了他的建議,於1943年12月下令研製「戰斗全重為13t的38(t)輕型突擊炮」,由捷克的BMM公司負責研製。BMM公司僅用1個月的時間就生產出第一輛樣車。1944年4月20日,有20種新型坦克殲擊車參加了希特勒生日進行的兵器展示,希特勒大喜過望。同年6月19日,這種坦克殲擊車被命名為「追獵者」坦克殲擊車。「追獵者」坦克殲擊車從1944年4月到1945年5月一共生產了2584輛。

德軍 Jagdpanzer VI Jagdtiger 坦克殲擊車

德國於1943年2月開始研製「獵虎」坦克殲擊車,其設計的目的是遠距離支援步兵和裝甲戰斗車輛。「獵虎」坦克殲擊車由於生產數量很少,東線戰場僅在德軍向本土退卻的戰斗中發揮了作用,在西線,阻滯盟軍坦克的進攻中也有一定作用。

德軍 Panther II 坦克

1943年2月,德國陸軍武器局武器試驗部第六科第Ⅲ分科(典型的官僚主義產物)為使「豹式」和「虎式」坦克達到通用化,而希望亨舍爾公司與奧克斯布格-紐倫堡機械製造廠(以下稱MAN公司)進行有關的特殊技術開發。宗旨是使坦克零配件通用而減少各軍工廠產品沖突的麻煩。這兩種坦克的改良型從1943年4月起被稱為「豹Ⅱ」和「虎Ⅱ」。1943年底「虎Ⅱ」得到「虎B」的正式名稱並開始量產,它成為著名的「虎王」,而倒霉的「豹Ⅱ」最多可能只完成了兩輛試驗型,有一輛搭載「豹式」G最終型炮塔的樣車戰後被送到美國肯塔基州的諾斯-福克斯美國坦克學校解析,現在展出於巴頓坦克博物館。

德軍 Panzerjager I 坦克

基於Pz-I坦克底盤德國開發了二戰期間第一種自行反坦克車輛。它安裝的是捷克製造的47mm Pak(t) 36 L/43.4(Skoda 47mm A-5 P.U.V vz.36 gun)型炮,底盤採用了PzKpfw I B型坦克的底盤,乘員三人。乘員的防護僅僅是依靠簡單的火炮防盾,其頂部和後部都是開放式的。火炮的左右轉角為各15度,可以攜帶86發炮彈。這些Pzjager-I很快便基本在德國現役部隊中消失了,因為它弱小的火力,不過直至1943年仍有一些在役。Pzjager I被編組成坦克殲擊營投入西線、北非以及蘇聯戰場(比如第521和第643坦克殲擊營,1940年,法國)。 雖說Pzjager I坦克殲擊車性能根本不能適應戰爭後期的形勢,不過作為二戰中第一種被實用於戰場上的自行反坦克車輛,它在裝甲車輛史上還是有一定地位的。

德軍 PzKpfw 38(t) 坦克

1938-1939年,德國吞並了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3月,生產中的150輛LT-38坦克被德國沒收了,並被重新命名為PzKpfw 38(t) A型。德國控制捷克後,LT-38坦克成為德軍裝甲部隊裝備的坦克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並且一直保留生產直至1942年6月。二戰期間,,PzKpfw 38(t)坦克不僅裝備德軍還裝備了其他很多軸心國軍隊,比如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等。最後在1945年5月戰爭結束的時候,LT-38坦克被捷克斯洛伐克陸軍用做訓練直至50年代。

德軍 PzKpfw I 坦克

盡管PzKpfw I型坦克不具備什麼真正的戰斗價值,但是它是一種優秀的訓練工具,它幫助德國訓練了大量的高素質裝甲部隊成員,很多德國坦克手首次使用的坦克也是PzKpfw I型坦克,對於二戰中強大的納粹德軍裝甲部隊來說,這種坦克的功勞是不可磨滅的。

德軍 PzKpfw IV 坦克

二戰期間,PzKpfw IV型坦克還輸出到匈牙利(52輛)、羅馬尼亞(100輛)、保加利亞(46輛)、芬蘭(15輛)、西班牙(20輛)以及克羅埃西亞等軸心國軍隊。1943年,少量的PzKpfw IV/G型坦克被輸出到土耳其。從1941年到1943年,蘇軍繳獲了大量的PzKpfw III型、PzKpfw IV型坦克以及StuG III型突擊炮。其中一些被紅軍臨時使用,另一些則被改裝成突擊炮,比如SU-76i、SG-122A。戰後,保加利亞、芬蘭、埃及、西班亞、敘利亞、約旦以及土耳其等國仍在使用IV號坦克,直至1967年。

德軍 PzKpfw VI「Tiger」坦克

是當參加1942年底的大規模戰役時,PzKpfw VIE 虎是戰場上最重也是威力最大的坦克.一時間,所有的盟軍火炮對它都沒有效,而他的大炮可以在最大射程內摧毀所有的盟軍坦克。這使它很快獲得了令人生畏的聲譽.直到蘇軍的122毫米和152毫米炮的出現這種情況才結束.虎式坦克常常結成一隊。PzKpfw VIE共生產了1354輛。

德軍 Elefant 坦克殲擊車

「象」式坦克殲擊車火力強大,防護性能超群,但是機動性卻較差,而設計思想上的大膽創新,包括成功和不成功的,使「象」式坦克殲擊車確立了它在世界戰車史上應有的地位。

ゅ魚擺擺ゆ° 2006-04-08 12:18
德軍 Hummel 自行榴彈炮

1941年9月,德國陸軍兵器部決定,新的自行榴彈炮盡量採用T Ⅲ/T Ⅳ上的零部件,並使戰斗重量控制在23.5噸之內,由啊爾凱特公司負責研製,研製名稱為」Ⅲ/Ⅳ型火炮搭載車「。阿爾凱特公司於1942年初正式開始研製工作。研製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問題是,總是認為在3/4號車上搭載150mm榴彈炮是很困難的。直到1942年7月,將leFH18型105mm榴彈炮裝載2型輕型坦克上之後,才重新審視150mm榴彈炮的裝車問題。1942年7月15日,希特勒下令在T Ⅲ/T Ⅳ型坦克上裝載150mm榴彈炮。這樣。阿爾凱特公司在對地盤經過一番改造之後,終於在1942年10月製成了第一輛樣車。後來,該車被命名為「野蜂」(hummel)自行榴彈炮。

德軍 Marder II 坦克殲擊車

在入侵蘇聯以前,德國人已經製造了少量的坦克殲擊車,但這些產品的表現默默無聞。它們的反坦克戰績甚至比不上客串的III號突擊炮。T34坦克的威脅使得德軍迫切需要火力更猛的反坦克武器。在仿製T34失敗後,德國人迅速找到了一個替代方法:將T34主炮或相似的長身管75mm炮裝在自己的坦克底盤上,作為支援武器協同裝甲部隊作戰。於是幾種型號的Marder幾乎在同時投入生產。他們共同的特點是利用現有設備拼湊而成。MarderI,II的威力可以在1000米距離上擊穿80-90mm的裝甲。Marder II / Sd.Kfz.132 在II型坦克底盤上加裝經過改進以適應德國彈葯的T34/76的76.2mm Pak 36(r) L/51 火炮。彈種與Pak40系列相同。1942年4月到1943年6月共生產了201輛。

德軍 Marder III 坦克殲擊車

Marder系列是二戰德軍最早大量裝備的坦克殲擊車,盡管它的產生有很大的應急的成分,而且作為過渡車型在1944年就停產,還是有近三千輛Marder系列裝備了若干「裝甲反坦克營」配屬於坦克師和機械化師。更重要的,Marder系列確立了德國坦克殲擊車的發展方向,並為建立相應的部隊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德軍 Sdkfz251 半履帶車

Sdkfz251裝甲輸送車是用博格瓦德(Borgward)公司3tHLKL6型半履帶式運輸車底盤研製的,主要用來輸送人員,1939年-1945年間在德軍中服役,包括各種變型車在內,其生產量共1.6萬輛。該車的戰斗全重8.5t,被列為中型半履帶式裝甲輸送車。Sdkfz251系列裝甲車在裝備部隊後,立即參加了1939年8月德軍對波蘭的入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它幾乎參加了德軍的每一次軍事行動。

德軍 Nashorn 坦克殲擊車

1942年2月,埃克特Alkett公司在Geschutzwagen III/IV的底盤上裝備了43型71倍口徑的88毫米反坦克炮(88mm Pak 43 L/71),設計定名為"Hornisse" (大黃蜂)。1942年晚些時候,這種車體還被用於「野蜂Hummel」自行榴彈炮(編號Sd.Kfz.165)。 1944年早期,駕駛室前裝甲板的布置在生產中有了變動,火炮也變為43/1型71倍口徑的88毫米反坦克炮(88mm Pak 43/1 L/71),這樣該車就有了兩種不同的型號。1944年2月24日,希特勒下令將第二種型號命名為"Nashorn"(犀牛)。盡管缺少裝甲防護,二者都為威力強大的88毫米反坦克炮提供了急需的機動性。「大黃蜂」和「犀牛」頂部敞開的戰斗室僅依靠帆布來遮蔽風雨,而且缺乏一挺車體機槍,通常一挺MG34或MG42機槍會配備在車體內以提供近戰防禦。從1943年2月到1945年3月,由埃克特Alkett公司設計、德國埃森工廠Deutsche Eisenwerke製造的「大黃蜂」和「犀牛」自行反坦克炮產量很低,分別為20輛和474輛。最後它們逐漸被威力更大、防護更好的自行反坦克炮如Jagpanzer IV和Jagpanther所取代,但它們的戰史一直持續到戰爭結束。

德軍 PzKpfw III 坦克

PzKpfw III型坦克除了德軍使用,還輸出到其他的軸心國家軍隊,比如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以及斯洛伐克。在1943年之前,PzKpfw III型坦克可以說是德國最好的坦克之一,是二戰初期德軍裝甲部隊的絕對主力坦克。

德軍 PzKpfw T-34 747(r) 坦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國防軍和武裝黨衛隊是蘇制T-34坦克最大的非盟軍用戶。在1941年到1945年的東線戰斗中,德軍繳獲了幾百輛各種型號的T-34.據統計,到1945年3月為止,大約300輛T-34被用於戰斗中。另外,退出現役的和在戰場上繳獲的損壞的T-34也經常作為在德軍中服役的T-34, SU-85, SU-100和SU-122的零部件來源。同時直至1944年底,這些T-34也經常用於性能測試和作為射擊訓練的靶子。

德軍 PzKpfw V 「Panther」坦克

PzKpfw V 黑豹式中型坦克在二戰德軍坦克中名氣僅次於虎式重型坦克,它和蘇聯的T-34中型坦克是二戰中最好的中型坦克。

德軍 PzKpfw VI Tiger II 坦克

PzKpfw VI「虎王」重型坦克是二戰中威力最大的坦克。到二戰結束,盟軍始終找不到有效對付它的辦法。「虎王」重型坦克將威力強大的火炮和盟軍坦克與反坦克炮幾乎無法射穿的裝甲結合在一起,結果就是產生了這么一個戰場上的可怕怪物。

德軍 PzKpfw VIII Maus 超重型坦克

PzKpfw Maus鼠式坦克是在希特勒本人的命令下於1942年開始研製的.它由電動馬達驅動,動力由自帶的柴油發動機提供. 兩輛原形鼠式坦克於1943-1944年間生產.直到1945年,該坦克仍在測試中.但在戰爭末期,也被用於組織蘇軍的猛烈攻勢.有一輛被保存在莫斯科郊外的博物館中.

ゅ魚擺擺ゆ° 2006-04-08 12:24
德軍 Stug III 自行突擊炮

德軍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共有大約9500輛StuG III型系列自行突擊炮參戰,該種突擊炮結構簡單,機動性較好,有一定防護力,自身車身低矮不易被擊中,是德軍裝備的一種相當優秀的自行突擊炮。

德軍 Sturmpanzer IV Brummbaer突擊炮

「灰熊」的車體由奧地利的斯太爾-戴姆勒-布福公司的尼伯龍根工廠製造,戰斗室由杜爾斯堡市的克虜伯公司埃森兵工廠製造,火炮來自捷克的斯柯達工廠。初期生產型由四人車組操縱而不是通常的五人,裝填手還負責承擔無線電操作員的工作。1944年1月,IV式突擊炮正式獲得了「灰熊Brummbaer」的命名。

德軍 Sturmtiger 重型突擊炮

「突擊虎」的構想源自1942年秋斯大林格勒的殘酷巷戰。蘇軍利用斷壁殘垣的地利給予德軍重大殺傷,而普通火力很難有效殺傷其中的目標。受此教訓,德國急需為參加巷戰的重裝步兵配置足以殺傷結構復雜建築內敵人的火力支援車輛。起初構想為「突擊虎」裝備210毫米榴彈炮,但當時這種火炮並未製造出來。作為替代,德軍使用了38厘米短管 Raketenwerfer 61 L/5.4 尾裝填臼炮,彈葯為短程(4600~6000米)高爆火箭彈。這種臼炮由萊茵鋼鐵-博爾西格(Rheinmetall-Borsig)從海軍用380毫米反潛臼炮(火箭助推)研發而來。此外,安裝在150毫米正面裝甲上的一門7.92毫米MG34機槍提供「突擊虎」近程防禦。這種替代設計卻取得了意料之外的成功。「突擊虎」能用一發火箭彈摧毀任何建築或者其它目標。它的車體內的掛架能攜帶13發火箭彈(每枚345~351千克),還可以額外在發射器內攜帶另1枚。「突擊虎」裝備了一個手動起重機以供乘員裝卸彈葯。

盟軍 Comet 坦克

1945年初,Comet坦克開始裝備英軍第11裝甲師,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該師是唯一全部換裝Comet坦克的師,而英軍的其他裝甲師只配有少量的Comet坦克,因而Comet坦克在二戰的最後階段沒有參加過大規模的坦克戰。年初,該坦克被「百人隊長」坦克取代。

盟軍 Crusader 坦克

也稱為VI型巡洋坦克,是由VI型"Covenanter"巡洋坦克發展而來。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期的著名英軍坦克,共生產了5300餘輛。Crusader巡洋坦克分為I,II,III三種型號,其中以Crusader II型巡洋坦克最為出名。Crusader巡洋坦克也參加了英軍在北非戰場的一系列軍事活動。但是它的裝甲還是太薄,1943年以後被淘汰。

盟軍 M3 Lee 中型坦克

M3中型坦克在二戰期間,除了裝備美軍,還裝備了很多的盟國軍隊,如英國,加拿大和蘇聯。在北非戰場上,英軍憑借著M3,M4坦克擊敗了隆美爾的非洲軍團。在我國的解放戰爭中,我軍也繳獲很多美國提供給國民黨軍的M3中型坦克。

盟軍 M3 Stuart 輕型坦克

M3 Stuart輕型坦克由於具有一定的火力,較高的行駛速度和良好的越野性能,所以在二戰期間得到廣泛的使用。在北非戰場上,美英聯軍M3輕型坦克,M3中型坦克,M4中型坦克等給德軍以致命的打擊。在遠東,M3輕型坦克和M4坦克一起,在緬甸,菲律賓的戰斗中,使日軍的95式輕型坦克和97式中型坦克居於下風。二戰後,玻利維亞,巴西和南朝鮮等國家和地區的軍隊仍在使用M3輕型坦克。

盟軍 M4 中型坦克

美國的M4中型坦克是二戰中、後期的著名坦克,也是二戰中生產數量最多的坦克,總生產量達到了49234輛,在二戰後期的坦克戰中,M4坦克發揮了重大的作用,因而在世界戰車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M4是在M3坦克的基礎上研製成功的,因而M4和M3,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它們的底盤總體布置和行動部分都很相似。最大的區別在炮塔上,M4坦克的炮塔為整體鑄造炮塔,圓弧過渡,尺寸上比M3的炮塔要大得多。M4坦克的主要武器是一門M3式75mm火炮,可以發射穿甲彈,榴彈和煙幕彈。M4坦克的型號十分繁雜,僅美國官方公布的M4系列改進型車,變型車,和實驗型車就有50多種。主要有M4,M4A1,M4A2,M4A3,M4A4,M4A6這6種型號的改進型車,主炮有75mm,76mm,105mm。

盟軍 M18 Hellcat 坦克殲擊車

美軍在二戰期間使用過的坦克殲擊車除了著名的M10和M36以外,就還有這種M18 Hellcat坦克殲擊車,M18的產量只有2507輛,它的優點在於速度較快。不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西線戰場上,這種M18 Hellcat坦克殲擊車的名氣遠不及前面的M10以及M36響亮,它在美軍對德軍裝甲部隊的作戰中並沒有發揮很大的作用。美國在1943年7月開始生產這種M18 Hellcat坦克殲擊車,一直生產到1944年10月才停止生產。二戰後不久M18 Hellcat就退出了美軍現役。

盟軍 M24 Chaffee 輕型坦克

M24坦克於1944年開始裝備美國陸軍,編入美軍駐歐洲的先頭部隊,曾參加了萊茵河戰役。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除美軍外,奧地利,法國,希臘,伊朗,伊拉克,日本,菲律賓,沙特,西班牙,巴基斯坦和烏拉圭等國的軍隊也使用M24輕型坦克。該坦克參加了朝鮮戰爭,印巴沖突等。美軍中的M24輕型坦克於50年代由M41輕型坦克代替。現在仍有一些國家在使用M24輕型坦克。

ゅ魚擺擺ゆ° 2006-04-08 12:29
盟軍 Matilda II 步兵坦克

英軍在1940年的敦刻爾克戰役中使用的Matilda I坦克由於性能較差,抵擋不住德軍的PzKpfw III型坦克為主的進攻而很快被淘汰,轉而開始生產Matilda II型步兵坦克。 Matilda II步兵坦克的研製代號為A12,1939-1945年間在英軍中服役。它是英軍自始至終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著名坦克。在阿拉曼戰役之前,它是英軍第8集團軍裝甲兵的主要裝備。在阿拉曼戰役之後,逐步被美製的M3和M4坦克所取代。

盟軍 Sherman Firefly 坦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提供給其盟國很多種坦克,其中給英國的最多。不過在英軍中得到好評的就有M3 Grant和M4 Sherman這兩種中型坦克。在英軍中服役的M4 Sherman坦克被稱為Sherman Firefly中型坦克,該坦克參加了諾曼底登陸戰以及其後在法國和德國本土進行的一系列作戰,直至德國投降。

盟軍 Valentine 步兵坦克

Valentine步兵坦克是一種輕型坦克,其特點是裝甲防護較好,但行駛速度較慢,主要用於協同步兵作戰。該坦克由克斯-阿姆斯特朗有限公司於1938年開始研製,1940年5月交付首批車輛。到1944年初停產時,共生產了各種型號的Valentine坦克8275輛,其中加拿大生產了1420輛。該坦克於1941年在西非沙漠首次參戰,其改進型一直使用到沙漠戰結束。該坦克除裝備英軍外,還曾裝備蘇聯,紐西蘭,和埃及等國軍隊。其中,蘇軍裝備的2720輛,都用蘇制的76.2mm火炮替換了原來的火炮。紐西蘭軍隊裝備的這種坦克參加了太平洋戰爭。Valentine也有10多個型號的改進型,主要區別在武器和發動機。它的變型車有自行反坦克炮,自行加榴炮和坦克架橋車等。

盟軍 Char B1-bis 坦克

至1940年法國投降前一共生產了B1-bis坦克365輛,其中66輛裝備第1,第2,第3,第4後備裝甲師,57輛配給各獨立連。德軍也使用過繳獲的法軍B1-bis坦克,左圖就是換上德軍裝甲部隊標志的B1-bis坦克。法國人在1944年解放魯瓦揚港時使用了少量的B1-bis坦克。

盟軍 Churchill MK.VII 步兵坦克

1939年9月,為取代「馬蒂爾達」Ⅱ型,代號為A20的新型步兵坦克由哈蘭德和沃爾夫公司開始設計,次年6月製造出4輛A20樣車。此時正值英法軍隊在西歐大陸全面潰敗,面對德軍以坦克集群為主力的閃電戰,英國嚴重意識到了對新型坦克的迫切需求。在這種情況下,A20已難以勝任對抗德國新型坦克的任務。為此,當年7月沃爾斯豪爾公司接受了研製A22步兵坦克的合同,並被要求一年內投入生產!1941年6月,首批生產型A22坦克共14輛交付英軍,隨即開始大批量生產,並被命名為「丘吉爾」步兵坦克。各型丘吉爾產量共達到5640輛,是戰時英國產量最大的一種坦克。

盟軍 Cromwell 坦克

Cromwell巡洋坦克在英國坦克發展史上的地位可以用「承上啟下」四字來加以概括。承上,說明它繼承了英國巡洋坦克的特點;啟下,說的是它是最後幾種巡洋坦克之一。從次以後英國就不再生產巡洋坦克了。Cromwell坦克是根據英軍參謀本部40年代初期制定的「重型巡洋坦克的戰術技術要求」而研製的。1943年1月正式生產出第一批生產型坦克,並統一命名為Cromwell巡洋坦克。它一共有8種車型,在武器和性能上略有區別。 Cromwell巡洋坦克在二戰中發揮的作用有限。主要是它裝備部隊的時間較晚,另一個原因是它的火炮威力相對較弱,難以和德軍的Panther坦克相對抗。盡管如此,在諾曼底戰役及隨後的進軍中,該坦克和美國的M3,M4坦克協同作戰,也為戰爭的勝利作出過貢獻。

盟軍 M26 Pershing 重型坦克

M26 Pershing重型坦克共生產了2428輛,首批裝備了美國陸軍第 1集團軍屬第3和第9裝甲師,在1945年3月7日攻佔萊茵河雷馬根大橋的戰斗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在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時,M26是美軍的標准中型坦克之一。 50年代,一些北約國家的軍隊也使用了該種坦克。

盟軍 M36 坦克殲擊車

二戰中期,美軍從蘇聯情報人員那裡獲悉,德國人正在研製大威力、重裝甲的新式重型坦克(即「虎」式坦克)。而美軍原來的M10坦克殲擊車的76.2mm火炮的威力已明顯不足。為了能擊穿「虎」式和「黑豹」式坦克的重裝甲,急需增大坦克殲擊車的火炮威力。為此,美國武器開發委員會下達了改進M10坦克殲擊車的指示,不久,便生產出幾種型號的坦克殲擊車,包括T72、T70、T71坦克殲擊車。其中T72和T70樣車威力不足,只能算是過渡性車。真正為M36奠定基礎的,是T71坦克殲擊車。

http://huiguan.com/bbs/simple/index.php?t1175.html

Ⅱ gta5什麼跑車最帥

第一名:培羅 艾梅魯斯。不論是手剎還是剎車,都發現他的車輪不會抱死。但艾梅魯斯的競技圈數表現十分優秀,單圈用時56秒766。艾梅魯斯有著炫酷的外表,超快的速度。只能玩家能夠控制好,熟練後,還是一款值得推薦的載具。

第二名:貝飛特 武夫。動力前期一般,後期會加速源源不斷。起步也只是輕微打滑,操控和速度都是很適合新手玩家的。當然新手可能也買不起。武夫開熟練後是非常稱手的。

秘籍

1、滿武器+滿生命 - 482-555-0100;

2、武器全得486-555-0150;

3、武器獲得彈葯 - 486-555-0100;

4、生命- 362-555-0100;

5、通緝變低 - 267-555-0100;

6、通緝變高 - 267-555-0150;

7、改變天氣- 468-555-0100;

8、出現一輛黑手黨專用汽車 - 227-555-0142;

9、出現一輛摩托車 - 625-555-0150;

10、出現一輛FBI車輛 - 227-555-0100。



電動工具行列 名稱「SKT斯凱特」,大家幫我想想廣告詞啊,8個字之內

二樓的同學明知故問

Ⅳ 中國核武器研究史

在紀念中國核試驗成功50年之際,人人總會想起「如果沒有兩彈一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新疆羅布泊爆炸成功。50年來,盡管西方一些輿論常常對中國的核政策和核武器指指點點,但中國始終強調「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堅定承諾永遠不對無核國家和無核區使用核武器。有中國戰略學家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國研製核武器的目的是為了最終消滅核武器。」而在英國民間研究機構「核消除運動」主席看來,過去半個世紀,中國沒有因為擁有核武器而去威脅世界、獲取地區利益,中國所表現的姿態,就是一個負責任的有核國家。

「中國擁有了原子彈,卻沒有引發世界核戰爭」

「老實告訴你,約翰遜先生(時任美國總統),中國在沒有核武器的時候,根本就沒有懾服於你們的核威脅。中國現在有了核武器,固然可以增強我國的國防力量,但是我們從來沒有把我們的安全感建築在核武器上。」這是1964年10月22日發表在《人民日報》上的題為「打破核壟斷,消滅核武器」重要文章中的一段話,體現了我國擁有核武器後的國家立場,也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烙印。

回想那段重要歷史,國家安全政策委員會高級研究員楊承軍告訴《環球時報》記者:「1964年10月16日下午,我國試驗成功原子彈,當日《人民日報》發表重要社論,鮮明提出中國的核政策是『不首先使用』,堅定承諾永遠不對無核國家和無核區使用核武器,強調中國研製核武器的目的是為了最終消滅核武器。這篇社論所提出的重要思想,我國至今仍在沿用,已成為我們堅定的基本國策」。他披露,社論中的很多用語都是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親自撰寫修改的,今天看起來仍然是用詞精準、立場鮮明、大氣磅礴。

「中國依靠自身力量進行原子彈試驗獲得成功,迫使美國陷於不能無視中國的狀態。」「中國核試驗是對以美蘇為中心的、固定化的國際關系的決定性破壞,把世界大快步推向多極化。」這些是半個世紀前國際媒體報道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時的主調。即使當時日本國內對中國的核試驗有不少「抗議」聲,甚至剛舉行一周的東京奧運會增添了一層「緊迫感」,但共同社1964年10月18日的電文同樣認為:「中國的核試驗,不亞於1949年打破美國核壟斷局面的蘇聯核試驗,它對世界政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日本外務省官員承認,進入排外的核「俱樂部」使中國獲得「亞洲第一大國」的稱號,很難再把「共產黨中國」排除出國際大家庭。《讀賣新聞》在題為「激動的世界和日本」的社論說:「赫魯曉夫下台、中國的核試驗、英國工黨的勝利,這些相繼發生的不尋常的變化,是戰後國際政治劃時代的重要事件。」《瑞典日報》說:「中國在赫魯曉夫下台後立刻爆炸原子彈是一個諷刺。」合眾國際社稱:「心理上的影響是巨大的。一個非白人的國家第一次打開軍事技術中最深奧的秘密。中國人已插足於一個過去只有西方民族才能進入的領域。」

美國《國民前衛》周刊1964年10月31日在談到中國核武器的影響時表示:「中國此舉不僅是警告華盛頓,也是警告東京,「東京正在美國的壓力下成為美國空軍和潛艇的正式核基地,在蘇聯和中國現在都有核武器的情況下,日本只有至少嚴守核中立政策才能有把握逃避核戰火。」「俄羅斯之聲」2012年2月進行過「美國上世紀60年代曾想把中國核武器項目扼殺在搖籃里,但怕引發世界大戰最終放棄」的報道。文章最後說,「果不其然,中國雖然擁有了原子彈,卻沒有引發世界核戰爭」。

50年後,外電對中國擁有核武器有了更清醒的認識。德國全球新聞網10月15日在評論「中國首次核彈試爆成功50年」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時說,核武器只是遠東崛起大國的一個發展成就,現在中國已成為各個領域的「領導者」,成為製造手機、智能電視、高鐵、汽車的大國。俄羅斯《莫斯科共青團員報》10月14日發表題為「中國的核戰略:必需的最低限度」的文章稱,自1964年中國進行首次核武器試驗,50年時間過去了,中國研發了一定數量的新型核武器和多次進行試驗。1992年中國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1996年簽署《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

「中國發展核武器庫的唯一目的是避免核訛詐」

中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核政策被外界議論得最多。美國憂思科學家聯盟中國項目主任顧克岡(Gregory Kulacki)近日撰文說:「10月16日,中國將紀念其首次成功核試驗50周年。1964年的同一天,中國政府發表聲明稱——中國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

過去50年來,中國政府多次重申該聲明,最近一次是今年4月。」他認為,該聲明似乎是一種道德宣言或象徵性舉動,但也反映出中國的現實考量,即對中國而言,任何使用核武器的場景都會對中國造成不利結果。因此,避免遭受核訛詐是中國發展核武器庫的唯一目的。印度Zeenew網站今年4月刊文表示:「中國是世界上首個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國家,但巴基斯坦並未如此承諾。」實際上,印度也沒有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

《莫斯科共青團員報》提到,中國公布的國防白皮書中明確指出,在可預見的未來將繼續遵循不首先使用核武器這一原則,對外表明愛好和平的立場。中國核武器的數量將保持在最低限度,但中國的核武器數量對外界來說一直是個秘密。中國表示,其核武器數量沒有超過英國,這樣可以預計,中國核武器數量為200多枚。中國明白,發生核大戰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只保持最低限度的核武器對某些國家實施核遏制。

預計在2021年前,中國核戰略力量在數量上不會發生大變化,中國仍將保護數量不多的核盾牌,但能夠對某些國家實施有效的核反擊。俄《獨立軍事評論》今年5月評論說,盡管中國的核力量遠遠落後於俄美兩國,但它在所有核國家中是唯一公開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國家,中國的原則是擁有保護國家安全的最低限度的核威懾力。

還有國際學者認為,「中國的核武器庫相比美俄來說,太小太單一,警戒狀態過低」,但事實證明,中國的核政策非常有效和巧妙。日本「海國防衛日誌」網站去年3月5日稱,近20年來,中國戰略級彈道導彈的製造尚未達到量產,而且一直控制核武數量的增加,「中國的核武器之所以未對美國的大城市構成核報復攻擊能力,是因為中國一直將核武能力控制在最低程度」。

即使如此,中國核武力量發展仍令美國一些人疑神疑鬼。美國「自由燈塔網站」10月13日報道稱,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今年的年度報告草案表示,中國的核打擊力量依然不為人知,是有意保持「戰略模糊性」。美國帕特森外交和國際商業學院副教授羅伯特·法利今年經常在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上刊文談論「美國是否該擔心中國的核武器」「美國要當心中國五大軍事『撒手鐧』」的話題。法利認為,中國正在改進和重組核武庫,比如研製的「東風-41」洲際導彈表明,中國不再強調「最低威懾」,而是向保證二次打擊的轉變。西方一些文章還談論,相比擁有比較豐富的陸基導彈發射經驗,中國過去還缺乏指揮和控制核潛艇的經驗,但中國正不斷增強「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還有俄媒渲染中國第一枚能機動發射的彈道導彈「東風-31B」射程上萬公里,能抵達美國或俄羅斯的歐洲部分,而且很難讓人捕捉到它的發射信息。

「中國核武器試驗成功後,西方曾蔓延『黃禍論』,但歷史證實,中國是一個負責任的有核國家,並沒有威脅世界和其他國家。」德國柏林中國問題專家夫羅里揚·盧佩16日這樣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他認為,作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簽約國,中國在核裁軍等方面做出表率,維護了世界和平。

回顧這50年,楊承軍說,中國作為負責任的有核國家,我們永遠不會與核大國在核武器上比數量、比規模,只是體現「你有我也有」,以「四兩撥千斤」;我們使用多種技術和管理手段,做到了核安全;我國庄嚴承諾並做到了核不擴散,而在這個問題上,西方核大國卻對不同國家採取了不同的立場和標准,並沒有做到一視同仁。

俄羅斯戰略研究所專家沃爾洪斯基也對美國的做法很不滿,他去年曾提到,「美國在針對已實際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問題上,採用的是令人沮喪的雙重標准」,「世界上唯一在現實戰爭中使用過核武器的國家就是美國,在廣島和長崎使用核武器針對的是當地的平民」。

「中國沒用手中的核武器要挾獲取地區利益」

目前,各家智庫對全球核武器數量的統計有不少出入,估算約有兩萬枚。如果按照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2013年年鑒的數據看,全球核彈頭總數在減少:其中美國從8000枚減至7700枚,處於實戰部署的核彈頭1722枚;俄羅斯從1萬枚減至8500枚,實戰部署約1500枚;法國300枚,英國225枚;「核門檻國家」中,以色列80枚,巴基斯坦120枚,印度90至110枚。

世界保持著「兩超多強」的核戰略格局,而一些有核國家「先發制人」的核打擊原則仍對中國和其他國家構成較大威脅。俄新社10月13日援引俄戰略技術分析中心專家卡申的話說,「中國早晚將成為第三大核武國家,打破俄美壟斷核威懾力的兩極格局,如果中國擁有的核武數量太少,則會面臨逐漸增長的核打擊威脅」。

展望未來的世界核形勢,楊承軍表示,當前國際核形勢不容樂觀,核大國在裁減核武器數量的同時,仍在投入巨資繼續提高核武器質量及實戰化水平;少數國家仍企圖通過研製和發展核武器來提升本國的國際地位,繼續生產和貯存核材料;國際恐怖組織也在千方百計地獲取核材料。他認為,要真正實現「零核世界」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可以肯定的是,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國際地位的提升及核技術的發展,我國在遏制核武器的發展、使用、擴散、直至最終消滅的歷史進程中,必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英國民間研究機構「核消除運動」主席凱特·哈德森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中國並沒有因為擁有核武器而在外交和國防政策上去威脅世界,同時中國也沒有和其他核國家結成所謂的軍事同盟,用手中的核武器去要挾獲取地區利益。相反,中國作為一個核大國卻常常面對一些無核國家的挑釁,從道理上這似乎令人無法理解。哈德森強調,中國所表現的姿態,恰好是一個核國家所應當具備的。他希望,中國在核裁軍問題上,繼續發揮更多的國際影響力,尤其是在朝核問題、伊核問題上施加更多壓力,讓相關國家徹底放棄靠擁有核武器而成為地區強勢國家的幻想。

(4)斯凱特電動工具擴展閱讀:

核武器是指包括氫彈、原子彈、中子彈、三相彈、反物質彈等在內的與核反應有關的巨大殺傷性武器。

核武器爆炸時釋放的能量,比只裝化學炸葯的常規武器要大得多。例如,1千克鈾全部裂變釋放的能量約8×10^13焦耳,比1千克TNT炸葯爆炸釋放的能量4.19×10^6焦耳約大2000萬倍。因此,核武器爆炸釋放的總能量,即其威力的大小,常用釋放相同能量的TNT炸葯量來表示,稱為TNT當量。美、俄等國裝備的各種核武器的TNT當量,小的僅1000噸,甚至更低,已有微型核武器,爆炸當量在幾十噸;大的達1000萬噸,前蘇聯曾試爆過5000萬噸當量的氫彈。

Ⅳ 舉例比較現代主義電影與後現代主義電影的差異……最好能夠詳細點= =

後現代主義電影

希臘導演安哲羅普羅斯在1995年拍出了《尤里西斯生命之旅》,借著一個電影導演去找尋一部電影誕生之初遺留下來的膠片的故事,回顧了電影和希臘的歷史。有人將安哲 羅普羅斯視為20世紀最後的現代主義電影大師,其實非常的不準確,安哲羅普羅斯的電影是很難概括的,他的每一部電影無不來自希臘神話的原型,漂流、尋找、個人意志與命運的對抗的題旨,他也不過是不停地「摹寫」史詩罷了。《尤里西斯生命之旅》中有一個經典場面:導演A在火車上遇見兒時印象中的母親,母親帶他回家,他帶著90年代的身體,加入了1945、1948、1976……的新年舞會,每個人都如記憶般年輕,只有他帶著衰老的皮囊。安哲羅普羅斯用電影拼貼了自己的後現代之夢。

英國導演艾倫.帕克執導的《迷牆》一上映就風靡了世界。這里邊最首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平克.弗洛伊德(Pink Floyd)這支成立於1966年的英國前衛搖滾樂隊本身的音樂魅力。不過,《迷牆》首先還是一部電影,一部從視覺上加快步伐將大眾帶向MTV時代的電影。現在,MTV已經成為全球收看觀眾最多的視聽藝術,甚至連足球也無法與之相比。阿倫.帕克堪稱「MTV之父」。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在世界各地的美術學院中,都有《迷牆》的影迷。《迷牆》成了後現代電影的一個里程碑,同時也宣告了「後現代無經典」謬論的不攻自破。美術愛好者談論它,喜歡它,好像它不僅僅是一部電影,而且是一個觀念藝術的展品。這部集搖滾音樂、現代美術和各種形態的影像之大成的影片,是一部對後現代影像充滿自覺的影片。

《發條橙》是一部著眼於社會現實的電影,它將青少年的青春期躁動誇大到極致,把人生這一階段可能發生的破壞圖景一覽無餘地展現在人們面前。影片的意圖非常明確,就是顛覆傳統的、正統的道德規范,指向更為人性的東西。《發條橙》是根據英國作家安東尼.伯吉斯的同名小說改編。

在德國,1999年青年才俊導演湯-蒂克的《羅拉快跑》是一部成功的後現代主義電影,影片在結構上為故事設置了三個結局,體現了導演打破傳統敘事規則的努力;在影音風格上上,快切、動畫、搖滾樂、動感人物、大塊色調對比等匯成大雜燴,充分表現出剪貼拼湊的特徵。波蘭法籍導演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盲打誤撞》、德國的《羅拉快跑》和英國的《滑動門》都給影片設置了兩三種結局,都表現了偶然性早對個體命運造成的決定性影響。
20歲的柏林姑娘羅拉和她的男友,同樣是20歲的曼尼,他們遇到了大麻煩。曼尼不小心將一個黑社會老大的錢給弄丟了,而且是20萬馬克。20分鍾後,老大就要來討錢,要是找不回來這些錢,曼尼就命在旦夕。曼尼打電話向羅拉求救!20歲的羅拉只有20分鍾,她想也來不及想,撒腿就跑……
20分鍾以後,羅拉拿到了錢!但曼尼等不及,跑到對面的超市去打劫,被趕來的警察一槍射中胸膛……
這是德國青年導演湯·蒂克偉(Tom Tykwer)拍攝的影片《羅拉快跑》中的故事情節,可憐的曼尼死得太慘了。你別著急,還沒完呢!
20分鍾後,羅拉兩手空空趕到,但曼尼卻橫遭意外,暴屍街頭……
20分鍾後,羅拉抱著千方百計搞來的10萬馬克趕到現場,卻赫然看見黑社會老大也准時抵達……

《阿甘正傳》,該片由湯姆.漢克斯主演,獲1995年第67屆最佳電影、最佳男主角、最佳導演等六項桂冠。該片表現出的善良、溫情,觸動了我們心中最美好的東西,展現了誠實、守信、認真、勇敢、重情等美好情

《阿甘正傳》以一個被正常世界視作 「低能兒」的阿甘為主人公,貫穿起一個被改寫的人文歷史——它對美國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和人物進行了巧妙的鋪排與重述,並運用了大量反諷、戲擬、電腦模擬、類型混雜、滑稽模仿與「無敘事」等解構手法,對美國近代以來的政治、歷史、流行文化、名牌時尚、廣告等方方面面廣開玩笑,大肆揶揄,重新解釋了歷史、戰爭和英雄,為觀眾提供了一種消遣性的快樂原則,從而建構起後現代文本的敘事模式與造型風格,在打破人文歷史謊言的同時又以謊言的拼貼手段復制了一個虛假的寓言故事。當然,如果對上個世紀早期到中期的美國歷史比較熟悉,就更能很好地理解該電影的黑色幽默成分,比如熟悉「貓王」的音樂風格、「乒乓外交」、「水門事件」、「反越戰運動」的話,其中許多情節一定會讓大家會心一笑。

運動片的風格、血腥又恰到好處的處理、扣人心弦的故事主線和有力的社會警示作用,《搏擊俱樂部》簡直就是90年代的《發條橘子》。在這個只產生了極個別具震撼性影片的年代裡,《搏擊俱樂部》必定不會被忽略。它給人印象很深,並引發深深的思索。與時下95%的恐怖片不同的是:它留給觀眾大量的問題去回想和爭論。《搏擊俱樂部》所展示的發人深省的、多層次的故事給成百上千的評論、特寫及觀後感文章提供了足夠多的討論素材。 本片的導演大衛芬奇在拍攝《搏擊俱樂部》之前,已經有了三部引人注目的影片:《異型3》、《七宗罪》和《心理游戲》。芬奇有心要讓《搏擊俱樂部》成為一部視覺傑作。同前三部片子一樣,《搏擊俱樂部》也是色調暗、進度快,觀眾在看的時候沒有多少時間細想,有人稱其為「MTV風格」,但與其他同類影片不同的是,芬奇的每個快速的鏡頭切換除了可以不讓觀眾覺得乏味,還有其獨特的作用。 不可否認的是,《搏擊俱樂部》的確是一部暴力的電影。有的情節表現得十分的殘忍,以至於一些觀眾會扭頭不看,比如一個人從他的嘴裡把自己松動了的牙齒拔了出來。當然,所有這些血腥的鏡頭都是為了揭示影片的主旨:人天性殘忍,而每日苦差麻木了人心,引發狂性,結果產生難料的後果。搏擊俱樂部的成員們都是現代社會使人失掉人性和感覺的犧牲品。他們已經變成了輪子上的嵌齒,他們恢復個性觀念的唯一方法就是返回到最原始、最野蠻的痛苦和暴力的本能中。

導演:丹尼.博伊爾
《猜火車》又名《迷幻列車》,僅用了49天就拍攝完成,是一部成本為250萬美金的小製作影片。本片描述了蘇格蘭愛丁堡一群吸毒青年垃圾式的生活現狀,其冷靜的喻諷口吻,真實的敘述態度,貫穿始終的黑色幽默感及充滿現代感的聲畫處理使之成為另類影片中的經典。影片對吸食海洛因而產生的快感進行了極為細致的描述,同時片中所充斥的墮落情緒及所表現出的價值觀和自我意識引起了社會的極大關注和爭論,因而影片一出爐便成為輿論的焦點。那眩目的鏡頭和婁.瑞德、伊基.鮑普的搖滾樂不啻為一劑迷幻葯,我們眼直勾勾盯著屏幕,身臨其境,當馬克的針頭扎入皮下組織,我們以為那白色的化學物質是融入了自己的血液;當一夥人搶劫後在路上狂奔,我們覺得是自己的心臟在劇烈地跳動。幾乎每一個場景都可稱得上是一部精緻而出人意表的濃縮短片:
「選擇生活,選擇工作,選擇職業,選擇家庭。選擇他媽的一個大電視。選擇洗衣機,汽車,雷射唱機,電動開罐機。選擇健康,低卡里路,低糖。選擇固定利率房貸。選擇起點,選擇朋友,選擇運動服和皮箱。選擇一套他媽的三件套西裝。……選擇DIY,在一個星期天早上,他媽的搞不清自己是誰。選擇在沙發上看無聊透頂的節目,往口裡塞垃圾食物。選擇腐朽,由你精子造出取代你的自私小鬼,可以說是最無恥的事了。選擇你的未來,你的生活。但我幹嘛要做?我選擇不要生活,我選擇其他。理由呢?沒有理由。只要有海洛因,還要什麼理由?」

主演讓、雷諾《這個殺手不太冷》將一個成年殺手和一個未成年少女之間的愛情,刻畫得可歌可泣。因為新電影的觀眾大部分是年輕人,對電影的要求是「一種刺激的快感或無傷的危險」,傳統電影中嚴肅的悲劇、沉重的道德並不在他的作品中呈現,那些人物並不背沉重的包袱,也無崇高的使命,他們的存在為的是自己,追求的是自己的喜樂。呂克·貝松被稱為法國新巴洛克電影代表之一,後現代電影領軍人物。喜歡看法國電影的觀眾說起貝松的影片《地鐵》、《碧海情》、《尼基塔》、《這個殺手不太冷》、《第五元素》、《聖女貞德》等都是如數家珍。

《低俗小說》由「文森特和馬沙的妻子」、「金錶」、「邦妮的處境」三個故事以及影片首尾的序幕和尾聲五個部分組成。
觀看《低俗小說》,如同觀看一場流動的「波譜藝術」,美國黑幫片、恐怖片、愛情片的雜燴在一起,以一種戲仿的形式重新拼貼。除了視覺形象拼盤以外,《低俗小說》為人稱道的「圓形結構」敘事策略,也是多元共生的拼貼產物。全片由一個序幕(餐館里的打劫),四個章節(分別被命名為「朱斯和文生」、「文生和馬沙之妻」、「一隻金錶」、「 邦尼的處境」)構成。這徹底打破了傳統電影的線性敘事邏輯,首尾相連,似一個圓形從隨意一點開始截取,並最終回到了起點。暴力是昆汀作品反復出現的主題,本片中頻繁的暴力場面正呼應了它的「圓形結構」,明確指出暴力事件的發生是循環而永無停止的。在這里暴力成了一種生存方式,是對異化、疏遠、默默無聞的反抗--然而導演對待暴力的態度始終不是肯定的,朱斯的金盆洗手、文生對愛情的渴望也許就可以說明這一點,他們都在尋求無可奈何的暴力之外的出路,盡管這種出路在美國這個暴力泛濫的社會看起來是渺茫的。作為敘事的功能裝置:偉大的英雄、偉大的冒險 、偉大的航程、偉大的目標皆以喪失,即符合利奧塔對後現代的界定--對元敘事的不信任。這種對元敘事不信任的後現代特徵,在影片中集中體現在英雄的喪失。不僅作為殺手的文生和朱絲是失敗的,而且作為黑幫老大的馬沙是失敗的(遭性變態者的強奸),作為職業拳擊手的布奇(不由讓人聯想到史泰龍扮演的個人英雄主義的拳擊手洛奇)同樣是失敗的(遭到黑幫的追殺又落入性變態者手中)。這種英雄的喪失帶有某種尷尬的滑稽,同時又是我們時代的「後現代狀況」--人類歷史的進步主義者信仰和鼓吹的啟蒙理性遭遇不信任,道德審判和價值判斷無限期延遲(觀眾或許會為昆丁對電影技術花里胡哨的創新困惑不已,但興奮點顯然已從康德的第二批判轉向第三批判,他們渴望獲得奇特而意外的美學救贖)。既然所有的生活難題都解決不了,一切並不像文化精英們所說的那樣,人們也許有理由滿足於對現象的表面佔有和消費(同時,這不是我們時代反史詩的史詩嗎?)於是,剩下的是大眾和通俗文化,正如本片的片名所示- -《低俗小說》。

導演:索德伯格

主要演員: 安迪.麥克道威爾,彼得.加拉格爾

得獎記錄:第四十二屆戛納電影節最佳影片金棕櫚獎 (1989)
第四十二屆戛納電影節最佳男演員 (1989)

一個表面上平靜的中產家庭,因為朋友意外來訪而失去平衡,暴露出其中充滿性失調謊言的真相。原來有潔癖的姐姐安迪.麥克道爾早就跟丈夫彼得.加拉格爾沒有性生活,但妹妹勞拉.桑.吉亞科莫卻跟姐夫暗中打得火熱。丈夫的同學詹姆斯.斯派德帶著錄影機來訪,竟然讓姐妹二人因為好奇心而對著鏡頭大談心中秘密。一鳴驚人的新導演史蒂文.索達伯格用冷靜而富創意的手法剖析現代人脆弱的心理層面,尤其突顯出高科技(錄影機)無堅不摧的奇妙魅力。

英國著名導演格林納威早期拍攝過很多試驗性很強的短片,後來又長期為標榜另類風格的英國電視四台拍攝影片,所以他的影片一向以風格手法怪異著稱。他學生時代的繪畫經驗又使得他的作品追求畫面的精良與視覺上的沖擊力。這兩點,在這部影片《枕邊書》中得到了加強與融合。

格林納威的所有影片都情節怪異離奇,這部影片也不例外,諾子在人身上書寫十三章《枕草子》,然後交給出版商的情節實在令人匪夷所思。而出版商在見到最後一章「死刑者之書」之後,竟然心甘情願交出性命。這些極度風格化的情節和細節很難令人接受,但在經過格林納威更加風格化的畫面表現之後,反而顯露出迷人的美感。不過在短暫的視覺美消逝之後,面對空空的銀幕,影片中的一切又是那麼令人迷茫。
影片拍攝手法中最大的特色,是創造性地運用畫中畫的手法。這些形狀、位置、大小變幻不定的小畫面和整個大畫面之間構成多種視覺和結構關系,大部分是與大畫面書法對位的小畫面說明,還有很多是回憶的畫面,也有類似於疊畫的電影語言功能。多功能、多層次的大小畫面的嵌套與並列,形成復雜多變的語言風格和畫面表現力,這是格林納威在影片中進行的一項電影語言的試驗。

影片的故事如何,表現了什麼,這雖然是一部影片必備的重要元素,但絕對不是唯一的。格林納威這部影片的故事性面對大量充滿東方情調的精製畫面和實驗性的電影語言,已經退居到次要位置,只是為他們提供了一個適合的載體而已。在眾多主流的故事性影片中,格林納威的這部《枕草子》令我們看到了一部精彩而富有啟發性的「另類」電影。
《枕邊禁書》以兩位時代相隔、內心卻有默契聯系的女性的日記為敘述主軸,大量運用電腦新科技,將各個年代、各種時空發生的時間以「畫中畫」的形式在同一個電影平面展開,開掘出前所未見的電影語法。有些時候我們明顯感覺可以用切換處理的鏡頭,他都以「畫中畫」的形式代替,平行蒙太奇在他的電影中成了「平面蒙太奇」。透過「畫中畫」,觀者、劇中人,以及隱藏的電影導演位置是相等的,觀眾所看到的人、事物無意不是透過導演之眼在觀看。
中文名稱:巴別塔
英文名稱:Babel
別名:通天塔,火線交錯
資源類型:DVDScr
發行時間:2006年11月27日
電影導演:阿加多·岡薩雷斯·伊納里多 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
電影演員:布拉德·彼特 Brad Pitt
凱特·布蘭切特 Cate Blanchett
蓋爾·賈西亞·貝納 Gael García Bernal十二個人、三個國家、四種不同的命運、一次偶然的事件,皆源於那一聲無意的槍響……命運交織的羅網將不同種族、地域、文化背景下的靈魂納入其中。世界上的每個人之間都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上世紀60年代,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倫提出了「六度分割」的理論。他認為,只要通過六個人,你就能夠與任何一個陌生個體建立聯系。可是這種關聯的絲線是多麼的微弱,即使我們意識到對方的存在,但我們還是聽不見對方的掙扎呼喊,就算聽到依然無法理解無法進行有意義的溝通。在電影結束後顯現出了一段字幕:「獻給我的孩子。最暗的夜,最亮的光。」顯然,這絕非一部絕望的電影,而是一部在絕望世界裡掙扎的故事,並將孩子視為未來的希望,光明世界必將由他們建成,通天之塔亦必將由他們建成,願未來的世界不再有誤解、隔閡和悲傷。
顯然,影片帶有強烈的亞歷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圖的獨特風格,世界上恐怕很難找出什麼導演能夠把多線索交叉敘事手法運用得如此嫻熟,儼然有超越上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撞車》的勢頭。而且,亞歷桑德羅此次把握的故事以及故事種的矛盾沖突顯得更加的宏大和人性化。同時,這種多線索敘事技巧在他的手中也已經不再僅僅是表達的工具,而是 極富洞察力並具有深刻見解的表達出口,是其展現故事主題的必由之路。伊納里圖曾表示過,將一些故事線索編織到一起已經成為他工作的一種習慣。「當我坐在車里看到有人從路邊經過時,我便開始覺得那個人肯定比我頭腦中的任何東西都要有趣。所以探究他人的內心是我最大的願望。與此同時,我們所擁有的現實中的一切也是如此的有限。我更希望探索更加廣闊的外部世界,還有陌生的外部世界是怎樣影響到我個人的等等,都將成為我作品中所要探詢的目標……」

波蘭電影大師基耶斯洛夫斯基(1941-1996)的經典之作。以法國國旗的三色命名的三部電影分別代表了三個主題:博愛,平等,自由。導演用極為細膩的光影音的效果為我們剖析這三個主題。《紅白藍三部曲》是基希洛夫斯基生平最後的三部作品,大師兩年後即因病辭世。《藍色》是憂郁和自由,掙脫俗世的信念才能獲得人性與情感的自由;《白色》是尊嚴和平等,導演在片中探討和質疑了情愛與平等;而《紅色》則是真誠和博愛,人世間充滿各種猜忌和矛盾,唯有博愛才能解開羈絆心靈的枷鎖。這三部作品是基思洛夫斯基充滿人道主義和人文思想的傑作。他以細致而精密的情節來講述故事,從普通人的人生命運闡釋他對生命的尊重和見解。在電影中,無論出場時間的長短,基思洛夫斯基都將主人公的位置給予了女性,也許是因為她們更脆弱一些,更能夠體現憂郁、尊嚴與真誠。在這三部曲中,基思洛夫斯基依然發揚了《十誡》以來的一貫宗旨,用包蘊著宗教哲學精神內涵的戲劇性故事情節表達了自己對當代人生存狀態的深刻理解。

《藍色》獲得93年威尼斯金獅獎,並獲得愷撒獎9項提名;
《白色》獲得94年柏林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紅色》獲得紐約影評人協會及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並獲得愷撒獎7項提名。
在三部電影中,都有令人痛苦的道德抉擇。《紅》中,老法官告訴瓦倫婷,鄰居中有一個家庭看似幸福,但丈夫卻背著妻女在外面偷情。那麼,瓦倫婷該馬上去揭穿他嗎?那樣他們將看清真實然而痛苦,還是依然讓他們隱藏在平靜之下呢?《藍》中,朱麗葉的鄰居在夜總會里做脫衣女郎,她認為這樣做自己很快樂,男人們也很快樂。但是有一天她發現自己的父親就坐在台下觀眾席的第一排!《白》中,商人米高拉成功但是已對人生厭倦,他求卡魯把自己槍殺,作為報酬,他將幫助卡魯回國,並且有資本做小本買賣。而卡魯除此而外,似乎沒有別的辦法能幫他回國了。七十年代,波蘭電影藝術大師K.Zanussi開創了「道德焦慮電影」,基斯洛夫斯基的作品把「道德焦慮」推進到一個更深的層面。基斯洛夫斯基認為,在自由主義社會中,人的道德處境更為孤絕。因為,自由主義社會沒有國家道德、民族性道德、階級道德一類的或虛構、或強制的全民道德。個人的道德承負及其軟弱無力在自由主義社會中更充分地顯露出來,所謂自由主義倫理,首先是對個人的道德承負力的脆弱的體認。在自由主義社會,個人的道德壯況是怎樣的呢?基斯洛夫斯基仍然通過個體性的道德困境來探討自由個體在日常生活中的倫理負擔。自由主義社會的意識形態是自由、平等、博愛,《藍、白、紅》三部曲要探討這些價值理念的私人含義。任何價值理念都不是抽象的,社會制度中的大理念也體現為具體的個體私生活事件。要想知道生活制度的倫理大理念的味道,最恰當的辦法是體味在這個生活制度中生活的個人眼裡噙著的淚水。

暴雨將至》給人的震撼是非常巨大的,Milcho Manchevski(米爾科.米切夫斯基這位馬其頓導演的處女作(這是他第一部長片),一舉奪得1994年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1995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提名,1996年獨立自由獎等三十餘項國際大獎,決非僥幸。本片分成三個部分。一段不可能的愛情、一個兩難的抉擇,一段手足的殘殺,將前南斯拉夫地區暴雨將至的社會背景和幾個故事聯系起來,無理性的民族、宗教仇殺將愛情、親情無情地打破,讓人看了很悲痛。可以強烈感受到影片中,導演深藏其中的渴求:對人類的熱愛,對家鄉的熱愛。

第一部分:WORDS (字)-----馬其頓的農村

一個年輕的神父藏匿一個出逃的女子,愛情隨之滋長。當他們准備去倫敦找攝影師的叔叔時,女子的家人找到了她。女子死於哥哥的槍下,愛情如鳥一般飛過,我們都無能為力!

第二部分:FACES (臉)---倫敦的都市

安妮是一個美麗的女子,她有一個愛她的丈夫,可是她還有一個放不下的情人亞歷斯。亞歷斯是馬其頓來的攝影師,16年前來到倫敦。其實我們很清楚這個亞歷斯就是第一部分中年輕神父要投奔的叔叔。有一張照片讓我們心頭一悸,照片上是馬其頓的女子死在哥哥的槍下,神父看著她。女人的丈夫很清楚她的出軌,可悲的是他居然死在餐廳的亂槍中,一張臉被打成一片模糊。

第三部分:PICTURE (圖片)---馬其頓的農村

亞歷斯回到闊別16年的家鄉,這里時有紛爭。他為了帶女孩出逃被朋友槍殺,女孩終於得以出逃。鏡頭回到第一部分的開始,我們終於清楚的知道故事的前因後果。女孩逃到了神父的住所,盡管後來也逃不開死亡的宿命。乾旱的土地終於迎來暴雨傾盆,雨中躺著亞歷斯的屍體。

整個故事因為形式的錯亂而變得有些輪回的宿命,充滿了不可抑制的惶惑,原來所有的一切都是因為狹隘的民族主義的猖獗。而片子里人與人的關系也是微妙錯綜,沒有正面的槍林彈雨但是每一次開槍都有驚人的震撼力。親情和愛情都變得不堪一擊,原來種族的紛爭是如此殘酷。三個故事殊途同歸,影片的背景是籠罩著內戰陰影的馬其頓和巴爾干半島。沒有可能的戀情,個人的極大矛盾,回歸和宿命。三個故事在人物的交錯縱橫中揭示戰爭的悲劇,而狹隘的種族主義正是這一切的罪魁禍首。
1994年,美國著名導演奧利弗·斯通經過改編將昆汀·塔倫蒂諾的劇本《天生殺人狂》搬上銀幕。這部電影由於其中對暴力的渲染和對美國新聞媒體的諷刺迅速引起了極大的爭議。盡管與昆汀的初衷不符,《天生殺人狂》還是一部非常出色的影片。奧利佛·斯通通過MTV式的拍攝剪輯手法、肥皂劇和動畫片的綜合運用以及大量另類音樂等多種新穎的視聽語言大大刺激了觀眾。本片從一個新鮮的角度重新審視了瘋狂的犯罪行為與同樣瘋狂的媒體行為。劇中的主人公是一對喜好血腥和暴力的夫婦,他們最大的樂趣就是殺人。他們的舉動引起了一位新聞工作者的注意,並且在自己的節目上加以報導。這一來,他們的知名度很快地又被提高了。即使是他們被捕之後,記者的報導仍然沒有停止。一切的犯罪在媒體的眼中似乎都變成了另一個樣子。我們該不該為此而感到悲哀呢?

《黑客帝國》第一部講述的是誕生,一個平凡的網路朋克在父愛和情愛的關心下釋放了自己的心靈,成了將人類救出虛擬世界的救世主。第二部講述生活,這個救世主開始懷疑自己存在的價值,探討起預言和選擇的關系,以及人能否掌握自己的命運。第三部講述死亡和新的開端,在救世主代表的人類和先知代表的機器共同努力下,戰勝了計算機病毒的破壞,還給人類和機器一個陰陽共生的和平。

同時,這個三部曲還是一部人類思想的大歷史,從一個善惡對立的世界到一個善惡模糊的關系,直到善惡對立完全消失,走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統一,這正是人類發展的大趨勢,先知的陰陽圖案耳環正說明了這一點。
黑客帝國》中的「子彈時間」發生在母體這個虛擬世界裡,在這樣一個程序的世界裡,任何東西都可以改變,包括在真實世界中無法為人力所改變的自然定律。因此,無論是尼奧躲避子彈,還是玻璃幕牆波浪式爆炸,都是虛擬世界中由機器模擬出來的自然定律給暫時破壞或修改的結果。可見,「子彈時間」的運用,並非單純是為了展現特效,實際上是和影片的故事的整體架構融為一體的。如今「子彈時間」幾乎已經成了「視覺濫效」了,無論什麼影片都想拿它來炫一下,可在影片攝制的1998年,這在銀幕上還是個非常原創性的東西。「子彈時間」特效在《黑客帝國》中的應用,是以120架尼康照相機圍繞著被拍攝對象,然後讓這些相機的快門按照電腦預先編程好的順序和時間間隔開始拍照,然後把各個角度拍得的照片全部掃描進電腦,由電腦對相鄰兩張照片之間的差異進行虛擬修補,這樣就能獲得360度鏡頭下拍攝對象的連貫、順滑的動作,最後再由電腦將該連貫的動態圖象與背景融合,才有了我們在電影中看到的令人拍案叫絕的新奇鏡頭。《黑客帝國》三部曲從奴役和仇恨開始,首先講述的是猶太和基督教的歷史,是善和惡的完全對立,是上帝和撒旦你死我活的較量。電影設定的場景卻是希臘化的,是柏拉圖的「洞穴寓言」,講述人如何定義真實,如何發現真實。尼奧成為救世主,是依賴著基督教最有力的愛的力量,所以那一刻,當尼奧在伊人一吻中復活,他成了基督教的救世主。《重裝上陣》則是存在主義的故事,這是一個「上帝死了」的時代,超人開始懷疑存在的意義。這也是善和惡對立的模糊階段,如同加繆的文學,不是善惡的對立,而是光明和黑暗的對立,其界線是模糊的。同時,尼奧面對的困惑也是郭靖的困惑,究竟什麼能判定好與壞?如果自由就是好的,那史密斯的破壞性該怎麼看待?存在主義認為,人的自由是選擇的自由,不一定是選擇有所為,也可以選擇無所為,無為比有為更自由,因為無為不會冒犯別人的有為。所以,尼奧在《最終戰役》中沒有接受先知的糖,做了和第二集相反的決定。

《記憶碎片》此片的奇特結構,真的讓人有失憶的感覺,具備自我的身份之謎,而且到底應該相信誰,而就連自己都不能相信。如果你看過本片導演克里斯托夫·諾蘭的另一部影片《黨羽》,那麼你就會知道看這位導演的片子可不是件省心的事,他會讓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情不自禁地設想猜測最終的結局,本片採取了倒敘的手法,開始於一起搶劫案,也終結於這起案件,我們知道發生什麼卻不知道它為什麼會發生,所有的答案都在主人公斷斷續續的回憶閃現中,每次回溯,我們都會找到一些新的相關線索或當事人,他們將觀眾和萊昂納多一起引向結尾,也可以說是最初的開始。

可能還有好多精彩的所謂後現代電影,一時想不起來了,或許還有好多沒有看過的,比如黑澤明的〈羅生門〉、 岩井俊二的〈情書〉等,有機會看看。

可能後現代主義電影就是一下子看不懂,再看似乎有些明白,可怎麼看也不會全懂,但又總能讓你有些感觸的電影。當然了,就是看不懂也不說出來,要裝懂

Ⅵ 身殘志不殘的名人事跡

1、桑蘭,出生於1981年2月,浙江寧波人,原國家女子體操隊隊員,曾在全國性運動會上獲得跳馬冠軍。到今天為止,堅強的桑蘭已經笑著度過了6年的輪椅時光。

1998年7月21日晚在紐約友好運動會上意外受傷之後,默默無聞的桑蘭成了全世界最受關注的人。這確實是個意外。當時桑蘭正在進行跳馬比賽的賽前熱身,在她起跳的那一瞬間,外隊一教練「馬」前探頭干擾了她,導致她動作變形,從高空裁到地上,而且是頭先著地。

遭受如此重大的變故後卻表現出難得的堅毅,她的主治醫生說:「桑蘭表現得非常勇敢,她從未抱怨什麼,對她我能找到表達的詞就是『勇氣』。」就算是知道自己再也站不起來之後,她也絕不後悔練體操,她說:「我對自己有信心,我永遠不會放棄希望。」

桑蘭用她的行動應證著自己的諾言,在北大學習、加盟星空衛視主持節目、擔任申奧大使、參加雅典奧運北京接力……她充滿力量的笑容總能給人希望!

2、5歲的時候,張海迪因患脊髓血管瘤 造成高位截癱 ,但她身殘志堅,勤奮學習,熱心助人,被譽為" 當代保爾"。 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面前,張海迪沒有沮喪和沉淪,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恆心與疾病做斗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對人生充滿了信心。

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門,卻發奮學習,學完了小學、中學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 、日語、德語和世界語 ,並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1983年3月7日,共青團 中央在北京舉行命名表彰大會,授予被譽為"80年代新雷鋒"的張海迪同志"優秀共青團員 "稱號。

1983年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作 ,先後翻譯了《海邊診所》、《小米勒旅行記》和《麗貝卡 在新學校》,創作了《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一百多萬字的作品。現為山東省作家協會文學創作室一級作家。

1993年張海迪通過考試和論文答辯 ,獲吉林大學 哲學碩士學位。1994年參加遠南運動會。1997年入選日本NHK"世界五大傑出殘疾人"。1998年起擔任中國肢殘人協會主席。2000年獲得全國勞動模範 稱號。

3、霍金十三、四歲時已下定決心要從事物理學和天文學的研究。十七歲那年,他考到了自然科學的獎學金,順利入讀牛津大學。學士畢業後他轉到劍橋大學攻讀博士,研究宇宙學。不久他發現自己患上了會導致肌肉萎縮的盧伽雷病。

由於醫生對此病束手無策,起初他打算放棄從事研究的理想,但後來病情惡化的速度減慢了,他便重拾心情,排除萬難,從挫折中站起來,勇敢地面對這次的不幸,繼續醉心研究。

七十年代,他和彭羅斯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並在1988年共同獲得沃爾夫物理獎。他還證明了黑洞的面積不會隨時間減少。1973年,他發現黑洞輻射的溫度和其質量成反比,即黑洞會因為輻射而變小,但溫度卻會升高,最終會發生爆炸而消失。

八十年代,他開始研究量子宇宙論。這時他的行動已經出現問題,後來由於得了肺炎而接受穿氣管手術,使他從此再不能說話。現在他全身癱瘓,要靠電動輪椅代替雙腳,不但說話和寫字要靠電腦和語言合成器幫。

雖然大家都覺得他非常不幸,但他在科學上的成就卻是在他在病發後獲得的。他憑著堅毅不屈的意志,戰勝了疾病,創造了一個奇跡,也證明了殘疾並非成功的障礙。他對生命的熱愛和對科學研究的熱誠,是值得年輕一代學習的。

4、海倫凱勒能夠不因缺廢而自暴自棄,反而更加努力上進,所以最後才有卓絕的成就。我們平常人既聰明又健康,假如還不知道努力用功的話,真是很對不起自己啊!

你相信奇跡嗎?你相信既盲又聾又啞的人也能成為作家嗎?有的,這個人便是偉大的海倫凱勒女士。她在一歲多的時候,因為生病,從此眼睛看不見,並且又聾又啞了。由於這個原因,海倫的脾氣變得非常暴躁,動不動就發脾氣摔東西。

她家裡人看這樣下去不是辦法,便替她請來一位很有耐心的家庭教師蘇麗文小姐。海倫在她的熏陶和教育下,逐漸改變了。她了解每個人都很愛她,所以她不能辜負他們對她的期望。她利用僅有的觸覺、味覺和嗅覺來認識四周的環境,努力充實自己,後來更進一步學習寫作。

幾年以來,當她的第一本著作"我的一生"出版時,立即轟動了全美國。海倫凱勒雖然五官殘缺,但是她能克服不幸,完成大學教育。以後更致力於教育殘缺兒童的社會工作。

5、伊沙克·帕爾曼(Itzhak Perlman)1945在以色列出生,1958年移居美國,在紐約的朱麗葉學校受訓。1964年他贏得了著名的Leventritt比賽,為他打開了通向世界之路。伊扎克·帕爾曼是當今世界最引人注目的小提琴家。

他生於以色列的特拉維夫,5歲開始學琴,1958年13歲的帕爾曼被選到美國電視台演出,隨後即移居美國。由於帕爾曼在4歲時患小兒麻痹症,成為終身殘疾,因而無法站立演奏,但他卻以超常的毅力,克服困難,最終成為世界級小提琴大師。

Ⅶ 後現代派的電影有哪些

王家衛導演的片子,基本都可以歸屬到後現代主義電影的范疇裡面來,下面是一些很有名的後現代注意電影,建議你可以都去看看!很不錯的!

後現代主義電影

希臘導演安哲羅普羅斯在1995年拍出了《尤里西斯生命之旅》,借著一個電影導演去找尋一部電影誕生之初遺留下來的膠片的故事,回顧了電影和希臘的歷史。有人將安哲 羅普羅斯視為20世紀最後的現代主義電影大師,其實非常的不準確,安哲羅普羅斯的電影是很難概括的,他的每一部電影無不來自希臘神話的原型,漂流、尋找、個人意志與命運的對抗的題旨,他也不過是不停地「摹寫」史詩罷了。《尤里西斯生命之旅》中有一個經典場面:導演A在火車上遇見兒時印象中的母親,母親帶他回家,他帶著90年代的身體,加入了1945、1948、1976……的新年舞會,每個人都如記憶般年輕,只有他帶著衰老的皮囊。安哲羅普羅斯用電影拼貼了自己的後現代之夢。

英國導演艾倫.帕克執導的《迷牆》一上映就風靡了世界。這里邊最首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平克.弗洛伊德(Pink Floyd)這支成立於1966年的英國前衛搖滾樂隊本身的音樂魅力。不過,《迷牆》首先還是一部電影,一部從視覺上加快步伐將大眾帶向MTV時代的電影。現在,MTV已經成為全球收看觀眾最多的視聽藝術,甚至連足球也無法與之相比。阿倫.帕克堪稱「MTV之父」。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在世界各地的美術學院中,都有《迷牆》的影迷。《迷牆》成了後現代電影的一個里程碑,同時也宣告了「後現代無經典」謬論的不攻自破。美術愛好者談論它,喜歡它,好像它不僅僅是一部電影,而且是一個觀念藝術的展品。這部集搖滾音樂、現代美術和各種形態的影像之大成的影片,是一部對後現代影像充滿自覺的影片。

《發條橙》是一部著眼於社會現實的電影,它將青少年的青春期躁動誇大到極致,把人生這一階段可能發生的破壞圖景一覽無餘地展現在人們面前。影片的意圖非常明確,就是顛覆傳統的、正統的道德規范,指向更為人性的東西。《發條橙》是根據英國作家安東尼.伯吉斯的同名小說改編。

在德國,1999年青年才俊導演湯-蒂克的《羅拉快跑》是一部成功的後現代主義電影,影片在結構上為故事設置了三個結局,體現了導演打破傳統敘事規則的努力;在影音風格上上,快切、動畫、搖滾樂、動感人物、大塊色調對比等匯成大雜燴,充分表現出剪貼拼湊的特徵。波蘭法籍導演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盲打誤撞》、德國的《羅拉快跑》和英國的《滑動門》都給影片設置了兩三種結局,都表現了偶然性早對個體命運造成的決定性影響。
20歲的柏林姑娘羅拉和她的男友,同樣是20歲的曼尼,他們遇到了大麻煩。曼尼不小心將一個黑社會老大的錢給弄丟了,而且是20萬馬克。20分鍾後,老大就要來討錢,要是找不回來這些錢,曼尼就命在旦夕。曼尼打電話向羅拉求救!20歲的羅拉只有20分鍾,她想也來不及想,撒腿就跑……
20分鍾以後,羅拉拿到了錢!但曼尼等不及,跑到對面的超市去打劫,被趕來的警察一槍射中胸膛……
這是德國青年導演湯·蒂克偉(Tom Tykwer)拍攝的影片《羅拉快跑》中的故事情節,可憐的曼尼死得太慘了。你別著急,還沒完呢!
20分鍾後,羅拉兩手空空趕到,但曼尼卻橫遭意外,暴屍街頭……
20分鍾後,羅拉抱著千方百計搞來的10萬馬克趕到現場,卻赫然看見黑社會老大也准時抵達……

《阿甘正傳》,該片由湯姆.漢克斯主演,獲1995年第67屆最佳電影、最佳男主角、最佳導演等六項桂冠。該片表現出的善良、溫情,觸動了我們心中最美好的東西,展現了誠實、守信、認真、勇敢、重情等美好情

《阿甘正傳》以一個被正常世界視作 「低能兒」的阿甘為主人公,貫穿起一個被改寫的人文歷史——它對美國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和人物進行了巧妙的鋪排與重述,並運用了大量反諷、戲擬、電腦模擬、類型混雜、滑稽模仿與「無敘事」等解構手法,對美國近代以來的政治、歷史、流行文化、名牌時尚、廣告等方方面面廣開玩笑,大肆揶揄,重新解釋了歷史、戰爭和英雄,為觀眾提供了一種消遣性的快樂原則,從而建構起後現代文本的敘事模式與造型風格,在打破人文歷史謊言的同時又以謊言的拼貼手段復制了一個虛假的寓言故事。當然,如果對上個世紀早期到中期的美國歷史比較熟悉,就更能很好地理解該電影的黑色幽默成分,比如熟悉「貓王」的音樂風格、「乒乓外交」、「水門事件」、「反越戰運動」的話,其中許多情節一定會讓大家會心一笑。

運動片的風格、血腥又恰到好處的處理、扣人心弦的故事主線和有力的社會警示作用,《搏擊俱樂部》簡直就是90年代的《發條橘子》。在這個只產生了極個別具震撼性影片的年代裡,《搏擊俱樂部》必定不會被忽略。它給人印象很深,並引發深深的思索。與時下95%的恐怖片不同的是:它留給觀眾大量的問題去回想和爭論。《搏擊俱樂部》所展示的發人深省的、多層次的故事給成百上千的評論、特寫及觀後感文章提供了足夠多的討論素材。 本片的導演大衛芬奇在拍攝《搏擊俱樂部》之前,已經有了三部引人注目的影片:《異型3》、《七宗罪》和《心理游戲》。芬奇有心要讓《搏擊俱樂部》成為一部視覺傑作。同前三部片子一樣,《搏擊俱樂部》也是色調暗、進度快,觀眾在看的時候沒有多少時間細想,有人稱其為「MTV風格」,但與其他同類影片不同的是,芬奇的每個快速的鏡頭切換除了可以不讓觀眾覺得乏味,還有其獨特的作用。 不可否認的是,《搏擊俱樂部》的確是一部暴力的電影。有的情節表現得十分的殘忍,以至於一些觀眾會扭頭不看,比如一個人從他的嘴裡把自己松動了的牙齒拔了出來。當然,所有這些血腥的鏡頭都是為了揭示影片的主旨:人天性殘忍,而每日苦差麻木了人心,引發狂性,結果產生難料的後果。搏擊俱樂部的成員們都是現代社會使人失掉人性和感覺的犧牲品。他們已經變成了輪子上的嵌齒,他們恢復個性觀念的唯一方法就是返回到最原始、最野蠻的痛苦和暴力的本能中。

導演:丹尼.博伊爾
《猜火車》又名《迷幻列車》,僅用了49天就拍攝完成,是一部成本為250萬美金的小製作影片。本片描述了蘇格蘭愛丁堡一群吸毒青年垃圾式的生活現狀,其冷靜的喻諷口吻,真實的敘述態度,貫穿始終的黑色幽默感及充滿現代感的聲畫處理使之成為另類影片中的經典。影片對吸食海洛因而產生的快感進行了極為細致的描述,同時片中所充斥的墮落情緒及所表現出的價值觀和自我意識引起了社會的極大關注和爭論,因而影片一出爐便成為輿論的焦點。那眩目的鏡頭和婁.瑞德、伊基.鮑普的搖滾樂不啻為一劑迷幻葯,我們眼直勾勾盯著屏幕,身臨其境,當馬克的針頭扎入皮下組織,我們以為那白色的化學物質是融入了自己的血液;當一夥人搶劫後在路上狂奔,我們覺得是自己的心臟在劇烈地跳動。幾乎每一個場景都可稱得上是一部精緻而出人意表的濃縮短片:
「選擇生活,選擇工作,選擇職業,選擇家庭。選擇他媽的一個大電視。選擇洗衣機,汽車,雷射唱機,電動開罐機。選擇健康,低卡里路,低糖。選擇固定利率房貸。選擇起點,選擇朋友,選擇運動服和皮箱。選擇一套他媽的三件套西裝。……選擇DIY,在一個星期天早上,他媽的搞不清自己是誰。選擇在沙發上看無聊透頂的節目,往口裡塞垃圾食物。選擇腐朽,由你精子造出取代你的自私小鬼,可以說是最無恥的事了。選擇你的未來,你的生活。但我幹嘛要做?我選擇不要生活,我選擇其他。理由呢?沒有理由。只要有海洛因,還要什麼理由?」

主演讓、雷諾《這個殺手不太冷》將一個成年殺手和一個未成年少女之間的愛情,刻畫得可歌可泣。因為新電影的觀眾大部分是年輕人,對電影的要求是「一種刺激的快感或無傷的危險」,傳統電影中嚴肅的悲劇、沉重的道德並不在他的作品中呈現,那些人物並不背沉重的包袱,也無崇高的使命,他們的存在為的是自己,追求的是自己的喜樂。呂克·貝松被稱為法國新巴洛克電影代表之一,後現代電影領軍人物。喜歡看法國電影的觀眾說起貝松的影片《地鐵》、《碧海情》、《尼基塔》、《這個殺手不太冷》、《第五元素》、《聖女貞德》等都是如數家珍。

《低俗小說》由「文森特和馬沙的妻子」、「金錶」、「邦妮的處境」三個故事以及影片首尾的序幕和尾聲五個部分組成。
觀看《低俗小說》,如同觀看一場流動的「波譜藝術」,美國黑幫片、恐怖片、愛情片的雜燴在一起,以一種戲仿的形式重新拼貼。除了視覺形象拼盤以外,《低俗小說》為人稱道的「圓形結構」敘事策略,也是多元共生的拼貼產物。全片由一個序幕(餐館里的打劫),四個章節(分別被命名為「朱斯和文生」、「文生和馬沙之妻」、「一隻金錶」、「 邦尼的處境」)構成。這徹底打破了傳統電影的線性敘事邏輯,首尾相連,似一個圓形從隨意一點開始截取,並最終回到了起點。暴力是昆汀作品反復出現的主題,本片中頻繁的暴力場面正呼應了它的「圓形結構」,明確指出暴力事件的發生是循環而永無停止的。在這里暴力成了一種生存方式,是對異化、疏遠、默默無聞的反抗--然而導演對待暴力的態度始終不是肯定的,朱斯的金盆洗手、文生對愛情的渴望也許就可以說明這一點,他們都在尋求無可奈何的暴力之外的出路,盡管這種出路在美國這個暴力泛濫的社會看起來是渺茫的。作為敘事的功能裝置:偉大的英雄、偉大的冒險 、偉大的航程、偉大的目標皆以喪失,即符合利奧塔對後現代的界定--對元敘事的不信任。這種對元敘事不信任的後現代特徵,在影片中集中體現在英雄的喪失。不僅作為殺手的文生和朱絲是失敗的,而且作為黑幫老大的馬沙是失敗的(遭性變態者的強奸),作為職業拳擊手的布奇(不由讓人聯想到史泰龍扮演的個人英雄主義的拳擊手洛奇)同樣是失敗的(遭到黑幫的追殺又落入性變態者手中)。這種英雄的喪失帶有某種尷尬的滑稽,同時又是我們時代的「後現代狀況」--人類歷史的進步主義者信仰和鼓吹的啟蒙理性遭遇不信任,道德審判和價值判斷無限期延遲(觀眾或許會為昆丁對電影技術花里胡哨的創新困惑不已,但興奮點顯然已從康德的第二批判轉向第三批判,他們渴望獲得奇特而意外的美學救贖)。既然所有的生活難題都解決不了,一切並不像文化精英們所說的那樣,人們也許有理由滿足於對現象的表面佔有和消費(同時,這不是我們時代反史詩的史詩嗎?)於是,剩下的是大眾和通俗文化,正如本片的片名所示- -《低俗小說》。

導演:索德伯格

主要演員: 安迪.麥克道威爾,彼得.加拉格爾

得獎記錄:第四十二屆戛納電影節最佳影片金棕櫚獎 (1989)
第四十二屆戛納電影節最佳男演員 (1989)

一個表面上平靜的中產家庭,因為朋友意外來訪而失去平衡,暴露出其中充滿性失調謊言的真相。原來有潔癖的姐姐安迪.麥克道爾早就跟丈夫彼得.加拉格爾沒有性生活,但妹妹勞拉.桑.吉亞科莫卻跟姐夫暗中打得火熱。丈夫的同學詹姆斯.斯派德帶著錄影機來訪,竟然讓姐妹二人因為好奇心而對著鏡頭大談心中秘密。一鳴驚人的新導演史蒂文.索達伯格用冷靜而富創意的手法剖析現代人脆弱的心理層面,尤其突顯出高科技(錄影機)無堅不摧的奇妙魅力。

英國著名導演格林納威早期拍攝過很多試驗性很強的短片,後來又長期為標榜另類風格的英國電視四台拍攝影片,所以他的影片一向以風格手法怪異著稱。他學生時代的繪畫經驗又使得他的作品追求畫面的精良與視覺上的沖擊力。這兩點,在這部影片《枕邊書》中得到了加強與融合。

格林納威的所有影片都情節怪異離奇,這部影片也不例外,諾子在人身上書寫十三章《枕草子》,然後交給出版商的情節實在令人匪夷所思。而出版商在見到最後一章「死刑者之書」之後,竟然心甘情願交出性命。這些極度風格化的情節和細節很難令人接受,但在經過格林納威更加風格化的畫面表現之後,反而顯露出迷人的美感。不過在短暫的視覺美消逝之後,面對空空的銀幕,影片中的一切又是那麼令人迷茫。
影片拍攝手法中最大的特色,是創造性地運用畫中畫的手法。這些形狀、位置、大小變幻不定的小畫面和整個大畫面之間構成多種視覺和結構關系,大部分是與大畫面書法對位的小畫面說明,還有很多是回憶的畫面,也有類似於疊畫的電影語言功能。多功能、多層次的大小畫面的嵌套與並列,形成復雜多變的語言風格和畫面表現力,這是格林納威在影片中進行的一項電影語言的試驗。

影片的故事如何,表現了什麼,這雖然是一部影片必備的重要元素,但絕對不是唯一的。格林納威這部影片的故事性面對大量充滿東方情調的精製畫面和實驗性的電影語言,已經退居到次要位置,只是為他們提供了一個適合的載體而已。在眾多主流的故事性影片中,格林納威的這部《枕草子》令我們看到了一部精彩而富有啟發性的「另類」電影。
《枕邊禁書》以兩位時代相隔、內心卻有默契聯系的女性的日記為敘述主軸,大量運用電腦新科技,將各個年代、各種時空發生的時間以「畫中畫」的形式在同一個電影平面展開,開掘出前所未見的電影語法。有些時候我們明顯感覺可以用切換處理的鏡頭,他都以「畫中畫」的形式代替,平行蒙太奇在他的電影中成了「平面蒙太奇」。透過「畫中畫」,觀者、劇中人,以及隱藏的電影導演位置是相等的,觀眾所看到的人、事物無意不是透過導演之眼在觀看。
中文名稱:巴別塔
英文名稱:Babel
別名:通天塔,火線交錯
資源類型:DVDScr
發行時間:2006年11月27日
電影導演:阿加多·岡薩雷斯·伊納里多 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
電影演員:布拉德·彼特 Brad Pitt
凱特·布蘭切特 Cate Blanchett
蓋爾·賈西亞·貝納 Gael García Bernal十二個人、三個國家、四種不同的命運、一次偶然的事件,皆源於那一聲無意的槍響……命運交織的羅網將不同種族、地域、文化背景下的靈魂納入其中。世界上的每個人之間都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上世紀60年代,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倫提出了「六度分割」的理論。他認為,只要通過六個人,你就能夠與任何一個陌生個體建立聯系。可是這種關聯的絲線是多麼的微弱,即使我們意識到對方的存在,但我們還是聽不見對方的掙扎呼喊,就算聽到依然無法理解無法進行有意義的溝通。在電影結束後顯現出了一段字幕:「獻給我的孩子。最暗的夜,最亮的光。」顯然,這絕非一部絕望的電影,而是一部在絕望世界裡掙扎的故事,並將孩子視為未來的希望,光明世界必將由他們建成,通天之塔亦必將由他們建成,願未來的世界不再有誤解、隔閡和悲傷。
顯然,影片帶有強烈的亞歷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圖的獨特風格,世界上恐怕很難找出什麼導演能夠把多線索交叉敘事手法運用得如此嫻熟,儼然有超越上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撞車》的勢頭。而且,亞歷桑德羅此次把握的故事以及故事種的矛盾沖突顯得更加的宏大和人性化。同時,這種多線索敘事技巧在他的手中也已經不再僅僅是表達的工具,而是 極富洞察力並具有深刻見解的表達出口,是其展現故事主題的必由之路。伊納里圖曾表示過,將一些故事線索編織到一起已經成為他工作的一種習慣。「當我坐在車里看到有人從路邊經過時,我便開始覺得那個人肯定比我頭腦中的任何東西都要有趣。所以探究他人的內心是我最大的願望。與此同時,我們所擁有的現實中的一切也是如此的有限。我更希望探索更加廣闊的外部世界,還有陌生的外部世界是怎樣影響到我個人的等等,都將成為我作品中所要探詢的目標……」

波蘭電影大師基耶斯洛夫斯基(1941-1996)的經典之作。以法國國旗的三色命名的三部電影分別代表了三個主題:博愛,平等,自由。導演用極為細膩的光影音的效果為我們剖析這三個主題。《紅白藍三部曲》是基希洛夫斯基生平最後的三部作品,大師兩年後即因病辭世。《藍色》是憂郁和自由,掙脫俗世的信念才能獲得人性與情感的自由;《白色》是尊嚴和平等,導演在片中探討和質疑了情愛與平等;而《紅色》則是真誠和博愛,人世間充滿各種猜忌和矛盾,唯有博愛才能解開羈絆心靈的枷鎖。這三部作品是基思洛夫斯基充滿人道主義和人文思想的傑作。他以細致而精密的情節來講述故事,從普通人的人生命運闡釋他對生命的尊重和見解。在電影中,無論出場時間的長短,基思洛夫斯基都將主人公的位置給予了女性,也許是因為她們更脆弱一些,更能夠體現憂郁、尊嚴與真誠。在這三部曲中,基思洛夫斯基依然發揚了《十誡》以來的一貫宗旨,用包蘊著宗教哲學精神內涵的戲劇性故事情節表達了自己對當代人生存狀態的深刻理解。

《藍色》獲得93年威尼斯金獅獎,並獲得愷撒獎9項提名;
《白色》獲得94年柏林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紅色》獲得紐約影評人協會及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並獲得愷撒獎7項提名。
在三部電影中,都有令人痛苦的道德抉擇。《紅》中,老法官告訴瓦倫婷,鄰居中有一個家庭看似幸福,但丈夫卻背著妻女在外面偷情。那麼,瓦倫婷該馬上去揭穿他嗎?那樣他們將看清真實然而痛苦,還是依然讓他們隱藏在平靜之下呢?《藍》中,朱麗葉的鄰居在夜總會里做脫衣女郎,她認為這樣做自己很快樂,男人們也很快樂。但是有一天她發現自己的父親就坐在台下觀眾席的第一排!《白》中,商人米高拉成功但是已對人生厭倦,他求卡魯把自己槍殺,作為報酬,他將幫助卡魯回國,並且有資本做小本買賣。而卡魯除此而外,似乎沒有別的辦法能幫他回國了。七十年代,波蘭電影藝術大師K.Zanussi開創了「道德焦慮電影」,基斯洛夫斯基的作品把「道德焦慮」推進到一個更深的層面。基斯洛夫斯基認為,在自由主義社會中,人的道德處境更為孤絕。因為,自由主義社會沒有國家道德、民族性道德、階級道德一類的或虛構、或強制的全民道德。個人的道德承負及其軟弱無力在自由主義社會中更充分地顯露出來,所謂自由主義倫理,首先是對個人的道德承負力的脆弱的體認。在自由主義社會,個人的道德壯況是怎樣的呢?基斯洛夫斯基仍然通過個體性的道德困境來探討自由個體在日常生活中的倫理負擔。自由主義社會的意識形態是自由、平等、博愛,《藍、白、紅》三部曲要探討這些價值理念的私人含義。任何價值理念都不是抽象的,社會制度中的大理念也體現為具體的個體私生活事件。要想知道生活制度的倫理大理念的味道,最恰當的辦法是體味在這個生活制度中生活的個人眼裡噙著的淚水。

暴雨將至》給人的震撼是非常巨大的,Milcho Manchevski(米爾科.米切夫斯基這位馬其頓導演的處女作(這是他第一部長片),一舉奪得1994年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1995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提名,1996年獨立自由獎等三十餘項國際大獎,決非僥幸。本片分成三個部分。一段不可能的愛情、一個兩難的抉擇,一段手足的殘殺,將前南斯拉夫地區暴雨將至的社會背景和幾個故事聯系起來,無理性的民族、宗教仇殺將愛情、親情無情地打破,讓人看了很悲痛。可以強烈感受到影片中,導演深藏其中的渴求:對人類的熱愛,對家鄉的熱愛。

第一部分:WORDS (字)-----馬其頓的農村

一個年輕的神父藏匿一個出逃的女子,愛情隨之滋長。當他們准備去倫敦找攝影師的叔叔時,女子的家人找到了她。女子死於哥哥的槍下,愛情如鳥一般飛過,我們都無能為力!

第二部分:FACES (臉)---倫敦的都市

安妮是一個美麗的女子,她有一個愛她的丈夫,可是她還有一個放不下的情人亞歷斯。亞歷斯是馬其頓來的攝影師,16年前來到倫敦。其實我們很清楚這個亞歷斯就是第一部分中年輕神父要投奔的叔叔。有一張照片讓我們心頭一悸,照片上是馬其頓的女子死在哥哥的槍下,神父看著她。女人的丈夫很清楚她的出軌,可悲的是他居然死在餐廳的亂槍中,一張臉被打成一片模糊。

第三部分:PICTURE (圖片)---馬其頓的農村

亞歷斯回到闊別16年的家鄉,這里時有紛爭。他為了帶女孩出逃被朋友槍殺,女孩終於得以出逃。鏡頭回到第一部分的開始,我們終於清楚的知道故事的前因後果。女孩逃到了神父的住所,盡管後來也逃不開死亡的宿命。乾旱的土地終於迎來暴雨傾盆,雨中躺著亞歷斯的屍體。

整個故事因為形式的錯亂而變得有些輪回的宿命,充滿了不可抑制的惶惑,原來所有的一切都是因為狹隘的民族主義的猖獗。而片子里人與人的關系也是微妙錯綜,沒有正面的槍林彈雨但是每一次開槍都有驚人的震撼力。親情和愛情都變得不堪一擊,原來種族的紛爭是如此殘酷。三個故事殊途同歸,影片的背景是籠罩著內戰陰影的馬其頓和巴爾干半島。沒有可能的戀情,個人的極大矛盾,回歸和宿命。三個故事在人物的交錯縱橫中揭示戰爭的悲劇,而狹隘的種族主義正是這一切的罪魁禍首。
1994年,美國著名導演奧利弗·斯通經過改編將昆汀·塔倫蒂諾的劇本《天生殺人狂》搬上銀幕。這部電影由於其中對暴力的渲染和對美國新聞媒體的諷刺迅速引起了極大的爭議。盡管與昆汀的初衷不符,《天生殺人狂》還是一部非常出色的影片。奧利佛·斯通通過MTV式的拍攝剪輯手法、肥皂劇和動畫片的綜合運用以及大量另類音樂等多種新穎的視聽語言大大刺激了觀眾。本片從一個新鮮的角度重新審視了瘋狂的犯罪行為與同樣瘋狂的媒體行為。劇中的主人公是一對喜好血腥和暴力的夫婦,他們最大的樂趣就是殺人。他們的舉動引起了一位新聞工作者的注意,並且在自己的節目上加以報導。這一來,他們的知名度很快地又被提高了。即使是他們被捕之後,記者的報導仍然沒有停止。一切的犯罪在媒體的眼中似乎都變成了另一個樣子。我們該不該為此而感到悲哀呢?

《黑客帝國》第一部講述的是誕生,一個平凡的網路朋克在父愛和情愛的關心下釋放了自己的心靈,成了將人類救出虛擬世界的救世主。第二部講述生活,這個救世主開始懷疑自己存在的價值,探討起預言和選擇的關系,以及人能否掌握自己的命運。第三部講述死亡和新的開端,在救世主代表的人類和先知代表的機器共同努力下,戰勝了計算機病毒的破壞,還給人類和機器一個陰陽共生的和平。

同時,這個三部曲還是一部人類思想的大歷史,從一個善惡對立的世界到一個善惡模糊的關系,直到善惡對立完全消失,走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統一,這正是人類發展的大趨勢,先知的陰陽圖案耳環正說明了這一點。
黑客帝國》中的「子彈時間」發生在母體這個虛擬世界裡,在這樣一個程序的世界裡,任何東西都可以改變,包括在真實世界中無法為人力所改變的自然定律。因此,無論是尼奧躲避子彈,還是玻璃幕牆波浪式爆炸,都是虛擬世界中由機器模擬出來的自然定律給暫時破壞或修改的結果。可見,「子彈時間」的運用,並非單純是為了展現特效,實際上是和影片的故事的整體架構融為一體的。如今「子彈時間」幾乎已經成了「視覺濫效」了,無論什麼影片都想拿它來炫一下,可在影片攝制的1998年,這在銀幕上還是個非常原創性的東西。「子彈時間」特效在《黑客帝國》中的應用,是以120架尼康照相機圍繞著被拍攝對象,然後讓這些相機的快門按照電腦預先編程好的順序和時間間隔開始拍照,然後把各個角度拍得的照片全部掃描進電腦,由電腦對相鄰兩張照片之間的差異進行虛擬修補,這樣就能獲得360度鏡頭下拍攝對象的連貫、順滑的動作,最後再由電腦將該連貫的動態圖象與背景融合,才有了我們在電影中看到的令人拍案叫絕的新奇鏡頭。《黑客帝國》三部曲從奴役和仇恨開始,首先講述的是猶太和基督教的歷史,是善和惡的完全對立,是上帝和撒旦你死我活的較量。電影設定的場景卻是希臘化的,是柏拉圖的「洞穴寓言」,講述人如何定義真實,如何發現真實。尼奧成為救世主,是依賴著基督教最有力的愛的力量,所以那一刻,當尼奧在伊人一吻中復活,他成了基督教的救世主。《重裝上陣》則是存在主義的故事,這是一個「上帝死了」的時代,超人開始懷疑存在的意義。這也是善和惡對立的模糊階段,如同加繆的文學,不是善惡的對立,而是光明和黑暗的對立,其界線是模糊的。同時,尼奧面對的困惑也是郭靖的困惑,究竟什麼能判定好與壞?如果自由就是好的,那史密斯的破壞性該怎麼看待?存在主義認為,人的自由是選擇的自由,不一定是選擇有所為,也可以選擇無所為,無為比有為更自由,因為無為不會冒犯別人的有為。所以,尼奧在《最終戰役》中沒有接受先知的糖,做了和第二集相反的決定。

《記憶碎片》此片的奇特結構,真的讓人有失憶的感覺,具備自我的身份之謎,而且到底應該相信誰,而就連自己都不能相信。如果你看過本片導演克里斯托夫·諾蘭的另一部影片《黨羽》,那麼你就會知道看這位導演的片子可不是件省心的事,他會讓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情不自禁地設想猜測最終的結局,本片採取了倒敘的手法,開始於一起搶劫案,也終結於這起案件,我們知道發生什麼卻不知道它為什麼會發生,所有的答案都在主人公斷斷續續的回憶閃現中,每次回溯,我們都會找到一些新的相關線索或當事人,他們將觀眾和萊昂納多一起引向結尾,也可以說是最初的開始。

可能還有好多精彩的所謂後現代電影,一時想不起來了,或許還有好多沒有看過的,比如黑澤明的〈羅生門〉、 岩井俊二的〈情書〉等,有機會看看。

可能後現代主義電影就是一下子看不懂,再看似乎有些明白,可怎麼看也不會全懂,但又總能讓你有些感觸的電影。當然了,就是看不懂也不說出來,要裝懂。

Ⅷ 世界上都有什麼車

世界上有這些車:

1、自行車

自行車又稱腳踏車或單車,通常是二輪的小型陸上車輛。人騎上車後,以腳踩踏板為動力,是綠色環保的交通工具。在中國內地、台灣、新加坡,通常稱其為「自行車」或「腳踏車」;在港澳則通常稱其為「單車」;而在日本稱為「自転(轉)車」。自行車種類很多,有單人自行車,雙人自行車還有多人自行車。

2、電動車

電動車,即電力驅動車,又名電驅車。電動車分為交流電動車和直流電動車。通常說的電動車是以電池作為能量來源,通過控制器、電機等部件,將電能轉化為機械能運動,以控制電流大小改變速度的車輛。

3、轎車

轎車(saloon car)是指用於載送人員及其隨身物品,且座位布置在兩軸之間的汽車。包括駕駛者在內,座位數最多不超過九個。在中國內地的行駛證管理方面,轎車特指區別於貨車、皮卡、SUV、大巴、中巴的小型汽車,俗稱為「小轎車」。在香港,轎車又稱私家車。

4、貨車

貨車(Wagon)是一種主要為載運貨物而設計和裝備的商用車輛,它能否牽引一掛車均可。載貨汽車一般稱作貨車,又稱作卡車,指主要用於運送貨物的汽車,有時也指可以牽引其他車輛的汽車,屬於商用車輛類別。一般可依造車的重量分為重型和輕型兩種。絕大部分貨車都以柴油引擎作為動力來源,但有部分輕型貨車使用汽油、石油氣或者天然氣。

5、火車

火車、又稱鐵路列車,是指在鐵路軌道上行駛的車輛,通常由多節車廂所組成,為人類的現代重要交通工具之一。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機具,早期稱為蒸汽機車,有獨立的軌道行駛。鐵路列車按載荷物,可分為運貨的貨車和載客的客車,亦有兩者一起的客貨混運車。

閱讀全文

與斯凱特電動工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銳志儀表盤最左邊顯示是什麼 瀏覽:694
糧食儀表測水分指針不動怎麼修 瀏覽:417
儀表盤不回位是什麼原因 瀏覽:516
博越空調最大製冷怎麼關 瀏覽:438
捆紮鋼筋電動工具 瀏覽:708
手康復治療超聲波什麼作用 瀏覽:673
圖紙上閥門怎麼表示 瀏覽:50
HASA設備怎麼拆 瀏覽:235
儀器作業員是干什麼的 瀏覽:656
儀錶板上車燈總開關亮是什麼意思 瀏覽:202
暖氣不打壓是不是外面的閥門打開 瀏覽:257
儀表可以轉的是什麼車 瀏覽:185
為什麼軸承鋼燒紅後變軟了 瀏覽:600
天津塘沽第五閥門廠 瀏覽:35
500g機械硬碟緩存多少 瀏覽:644
家庭轎車輪子軸承是什麼型號 瀏覽:103
機床控制電壓怎麼樣 瀏覽:405
鑄造廠的爐渣和爐灰怎麼處置 瀏覽:674
各種測溫設備怎麼安裝 瀏覽:375
實驗室模擬硫酸的工業製法的裝置 瀏覽: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