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機械知識 > 機械化戰爭時代什麼是戰鬥力生成的關鍵

機械化戰爭時代什麼是戰鬥力生成的關鍵

發布時間:2021-02-21 19:29:13

Ⅰ 什麼是工業時代社會生產力和軍事戰鬥力水平的主要標志

日本當時侵略中國來的時候就是用源工業文明來打中國的農耕文明。工業和農耕的最大區別就是大規模生產和機械化生產。擺脫掉誤差率大的人工生產。也可以源源不斷的製造武器。這也是我國現在提倡自主研發的原因。打壞了多少就可以造多少。後勤補給源源不斷的送到前線。沒有強大的工業生產力是算不上軍事強國的

Ⅱ 機械化戰爭的基本特點是什麼

機械化戰爭的基本特點有以下六個方面:

1、具有高速機動能力的飛機、坦克、軍艦成為作戰的主要裝備。

2、戰爭中軍隊的進攻能力大大增強,打破了防禦的優勢。

3、戰場范圍擴大,情況變化急劇。

4、立體作戰、縱深作戰成為重要作戰方式。

5、協同作戰、聯合作戰發展迅速,破壞力強且消耗巨大。

6、對參戰人員人員的素質要求不斷提高,戰場上保障人員大量增加。

機械化戰爭是指主要以坦克等機械化武器裝備進行的戰爭,是工業時代戰爭的基本形態。其理論是主張陸軍實行機械化和依靠機械化軍隊取勝的軍事理論,亦稱坦克制勝論。

(2)機械化戰爭時代什麼是戰鬥力生成的關鍵擴展閱讀:

機械化戰爭的代表性戰例:

1、索姆河戰役

索姆河戰役是機械化的典型戰例。同時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雙方傷亡約134萬人,其中英軍45萬餘人,法軍34萬餘人,德軍53.8萬餘人。英、法軍雖然未達到突破德軍防線的目的,但鉗制了德軍對凡爾登的進攻,進一步削弱了德軍實力。

2、康布雷戰役

康布雷戰役是坦克戰走向成熟的一個標志。雙方有生力量和技術裝備都在此戰中受到巨大損失且未分出勝負。同時,康布雷戰役是大規模使用坦克的第一範例,對於軍事學術的發展有重大影響。

步兵與坦克的協同動作原則和對坦克防禦原則的形成以及精密法決定開始諸元的炮兵射擊方法的產生,均與這次戰役有密切聯系。這次戰役在後世被認為是協同戰術形成的重要實戰標志。

3、阿登反擊戰

阿登戰役發生於1944.12.16到1945.1.25,是指納粹德國於二戰末期在歐洲西線戰場比利時瓦隆的阿登地區發動的攻勢。

阿登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1944年西線最大的陣地反擊戰,德軍傷亡10萬人,損失坦克和重炮約700輛、飛機1600架。

4、庫爾斯克戰役

庫爾斯克會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德戰場的決定性戰役之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東線戰場中,蘇德於庫爾斯克爆發的一場會戰。雙方共投入了超過268萬兵力和6045輛坦克,空軍參戰飛機超過2000架,是史上規模最大的坦克會戰和單日空戰。

1943年蘇德於庫爾斯克突出部進行了一次戰略決戰。從戰役規模而言,它是人類戰爭史上最大的一次坦克戰,德國方面動用了約2700輛坦克,其中包括首次投入使用的虎式、豹式坦克;而蘇聯方面則更是動用了超過3400輛坦克。

Ⅲ 和平時期軍隊戰鬥力生成的基本途徑是什麼

練兵
信息化
模擬作戰
對抗演習
知識培養

Ⅳ 第一次軍事變革以什麼為標志

金屬兵器取代木石兵器。

科技創新是戰鬥力生成提高的重要動力。戰鬥力始終是軍隊興衰成敗的決定性因素,戰鬥力標準是軍隊建設唯一的根本的標准。

自古以來,科技創新就以一種不可逆轉、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動軍隊戰鬥力向前發展。青銅器、鐵器和百煉鋼等金屬材料技術的發明,導致金屬兵器取代木石兵器,戰爭進入材料對抗與體能對抗的冷兵器時代。火葯的發明及其軍事應用,使大刀長矛退出歷史舞台,人類邁入能量對抗和技能對抗的熱兵器戰爭時代。

20世紀中葉以來,以信息技術為基礎,以雷達技術、航天技術、制導技術、發動機技術以及航母技術等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為支撐,人類戰爭進入信息對抗與智能對抗的信息化戰爭時代,科技創新對戰鬥力增長的貢獻率日益提升,在戰鬥力建設中的地位不斷凸顯。

(4)機械化戰爭時代什麼是戰鬥力生成的關鍵擴展閱讀

科技創新影響戰鬥力生成要素。人、武器及其結合方式,構成了戰鬥力生成的基本要素。科技創新有助於鍛造軍人的科技頭腦,熟練駕馭先進武器裝備,促進軍人素質從「體能型」到「技能型」再到「智能型」的革命性提升。

科技創新是武器裝備創新的基石,推動武器裝備實現了從冷兵器、熱兵器到信息化武器的跨越式發展,導致當代武器裝備遠程精確化、智能化、隱身化、無人化趨勢更加明顯。

科技創新也為軍隊提供了有效的教育訓練手段,推動人與武器形成新的結合方式,尤其是當代科技創新推動人和武器兩大要素結合得越來越緊密,人與武器裝備高度一體化,有效縮短了戰鬥力生成提高的周期。

Ⅳ 求助,機械化戰爭與信息化戰爭的區別,需求書面語,這是老師說考試的重點,最好在100字左右的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世界新軍事變革浪潮的興起,人類戰爭形態開始由機械化戰爭向信息戰爭轉變。那麼這兩種戰爭形態到底有何不同呢?筆者以為主要有以下幾點區別。

作戰主導要素不同。機械化戰爭的主導要素是物質力量。機械化戰爭中,殺傷破壞方式主要是武器的射程、速度和殺傷力等化學能和機械能,決定戰爭勝負的是軍隊人力以及坦克、飛機、大炮和軍艦等武器裝備的品種和數量。從兩次世界大戰到朝鮮戰爭、越南戰爭、中東戰爭等,打的無一不是物質和能源。二戰期間,交戰國生產的軍用飛機多達70餘萬架,其中,前蘇聯就達到8000架,歐洲主要國家和美、日的作戰飛機也都達到了幾千架;航空母艦多達l40餘艘;潛艇達到了1500餘艘,耗費物資和能源之巨大是空前的。與之相反的是,信息化戰爭的主導要素是信息,物質力量退居次要位置。在信息化戰爭中,要取得勝利,就必須擁有制陸權、制空權、制海權、制天權和制電磁權。而要有這些權,就得先擁有制信息權。制信息權是奪取戰場主動權的關鍵,它能使敵軍的物質力量在戰場上失去效力,使已方的戰鬥力得到倍增。在「海灣戰爭」中,從物質力量來看,交戰雙方相差無幾,伊軍兵力54萬,坦克4280輛,裝甲車2800輛,火炮3200門;多國部隊兵力52.7萬人,坦克2200輛,裝甲車2800輛。然而,由於多國部隊掌握了制信息權,戰場上出現了「一邊倒」的情形,伊軍在短時間內損失了86%的坦克、55%的裝甲車和80%的火炮。
作戰指揮控制不同。機械化戰爭的指揮控制,是橫向連接的樹狀結構。這種指揮控制網路就像大工業生產按行業、按流水線建立的控制體系一樣,其特徵是金字塔狀,下面大上面小,所有來自前線的敵我雙方的情報信息,必須逐級按照官職大小向上匯報,上級的指示精神和命令也按照這樣的樹狀模式逐級下達到前線或基層。這樣,只要增加作戰部隊的數量,就必須擴大指揮機關的規模和層次。信息化戰爭的指揮控制是扁平狀的網路結構。在縱向上,從最高指揮機構到最基層分隊所形成的逐級控制關系雖仍然存在,但是,單兵數字化指揮控制系統成了指揮體系的最小層次。在橫向上,各指揮系統間的橫向聯系更加緊密,它不僅包括平行指揮機構之間的聯系,還包含非同一層次間指揮機構的橫向聯系;不僅包括不同軍兵種各層次指揮機構的聯系,還包括同一軍兵種平行指揮層次指揮機構間的聯系。坦克還是機械化時代的坦克,加裝了計算機控制系統後,光學、紅外等探測裝置所發現的目標信息,通過計算機的存儲和處理,能夠經由無線數據鏈路發送給戰術區域網絡,戰術區域網絡經由戰區區域網絡可進行全球通播,從而連通分布於世界各地的陸海空三軍部隊。這就使得指揮機構變少、指揮效能增大、抗毀能力提高。
作戰總體效能不同。機械化戰爭中,作戰是單一武器系統之間的對抗,戰鬥力是靠裝備數量的累加來形成和保持的,「數量越多作戰效能越高」;戰爭的勝利是靠一個個獨立戰斗和戰役的集合來實現的。而在信息化戰爭中,數字化網路把分散配置和單獨作戰的部隊連接在一起,把一個個小系統連接為中系統,繼而又連接為大系統,加之武器的射程、速度、殺傷破壞力的發展,武器命中精度的提高,從而最大限度地集中了作戰威力和作戰能力。比如:偵察部隊發現目標後,可將目標數據、圖像等信息直接實時地傳輸給武器射手,對目標實施快速打擊,從而提高了作戰效能和命中精度;陸軍坦克部隊在遇到敵人裝甲部隊或強火力點的攔阻時,可直接將目標參數通報給海軍或空軍,召喚遠程精確打擊火力進行支援,從而使軍兵種協同作戰能力大大提高,整體作戰效能增強。

Ⅵ 信息化戰爭的主導因素是什麼 機械化戰爭的主導因素是什麼

信息時代的信息化戰爭,較之農業時代的人力型戰爭、工業時代的機械化戰爭而言,最本質的
區別是:戰場信息要素已經從以前的輔助因素,轉變成能直接決定戰爭勝負的主導因素。正如人
們常說的,在信息化戰爭中,信息成為部隊戰鬥力的核心要素,制信息權也繼而成為凌駕制空權、制海權、制陸權之上的戰場制高點。戰爭中,雖然傳統的火力、防護力和機動力仍是戰鬥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已經不處在核心位置,取而代之的是信息。首先並始終奪取戰場制信息權、保持戰場信息優勢,成了信息化戰場上交戰雙方爭奪的第一焦點。可以說,信息化戰爭中,誰更加重視並取得信息優勢和制信息權,誰就可以最先看見「山的那一邊」,從而為作戰決策的准確性、火力打擊的有效性等提供可靠保證。
機械化戰爭論 mechanized warfare theory 一種主張陸軍實行機械化和依靠機械化軍隊取勝的軍事理論。亦稱坦克制勝論。 坦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使用以後,顯示出很強的突擊力。英國坦克軍參謀長J.F.C.富勒首先總結了在這次戰爭中使用坦克的經驗。他在1918年5月擬制的《1919年計劃》中,提出了建立和使用機械化軍隊的新觀點;之後,又在《世界大戰中的坦克》(1920)、《論未來戰爭》(1928,中譯本名為《機械化戰爭論》)等著作中進一步作了闡述,創立了機械化戰爭理論。 富勒認為,坦克出現以後,陸軍機械化是必然的發展趨勢,戰爭將是一種純粹的機械化活動,戰爭勝負「百分之九十九在於武器」,戰場上坦克數量多的一方勝利的機會亦多。他認為,騎兵將退出戰場,步兵降為輔助兵種,炮兵則需提高機動能力。還主張,作戰時,首先以坦克出敵不意地突向敵人的縱深,摧毀其首腦機關,同時以飛機轟炸其交通樞紐和補給系統,接著使用摩托化步兵和炮兵擴大戰果,追殲逃敵,一次會戰即奪取戰爭的勝利。富勒的理論,雖然指出了軍隊建設和作戰方法發展的某些趨向,但過分誇大了坦克的作用,貶低了人和其他兵種在戰爭中的作用。 繼富勒之後,德國的H.W.古德里安、法國的C.戴高樂、奧地利的L.von艾曼斯貝格爾等人,也從不同角度提倡機械化戰爭論。這種理論還為德國法西斯頭子A.希特勒及其統帥部所接受,並應用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閃擊波蘭、法國和進攻蘇聯的作戰行動中。

Ⅶ 人類戰爭形態演變分幾個階段及大概時間段為

戰爭形態,是由主戰武器、軍隊編制、作戰思想和作戰方式等戰爭要素構成的戰爭整體形式和狀態。戰鬥力生成模式是指戰鬥力的構成要素在特定組織結構下形成作戰能力的作用機理,其外在表現一般是軍隊戰鬥力基本要素獲取和發展戰鬥力的形態樣式。

轉變戰鬥力生成模式就是將人、武器裝備、軍隊編制等要素以一種新的形態樣式組合,以推動戰鬥力升級,是戰爭形態演變發展的內在本質,是決定戰爭形態的關鍵特徵要素。

戰爭形態的演化歷史證明,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其在軍事上的運用越來越快,武器裝備變革的速度也不斷加快、發展過程不斷縮短,戰爭形態的嬗變將呈現出加速發展、過程縮短之勢。

Ⅷ 軍隊戰鬥力的生成主要的兩條途徑

切實轉變軍隊戰鬥力生成模式,是黨的十七大對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提出的明確要求,也是在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中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
基礎工程:加快發展高新武器裝備以機械化向信息化轉型為根本標志,以創新軍事理論、調整軍隊編成、發展武器裝備、改革軍事訓練為基本內容,以武器裝備智能化、編制體制精幹化、指揮控制自動化、作戰空間多維化、作戰樣式體系化為突出特點的新軍事變革,本質上是一場軍事信息化革命。
為了應對世界新軍事變革的挑戰,全面提高我軍信息化條件下的威懾能力和實戰能力,轉變軍隊戰鬥力生成模式這一重大課題被提上了我軍現代化建設的議事日程。
高新武器裝備是信息化條件下軍隊戰鬥力的基本要素。
武器裝備對軍隊的作戰樣式、組訓模式和保障方式等具有重大影響。
轉變軍隊戰鬥力生成模式的一個基本前提,就是既要看到作為武器研發者的人對武器系統的決定作用,又要看到既定的武器系統對作為武器使用者的人的反作用。
從近年來的幾場局部戰爭看,在處於絕對優勢的條件下,高新武器裝備可以作為信息化的「人—機」系統發揮強大威力。
因此,我們應科學認識信息化戰爭中人與武器的關系,把武器裝備建設擺在增強軍事實力更加突出的位置。
把重視人的作用體現到對武器裝備的研發和使用上。
加速我軍信息化武器裝備建設,是確保打贏信息化戰爭的重要物質基礎。
因此,要把重視人的作用與重視武器裝備的作用結合起來,把重視人的作用具體體現到對武器裝備的研發和使用上。
加快轉變軍隊戰鬥力生成模式,必須高度重視科學技術和武器裝備的自主創新,力爭在一些基礎性、前沿性、戰略性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切實掌握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軍事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
根本舉措:培養高素質軍事人才作為興軍治軍之本、克敵制勝之基,人決定著武器裝備的研發及其效能的發揮。
在武器裝備等客觀條件大體相當的情況下,勝券總是掌握在政治素質好、拼搏精神強、戰術技術精的一方

閱讀全文

與機械化戰爭時代什麼是戰鬥力生成的關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廢品機械師怎麼讓車不翻 瀏覽:888
gps工具箱為什麼搜不到衛星 瀏覽:322
澆地地下管道閥門 瀏覽:311
佛山市國鋁五金製品有限公司v 瀏覽:255
汽車儀表盤ch是什麼單詞 瀏覽:205
機械紀元怎麼交易 瀏覽:798
機床5包和3包有什麼區別 瀏覽:564
面部超聲波怎麼那麼疼 瀏覽:244
上海坦克牌電動工具 瀏覽:312
跨臨界直接製冷是什麼原理 瀏覽:852
CAD化工PID閥門是怎麼繪制的 瀏覽:762
電動工具連鎖店 瀏覽:72
朔州五金貿易市場 瀏覽:32
設備鎖密碼忘記怎麼弄 瀏覽:414
東莞市裕順五金製品有限公司 瀏覽:910
自動加葯裝置價位 瀏覽:37
寶來車儀表盤怎麼能看到油耗 瀏覽:561
溫州博恆電子設備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588
三噸合力叉車儀表總成多少錢 瀏覽:724
上海五金機電市場招工 瀏覽: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