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機械知識 > 機械手臂最早出於什麼時候

機械手臂最早出於什麼時候

發布時間:2021-02-16 22:39:54

① 第一個智能機器人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古代機器人

機器人一詞的出現和世界上第一台工業機器人的問世都是近幾十年的事。然而人們對機器人的幻想與追求卻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人類希望製造一種像人一樣的機器,以便代替人類完成各種工作。
西周時期,我國的能工巧匠偃師就研製出了能歌善舞的伶人,這是我國最早記載的機器人。

春秋後期,我國著名的木匠魯班,在機械方面也是一位發明家,據《墨經》記載,他曾製造過一隻木鳥,能在空中飛行「三日不下」,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

公元前2世紀,亞歷山大時代的古希臘人發明了最原始的機器人——自動機。它是以水、空氣和蒸汽壓力為動力的會動的雕像,它可以自己開門,還可以藉助蒸汽唱歌。

1800年前的漢代,大科學家張衡不僅發明了地動儀,而且發明了計里鼓車。計里鼓車每行一里,車上木人擊鼓一下,每行十里擊鍾一下。

後漢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亮成功地創造出了「木牛流馬」,並用其運送軍糧,支援前方戰爭。

1662年,日本的竹田近江利用鍾表技術發明了自動機器玩偶,並在大阪的道頓堀演出。

1738年,法國天才技師傑克·戴·瓦克遜發明了一隻機器鴨,它會嘎嘎叫,會游泳和喝水,還會進食和排泄。瓦克遜的本意是想把生物的功能加以機械化而進行醫學上的分析。
在當時的自動玩偶中,最傑出的要數瑞士的鍾表匠傑克·道羅斯和他的兒子利·路易·道羅斯。1773年,他們連續推出了自動書寫玩偶、自動演奏玩偶等,他們創造的自動玩偶是利用齒輪和發條原理而製成的。它們有的拿著畫筆和顏色繪畫,有的拿著鵝毛蘸墨水寫字,結構巧妙,服裝華麗,在歐洲風靡一時。由於當時技術條件的限制,這些玩偶其實是身高一米的巨型玩具。現在保留下來的最早的機器人是瑞士努薩蒂爾歷史博物館里的少女玩偶,它製作於二百年前,兩只手的十個手指可以按動風琴的琴鍵而彈奏音樂,現在還定期演奏供參觀者欣賞,展示了古代人的智慧。

19世紀中葉自動玩偶分為2個流派,即科學幻想派和機械製作派,並各自在文學藝術和近代技術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1831年歌德發表了《浮士德》,塑造了人造人「荷蒙克魯斯」;1870年霍夫曼出版了以自動玩偶為主角的作品《葛蓓莉婭》;1883年科洛迪的《木偶奇遇記》問世;1886年《未來的夏娃》問世。在機械實物製造方面,1893年摩爾製造了「蒸汽人」,「蒸汽人」靠蒸汽驅動雙腿沿圓周走動。

進入20世紀後,機器人的研究與開發得到了更多人的關心與支持,一些適用化的機器人相繼問世,1927年美國西屋公司工程師溫茲利製造了第一個機器人「電報箱」,並在紐約舉行的世界博覽會上展出。它是一個電動機器人,裝有無線電發報機,可以回答一些問題,但該機器人不能走動。1959年第一台工業機器人(可編程、圓坐標)在美國誕生,開創了機器人發展的新紀元。

現代機器人

現代機器人的研究始於20世紀中期,其技術背景是計算機和自動化的發展,以及原子能的開發利用。
自1946年第一台數字電子計算機問世以來,計算機取得了驚人的進步,向高速度、大容量、低價格的方向發展。

大批量生產的迫切需求推動了自動化技術的進展,其結果之一便是1952年數控機床的誕生。與數控機床相關的控制、機械零件的研究又為機器人的開發奠定了基礎。

另一方面,原子能實驗室的惡劣環境要求某些操作機械代替人處理放射性物質。在這一需求背景下,美國原子能委員會的阿爾貢研究所於1947年開發了遙控機械手,1948年又開發了機械式的主從機械手。
1954年美國戴沃爾最早提出了工業機器人的概念,並申請了專利。該專利的要點是藉助伺服技術控制機器人的關節,利用人手對機器人進行動作示教,機器人能實現動作的記錄和再現。這就是所謂的示教再現機器人。現有的機器人差不多都採用這種控制方式。

作為機器人產品最早的實用機型(示教再現)是1962年美國AMF公司推出的「VERSTRAN」和UNIMATION公司推出的「UNIMATE」。這些工業機器人的控制方式與數控機床大致相似,但外形特徵迥異,主要由類似人的手和臂組成。

1965年,MIT的Roborts演示了第一個具有視覺感測器的、能識別與定位簡單積木的機器人系統。
1967年日本成立了人工手研究會(現改名為仿生機構研究會),同年召開了日本首屆機器人學術會。

1970年在美國召開了第一屆國際工業機器人學術會議。1970年以後,機器人的研究得到迅速廣泛的普及。

1973年,辛辛那提·米拉克隆公司的理查德·豪恩製造了第一台由小型計算機控制的工業機器人,它是液壓驅動的,能提升的有效負載達45公斤。

到了1980年,工業機器人才真正在日本普及,故稱該年為「機器人元年」。

隨後,工業機器人在日本得到了巨大發展,日本也因此而贏得了「機器人王國的美稱」。

隨著計算機技術和人工智慧技術的飛速發展,使機器人在功能和技術層次上有了很大的提高,移動機器人和機器人的視覺和觸覺等技術就是典型的代表。由於這些技術的發展,推動了機器人概念的延伸。80年代,將具有感覺、思考、決策和動作能力的系統稱為智能機器人,這是一個概括的、含義廣泛的概念。這一概念不但指導了機器人技術的研究和應用,而且又賦予了機器人技術向深廣發展的巨大空間,水下機器人、空間機器人、空中機器人、地面機器人、微小型機器人等各種用途的機器人相繼問世,許多夢想成為了現實。將機器人的技術(如感測技術、智能技術、控制技術等)擴散和滲透到各個領域形成了各式各樣的新機器——機器人化機器。當前與信息技術的交互和融合又產生了「軟體機器人」、「網路機器人」的名稱,這也說明了機器人所具有的創新活力。

② 世界上第一台工業機器人誕生於什麼時候

1959年,喬治·德沃爾和約瑟·英格柏格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工業機器人,命內名為Unimate(尤尼梅特),意思容是「萬能自動」。英格伯格負責設計機器人的「手」、「腳」、「身體」,即機器人的機械部分和完成操作部分;由德沃爾設計機器人的「頭腦」、「神經系統」、「肌肉系統」,即機器人的控制裝置和驅動裝置。Unimate重達兩噸,通過磁鼓上的一個程序來控制。它採用液壓執行機構驅動,基座上有一個大機械臂,大臂可繞軸在基座上轉動,大臂上又伸出一個小機械臂,它相對大臂可以伸出或縮回。小臂頂有一個腕子,可繞小臂轉動,進行俯仰和側搖。腕子前頭是手,即操作器。這個機器人的功能和人手臂功能相似。Unimate的精確率達1/10000英寸。

③ 什麼是搬運機械手,搬運機械手的由來

搬運機器人【transfer robot】是可以進行自動化搬運作業的工業機器人。最早的搬運機專器人出現在1960年的屬美國,Versatran和Unimate兩種機器人首次用於搬運作業。搬運作業是指用一種設備握持工件,是指從一個加工位置移到另一個加工位置。搬運機器人可安裝不同的末端執行器以完成各種不同形狀和狀態的工件搬運工作,大大減輕了人類繁重的體力勞動。世界上使用的搬運機器人逾10萬台,被廣泛應用於機床上下料、沖壓機自動化生產線、自動裝配流水線、碼垛搬運、集裝箱等的自動搬運。部分發達國家已制定出人工搬運的最大限度,超過限度的必須由搬運機器人來完成。

搬運機器人是近代自動控制領域出現的一項高新技術,涉及到了力學,機械學,電器液壓氣壓技術,自動控制技術,感測器技術,單片機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等學科領域,已成為現代機械製造生產體系中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優點是可以通過編程完成各種預期的任務,在自身結構和性能上有了人和機器的各自優勢,尤其體現出了人工智慧和適應性

④ 世界上最早的機器人是什麼時候造出來的

誰知道世界上最早的機器人是中國造的!
捷克科幻作家卡列爾查培於1920年創造了《洛桑萬能機器人公司》的幻想劇,其中主人公羅伯特(ROBOTO)是既忠誠又勤勞的機器人,該劇上演後轟動一時,羅伯特的名字也因此成了機器人的代名詞,現在機器人的國際名稱就叫"羅伯特" (ROBOTO).

機器人小資料
2003-10-19

◆機器人的「祖先」在中國機器人一詞的出現和世界上第一個工業機器人的問世都是近幾十年的事,然而人們對機器人的幻想與追求卻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人類希望製造一種像人一樣的機器,以便代替人類完成各種工作。中國人是發明製造機器人的先驅。西周時期,我國的能工巧匠偃師就研製出了能歌善舞的伶人———這是我國最早記載的機器人。春秋後期,我國著名的木匠魯班,在機械方面也是一位發明家,據《墨經》記載,他曾製造過一隻木鳥,能在空中飛行「三日不下」。三國時期馬鈞設計了一種叫「水轉百戲」的木偶玩具,他用水力使木輪轉動,輪子設置的木人都一起動彈起來,有的擊鼓吹簫、有的唱歌跳舞、有的爬繩倒立、還有的舂米磨面、斗雞雜耍,設計精巧、造型優美、栩栩如生、變化無窮、壯觀多姿。蜀國丞相諸葛亮成功地創造出了「木牛流馬」,並用其運送軍糧,支援前方戰爭,其原理據說至今仍然是個不解之謎。如果說,上述記載還多少帶點傳奇色彩的活,那麼,漢朝發明的指南車,利用齒輪定向機構,使車上的人的右手始終指向南方,則可以認為是迄今為止得到證實的世界最早的機器人。這比歐洲發明的報時機器人早了一千多年。因此,可以毫無愧色地說,機器人的「祖先」在中國。
◆機器人進入家庭為期不遠如果按照20世紀60年代中期機器人開始成群服務於人類計算,如今機器人的發展已經接近了「而立之年」。但應該承認,現在的情況距離理想要求還很遠。科學家認為,按照今天的要求,一個真正的機器人必須具備某些反應能力和適應能力,並且逐漸向人類的思維方式靠攏,這應該成為今後發展機器人的另一條規則。20世紀末,計算機在進入家庭之前就已經成功地佔領了企業。機器人也可能走同樣的道路:不再局限於工廠而應該進入家庭。實際上,這種情況已指日可待了。美國《熏鯡》雜志對1000名美國人進行了一次調查,問他們希望未來五年內自己家庭里能擁有什麼樣的機器人,回答是吸塵機器人和游戲夥伴,還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應該開發陪伴人類的類人機器人。實際上,一些國家的廠商正在研製吸塵機器人。這種機器人投入市場的時間與價錢尚未可知,但人們已經知道,它身上會安裝一個微程序處理器和一個聲波定位儀器,它能夠發現最近的牆壁並且能夠在房間內轉圈,不會重復經過同一地方吸塵,而且它會不慌不忙地處理障礙物,能越過電線或者電話線等凸出的地方。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的一項調查報告指出,家用機器人很有可能成為21世紀最重要的市場。該報告估計,從現在開始到2005年,將會售出60萬個吸塵機器人。
◆人工智慧是機器人的發展趨向當艾薩克·阿西莫夫寫出經典科幻小說《我是機器人》時,距離新的一個千年還有半個世紀。而如今,在現實世界中,各種富於「實干精神」的機器人在各行業工作著:它們探索遙遠的星球,幫助醫生完成精密的手術,判斷地雷的准備位置。世界各地的實驗室也在起勁地研究機器人的各種部位:用於走路的腳和膝蓋、用來抓取物品的手,各種不同的眼睛和耳朵……盡管對人工智慧的研究已經持續了幾十年,這方面的進展卻遠遠落後於對機器人運動功能的研究。為此,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正在向兒童尋找答案。兒童從本質上說是一種學習機器。盡管沒有人能說清他們怎麼樣做到這一點,但這顯然涉及許多模仿和互動以及大量的反復試驗。如果機器人要擁有與人類相似的智力,它們也許就得像孩子那樣發展形成自身的智力。許多機器人專家致力於研製有用的機器,另一些則對機器人能夠告訴我們那些有關人類的事情更感興趣。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的計算機科學家、機器人專家馬婭·馬塔里奇說:「機器人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研究平台。」例如,要告訴你有關嬰兒是如何創造出來的知識,沒有比創造一個模擬嬰兒更好的了。如果學習、記憶和創造性智能都可以實現,機器「意識」還會遠嗎?當然不遠,未來的機器人的趨向肯定是人工智慧 中國人
古代機器人

機器人一詞的出現和世界上第一台工業機器人的問世都是近幾十年的事。然而人們對機器人的幻想與追求卻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人類希望製造一種像人一樣的機器,以便代替人類完成各種工作。
西周時期,我國的能工巧匠偃師就研製出了能歌善舞的伶人,這是我國最早記載的機器人。

春秋後期,我國著名的木匠魯班,在機械方面也是一位發明家,據《墨經》記載,他曾製造過一隻木鳥,能在空中飛行「三日不下」,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

公元前2世紀,亞歷山大時代的古希臘人發明了最原始的機器人——自動機。它是以水、空氣和蒸汽壓力為動力的會動的雕像,它可以自己開門,還可以藉助蒸汽唱歌。

1800年前的漢代,大科學家張衡不僅發明了地動儀,而且發明了計里鼓車。計里鼓車每行一里,車上木人擊鼓一下,每行十里擊鍾一下。

後漢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亮成功地創造出了「木牛流馬」,並用其運送軍糧,支援前方戰爭。

1662年,日本的竹田近江利用鍾表技術發明了自動機器玩偶,並在大阪的道頓堀演出。

1738年,法國天才技師傑克·戴·瓦克遜發明了一隻機器鴨,它會嘎嘎叫,會游泳和喝水,還會進食和排泄。瓦克遜的本意是想把生物的功能加以機械化而進行醫學上的分析。
在當時的自動玩偶中,最傑出的要數瑞士的鍾表匠傑克·道羅斯和他的兒子利·路易·道羅斯。1773年,他們連續推出了自動書寫玩偶、自動演奏玩偶等,他們創造的自動玩偶是利用齒輪和發條原理而製成的。它們有的拿著畫筆和顏色繪畫,有的拿著鵝毛蘸墨水寫字,結構巧妙,服裝華麗,在歐洲風靡一時。由於當時技術條件的限制,這些玩偶其實是身高一米的巨型玩具。現在保留下來的最早的機器人是瑞士努薩蒂爾歷史博物館里的少女玩偶,它製作於二百年前,兩只手的十個手指可以按動風琴的琴鍵而彈奏音樂,現在還定期演奏供參觀者欣賞,展示了古代人的智慧。

19世紀中葉自動玩偶分為2個流派,即科學幻想派和機械製作派,並各自在文學藝術和近代技術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1831年歌德發表了《浮士德》,塑造了人造人「荷蒙克魯斯」;1870年霍夫曼出版了以自動玩偶為主角的作品《葛蓓莉婭》;1883年科洛迪的《木偶奇遇記》問世;1886年《未來的夏娃》問世。在機械實物製造方面,1893年摩爾製造了「蒸汽人」,「蒸汽人」靠蒸汽驅動雙腿沿圓周走動。

進入20世紀後,機器人的研究與開發得到了更多人的關心與支持,一些適用化的機器人相繼問世,1927年美國西屋公司工程師溫茲利製造了第一個機器人「電報箱」,並在紐約舉行的世界博覽會上展出。它是一個電動機器人,裝有無線電發報機,可以回答一些問題,但該機器人不能走動。1959年第一台工業機器人(可編程、圓坐標)在美國誕生,開創了機器人發展的新紀元。

現代機器人

現代機器人的研究始於20世紀中期,其技術背景是計算機和自動化的發展,以及原子能的開發利用。
自1946年第一台數字電子計算機問世以來,計算機取得了驚人的進步,向高速度、大容量、低價格的方向發展。

大批量生產的迫切需求推動了自動化技術的進展,其結果之一便是1952年數控機床的誕生。與數控機床相關的控制、機械零件的研究又為機器人的開發奠定了基礎。

另一方面,原子能實驗室的惡劣環境要求某些操作機械代替人處理放射性物質。在這一需求背景下,美國原子能委員會的阿爾貢研究所於1947年開發了遙控機械手,1948年又開發了機械式的主從機械手。
1954年美國戴沃爾最早提出了工業機器人的概念,並申請了專利。該專利的要點是藉助伺服技術控制機器人的關節,利用人手對機器人進行動作示教,機器人能實現動作的記錄和再現。這就是所謂的示教再現機器人。現有的機器人差不多都採用這種控制方式。

作為機器人產品最早的實用機型(示教再現)是1962年美國AMF公司推出的「VERSTRAN」和UNIMATION公司推出的「UNIMATE」。這些工業機器人的控制方式與數控機床大致相似,但外形特徵迥異,主要由類似人的手和臂組成。

1965年,MIT的Roborts演示了第一個具有視覺感測器的、能識別與定位簡單積木的機器人系統。
1967年日本成立了人工手研究會(現改名為仿生機構研究會),同年召開了日本首屆機器人學術會。

1970年在美國召開了第一屆國際工業機器人學術會議。1970年以後,機器人的研究得到迅速廣泛的普及。

1973年,辛辛那提·米拉克隆公司的理查德·豪恩製造了第一台由小型計算機控制的工業機器人,它是液壓驅動的,能提升的有效負載達45公斤。

到了1980年,工業機器人才真正在日本普及,故稱該年為「機器人元年」。

隨後,工業機器人在日本得到了巨大發展,日本也因此而贏得了「機器人王國的美稱」。

隨著計算機技術和人工智慧技術的飛速發展,使機器人在功能和技術層次上有了很大的提高,移動機器人和機器人的視覺和觸覺等技術就是典型的代表。由於這些技術的發展,推動了機器人概念的延伸。80年代,將具有感覺、思考、決策和動作能力的系統稱為智能機器人,這是一個概括的、含義廣泛的概念。這一概念不但指導了機器人技術的研究和應用,而且又賦予了機器人技術向深廣發展的巨大空間,水下機器人、空間機器人、空中機器人、地面機器人、微小型機器人等各種用途的機器人相繼問世,許多夢想成為了現實。將機器人的技術(如感測技術、智能技術、控制技術等)擴散和滲透到各個領域形成了各式各樣的新機器——機器人化機器。當前與信息技術的交互和融合又產生了「軟體機器人」、「網路機器人」的名稱,這也說明了機器人所具有的創新活力。

⑤ 世界上第一個機器人發明的時間

世界上第一個機器人發明於1959年,發明第一台機器人的正是享有「機器人之父」美譽的恩格爾伯格先生。
恩格爾伯格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機器人專家之一,1958年他建立了Unimation公司,並於1959年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工業機器人,他對創建機器人工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1983年,就在工業機器人銷售日漸火爆的時候,恩格爾伯格和他的同事們毅然將Unimation公司買給了西屋公司,並創建了TRC公司,開始研製服務機器人。

恩格爾伯格創建的TRC公司第一個服務機器人產品是醫院用的「護士助手」機器人,它於1985年開始研製,1990年開始出售,目前已在世界各國幾十家醫院投入使用。「護士助手」除了出售外,還出租。由於「護士助手」的市場前景看好,現已成立了「護士助手」機器人公司,恩格爾伯格任主席。

「護士助手」是自主式機器人,它不需要有線制導,也不需要事先作計劃,一旦編好程序,它隨時可以完成以下各項任務:運送醫療器材和設備,為病人送飯,送病歷、報表及信件,運送葯品,運送試驗樣品及試驗結果,在醫院內部送郵件及包裹。

該機器人由行走部分、行駛控制器及大量的感測器組成。機器人可以在醫院中自由行動,其速度為0.7米/秒左右。機器人中裝有醫院的建築物地圖,在確定目的地後機器人利用航線推演算法自主地沿走廊導航,由結構光視覺感測器及全方位超聲波感測器可以探測靜止或運動物體,並對航線進行修正。它的全方位觸覺感測器保證機器人不會與人和物相碰。車輪上的編碼器測量它行駛過的距離。在走廊中,機器人利用牆角確定自己的位置,而在病房等較大的空間時,它可利用天花板上的反射帶,通過向上觀察的感測器幫助定位。需要時它還可以開門。在多層建築物中,它可以給載人電梯打電話,並進入電梯到所要到的樓層。緊急情況下,例如某一外科醫生及其病人使用電梯時,機器人可以停下來,讓開路,2分鍾後它重新啟動繼續前進。通過「護士助手」上的菜單可以選擇多個目的地,機器人有較大的熒光屏及用戶友好的音響裝置,用戶使用起來迅捷方便。

⑥ 誰知道機械手的發展歷史

機械手的發展歷史:
機械手是在機械化,自動化生產過程中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裝置。它是機器人的一個重要分支。它的特點是可通過編程來完成各種預期的作業任務,在構造和性能上兼有人和機器各自的優點,尤其體現了人的智能和適應性。在現代生產過程中,機械手被廣泛的運用於自動生產線中,機械手雖然目前還不如人手那樣靈活,但它具有能不斷重復工作和勞動,不知疲勞,不怕危險,抓舉重物的力量比人手力大的特點,因此,機械手已受到許多部門的重視,並越來越廣泛地得到了應用。
機械手首先是從美國開始研製的。1958年美國聯合控制公司研製出第一台機械手。它的結構是:機體上安裝一個回轉長臂,頂部裝有電磁塊的工件抓放機構,控制系統是示教形的。1962年,美國聯合控制公司在上述方案的基礎上又試製成一台數控示教再現型機械手。商名為Unimate(即萬能自動)。運動系統仿照坦克炮塔,臂可以回轉、俯仰、伸縮、用液壓驅動;控制系統用磁鼓作為存儲裝置。不少球坐標通用機械手就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同年,美國機械製造公司也實驗成功一種叫Vewrsatran機械手。該機械手的中央立柱可以回轉、升降採用液壓驅動控制系統也是示教再現型。這兩種出現在六十年代初的機械手,是後來國外工業機械手發展的基礎。1978年美國Unimate公司和斯坦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聯合研製一種Unimate-Vicarm型工業機械手,裝有小型電子計算機進行控制,用於裝配作業,定位誤差小於±1毫米。聯邦德國KnKa公司還生產一種點焊機械手,採用關節式結構和程序控制。
目前,機械手大部分還屬於第一代,主要依靠人工進行控制;改進的方向主要是降低成本和提高精度。第二代機械手正在加緊研製。它設有微型電子計算控制系統,具有視覺、觸覺能力,甚至聽、想的能力。研究安裝各種感測器,把感覺到的信息反饋,使機械手具有感覺機能。第三代機械手則能獨立完成工作中過程中的任務。它與電子計算機和電視設備保持聯系,並逐步發展成為柔性製造系統FMS和柔性製造單元FMC中的重要一環節。

⑦ 什麼是機械手臂

1、機械手復臂是指能模仿人手和臂的某制些動作功能,用以按固定程序抓取、搬運物件或操作工具的自動操作裝置。
2、機械手臂是最早出現的工業機器人,也是最早出現的現代機器人,它可代替人的繁重勞動以實現生產的機械化和自動化,能在有害環境下操作以保護人身安全,因而廣泛應用於機械製造、冶金、電子、輕工和原子能等部門。

⑧ 機械表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

最早出現的機械表是中國人造的:「水運儀像台」,被譽為「中華第一鍾」內。而國外使用擒容縱器記,較之晚300年。

北宋時(公元1088年)把渾儀、渾像和報時裝置結合在一起的大型天文儀器。為蘇頌、韓公廉等人設計製造。它是中國古代的卓越創造。其中的擒縱器是鍾表的關鍵部件,所以英科學家李約瑟等人認為水運儀像台可能是歐洲中世紀(西方一般認為,機械傳動的天文鍾是歐洲人在14世紀初創始的。)天文鍾的直接祖先。

⑨ 機器人起源於﹖

美國是現代機器人的故鄉。50年代,發明家英格伯格和德沃爾成立了「尤尼梅特」公司,並生產出了第一批工業機器人——「尤尼梅特」。1962年,機械與鑄造公司研製出了「沃爾薩特蘭」工業機器人。這兩種機器人是世界上最早。最有名的機器人。至今,它們仍在使用。
1968年,斯坦福研究所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智能機器人。
70~80年代,是美國機器人技術發展的黃金時期。
從1980年開始,美國興起了工業機器人熱。
機器人之父:加騰一郎
加騰一郎是日本早稻田大學機械繫主任。他的研製出了國際著名的「華鮑脫」機器人。這個機器人重130公斤,有一雙很精緻的手,而且像人一樣長著兩條腿,能接受人們用日語下達的命令。
為了讓機器人更好的為人類謀福利,加騰一郎成功的研製出了「腺癌診治機器人」。他為日本工業自動化和機器人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受到了日本人民和各國同行們的贊揚
美國機器人元老
英格伯格,1925年7月出生於美國的布魯克林。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一家公司工作。1956年以後,他開始與德沃爾密切合作,共同設計了一台工業機器人。他們籌集了足夠的資金,1959年開始製造,終於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工業機器人,名叫「尤尼梅特」,意思是「萬能自動」。
英格伯格和德沃爾籌辦了「尤尼梅特」公司,這是世界上第一家專門生產機器人的工廠。為了推廣機器人,英格伯格於1967年到日本宣傳介紹機器人。日本600多人聽了他的演講。從此,英格伯格被人們譽為「美國機器人的元老」。
機器人的發展
根據機器人的發展進程,通常把它分為三代:
第一代的機器人是一種「遙控操作器」。
第二代的機器人是一種按人事先編好的程序對機器人進行控制,使其自動重復完成某種操作的方式。
第三代機器人是智能機器人,它是利用通過各種感測器。測量器等來獲取環境的信息,然後利用智能技術進行識別。理解。推理並最後作出規劃決策,能自主行動實現預定目標的高級機器人。
機器人王國
日本是應用機器人最廣泛的國家,其使用機器人的數量具世界第一位。所以它自稱是機器人王國
最早的試管機器人
試管機器人可以用纖細的手指提取試管,稱量葯品,攪拌溶液,識別文字標記,觀察實驗結果等等。
最早的試管機器人名叫「阿姆迪特」,它結構比較簡單,主要承擔為樣品稱重的工作。
機器人三原則
美國科幻小說家阿西莫夫總結出了著名的「機器人三定律」或稱「機器人三原則」。
第一:機器人不可傷害人,或眼看著人將遇害而袖手不管。
第二:機器人必修服從人給它的命令,當該命令與第一條抵觸時,不予服從。
第三:機器人必須在不違反第一。第二項原則的情況下保護自己。

閱讀全文

與機械手臂最早出於什麼時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廣州越秀五金市場 瀏覽:410
傳動裝置怎麼保證直線運動 瀏覽:813
北京朝陽區五金機電 瀏覽:483
什麼機器設備上使用超聲波 瀏覽:688
義烏保安器材哪裡買 瀏覽:258
布料機軸承不轉怎麼辦 瀏覽:858
ca軸承什麼環境用 瀏覽:733
觸摸屏怎麼給定閥門開度 瀏覽:456
人教版高中化學實驗裝置圖 瀏覽:76
儀表有個水滴是什麼燈 瀏覽:998
君誠包裝機械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333
設備機房的排煙風機怎麼安裝 瀏覽:425
支付寶刷臉設備什麼價格 瀏覽:323
畫一張機械圖紙多少錢 瀏覽:932
普通早餐店燙粉設備怎麼放 瀏覽:512
瑩雲石添加不了設備怎麼辦 瀏覽:70
機械手錶的日期怎麼不變 瀏覽:951
圓餐台折疊五金件 瀏覽:409
末端試水裝置組成作用6 瀏覽:586
家屬心電儀器數值怎麼看 瀏覽: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