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機械知識 > 吳江朝代紡織都有什麼機械

吳江朝代紡織都有什麼機械

發布時間:2022-07-01 16:19:40

Ⅰ 我國古代不同朝代紡絲成就

中國古代紡織品採用麻﹑絲﹑毛﹑棉的纖維為原料,紡績(紡沙﹑輯績﹑繅絲)加工成紗線後經編織(挑織)和機織而成的布帛,通常稱紡織品。不同時期的紡織品是衡量人類進步和文明發達的尺度之一。中國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掌握了紡織技術。中國古代的絲麻紡織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古羅馬帝國最早是通過「絲綢之路」上絲織品的傳播,稱中國為「絲之國」的。
新石器時代

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距今約7000年)發現有麻的雙股線,在出土的牙雕盅上刻劃著4條蠶紋,同時出土了紡車和紡機零件。江蘇吳縣草鞋山遺址(距今約6000年)出土了編織的雙股經線的羅(兩經絞﹑圈繞起菱紋)地葛布,經線密度為10根/厘米,緯線密度地部為13~14根/厘米,紋部為26~28根/厘米,是最早的葛纖維紡織品。河南鄭州青台遺址(距今約5500年)發現了黏附在紅陶片上的薴麻和大麻布紋﹑黏在頭蓋骨上的絲帛和殘片,以及10餘枚紅陶紡輪﹐這是最早的絲織品實物。浙江吳興錢山漾遺址(距今5000年左右)出土了精製的絲織品殘片﹐絲帛的經緯密度各為48根/厘米,絲的拈向為Z拈;絲帶寬5毫米,用16根粗細絲線交編而成;絲繩的投影寬度約為3毫米,用3根絲束合股加拈而成,拈向為S拈,拈度為35個/10厘米。這表明當時的繅絲﹑合股﹑加拈等絲織技術已有一定的水平。同時出土的多塊薴麻布殘片,經密24~31根/厘米,緯密16~20根/厘米,比草鞋山葛布的麻紡織技術更進一步。

新疆羅布泊遺址出土的古屍身上裹著粗毛織品,新疆哈密五堡遺址(距今3200年)出土了精美的毛織品,組織有平紋和斜紋兩種,且用色線織成彩色條紋的罽,說明毛紡織技術已有進一步發展。福建崇安武夷山船棺(距今3200年)內出土了青灰色棉(聯核木棉)布,經緯密度各為14根/厘米,經緯紗的拈向均為S拈。同時還出土了絲麻織品。上述的以麻﹑絲﹑毛﹑棉的天然纖維為原料的紡織品實物,表明中國新石器時代紡織工藝技術已相當進步。
商周時代
此時期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宮廷王室對於紡織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周的統治者設立與紡織品有關的官職,掌握紡織品的生產和徵收事宜。商周的絲織品品種較多,河北城台西遺址出土黏附在青銅器上的織物﹐已有平紋的紈﹑皺紋的縠﹑絞經的羅﹑三枚(2/1) 的菱紋綺。河南安陽殷墟的婦好墓銅器上所附的絲織品有紗紈(絹)﹑硃砂塗染的色帛﹑雙經雙緯的縑﹑回紋綺等,殷墟還出有絲繩﹑絲帶等實物。陝西寶雞茹家莊西周墓出土了緯二重組織的山形紋綺殘片。

進入春秋戰國時期,絲織品更是豐富多彩,湖南長沙楚墓出土了幾何紋錦﹑對龍對鳳錦和填花燕紋錦等,湖北江陵楚墓出土了大批的錦綉品。毛織品則以新疆吐魯番阿拉溝古墓中出土的數量最多,花色品種和紡織技術比哈密五堡遺址出土的更勝一籌。
漢代
漢代紡織品以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和湖北江陵秦漢墓出土的絲麻紡織品數量最多,花色品種最為齊全,有僅重49克的素紗單衣﹑耳杯形菱紋花羅﹑對鳥花卉紋綺﹑隱花孔雀紋錦﹑凸花錦和絨圈錦等高級提花絲織品。還有第一次發現的印花敷彩紗和泥金銀印花紗等珍貴的印花絲織品。沿絲綢之路出土的漢代織物更是絢麗璀燦。1959年新疆民豐尼雅遺址東漢墓出土有隸體「萬世如意」錦袍﹑「延年益壽大宜子孫」錦手套和襪子等。毛織品有龜甲四瓣紋罽﹑人獸葡萄紋罽﹑毛羅和地毯等名貴品種。在這里並首次發現蠟染印花棉布及平紋棉織品。
魏晉南北朝
這一時期絲織品仍以經錦為主,花紋則以禽獸紋為特色。1959年新疆於田屋於來克城址和高昌國吐魯番阿斯塔那墓群出土有夔紋錦﹑方格獸紋錦﹑禽獸紋錦﹑樹紋錦﹐以及「富且昌宜侯王天延命長」織成履等。毛﹑棉織品發現有方格紋毛罽﹑紫紅色毛罽﹑星點藍色蠟纈毛織品,以及桃紋藍色蠟纈棉織品等新的纈染織物。
隋唐時代
此時紡織品的生產分工明確,唐王朝官府專門設立織染署,管理紡織染作坊。唐代紡織品在各地均有出土,以新疆﹑甘肅為最多,傳世品則以日本正倉院所藏數量最豐。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墓群出土了大量唐代緯線顯花的織錦,花紋以聯珠對禽對獸為主,有對孔雀﹑對鳥對獅﹑對羊﹑對鴨﹑對雞及鹿紋﹑龍紋等象徵吉祥如意的圖案,還出現了團花﹑寶相花﹑暈花﹑騎士﹑胡王﹑貴字﹑吉字﹑王字等新的紋飾。紋纈染色更有新的發展,有紅色﹑絳色﹑棕色絞纈絹﹑羅;藍色﹑棕色﹑絳色﹑土黃色﹑黃色﹑白色﹑綠色﹑深綠色等蠟纈紗絹及絳色附綴彩繪絹等,代表印染工藝技術已達到新的水平。
宋代
宋朝的紡織業已發展到全國的43個州,重心南移江浙。絲織品中尤以花羅和綺綾為最多。宋黃升墓出土的各種羅組織的衣物200餘件,其羅紋組織結構有兩經絞﹑三經絞﹑四經絞的素羅,有起平紋﹑浮紋﹑斜紋﹑變化斜紋等組織的各種花卉紋花羅,還有粗細緯相間隔的落花流水提花羅等。綺綾的花紋則以牡丹﹑芍葯﹑月季芙蓉﹑菊花等為主體紋飾。此外有第一次出土的松竹梅緞。印染品已發展成為泥金﹑描金﹑印金﹑貼金﹐加敷彩相結合的多種印花技術。宋代的緙絲以朱克柔的「蓮壙乳鴨圖」最為精美,是聞名中外的傳世珍品。宋代的棉織品得到迅速發展,已取代麻織品而成為大眾衣料,松江棉布被譽為「衣被天下」。
元明清時代
元代紡織品以織金錦(納石失)最負盛名。1970年新疆鹽湖出土的金織金錦,經絲直徑為0.15毫米,緯絲直徑為 0.5毫米,經緯密度為52根/厘米和48根/厘米;拈金織金錦的經緯密度為65根/厘米和40根/厘米,更加富麗堂皇。山東鄒縣元墓則第一次出土了五枚正則緞紋。

明清紡織品以江南三織造(江寧﹑蘇州﹑杭州)生產的貢品技藝最高,其中各種花紋圖案的妝花紗﹑妝花羅﹑妝花錦﹑妝花緞等富有特色。富於民族傳統特色的蜀錦﹑宋錦﹑織金錦和妝花(雲錦)錦合稱為「四大名錦」。1958年北京明定陵出土織錦165卷,袍服衣著200餘件。第一次發現了單面絨和雙面絨的實物,其中一塊絨的經緯密度為64根/厘米和36根/厘米,絲絨毛的高度為 0.2毫米。棉織品生產已遍及全國各地。明代末年,僅官府需要的棉布即在1500萬匹至2000萬匹。精湛華貴的絲織品,通過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遠銷亞歐各國。
中國古代紡織業的特點

古代紡織業的發展歷程,對中國古代乃至近現代歷史進程產生重大影響。中國古代紡織業具有以下特點:
紡織業與人民生活的休戚相關
中國古代紡織業發展進程中,經常利用自然資源作為紡織和印染的原料,並製造簡單的紡織工具。直至今天,我們日常的衣、某些生活用品和藝術品都是紡織和印染技術的產物。
紡織業技術先進
我國古代紡織工具和技術的不斷改進和提高,體現了我國人民的勤勞與智慧。機具紡織起源於五千年前新石器時期的紡輪和腰機,西周時期具有傳統性能的簡單機械繅車、紡車、織機相繼出現,漢代廣泛使用提花機、斜織機,唐以後中國紡織機械日趨完善,大大促進了紡織業的發展。我國的紡織工藝遙遙領先,享有盛譽。
紡織原料多樣化
古今紡織工藝流程和設備的發展都是因應紡織原料而設計的,原料在紡織技術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古代中國除了使用毛、麻、棉三種短纖維外,還大量利用長纖維—蠶絲。蠶絲在所有天然纖維中是最優良、最長、最纖細的紡織纖維,可以織制各種復雜的花紋提花織物。絲纖維的廣泛利用,大大地促進了中國古代紡織工藝和紡織機械的進步,從而使絲織生產技術成為中國古代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紡織技術。
分布廣,產品種類多
紡織產品繁雜多樣又豐富多彩,可歸納為刺綉、絲綢、服飾和地毯四大品種。這四大品種,製作工藝各不相同,風格獨具。絲織物的圖案花紋,不論小花、大花、單色、彩色,也不論幾何自然形,都適應著絲物結構和實際用途,並且又與同時代的藝術裝飾相映照。漢代字書《說文解字》中有不少關於紡織業產品的字,提到的花色品種達20餘種。馬王堆漢墓出土了一件素紗禪衣,衣長128厘米,袖長190厘米,重量僅49克。武則天時代,綾錦坊中就有「巧兒」365人,內作使綾匠83人,掖庭綾匠150人。唐玄宗時期,宮中專門織錦刺綉的女工就多達700人。唐代絲織品有綾、錦等十幾類,每類又分為許多品種,其中的綾有二十多個品種。

以上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Ⅱ 中國最早的織布機是哪個朝代發明的

我國最早的織布機大約發明於商朝的手紋織機,到周朝又發展出提花機械,至少在戰國末期已經開始使用足踏織機了。利用腳踏板作提綜(織機上使經線上下交錯分開以便梭子通過的裝置)開口的裝置,就可以騰出手來投梭,手腳並用,使功效大大提高。這種織機是紡織技術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發明。到了西漢初年,對織機又有了進一步的改進,有人還曾發明了一種新型提花機。它用120根經線,60天就能織出一匹花綾。但這種織綾機的最大特點是每根經線都要用一個腳踏的躡(即踏板),這樣120根經線就要有120個躡,操作起來既費力又費時,很不方便。後來有人對它作了改進,把它簡化成「五十綜者五十躡」或「六十綜者六十躡。」

Ⅲ 水力大紡車出現於哪個朝代

水轉大紡車(水力大紡車)是中國古代的水力紡紗機械。發明於南宋後期,元代盛行於中原地區,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紡紗機械。

水轉大紡車專供長纖維加拈,主要用於加工麻紗和蠶絲。麻紡車較大,全長約9米,高2.7米左右。它與人力紡車不同,裝有錠子32枚,結構比較復雜和龐大,有轉錠、加拈、水輪和傳動裝置等四個部分。

大紡車特點是:錠子數目多達幾十枚,及利用水力驅動。這些特點使大紡車具備了近代紡紗機械的雛形,適應大規模的專業化生產。

以紡麻為例,通用紡車每天最多紡紗3斤,而大紡車一晝夜可紡一百多斤。紡績時,需使用足夠的麻才能滿足其生產能力。水力大紡車是中國古代將自然力運用於紡織機械的一項重要發明,如單就以水力作原動力的紡紗機具而論,中國比西方早了四個多世紀。

Ⅳ 織紡機被廣泛運用於那個朝代

織機就是把線、絲、麻等原材料加工成絲線後織成布料的工具全稱。象紡墜、紡車、錠子、踏板織布機、機械織布機、數控自動織布機等。古今紡織工藝流程和設備的發展都是因應紡織原料而設計的,因此,原料在紡織技術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古代世界各國用於紡織的纖維均為天然纖維,一般是(毛、麻、棉)三種短纖維。
紡墜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用於紡紗的工具,它的的出現至少可追溯到新時石器時代。根據考古資料,在全中國

三十幾個省市已發掘的早期居民遺址中,幾乎都有紡墜的主要部件紡輪出土。出土的早期紡輪,一般由石片或陶片經簡單打磨而成,形狀不一,多呈鼓形、圓形、扁圓形、四邊形等狀,有的輪面上還繪有紋飾。
紡墜的出現不僅改變了原始社會的紡織生產,對後世紡紗工具的發展影響十分深遠,並且它作為一種簡便的紡紗工具,一直被沿用了幾千年,即使在二十世紀,西藏地區一些游牧藏民,仍在用它紡紗。
古代通用的紡車按結構可分為手搖紡車和腳踏紡車兩種。手搖紡車的圖像數據在出土的漢代文物中多次發現,說明手搖紡車早在漢代已非常普及。腳踏紡車是在手搖紡車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目前最早的圖像數據是江蘇省泗洪縣出土的東漢畫像石。手搖紡車驅動紡車的力來自於手,操作時,需一手搖動紡車,一手從事紡紗工作。而腳踏紡車驅動紡車的力來自於腳,操作時,紡婦能夠用雙手進行紡紗操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紡車自出現以來,一直都是最普及的紡紗機具,即使在近代,一些偏僻的地區仍然把它作為主要的紡紗工具。

Ⅳ 蘇州哪裡紡織廠比較多,吳江盛澤地區紡織廠多是哪一類的織布機呢,噴氣還是劍桿,規模比較大的有不找機

就是盛澤一帶,噴氣的多。

Ⅵ 宋代的,手足並用,可同時紡三線的類似紡織用的器具叫什麼

三錠腳踏紡車。

但是說這個出現於宋代,不夠准確,個中的原因,下面將做具體分析。

關於三錠腳踏紡車最早的記載,是元四世紀我國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約345—406)為漢代劉向的《列女傳.魯寡陶嬰》作的配圖。但是,原書失傳、原圖當然也失傳了。不過歷代均有該書的翻刻本。按照宋刻本中配圖的描繪,可見一位婦女操作三錠腳踏紡車的生動形象:為了進一步提高勞動生產率,在一架紡車上裝2~3個錠子兩手用於紡紗,用腳來操作轉動錠子。這種腳踏復錠紡車的勞動生產率比單錠提高2~4倍。

這個圖,就是宋刻本的插圖。跟問題中的圖,雖然不是一幅,但原理相同,異曲同工。應該是不同朝代刻本的差異。

由於該書產生於晉代,說明三錠腳踏紡車至少在晉代之前就已經存在了。比宋代要早500多年!後來在元代,我國著名的農學家王禎在他所著的《農書》上也出現了三錠腳踏棉紡車和三錠、五錠腳踏麻紡車,證明了多錠腳踏紡車從東晉以後一直都在使用。

至於為什麼會說到宋代出現三錠腳踏紡車,據分析可能跟所紡紗線的類型有關。以往的多錠紡車,很可能都是用於麻紡的紡車,這是因為麻的紡紗更顯得粗放一些,麻纖維經得起拉伸。而棉是短纖維,紡紗拉力過大會導致斷頭。

宋末元初,松江人黃道婆,年輕的時候流落到海南島崖州,向黎族姐妹學習了棉紡織技術,元成宗元貞元年(公元1295年)左右回到故鄉,在紡織生產的實踐中,把用於紡麻的三錠腳踏紡車,通過縮小紡輪直徑的方法減小拉伸力,把它改成了可用於棉紗紡紗的三錠棉紡車,並在江南大面積推廣,這可能是一些人認為三錠腳踏紡車出現於宋代的原因。

Ⅶ 隋唐之前朝代的紡織原料主要是什麼

隋唐之前朝代的紡織原料主要是麻和絲。
春秋戰國時期和西漢初年,紡織技術已達到很高的水平,主要原料為麻和絲。養蠶取絲是舉世公認的偉大發明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就傳往東南亞,1800多年前傳到朝鮮和日本,1600多年前傳到中亞,1400多年前傳到希臘,900年前傳到義大利,義大利人正是受到養蠶吐絲的啟發後發明了化學纖維的生產技術!從漢代到唐代,大量的精美絲織品經由和陸路向外輸出,開拓了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中國因此被歐亞諸國譽為「絲綢之國」。
麻纖維有其他纖維難以比擬的優勢:具有良好的吸濕散濕與透氣的功能,傳熱導熱快、涼爽挺括、出汗不貼身、質地輕、強力大、防蟲防霉、靜電少、織物不易污染、色調柔和大方、粗獷、適宜人體皮膚的排泄和分泌。它的屏蔽紫外線功能和抑菌功能均為我國權威機構所測試鑒定。但由於其彈性差,抗皺性及耐磨性差,有刺癢感等,使麻類纖維的品種開發一直受到局限。但隨著各種前處理和後加工技術的發展,它的一些天然缺陷得到了極大的完善。經研究表明,在眾多的紡織纖維中,麻纖維是最具潛在功能的天然纖維,麻纖維歷來是我國重要的紡織纖維之一,在世界上享有盛譽。
商代甲骨文出現桑、蠶、絲、帛等字,還辟出從「桑」、從「糸」等與蠶絲有關的文字100多個。公元前數世紀中國開始向外輸出蠶絲和絲織品,絲綢之路因此得名。中國絲綢種類多,綉工巧,織造技術高超,圖案花紋精美,在世界上一直享有盛譽。
古代希臘人和羅馬人稱中國為絲國。《山海經.海外北經》:「歐絲之野,在大踵東,一女子跪據樹歐(嘔)絲。」郭璞註:「言噉桑而吐絲,蓋蠶類也。」唐杜甫《白絲行》:「繅絲須長不須白,越羅蜀錦金粟尺。象慶玉手亂殷紅,萬草千花動凝碧。已悲素質隨時染,裂下鳴機色相射。美人細意熨帖平,裁縫滅盡針線跡。」

Ⅷ 歷史上各個朝代手工業發展

一、中國古代手工業的發展

1.冶鑄業

(1)商周時期:青銅鑄造是商朝和西周手工業的主要部門;商朝青銅鑄造規模大;西周青銅產品趨向生活化。

(2)春秋戰國時期:我國人民創造了鑄鐵柔化處理技術,是世界冶鐵史上的一大成就;青銅鑄造工藝有新的創造,出現了金銀錯新技術。

(3)魏晉時期:北魏相州以製造軍刀著稱;百煉鋼技術相當成熟;發明了灌鋼法。

(4)唐朝時期:冶鑄業已普遍採用了切削、拋光、焊接等工藝。

(5)明朝中後期:廣東佛山冶鐵生產規模擴大。

跟蹤思考

中國古代冶鐵技術在哪些方面領先世界?

2.紡織業

(1)商周時期:出現斜紋提花織物,還出現刺綉。

(2)曹魏時期:在紡織業中心襄邑、洛陽等地設有專門的織造機構;吳國培育出八輩之蠶;蜀錦聞名遐邇。

(3)唐朝時期:絲麻織品遍布全國各地;絲織品品種繁多,有綾、錦等十幾類,每類又分為許多品種;有的絲織品還吸收了波斯的織法和圖案風格。

(4)明朝中後期:蘇州絲織業出現了資本主義性質的手工工場。

跟蹤思考

魏晉、隋唐時期,我國紡織業的發展有哪些突出的表現?明朝絲織業中出現的新經濟現象是什麼?2005年,美國、歐盟等對中國紡織品出口設限能否說明我國的紡織技術仍居於世界領先水平?

3.陶瓷業

(1)商周時期:出現了原始瓷器,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一次飛躍。

(2)魏晉時期:制瓷技術日臻成熟。南方盛產青瓷,器皿形制美觀;北方創制出白瓷,為我國制瓷業開辟了廣闊前景。

(3)唐朝時期:出現了唐三彩,為後代彩瓷的產生奠定了基礎;還出現了青瓷中著名的秘色瓷。

跟蹤思考

想一想:明清時期,陶瓷業在生產方式上是否有所突破?

4.造船業

唐朝時,能製造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有「海上霸王」之稱;還能製造使用推進器的各型戰艦,這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機械動力的輪船雛形。

關鍵提示

宋朝指南針的發明對我國造船技術的發展有重要影響。明朝鄭和下西洋反映出我國造船技術的高超水平。

5.手工業著作

(1)戰國時期出現了有關手工業工藝的專著《考工記》,記述了齊國官營手工業各個工種的設計規范和製造工藝。

(2)明朝後期宋應星的《天工開物》,總結了明朝農業、手工業的生產技術,國外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網路全書」。

Ⅸ 吳江市成榮紡織紡機廠怎麼樣

吳江市成榮紡織紡機廠是2003-07-11在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注冊成立的個人獨資企業,注冊地址位於吳江區盛澤鎮前躍村7組。

吳江市成榮紡織紡機廠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20509752031977G,企業法人孫榮華,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吳江市成榮紡織紡機廠的經營范圍是:紡織機械及配件、針紡織品、服裝生產、銷售;化纖原料銷售;不動產租賃。(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在江蘇省,相近經營范圍的公司總注冊資本為1305235萬元,主要資本集中在 1000-5000萬 和 100-1000萬 規模的企業中,共2814家。

通過愛企查查看吳江市成榮紡織紡機廠更多信息和資訊。

閱讀全文

與吳江朝代紡織都有什麼機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猛獸戰警儀器有什麼用 瀏覽:641
西藏skf軸承多少錢 瀏覽:736
溫五個字電影 瀏覽:198
為什麼空調製冷就臭 瀏覽:759
李彩譚交換 瀏覽:680
22209軸承怎麼安裝進去 瀏覽:499
跟腱拍超聲波片是什麼意思 瀏覽:495
泰國上吊電影 瀏覽:781
採暖管道應用什麼閥門 瀏覽:219
推薦幾個好看的網站 瀏覽:777
歐洲騎士類電影 瀏覽:615
bl大電影 瀏覽:869
海茲爾星機械裝置 瀏覽:483
暖氣閥門開關示意圖12345 瀏覽:888
冰箱製冷管子破了用什麼膠水 瀏覽:648
英國倫理電影大全 瀏覽:477
男主和女主學生喜歡老師電影名字叫什麼 瀏覽:717
動漫男同電影 瀏覽:311
男的變性電影 瀏覽:648
韓國電影兩個男人旅遊,在酒店遇到 瀏覽: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