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機械知識 > 古人都有哪些機械

古人都有哪些機械

發布時間:2021-02-02 05:10:46

『壹』 古人會用到哪些機械

古人最常用的就是簡單的杠桿機械力,和復雜一些的水車動力,復雜的還沒有發明,真心在幫你期待採納,

『貳』 中國古代有人構想過機械人的設計嗎

中國古代的機械製造技術已經很發達了,可以造出許多很奇妙的機械來,例如西周時,周穆王向西出巡,曾有一名叫偃師的巧匠,為穆王製作了可象真人一樣歌舞的機械人。其內臟、筋骨、支節、皮膚和齒發也象真的一般。
古籍《朝野僉載》中記載了許多唐和唐以前的奇聞軼事,其中就有一些是關於古代機械技術的記載,這里為大家介紹其中的四則:

(一)
北齊的蘭陵王有很巧的構思,他製做了會跳舞的胡人男子。蘭陵王心裡想勸誰喝酒,胡人男子就捧著酒杯向他作揖。人們絲毫不知這裡面的道理。

(二)
北齊有位叫靈昭的僧人,常有巧妙的構思。他奉武成帝的命令在山亭上建造流杯池。流杯池建成後,武成帝在池邊宴飲。池中有製做精巧別致的小船。每當小船行到武成帝面前,成帝伸手取小船上的酒杯時,小船就會自己停住。船上的木製小人一拍手,就有絲竹樂聲伴奏。成帝飲完之後放下酒杯,木製小人就捧回酒杯。武成帝如果不飲完杯中酒,小船就停住不走。

(三)
洛州有位叫殷文亮的縣令,手巧又好喝酒。這位縣令自己雕了一個木人,給他穿上粗絲綵衣。每到聚宴飲酒時,小木人為會按次序敬酒。這位縣令還製作了一個歌女木人,她即能吹笙唱歌,而且都合節拍。如果酒杯里的酒沒有喝乾,小木人就不再給你斟酒;如果沒有喝盡興,那個木製歌女,就連唱帶吹的催你繼續飲酒。誰也猜測不出這兩個木製機器人的神妙來。

(四)
有位叫楊務廉的匠人,技藝高超,擅長發明創造。他曾經在沁州市雕刻一個木僧人,僧人手裡端著一隻木碗,能自動乞討布施。等到木碗中的錢盛滿了,其中的機關會自己發動,木僧人就會出聲:「布施!」

全沁州市的人,爭著觀賞這位木僧人,都想聽木僧人發聲說話,於是爭著往木碗里放錢。一天下來,這位木僧人可以行乞到幾千文錢。

『叄』 稱為「機械之聖」的魯班、明代書畫家魯得之中國古代還有哪些姓魯的名人

三國時期的魯肅

『肆』 古人在修築一些大概有十層高高的樓,在沒有工具機械時,他們是怎麼辦的

想想埃及金字塔,還有哪些偉大的宮殿陵墓,他們是怎麼做到的,至今是個謎語,也許有外星人來到地球後,指導古人的吧哈哈

『伍』 為了連續噴射火焰,中國古代人發明了什麼機械裝置

在機械裝置上,中國古代人又發明了雙動式活塞風箱,使連續噴射火焰成為可能回。利用雙動式活塞答風箱不斷地抽出容器中的猛火油,就可以連續噴出火焰。火焰噴射器是用當時最好的含銅70%的彈殼黃銅製作的,這是世界上第一具名副其實的火焰噴射器。

『陸』 我國古代人民在機械方面有許多傑出的發明與創造,晉朝的水碾應用了 原理,西漢時期的指南

前者凸輪原理,後者輪系傳動原理

『柒』 問一下,有哪些古人對農業做出了貢獻,比較知名的,比如:對機械做出貢獻的魯班,或者故事比如:愚公移山

一、中國古代的農學思想
1、農業中的所謂「三才」理論
「三才」一詞最早見於《易經·系辭下》:「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可見「三才」理論是講天、地、人的變化與關系的。它是戰國時期比較流行的哲學觀點之一,被人們運用於經濟生活、政治活動和軍事作戰等各個方面。《呂氏春秋·審時》:「夫稼,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養之者天也。」這段話闡明了農業生產的三大要素是天、地、人,而且把人的因素列為首要地位。到漢代,天、地、人演變為「力」、「地」、「時」。晁錯說:「粟米布帛,生於地,長於時,聚於力。」這里的「力」,即人力,具有重視人工勞動的含義,改造自然的意味更濃厚些。中國歷代農學家都繼承了在農業生產中強調人力作用這一思想。農業生產中的「時宜」、「地宜」、「物宜」的「三宜」原則是「三才」理論的另一衍化。其主要內涵就是農業生產必須根據天時、地利的變化和農業生物生長發育的規律,採取相應的措施。「三宜」原則也開始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明代農學家馬一龍對之作了較為全面、科學的說明:「合天時、地脈、物性之宜,而無所差失,則事半而功倍。」「三才」理論運用在中國農業生產中,為精耕細作的優良傳統奠定了理論基礎,對農業生產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和作用。
2、具有濃厚特色的經營思想
與中國古代國情相適應的農業經營思想,有的直到今天還具有生命力和現實意義。戰國初,李悝在魏國為相時,作「盡地力」之教,是最早的集約耕作思想的表現;「治田勤謹,則畝益三升」,就是加強勞動強度,實行精耕細作,挖掘土地潛力,提高產量之意。漢代,通過推廣「代田法」和「區田法」等方式,把精耕細作推向一個新的高度。如代田法「一歲之收,常過縵田畝一斛以上,善者倍之」。《汜勝之書》第一次記述了區田,以後歷代都有試種者,尤其到明、清盛極一時,先後有二十處以上。區田的技術要點是集中施用水、肥,保證作物能夠生長良好,獲得豐產。
「量力而行」的思想提出也較早。晉代傅玄(217—278年)提出:「不務多其頃畝,但務修其功力。」即主張提高農業產量,不要靠擴大耕地面積,而應重視在一定單位面積上多投入勞動。後魏農學家賈思勰進一步提出「凡人家營田,須量己力」。意思說,經營農業的規模,需要度量自己的力量,與物力、勞力等相稱,既不要超過自己的力量盲目擴大經營規模,也不要縮小經營規模,使自己的力量不能充分發揮。
「揚長避短,發揮優勢」也是中國農業經營的傳統思想之一。《史記·貨殖列傳》中的「……水居千石魚陂,山居千章之材。安邑千樹棗;燕秦千樹栗;蜀、漢、江陵千樹桔;淮北、常山已南,河濟之間千樹萩;陳、夏千畝漆;齊、魯千畝桑麻;渭川千畝竹……」就是漢代人們根據地區特點,因地制宜發展各項農業生產,揚長避短,發揮地區優勢的生動寫照。清代唐甄在《潛書·富民》中又根據他所處時代的情況,作了「隴右牧羊,河北育豕,淮南飼鶩,湖濱繅絲,吳鄉之民,編蓑織席」的真實描述。說明揚長避短,發揮優勢的觀點一經形成後就世代相傳沿襲下來而成為農業經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趨利避害」是中國古代農業經營思想的又一重要組成部分。《淮南子·繆稱訓》:「人之情,於害之中爭取小焉,於利之中爭取大焉。」趨利避害思想應用到農業生產上就是「種谷必雜五種,以備災害」的經驗總結。明代的馬一龍不僅明確總結出農業生產的趨利避害原則就是「知其所宜,用其不可棄;知其所宜,避其不可為」,而且把它提到「力足以勝天」的高度。
二、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成就
1、灌溉渠系工程
開渠道滿足作物的水分需要,開水溝排除農田多餘的水,是農田水利的主要任務。所以溝渠工程是最普遍的一種型式。商、周時期農田中的溝洫分別起著向農田引水、輸水、配水、灌水以及排水的作用。戰國時期,列國爭霸,為達到富國強兵目的,水利事業倍受重視,大型渠系建設迅速興起。魏國西門豹在今河北臨漳一帶主持興建漳水十二渠,為中國最早的大型渠系。自西漢以下數百年間,本地區一直是重要的政治經濟區域。公元前三世紀,蜀守李冰主持修建了舉世聞名的都江堰工程,至今歷時二千多年而不廢,效益有增無減。都江堰建於岷江沖積扇地形上,為無壩引水渠系。渠道工程主要由魚咀、寶瓶口和飛沙堰三部分組成。整個工程規劃布局合理,設計構思巧妙,管理運用科學,施工維修經濟,為中國古代灌溉渠系中不可多得的優秀工程。建成後,四川平原遂「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水旱從人,不知飢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關中平原上的鄭國渠是規模最大的一個渠系工程,由水工鄭國主持修建。渠西引涇水,東注洛水,乾渠全長三百餘里,計劃灌溉面積達四萬頃。司馬遷評價鄭國渠在秦統一事業中所起的作用說:「渠就,用注填淤之水溉澤鹵之地四萬余頃,收皆畝一鍾。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西漢時,灌溉渠系工程繼續有發展,關中地區建成了白渠、六輔渠、成國渠、蒙蘢渠、靈軹渠等;在今河套地區和河西走廊「皆引河及川穀(水)以溉田」;新疆古輪台(今輪台縣)、渠犁(今庫勒爾縣)、伊循(今若羌縣一帶)、車師、樓蘭(今羅布泊北岸一帶)和伊吾(今哈密附近)等地也多有灌溉工程。西漢以後,灌溉渠系工程的發展基本上處於停滯狀態,只是在少數地方略有興建而已。
2、陂塘工程
陂塘系利用自然地勢,經過人工整理的貯水工程,其功能是蓄水溉田。二千多年前的文獻中已有利用陂池灌溉農田的記載:「滮池北流,浸彼稻田。」芍陂興建於春秋戰國時期,是最早的一座大型築堤蓄水灌溉工程,「陂有五門,吐納川流」。直徑大約百里,周圍約三百多里,灌注今安徽壽縣以南淠水和肥水之間四萬頃田地。今天的安豐塘就是其殘存部分。漢代,陂塘興築已很普遍,東漢以後,陂塘水利加速發展。陂塘水利適建於丘陵地區,起始於淮河流域,汝南、漢中地區也頗發達。從雲南、四川出土的東漢陶陂池模型,可看出當時已在陂池中養魚,進行綜合利用。《淮南子·說林訓》中有關於陂塘灌溉面積數量的計算:「十頃之陂可以灌四十頃。」中小型陂塘適於小農經濟的農戶修築,南方地區雨季蓄水以備乾旱時用,修築尤多。元代王楨《農書·農器圖譜·灌溉門》說:「惟南方熟於水利,官陂官塘處處有之。民間所自為溪堨、水盪,難以數計」。明代僅江西一地就有陂塘數萬個。總之,古代遍布各地的陂塘,對農業生產的作用不可低估。
3、太湖流域的塘浦圩田系統
隋、唐、宋時期,水利建設遍及大江南北,太湖流域的塘浦圩田大規模興修尤為突出。古代太湖地區勞動人民在淺水沼澤,或河湖灘地取土築堤圍墾闢田,築堤取土之處,必然出現溝洫。為了解決積水問題,又把這類堤岸、溝洫加以擴展,於是逐漸變成了塘浦。當發展到橫塘縱浦緊密相接,設置閘門控制排灌時,就演變成為棋盤式的塘浦圩田系統。宋代范仲淹在《答手詔條陳十事》(1043年)中描述道:「江南舊有圩田,每一圩方數十里,如大城,中有河渠,外有閘門,旱則開閘引江水之利,潦則閉閘拒江水之害,旱澇不及,為農美利。」太湖地區的塘浦圩田形成於唐代中葉以後。五代時吳越國利用軍隊和強征役夫修浚河堤,加強管理護養制度,設立「都水營田使」官職,把治水與治田結合起來。這些措施對塘浦圩田的發展和鞏固起到了良好作用。北宋初,太湖流域塘浦圩田廢而不治,中期又著手修治。南宋時大盛,作了不少疏浚港浦和圍田置閘之類的工程。
4、海塘工程
自漢、唐起,江、浙、福建沿海人民為防禦潮水災害而開始修建江海堤防。海塘在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經濟開發過程中佔有相當重要地位。海塘從局部到連成一線,從土塘演變為石塘,建築技術水平不斷提高。五代吳越國錢鏐在位時,曾在杭州候潮門和通江門外築塘防潮,所用「石囤木樁法」以木柵為格,格內填進磚石,經漲沙充淤後,就成為遠比土塘堅固的土石塘。可以說這是從土塘到石塘的過渡。北宋時,石塘技術上的一次改革就是採用了「坡坨法」,即海塘為斜坡石級式,塘身穩定性優於壁立式海塘,坡階又起消力作用。明、清時,海塘工程更受重視,投入的人力、物力之多以及技術上的進步都超過其他歷史時期。
5、井灌
這是利用地下水的一種工程型式。中國井的起源很早。據考古資料,距今四千多年前的龍山文化遺址中就發掘出了井。北方許多地方地表水不足,故重視發展井灌。戰國以來,北方井灌相當流行,歷代政府也提倡鑿井。明、清時,在今陝西關中,山西汾水下游,河北、河南平原地區形成了井灌區。方承觀《棉花圖》中說:「植棉必鑿井,一井可溉田四十畝。」坎兒井,是新疆地區利用天山、阿爾泰山、昆侖山上積雪融化的雪水經過山麓滲漏入礫石層的伏流或潛水而灌溉的一種獨特形式。坎兒井在西漢時就有了。人們根據當地雨量稀少,氣候炎熱,風沙大的特點,在地下水流相通的地帶開鑿成列的豎井,其下有橫渠(暗渠),然後通過明渠(灌溉渠道)把水送到農田裡。這樣水行地下,可減少蒸發。清代,林則徐曾在吐魯番一帶大力推廣,對炎熱乾旱的吐魯番農業發展起了很大作用。
三、農業生產工具
農業生產工具自春秋戰國以來稱之為「田器」、「農器」和「農具」。製造農具的原料,最早是石、骨、蚌、角等。商、周時代出現了青銅農具,種類有錛、臿、斧、斨、鎛、鏟、耨、鐮、犁形器等。這是中國農具史上的一個重大進步。中國鐵的冶鑄技術發明至遲始於春秋。春秋戰國之際,冶鐵技術先後出現了生鐵冶鑄、煉鋼和生鐵柔化三項技術,使鐵器成為更富有廣闊前途的銳利工具,加快了鐵農具代替木、石、青銅制農具的歷史進程。鐵農具的使用是農業生產上的一個轉折點,它能清除大片森林,使之變為耕地、牧場,也使大面積的田野耕作成為可能;甚至使農業生產關系、土地耕作制度和作物栽培技術等也發生一系列的變化。中國古代的農具按功用可分為下列幾類:
1、高效的取水設備和機具
引水灌溉,最重要的是設法把低處的水引向高處。在這方面,中國古代有過不少靈巧的發明。人們熟悉的水車,也叫「翻車」、「龍骨車」、「水蜈蚣」。它出現於東漢、三國之際,最初只用來澆灌園地,後來被水田區的農民廣泛採用,將近二千年來,在生產上一直起著較大的作用。筒車,今天在許多地方還可見到,大約有千年以上歷史。這是把一個大的轉輪,周圍繫上許多竹筒或木筒,安置在水邊,轉輪一部分沒在水中,水流激動轉輪,輪上的筒就川流不息地依次汲水注到岸上的田地里。元代王楨《農書》里記載的水轉翻車、牛轉翻車、驢轉翻車、高轉筒車,構造比較復雜,效率比較高,都是從翻車和筒車變化出來的。高轉筒車可以把水引到十丈以上高的地方。為了把水引向遠處,則有連筒和架槽的發明。連筒是把粗大的竹竿去掉裡面的節,一根根連接起來,下面隨地勢高下,用木石架起,可以跨越澗谷,把水引到很遠的地方。架槽的設計基本上同連筒一樣,只是用以引水的是木槽而已。這類器具,正如王楨所說:「大可下潤於千頃,高可飛流於百尺,架之則遠達,穴之則潛通,世間無不救之四,地上有可興之雨。」反映出中國古代這方面的創造發明之巧妙,高效而又實用。
2、耕翻平整土地的農具
耒耜是犁普遍使用前的主要耕具。它類似現代還使用的鐵鏟、鐵鍬,也有叫臿的。使用耕畜牽引的耕犁,中國從春秋戰國才開始逐漸在一些地區普及使用。甘肅磨咀子出土的西漢末年的木牛犁模型說明漢代耕犁已基本定型。漢武帝時趙過推廣「二牛三人耕」的耦犁,有犁轅、犁梢(犁柄)、犁底(犁床)、犁衡、犁箭等部件。犁壁(又叫犁鏡或犁碗)在漢代已廣泛使用。漢代的犁是直轅長轅犁,耕地時回頭轉彎不夠靈活,起土費力,效率不很高。經過不斷改進,到唐代創制了新的曲轅犁,又叫作「江東犁」。當時陸龜蒙《耒耜經》中詳細記述了它的部件、尺寸和作用。這種犁由鐵制的犁鑱、犁壁和木製的犁底、壓鑱、策、犁箭、犁轅、犁梢、犁評、犁建、
犁盤等十一個部件組成。整個耕犁相當完備、先進,是中國耕犁發展到比較成熟階段的典型。中國犁又被稱作框形犁,是因為犁體由床、柱、柄、轅等部分構成,呈框形的原故。比起地中海勾轅犁、日耳曼方形犁、俄羅斯對犁、印度犁、馬來犁等,它的優點是操作時犁身可以擺動,富有機動性,便於調整耕深、耕幅,且輕巧柔便,利於回轉周旋,適於在小面積地塊上耕作。另外,使用曲面犁壁,不僅可以更好地碎土,還可起垡作壟,進行條播,利於田間操作和管理。宋代發明了踏犁和犁刀,明代又發明了幾種人力犁,但都應用范圍不廣。除犁以外的翻土工具還有钁和鐵搭等。農田耕翻後,須經過碎土和平整。平整的農具最早有耰(椎),以後有撻、勞(耱)、耙、碌碡等。甘肅嘉峪關市發現的魏晉墓室壁畫中有耙和耱的形象。廣東連縣西晉墓中出土的陶水田犁耙模型,犁和耙都用牛牽引。水田操作使用的耖,魏晉時南方也已較普遍地使用了。
3、播種農具
最重要的創造發明是耬車,為漢武帝時搜粟都尉趙過大力推廣的新農具之一。據東漢崔寔《政論》說:「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將之,下種挽耬,皆取備焉。日種一頃,至今三輔猶賴其利。」「三犁」即三個耬腳。山西平陸棗園西漢晚期墓室壁畫上有一人在挽耬下種,其耬車正是三腳耬。用耬車播種,一牛牽引耬,一人扶耬,種子盛在耬斗中,耬斗與空心的耬腳相通,且行且搖,種乃自下。它能同時完成開溝、下種、復土三道工序。一次播種三行,行距一致,下種均勻,大大提高了播種效率和質量。
4、中耕除草農具
一類是錢、鏟和銚,構造大同小異,實質是同一種農具。古代文獻往往用來相互注釋,《說文解字》十四:「錢,銚也,古農器。」這類農具需運用手腕力量貼地平鏟以除草鬆土,也可用來翻土。另一類是耨、鎛和鋤,就構造說也大同小異,都是向後用力以間苗、除草和鬆土的農具,比錢、鏟、銚要進步些,至今仍被大量使用著。春秋戰國時已有了鐵鋤;漢代以後的鐵鋤和近代使用的基本上沒有什麼差異。耘是水田用的除草、鬆土農具。王禎《農書·農器圖譜·錢鎛門》中有耘圖。宋、元之際的《種蒔直說》中第一次記載了耬鋤。這是一種用畜力牽引的中耕除草和培土農具。
5、收獲農具
新石器時代已有石制或蚌殼制的割取穀物穗子及藁稈的銍與鐮。金屬出現後,則有青銅和鐵制的銍和鐮。幾千年來,銍和鐮的形制基本上沒有多大變化。宋以前,還出現了撥鐮、艾、翳鐮、推鐮、鉤鐮等收獲農具。王楨《農書·農器圖譜》中記載的由麥釤、麥綽等組成的芟麥器,是一種比較先進的收獲小麥的農具。穀物收割脫粒後,利用比重和風力把秕殼與籽粒分開的辦法很早就使用了。從《詩經》中可以找到證明:「維南有箕(箕斗,星名,二十八宿之一),不可以簸揚。」1973年河南濟源縣泗澗溝漢墓出土的陶風車模型,說明至遲西漢晚期已經發明了清理籽粒,分出糠秕的有效工具。風車把葉片轉動生風和籽粒重則沉、糠秕輕則颺的經驗巧妙地結合在同一機械中,確是一種新穎的創造。
四、選種育種成就
1、農作物的育種成就
中國為世界栽培植物重要起源地之一。起源於中國的農作物有粟、稷(黍子)、水稻、蕎麥;豆類有大豆、毛黃豆;蔬菜有白菜、蘿卜;果樹有桃、杏、李、梨、柑桔、荔枝等。
當遠古人們把野生植物加以馴化栽培時,需有所選擇,這就是農作物出現的開始。所以選種的歷史和農業發生的歷史同樣悠久。中國的農作物種類很多,品種更多,現今水稻品種有四萬多個,粟有一萬五千多個。這都是經過無數世代的農民廣泛採用存優汰劣的留種和選種技術創造出來的。
2、家畜家禽的育種成就
中國各地的優良家畜家禽種類之多,品種資源之豐富,過去以及今天都受到世界其他國家的重視。馬、牛、羊、雞、犬、豕「六畜」,中國在五千多年前就已全部飼養了。中國是最早飼養豬、雞、鴨、馬的國家之一,也是最早用雜交方法培育騾的國家。
3、蠶桑方面的貢獻
中國是世界上養蠶、種桑、繅絲最早的國家。當二千多年前中國絲綢傳入歐洲時,歐洲人對那美麗、輕盈的絲綢是如何織造的,竟一無所知。

『捌』 在沒有大型機械的古代,古人們是怎麼在山崖上刻字的

古代是沒有大型機械,但古時人們的智慧也是相當高的。各行各業均有自己的拿手絕活。秦王玉璽便是秦統一六國後玉匠選上好藍天白玉所雕刻。而秦朝時期既然有玉匠,那石匠也當然存在。莫說懸崖刻字,即使是懸崖作畫和懸崖浮雕,也是可以完成。唐朝留下的71米高樂山大佛便是有力證據。三、古人懸崖刻字歷史悠久且不斷精進
《西狹頌》是東漢時期所留,距今已有1800多年。可見早在東漢時期,石匠們便掌握了懸崖刻字的方法。而隨著一代代傳承。東漢後期朝代更是在石刻藝術上精進太多。所以說古時懸崖刻字對石匠來說已經不是什麼難題,只是沒有大型機械的支持,在人力上或許用的比較多而已。

『玖』 古代人沒有機械,為什麼建造技術能那麼好

人類最始初的一切工具都是純手工製造出來的,古人是非常聰明的,有古書記載,古代之人回從出答生就開始學習四書五經,每天的功課就是背誦,於是那時的人的記憶普遍都有一萬字左右。始初的時候沒有機械,所以古人們刻苦專研鍛煉,練就了純熟精湛的技術,這就是咱們中國文化迷人、不可思議的地方,並沒有什麼特殊的技巧,就是刻苦專研加練習,從而創造出來了那麼多美好的藝術品。 希望可以幫到你!

『拾』 古人有沒有方便簡單的判斷時間的設備或方法

用一種叫"漏壺"的滴水計時儀器,也叫"壺漏"、「漏刻」、「刻漏」。

最早的漏壺是用銅壺盛水,壺底穿一個小孔,壺中插一枝杠竿,叫做箭,它的上面刻有度數,箭下用箭舟拖著,浮在水面上。壺里的水逐漸地漏下去,箭上的度數陸續顯現,即可知道時辰。

遠在周期,我國已經有了漏壺,春秋時期已經普遍使用。
漏壺歷代相傳,但製法很不相同。到東漢時,張衡已經使用二級漏壺,即一隻漏壺和一隻補給壺(不計下面的受水壺),提高了計時的穩定性和精確性。
衙門裡面都有這套計時設備,每到1個時刻有專人出去打更,通知老百姓時間。

詳細資料:
在歷史進程中,我們的祖先在不同的時期發明和製造了各種適應當時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需求的計時器。其中主要有圭表、日晷、漏刻、機械計時器等。

圭表

圭表是我國最古老的一種計時器,古代典籍《周禮》中就有關於使用土圭的記載,可見圭表的歷史相當久遠。圭表是利用太陽射影的長短來判斷時間的。它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直立於平地上的測日影的標桿或石柱,叫做表;一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既然日影可以用長度單位計量,那麼光陰之「陰」,及時間的長短,,用「分」、「寸」表達就順理成章了。

日晷

日晷也是通過觀測日影計時的儀器,主要是根據日影的位置以確定當時的時辰或刻數。從出土文物來看,漢以前已使用日晷,在機械鍾表傳入中國之前,日晷一直是通常使用的計時器。日晷的主要部件是由一根晷針和刻有刻線的晷面組成,隨著太陽在天空運行,晷針的投影像鍾表的指針一樣在晷面上移動,就可以指示時辰。

漏刻

圭表和漏刻都是用太陽的影子計算時間的,然而遇到了陰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於是一種白天黑夜都能計時的水鍾便應運而生,這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壺;刻,是指刻箭。箭,則是標有時間刻度的標尺。漏刻是以壺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觀測壺中刻箭上顯示的數據來計算時間。作為計時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為普遍。我國古代諸多文人騷客留下了許多有關漏刻的富有詩情畫意的章句。如唐代詩人李賀:「似將海水添宮漏,共滴長門一夜長。」宋代蘇軾:「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在機械鍾表傳入中國之前,漏刻是我國使用最普遍的一種計時器。

機械計時器

單純利用水的流動來計時有許多不便,人們逐漸發明了利用水做動力,以驅動機械結構來計時。公元前117年,東漢的張衡製造了大型天文計時儀器—— 水運渾天儀,初步具備了機械性計時器的作用。隨後歷代都相繼製作了附設有計時裝置的儀器,其中宋代蘇頌製造的水運儀象台,把機械計時裝置的發展推倒了一個新的高峰,水運儀象台的計時機械部分可以按時刻使木偶出來擊鼓報刻,搖鈴報時,示牌報告子、丑、寅、卯十二個時辰等。

這類計時器尚不能算是獨立的計時器,還是天文儀器與計時儀器的混合體,至十四世紀六十年代,我國的機械計時器已脫離了天文儀器而獨立,不但具有傳動系統-齒輪系,而且還有擒縱器,如果再進一步,就可能出現完全現代意義上的鍾表。但遺憾的是,功虧一簣,中國沒能做到這一點,最終機械鍾表還是從西方引進。

除上述幾種主要的計時器外,還有其他一些計時方法。如,香篆、沙鍾、油燈鍾、蠟燭鍾等。

考察古人的時間觀念,可以從兩個方面加以觀查:一是古人對時間科學劃分後制定的計時制;二是古人把時間、計時儀器和國家法制、政權興衰相聯系。

我國古代制定、沿用自成體系的計時法。百刻計時法最古老,使用的時間也最長。大約西周之前(公元前十一世紀),古人就把一晝夜均分為一百刻(一刻等於14.4分)。漢代(前206-公元220)除使用百克制外,還應用以太陽方位計時的方法,到隋唐(公元581-907)時,太陽方位計時衍生為十二時辰計時,百克制與十二時辰計時法並用。直到明末清初(十七世紀),西方機械鍾表傳入後,我國才改用一天二十四小時的計時法,但十二時辰仍沿用,每個時辰兩小時。為和二十四小時計時法相一致,我國古老的百克制演變為九十六克制,一個時辰內分為八刻、一小時內分為四刻,這樣一晝夜就為九十六刻,與世界通用的計時法相一致。

此外,我國古代還使用獨特的夜間計時方法,這就是「更」。「更」是計時單位,一夜分五更,每更時間長短依夜的長短而定。

與古人都有哪些機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沐風工具箱激活 瀏覽:387
超聲波怎麼檢查兒童 瀏覽:443
化工自動化儀表多少分 瀏覽:410
華為手機怎麼找到設備連接 瀏覽:733
管道上的閥門節流嗎 瀏覽:4
懷孕超聲波骨密度什麼意思 瀏覽:807
騎車輪胎上用什麼軸承 瀏覽:376
傳統儀表具有什麼特點 瀏覽:713
哪些實驗儀器不能加熱乾燥 瀏覽:588
東方紅儀表盤指示燈是什麼意思 瀏覽:421
彩超設備購置申請怎麼寫 瀏覽:829
濟南專業軸承skf怎麼樣 瀏覽:183
暖氣片半邊不熱又沒有放氣閥門怎麼辦 瀏覽:191
萬盛實驗室儀器有哪些 瀏覽:430
有機實驗加熱裝置電爐 瀏覽:918
成都專業進口軸承一般多少錢 瀏覽:164
淺談電力系統自動裝置 瀏覽:161
消防應急機械啟動裝置的要求 瀏覽:656
滾動軸承有什麼用 瀏覽:751
電力線路負載及故障檢測裝置 瀏覽: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