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艾條怎麼用 艾條的用法有哪些
大家對艾條一地那也不陌生吧,艾條可以治療很多的疾病,艾條治療疾病的效果非常的好,有很多的人對針灸比較的了解,但是對艾條不怎麼了解,今天小編為了讓大家更好的了解艾條怎麼用,和艾條的好處,准備了相關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艾條怎麼用
艾條灸簡稱艾灸,大致可分為穴位艾灸、局部艾熏和全身艾熏。
施灸時離皮膚10~30mm,至皮膚溫熱發紅。
穴位艾灸
取艾條一支點燃後,在穴位上方約10~30mm處熏灸或灼灸,一般每穴灸10分鍾左右,至皮膚溫熱發紅,而又不致灼痛或燒傷皮膚為宜,施灸的方法分溫和灸(將艾卷的一端點燃,對准要灸的穴位或患處,進行熏燒)、迴旋灸(艾卷點燃的一端與施灸皮膚雖保持一定的距離,但位置不固定,而是均勻地向左右方向移動或反復旋轉地進行灸治)和雀啄灸(艾卷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並不固定在一定的距離,而是像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地移動)。
也可以配合各種艾灸器使用,如溫灸盒、溫灸架等,主要是為了固定艾條、使用方便。
艾條的好處
做「艾」伴侶
艾條:把艾絨捲成柱狀就是艾條,分為無煙艾條和有煙艾條,有煙艾條比無煙艾條功效更強大,效果也更好。艾條效力比艾灸盒、艾灸罐強大,不過通常需要自己用手懸空灸,很考驗臂力,並且很多背部穴位無法觸及,一不小心也非常容易掉灰燙傷。選擇艾條最好要選擇5年以上的,年代越久效力越強。
艾灸棒:又稱溫筒灸或溫灸棒,是用金屬等材質製成的一種圓筒灸具,有大小不同尺寸,小號的可以直接在臉部施灸。施灸時,將艾絨或艾條裝入艾灸棒的小筒內,點燃後置於穴位上,可直接和皮膚接觸,不容易燙傷。不過效力就比直接點艾條略弱。
艾灸盒:艾灸盒可以盛放艾條,點燃後放在身體相應部位,體積小,攜帶方便。按種類分為單孔、雙孔、三孔、六孔艾灸盒;也可按施灸部位分為腰部、腿部、背部、腹部艾灸盒。可先從點燃兩個孔開始嘗試適合自己的熱度,以免燙傷。單孔、雙孔艾灸盒適用於手、腳、頭部,四孔以上適用於腹部、背部、肩部。
艾灸罐:用金屬(通常是黃銅)製成的圓形小罐,可以直接把艾柱點燃放入艾灸罐,然後墊上隔離物(毛巾)直接綁在身體上施灸,沒有掉灰或送艾條的煩惱,不過比起艾盒,艾灸罐對准穴位精確度稍差,熱力也比較弱一些。
「艾」美麗就這么簡單
趕走黑眼圈:中醫認為黑眼圈是虛火上炎,腎水不足造成,可用艾條或艾絨,灸水分穴、脾腧穴、三陰交穴、足三里穴、命門穴,腎腧穴,每天灸15~30分鍾。
緊致眼袋:在中醫看來眼袋是脾失健運造成。可灸三陰交穴、關元穴、合谷穴、太陽穴,每天或隔天灸15~30分鍾
膚色不佳:中醫認為膚色蒼白不紅潤,是氣血虧虛、氣滯血瘀所造成,可灸血海穴、三陰交穴。而膚色暗黃則是肝臟功能不強導致,可用艾條隔薑片灸神闕穴、足三里穴,每天或隔天灸20~30分鍾。
暗瘡:過度食用味肥甘美的食物,而導致脾胃濕熱、肺經蘊熱,可灸曲池穴、合谷穴、足三里穴、中脘穴、中府穴,每日15~30分鍾。
面部浮腫:面部浮腫是三焦不通造成的,可灸心腧穴、足三里穴、湧泉穴,每日15~30分鍾。
黃褐斑:和肝腎虧虛,脾胃損傷有關,可艾灸百會穴、陽白穴、下關穴、足三里穴,每日15~30分鍾。
這么「艾」,更 完美 !
專心致志:好動的你在艾灸之時一定要沉靜下來,把注意力集中在感受熱力的傳達上,這樣才能充分補充體內正能量。
用老艾餅泡腳:將老艾餅用開水沖化,再加入適當的冷水調到合適溫度,雙腳放在艾湯中熏泡20~30分鍾,同時用指甲掐按雙手拇指的三商穴各3分鍾,可以溫養身體,解除疲勞,對睡眠不好、壓力大,都有舒緩作用。
2. 在家如何使用艾灸儀
艾灸儀是源於中華古老的艾灸療法。克服了傳統艾灸有煙有火有污染不安全及手工操作麻煩的問題,做到了無煙無火無污染。使用現代化的電子設備控制,使用方便,安全度高,是艾灸史上的里程碑。該儀器通過電加熱艾餅的方式,利用中醫經絡的原理讓中草葯的艾油釋放出來,經過經絡穴位作用於人體,達到去濕散寒,補養氣血,溫養經絡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