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現代科學技術對藝術有哪些影響
現代科學技術對藝術的滲透和影響:
第一,表現在現代科學技術為藝術提供了新的物質技術手段,促使新的藝術種類和藝術形式的產生.
第二,表現在現代科學技術為藝術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環境和傳播手段,為藝術提供了更廣闊的天地.
三,表現在藝術與技術、美學與科學的相互結合與相互滲透,對人類生活產生了深刻影響,也促進了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自身的發展.
第四,表現在科學領域的重大發現對藝術觀念和美學觀念產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例如系統論、控制論、資訊理論、模糊數學等觀點和方法,已經被運用到藝術創作和藝術研究之中,成為某些藝術理論和藝術批評的觀點和方法.
❷ 科學技術在工業革新中起到什麼作用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的發展引發並且推動工業革命。
(以下為復制。工業革命一共有三次,工業革命的發生,科學技術並不是唯一條件和前提,你摘抄有用的關於科學技術方面的信息加以拓展就可以寫成一篇論文了)
三次工業革命
英國工業革命
發生時間 18世紀60年代
前提條件
①資產階級統治在英國確立;
②圈地運動使大批農民成為僱傭勞動力;
③奴隸貿易和殖民掠奪帶來大量資本;④工場手工業時期積累了生產技術和科學知識;
⑤國外市場擴大。
特 點
①大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工場,人類進入「蒸汽時代」;
②發生於英國,後發展到英、法、美、德、意等國;
③發明者多數是勞動者,發明成果多為生產實踐經驗的總結。
影 響
①生產力提高,鞏固了資產階級的統地位;
②促進了美、俄、德、意的革命、改革,使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
③在工業社會中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19世紀30、40年代,工人運動興起
④開始了城市化的進程;
⑤先進的生產技 術和方式傳播到各地,沖擊著舊制度、舊思想;
⑥東方從屬於西方,殖民侵略導致了民族解放運動高漲。
第二次工業革命
發生時間 19世紀70年代
前提條件
①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為工業革命提供了政治保障;
②全球擴張,美、德、意、日等國的統一,使國內市場擴大;
③近代自然科學突破性的發展,並迅速轉化為生產技術。
特 點
①「蒸汽時代」進入「電氣時代」,交通工具的新紀元到來;
②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家;
③自然科學同工業生產緊密結合,科技技術起了重要作用;
④某些國家兩次工業革命同時進行。
影 響
①生產和資本高度集中產生壟斷,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進入帝國主義階段;
②各國發展不平衡引起新瓜分世界的斗爭,最終引發「一戰」
③帝國主義列強尤其是後起者,更富於侵略性,列強侵略進入以瓜分世界和資本輸出為主的時期,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體 系形成。
第三次工業革命
發生時間 世紀4O、50年代
前提條件
①科學理論的突破;
②「二戰」期間和戰後對科技的迫切需求。
③科學技術的發展具備了一定的技術和物質基礎
特 點
①科學和技術緊密結合,彼此促進;
②科學研究的成果應用於生產的過程越來越 短;
③使學科分科更細。
影 響
①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②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變化;
③推動了國際經濟格局的調整。科學技術水平的差距,進一步擴大了發達國家和許多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差距,第三世界國家面臨機遇和挑戰。
❸ 科學科技的好處有哪些
科學並未給人類帶來真正的幸福
現在的科學技術越來越發達,而對人們內心的安樂則沒有帶來很大的利益。科學對於我們人類社會究竟是有利還是有害呢?記得我很小的時候,對於那個時代的藏族人,當時的吃住也很方便,尤其是生活得恬靜和安閑,內心也是很快樂。現在藏區的科學雖然沒有像漢地那樣發達,但科學進步造成的結果,還是在我們附近的地方建了一些像肉聯廠一類的加工廠,這樣在每一個小時之內就有數百隻的牛羊等牲口遭受到殘殺,看到這樣的一個悲慘場境,那地獄確實就已經來到了人間。
從科學的表面利益看來,好像也應該提供給人們更多的方便。但實際上人們卻是整天都在奔波,好像比以前更加忙碌了。一秒鍾能計算上千億次的電腦並沒有使人們從繁重的工作中解脫出來,反而生活壓力更重了。仍有許多人吃不飽穿不暖,看不到科學對人們的生活有很大的利益。花樣不斷翻新的各種先進防盜裝置也並沒有能擋住現代樑上君子們的腳步,人們的恐盜症似乎更為彌漫。精神的憂郁與科學的發達正好形成了鮮明的反差,在更大的悲劇可能降臨之前,人類已經品嘗到了自己培育的苦果。
另外,表面上看來科學家們的很多工作是很先進的,對人們很有利,但實際上真正仔細地去觀察的時候,卻顯得是那樣地無聊。比如在科學技術非常發達的美國,他們在交通道路上安置了一些監測器,可以秘密地監測司機開車的速度,如果車速超過了規定的范圍,監測器就可以馬上報警,然後警察就可以對汽車司機進行罰款。後來就有一些科學家又發明了一種可以放在汽車里的儀器,用來發現那些監測器,這樣就可以提醒司機路上有監測器,請司機注意以免遭罰款。現在針對這種情況,科學家們又要為警方設計一種新的報警儀器,用以發現汽車司機的那種報警儀器。所以科學家們的許多工作表面上看來好象很先進,越來越復雜精巧,實際上是沒有什麼意義,這都是因為物質發展了而人心卻沒有進步的緣故。
現在科學越來越進步,物質水平越來越提高,但人們內心的文化素質如果沒有得到相應的提高,而僅僅是外境的發展,這樣實際上對人類自身不一定是有利。比如一個人的財富雖然越來越多,但如果他自己的心沒有能夠得以調伏,那他的貪心也就會越來越重,那怕是擁有了幾百萬乃至數億計的美元,他始終都是滿足不了,內心的煩惱和痛苦也越來越多。而有些人雖然沒有豐足的物質享受條件,但在他自己的心裡非常地知足少欲,知道佛法里的這種智慧,這樣即使他很貧窮,但在他的心裡卻是非常地快樂。
人要是沒有了解安樂的本質,尋到安樂真正的源泉,那物質對人們其實也就沒有什麼助益。科學發展是人類心逐外緣、夢想在外境中找尋最大安樂的必然結果。人們在充分享受現代科學的物質文明之餘,也就更加憧憬科學能夠帶給人類更加美好幸福安樂的生活。但是,這種與反觀自心順應因果緣起規律背道而馳的做法,必然會使人們的美好希望最後以幻滅而告終。沈家禎,紐約聖約翰大學名譽博士學位,現任美國佛教會副會長,世界宗教研究院院長,他說:「科學只能幫助我們多明了一些開悟,如佛陀對人所說的,但不能引導我們到悟的境地。如果我們要悟得正覺,我們須以佛陀所教示的方法去切實修行。」故現代西方社會有不少人因已發現現代科技不足以解決他們的最終煩惱,而有禪學熱、藏學熱、及「東方神秘主義」等熱潮的興起。英國的諾曼裴耐斯教授說:「佛教是醫治『崇尚』摩登病的良葯。在我們這個痛苦疲憊的歐洲,我們亟需佛陀的教理。」
❹ 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主要有哪些方面
(1)科學技術推動生產發展和社會變革 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是從近代產業革命發生以來,科學技術所顯示出的最巨大、最引人注目的社會功能,也是科學技術的主要社會功能。今天,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已經成為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主要因素,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發達與否的重要標志。 (2)科學技術促進經濟增長 近、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使生產的一切要素包括工具、工藝方法、控制手段、勞動者的技能和智力水平等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而經濟增長的三要素即增加勞動力、增加投資、技術創新,技術創新已成為最起關鍵作用的要素。事實表明近幾十年間有些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三分之二來自技術進步。科學技術從根本上決定著國家的經濟實力,發展中國家要成為經濟發達國家,必須依靠科技進步。 (3)科學技術促進精神文明建設 近代科學誕生以來,科學技術上的新發現、新發明,對人類的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歷史上科學曾經在反對宗教神學的統治中起著解放人們思想的重要作用。今天,仍然有必要在全體公民中大力普及科技知識、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進行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用科學技術戰勝迷信、愚昧和貧窮,促進整個社會精神文明向前發展,才能使事業興旺,民族強盛。 (4)科學技術協調人與自然界的關系 一部科學技術發展史,就是一部人類認識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文明史。協調人與自然界的關系,科學技術肩負著重要的任務。從長遠的觀點看,力爭使人與自然界的關系處於最佳狀態,乃是現代科學技術的重要職能之一。
❺ 科技有哪些重要性
第一,科學技術是推動現代生產力發展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馬克思明確指出:機器生產的發展要求自覺地應用自然科學,「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勞動生產力是隨著科學和技術的不斷進步而不斷發展的。」馬克思的這一論斷已經為不斷發展的社會實踐所證實。生產力的基本要素是生產資料、勞動對象和勞動者。其中的生產資料是同一定的科學技術相結合的;勞動者也同樣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學技術知識。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並向現實生產力迅速轉化,改變了生產力中的勞動者、勞動工具、勞動對象和管理水平。科學技術為勞動者所掌握,極大地提高了人們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和保護自然的能力,提高了生產勞動能力。在生產力系統中,科學技術已經成為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關鍵性要素和主導性的要素。
第二,科學技術是現代生產力發展和經濟增長的第一要素。過去,生產力發展和經濟增長主要靠勞動力、資本和自然資源的投入,現代社會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科學技術、智力資源日益成為生產力發展和經濟增長的決定性要素,生產力發展和經濟增長主要靠的是科學的力量、技術的力量。從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的實踐來看,更是如此。
第三,現代化科學技術的超前性對生產力發展具有先導作用。 19 世紀末發生的第二次技術革命,是科學、技術、生產三者關系發生變化的一個轉折點。在此之前,生產、科學、技術三者的關系主要表現為,生產的發展推動技術進步,進而推動科學的發展。例如,蒸汽機技術革命主要是從工匠傳統發展而來,在生產經驗積累的基礎上摸索出技術發明,然後才總結出熱力學理論。以電力技術革命為標志的第二次技術革命以來,這種生產帶動科學技術發展的情況發生改變,現在是科學推動技術進步,再推動生產的發展。科學技術越來越走在社會生產的前面,開辟著生產發展的新領域,引導生產力發展的方向。如電磁學理論的建立,它先主要是通過科學實驗探索出電磁學理論,通過促進電力技術的革命,並最終引發電力在生產中的廣泛應用。鄧小平在總結科學技術這一發展趨勢時深刻指出:「現代科學為生產技術的進步開辟道路,決定它的發展方向。許多新的生產工具新的工藝,首先在科學實驗室里被創造出來。」「大量的歷史事實已經證明了:理論研究一旦獲得重大實在,遲早會給生產和技術帶來極其巨大的進步。」
❻ 科技發展的好處有哪些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文明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從以前的馬車變成汽車,從以前的油燈變成電燈。
現在,人們生活變好了。用電話加快通訊,用汽車、摩托車加快了生活的節奏,用電飯煲、煤氣做美味可口的飯菜。
電視在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我們可以看新聞,了解國內外的事;可以看動畫片,放鬆一下;還可以不去現場看節目、表演;比如說,這次奧運會吉祥物揭曉,就可以在家看轉播。
電腦在各行各業的應用更廣泛,我們在海寧發一封信到巴西,只要幾秒鍾對方就能收到。
我們可以在英特網上和天南地北的親朋好友聊天、游戲;可以在網上讀新聞、看電影,聽音樂;可以聽老師上課,查找資料,還可以足不出戶購物、醫療、急救……
可以這樣說,科技和我們息息相關。有了這發達的科技,我們的生活更加快捷方便,豐富多彩。
自從第一台計算機在美國揭開神秘面紗後,人們便賦予了計算機光榮的使命。
事實證明,這類現代化工具的出現,不僅證明了科技邁入了一個新的平台,也證明了世界間不同地域的交往離不開它。它似乎是給社會的發展加速的動力,用一條條無形的鎖鏈織成了一張遍布全球的網,網羅了發展,網羅了生活。
❼ 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主要有哪些
主要作用有:科學技術推動生產發展和社會變革 ,科學技術促進經濟增長,科學技術促進精神文明建設 ,科學技術協調人與自然界的關系 。
❽ 科技給人類帶來的好處
1、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2、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重大變化。
3、人類的衣食住行發生變革。
4、科學技術大幅度提高,為世界文化的發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5、給全世界各國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機遇。
(8)新技術對儀器科學有哪些促進作用擴展閱讀:
高新科技類
遙感技術:這是本世紀60年代蓬勃發展起來的一門綜合性探測技術,它從遙遠的地方去感覺運動著的物質的映象,藉助專門的光學、電子學和電子光學探測儀器,把遙遠的物體所輻射(或反射)的電磁波信號接受記錄下來,再經過加工處理,變成人眼可以直接識別的圖像,從而揭示出所探測物體的性質和變化規律。
超導技術:利用超導電材料的獨特性質進行科學研究和實際應用的技術,稱為超導技術。
微電子技術:運用電子學基本規律,研究各種電子元件、器件設備和系統,廣泛地應用於國民經濟、國防及科學技術各個領域的應用技術,就是電子技術。而微電子技術則是電子技術的微型化發展技術。
微波通訊:微波通常指波長從0.3米到10-3米,頻率從109赫茲到3x11-11赫茲的電磁波。利用微波的性質可以製成體積小、方向性極高的天線系統,進行遠距離通訊。微波可以毫無阻礙地穿過電離層,通訊質量遠高於短波,為宇宙通信、導航、定位以及射電天文學的研究和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前景。
超聲波技術:超聲波指頻率超出音頻范圍的振動波。超聲波技術成為研究超聲波在生產技術中的應用以及有關量度技術和儀器設備的專門領域。利用超聲波在氣體、液體、固體中傳播速度的變化,可以檢測出材料中存在的缺陷,它用於探測時,除了沒有x射線探測帶來的輻射危害外,還可以透視得更清晰、更深入。
人工智慧:是利用電子計算機模擬人類智力活動的一項科學技術。其研究成果主要體現在電子計算機和機器人的進步。
多維空間技術
多維空間技術,其基點是認為空間是多維的。德國物理學家巴克哈德·海姆提出,如果宇宙中存在更多空間維數,飛船則可以穿行其中,實現極端速度。
❾ 儀器科學與技術主要是學什麼的畢業後就業如何開設本學科的大學排名如何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99年學科專業簡介—0804儀器科學與技術
儀器科學與技術是信息科學與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信息的源頭。儀器科學與技術是對客事物提供檢測、計量、監測和控制的重要手段,是為人類社會法制化提供物質技術保障的一門知識密集、技術密集的綜合性學科。隨著高新技術的研究與發展,各類基礎研究與實驗工作,國民經濟建設中的現代國防、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人類的社會生活,都離不開儀器儀表及其技術,因此,儀器科學與技術在國民經濟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儀器科學與技術的發展,是和物理學的發展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它以牛頓力學、熱力學、電動力學、量子力量為其理論基礎,建立了長度、力學、熱工、電磁、光學、聲學、電子、時間頻率、徽電子、電離輻射等檢測儀器為代表的儀器產業。量子力學與電子學的結合,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如原子能、宇航、微電子、計算機、激光和超導技術的應用,不僅使儀器科學與技術進入量子計量學的階段,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儀器的精度和測量范圍。激光干涉技術、原子頻標、光功率的絕對測量、電單位的復現、溫度的客觀測量以及光電轉換、力電轉換、磁光效應、量子干涉器件等的發展和電子、計算機技術的應用,促進了許多新的檢測方法和儀器的出現。許多新的物理效應,如多普勒效應,超導現象,電子隧道效應和量子化霍爾效應等相繼被人們認識後,即被迅速加以利用,發展成為新的測試計量技術和儀器。微電子、航空航天技術的發展與需求推動了微位移、精密瞄準,精密定位、精密導航以及微機械技術的發展,使精密儀器及機械提高到新的技術水平。因此儀器科學與技術巳發展成為以精密機械、電子、光電技術、計算機技術為主,逐步形成為與精密儀器及機械、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光電工程、電子學、計算機科學、檢測技術及自動化等學科相互交叉和相互滲透的綜合學科。它包含有許多重要的學科分支,如測控技術及儀器,微型機械與納米技術,智能儀器與虛擬儀器,測試理論與測試技術,誤差理論與數據處理技術,現代感測技術及系統,故障診斷與信號分析和處理,質量工程,慣性測試技術與控制,電磁測量技術與儀器等。 儀器科學與技術包括兩個二級學科;即精密儀器及機械和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兩者在培養目標、業務范圍和課程設置等方面,既有各自的特色,又有許多相互聯系和共同之處。例如,它們都需要掌握精密機械、電子學、光學、計算機技術、自動控制、信息處理技術等方面的專業知識結構和應用技能;但是精密儀器及機械側重於精密儀器及機械的設計理論與製造技術,微型機電系統的設計理論和製造技術,慣性技術與導航設備,智能儀器與虛擬儀器,智能結構系統等,而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則側重於測試理論與測試技術,誤差理論與數據處理技術,現代感測技術及系統,光電檢測技術及系統、信號分析與處理,動態測試、監控與故障診斷技術,質量控制工程和計算機輔助測控技術等。 本學科的相關學科:物理學、光學工程、機械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等。
080401 精密儀器及機械
一、學科概況
本學科是儀器科學與技術學科中的二級學科。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當今社會已進入信息化時代。本學科作為信息的獲取、存儲、處理、傳輸和利用的手段和方法,在國防、工農業和科學研究中的應用十分廣泛,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近年來微機械和微米納米技術的興起,也是本學科的重要發展方向和研究內容,將對國國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本學科是精密機械、電子技術、光學、自動控制和計算機技術等學科相互交叉的綜合學科。
二、培養目標
1.博士學位 應具有精密機械、光學、電子技術、自動控制和計算機技術等方面的知識結構,掌握本學科領域的堅實而寬廣的基礎理論和系統深入的專門知識,深入了解精密儀器及機械學科的發展方向和國際學術研究前沿;應至少掌握一門外國語,能熟練地閱讀本專業的外文資料,具有廣定的寫作能力和進行國際學術交流的能力;具有較強的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和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在某一方面取得創造性的研究成果;能勝任本專業及相鄰專業的教學、科研、科技開發或管理工作。
2碩士學位 應在精密儀器及機械學科領域掌握堅實的基礎理論,熟練掌握本學科的專門知識,初步具有本學科的科學研究能力,能熟練地運用計算機和掌握一門外國語,可從事專業及相鄰專業的教學、科研、科技開發或管理工作。
三、業務范圍
1。科學研究范圍
(1)測控技術及儀器 精密儀器及機械的設計理論與製造技術,動態測試、信號分析與故障診斷技術,光電檢測技術及系統,無損檢測技術,新型感測器技術及其應用,圖像處理技術等。
(2)微機械與納米技術 微型機電系統的設計與製造,微執行器、微細工程及納米技術等。
(3)智能結構系統與儀器 智能機器人技術,智能結構系統的設計與製造,測量自動化與智能化,虛擬現實技術與虛擬儀器等。 (4)慣性測試技術與控制 慣性系統與微型陀螺系統,導航定位與測控技術等。
(5)儀器總體技術 儀器工程設計方法,儀器精度、優化及可靠性設計,人機工程和計算輔助設計技術等。
2.課程設置
(1)博士學位 基礎理論課 現代數學基礎,非線性分析方法,現代信號處理與分析,測控系統的建模。 專業課 現代測試技術,陀螺儀及慣性導航,振動理論及應用,動態測試技術及應用,數字圖象處理,機器視覺,虛擬現實技術與虛擬儀器,微電子機械繫統。
(2)碩士學位 基礎理論課 工程數學基礎,測試信號處理,高等電子學,控制理論,誤差理論與數據處理。 專業課 現代感測技術,微機介面原理及應用,計算機網路技術,智能儀器與系統設計,機械繫統動態測試與模態分析,微米—納米技術,慣性導航系統與控制,光電檢測技術,儀器CAD技術,人機工程學。
四、主要相關學科 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光學工程,檢測技術與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生物醫學工程。
080402 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
一、學科概況
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屬儀器科學與技術中的二級學科。在自然科學中;人們是通過測量得到對事物的認識,「沒有測量,就沒有科學」,而測試儀器為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重要手段,在國民經濟中起著重要作用。從資訊理論的觀點看,測試計量技術是獲取信息的源頭,隨著科學技術發展,測試技術已逐步發展成為一門涉及數學、物理學、微電子學、精密機械、感測器技術、自動控制技術、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等學科交叉的新型學科,測試儀器製造業也已逐步形成多學科相互滲透、知識高度密集、技術高度綜合的新型產業。此外,現代測試計量技術正向兩大方向發展,一是測量范圍向兩端延伸。測量精度進一步提高,二是向動態、實時、在線、遙控、多功能、數字化、智能化方向發展。
二、培養目標
1.博士學位 應具有數學、現代光學、微電子學、精密機械、現代感測技術和測試技術、 誤差理論與數據處理、控制理論、計算機技術和信號處理等方面的知識結構,掌握本學科領域的堅實而寬廣的基礎理論和系統深入的專門知識,深入了解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學科的發展方向和國際學術研究前沿。應至少掌握一門外國語;能熟練地閱讀本專業的外文資料;具有一定的寫作能力和進行國際學術交流的能力。具有較強的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和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並在某一方面取得創造性的研究成果。能勝任本專業及相鄰專業的教學、科研、科技開發或管理工作。
2。碩士學位 應在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學科領域掌握堅實的理論基礎,熟練掌握本學科系統的專門知識,初步具有本學科的科學研究能力,並能熟練地運用計算機和掌握一門外國語,可從事本專業及相鄰專業的教學、科研、科技開發或管理工作。
三、業務范圍
1.學科研究范圍
(1)測試計量理論及其應用 誤差理論與數據處理,可靠性理論及其應用,量值標定、傳遞與校準,模擬測試技術等。
(2)現代感測技術及系統 感測器理論及其應用,現代感測技術及儀器,光學與光電檢測技術等。
(3)精密測試與質量工程 現代測試技術及系統,納米測試技術,智能化儀器儀表,測試信號分析與處理,故障診斷技術,動態與瞬時測試技術,計算機測控技術與質量工程等。
(4)電磁測量技術與儀器 電磁測試計量理論,電參數的數字化技術,電測信號的分析與處理,自動測試介面技術與系統等。
2·課程設置
(1)博士學位 基礎理論課:現代信號分析與處理,最優控制理論,線性系統,非線性數字分析,現代測控導論,智能材料與結構引論。 專業課 現代測試技術,智能測試系統設計,動態與振動測試與分析,現代時域測量,智能多媒體技術,動態參量計量與測試進展。
(2)碩士學位 基礎理論課 :工程數學基礎,測試信號處理,高等電子學,數字圖像處理技術,誤差理論與數據處理。 專業課 智能儀器設計,微機介面原理及應用,幾何量測控技術,現代感測器原理及應用,激光及光電測試技術,質量工程。四 主要相關學科 精密儀器及機械,機械電子工程,光學工程,檢測技術及自動化,計算機應用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