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F1方程式的輪胎是什麼材料
現代F1賽車是一件科技的傑作。但是人們通常在關注空氣動力學和引擎的開發之餘,忘記了輪胎的重要作用。一輛出色的賽車需要出色的輪胎才能擁有最完美的表現。如果遇上糟糕的輪胎,最好的賽車也無能為力。
雖然在技術發展上有一些交集,但從本質上而方,賽車輪胎和普通民用車所使用的輪胎是完全不同的兩件產品。
民用輪胎設計時更多考慮的是耐用性,通常一套輪胎可以達到16000公里以上的壽命。然而一套F1的輪胎最長也只需要200公里(2005賽季規則修改後增加了輪胎壽命的要求)的耐用距離,同時與F1賽車其他部件的開發原則相同,輪胎追求更輕和更堅固和材質。採用尼龍和聚酯材質構造的花紋可以比民用輪胎提供更大的抓地力支持。在F1比賽中,賽車通常可以達到1噸左右的下壓力,4克的水平負載和5克的垂直負載。
比賽輪胎的設計通常採用最柔軟的橡膠配方以確保最大的抓地力,不過使用偏軟的配方也會使輪胎磨損得很快。只要觀察一下賽道上的主賽車線,就可以發現大量殘留下來的橡膠顆粒(對於高速行駛的賽車而言,這些顆粒的撞擊力相當於子彈)。所有的輪胎在高溫下可以維持不錯的工作狀態。F1使用的是開槽的輪胎,通常在90攝氏度至110攝氏度之間達到最佳工作溫度。為了維持胎溫,輪胎內填充的是不是普通的空氣而特殊的低密度氣體。
在F1輪胎的發展史上,20世紀60年代時出現了光胎。車隊和輪胎製造商們認為,如果乾地胎表現沒有花紋,可以使賽道表面與輪胎的接觸面積達到最大,從而有效地增加下壓力。在1998年輪胎規則修改前,F1賽車一直使用了光胎進行比賽。新的輪胎規則出台後,為了增加比賽的觀賞性,必須使F1賽車減速。之後F1賽車開始使用開槽(帶花紋)的輪胎。根據規則要求。所有輪胎必須帶有4條連續的花紋,至少深2.5言之毫米,間隔為50毫米。規則的修改使輪胎製造商面臨了新的挑戰,為了保證胎紋的完整性,開始選用更軟質的橡膠材料。
輪胎橡膠是選「硬」還是選「軟」在每條賽道都會發生變化,根據賽道特性,輪胎製造商會做配方的調整。比賽時,輪胎製造商會向車隊提供兩套不同配方的輪胎,車隊可以自行選擇偏硬還是偏軟的輪胎,選定後不能更改。輪胎的柔軟度會根據選用的化合物配方不同而發生變化,最主要的三種成分包括碳、硫磺和油。通俗地說,輪胎中多用一些油,輪胎就會偏軟。
中性胎(半雨胎)和全雨胎的花紋格式有所不同,這些輪胎表面的花紋格式有利於排除濕滑賽道上的積水。對於車手而言,沒有什麼情況比賽車「滑水游戲」更糟的了,這是賽車幾乎處於完全的漂浮狀態。顯然這時賽車已經喪失了大部分的抓地力,現代F1輪胎的花紋格式設計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排出最多的水,從而確保輪胎表面同賽道的最大接觸面積。
F1輪胎內填充的是含氮氣體混合物,這樣可以在同樣溫度下盡可能地減小胎壓,同時也可以比普通的空氣更久地維持胎壓。
2. F1方程式賽車為什麼不用車輪蓋
現在一些車隊抄有用輪轂罩~~~最早是法拉利首先在後輪上運用的,有疏導氣流和給制動降溫的作用,輪轂罩有還是沒有對換胎速度沒有影響,當然增加犯錯的幾率是不可避免的。「蒙塔基的鋼蛋」所說的換胎時間大約10秒,這個10秒太恐怖了~F1停站消耗的時間是加油量的多少決定的,當然極少數情況下也有不加油的。一般8秒鍾就已經算是一個長停,很少會看到一次停站消耗10秒,除非車隊在停站過程中出錯。
PS:之所以說有無輪轂罩對換胎速度沒有影響,是因為現在換胎時擰螺栓和卸下輪轂罩可以由一個氣動扳手同時完成,不存在要先卸下輪轂罩再去擰螺栓的過程,這是一氣呵成的動作。
3. F1方程式 是什麼意思
一級方程式是一套詳細的技術規定。這套技術規定就是「方程式」。它規定了發動機的體積及其最大、最小馬力。規則中還說明了比賽中許可什麼、禁止什麼。方程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有關安全的嚴格規定和准則。
一級方程式賽車使用特殊的燃料嗎?
不使用特殊燃料。然而,其燃料被稱為「綠色」燃料;這種顏色來自於一種含量很低的SULFER成分。它足夠日常使用。
一級方程式汽車賽沒有暫停,可能嗎?
一個字:不。規定中說明真正的暫停必須處理得當。最近對短程比賽的暫停變更規定非常嚴格。
一級方程式賽車可以達到什麼速度?
最高速度的紀錄是在1971年義大利國際汽車大獎賽中產生的,其時速為150.754英里。近期的最高紀錄為133.806英里/小時。最快的直線速度為221.1英里/小時,是由邁凱輪車隊創造的。(1英里=1.609公里)
一級方程式的歷史有多長?
在賽車初期並沒有方程式。賽車根據發動機等級和座位數量分類。在1907至1939年間,試用過幾種不同的方程式。那時最常用的方程式就是限定發動機汽缸排氣量。該規定於1914年出台。第一個真正的方程式出現於1904年,它限定了最大重量。其分類是針對較小的車型制定的。直到1948年,我們今天所認識的一級方程式的名字出現,它才改變。1950年,在英國舉辦了第一屆一級方程式汽車賽,MASERATI ONE, 並產生了第一個世界冠軍。
一級方程式的技術規定依據哪些標准?
兩個主要標准:
速度是關鍵;但它必須控制在保證安全的范圍內,又不能損害一級方程式的卓越不凡。
在賽車事故中,適當的安全措施必須到位。
由於這些原因,於是就有了對汽缸排氣量、燃料、體積和最小重量的嚴格限制。如果考慮到空氣動力裝置,還要有關於位置的限制。
底盤的重量必須符合規定;還須安裝保險杠,以及防泄漏油箱,因為燃料泄漏會引起爆炸。車手應穿戴保護身體和頸部的裝備,這樣一旦發生車禍,可避免致命傷害。駕駛艙的大小也必須符合具體規定。不允許四輪轉向;只有前輪可以控制轉向。
目前使用何種方程式?
發動機的汽缸排氣量不可超過三升;允許用增壓法提高發動機功率。賽手和賽車的總重量不低於600公斤。
一級方程式賽車如何開始?
距熱胎圈開始半小時之前,賽車可以離開檢修車道。車手可以開一圈以上;要這樣做,他們必須在穿過檢修車道時大幅減速。然後他們必須在發車區關閉發動機,完全停下來。
距比賽開始十五分鍾時,如有車手還未到達其發車位,則須從檢修出口出發。
距比賽開始五分鍾時,如有車手在熱胎圈耽擱,則須從檢修出口出發;檢修通道關閉,場上空位不可填補。
賽前一分鍾啟動發動機。
賽前十五分鍾,所有檢修人員須沖洗發車區。
綠燈亮後,賽手開始熱胎圈。回到發車區時,仍保持發動機運轉。
所有的賽車到達其相應的發車位時,發令裝置啟動賽前最後一步自動發令程序:五個燈依次亮紅燈,間隔時間為一秒鍾,直到五燈全部亮起。出發信號為所有的燈一齊熄滅。
計時器在每次出發後重新計時,以避免由於先出發而占據的優勢;時間保密
何叫做Formula(方程式)賽車呢?「方程式」其實就是「規則與限制」的意思,因為F1比賽是在FIA所制訂的規格與規則下來製造賽車以及進行比賽。所有參加的隊伍都必須遵守這套如方程式般精準的規則。而且除了F1之外,還有其他不同等級的方程式比賽,諸如F3、F3000、Formula Ford(福特方程式)、Formula Renault(雷諾方程式)等等,它們都屬於方程式賽車的一種,只是各自的規范不同,而F1是FIA所制訂的方程式賽車規范中等級最高的,因此以1命名。
說起F1 ,關心汽車運動的幾乎沒有幾個人不知曉,但要問起它的由來,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F1起源於1950年,F1是Formula 1 Grand prix的簡稱,本意是公式,方案,准則的意思,Grand prix是大獎賽,由於最初一家香港的雜志將Formula翻譯成方程式,Formula 1 Grand prix也就將錯就錯的被叫一級方程式大獎賽,若按其原文翻譯則是最高等級規則限制的大獎賽,Formula 1 Grand prix全名是FIA Formula 1 World championship ,FIA是國際汽車聯合協會的簡稱,F1的全名應是國際汽聯一級方程式世界錦標賽。
4. F1一級方程式賽車里打廣告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每年8000w美金有一個3稱3cm的廣告位
5. 有關F1方程式賽車問題,專業的來
首先鄙視轉載文件不標明參考文獻來源的人
其次表明我強烈不喜歡阿隆索,但我知道我是有感情色彩的。不過既然讓中立態度回答,那麼我不得不說,阿隆索是一個優秀的車手。
阿隆索的「出身」很低,參加F1的第一年代表米納迪車隊出征,了解上世紀F1的車迷都知道米納迪是個什麼水平的車隊。而且很快阿隆索連在米納迪車隊打工的機會都沒有了,這樣的車手很多,比如今年的斯皮德,他們很可能就這樣被人們遺忘。不過阿隆索很幸運,休息了一個賽季後就被雷諾車隊收到旗下。
從此開始了他的事業巔峰。阿隆索是這樣的一名車手(我們姑且不談他的人品),如同當年雷諾的藍色,他的駕駛風格以穩健細膩見長,這一點從他喜歡轉向不足的賽車設置這一點來看就很清楚。但它的可怕之處不在於此,他在細膩中還有著兇狠的一面,而這一點是一名優秀車手所必需的,如果說05年他戰勝舒馬赫是僥幸,那麼06年他的艱難獲勝則證明了他的實力。他有資格締造自己的王朝。但我相信間諜門事件對他打擊很大,而從此F1車壇也風雲變幻,他沒有把握好時機。知道今天這個說不上太好的地步。
至於漢密爾頓,我喜歡用另一個人與他做比較——萊科寧。如果你了解萊科寧當年破格進入F1的經歷,再聯系漢密爾頓第一年參賽的結果,有一個次就會出現在腦海里,那就是天賦。漢密爾頓很有天賦,開車也很兇,或者用一個稍微過分的詞:咄咄逼人。我們從他對輪胎的過渡損耗就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對純速度的追求者,他欠缺的就是大賽的經歷和成熟的駕駛風格。
由此可見,阿隆索更勝一籌,他有漢密爾頓的激情,更有他欠缺的老成。如今是他和新東家的磨合期,最近幾年車隊的變更確實對他有很大影響,但它永遠是一個令人害怕的車手。
6. F1方程式賽車有幾種輪胎
從2011年,義大利倍耐力輪胎公司將在2011-2013年期間為所有F1車隊提供6種類型的輪胎:四內種干胎、一種容雨胎、一種中性輪胎。
根據世界賽車運動管理機構 FIA制定的有關一級方程式賽車的最新規定,新合同確保了倍耐力將為本賽季提供六種不同類型的輪胎:四種干胎,使用不同的配方來適應各種乾燥表面;一種雨胎,適合下大雨使用;一種中性輪胎,適合潮濕條件或小雨。
7. f1防爆膜和3M哪種好
兩者個有所長,f1保護效果要好,材料之間的粘合層處理效果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3M在粘合層的解決方案是無可挑剔。所以各有所長
8. f1賽車中可以隨意阻擋後面的賽車嗎
f1賽車中不可以隨意阻擋後面的賽車。
在Pit中超速,將被罰進Pit停10秒;如果阻擋反超的領先車,將被罰進Pit停10秒。比賽中車手的賽車如果發生意外,輕度可以重新回到比賽,嚴重的退出。如賽車熄火,車手能在10秒內重新發動,還可以繼續比賽。
當賽會認為事故或環境引起危險時,會舞動黃旗,此時一般不許超車。如果賽會認為事故或環境使不能正常比賽時,會出動Safety Car(SC),由SC來領跑,直到賽會認為可以恢復比賽。若賽會認為比賽實在是無法進行下去,可以宣布停止比賽,延遲再賽。當領先的賽車反超慢車時,賽會會舞動藍旗,示意慢車趕快讓路。
(8)f1方程式隔熱防爆膜擴展閱讀:
一、車隊及車手
參加比賽的車隊和車手必須持有FIA認可的執照。每個車隊要有兩輛車參加比賽,並指定賽車手代表車隊駕車出賽。當賽車手出意外時,可以另外指定車手參賽。但任何車手和車隊不可以隨意缺賽。
二、排位賽
排位賽是決定正式大獎賽的出發時的排位順序。在正式比賽的前一天,在指定的一個小時中,每個車隊的車手要在賽道上競速,以單圈的最快成績來排順序,決定次日的出發排位順序。這是十分科學的。排位賽持續一小時,每輛車最多允許跑12圈,賽車手在期間盡量跑出單圈最好成績。
9. F1方程式賽車的輪胎的製作原理是什麼
F1,即世界一級方程式賽車錦標賽被奉為最昂貴的運動競技項目,與足球世界盃、奧運會號稱世界三大運動賽事。每一輛F1比賽用車都是現代科技的巔峰傑作,從概念設計到製作完成,所耗時間高達2.5萬小時,造價更是數百萬美元不等,F1賽車的速度又如何呢?
舉例一個2014年F1賽季的插曲來讓你自己判斷下吧。在3月份澳大利亞墨爾本分站比賽前,車壇新秀里卡多駕駛著紅牛賽車挑戰一架F/A-18「大黃蜂」戰斗機,從視頻上看,在起步階段,F1賽車的速度可著實讓戰斗機汗顏一把。F1賽車起步速度如此之快,撇開動力因素,最大的貢獻當屬F1賽車的專用輪胎了。那麼與普通民用輪胎相比,F1賽車專用輪胎有什麼不同呢?輪胎對於車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常而言,一副F1賽車輪胎的設計壽命是120公里,與普民用輪胎幾萬公里的壽命相比,F1賽車輪胎的一生可以說像流星一般短暫而炫目。輪胎廣泛運用鋼絲帶束層來加強耐磨度,而F1賽車輪胎還會運用編織復雜的尼龍和滌綸結構來增加強度,因為在比賽中,輪胎要承受近一噸的下壓力,此外,還要承受4g的橫向負荷和高達5g縱向負荷。
目前,F1的輪胎可分為:乾地胎和濕胎。F1御用輪胎供應商倍耐力提供四種乾地輪胎,分別為超軟胎,軟胎,中性胎,和硬胎。為了以示區別,每一種輪胎都用不同顏色標志。速度上而言,超軟胎性能最佳,輪胎越軟,速度越快,但越不耐磨,所以超軟胎一般在排位賽中比較常用。在正賽中,還要根據比賽策略如進站換胎次數來合理選擇輪胎類型。所謂天有不測風雲,比賽時,老天爺不賞臉下起雨怎麼辦呢?只要不是雨大得沒辦法,比賽還得繼續,有些車手還擅長雨中比賽,比如素有「雨中塞納」之稱的車神埃爾頓·塞納,車王舒馬赫也是雨戰大師。
我們都知道,民用輪胎表面有輪胎花紋,這些溝槽的作用是增加胎面與路面的摩擦力,防止打滑。但是要知道在F1比賽中,速度是看點,這些花紋增加摩擦力的同時也限制了速度。而且,在比賽中還有至關重要的抓地力這一因素,胎面與路面接觸面積越大,輪胎的抓地力也就越大,抓地力對於彎角超車非常重要。乾地胎中,最極端的光頭胎,也即沒有任何花紋的輪胎,抓地性能最好,這種輪胎能最大限度地釋放賽車的速度。濕地胎和雨胎表面均有花紋設計,賽道濕滑但無積水的情況下,適合使用濕地胎。當賽道有積水,但輪胎為光面時,輪胎就像浮在水面,抓地力必然大打折扣。所以,賽道有水時必須選擇濕胎,輪胎上的花紋,也就是溝槽有排水的功能。在極速時,半雨胎能每秒排水25升,而全雨胎能排水65升。
F1比賽輪胎在一定的溫度下性能最佳,所以觀看F1比賽的朋友會發現在比賽前,輪胎會裹上保護層一樣的東西,這就是暖胎器,這是給輪胎加熱。此外,在比賽前,還會有暖胎圈,就是為了調整好輪胎的狀態。與民用輪胎用空氣作為胎內氣體不同的是,F1輪胎內充滿的是含氮氣的混合氣體,這種惰性氣體可以防止胎壓隨著溫度劇烈變化。
有機會親臨F1現場的觀眾,比賽結束時,一定不要錯過到賽道上尋找一片橡膠碎屑留念,這可是F1比賽輪胎流星般一生所留下的痕跡,就像隕石一般有紀念意義。
10. f1賽車的專業術語
Undercut(後方追趕者提前進站):落後車手提前進入維修站換胎暫時取得輪胎優勢,並試圖在前車進入維修站時超越對手。
Marbles(輪胎屎 輪胎橡膠顆粒):賽車輪胎經過高速飛馳後所掉落的顆粒,雖然車手在比賽中沾到輪胎屎會導致輪胎抓地力下滑,但在賽後回場圈時卻是車手試圖不讓賽車車重低於最低標準的好方法。
Dirty air/Clean air(亂流/穩定氣流):流體的一種流動狀態,在F1里氣流通過空力套件後會在車尾形成干擾氣流,進而降低後方賽車追近的機會。
Bottoming(拖底):賽車底板接觸到路面並產生火花時,F1於2015年將底板的材質從以往的木頭換成了鈦合金,產生的火花更加壯觀。
Blistering/Graining(起泡脫膠/顆粒化)起泡指的是過熱的輪胎賓士在溫度較低的路面上,導致胎膠脫離胎面的情況;顆粒化則是過冷的輪胎賓士在溫度較高的路面上,導致胎膠瞬間冷卻留在胎面上的情況,兩者都會造成輪胎抓地力與使用壽命降低。
Outperforming the car(人比車凶):當車手展現出超越賽車物理能力的表現時,像是Ayrton Senna於1984年的摩納哥雨戰無雙,Sebastian Vettel在2008年義大利雨戰為Toro Rosso車隊取得首勝,或是近幾年的Fernando Alonso。
方程式賽車分類: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二級方程式賽車、三級方程式汽車賽。
(10)f1方程式隔熱防爆膜擴展閱讀
F1賽車手的體能特質:
F1車手是體魄最強健的運動員之一,因為F1賽車的駕駛方式和車手所必須承受的強大離心力,和駕駛一般車輛有天壤之別,不僅要體能狀態優於常人,更要有沉著冷靜分析的頭腦!
觀察F1車手你可以發現他們都有看起來幾乎與頭部同樣寬的粗壯頸部,因為在駕駛F1賽車時戴著安全帽的頭部是外露於駕駛艙之外的部分,除了在過彎時必須承受4個G的橫向離心力之外,
在剎車時往前的減速力道更超過5個G,在那樣的高離心力狀態之下,頭部和頭盔的重量會變成原來的5倍,約25公斤,因此需要有特別強壯的頸部來抵抗離心力,並保持頭部在一定的位置。
其次他們的手臂及手腕肌肉是極度發達的,以往操作F1的方向盤需要約30公斤的力量,即使今日的F1可使用動力方向盤來減輕車手負擔,但是在高速時空氣下壓力的作用之下,
轉動方向盤仍是相當費力,過彎時更需要強壯的手臂來把賽車維持在車手想要的行進路線上,在300公里的比賽過程中,強壯的手臂與手腕是必須的。
此外在過彎時強大橫向離心力,會讓體內血液流向單邊,但此時車手仍需有冷靜的思考才能面對下一個彎道。而起跑時心跳高達每分鍾190下,比賽過程中的心跳都在160下,因此賽車手的心肺功能必須異於常人的強壯。
而身體的耐熱性對F1車手也是重要的,在涼爽的歐洲地區賽站比賽時,駕駛艙內的溫度就可高達攝氏50~60度,雖然不斷補充水分,但將近2個小時的比賽下來身體脂肪的消耗及脫水總和將超過4公斤,若是一般人在那樣大量脫水的情況會造成休克,而F1車手在下車後卻還能談笑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