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自動扶梯裝扶手帶測速裝置的好處
防止速度異常或不同步而及時調整或處理防止造成摔傷事故
B. 一般的白車身模態試驗中,所用的力錘是多少公斤的
用手來錘擊時很難保證每次的沖擊的加速度相同,那為什麼還用手去錘擊呢由於錘擊試驗主要的目的是要取得試件在頻率上特徵,因此與加速度的大小無關了,所需要求的傳遞函數是個比值,也是與振動的幅值大小無關了。錘擊試驗的效果與所測試到的加速度或力值的大小無關,但是與用手錘擊產生的激勵信號的形狀有關,應盡可能是一個半正弦波。波形就與錘擊的手法及熟練程度有關了。
C. 振動系統的模態分析實驗中各階模態振型有什麼特點
如果是實驗的話,請注意以下要點:
1)拾振點:需足夠多,若太少,實驗結果中各階模態會有相乾性(即相似),不利於模態振型的辨識;而且若拾振點太少,又恰好位於某階模態的節點上,則會遺漏此階模態;
2)激振點:需避開關注階模態的節點,不然很難激發此階模態,個人建議至少取2個不同的激振點做多次試驗,以避免模態的遺漏;
3)激振器:力錘只適用於小物體,若待測物體積質量都比較大,還是採用激振器把;
4)待測物體:小物體可以懸掛或者用彈性底座,以測試自由模態;不要去做約束模態,約束的剛性很難保證;若是大物體只能做約束模態,則激振器不要放置在阻尼較大的部位附近,如橡膠之類的附近,不但會吸收激勵能量,也不利於模態振型的分辨;
5)各階模態振型:實驗求得的都是阻尼振型,計算得到的都是無阻尼振型,之間有一定差別;
6)振型的識別:因為實驗中未知因素較多(即干擾),若待測物體對稱的話,還會存在重根,即使不重根,也可能存在密集模態與局部小模態,請綜合時域法、頻域法的多種求解方法,多個激振點多做幾次實驗,以免遺漏與誤辨識。
以上全是個人經驗,手機碼字不容易,請採納。
D. 梁的模態試驗時,若採用錘擊激勵,要得到frf一行和一列,分別要怎麼試驗
好的……有時退後看一幅完整的圖片,有助於我們理解某些東西。我有一張使用多年的圖片,用它可以讓人們更清楚地明白一些東西,我稱它為「全局示意圖」。讓我們觀察這張圖片,並且分別討論其中的各個子塊。
首先讓我們從一種分析方式入手,比如圖示的有限元模型(FEM)。通常,我們使用FEM近似彈簧-集中質量系統。既然該分析方法是利用系統每個集中質量的力平衡去描述,那麼我們可以寫出系統中每個集中質量(或自由度)的平衡方程。因為有限元需要使用許多單元去准確描述系統,那麼就會存在多個方程和多個未知數。這樣,使用矩陣描述所有的這些方程會變得很方便。一旦組裝完所有方程,使用一種數學方法,稱為特徵值求解,求得系統的頻率和模態振型,使用這些更簡單的參數去描述系統,這就是有限元分析過程。
不涉及所有細節,將這些方程變換到拉氏域(注意,我並不想因方程變換到拉氏域使你感到迷惑,這樣做僅僅是因為在拉氏域中,方程便於處理。在這一點上,請相信我)。在拉氏域,得到系統矩陣【B(S)】和它的逆矩陣【H(S)】,稱為系統傳遞函數。我們知道這個逆矩陣等於系統矩陣的伴隨矩陣(或者是系統矩陣的代數餘子式)除以系統矩陣的行列式。在所有的振動課本中都有這個逆矩陣【H(S)】的描述(通常在附錄A中)。
這是個了不起的處理,對你來說意味著什麼,你知道嗎?原來這個伴隨矩陣包含模態向量,我們稱它為留數矩陣,矩陣【B(S)】的行列式包含方程的根,或者稱為系統極點。這些基本信息與從分析模型中得到的相同。因此我們可以由分析模型或者由拉氏域描述方法確定系統的動力學特性,兩者得到的結果是相同的。
另一個重要的關系式是頻響函數,FRF。這是系統的傳遞函數沿虛軸(或者稱為頻率軸)jw的估計。FRF的矩陣表示形式為【H(jw)】。既然我們用矩陣來處理頻響函數,所以用下標可以方便地確定輸入-輸出位置的FRF,如由『j』點輸入激勵引起『i』點輸出響應,那麼FRF中的元素為hij(jw).
記得傳遞函數定義取決於質量、阻尼和剛度。那麼可以計算或者綜合任何感興趣頻帶內任一輸入-輸出位置的傳遞函數。所以如果需要,可以綜合矩陣中的一些FRF元素,組成FRF矩陣中完整一行或一列,如圖所示。
我們需要認識到這些綜合出來的FRF包含的信息與系統特性有關。這些FRF能夠由留數和系統極點生成,而留數直接與模態振型相關,極點包含系統的頻率和阻尼。所以組成FRF的參數正是我們希望從FRF中提取的參數。這就是模態參數估計過程。通常我們通過數學運算從FRF中提取組成FRF的參數:頻率、阻尼和模態振型。這個過程通常稱為曲線擬合。提取的基本信息是模態振型和系統極點,而模態振型與包含在系統伴隨矩陣中的信息或留數矩陣相關,極點信息與系統矩陣的行列式相關。
這已經非常接近總結模態分析全過程了,除了還需要強調其中重要的一點之外。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討論了由有限元模型或者系統的拉氏域描述方法,使用質量、阻尼和剛度近似計算系統動力學特性了。這兩個方法都是使用物理參數:質量,阻尼和剛度的近似去描述系統,因此兩種方法提供相同的基本信息。如果還有其他不使用物理屬性的方法估算這些FRF,那就是應用模態參數估計技術去提取這些想要的信息。
到這才開始模態測試。基本上,用一些可測的力去激勵結構,由外力激起的系統響應連同外力一起測量。將時域數據通過FFT變換到頻域,進一步通常計算輸出響應與輸入力之比作為FRF的近似。
還有許多應用與FRF測量相關,包括數字信號處理等概念,因為這些太復雜,故在這不作詳細討論(我想在以後某章節中你能接觸到這些)。
現在我們可以用這個方法測量一個輸入-輸出FRF了。如果使用一個激振器激勵結構,逐點移動加速度計,那麼可以得到FRF矩陣的一列(如果採用錘擊激勵,移動力錘,那麼可以得到FRF矩陣的一行)。所以模態測量最大的優勢在於測量由外力引起的系統響應,永遠不作任何有關系統質量、阻尼和剛度的假設,這樣避免了任何可能的錯誤性近似。當然我需要確保我進行的是高質量的測量,否則將會扭曲系統特性。
我希望這些能消除你的疑問,如果你還有模態分析的其他方面的問題,請咨詢我。
E. 試驗模態錘擊試驗的力錘激勵如果是正弦波激勵對結果會有什麼樣的影響
這個很難說啊。通常我們要求激勵要有足夠帶寬(相對於分析目的而言),然後要有足夠信噪比(可以通過相干函數,以及功率譜判別),正弦波可能激勵頻譜較窄,不利於模態分析,樓主應該關注引起誤差/錯誤的項目,我整理的如下:
1, 譜估計的偏度誤差;H1,H2,Hv估計會得到不同FRF;2, 隨機誤差;3,移動質量效應(Roving Sensor);附加剛度或者耦合剛度效應(激振器激振);4,非線性(接觸或者組合結構非常明顯);5,信噪比(激勵太小了或者量程設置不對);6,數據後處理過程可能存在人為失誤(方向已定不能錯亂);7,靈敏度數據誤差(以及感測器非線性問題);8,加窗與泄露(泄露無法避免);9,雙擊與過載(過載了一定不能要)。
F. 試驗模態分析中,錘擊激勵法時,脈沖錘材料的差異對激勵的脈沖有何影響
不同力錘錘頭的材質,激勵的頻率范圍不同。具體也跟被測結構的材料有關系。詳見錘頭頻率大概范圍:
橡膠頭偏低頻通用幾百赫茲以下,尼龍頭偏中低幾十-一兩千赫茲,鋁頭中高頻幾百-幾千千赫茲,鋼頭約最高8千多赫茲。
G. 用什麼方法可以讓某個物體隨著太陽的移動而移動即讓它跟隨太陽運動而運動
簡單,豎個標桿,測量一下影子的一天下來運動的軌跡,計算一下角速度,然後再回找個步進答電機並設置成同樣的角速度,驅動你要帶動的東西就OK了,根本用不著什麼自動裝置.好處是即使太陽不出來,也能跟蹤太陽.缺點是四季太陽運動的軌跡不同,你需要多測幾次角速度.
H. 一般的白車身模態試驗中,所用的力錘是多少公斤的
不認同四樓的說法,雖然錘擊法的相乾性可能會差一些,但錘擊法識別的模態和激振器法差別沒那麼大。
I. 模態測試時激振器法和力錘法的異同
每次激勵和響應點做的傳遞函數、阻尼比和模態振型)。激勵點的方向和位置不同反映出的結構的每階頻率可能不一樣。整體的模態就是各點的激勵與響應的綜合得出的,顧名思義得到結構的模態(固有頻率,應該用的是力錘激勵法。看你說敲作模態試驗
J. 成都哪裡有模態力錘.振動模態試驗用的激振力錘.
錘體結構精心設計,操作簡便,小型力錘的錘柄採用特殊結構,可有效避免連擊,尤其適合小型結構的激勵。例如東方所曾使用這種力錘對某型號的鈾235分離器進行激勵,高效完成模態試驗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