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裝置知識 > 超導實驗裝置

超導實驗裝置

發布時間:2021-10-28 05:45:14

1. 2006年年初,中科院等離子體研究所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個全超導核聚變實驗裝置,由於其模擬太陽產生能量的方

人造小太陽是利用核聚變反應產生核能的,其反應要在超高溫、超高壓的條件下進行,由兩個較小的氫原子核結合成較重的氦原子核,同時放出能量,在反應過程中生成物為水,故對環境污染小;同時原材料也極易找到;
故答案為:高溫,對環境污染小(或原料來源豐富)

2. 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自行設計製造的全超導托卡馬克實驗裝置,年內將試運行,它是用於什麼實驗

b
建議查找相關資料。這是中國人的版驕權傲
http://www..com/s?wd=%C8%AB%B3%AC%B5%BC%CD%D0%BF%A8%C2%ED%BF%CB&cl=3

3. 今年年初,中科院等離子體研究所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個全超導核聚變實驗裝置,由於其模擬太陽產生能量的方式

人造小太陽是利用核聚變反應產生核能的,其反應要在超高溫、超高壓的條件下進行,由兩個回較小的答氫原子核結合成較重的氦原子核,同時放出能量,在反應過程中生成物為水,故對環境污染小;同時原材料也極易找到;
故答案為:高溫,原料來源豐富(或對環境污染小)等.

4. 什麼是「非圓截面全超導托卡馬克——EAST實驗裝置。(即「人造太陽」)」謝謝

幾乎完美的能源 人造太陽:難度超乎想像(圖)

進入3月,全球數千名從事核聚變研究的物理學家都在等待一份來自安徽合肥的實驗報告。他們希望中國同行帶來好消息,從而增強他們在不久的將來投入ITER(國際熱核實驗反應堆)建設的信心。

這個實驗,是對一個類似ITER核心裝置的大型設備進行聯合調試,以確定其是否能正常運轉。在實驗所在地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它被稱為「先進超導托卡馬克實驗裝置(英文縮寫為EAST)」。

50年來,在地球上模擬太陽內部的核聚變反應,並把產生的驚人能量穩定地輸送到電站,一直是人類未能實現的夢想。但一些物理學家相信,這一天肯定會來臨。他們希望通過ITER計劃向持懷疑態度的政治家和科學家證明,核聚變是一種可行的能源來源。

正因為如此,EAST實驗似乎「根本承擔不起失敗」,這讓聚集在合肥的100名核聚變專家和工程技術人員深感壓力。

幾乎完美的能源

核聚變是能源危機的終結者嗎?一些物理學家對此堅信不疑。

3月2日,一位負責給EAST降溫的工程師就認為,聚變能是今後能夠大規模甚至一勞永逸地解決人類能源問題的惟一途徑。

「站在懸崖的邊緣,我們只能再造一個『太陽』,別無選擇。」他說。

100年前,愛因斯坦預見了在原子核中蘊藏著巨大的能量。依據他提出的質能方程E=mc2,核聚變的原理看上去極其簡單:兩個輕核在一定條件下聚合成一個較重核,但反應後質量有一定虧損,將釋放出巨大的能量。

1939年,美國物理學家貝特證實,一個氘原子核和一個氚原子核碰撞,結合成一個氦原子核,並釋放出一個中子和17.6兆電子伏特的能量。這個發現揭示了太陽「燃燒」的奧秘。

實際上,太陽上的聚變反應已經持續了50億年。在宇宙中的其他恆星上,也幾乎都在燃燒著氫的同位素———氘和氚。

而氘在自然界中幾乎「取之不盡」。科學家初步估計,地球上的海水中蘊藏了大約40萬億噸氘。從1升海水裡提取的氘,在完全的聚變反應中所釋放的能量,相當於燃燒300升汽油。如果把自然界中的氘用於聚變反應,釋放的能量足夠人類使用100億年。

在實驗室中,聚變反應的優點被不斷發現——它產生的能量是核裂變的7倍,反應產物是無放射性污染的氦。更完美的是,未來的聚變電站會始終處於次臨界安全運行狀態,一旦出現意外,反應會自動停止,不會發生像三哩島和切爾諾貝利那樣的核泄漏事故。

1952年美國試爆了第一顆氫彈,促使科學家考慮如何控制核聚變反應在瞬間爆發的毀滅性能量,「人造太陽」之夢由此而始。

此後,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日益枯竭,能源危機和溫室效應步步逼近,獲取新型能源已經變得十分迫切。雖然風能、水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不斷地被開發利用,但很難想像,它們能夠完全替代傳統能源。

超乎想像的難度

接下來的50年裡,再造「太陽」的難度超出了所有科學家的預計。

馬里蘭大學的物理學家William Dorland在接受《自然》雜志采訪時感嘆,核聚變之所以進展緩慢,是因為「我們對等離子體的不穩定性和紊亂性知之甚少」。

由於存在巨大的引力場,在太陽核心1500萬攝氏度、表面6000攝氏度的條件下均可輕松進行聚變反應。如果不需要控制能量輸出,在地面製造核聚變也不是棘手的難題:氫彈就是把原子彈當「火柴」,來「點燃煤球」。

但要實現可控,過程則極為艱難。

科學家首先要把反應燃料加熱到10萬攝氏度,成為等離子體,即電子獲得一定的能量擺脫原子核的束縛,原子核能夠完全裸露出來,為碰撞做准備。然後他們要把這些等離子體繼續加熱到上億度,使原子核擁有足夠的動能克服庫侖斥力,聚合在一起。

為了避免在瞬間產生巨大的能量,等離子體的密度必須維持在合適的水平。

做到了這一步,還沒有真正實現可控。這些上億度的等離子體,還必須在足夠長的時間里「老實地呆在容器里」,使聚變反應穩定持續地進行,「不能以每秒超過1000公里的速度亂跑,也不能碰到容器的內壁」。

一個難題是,用什麼來裝1億度高溫的等離子體?

前蘇聯科學家塔姆和薩哈羅夫提出磁約束的概念,期望用「無形的河床來約束河水」———環行磁場。在磁場中,帶正電的原子核會沿著磁力線做螺旋式運動。此外,高功率的激光束也被用來充當「魔瓶」。

盡管科學家突破了一個又一個障礙,但距離「太陽」的光芒依然遙遠。

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邱勵儉說,要讓「魔瓶」亮起來,必須同時解決超大電流、超強磁場、超高溫、超低溫等極限環境,牽涉真空、磁場、控制、等離子體、原子核等諸多領域的科學和技術難題。

而這「需要全世界最好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一起合作,需要數國財力的共同支持」。

樂觀的估計

於是,ITER計劃應運而生。

1985年11月,美國和前蘇聯倡議在國際原子能機構框架下,由美國、前蘇聯、日本和歐洲共同體四方參與,建設國際熱核實驗反應堆。第一個設計方案是於2010年建成一個實驗堆,實現1500兆瓦功率輸出,造價約需100億美元。

這個雄心勃勃的國際大科學工程,自出生之日便命途多舛。

由於當時的石油價格僅10多美元一桶,能源危機並未顯現,加上前蘇聯的解體和美國的退出,這個方案以及隨後「縮小版」的新方案一度擱淺。

ITER的推遲,為中國、韓國和印度等國家提供了一個「呼吸的空間」。我國在2002年表示有興趣參加ITER計劃,並在2003年成為ITER談判過程中的正式成員。

中國ITER專家委員會的一位委員說,因為對能源的迫切需求,中國才不惜血本加入ITER。根據合同,中國要承擔整個項目100億美元中10%,投入可謂史無前例。

隨後,美國宣布重返ITER,韓國和印度也先後加入。2005年6月28日,在一片爭吵聲中,ITER的建設地點最終落在法國南部的卡達拉舍。

政治角逐結束,科學家們走向前台,他們期望這個地球上最昂貴的科學設備能帶來新能源的曙光。「畢竟,我們有了場地,可以做實驗了。」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學家Gerald Navratil說。

但是,ITER只是一個實驗堆,離發電依然十分遙遠。如果獲得成功,它的下一步是建造商業示範堆,目的是驗證商業可行性;最後還要建造商業運行堆,以驗證經濟可行性。

「完成這些過程可能還需要50年。」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所長李建剛強調。他樂觀地估計,「人造太陽」的出現,不會超過100年。

東方的曙光

在2005年7月21日出版的《自然》雜志上,來自英國原子能研究部門的物理學家David Ward打了一個賭。「我願意和你賭100美元,別的核聚變裝置會比ITER更先開始工作。」他說,「在歐洲,我們對聚變反應的前景很樂觀。」

位於中國合肥的EAST就有可能是這樣一個裝置。

3月7日,EAST進入降溫實驗的第18天,邱勵儉在工程日誌上記下了一個數字。他說,在這個數字的低溫下,EAST的超導線圈進入超導態,此次實驗最重要的一個目標已經達到。

他們計劃在今年7月份前後進行首次放電實驗。

1954年,前蘇聯設計成功托卡馬克(意為環行真空磁線圈)裝置。此後,全世界建造了上百個托卡馬克裝置。其中,歐洲聯合環(JET)在1991年11月將氘氚混合燃料加熱到了3億攝氏度,獲得1分鍾的等離子體放電。

但是在強電流作用下,常規托卡馬克的磁線圈同樣會發熱。為了解決這個難題,科學家將超導技術成功應用於磁線圈,建成超導托卡馬克。

邱勵儉介紹,目前世界上的超導托卡馬克,只有法國的Tore-Supra和中國的HT-7能正常運行。

HT-7是前蘇聯贈送給中國的一套實驗裝置,經過中國科學家的改進,它在2005年12月14日獲得了1000萬攝氏度、持續306秒的等離子體放電。這個結果,離法國的Tore-Supra只有一步之遙。

幾年前,中科院等粒子體物理研究的專家們開始設計更先進的EAST,這是一個高5米、內直徑7.62米、重達400多噸的龐然大物。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全超導托卡馬克,它與ITER的核心裝置非常接近。專家們為此花費了6年時間,前後投入經費達3億元人民幣。

「一旦它運行成功,能夠為未來降低ITER的風險提供十分寶貴的經驗。」李建剛說。

http://news3.xinhuanet.com/st/2006-03/10/content_4283992.htm

5. 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的研究成果

HT-7裝置1995年投入運行,經過多方面的改進和完善,裝置運行的整體性能和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13年來,物理實驗不斷取得重大進展和突破,獲得了一系列國際先進或獨具特色的成果。
在中心等離子體密度大於2.2×1019/m3條件下,最高電子溫度超過5 000萬度;獲得可重復大於60秒(最長達到63.95秒)、中心電子溫度接近500萬度、中心密度大於0.8×1019/m3的非感應全波驅動的高溫等離子體;成功地實現了306秒的穩態等離子體放電,等離子體電流60kA,中心電子密度0.8×1019/m3,中心電子溫度約1 000萬度;2008年春季,HT-7超導托卡馬克物理實驗再次創下新紀錄:連續重復實現了長達400秒的等離子體放電,電子溫度1 200萬度,中心密度0.5×1019/m3。這是目前國際同類裝置中時間最長的高溫等離子體放電。
同時,還在HT-7上開展了石墨限制器條件下的運行模式、等離子體物理特性和波加熱、波驅動高參數等離子體物理特性以及高參數、長脈沖運行模式等世界核聚變前沿課題的研究,出色完成了國家「863」計劃和中科院重大課題研究任務。HT-7實驗的成功使中國磁約束聚變研究進入世界先進行列,也使HT-7成為世界上(EAST建成之前的)第二個全面開放的、可進行高參數穩態條件下等離子體物理研究的公共實驗平台。
EAST在2007年1-2月的第二輪等離子體放電實驗中,獲得了穩定、可控具有大拉長比的偏濾器位形等離子體放電,最大等離子體電流達0.5MA,在0.2MA等離子體電流下最長放電達9秒,並成功完成了磁體、低溫、總控和保護、等離子體控制等多項重要工程測試和物理實驗。
2016年2月,中國EAST物理實驗獲重大突破,成功實現電子溫度超過5000萬度、持續時間達102秒的超高溫長脈沖等離子體放電。這也是截至2016年2月國際托卡馬克實驗裝置上電子溫度達到5000萬度持續時間最長的等離子體放電。標志著中國在穩態磁約束聚變研究方面繼續走在國際前列。 發展目標:通過15年(2006-2020)的努力,使EAST成為我國磁約束聚變能研究發展戰略體系中最重要的知識源頭,使我國核聚變能開發技術水平進入世界先進行列。同時,積極參與國際合作,消化、吸收、掌握聚變堆關鍵科學與技術,鍛煉隊伍,培養人才,儲備技術,使得我國有能力獨立設計和建設(或參與國際合作)聚變能示範堆。
HT-7裝置是國際上正在運行的(EAST投入正式運行之前)第二大超導托卡馬克裝置,配合EAST的科學目標開展高溫等離子體的穩態運行技術和相關物理問題的研究,其穩態高參數等離子體物理實驗結果和工程技術發展對EAST最終科學目標的實現和國際聚變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直接意義。
EAST的科學研究分三個階段實施:
第一階段(3-5年):長脈沖實驗平台的建設;第二階段(約5年):實現其科學目標,為ITER先進運行模式奠定基礎;第三階段(約5年):長脈沖近堆芯下的實驗研究。
EAST將對國內外聚變同行全面開放,結合國內外聚變的科學、技術和人才優勢,開展磁約束聚變的科學和技術研究,培養國內磁約束聚變人才,為中國聚變能的發展奠定基礎。

6. 我國自行設計、研製的世界第一套全超導核聚變實驗裝置(又稱「人造太陽」)已完成了首次工程調試.下列關

人造太陽的核聚變是氘核和氚核進行的核聚變反應,故A正確.
質量較重的鈾核通過核反應產生兩個中等質量的鋇核和氪核,屬於重核的核裂變,故B錯誤.
核聚變過程中出現質量虧損,根據愛因斯坦質能方程△E=△mC 2 可求出核反應釋放的能量.故C正確D錯誤.
故選A、C.

7. 中新網2006年2月2日報道,中國科學家率先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個全超導核聚變「人造太陽」實驗裝置,這個裝置

A.在聚變反應中原子核發生變化,這時原子的種類也發生了變化,所以聚變反應回不答屬於化學反應,故A錯誤;
B.「人造太陽」內部將達到上億度的高溫,可為人類提供清潔的核聚變能源,故B正確;
C.氘和氚在其中發生高密度碰撞,即發生核聚變反應.故C正確;
D.太陽上的核聚變反應是不可控制的,「人造太陽」實驗裝置可實現受控核聚變反應,故D正確;
故選:A;

閱讀全文

與超導實驗裝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消防系統中常用的閥門是什麼閥 瀏覽:731
吉布森的視崖實驗裝置主要是用來測查嬰兒的 瀏覽:468
噴氧儀器怎麼排氣 瀏覽:559
分析儀器用什麼ups電源最好 瀏覽:455
小明同學設計了右圖的裝置 瀏覽:661
鍋爐自動減壓排放裝置 瀏覽:758
電梯檢測中轎頂電氣裝置 瀏覽:803
錨設備是由什麼組成的 瀏覽:468
dnf男機械怎麼打巨龍 瀏覽:17
水總閥門o和s代表什麼 瀏覽:595
閥門標志wy代表什麼 瀏覽:443
江蘇省出口電動工具公司有幾家 瀏覽:236
自動門控制裝置目的 瀏覽:300
儀表盤龍頭是什麼 瀏覽:328
對中裝置的作用是什麼 瀏覽:582
車儀表盤是圓的是什麼車 瀏覽:229
江門市晉合五金製品有限公司 瀏覽:233
挖機機械快接怎麼用 瀏覽:124
視力康復器材是什麼 瀏覽:722
設備防腐保溫規范有哪些 瀏覽: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