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圖所示是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裝置.(1)在使用前若發現杠桿左端高右端低,要使它在水平位置平衡,
(1)為了復避免杠桿重力對杠制桿平衡產生的影響和便於測量力臂,在杠桿兩端安裝螺母,達到便於調節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的要求;發現杠桿在使用前右端低左端高,要使它在水平位置平衡,根據杠桿的平衡條件,應將杠桿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左調節;也可將杠桿左端的平衡螺母向左調節;此後在整個實驗過程中,不需要旋動兩側的平衡螺母;
(2)分析兩組數據:
實驗序號1中,F1L1=2×20=40,F2L2=1×10=10;∴F1L1≠F2L2;因杠桿是平衡的,這組數據有錯誤;
實驗序號2中,F1L1=1×8=8,F2L2=2×4=8;∴F1L1=F2L2;杠桿平衡時的這組數據有正確;
更新數據後,動力與動力比的積=阻力與阻力臂的積,得出杠桿的平衡條件: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故答案為:(1)左;不需要;
(2)1;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㈡ 在「研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中,採用如圖所示的裝置.實驗時要讓杠桿AB在水平位置平衡,這樣做的好處是
(1)實驗前,應調節橫桿AB在水平位置平衡,這樣做的好處是可避免杠桿自重的影響專,並便於從屬杠桿上讀出或測出力臂;若當時觀察到B端偏低,可將B端螺母向左邊調;
(2)由F1L1=F2L2得:FC=
FALA |
LC |
FALA |
LD |
1.5N×4L |
2L |
㈢ 如圖是研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裝置,要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右邊A處應掛與左邊同樣大小的鉤碼個數為(
設每個鉤碼的重力是G,
杠桿每格的長度是L,
由圖示可知,動力F動=4G,
動力臂L動=3L,阻力臂L阻=2L,
由杠桿平衡條件得:F動×L動=F阻×L阻,
即4G×3L=F阻×2L,
∴F阻=6G,
則在B處應掛6個鉤碼.
故選A.
㈣ 如圖在「研究杠桿平衡條件」實驗中,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其主要目的是______.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後
(1)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中,應先調節杠桿兩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這樣做是為了便於測量力臂;
(2)設杠桿的一個小格為L,一個鉤碼重為G,
因為,F1l1=F2l2,
所以,2G×3L=nG×2L,
所以,n=3,所以在B處掛3個鉤碼.
故答案為:便於測量力臂;3.
㈤ 在「研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中,採用如圖所示的裝置,實驗時要讓杠桿AB在水平位置平衡,這樣做的好處是
實驗時要讓杠桿AB在水平位置平衡,這樣做的好處是便於測量力臂;
B端下沉,A端較高,則應將平衡螺母向左調節,或A端調節;
設每個小格的長度為L,每個鉤碼的重力為G,根據杠桿的平衡條件,
FALA=FCLC
3G×4L=FC×3L
解得FC=4G
所以應該在C端掛4個鉤碼;
每個鉤碼的重力為G=mg=50×10-3kg×10N/kg=0.5N;
根據杠桿的平衡條件:
FALA=FDLD
0.5N×3×4L=FD×2L
解得:FD=3N.
故答案為:便於測量力臂;左(或A);4;3;F1L1=F2L2.
㈥ 如圖是研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裝置,要使杠桿在圖示位置平衡,在A處鉤碼應掛() A.6個 B.3個
設每個鉤碼的重力是G, 杠桿每格的長度是L, 由圖示可知,動力F 動 =2G, 動力臂L 動 =3L,阻力臂L 阻 =3L, 由杠桿平衡條件得:F 動 ×L 動 =F 阻 ×L 阻 , 即2G×3L=F 阻 ×3L, ∴F 阻 =2G, 則在A處應掛兩個鉤碼. 故選C. |
㈦ 如圖是研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裝置,要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B處應掛與A處同樣大小的鉤碼個數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