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設計一個物理小實驗(初二物理)大概說下器材和方法就可以
實驗一,
利用浮力
材料:鉛筆,鐵絲,尺子,水,牛奶,燒杯
步驟:
1.將水倒入燒杯內
2.將鐵絲纏繞在鉛筆的一頭,使其能直立漂浮在水面上。
3.測量鉛筆沒入水面下的長度。
4.將水倒掉,換成牛奶,測量鉛筆沒入牛奶液面下的長度。
5.根據浮力公式,這個長度與液體的密度成反比,大概能算出牛奶的密度。
實驗二
利用浮力
材料:蠟燭,釘子,尺子,水,牛奶,燒杯。
步驟:
1.將水倒入燒杯內,測量水面高度。
2.將釘子釘入蠟燭的一頭,使其能直立漂浮在水面上。
3.測量水面新高度,減去不放蠟燭的高度,得出水面上升的距離。
4.將水換成牛奶,重復1-3步。
5.根據浮力公式,液面上升的距離與液體的密度成反比,大概能算出牛奶的密度。
實驗三
利用壓強。
材料:尺子,橡皮管,燒杯,水,牛奶
步驟:
1.兩個燒杯,分別放入水和牛奶。
2.將橡皮管分別插入水中和牛奶中。
3.用手擠壓橡皮管,排出一部分管內的空氣。
4.松開手,水和牛奶被吸進橡膠管一部分。用尺子測量管內液面與管外液面的高度差。
5.利用壓強公式,水和牛奶產生的壓強與管內大氣壓相等,聯立公式,大概能算出牛奶的密度。
『貳』 怎樣製作物理裝置(小孔成像和浮沉裝置)
小孔成像:拿1.蠟燭和2.膠水管(或其他圓柱形空心的物體,空心部分體積不要太大內)3.一張紙(顏色容盡量是黑色,或使用平板光滑的類似於鏡子的) 步驟:1、將1.2.3都在一條水平線上。 2、蠟燭點燃,即刻有光線從2中穿透至3中。 (其實並不用這么麻煩,在有陽光樹陰下站著,地上會有一些小光「洞」聯想一下,這就最簡單的想法了)相信你也早就知道這個,不然也不會在這里問裝置(廢話) 浮沉裝置:一、材料:1.燒杯2.小瓶3.水4.食鹽 二、材料:1.燒杯、2.新鮮雞蛋、3.水、4.食鹽、5.攪拌棒 一、方法:(同下差不多) 二、方法:取一隻新鮮雞蛋,放在清水中,觀察它在水中沉浮的情況,向水中慢慢加鹽,並輕輕攪拌 追問: 我的意思是,我要那種裝置的製作方法,不是實驗!!! 回答: 那就做那個材料里的物品,不滿意,我也沒辦法幫你了,我沒耐性,不好意思咯!
『叄』 利用空的塑料礦泉水瓶可以做不少物理實驗,請寫出兩個來.要求簡答出實驗裝置的製作要點(若認為必要,也
(1)驗證力的一些基本概念. 用手擠壓空礦泉水瓶可以使瓶子變形,如果施加的力增大,瓶子變形程度就加大,這表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有關;將飲料瓶用力擲出,瓶子仍會向前飛行一段距離,說明物體具有慣性等; (2)探究液體內部壓強的規律. 在空礦泉水瓶側壁不同高度的地方錐出上、下兩個小孔,往裡面倒滿水,可以觀察到水從兩個小孔流了出來,其中下孔流出的水噴得最急,這表明液體的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3)驗證大氣壓強的存在. 往空礦泉水瓶內注入少量的熱水,搖晃後倒掉並立即蓋緊瓶蓋,過一會兒發現瓶子慢慢向內凹陷,這說明大氣壓是存在的; (4)探究浮力大小與排開液體體積的關系. 在裝滿水的桶中,用力往下按空礦泉水瓶,桶中水會溢出.空礦泉水瓶被按得越深越費力(未浸沒),說明受到的浮力越大;同時發現溢出的水的重力越大,這個實驗現象啟示我們,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體排開液體的重力有關. (5)驗證放大鏡原理. 透過圓形透明裝滿水的飲料瓶看到瓶後的手指變粗了,說明瓶子起到了放大鏡的作用. (6)探究壓力作用效果與受力面積的關系. 在瓶中裝滿水並擰上蓋子,分別正著和倒著放置在沙盆中,探究壓力作用效果與受力面積的關系; (7)探究音調與頻率的關系. 在飲料瓶中裝入不同深度的水,用嘴吹瓶口使其發聲,感受不同長度空氣柱振動發出的不同頻率和音調的聲音; (8)製做一個抽水機模型. 在瓶蓋上挖一個直徑1cm左右的孔,再剪一個比孔稍大的塑料片.用塑料片把孔蓋住,用軟布和萬能膠把塑料片的一邊與瓶蓋粘牢,使它成為一個單向閥門.在飲料瓶的側面開一個小孔,再把瓶蓋擰牢,抽水機模型就做成了.使用時,把瓶蓋向下插入水中,一隻手用力捏,排出瓶內部分空氣,然後用另一隻手堵住瓶側面小孔,松開捏瓶的那隻手,水就在大氣壓的作用下上升到瓶中.再露出瓶側面小孔,用力捏瓶,水就從小孔流出. |
『肆』 物理實驗里的這個裝置是什麼裝置
這個是一台電動機,將下面的小球打入斜坡上。
『伍』 實驗裝置圖在電腦上怎麼畫
用一些工具軟體能畫出你要的形狀,調整距離等工作也會耗費大量時間(我深有回體會),不如掃描後當答作插圖,自己動手也比較容易達到滿意的標准。
繪圖工具,大眾化一點的就是office裡面VISIO,功能全,不過對一些專業的圖支持不算很好。其他的,工業設計用的最多的就是CAD了,不過免費的功能都很很少,最多拿來畫畫房屋平面圖就不錯了,而且用盜版的要被查的,其中專業制圖較多的有AutoCAD、SolidWorks
下載一個 chemdraw 軟體,這個是專門針對一些化學裝置圖和復雜的化學結構式的,使用也非常簡單 。
『陸』 下面是四個物理實驗的裝置圖(如圖所示),請說明各裝置研究的物理問題. A裝置研究的是:______;B裝置
由圖知,A研究的是光的反射定律;B滾擺在上下運動過程中,動能和勢能不斷發生轉化,研究的是動能和勢能的轉化;C液體沸騰時將橡皮塞沖出,內能轉化為機械能,研究的是內能做功將內能轉化為機械能;D導體的材料和長度相同,研究的是探究電阻與導體橫截面積的關系; 故答案為:A.光的反射定律;B.動能和勢能的轉化;C.內能做功;D.電阻值與導體橫截面積之間的關系. |
『柒』 這是一個物理實驗裝置,求名稱
動量守恆小球
1.碰撞是指物體間相互作用時間極短(近似為0),而相互作用力很大的現象。
在碰撞過程中,系統內物體相互作用的內力一般遠大於外力,故碰撞中的動量守恆,按碰撞前後物體的動量是否在一條直線區分,有正碰和斜碰。中學物理一般只研究正碰。
2.按碰撞過程中動能的損失情況區分,碰撞可分為二種:
a.完全彈性碰撞:碰撞前後系統的總動能不變,對兩個物體組成的系統的正碰情況滿足:
m1v1+m2v2=m1v1′+m2v2′
1/2m1v1^2+1/2m2v2^2=1/2m1v1′^2+1/2m2v2′^2(動能守恆)
兩式聯立可得:
v1′=[(m1-m2) v1+2m2v2]/( m1+m2)
v2′=[(m2-m1) v2+2m1v1]/( m1+m2)
·若m1>>m2,即第一個物體的質量比第二個物體大得多
這時m1-m2≈m1,m1+m2≈m1.則有v1'=v1 v2'=2v1
即碰撞後1球速度不變,2球以2倍於1球速度前進,如保齡球撞乒乓球。
·若m1<<m2,即第一個物體的質量比第二個物體的質量小得多
這時m1-m2≈-m2, 2m1/(m1+m2)≈0.則有v1'=-v1 v2'=0
即碰撞後1球原速率反彈,2球不動。如乒乓球撞保齡球。
b.完全非彈性碰撞,該碰撞中動能的損失最大,對兩個物體組成的系統滿足:
m1v1+m2v2=(m1+m2)v
此情況兩球相撞後黏在一起了。
c.非彈性碰撞,碰撞後動能有一定的損失,(轉化為內能)損失比介於前二者之間。
動量守恆定律的本質
系統內力只改變系統內各物體的運動狀態,不能改變整個系統的運動狀態,只有外力才能改變整個系統的運動狀態,所以,系統不受或所受外力為0時,系統總動量保持不變。
9令在光滑水平面上有兩球A和B,它們質量分別為M1和M2,速度分別為V1和V2(假設V1大於V2),
且碰撞之後兩球速度分別為Va和Vb。則在碰撞過程中,兩球受到的力均為F,且碰撞時間為Δt,令V1方向為正方向,可知:
-F·Δt=M1·Va-M1·V1 ①
F·Δt=M2·Vb-M2·V2 ②
所以 ①+ ②得:
M1·Va+M2·Vb-(M1·V1+M2·V2)=0
即:
M1·Va+M2·Vb=M1·V1+M2·V2
且有系統初動量為P0=M1·V1+M2·V2,末動量為P1=M1·Va+M2·Vb
所以動量守恆得證:
P0=P1
參考文獻:http://ke..com/view/78793.htm?fr=aladdin
『捌』 實驗在物理學中的地位以及如何自己動手自製實驗儀器
自製教具,是教師在實驗條件有限的情況下或者根據課本的相關實驗設計自製出的能用於教育教學的器件。他不僅能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同時也能解決傳統教學當中沒有實驗器材時教師只是靠單純講解和學生想像實驗情景的情況,為學生創造了感性認識的條件基礎。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沒有物理實驗就沒有物理學,物理規律的發現和物理理論的建立都必須以嚴格的物理實驗為基礎,並受到實驗的檢驗。傳統物理教學只注重傳播知識,卻沒有注重實驗對學生的能力、技能和思想的教育。而在西部少數民族地區,課本上要求的學生實驗絕大部分都是無法完成。因此,大部分學生雖然學習了物理知識,卻缺乏面對實際問題時怎樣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技能。這樣,學生走出校門之後也只能是紙上談兵,毫無用武之地。演示實驗是利用課堂時間,以教師為主要操作者的表演示範實驗。把要研究的物理現象展示在學生的眼前,引導學生觀察思考,配合講授或穿插學生討論等方式使學生認識物理概念和規律,或者通過演示引導和示範作用,為學生獨立訓練創造條件。然而,教師個人自製的教具不可能滿足一個或幾個學生用一台教具來進行實驗探究。所以,自製教具在教學當中主要用於演示實驗,其地位和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自製教具能夠促進物理教師對專業知識的研究和教師根據教具的功能使用方法在課堂上設定出許多新穎的教學情景和教學環節。在進行演示實驗教學時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很多情況下學生認為物理難學,主要原因之一是太抽象。而實驗具有真實、形象、生動的特點。如果教師能適當利用演示實驗中的情景引導學生從正確的方向去思考,就可以把一堆抽象的概念、規律變為生動有趣的內容,多數學生都會容易的弄明白。教師非常了解自己自製的教具的功能和使用方法,教師就可以根據學生的認識規律設定教學的先後情景。首先,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讓學生注意觀察實驗現象。其次,在引導學生從實驗當中去思考問題認識問題總結出相關規律。最後,將規律放回到實驗當中來檢驗、應用。按照認識論的觀點,就是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回到實踐中檢驗、應用。演示實驗直觀具體、形象生動、新鮮刺激,其教學從感性到理性,從具體到抽象,從簡單到復雜,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容易激發學生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望。2、自製教具就是在鍛煉教師的思維能力,並且在演示實驗教學中將思維能力很好的轉移給學生,讓學生思維能力得以發展。演示實驗是發展學生能力的重要途徑,由於演示實驗中教師的可以控制特點很突出。教師能夠有意識地選擇和設計實驗的內容和程序,得心應手地把需要觀察的現象展示出來。通過演示實驗,引導學生從觀察和測量的結果來認識物理現象和物理過程,找出物理現象的特徵以及產生這一物理現象的條件進行思考、總結。因此,教師在自製教具鍛煉自己思維的同時,也在設計了演示實驗中怎樣對學生進行思維上的培養。3、自製教具能提高教師的創新能力,同時教師在進行演示實驗時使用自製教具也能很好的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自製教具是教師個人根據自己所設計的方案來設計的能夠很好完成實驗的器件,他帶有教師自身的思想和一定的目的。所以,在進行演示實驗時能很好的為學生進行示範和訓練學生的實驗技能。通過演示實驗使學生對對物理現象、物理過程進行認真的觀察,並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分析、概括等思維活動,得出結論或驗證規律,這不僅可以使學生更好的獲取知識、訓練實驗技能。而且有利於學生學習和掌握物理學研究的基本方法,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4、自製教具能培養教師個人嚴格的科學態度和良好的作風,同時也能給學生產生影響,起到很好的模範作用,在演示實驗時也能培養學生嚴格的科學態度和良好的作風。通過教師操作過程中實事求是的態度、嚴肅認真、一絲不苟的作風的影響,就能夠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尊重事實、嚴謹認真、不怕困難、敢於創造的精神,培養學生愛護儀器、遵守紀律、團結友愛的良好作風、習慣。5、自製教具能培養教師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和陶冶個人情操,能從行為上影響學生和教育學生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同時在演示實驗中又能滿足學生的視覺觀察,還能使實驗儀器的結構簡單、費用低。製作教具的材料一般是日常生活中常見或廢棄物品,利用這些身邊常見的材料製作教具,會使學生覺得物理無處不在,物理離自己更近了,容易激發學生熱愛物理、熱愛科學的情感。自製演示實驗裝置,不僅能夠充實教學儀器,而且能培養學生的自力更生精神和能力,是使學生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的重要途徑和手段。
『玖』 利用空的塑料飲料瓶(如礦泉水瓶)能做哪些物理實驗盡可能多地寫出來.要求寫出實驗的裝置和製作要點、
(1)驗證力的一些基本概念.
用手擠壓空礦泉水瓶可以使瓶子變形,如果施加的力增大,瓶子變形程度就加大,這表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有關;將飲料瓶用力擲出,瓶子仍會向前飛行一段距離,說明物體具有慣性等;
(2)探究液體內部壓強的規律.
在空礦泉水瓶側壁不同高度的地方錐出上、下兩個小孔,往裡面倒滿水,可以觀察到水從兩個小孔流了出來,其中下孔流出的水噴得最急,這表明液體的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3)驗證大氣壓強的存在.
往空礦泉水瓶內注入少量的熱水,搖晃後倒掉並立即蓋緊瓶蓋,過一會兒發現瓶子慢慢向內凹陷,這說明大氣壓是存在的;
(4)探究浮力大小與排開液體體積的關系.
在裝滿水的桶中,用力往下按空礦泉水瓶,桶中水會溢出.空礦泉水瓶被按得越深越費力(未浸沒),說明受到的浮力越大;同時發現溢出的水的重力越大,這個實驗現象啟示我們,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體排開液體的重力有關.
(5)驗證放大鏡原理.
透過圓形透明裝滿水的飲料瓶看到瓶後的手指變粗了,說明瓶子起到了放大鏡的作用.
(6)探究壓力作用效果與受力面積的關系.
在瓶中裝滿水並擰上蓋子,分別正著和倒著放置在沙盆中,探究壓力作用效果與受力面積的關系;
(7)探究音調與頻率的關系.
在飲料瓶中裝入不同深度的水,用嘴吹瓶口使其發聲,感受不同長度空氣柱振動發出的不同頻率和音調的聲音;
(8)製做一個抽水機模型.
在瓶蓋上挖一個直徑1cm左右的孔,再剪一個比孔稍大的塑料片.用塑料片把孔蓋住,用軟布和萬能膠把塑料片的一邊與瓶蓋粘牢,使它成為一個單向閥門.在飲料瓶的側面開一個小孔,再把瓶蓋擰牢,抽水機模型就做成了.使用時,把瓶蓋向下插入水中,一隻手用力捏,排出瓶內部分空氣,然後用另一隻手堵住瓶側面小孔,松開捏瓶的那隻手,水就在大氣壓的作用下上升到瓶中.再露出瓶側面小孔,用力捏瓶,水就從小孔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