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裝置知識 > 開國大典升旗裝置設計師

開國大典升旗裝置設計師

發布時間:2021-10-27 02:07:13

① 開國大典油畫角落裡的人物

開國大典油畫角落裡的人物是沈鈞儒。

沈鈞儒(1875—1963),字秉甫,號衡山,漢族,浙江嘉興人,著名愛國民主人士,中國法學家,政治活動家,曾任民盟中央主席,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和中國政治法律學會副會長等職。

《開國大典》是中國畫家董希文於1953年完成的著名油畫,描繪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宣讀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一刻,為董希文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場面氣勢恢宏,喜慶氣氛熱烈。11位領導入畫,他們是: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副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秘書長林伯渠,政務院總理周恩來和兩位副總理董必武、郭沫若,共計11人。

藍天白雲,風和日麗,廣場開闊,紅旗如海,天安門城樓金碧輝煌。畫家在進行嚴謹的寫實描繪中,借鑒了民間美術和傳統工筆重彩的表現手法。作者使藍天與地毯、紅柱子、紅燈籠及紅旗等造成強烈的對比,並增加了節日的喜慶氣氛。董希文在他的寫實油畫中,吸收了中國傳統藝術的營養,如明快響亮的色彩、某種裝飾意味等都體現了中國藝術的精神和審美理想。

② 開國大典上,設計自動升旗的人是誰

林治遠

③ 1949年開國大典的方案提出者是

長期的誤傳
據筆者所掌握到的資料,長期流行的一種說法認為:開國大典時天安門城樓上懸掛的大紅燈籠是日本人設計的。比較權威的記載開國大典的書籍如於江《開國大典6小時——大典背後的秘聞》和樹軍《天安門廣場歷史檔案》均持此說,兩書說法大同小異。下面,筆者以《天安門廣場歷史檔案》為例摘要說明這一「長期的誤傳」:
1.1949年9月2日,周恩來副主席用毛筆簽署了「閱兵地點以天安門前為好」的批示。擔任大會現場布置的華北軍區政治部主任張致祥接到批示後,將天安門的設計工作分配給了軍區政治部文工團舞美隊。 2.舞美隊隊長蘇凡受領任務後,急令畢業於日本美術專科學校、藝術造詣在當時華北軍區部隊中屬一流的兩位日本人——40歲上下的肖野和30歲出頭的森茂,用最短的時間,設計出最好的布置方案。 3.肖野和森茂決定在天安門城樓的10根紅廊柱中間懸掛8盞紅色燈籠。一個星期內,他倆用16開白橡皮紙畫出了20張燈籠草圖。草圖呈送周恩來副主席審定,他非常欣賞這8盞太陽般的燈籠。他在20張草圖中看中了一幅,執筆刪去了金水橋欄上扎滿綵球的設計。他說,突出城樓就夠了,大會會場一定要喜慶也要嚴肅。 4.方案確定之後,蘇凡便帶著肖野、森茂跑遍北京城,購買燈籠。但偌大的北京城,根本就沒有那麼大的燈籠。在肖野、森茂協助下,蘇凡找到了一位住在西城區豐盛胡同70多歲的扎燈老藝人,他和他的兩個弟弟來到了天安門城樓手工製作燈籠。整整三天三夜,他們全都吃住在城樓上,「十一」的前一天,八盞有史以來最大的燈籠紮成了。
事實的真相
其實,開國大典上天安門城樓的大紅燈籠是由張仃和鍾靈二人於1949年9月在中南海瀛台東海岸的三間平房「待月軒」里設計的。不僅如此,中央人民政府的會徽、國徽的第一次彩色圖案集、政協第一屆全會的會場懷仁堂、中南海正門新華門、北門、西門、開國大典天安門城樓等設計圖紙和彩色效果圖都是1949年的夏秋二季,布置科請張仃和鍾靈在「待月軒」繪制的。
當時,天安門城樓共9間房,中間一間最大,也是大廳的出入口,二人設計時決定此房間不掛大紅燈籠,以便留給在中間位置的重要人物以更開闊的空間:兩側各4個房間,逐漸縮小,每個開間要懸掛一個大紅燈籠,共8個。張、鍾二人設計好大紅燈籠的圖紙後,提請周恩來批准。當時一切設計圖紙,都呈送周恩來審閱,他在圖紙上用鉛筆批示「同意」,後面簽署了一個「周」字,工作人員這才開始施工、製作。不久,「燈籠」圖案又用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紀念郵票(新中國第一枚紀念郵票)上,這枚郵票編號為「紀1」,中心圖案就是大紅燈籠在飄揚。
布置天安門城樓最為艱巨的任務,就是製作和安裝這8個大紅燈籠。每個燈籠的直徑接近3米,鍾靈曾開玩笑地對張仃說,這燈籠做出來,在裡面可以蹲坐三四個人打撲克!正是因為燈籠太大,工期又短,鍾靈等人跑遍了北京城,竟沒有人敢承擔這項工作。軍區舞美隊的隊長蘇凡幫忙跑了故宮等幾個地方,還是沒有人承接。
經過反復探訪,鍾靈終於在前門外廊房頭條的一家「小器作」(即做紅木傢具和燈籠的作坊)找到領頭的工人師傅尹作賓,他看了設計圖紙,知道是開國大典用在天安門上的,拍著胸脯說:「就是拼上老命,也要把燈籠做成!」
於是商量好,由鍾靈備料,他帶幾個徒弟施工,第二天就開始工作。考慮到燈籠太大,作坊里擺不下,製作完成後運輸也困難,尹師傅建議在天安門城樓現場施工,由兒子尹盛喜每天送飯。尹盛喜當時是個很機靈的少年,他除了每天送飯外,有時還打打下手。人們勸阻了師徒幾人要義務勞動的好意,仍然堅持付給了適當的報酬。
誤傳的原因
其實,肖野、森茂設計「燈籠」這種誤傳,並不完全是空穴來風,也是事出有因的。 當時,軍區舞美隊隊長蘇凡負責天安門下東西兩個三座門以內開國大典會場的設計布置任務。他找到鍾靈說,城樓上的設計布置方面如有需要幫忙的,可以找他,他有人、有物,要什麼給什麼,並說他那裡有兩位日本美術設計家——肖野和森茂,可以請他們幫忙設計。他還把二人繪制的金水橋、觀禮台一帶的設計圖拿給鍾靈看,確實畫得很工整。鍾靈便把尚未來得及設計的大廳內的大屏風交給二位日本友人設計,他們答應馬上動手。
大典前夕,政協籌委會總務處的周子健處長陪同周恩來親臨天安門城樓檢查工作,鍾靈匯報了會場布置的進展情況。這時,扎制8個大紅燈籠的工程已接近尾聲。他向周恩來介紹了尹作賓師傅勇於承擔大紅燈籠的製作任務的情況,周恩來和周子健都和尹師傅握了手,表示贊許和慰問。鍾靈也把兩位日本朋友設計的屏風(長約5米)圖樣拿給周恩來看,並說由於日期緊,恐怕要連夜趕制,才能趕得上30日完工。周恩來考慮了一下說,大廳內再放這么大一個屏風,不一定合適,來不及就不要做了。兩位日本朋友在屏風上畫的圖案是二龍戲珠,最後終因時間緊張,未能真正製作。
燈籠的新家
199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45周年,為了慶祝共和國的誕辰,天安門城樓進行裝修,城樓上的8盞大紅燈籠被折疊式新燈籠所替代。8盞燈籠取下來後,其中6盞分別交天安門管委會和有關博物館收藏,原掛在東二和西二位置上的兩盞燈籠,交由中國嘉德拍賣公司拍賣,所得款項捐獻給北京貧困山區解決飲水問題和「希望工程」。寧波金鷹集團出價1380萬(鍾靈在相關文章中說是1320萬,不確——筆者注),成為天安門城樓一對退役燈籠的新主人。
是時,金鷹集團正在北京投資5億元人民幣興建一所高級游樂場所——中華百亭魚樂園。1995年2月26日,天安門地區管委會和有關部門與中華百亭魚樂園舉行了隆重的燈籠交接儀式。事後,兩只大紅燈籠懸掛在了尚未竣工的門樓上——它們找到了自己的新家。

④ 升國旗的小故事

1949年10月2日,也就是開國大典的第二天,由北京市供電局工人陳紅年擔任天安門廣場升降國旗任務。因為開國大典時升旗用的電動升旗裝置,是由當時冀北電力公司北平分公司設計的,所以在新中國成立以後的20多年裡,天安門廣場升降國旗的任務就很自然地落在了北京市供電局的身上。

1951年9月30日下午,電力公司一位領導把胡其俊叫到一邊,說組織上決定交給他一個光榮任務,從明天起接替陳紅年在天安門廣場升降國旗。

胡其俊聽後又是高興,又是激動,又是擔心。高興、激動的是自己這個在舊社會吃不飽飯的窮苦人,成了新中國國旗的升旗手;擔心的是這是由毛主席親自升起過的五星紅旗,由自己來擔負升旗任務,怕不能勝任。

第一次升國旗恰逢新中國誕生後的第二個國慶日,天安門廣場將舉行開國大典以來每年一次的盛大閱兵和群眾遊行。頭天傍晚,胡其俊從天安門廣場管理處領來國旗,晚上根本無法入睡,不時地起身看看鬧鍾,生怕第二天晚了。天剛蒙蒙亮,他便急急忙忙地穿好衣服,一氣兒跑到廣場的旗桿底下,仔仔細細地將國旗系好、展平,然後遙望天邊,等著太陽出來。當第一次順利完成任務時,胡其俊心裡甭提有多高興了,比喝了半斤二鍋頭還帶勁。

⑤ 開國大典有那些主要人物

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張瀾、李濟深、宋慶齡、高崗等國家領導人出席了會議。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副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以及周恩來等56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宣布就職。

1949年10月1日下午3點多鍾,毛主席在天安門上庄嚴地按動電鈕,在《義勇軍進行曲》的雄壯節奏中,鮮艷的五星紅旗徐徐升上新中國的天空。她向世界宣告: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了!

當年毛主席升起的第一面國旗,至今完好地保存在中國革命博物館里。

開國大典選擇在10月1日的下午3點舉行,是聶榮臻最先向中央軍委提出的建議。

下午舉行,為的就是要防備蔣介石孤注一擲:空襲開國大典。至於3點這個特定時間,則是縝密計算的結果。國民黨用於轟炸的飛機是美製B-24轟炸機。這種飛機的時速是488公里,最大航程為3380公里。轟炸機的起飛地點是浙江舟山群島,和北京航距1230公里。

(5)開國大典升旗裝置設計師擴展閱讀

開國大典的意義:

國內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了國家的主人。

國際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 表明中國終於是一個自主的國家了,表明中國人民可以從東亞病夫成為龍的傳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結束了少數剝削者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歷史,結束了帝國主義奴役中國各族人民的歷史,中國人民從此當家作主成為國家的主人。這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偉大勝利,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的偉大勝利。中國的歷史開辟了新的紀元。



⑥ 開國大典時誰負責設計的天安門

張致祥。

開國大典總指揮,前文化部,中聯部部長張致祥。
時任華北軍區宣傳部長的張致祥,受周恩來指派,擔任開國大典籌備負責人和開國大典總指揮,接到任務後帶領抗敵劇社舞美隊,設計了天安門的方案。

⑦ 開國大典的電動國旗是誰做的

開國大典電動旗桿設計師林治遠做的。

林治遠,號裕民。1913年2月9日出生於天津,廣內東潮容陽人。北京市政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副院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中國工程設計大師、天安門廣場開國大典旗桿設計者。

1949年開國大典毛主席親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紅旗所用的旗桿,由林治遠親手設計施工完成。

(7)開國大典升旗裝置設計師擴展閱讀

天安門國慶工程指揮部對旗桿製作進行了具體分工,自動升旗方案由林治遠來具體落實。

林治遠接到任務後,與有關技術人員一起研究自動升降的開關設施。他們首先設計出這樣一個方案:國旗自動升降,升降速度與國歌演奏時間一致,國歌奏完後,國旗升到頂端並自動停止。

根據這個方案,技術人員設計出了一個簡單的機械設施來控制升降速度,又在升降旗用的鋼絲繩兩端各焊了一個鋼球來控制升降開關,只要升降速度設施碰到兩端的鋼球,便會自動停止升降並自動斷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林治遠

⑧ 吳京和張譯演的電影叫什麼

1、《攀登者》

1960年,中國登山隊首次沖刺珠峰,臨時擔任隊長的方五洲(吳京飾)在救助同伴曲松林(張譯飾)還是保住曲松林手中的攝像機之間,選擇了前者。

這讓中國登山隊雖然成功從北坡登頂,完成了世界登山界認為不可能實現的任務,但因為缺少環繞山頂拍攝的360度影像資料,這一壯舉並不為國際所認可。

2、《我和我的祖國》

由陳凱歌擔任總導演,張一白、管虎、薛曉路、徐崢、寧浩、文牧野聯合執導 ,(按出場順序)黃渤、張譯、吳京、杜江、葛優、劉昊然、陳飛宇、宋佳領銜主演的劇情片 。

該片講述了新中國成立70年間普通百姓與共和國息息相關的故事 ,於2019年9月30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2020年1月11日,首屆「光影中國」電影榮譽盛典獲得2019年度榮譽推介電影。9月26日,該片獲得第35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影片獎。

(8)開國大典升旗裝置設計師擴展閱讀:

《我和我的祖國》帶領觀眾們重溫了新中國70年的崢嶸歲月,讓觀眾們深刻體會到「我」與中國的血脈相連,激發了觀眾們內心最樸素的愛國情懷。《我和我的祖國》既是一部獻禮的影片,更是一封寫給祖國的情書,用「我」的故事、「我」的經歷、「我」的感動向祖國表白。

面對高昂宏大的禮贊主題,《我和我的祖國》以小見大,塑造了身處大時代的「小人物」群像。該片既有取材史實的真實人物,如開國大典自動升旗裝置設計師、香港回歸儀式升旗手、原子彈研究人員;也有大膽創設的藝術形象,如上海里弄小男孩、北京計程車司機、迷途知返的失足青年等。

⑨ 誰在開國大典上,親自按動升旗按鈕

1949年10月1日,在開國大典上,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親自按動升旗電鈕,從此,五星紅旗就高高飄揚在。。

⑩ 在開國大典上是誰按動按鈕把第一面五星紅旗高高升起

當然是毛澤東了,按當時的說法是跟著毛主席的路線走,不會錯的,所以毛主席是第一個升國旗的人

閱讀全文

與開國大典升旗裝置設計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大眾怎麼換儀表盤顏色 瀏覽:270
暖氣管道主管閥門的安裝 瀏覽:197
自媒體拍攝器材怎麼設置 瀏覽:859
高速速度最快的軸承是什麼牌子 瀏覽:954
帶軸承的滾輪怎麼畫3d 瀏覽:708
空調斷電再開不製冷了什麼原因 瀏覽:296
汽車儀表盤上dod是什麼意思 瀏覽:760
消防系統中常用的閥門是什麼閥 瀏覽:731
吉布森的視崖實驗裝置主要是用來測查嬰兒的 瀏覽:468
噴氧儀器怎麼排氣 瀏覽:559
分析儀器用什麼ups電源最好 瀏覽:455
小明同學設計了右圖的裝置 瀏覽:661
鍋爐自動減壓排放裝置 瀏覽:758
電梯檢測中轎頂電氣裝置 瀏覽:803
錨設備是由什麼組成的 瀏覽:468
dnf男機械怎麼打巨龍 瀏覽:17
水總閥門o和s代表什麼 瀏覽:595
閥門標志wy代表什麼 瀏覽:443
江蘇省出口電動工具公司有幾家 瀏覽:236
自動門控制裝置目的 瀏覽: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