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製冷技術"在當今的生活中有什麼作用
主要是空調方面。學習了《製冷技術》後肯定還要學習《空氣調節》這門課的。
附帶說明一下,我是傳熱傳質研究方向的研究生,當年我們也是這樣學習的,用的好象都是西安交通大學出的課本。
2. 製冷機組工作原理 淺析製冷技術未來發展的趨勢
製冷是指用機械方法,從一個有限的空間取出熱量,使該處的溫度降低到所要求的程度,這個過程是靠熱傳遞來完成的。製冷技術是一項工藝極其復雜,具有一定危險性的工作,它涉及機械學、材料學、熱力學、電工學、化學、數學等多學科知識,製冷系統中的製冷劑氣,是一種易燃、易爆、有毒、使人窒息的氣體,具有較大的危險性。所以要求製冷操作人員必須熟悉所屬冷庫設備的構造、結構、性能、特點、分布情況、運行原理,掌握安全操作技術,並具備查患排險能力,這樣才能勝任製冷運行工作。下面就製冷劑製冷設備的構造及其製冷工作原理談談自己粗淺的理解和看法。
製冷從實質上講就是讓空氣中分子運動減慢,形象點說就是讓空氣冷卻。應用自然冰等自然源過渡到人工製冷,是製冷技術開展的初始階段。1777年,NairneE.Gerale的硫酸吸水製冰實驗;1810年,J.Leslie的硫酸-水吸收式製冰安裝;1859年,F.Carre製成氨-水吸收式製冷機,並與1860年申請專利。C.Munters和B.VonPlate製成氨-水-氫擴散式吸收式冰箱,與1920年獲得專利。
20世紀中期,電念頭驅動的緊縮式製冷機在常規製冷范疇佔領了統治位置。近30年,吸收式製冷和熱泵技術進入了蓬勃開展的階段。20世紀90年代歐共體JOULE方案列入的對吸附式製冷的研討剖析項目使得吸附式製冷研討到達了新的熱潮。製冷機組工作原理。
製冷系統由4個根本部門即緊縮機、冷凝器、節流部件、蒸發器組成。由銅管將四大件按一定次第銜接成一個封鎖系統,系統內充注一定量的製冷劑。普通的空調用製冷劑為氟里昂,以往通常採用的是R22,如今有些空調的氟里昂曾經採用新型的環保型製冷劑R407。以上是蒸汽緊縮製冷系統。以製冷為例,緊縮機吸入來自蒸發器的低溫低壓的氟里昂氣體緊縮成高溫高壓的氟里昂氣體,然後流經熱力收縮閥(毛細管),節流成低溫低壓的氟里昂汽液兩相物體,然後低溫低壓的氟里昂液體在蒸發器中吸收來自室內空氣的熱量,成為低溫低壓的氟里昂氣體,低溫低壓的氟里昂氣體又被緊縮機吸人。室內空氣經由蒸發器後,釋放了熱量,空氣溫度降落。如斯緊縮-----冷凝----節流----蒸發重復輪回,製冷劑不時帶走室內空氣的熱量,從而降低了房間的溫度。制熱時,經過四通閥的切換,改動了製冷劑的活動方向,使室外熱交流器成為蒸發器,吸收了室外空氣的熱量,而室內的蒸發去成為冷凝器,將熱量披發在室內,到達制熱的目的。
吸收式製冷工作原理吸收式製冷是用熱能作動力的製冷方法,它也是利用製冷劑汽化吸熱來實現製冷的。因此,它與蒸氣壓縮式製冷有類似之處,所不同的是兩者實現把熱量由低溫處轉移到高溫處所用的補償方法不同,蒸氣壓縮式製冷用機械功補償,而吸收式製冷用熱能來補償。同時給出了吸收式和蒸氣壓縮式製冷機的工作原理圖。吸收式製冷機中所用的工質是由兩種沸點不同的物質組成的二元混合物(溶液)。低沸點的物質是製冷劑,高沸點的物質是吸收劑。吸收式製冷機中有兩個循環—製冷劑循環和溶液循環。吸收式製冷循環的工質對隨製冷劑,以氟利昂為製冷劑的工質對主要有氯二氟甲烷-二甲替甲醯胺(R22-DMF)、氯二氟甲烷-四甘醇二甲醚(R22-E181)、氯二氟甲烷-酞酸二丁酯(R22-DBP)等。在高發生溫度和低冷凝溫度下採用R22-DMF較有利,對於較低發生溫度和較高冷凝溫度,如太陽能製冷系統則以採用R22-E181為好。
活塞式壓縮機的基本結構及其工作原理:
活塞式壓縮機是目前廣泛應用於大中型冷庫的製冷機型。我局安裝的就是一台6AW10型單級製冷劑壓縮機和一台8ASJ10型雙級製冷劑壓縮機,均由大連冷凍機廠生產的。活塞式壓縮機主要由機體、曲軸、連桿、活塞、進排氣閥組、安全閥、能量調節機構、潤滑系統和直連式電動機配裝而成的。6AW10型壓縮機的總體結構是:「6」表示壓縮機有6個缸(3個排氣缸、3個吸氣缸),「A」表示以製冷劑做製冷劑,「W」表示汽缸排列的樣式如同字母W型,「10」表示汽缸直徑為10厘米。該機活塞行程為100毫米,轉數960轉/分,標准製冷量為2900000千焦/小時,電動機功率為37千瓦/小時,該機能將庫溫降至-300C。8ASJ10型壓縮機的總體結構是:「8」表示壓縮機為8個缸,「A」表示以製冷劑做製冷劑,「S」表示汽缸排列的樣式如同字母S型,「J」表示單機兩極,即在一台機體上設有低壓級和高壓級,兩次壓縮製冷。其中6個缸(3個低壓吸汽缸、3個低壓排汽缸)為低壓級,2個缸(1個高壓吸汽缸、1個高壓排汽缸)為高壓級,該機分設高壓腔和低壓腔兩次分別做工製冷的目的是:分割高低壓缸壓力差,做梯級壓縮製冷,以取得較低的溫度,該機能將庫溫降至-450C,標准製冷量為1100000千焦/小時,電動機功率為31千瓦/小時。
活塞式製冷壓縮機的工作原理是靠電動機的轉動,來傳動直連式曲軸,帶動連桿、活塞和汽閥系統,在曲軸箱汽缸中作上下往復運動,來完成吸汽、壓縮、排汽三個過程使低壓製冷劑氣轉化為高壓製冷劑氣,排至冷凝器中,強迫製冷劑氣體分子在高壓作用下在容器內聚集,形成液態製冷劑。在製冷系統中,壓縮機是系統的心臟,它不斷的吸回和輸出製冷劑,起著主導和中樞的作用。一旦壓縮機在運轉中發生故障而停止工作,則整個製冷系統工作就會隨之而中斷。
綜上所述,熟練製冷設備的構造及其製冷工作原理是做好製冷工作的基礎。必須認真執行操作規程作到一絲不苟精益求精,作為一名製冷工作人員,首先掌握製冷先進技術,提高專業技能,具備較強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增強職業道德,開拓創新,與時俱進,安全、低耗、高效的搞好冷庫運行。
3. 什麼叫製冷
製冷指的是:
冷凍,指降低溫度,使物體凝固、凍結。也叫「製冷」,是應用熱力學原理,用人工製造低溫的方法,冰箱和空調都是採用製冷的原理。
從化工的角度,一般都是採用一種臨界點高的氣體,加壓液化,然後再使它汽化吸熱,反復進行這個過程,液化時在其他地方放熱,汽化時對需要的范圍吸熱。
發展:
冷凍技術是一種古老的食品保存技術。早在公元前1000年,我國已經懂得利用冰窖冷凍儲藏食品;而希臘人和羅馬人則會在地窖中放入壓碎的雪塊用以食品的冷凍。
我國的冷凍食品商品化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起步;80年代,隨著家用冰箱、冰櫃和冷藏櫃的普及,推動了冷凍食品的發展;90年代,我國冷鏈初步形成,品種不斷增加,生產企業大幅度增多。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製冷
4. 空間製冷技術的意義有哪些
空間製冷技術是對溫度特別敏感的航天器上的元、器件進行冷卻,提供穩定低溫環境的技術。各類紅外探測元件和低雜訊參量放大器必須在200K以下的低溫環境中工作才能減小熱雜訊,獲得不同波長的信號和實現高質量的信號轉發。根據不同的製冷溫度和功率要求,製冷方法有:輻射製冷、固體潛熱製冷和機械製冷等方法。輻射製冷是利用物體的輻射能力將熱量輻射到溫度相當於4K的宇宙空間,從而降低物體本身的溫度。這種方法的製冷設備簡單,重量輕,無轉動部件,不需要能源,因此可靠性高,壽命長。製冷溫度在70~200K范圍內,製冷功率為10~100毫瓦。美國「雨雲」號氣象衛星系列和「應用技術衛星」6號均採用輻射製冷法潛熱製冷是利用貯存的固體或液體製冷劑升華或蒸發吸收環境熱量來產生製冷效果。製冷溫度可達到15K左右。機械製冷是利用機械將氣體壓縮,排除壓縮熱後再令氣體膨脹,以達到製冷溫度。這種方法製冷溫度低,功率大,已用於美國的「天空實驗室」上。
5. 我國大型低溫製冷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低溫製冷都應用在哪些方面
就目前而言,製冷技術的應用正從基礎工業的各個領域向家電領域擴大。這幾年來,因為許多的大量新的冷庫技術的日新月異,在改善變頻器性能、縮小體積、降低成本等方面均有明顯的進展.
食品工程 易腐食品從采購或捕撈、加工、貯藏、運輸到銷售的全部流通過程中,都必須保持穩定的低溫環境,才能延長和提高食品的質量、經濟壽命與價值。這就需有各種製冷設施,如冷加工設備、冷凍冷藏庫、冷藏運輸車或船、冷藏售貨櫃台等。
氣體的液化 液化氣體是生產、科研、醫療及國防等領域需要使用的特殊液態物質。氣體要在非常低的溫度下才能液化,例如氧、氮、氫、氦的液化溫度分別為-182.92℃、-195.81℃、-252.9℃和-269.15℃。液態氫不僅是火箭嫩料,而且用於核動力部門。超導現象最初是在液態氮溫區觀察到水銀的電阻突然消失才發現的,而至今超導材料的轉變溫度(電阻完全消失的溫度)還只是在液態氮溫區附近。現代高科技如火箭、核動力、超導材料的開發,高真空的獲得以及半導體激光、紅外線探測等都要用到深度製冷或低溫和超低溫製冷。
空氣調節 各種空氣調節系統對空氣作冷卻去濕處理都必須使用製冷設備,製冷設備是空氣調節系統的核心部分。
6. 製冷技術在生活中的應用以及各種原理
當人類發現壓縮氣流通過直徑產生變化的管路其溫度也隨之下降的物理現象後,就有了將這種物理能用於生產和生活的創意。經過人們無數次地選擇試驗後,人們首先選擇了氨。因為氨是人類較早發現和使用的物質,所以氨成為那個時代的首選。但氨有腐蝕性、又刺激人類的感官,所以人們就千方百計地找其代用品。後來人們最終選擇了氟。近年來,人們環保意識增強,科學進步也使人們發現大氣層的空洞是由我們常用的製冷劑氟造成的。由是人們很快地找到了它的代用品。製冷技術並不只是用空氣制劑製冷,人們陸續地開發出半導體製冷等,使製冷技術從商用公用轉為民用,開創了製冷技術應用的新紀元。如今冰箱冰櫃空調冷水器等已走進了千家萬戶,為人們改善生活環境創建了非常有利的條件。更有些有心人,把製冷技術應用到了家用功放機和計算機等方面,為製冷技術的應用打開了一片新天地。 --寂寞大山人
7. 製冷的發展
一、我國製冷的發展簡史
人類最早的製冷方法是利用自然界存在的冷物質-冰、深井水等。我國早在周朝就有了用冰的歷史。到了秦漢,冰的使用就更進了一步,據《藝文志》記載:大秦國有五宮殿,以水晶為柱拱,稱水晶宮,內實以冰,遇夏開發。」這實質是我國最早的空調房間。到了唐朝已生產冰鎮飲料並已有了冰商。冰酪、奶冰也發源於中國,是冰淇淋的雛形,在元朝時由義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帶到了歐洲。
人工製冷至今在世界上才有100多年的歷史。舊中國製冷工業基本上是空白,解放前上海只有幾家很小的「冰箱廠」且只搞維修業務,全國冷庫也僅有幾座。解放後,製冷工業得到飛速發展,特別是八十年代通過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使我國的製冷、空調產品打入了國際市場。
二、製冷技術的應用
隨著製冷工業的發展,製冷技術的應用也日益廣泛,現已滲透到人們生活和生產活動的各個領域,從日常的衣、食、住、行,到尖端科學技術都離不開製冷技術。
1.空調工程
空調工程是製冷技術應用的一個廣闊領域。光學儀器儀表、精密計量量具、紡織等生產車間及計算機房等,都要求對環境的溫度、濕度、潔凈度進行不同程度的控制;體育館、大會堂、賓館等公共建築和小汽車、飛機、大型客車等交通工具也都需有舒適的空調系統。
2.食品工程
易腐食品從采購或捕撈、加工、貯藏、運輸到銷售的全部流通過程中,都必須保持穩定的低溫環境,才能延長和提高食品的質量、經濟壽命與價值。這就需有各種製冷設施,如冷加工設備、冷凍冷藏庫、冷藏運輸車或船、冷藏售貨櫃台等。
3.機械與電子工業
精密機床油壓系統利用製冷來控制油溫,可穩定油膜剛度,使機床能正常工作。對鋼進行低溫處理可改善鋼的性能,提高鋼的硬度和強度,延長工件的使用壽命。多路通訊、雷達、衛星地面站等電子設備也都需要在低溫下工作。
4.醫療衛生事業
血漿、疫苗及某些特殊葯品需要低溫保存。低溫麻醉、低溫手術及高燒患者的冷敷降溫等也需製冷技術。
5.國防工業和現代科學
在高寒地區使用的發動機、汽車、坦克、大炮等常規武器的性能需要作環境模擬試驗,火箭、航天器也需要在模擬高空條件下進行試驗,這些都需要人工製冷技術。人工降雨也需要製冷。
6.家用冰箱及空調等日常生活方面也是製冷技術的應用。
總之,製冷技術的應用是很廣泛的,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製冷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將會走向新的領域。
8. 製冷技術的發展史
製冷技術的發展歷程
製冷技術是為適應人們對低溫條件的需要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製冷作為一門科學是指用人工的方法在一定時間和一定空間內將某物體或流體冷卻,使其溫度降到環境溫度以下,並保持這個溫度。
現代的製冷技術,是18世紀後期發展起來的。在此之前,人們很早已懂得冷的利用。我國古代就有人用天然冰冷藏食品和防暑降溫。馬可•波羅在他的著作《馬可•波羅游記》中,對中國製冷和造冰窖的方法有詳細的記述。
1755年愛丁堡的化學教師庫侖利用乙醚蒸發使水結冰。他的學生布拉克從本質上解釋了融化和氣化現象,提出了潛熱的概念,並發明了冰量熱器,標志著現代製冷技術的開始。
在普冷方面,1834年發明家波爾金斯造出了第一台以乙醚為工質的蒸氣壓縮式製冷機,並正式申請了英國第6662號專利。到1875年卡利和林德用氨作製冷劑,從此蒸氣壓縮式製冷機開始佔有統治地位。
在此期間,空氣絕熱膨脹會顯著降低空氣溫度的現象開始用於製冷。1844年,醫生高里用封閉循環的空氣製冷機為患者建立了一座空調站,空氣製冷機使他一舉成名。威廉•西門斯在空氣製冷機中引入了回熱器,提高了製冷機的性能。1859年,卡列發明了氨水吸收式製冷系統,申請了原理專利。1910年左右,馬利斯•萊蘭克發明了蒸氣噴射式製冷系統。
到20世紀,製冷技術有了更大發展。全封閉製冷壓縮機的研製成功(美國通用電器公司);米里傑發現氟里昂製冷劑並用於蒸氣壓縮式製冷循環以及混合製冷劑的應用;伯寧頓發明回熱式除濕器循環以及熱泵的出現,均推動了製冷技術的發展。
在當代社會,製冷技術已經幾乎滲透到各個生產技術、科學研究領域,並在改善人類的生活質量方面發揮著巨大作用。生活中,製冷廣泛用於食品冷加工、冷貯藏、冷藏運輸,適性空氣調節,體育運動中製造人工冰場等;工業生產中,為生產環境提供必要的恆溫恆濕環境,對材料進行低溫處理,利用低溫進行零件間的過盈配合等;農牧業中,對農作物的種子進行低溫處理等;建築工程中,利用製冷實現凍土開采土方;現代醫學也離不開製冷,深低溫冷凍骨髓和外周血幹細胞、手術中的低溫麻醉等;製冷技術還在尖端科學領域如微電子技術、新型材料、宇宙開發、生物技術的研究和開發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可以說,現代技術進步是伴隨著製冷技術發展起來的。
9. 生活中哪些用到了製冷技術
1 前言
我們知道,所有生物過程都受到溫度的影響,低溫抑制食品中酵、黴菌的增殖,人體對溫度也非常敏感。在現代社會,製冷技術已經幾乎滲透到各個生產技術、科學研究領域,並在改善人類的生活質量方面發揮巨大作用。生活中,製冷廣泛用於食品冷加工、冷貯藏、冷藏運輸,適性空氣調節,體育運動中製造人工冰場等;工業生產中,為生產環境提供必要的恆溫恆濕環境,對材料進行低溫處理,利用低溫進行零件間的過盈配合等;農牧業中,對農作物的種子進行低溫處理等;建築工程中,利用製冷實現凍土開采土方;現代醫學也離不開製冷,深低溫冷凍骨髓和外周血幹細胞、手術中的低溫麻醉等;製冷技術還在尖端科學領域如微電子技術、新型材料、宇宙開發、生物技術的研究和開發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可以說,現代技術進步是伴隨著製冷技術發展起來的。
技術是在人類歷史過程中發展著的勞動技能、技巧、經驗和知識,它包括人類技術活動中的硬體和軟體,是人類改造自然和創造人工自然的方法、手段的活動的總和。理論上技術屬於社會物質財富和創造物質財富的實踐領域,是勞動技能,生產經驗和科學知識的物化形態。工具的使用使人與自然關系發生了本質的變化,它們決定了人類的生產結構和發展方式。技術是構成社會生產力的重要部分,技術進步帶動了人類的發展,進入工業時代以來,科學技術創造了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新科技革命的興起,使生產工具由電氣化發展到自動化、智能化,極大擴展了勞動對象的范圍,大大提高了勞動者的文化技術水平。技術進步給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深刻地改變著人類的面貌和人們的生活方式。作為現代人,生活在四季如春的空間內,寒食暑味,已經不再是夢想,發達的通訊等,使得距離不再是溝通的障礙,在這種情況下,地球就成為了一個「雞犬之聲相聞」的地球村。這就是科學技術滲入人類生活的體現。其中,製冷技術的發展對人類的影響尤為重要。
2 製冷技術與其負面效應
2.1 技術與人類
在人與自然和社會的相互作用中,人是處於主導地位的,人受制於自然和社會,同時又給自然和社會以影響。人類對自然的影響也基本上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自然施加積極的建設性影響,合理利用自然條件,並創造新的更適合人類生活的人工自然或人工生態系統;另一方面,技術也對自然產生消極的破壞性影響,使原有的「自然平衡」失調。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是構建在自然系統對人類活動的支撐和限制基礎上的。技術活動的主體是人,客體是自然和社會,技術有明確的實用目的,它是人類進行生產活動、文化活動及社會活動的中介,而作為中介的技術活動必然導致「正反」雙重後果。早在兩個世紀前,先哲恩格斯就曾經這樣告誡我們「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每一次勝利,在第一步都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卻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第一個結果又取消了。」隨著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過程的推進,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改變和破壞也日益加深,最終導致了全球性生態環境的惡化。20世紀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但是20世紀的技術革命並沒有解決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社會矛盾,而且還形成了若干突出的新的社會矛盾和諸如人口、生態環境、資源能源、貧富懸殊等社會問題。
2.2 製冷技術的發展與危害
給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的製冷技術也是如此,它在造福人類的同時,也給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從歷史來看,製冷技術發展的第一階段(從1830年到1930年):主要採取NH3、HCS、CO2、空氣等作為製冷劑,這些製冷劑有的有毒,有的可燃,有的效率很低,使用了一百年之久,當出現了CFCS和HCFCS製冷劑(即氟里昂)後,出於安全性的考慮,當機立斷,實現了重大的第一次轉軌,進入了製冷技術發展的第二階段(從1930年到1990年),主要採用氟里昂作為製冷劑。使用了60年後,發現這些製冷劑破壞臭氧層。眾所周知,地球的大氣層的「臭氧層」就像一個過濾器,一把保護傘,將太陽輻射中的有害部分阻擋在大氣層之外,實際上可以說,臭氧層形成之後,才有了生命在地球上的生存、延續和發展,臭氧層是地表生物系統的「保護傘」。但近年來,臭氧層的破壞不斷加劇。據世界氣象組織最新的調查,南極上空「臭氧空洞」已達到2100萬平方公里,比兩個中國的面積還大。赤道一些地區上空的臭氧損耗已達20%以上。去年夏季歐洲北部的部分地區甚至出現臭氧減少40%的情況。被稱為是世界上「第三極」的青藏高原上空的臭氧近年來正在以每 10 年 2.7%的速度減少,已經成為大氣層中的第三個臭氧空洞。臭氧層中臭氧含量的減少,相當於在地球上空開了天窗,讓大量的紫外線毫無阻擋地照射到地表。其結果是,將嚴重損害動植物的基本結構,降低生物生產量,導致氣候和生態環境發生異變,尤其是對人體健康造成重大損害。如果臭氧層一旦消失,地球上的生態環境將返回至4.5億年前的生態環境,包括人類在內的千萬種陸地生物將面臨滅絕,有人甚至認為,當臭氧層中的臭氧量減少到正常量的1/5時,將是地球生物死亡的臨界點。造成臭氧空洞的原因是什麼呢?科學研究表明人類活動排入大氣中的一些溴氯氟烷烴等化學物質進入臭氧層與臭氧發生化學反應,導致了臭氧的損耗,這與製冷技術的發展有著直接的關系。從本世紀30年代起,一系列的這些適應不同工作溫度范圍的氟里昂製冷劑幾乎已風靡製冷領域,大大促進了製冷和空調技術的發展。據估算,一個氯原子可以破壞104~105個臭氧分子.而溴原子對它的破壞能力是氯原子的30~60倍。而且,氯原子和溴原子還存在協同作用即二者同時存在時,破壞臭氧的能力要大於二者的簡單相加。也就是說廣泛用於冰箱和空調製冷的氟里昂是造成「臭氧空洞」的罪魁禍首。製冷技術在這一階段的發展,正說明了科技在增強人的能力的同時,也會改變人性和破壞人的生存環境。製冷技術與冶煉、化工等技術一樣,同時扮演著造福人類與摧毀人類環境的雙重角色。
2.3 技術發展的負面效應
當代的技術革命,正在形成新型的生產力、形成新型的生產方式、形成新型的市場交換方式、形成新的產業結構和就業機構、形成新的財產佔有方式和分層結構、形成新型的權力和組織管理結構,技術正面效應和負面效應是客觀必然的。人類有了其他一切生物所不曾具有的思維、精神和語言,人類運用自己的聰明和才智創造了豐富物質文明,人類也必須對技術的負面作用做出回應。美國的後現代主義學者霍蘭德指出:「現代夢想繞了一個奇怪的圓圈。在這個圓圈中,現代科學進步本打算解放自身,結果卻危險地失去了它的地球之根,人類社會之根,以及它的傳統之根,並且,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它的宗教神秘性之根。它的能量從創造轉向了破壞。進步的神話引出了意想不到的不良後果。」雖然科技的發展對解決「全球問題」和當代人類發展的困境是必不可少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我們也應該看到科學技術發展所產生的副作用,以及科學技術在解決「全球問題」上可能存在的限度。
3 製冷技術負面效應的控制
徹底消除科技的負面作用是不可能的,我們唯一能做的是在科學技術活動盡量規避和抑制其負作用。臭氧層的破壞和全球氣候變化,是當前全球所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當科學家研究令人信服地揭示出製冷技術中廣泛引用的氟里昂已經造成臭氧層嚴重損耗的時候,「補天」行動非常迅速。1985年,也就是Monlina和Rowland提出原子臭氧層損耗機制後11年,即南極臭氧洞發現的當年,由聯合國環境署發起,通過了保護臭氧層的維也納公約,首次在全球建立了共同控制臭氧層破壞的一系列原則方針;1987年,大氣臭氧層保護的重要歷史性文件《蒙特利爾議定書》通過。在該議定書中,規定了保護臭氧層的受控物質種類和淘汰時間表。要求到2000年全球的氟利昂消減一半,並制定了針對氟利昂類物質生產、消耗、進口及出口等的控制措施。由於進一步的科學研究顯示大氣臭氧層損耗的狀況更加嚴峻,1990年通過《蒙特利爾議定書》倫敦修正案。1992年通過了哥本哈根修正案,其中受控物質的種類再次擴充。完全淘汰的日程也一次次提前。我國也將在2010年淘汰氟里昂F11。但是,即使如此努力地彌補我們上空的「臭氧洞」,由於臭氧層損耗物質從大氣中除去十分困難,預計採用哥本哈根修正案,也要在2050年左右平流層氯原子濃度才能下降到臨界水平以下。到那時,我們上空的「臭氧洞」可望開始恢復。從這里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技術是一把雙刃劍。人類漸漸認識到,技術的價值標准不僅在於是否實用和帶來何種經濟效益,還在於其負面作用的大小。但是,是不是因為技術進步的負面作用,人類就必須否定技術進步,而退化為原始的、古老的生產和生活呢?我們是不是就應該回到《詩經》:幽風《七月》中描述的「……二之曰鑿冰沖沖,三之曰納於陰凌……」那種貯藏食品的年代呢?這種消極避世的觀點顯然不符合人類探知的本性和發展的規律。事實上當製冷技術發展的第二階段用的工質被列入淘汰時間表後,製冷技術進入了發展的第三階段(從1990年至今),進入以HFCS製冷劑為主的時期,並正在加緊進行綠色環保、高效節能、減少排放的新一代替代工質的開發與實用化進程的研究。人類不僅應該能藉助技術手段去利用自然、支配自然、改造和控制自然,同時還應該通過技術活動去順應自然、與自然協調、減少或避免對自然界的破壞。
4 結論
人類利用技術手段對自然的利用和改造,必然改變自然界原有的平衡,問題是人類應該正確認識其活動對自然的正反兩方面的影響,提供適應自然規律的、有科學預見的、可調控的人類行為,使其所產生的後果,有利於人與自然關系的協調,使自然界更好地造福人類。馬克思主義相信技術的力量,相信人類依靠科技能夠戰勝各種困難,擺脫困境。人類謀求發展的能力是無窮的。然而,科技的力量的發揮和發展是要在一定的生產方式中進行的,它要受到經濟制度、社會制度的影響和約束。所以,當代科技發展必須遵循馬克思所說的統一的「人的科學」的宗旨,才能真正克服技術發展的負面效應,也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科技發展的正面效應。製冷技術的發展和臭氧層保護就是近代史上技術進步和全球合作的一個十分典型的範例,其技術進步和控制技術進步後果的合作機制也將成為人類的財富,並將為解決其它重大問題提供寶貴的借鑒經驗。
參考文獻 [1] 趙景來:《90年代哲學前沿問題研究概述》,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38頁。
[2] 王兵 戴正農:《自然辨證法教程》,東南大學出版社。
[3] 陳國邦:《最新低溫製冷技術》,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