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防爆混凝土可用於房頂嗎
對於防爆的混凝土來說,當然是可以用於房頂。但是由於它的造價成本比較高,一般都不這樣採用。
Ⅱ 中國的混凝土技術可以防爆
約瑟夫·莫尼哀主持建造的首座鋼筋混凝土橋鋼筋混凝土花盆的設計圖紙鋼筋混凝土的問世,引起了建築材料的一場革命。然而,令人驚奇的是,發明鋼筋混凝土的既不是建築業的科學家,也不是著名的工程師,而是一個和建築不搭界的園藝師。他就是法國的約瑟夫·莫尼哀。2007年,在上海世博局主辦的一次大型世博歷史巡展活動中,展覽總策劃俞力先生遍尋不著一件展品——一塊鋼筋混凝土,後來才發現,原來它被布展人員誤認為是建築廢棄物抬出了展區。俞力告訴參展人員:「在1867年巴黎世博會上,這可是一件神奇的展品,一件令花匠莫尼哀十分驕傲的展品。」靈感源自植物根系約瑟夫·莫尼哀(Joseph Monier,1823-1906)是19世紀中期法國巴黎的一位普通花匠。在他管理的花園中,奇花異草生機盎然、香氣撲鼻,行人路過此處,無不駐足觀賞。莫尼哀每天都要和花盆打交道。最初,花盆都是由一些普通的泥土和低級陶土燒制而成,也就是常見的瓦盆。這些花盆不堅固,一碰就破。莫尼哀去咨詢其他花匠朋友,可他們也都面臨著同樣的困擾;去找專門製作盆罐的工人,他們也沒什麼好辦法。那時候,水泥開始作為建築材料使用,人們用水泥加沙子製成混凝土,蓋樓房、修橋梁。混凝土有良好的黏結性,變硬固化後又具有很高的強度,漸漸引起了其他行業的注意。莫尼哀決定自己想辦法改進花盆。他想到了當時比較流行的混凝土材料,便用水泥加上沙子製造水泥花盆,按現在的說法就是混凝土花盆。混凝土花盆果然非常堅固,尤其是不怕壓。但混凝土花盆和瓦盆一樣也有缺點,就是經不起拉伸和沖擊,有時,對花木進行鬆土和施肥都會導致花盆破碎。「再想辦法改進!」莫尼哀勉勵自己。有一次,他又摔碎了一個花盆。不過,他有了一個發現:花盆的碎片雖然七零八落,可花盆的泥土卻抱成一團,仍然保持著原狀,好像比水泥還要結實。莫尼哀仔細觀察,原來是植物的根系在泥土中蜿蜒盤繞,相互勾連,使鬆散的泥土抱成了堅實的一團。[分頁]
莫尼哀有了新的主意,他打算仿照植物的根系,製作新的花盆。他先用細小的鋼筋編成花盆的形狀,然後在鋼筋里外兩面都塗抹上水泥砂漿,乾燥後,花盆果然既不怕拉伸也能經受沖擊。莫尼哀發明的鋼筋混凝土花盆,在巴黎的園藝界很快得到推廣。莫尼哀在1867年獲得專利權。首座鋼筋混凝土橋如果莫尼哀的發明只是局限在自家的花圃里,人們不會記住莫尼哀這個名字。有一天,巴黎一位著名的建築師到莫尼哀的花圃里看花。他看到了莫尼哀用鋼筋混凝土製作的花盆,大為驚訝。他鼓勵莫尼哀把這項技術運用到工程上,並為他牽線搭橋。莫尼哀開始應用這項技術製作台階、鐵路的枕木,還有鋼筋混凝土的預制板,並逐漸得到一些設計師的支持和社會的承認。1867年,在巴黎的世博會上,莫尼哀展出了鋼筋混凝土製作的花盆、枕木。而在同一時期,法國人蘭特姆還用鋼筋混凝土製造了一些小瓶、小船,也在這屆世博會上展出。一些建築商在世博會上親眼目睹了鋼筋混凝土的優點:既能承受壓力,又能承受張力,造價還便宜。鋼筋混凝土引起了他們廣泛的興趣。上海現代集團建築結構師李應勇表示:「鋼筋混凝土發明應用之前,歐洲一些設計師已經開始建造比較高的樓房,採用的是鋼鐵結構;鋼鐵結構的樓房堅固但造價昂貴。」1875年,在一些設計師的幫助下,莫尼哀主持建造了巴黎,也是世界上第一座鋼筋混凝土大橋。這座橋長16米、寬4米,是座人行的拱式體系橋。當時,人們還不明白鋼筋在混凝土中的作用和鋼筋混凝土受力後的物理力學性能,因此,橋梁的鋼筋配置全是按照體型構造進行,在拱式構件的截面中和軸上也配置了鋼筋。1884年,德國一家建築公司購買了莫尼哀的專利,並對鋼筋混凝土進行了一系列科學試驗。一位叫懷特的土木建築工程師研究了它的耐火性能、強度,混凝土和鋼筋之間的黏結力等等,並在此基礎上研究出了製造鋼筋混凝土的最佳方法。從此,鋼筋混凝土這種復合材料成了土木工程建築中的主角之一。「應該說,鋼筋混凝土的出現和在建築上的應用是建築史上的一件大事,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它幾乎被認為是一切新建築的標志,它給建築的結構方式與建築造型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直到現在,鋼筋混凝土結構仍表現了它在建築上所起的重大作用。」李應勇說。上世紀初滬粵「嘗鮮」鋼筋混凝土技術應用到中國,最早在上世紀初的上海和廣州。「19世紀末,上海的建築包括租界內的樓房絕大多數都是磚木或磚混結構。直到20世紀初,外灘的亞細亞大樓、上海總會、東風飯店等歐洲設計師設計、建造的樓房才開始整體或部分使用了鋼筋混凝土結構。」李應勇表示,其中,最能反映這些建築從傳統風格向現代風格轉變的是江海關大樓(現為上海海關辦事處)。(詳見早報10月16日A47版《江海關大樓送中國赴世博》)據史料記載,江海關大樓分別於1857年、1891年、1925年被三次重建。如今矗立在外灘中山東一路13號的江海關大樓於1927年建成,由著名英資建築設計機構公和洋行設計。大樓建築風格總體上屬於古典主義,正立面是典型的多立克柱式。主樓共有9層,加上塔樓,總高度約79.25米,是當時上海外灘最高的建築物。這一次重建採取了鋼結構與鋼筋混凝土結構混合模式。上世紀一二十年代,廣州、天津等地也先後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建造高樓。南方大廈就是廣州第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高層樓房。約瑟夫·莫尼哀主持建造的首座鋼筋混凝土橋鋼筋混凝土花盆的設計圖紙鋼筋混凝土的問世,引起了建築材料的一場革命。然而,令人驚奇的是,發明鋼筋混凝土的既不是建築業的科學家,也不是著名的工程師,而是一個和建築不搭界的園藝師。他就是法國的約瑟夫·莫尼哀。2007年,在上海世博局主辦的一次大型世博歷史巡展活動中,展覽總策劃俞力先生遍尋不著一件展品——一塊鋼筋混凝土,後來才發現,原來它被布展人員誤認為是建築廢棄物抬出了展區。俞力告訴參展人員:「在1867年巴黎世博會上,這可是一件神奇的展品,一件令花匠莫尼哀十分驕傲的展品。」靈感源自植物根系約瑟夫·莫尼哀(Joseph Monier,1823-1906)是19世紀中期法國巴黎的一位普通花匠。在他管理的花園中,奇花異草生機盎然、香氣撲鼻,行人路過此處,無不駐足觀賞。莫尼哀每天都要和花盆打交道。最初,花盆都是由一些普通的泥土和低級陶土燒制而成,也就是常見的瓦盆。這些花盆不堅固,一碰就破。莫尼哀去咨詢其他花匠朋友,可他們也都面臨著同樣的困擾;去找專門製作盆罐的工人,他們也沒什麼好辦法。那時候,水泥開始作為建築材料使用,人們用水泥加沙子製成混凝土,蓋樓房、修橋梁。混凝土有良好的黏結性,變硬固化後又具有很高的強度,漸漸引起了其他行業的注意。莫尼哀決定自己想辦法改進花盆。他想到了當時比較流行的混凝土材料,便用水泥加上沙子製造水泥花盆,按現在的說法就是混凝土花盆。混凝土花盆果然非常堅固,尤其是不怕壓。但混凝土花盆和瓦盆一樣也有缺點,就是經不起拉伸和沖擊,有時,對花木進行鬆土和施肥都會導致花盆破碎。「再想辦法改進!」莫尼哀勉勵自己。有一次,他又摔碎了一個花盆。不過,他有了一個發現:花盆的碎片雖然七零八落,可花盆的泥土卻抱成一團,仍然保持著原狀,好像比水泥還要結實。莫尼哀仔細觀察,原來是植物的根系在泥土中蜿蜒盤繞,相互勾連,使鬆散的泥土抱成了堅實的一團。[分頁]
莫尼哀有了新的主意,他打算仿照植物的根系,製作新的花盆。他先用細小的鋼筋編成花盆的形狀,然後在鋼筋里外兩面都塗抹上水泥砂漿,乾燥後,花盆果然既不怕拉伸也能經受沖擊。莫尼哀發明的鋼筋混凝土花盆,在巴黎的園藝界很快得到推廣。莫尼哀在1867年獲得專利權。首座鋼筋混凝土橋如果莫尼哀的發明只是局限在自家的花圃里,人們不會記住莫尼哀這個名字。有一天,巴黎一位著名的建築師到莫尼哀的花圃里看花。他看到了莫尼哀用鋼筋混凝土製作的花盆,大為驚訝。他鼓勵莫尼哀把這項技術運用到工程上,並為他牽線搭橋。莫尼哀開始應用這項技術製作台階、鐵路的枕木,還有鋼筋混凝土的預制板,並逐漸得到一些設計師的支持和社會的承認。1867年,在巴黎的世博會上,莫尼哀展出了鋼筋混凝土製作的花盆、枕木。而在同一時期,法國人蘭特姆還用鋼筋混凝土製造了一些小瓶、小船,也在這屆世博會上展出。一些建築商在世博會上親眼目睹了鋼筋混凝土的優點:既能承受壓力,又能承受張力,造價還便宜。鋼筋混凝土引起了他們廣泛的興趣。上海現代集團建築結構師李應勇表示:「鋼筋混凝土發明應用之前,歐洲一些設計師已經開始建造比較高的樓房,採用的是鋼鐵結構;鋼鐵結構的樓房堅固但造價昂貴。」1875年,在一些設計師的幫助下,莫尼哀主持建造了巴黎,也是世界上第一座鋼筋混凝土大橋。這座橋長16米、寬4米,是座人行的拱式體系橋。當時,人們還不明白鋼筋在混凝土中的作用和鋼筋混凝土受力後的物理力學性能,因此,橋梁的鋼筋配置全是按照體型構造進行,在拱式構件的截面中和軸上也配置了鋼筋。1884年,德國一家建築公司購買了莫尼哀的專利,並對鋼筋混凝土進行了一系列科學試驗。一位叫懷特的土木建築工程師研究了它的耐火性能、強度,混凝土和鋼筋之間的黏結力等等,並在此基礎上研究出了製造鋼筋混凝土的最佳方法。從此,鋼筋混凝土這種復合材料成了土木工程建築中的主角之一。「應該說,鋼筋混凝土的出現和在建築上的應用是建築史上的一件大事,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它幾乎被認為是一切新建築的標志,它給建築的結構方式與建築造型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直到現在,鋼筋混凝土結構仍表現了它在建築上所起的重大作用。」李應勇說。上世紀初滬粵「嘗鮮」鋼筋混凝土技術應用到中國,最早在上世紀初的上海和廣州。「19世紀末,上海的建築包括租界內的樓房絕大多數都是磚木或磚混結構。直到20世紀初,外灘的亞細亞大樓、上海總會、東風飯店等歐洲設計師設計、建造的樓房才開始整體或部分使用了鋼筋混凝土結構。」李應勇表示,其中,最能反映這些建築從傳統風格向現代風格轉變的是江海關大樓(現為上海海關辦事處)。(詳見早報10月16日A47版《江海關大樓送中國赴世博》)據史料記載,江海關大樓分別於1857年、1891年、1925年被三次重建。如今矗立在外灘中山東一路13號的江海關大樓於1927年建成,由著名英資建築設計機構公和洋行設計。大樓建築風格總體上屬於古典主義,正立面是典型的多立克柱式。主樓共有9層,加上塔樓,總高度約79.25米,是當時上海外灘最高的建築物。這一次重建採取了鋼結構與鋼筋混凝土結構混合模式。上世紀一二十年代,廣州、天津等地也先後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建造高樓。南方大廈就是廣州第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高層樓房。v
Ⅲ 特種混凝土有什麼優點
特種混凝土只不過是一個泛稱,我們賣的水泥基產品都可以稱得上是特種混凝土,根據專其特性不同和用途屬不同,有最基礎的灌漿料,還有防水的防腐的,有防爆混凝土,有耐油的,有耐磨的,其他的還有耐高溫的等等各種特性的混凝土。
Ⅳ 什麼是防爆牆具體點
防爆牆採用的是層層結構組成的,防爆牆的中間一層採用的是纖維水泥板,表層回結構為答鍍鋅鋼板,表層鋼板之間有一定的間距,然後在面板上打出圓孔,打孔的時候把孔內的鋼板打出鋸齒狀,然後一直到中間的纖維水泥層,然後用壓力壓緊。
因為中間有一層厚厚的鋼板,所以當發生意外爆炸的時候,就可以能夠增強牆面的抗沖擊性。防爆牆系統結構靈活多變,採用的是蜂窩結構的,能夠很好的和其他剛結構相互連接,在施工時,只需要打孔,不需要其它復雜的工序,操作簡單方便,表面是鍍鋅的鋼制材料,能夠增強抗沖擊性。
Ⅳ 防火防爆砼地面的做法及配合比
沒有專門的防火防暴砼,只是針對防火防暴在結構上採取了加厚、加固等等措施
民用建築防火基本要求
一、防火分隔物
在建築物內設置耐火極限較高的防火分隔物,能起到阻止火勢蔓延的作用。
防火分隔物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鋼筋混凝土樓板在防火分隔上有著顯著作用,是良好的水平防火分隔物。
(一)防火牆
從建築平面看,防火牆有縱橫之分。防火牆一般為不少於4.00h耐火極限的非燃燒體牆壁。防火牆應直接砌築在基礎上或鋼筋混凝土框架上,並且要保證在防火牆上支撐的梁、板等構件在塌落時不會影響防火牆的強度和穩定。防火牆兩側的木構件(如屋面板、檁條等)應全部截斷,不得穿過防火牆,以免火從牆的一面延燒到另一面。為了防止火從屋面上越過防火牆,還要把防火牆砌出屋面,形成一堵橫斷屋頂的短牆,當屋面為燃燒體(木板、油氈、茅草)時,短牆應比屋面高出500mm。當屋面為非燃燒體(瓦、石棉、鐵皮)時,短牆高出屋面400mm。
(二)防火門
防火門可用非燃燒材料(鋼板、鍍鋅鐵皮、石棉板、礦棉)製成非燃燒體的門,也可以用燃燒材料(木板、毛氈)製成難燃燒體的門。
1.20h耐火極限的防火門,適用於防火牆及防火分隔牆上。0.90h耐火極限的防火門,適用於封閉式樓梯間,通向樓梯間前室和樓梯的門,以及單元住宅內,開向公共樓梯間的戶門。耐火極限0.60h的防火門,可用於電纜井、管道井、排煙道等管井壁上,當作檢查門。
防火門不僅要有較高的耐火極限,而且還應關得嚴密,使之不竄煙,不竄火。
考慮疏散人員和搶救物資的需要,設在疏散通道上的防火門不要採用懸吊的閘板門或側向水平的推拉門,因為這種門一經關閉,便不容易開啟,特別是在起火的條件下,用這種門容易出問題,應採用有鉸鏈向外開的平開門。
(三)防火卷簾
鋼卷簾是用扣環或鉸接的方法,把軋製成一定形狀的一些鋼板條,連成可以卷繞的鏈狀平面,卷繞在門窗口上面的轉軸箱中,形同捲起的竹簾,起火時把它放下來,擋住門、窗口以阻止火勢蔓延。
根據卷簾開啟的方向,可分為:上下開啟式;橫向開啟式和水平開啟式等三種。上下開啟式及橫向開啟式,用於門、窗洞口和房間內的分隔。水平開啟式,用於樓板孔道或電動扶梯隔間的頂蓋。
需要把卷簾放下時,只須在轉軸處將彈簧棘爪拉開,齒輪轉軸即帶動卷簾,由自重降落。一般採用卡簧或鐵銷固定在開啟的位置。
在卷簾內設置小門,對疏散少數剩餘人員和滅火人員通過是十分必要的。設計小門的方法是:在卷簾下角留有一洞口(一般為750mm×1800mm),同尺寸的小門則懸掛在卷簾的邊框上,正常情況下,門依附在專為門扇預留的壁龕內,使門不致突出牆面。
二、安全疏散
(一)安全出口的數量
為保證公共場所的安全,應設有足夠數量的安全出口。在建築設計時,應根據使用要求,結合防火安全疏散的需要布置門、走道和樓梯。設計中要研究安全出口的數量是否能夠滿足需要,同時使他們都能有天然採光,有防火隔牆和頂板的保護,便於行走,有利於很快離開火場。
一般要求建築物都應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安全出口。這樣,當一個被火堵住了,還有一個能夠通行。對於劇場、食堂、電影院、多功能廳等人員密度超過1.2人/m2的建築物,即使有兩個出口,也常會發生意外,影響安全疏散。
(二)安全出口的構造要求
1、樓梯及樓梯間
民用建築室內疏散樓梯宜設置有牆保護的樓梯間。醫院的病房、影劇院、禮堂、體育館等建築物和超過五層的其它民用建築,除門廳內的主樓梯外均應設置封閉樓梯間。疏散樓梯的最小寬度不要小於1.1m,但也不宜過寬,過寬在人員擁擠時容易跌倒,必須在中間增加扶手欄桿。
疏散用的樓梯間,宜有天然採光,不得已時應設置事故照明。為了保證樓梯間內疏散的安全,在樓梯間內,除樓梯入口的門以外,不要把其它房間的門開向樓梯間。為了保證行走安全,樓梯間內不應有影響疏散的凸出物(如散熱器等);疏散樓梯和疏散走道上的台階,不要採用扇形踏步;要在踏步外緣採取防滑措施。
2、疏散門
門應盡可能地開向疏散方向。但房間內人數不多,如60人以下,而且通過每樘門的人數不超過30人時,疏散的條件比較緩和,也可以向內開。為避免因打不開門而把人困在起火的房間內,疏散通道上的門,不應採用懸吊門或側拉門。
人員密集公共場所的入場門、觀眾廳的太平門,不要設置門檻,其凈寬不應小於1.4m,門口前後不要設置台階。太平門一定要向外開,並在內部裝置安全推閂,門關閉時只要推動橫閂,就能把上、下、左、右門栓縮進,門向外推開,便可疏散。當將橫閂往室內拉,使門呈關閉狀態時便會自動拴住,可防止關閉後由外面拉開,有利於管理。
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的疏散樓梯、太平門,應在室內安裝明顯的標志和事故照明。
(三)安全出口火災事故照明
公共場所起火,人員傷亡較大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和在安全疏散中有無火災事故照明和安全疏散標志有很大關系。因為起火後,煙霧彌漫,可見度很低,特別是熱煙作用下,人的神志不清,如果沒有事故照明和明顯的疏散標志,很容易迷失方向而導致人身傷亡。
各種安全出口,例如封閉式樓梯間、疏散走道、地下通道、消防電梯前室等,都需要有事故照明燈和指示標志,標出"太平門"或"安全出口"等字樣。
為了安全疏散,在進入安全出口處和在疏散走道內,最好到處都有疏散指示標志。指示標志,有發光型和反射型兩種。
樓梯口和太平門處的指示標志,一般設在門口上邊。
為防止事故照明燈和疏散指示標志在起火不久便被迅速燒毀,影響安全疏散,最好能把事故照明燈和疏散指示標志,安裝在非燃燒體結構或裝修的表面上。
建築物內的配變電室、消防控制室、消防泵房、排煙機房等,起火後不能停電,不準離人。必須堅持工作的地點,也需要安裝事故照明。
三、防火間距
為了防止建築物間的火勢蔓延,各幢建築物間留出一定的安全距離是必要的,這樣能夠減少輻射熱的影響,避免起火對面建築物被火烤著,並可為疏散人員和滅火戰斗行動提供活動的場地。
起火時,火在兩幢建築物間是靠飛火和熱輻射蔓延的。飛火借風力擴散得比較遠,據統計1千米以外的易燃建築仍有被點著的可能。飛火波及的范圍太大,不能作為設置防火間距的依據。
在確定防火間距時,要考慮熱輻射的影響,同時也要考慮人的因素,因為火災的發展是有階段性的。從經驗得知,火災初起階段,熱輻射作用的范圍很小,而只有火災發展到猛烈階段時其影響就變得很大了。所以,如果滅火人員能在起火後20分鍾之內,即在火災初起階段到達火場把火控制和消滅,就不需要設置大的安全距離,這是符合我國實際的,有利於貫徹節約用地的原則。
民用建築物內的可燃物較少,比廠房或庫房的火災危險性小得多,起火後對周圍的影響范圍也比較小。根據消防隊一般都能在初起階段到達火災現場的條件,以及三級耐火等級民用建築起火,熱輻射對站在7米以外滅火人員的威脅已經很大,處在8米以外的三級耐火等級建築物,如果沒有水槍冷卻,便會起火的實際,在三級與三級耐火等級民用建築之間可以採用8米;四級與四級之間可多一些,採用12米的防火間距。對一般一、二級耐火等級建築物之間的防火間距,則最小可以採用6米。這樣的距離也是滅火實戰最起碼的要求。在建築設計中,我們應該保證滿足這個最低限度的防火安全距離。在用地緊時,可封閉一些門窗;木屋檐改用非燃燒材料等輔助手段,來減少間距,滿足防火要求。
兩座建築物間的防火間距,指的是相鄰外牆間最近的那段距離。如果外牆上有突出的門廊、陽台、凸窗、木挑檐等燃燒體構件,則防火間距應從這些凸出部分的外緣算起。
兩座建築物間相對的兩外牆之間,如果其中較高的一面是防火牆,則這兩座建築物間可以不設防火間距。
Ⅵ 防爆牆一般用什麼材料
防爆牆指的是耐爆炸壓力較強的牆,也稱耐爆牆、抗爆牆。多設在有爆炸危險的廠房或倉庫中。
有防爆要求的結構幾乎全部都設計為鋼筋混凝土結構,防爆牆至少是250mm厚的混凝土牆。鋼結構中的防爆牆應於主體結構隔離,防爆牆基本都是鋼筋混凝土的。
磚標號:根據抗壓、抗折強度分為:Mu 7.5、Mu10、Mu15、Mu20四級。
砂漿標號:根據立方體抗壓強度分為:M 0.4、M1、M 2.5、M5、M 7.5、M10六級。
2、防爆鋼砼牆:理想的防爆牆。構造:厚度不應小於200mm,多為500mm、800mm,甚至1m;砼強度不低於C20;鋼筋由結構計算,但不小砼強度等級:根據立方體抗壓強度分為C 7.5、C10、C15、C20、C25、C30、C35、C40、C45、C50、C55、C60十二級。
3、防爆鋼板牆:以槽鋼為骨架,鋼板和骨架鉚接或焊接在一起。
按做法不同,分為以下四種:(1)單層或雙層鋼板防爆牆:鋼板厚不小於6mm,立柱間、橫梁間間距不應大於1.8m。(2)雙層鋼板中間填砼防爆牆:中間填砼或砂,立柱間、橫梁間間
賞
Ⅶ 內隔牆加氣混凝土砌塊牆和防爆牆混凝土實心磚牆區別
內隔牆加氣混凝土砌塊牆和防爆牆混凝土實心磚牆區別:
1、用途不同。內內隔牆加氣混凝土砌塊牆容主要是為了提高建築物的抗震能力;防爆牆混凝土實心磚牆應用於保護現有的結構、 高速公路交通管理、 防洪、 河道、 緊急防洪部署、 侵蝕控制、擋土牆。
2、建築材料不同。內隔牆加氣混凝土砌塊牆是用一種輕質多孔、保溫隔熱、防火性能良好、可釘、可鋸、可刨和具有一定抗震能力的新型建築材料;防爆牆混凝土實心磚牆可以裝滿沙子,水泥,石頭,泥土。
3、屬性不同。內隔牆加氣混凝土砌塊牆屬於輕質砌塊牆;防爆牆混凝土實心磚牆是配筋磚牆,牆厚通常為30-40cm;加厚牆基埋入地下深度應大於1m。防爆牆應能承受3MPa的沖擊壓力。
4、承重不同。內隔牆加氣混凝土砌塊牆可以作為承重牆;防爆牆混凝土實心磚牆不宜作為承重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