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氫氣濃度在3%需要用防爆電器嗎
氫氣濃度來3%需要用防爆電氣。源
按照電氣防爆國家標准,一般認為當空氣中的危險氣體濃度低於爆炸下限的25%時,被認為是安全的。氫氣的爆炸下限是4%,也就是說空氣中的氫氣濃度低於1%時被認為是安全場所。所以氫氣濃度3%的場所要用防爆電氣。
來自南陽中天防爆
② 車間使用氫氣的時的防爆問題
要看氫氣排氣口出是否在室外,排氣口處5米范圍內不要安裝電器設備。要監控排氣口燃燒,熄火後要自動重燃
③ 對氫氣,氧氣儲運有什麼規定
對氫氣,氧氣儲運有什麼規定
① 氫氣是易燃、易爆氣體,氧氣是助燃氣體,因此氫氣、氧氣儲罐不宜同間設置,氫氣、氧氣瓶不可在同間存放;氫氣、氧氣罐必須同間設置的,要留有安全距離,而且房間必須開有屋頂天窗或自然排風口。
② 氫氣、氧氣的儲間應是開放、自然通風好的房間,但應防止陽光直射氣瓶。
③ 氫氣、氧氣儲間內的照明、通風等設施應採用防爆型,開關設在倉外。要配備相應品種和數量的消防器材;禁止使用易產生火花的機械設備和工具。
④ 氮氣鋼瓶與氫氣鋼瓶存放在一起有哪些危險性.兩種轉載鋼瓶的氣體是否可以存放在一起
⑤ 氫氣管道環境電氣防爆等級
氮氣管道環境,電氣防爆等級應該是二級,因為的話,這個也是比較嚴重的液化氣,天然氣是一級
⑥ 如何安全地運輸、貯存氫氣
儲運 存於陰涼、通風倉間內。倉內溫度不宜超過30度。遠離火種熱源。防止陽光直射。應與氧氣、壓縮空氣、氧化劑鹵素等分開存放。倉間內照明通風等設施應用防爆型,開關設在倉外。並配備相應的消防器材,禁止使用易產生火花的機械設備和工具。驗收時要注意品名,驗瓶日期,先進倉的先用,輕裝輕卸,防止鋼瓶及附件破損。
運輸注意事項 採用鋼瓶運輸時必須戴好鋼瓶上的安全帽。鋼瓶一般平放,並應將瓶口朝同一方向,不可交叉;高度不得超過車輛的防護欄板,並用三角木墊卡牢,防止滾動。運輸時運輸車輛應配備相應品種和數量的消防器材。裝運該物品的車輛排氣管必須配備阻火裝置,禁止使用易產生火花的機械設備和工具裝卸。嚴禁與氧化劑、鹵素等混裝混運。夏季應早晚運輸,防止日光曝曬。中途停留時應遠離火種、熱源。
⑦ 電氣的防爆等級區分防爆區域怎麼區分
防爆等級的區分 :防爆電氣設備的防爆等級的劃分是根據設備使用的類別,爆炸性氣體混合物的溫度組別,防爆電氣設備的防爆型式來劃分的。
防爆區域的區分:按場所中存在物質的物態的不同,將危險場所劃分為爆炸性氣體環境和可燃性粉塵環境。按場所中危險物質存在時間的長短,將兩類不同物態下的危險場所劃分為三個區,即:對爆炸性氣體環境,為0區、1區和2區;對可燃性粉塵環境,為20區、21區和22區。
⑧ 氫氣裝置內使用的電氣設備如果不防爆和防爆級
礦用隔爆兼本職安全型電氣設備的防爆標志是:Exdib 防爆標志是指用於描述防爆電氣設內備的防爆等級、容溫度組別、防爆型式以及所適用區域的標識。而防爆電氣設備在有粉塵及易燃混合氣體的工作情況下,電機和電器設備絕對不能有電火花泄漏。防爆電氣設備按GB 3836標准要求,防爆電氣設備的防爆標志內容包括: 防爆型式+設備類別+(氣體組別)+溫度組別根據所採取的防爆措施,可把防爆電氣設備分為隔爆型、增安型、本質安全型、正壓型、油浸型、充砂型、澆封型、n 型、特殊型、粉塵防爆型等。
⑨ 氫氣瓶存放國家標准
氫氣瓶儲存的標准以及注意事項。
氫氣瓶應儲存於陰涼、通風的庫房,庫溫不宜超過30℃,遠離火種、熱源。防止陽光直射。氫氣瓶應與氧氣、壓縮空氣、鹵素(氟、氯、溴)、氧化劑等分開存放,切忌混儲混運。
庫房應採用防爆型電器,配備相應品種和數量的消防器材。禁止使用易產生火花的機械設備和工具。搬運和使用時輕裝輕卸,禁止敲擊、碰撞。
氫氣瓶,必須按規定每3年檢驗一次,超期未檢的氣瓶嚴禁充裝和使用。必須專瓶專用,不得挪用及代用。氫氣瓶塗深綠色油漆,禁止擅自更改氣瓶的顏色標記和鋼印。使用前要認真核對氣瓶的顏色標記和鋼印,以防誤用。
因生產需要,必須在現場(室內)使用氫氣瓶,其數量不得超過5瓶,且室內必須通風良好,保證空氣中氫氣最高含量不超過1%(體積比)。
建築物頂部或外牆的上部設氣窗或排氣孔。排氣孔應朝向安全地帶,室內換氣次數每小時不得少於3次,事故通風每小時換氣次數不得少於7次。
室內氫氣瓶與盛有易燃、易爆、可燃物質及氧化性氣體的容器和氣瓶的間距不應小於8米。與明火或普通電氣設備的間距不應小於10米。與空調裝置、空氣壓縮機和通風設備等吸風口的間距不應小於20米。與其他可燃性氣體貯存地點的間距不應小於20米。
要設有固定氫氣瓶的支架。多層建築內使用氣瓶,除生產特殊需要外,一般宜布置在頂層靠外牆處。閥門或減壓器泄漏時,不得繼續使用。閥門損壞時,嚴禁帶壓更換閥門。瓶內氣體嚴禁用盡,應保留0.05兆帕以上的余壓。
若氫氣泄漏或爆炸,應立即切斷氣源。若不能立即切斷氣源,則不允許熄滅正在燃燒的氣體。可能的話先冷卻氣瓶並將氣瓶從火場移至空曠處。氫火焰不易察覺,救護人員要防止外露皮膚燒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