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器材知識 > 現代航空偵察設備有哪些

現代航空偵察設備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1-12-18 14:42:25

Ⅰ 都有哪些方面可以實施航空偵察

強擊航空兵除專門擔負偵察任務外,在這行其他任務時,也負有偵察的責任。其所獲的情報,既為合成軍隊指揮員定下決心提供依據,又為本身的行動服務。

隨著強擊航空兵留空時間的增多和遠程作戰能力的提高,強擊航空兵將在戰役的全縱深發揮作用,並用於對敵深遠後方目標的突擊。如:打擊敵軍事工業、海軍基地、空軍基地、導彈基地、交通樞紐和其他有價值的目標等。

Ⅱ 現代的戰斗機、轟炸機、戰斗轟炸機、攻擊機、偵察機上配有哪些武器呢

殲擊機
用於在空中消滅敵機和其他飛航式空襲兵器的軍用飛機,又稱戰斗機。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曾廣泛稱為驅逐機。殲擊機的主要任務是與敵方殲擊機進行空戰,奪取空中優勢(制空權)。其次是攔截敵方轟炸機、強擊機和巡航導彈,還可攜帶一定數量的對地攻擊武器,執行對地攻擊任務。殲擊機還包括要地防空用的截擊機。但自60年代以後,由於雷達、電子設備和武器系統的完善,專用截擊機的任務已由殲擊機完成,截擊機不再發展。具有火力強、速度快、機動性好等特點,是航空兵空中作戰的主要機種,也可用於執行對地攻擊任務。早期的殲擊機是在飛機上安裝機槍來進行空中戰斗的;現代,多裝有20毫米以上的航空機關炮,還可攜帶多枚雷達制導的中距攔射導彈和紅外線制導的近距格鬥導彈和炸彈或命中率很高的激光制導炸彈,以及其他對地面目標攻擊武器。殲擊機最大飛行時速達3000千米,最大飛行高度20千米,最大航程不帶副油箱200千米,帶油箱時可達5000千米。機上還帶有先進的電子對抗設備。

發展簡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飛機首先用於戰場上空指引炮兵射擊、偵察和轟炸。隨後就出現用飛機來阻撓敵機執行上述任務的戰斗行動,形成空中的對抗。開始時只是後座的射擊員用手槍、步槍和機槍在空中相互射擊。1915年德國研製出裝有射擊協調器的福克E.I .飛機。機槍固定在機身頭部,穿越機頭的螺旋槳旋轉面射擊而子彈不會擊中旋轉槳葉。這樣,後座的射擊員被取消,駕駛飛機和射擊都由駕駛員來完成。這種飛機的出現,從根本上改變了空戰的方式,提高了飛機空戰能力。從此確立了殲擊機武器的典型布置形式。此後,殲擊機在速度、高度和火力等方面不斷改進。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殲擊機的最大飛行速度達到200公里/時,升限高度達6000米,重量接近1噸,發動機功率169千瓦,飛機配備7.62毫米的機槍。當時著名的殲擊機有德國的福克D和E、英國的S.E.5和法國的Spad等。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殲擊機的最大速度已達700公里/時,飛行高度達11公里,重量達6噸,所用活塞式航空發動機制功率接近1470千瓦。武器則由機槍發展到20毫米的機炮和空空火箭。瞄準系統已有能作前置量計算的陀螺光學瞄準具。這一時期著名的殲擊機有英國的「噴火」式,美國的P-51、P-47,蘇聯的雅克3、拉5和德國的Me-109、FW-109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德國開始使用Me-262噴氣式殲擊機,最大飛行速度達960公里/時。戰後噴氣式殲擊機普遍代替了活塞式殲擊機,飛行速度和高度迅速提高。在1950-1953年的抗美援朝中,出現了噴氣式殲擊機空戰的場面。中國人民志願軍空軍使用的米格15和美國的F-86飛機都採用後掠後翼布局,飛行速度都接近音速(1100公里/時),飛行高度15000米,飛機重量約6號,發動機推力29420牛。機載武器已發展到20毫米以上的機炮,瞄準系統中裝有雷達測距器。帶加力燃燒室外的渦輪噴氣發動機便於改善飛機外形,殲擊機的速度很快突破了音障。60年代以後,殲擊機的最大速度已超過兩倍音速,配備武器已人機炮、火箭發展為空空導彈。這一時期最著名的殲擊機有美國的F-104、F-4,蘇聯的米格21和法國的「幻影」3等。60年代中期,以蘇聯的米格25和美國的YF-12為代表的殲擊機的速度超過三倍音速,作戰高度約23000米,重量超過30噸。但是60年代後期越南戰爭、印巴戰爭和中東戰爭的實踐表明,超音速殲擊機制空戰大多是在中、低空,接近音速的速度進行的。空戰要求飛機具有良好的機動性,即轉彎、加速、減速和爬升性能。裝備的武器則是機炮和導彈並重。以後,新設計的殲擊機不再追求很高的飛行速度和高度,而是著眼於改進飛機的中、低空機動能力,完善機載電子設備、武器和火力控制系統。

現代殲擊機的特點 為了獲得優異的空中格鬥能力,現代殲擊機在性能、外形、動力裝置、機載設備、武器配備和火控系統等方面有一些新的特點。

①性能:突出中、低空跨音速機動性,在音速附近穩定轉彎率可達18度/秒,瞬時轉彎率達75度/秒;飛機在9000米高度上,速度從馬赫數0.9增加到馬赫數1.6所需時間為50-60秒;海平面最大升率達300米/秒;靜升限18000米左右;能在低空作超時速飛行;高空最大飛行馬赫數在2左右;最小飛行速度為200公里/時;最大飛行迎角可達60°;低空作戰半徑約500-600公里;飛機起飛、著陸滑跑距離小於1000米;飛機最大過載可達9g。

②設計面貌:飛機在空戰中的推力普遍大於重力(即推重比大於1),多採用低流量比的加力渦輪風扇發動機,加力推力大,重量輕,不加力工作時耗油率小。為兼顧在亞音速、跨音速、超音速范圍內都有較小的阻力,飛機採用中等後掠角、中等展弦比並帶前緣連條的薄機翼,或是採用三角形薄弱機翼。翼型相對厚度約4%,並有隨馬赫數和迎角自動偏轉的前、後緣機動襟翼(或縫翼)。正常布局(有平尾)飛機空戰時機翼單位面積載荷約3000帕(300公斤力/米2);無尾布局為2000帕。殲擊機一般為單座。為擴大駕駛員視界,採用水泡形座艙,即使在地面上也能保證將駕駛員彈射到足夠的高度,大量採用整體機內部油箱載油量約占正常起飛重量的30%。飛機操縱系統廣泛採用數字式電傳操縱的基礎上採用主動控制技術,提高飛機的作戰性能。

③武器和火控系統:現代殲擊機普遍裝有口徑 20毫米以上的航空機關炮,同時攜帶多枚雷達制導的中距攔射導彈和紅外跟蹤的近距格鬥導彈。也可攜帶2-3噸航空炸彈或其他對地攻擊武器。飛機上裝有用數字計算機控制的航空火力控制系統,它由有下視能力的脈沖多普勒雷達、慣性導航系統、大氣數據計算機等組成,可與通信導航識別綜合系統和電子對抗系統交聯。駕駛員通過平視顯示器、下視儀和多功能顯示器獲得敵我機參數的信息,控制和管理導彈、機炮、火箭和炸彈的瞄準、發射和投放。火控系統的操縱是安裝在駕駛桿和油門手柄上,便於駕駛員將飛機駕駛和空戰合為一體。由於傳遞信息的設備較多,信息量大,為減少電纜數量和信息傳遞差錯,採用多路傳輸數據匯流排。

④使用維護:殲擊機上各種機載設備和控制系統越來越復雜,維護工作量大大增加。為此,飛機表面開有大量檢查和維護用的口蓋和艙門,總面積達飛機表面積的60%。所有電子設備均採用積木式結構,有自動檢測能力,可在外場方便地更換插件。現代殲擊機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良好的可維護性。飛機平均故障間隔飛行小時已從50年代的1小時提高到3小時。每1飛行小時所需的維護工作,從50年代的30工時降低到10工時左右。

強擊機

強擊機
主要用於從低空、超低空突擊敵戰術和淺近戰役縱深內的小型目標,直接支援地面部隊(水面艦艇部隊)作戰的飛機。又稱攻擊機,舊稱沖擊機。它用於直接支援地面部隊作戰,摧毀敵方戰役戰術縱深內的防禦工事、坦克、地面雷達、炮兵陣地、前線機場和交通樞紐等重要軍事目標。強擊機具有良好的低空操縱性、安定性和良好的搜索地面小目標能力,可配備品種較多的對地攻擊武器。為提高生存力,一般在其要害部位有裝甲防護。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首先使用容克斯87俯沖轟炸機攻擊行軍縱隊和坦克等,直接支援地面部隊作戰。在戰爭後期這種飛機增設裝甲,配備37毫米口徑的航空機關炮,專門用於低空反坦克作戰。蘇聯在戰爭中也同時廣泛使用伊爾2強擊機,在支援部隊作戰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這種飛機的機身前部裝有防彈鋼板,將發動機、油箱、駕駛員射擊員完全保護起來,免受小口徑槍彈的傷害。機上裝有機槍、機炮、火箭彈,並能攜帶600公斤航空炸彈。

1944年末又生出其改型機伊爾10。20世紀50年代中期,蘇聯取消了強擊機,代之以殲擊轟炸機。50年代中期美國研製出噴氣式艦載強擊機A-4,美軍在60年代末裝備A-7強擊機,曾在越南戰爭中使用;70年代末又裝備了A-10米格27。80年代初,蘇聯開始裝備了蘇-25飛機,主要用於反坦克。中國空軍於1950年開始裝備強擊機。從60年代起,逐步換裝自行研製的強-5型飛機。它是一種單座雙發動機的低超音速飛機,裝有兩門23毫米口徑的機炮,機身內和機身下可載掛多種對地攻擊武器,最大載彈量可達2噸。

現代強擊機生存力較強,裝備有用來突擊地面目標的航空機關炮、普通炸彈、制導航空炸彈、反坦克集束炸彈和空地導彈等機載武器。多數強擊機可掛戰術核彈。有的強擊機還裝有紅外觀察儀或微光電視等光電搜索瞄準設備和激光測距儀。有的強擊機具有垂直/短距起落性能。

強擊機與殲擊轟炸機的區別,在於突防手段和空戰能力不同。強擊機的突防,主要靠低空飛行和裝甲保護,殲擊轟炸機則主要靠低空高速飛行;強擊機一般不宜用於空戰,而殲擊轟炸機具有空戰能力;強擊機用於突擊地面小型或活動目標,比使用殲擊轟炸機更有效。此外,強擊機可在野戰機場起降,而殲擊轟炸機一般需用永備機場。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多次局部戰爭的實踐表明,強擊機在復雜氣象或暗夜條件下搜索小型目標的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武器的性能還需提高,自衛能力包括裝甲和電子干擾設備等也需不斷加強和改進。

強擊機的特點是有良好的低空和超低空穩定性和操縱性;良好的下視界,便於搜索地面小型隱蔽目標;有威力強大的對地攻擊武器,除機炮和炸彈外,還包括制導炸彈、反坦克集束炸彈和空地導彈等;飛機要害部位都有裝甲保護,以提高飛機在地面炮火攻擊下的生存力;起飛著陸性能優良,能在靠近前線的簡易機場起降,以便擴大飛機支援作戰的范圍。現代強擊機有亞音速的,也有超音速的,正常載彈量可達3噸,機上裝有紅外觀察儀或微光電視等光電搜索瞄準設備和激光測距、火控系統等;有的新型強擊機已具有垂直和短距離起落能力,如蘇聯的雅克36和英國的「鷂」式強擊機。

目前,在國外,空中戰役戰術縱深攻擊任務,一般都用戰斗轟炸機;而實施近距空中支援攻擊任務,則用強擊機(攻擊機)。

轟炸機

轟炸機
用於對地面、水面目標進行轟炸的飛機。具有突擊力強、航程遠、載彈量大等特點,是航空兵實施空中突擊的主要機種。有多種分類:按遂行任務范圍分為戰略轟炸機和戰術轟炸機;按載彈量分重型(10噸以上)、中型(5-10噸)和輕型(3-5噸)轟炸機;按航程分為近程(3000千米以下)、中程(3000-8000千米)和遠程(8000千米以上)轟炸機、中近程轟炸機一般裝有4-8台發動機。機上武器系統包括機載武器如各種炸彈、航彈、空地導彈、巡航導彈、魚雷、航空機關炮等。機上的火控系統可以保證轟炸機具有全天候轟炸能力和很高的命中精度。轟炸機的電子設備包括自動駕駛儀、地形跟蹤雷達、領航設備、電子干擾系統和全向警戒雷達等,用以保障其遠程飛行和低空突防。現代轟炸機還裝有受油設備,可進行空中加油。

在飛機用於軍事後不久,人們就開始用飛機轟炸地面目標的試驗。1911年10月,義大利和土耳其為爭奪北非利比亞的殖民利益而爆發戰爭。11月1日,義大利的加福蒂中尉駕一架 「朗派樂」—道比」單翼機向土耳其軍隊投擲了4枚重約2公斤的榴彈,雖然戰果甚微,但這是世界上第一次空中轟炸。

這期轟炸任務都是由經過改裝的偵察機來進行的。炸彈或炮彈垂直懸掛在駕駛艙兩側,待接近目標時,飛行員用手將炸彈取下向目標投去,飛行員用手將炸彈取下向目標投去,飛行員用手將炸彈取下向目標投去,其命中精度可想而知。1913年2月25日,俄國人伊格爾·西科爾斯基設計了世界上第一架專用轟炸機首飛成功。這架命名為 「伊里亞·穆梅茨」的轟炸機裝有8挺機槍,最多可載彈800公手斤,機身內有炸彈艙,並首次採用電動投彈器、轟炸瞄準具、駕駛和領航儀表。1914年12月,俄國用 「伊里亞·穆羅梅茨」組建了世界第一支重型轟機部隊。於1915年2月15日首次空襲波蘭境內德軍目標。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轟炸機得到迅速發展和廣泛使用。當時轟炸機的時速不到200公里,載彈量1噸左右,多為雙翼機。

第二次世界,轟炸機又有新發展,裝有4台發動機的重型轟炸機是轟炸機發展到新水平的標志,載彈量可達8—9噸,航程為2600—7000公里,其中尤以美國的B—29最為超群顯赫,它不僅是投向廣島、長崎兩顆原子彈的載機,投下大批燃燒彈,造成著名的東京大火,十幾萬日本平民傷亡也是B—29r 「赫赫戰果」。

噴氣式轟炸機——噴氣式轟炸機是在40年代初由德國首先研製成功。梅塞施米特公司研製的Me—262型噴氣式戰斗機於1942年7月首次試飛,後來由於希特勒的堅持,Me—262曾被用來執行轟炸任務,它可載兩枚重500公斤人炸彈,在這同時,德國阿拉多公司研製了另一種Ar—234型噴氣式轟炸機,可載彈1400公斤。Me—262和Ar—234是最早的、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僅有的兩種噴氣轟炸機。

超音速轟炸機——超音速轟炸機是由美國研製出來的50年代,美國為了與蘇聯相對抗,研製了以高空高速突防、深入蘇聯縱深地帶投擲核彈、執行戰略轟炸任務的—58型轟炸機。B—58於1956年11月首次試飛,它的最高時速達2100公里,為音速人2倍,可載彈5000公斤以上。

「隱身」轟炸機—— 「隱身轟炸機首先由美國研製成功,美國洛克韋爾公司研製的B—IB型變後掠翼戰略轟炸機是世界上第一種具有部分 「隱身」功能的轟炸機。B—IB在飛機外形、塗料和發動機的進、噴氣口形狀上作了防雷達各紅外線探測處理,這就使它在敵方的雷達和紅外線探測器面前,具有了一定的 「隱身」作用。

第一種真正的 「隱身」轟炸機是美國的F—117戰術轟炸機。美國洛克希德公司從70年代中期開始執行秘密研製 「隱身」戰斗機的 「臭鼬工程」計劃。1977年原型機試飛成功,1981年定型投產。F—117外型奇特,翼身融為一體,整個機身表面幾乎全部由多個小平面拚命而成,可將雷達波以各種角度散射,不能形成有效的回波。機身採用了大量統計表合材料。並塗有隱身塗料。這就使得F—117基本上不會被雷達和約外線探測裝置所發現。F—117原本是作為戰斗轟炸機而設計的,但由於它優異的 「隱身」功能,敵機幾乎不可能發現它並與它進行空戰,加上它飛行靈活性不夠,所以它實際是被用來執行夜間轟炸任務的戰術轟炸機。在美國入侵巴拿馬和海灣戰爭轟炸伊拉克的空襲中,美國多閃成功地使用F—117執行轟炸任務,而一次也沒有被對方探測到。

美國戰略空軍和諾斯羅普公司研製成功另一種 「隱身」戰略轟炸機B—2是一種純粹 飛翼」式飛機,它的機身、機翼、發動機融為一體,既無水平尾翼,也無垂直尾翼,據稱它的航程達12 000公里,載彈量達34噸,造價高達5.7億美元,堪稱世界之最。

戰斗轟炸機——戰斗轟炸機又稱殲擊轟炸機。它是既能執行轟炸任務,又能執行空戰任務的飛機。

1915年,德國的 「齊柏林」飛艇不斷地轟炸英國本土,英國臨時將3架泰洛伊德小型戰斗機改裝,攜帶炸彈成功地攻擊了德國的飛艇基地。這是戰斗轟炸機的最早起源。40年代末,最先冠以 「戰斗轟炸機」這一名稱的是美國的F—80,它在朝鮮戰場上多次執行轟炸和空戰的雙重任務。早期的戰斗轟炸機都是由戰斗機改裝的。

第一種專門設計的戰斗轟炸機,是美國於1955年首次試飛的F—105 「雷公」式戰斗轟炸機。它最多可載5900公斤炸彈,還可攜帶核彈。F—105在越南戰場上大量執行轟炸和空戰任務。

70年代後,美、蘇、法等國戰斗轟炸機,其載彈量和航程相當於輕型或中型轟炸機,它們裝有先進的電子設備和空對空導彈,飛行性能提高,其空戰能力也遠高於以前的專用戰斗機。

Ⅲ 現代偵查技術是如何進行分類的

現代偵察技術有多種分類方法,通常分為以下四類:
1、偵查任務、性質、范圍、情報使用和所引起的作用不同:戰略偵察、戰役偵察和戰術偵察;
2、偵察設備的運載工具及其使用的不同:地(水)面、水下、空中和空間四個偵察系統;
3、根據遙感設備的技術原理不同:光學(可見光、多光譜、紅外、微波)、電子、聲學偵察等。
4、偵察活動的方式的不同:武裝偵察監視、諜報偵察監視、技術偵察監視;
現代科學技術特別是高技術的發展,使軍事偵察與監視的技術水平和能力有了極大提高。現代偵察設備器材或偵察探測系統有可見光、微波、紅外、聲學偵察探測設備;並可部署在地面、海上、水下和空中、太空。利用高性能的偵察探測系統可進行全時域、大空域及覆蓋全偵察與監視,可迅速、准確、全面掌握敵方情況。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現代偵察監視技術的發展,現代偵察監視技術已成為軍事高技術重要領域。

Ⅳ 反潛飛機的武器裝備有哪些

反潛飛機又叫反潛機,是反潛飛行器的一種。反潛飛行器是專門用來反擊敵方潛艇的。嚴格地說,反潛飛行器包括反潛飛機、反潛直升機和反潛飛艇等。反潛飛行器的反潛本領來自於它裝有搜索和攻擊潛艇的設備和武器。

對付水下潛艇,使用一般的光學和無線電偵察設備是無能為力的,因為水會吸收光波和無線電波。幸虧科學家發明了聲吶探測器,它可以通過聲音來尋找潛艇。

現代反潛機除了裝備有聲吶外,還裝有反潛搜索雷達、磁探測器和紅外線探測器,以及電子干擾和照明系統等。

反潛機的武器裝備除了普通炸彈外,還有深水炸彈、魚雷、水雷和火箭等,可以說它兼具偵察機、轟炸機和攻擊機的功能。

反潛機從起落地點來分,共有岸基、艦載和水上飛機三大類。

岸基反潛機和陸上飛機一樣,在陸地起落。

艦載反潛機是在航空母艦上起落的飛機,它除了具有反潛設備外,還具有在航空母艦上起落的本領。

水上反潛機是一種能在水上起落的飛機,即水上飛機。它除具有反潛性能外,還具有在水上起落的特點。

Ⅳ 以下可以執行航空偵察任務的裝備有哪些

偵察機(reconnaissance aircraft)是專門用於從空中進行偵察、獲取情報的軍用飛機,是現代戰爭中的主要偵察工具之一。飛機誕生後,最早投入戰場所執行的任務就是進行空中偵察。因此,偵察機是軍用飛機大家族中歷史最長的機種。偵察機按遂行任務范圍,又可分為戰略偵察機和戰術偵察機。
主要裝備
偵察機一般不攜帶武器,主要依靠其高速性能和加裝電子對抗裝備來提高其生存能力。通常裝有航空照相機、前視或側視雷達和電視、紅外線偵察設備,有的還裝有實時情報處理設備和傳遞裝置和目前最先進的合成孔徑雷達。偵察設備裝在機艙內或的吊艙內。偵察機可進行目視偵察、成相偵察和電子偵察(見電子對抗飛機)。成相偵察是偵察機實施偵察的重要方法,它包括可見光照相、紅外照相與成相、雷達成相、微波成相、電視成相等。

Ⅵ 現代偵察技術的概念

一、手段多樣的陸地偵察
陸地偵察是傳統的偵察方式之一,它主要由武裝偵察分隊、無線電技術偵察分隊、諜報站、特種作戰分隊、兩棲偵察部隊、邊防觀察哨、雷達觀測站、邊防情報站、遙感偵察站,以及直升機偵察分隊、無人機偵察分隊等多種力量協同實施。地面偵察的主要手段有觀察、潛聽、搜索、火力偵察、捕俘和審訊、秘密偵察、戰場技術偵察等。捕俘和審訊在地面偵察中最具特色,有時甚至是最有效的一種偵察方式。盡管現代戰爭中高技術武器裝備層出不窮,但地面偵察的作用仍不可忽視。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多國聯軍向伊科邊境派遣了大量的地面偵察力量及負有戰場偵察任務的特種作戰部隊。地面偵察力量不僅進一步充實了戰場指揮官所需的戰役戰術情報,而且及時校正了衛星和航空情報在分辨真假目標時所存在的偏差。
二、能長時間活動的海上偵察
海上偵察主要包括水面艦艇偵察和潛艇偵察兩種方式。水面艦艇主要擔負查明敵方艦艇、潛艇和飛機的位置、運動情況等任務,其主要偵察手段有雷達偵察、聲納偵察和電子偵察等。除普通水面艦艇外,部分國家還建造有專門擔負海上偵察任務的電子偵察船或海洋監視船。監視船主要執行全球海洋監視任務,運用拖曳陣式感測器監視系統,可對水下活動的潛艇進行辨別、存檔,僅美國海軍目前就有20餘艘海洋監視船在服役。潛艇偵察主要指深入到敵方海岸、基地和防禦縱深內的海區實施偵察;其活動時間長,自給力強,能夠對敵進行長時間的監視與偵察,受氣象條件影響小。冷戰期間,美蘇兩國為隱蔽地偵察對方的軍事實力及戰略動向,均有針對性地向特定海域派出為數眾多的海洋調查船、海洋監視船、核動力潛艇等海上偵察力量來搜集情報。去年8月,俄海軍「庫爾斯克」號核潛艇在巴倫支海演習時突然發生事故沉沒時,美國海軍核動力攻擊潛艇「孟菲斯」號和另外一艘攻擊潛艇就正在出事海域附近對俄北方艦隊進行監視。
三、應用廣泛的航空偵察
航空偵察是當今世界應用最廣泛的一種偵察方式。航空偵察按飛行平台分為飛機(包括無人機)偵察和氣球偵察;按任務性質分為戰略偵察、戰役偵察和戰術偵察;按偵察手段分為照相偵察、目視偵察和電子偵察等。航空偵察在組織實施時,通常分為例行偵察和專項偵察兩種方式。例行偵察是對敵方進行不間斷的監視性偵察,其活動規律性強,活動區域、出動時間與飛機出動頻率等在一個時期內相對固定,但有時會隨著對情報搜集重點的變化和局勢的變化而變化。如美軍偵察飛機幾十年來,一直對我沿海和內陸進行航空偵察,搜集我方情報。專項偵察則是為獲取敵方某一時間段內兵力活動情報或某一地區的情報所臨時實施的偵察。專項偵察目標明確,重點突出,而且其偵察力量相對較強。特別是當偵察對象國組織大規模軍事演習或是兵力調動頻繁時,偵察一方通常會組織高強度的專項偵察。
四、覆蓋面大的空間偵察
空間偵察又稱為航天偵察和衛星偵察,由於衛星偵察覆蓋面大,范圍廣,不受國界和地理條件限制,且偵察速度快,提供情報確切可靠,衛星偵察已成為軍方主要軍事情報來源和作戰指揮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偵察衛星主要分為電子偵察衛星、軍事成像衛星、導彈預警衛星、海洋監視衛星和核爆炸探測衛星等。對於重要目標,偵察衛星能保持每天在其上空運行1—2次。海灣戰爭期間,美國及多國部隊在外層空間用於偵察的各種軍事衛星共約37顆,涉及美國的12個軍事衛星系統及部分民用通信和遙感衛星系統。其中,供海灣地區美軍使用的偵察衛星就有5種類型18顆,在外層空間構成了龐大的衛星監視網,能及時掌握伊軍調動、部署變化和對伊空襲戰果情況,向多國部隊提供准確可靠的情報。
五、神通廣大的無線電偵察
無線電技術偵察又稱為信號偵察,被稱為除了陸、海、空、天之外的「第五維偵察空間」。無線電技術偵察通常是通過設在全球各地的固定偵聽站和測向站來實現對無線電信號的偵聽和測向的,從其工作性質和工作方式可分為線電偵聽、無線電偵收和無線電測向三大類。其中,無線電偵聽是指對敵方的無線電通話進行截聽;而無線電偵收的目標則是敵方的無線電電報、電傳、電視和傳真等圖像信號;無線電測向則是通過專用設備對敵方的無線電發射機進行定位,繼而掌握敵方重要目標的位置。無線電偵聽、偵收和測向三者的有機結合能夠實時有效地掌握敵軍情報,直接為作戰行動提供保障。

Ⅶ 什麼是航天偵察

航天偵察
space reconnaissance

利用航天器上的光電遙感器和無線電接收機等偵察設備,獲取偵察情報的技術。航天偵察是在航空偵察和航天技術以及遙感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59年和1962年,美國和蘇聯分別發射了第一顆偵察衛星。此後發展特別迅速,僅以照相偵察衛星為例,到80年代中期其地面目標解析度可達0.15~0.3米。航天偵察已成為現代戰略偵察的主要手段。航天偵察主要擔負戰略偵察任務,也可執行戰術偵察任務或為戰術偵察情報提供旁證材料。航天偵察的特點是:①軌道高,發現目標快,偵察范圍廣。②可長期、反復地監視全球,也可定期或連續地監視某一地區。③可在短期內或實時地提供偵察情報,能滿足軍事情報的時效性的要求。④不受國界和地理條件的限制。航天偵察按使用的航天器可分為衛星偵察和載人航天偵察。按其偵察功能可分為照相偵察衛星、導彈預警衛星、電子偵察衛星、海洋監視衛星、核爆炸探測衛星等。航天偵察系統分為空間和地面兩部分。前者包括偵察設備和運載它們的航天器,以及向地面傳輸偵察信息的跟蹤和數據中繼衛星;後者包括地面測控站、信息接收站和偵察信息的處理和判讀分析中心。

Ⅷ 偵察探測系統包括哪些

戰場偵察雷達、無人機、衛星現代偵察技術可以分為四個系統:

一、地(水)面偵察監視技術。它是指在陸地(水)上進行的偵察與監視。其主要手段除傳統的光學偵察外,還有無線電通信偵察、雷達偵察、地面傳達偵察等。

二、水下偵察監視技術。它是指利用水下偵察設備探測水下各種目標。水下偵察設備分為水聲探測設備和非聲探測設備。目前,水下激光探測處於探索階段。

三、空中偵察監視技術。它是指利用航空器在環繞地球的大氣空間時對敵方軍隊及其活動、陣地、地形等情況進行的偵察與監視,具有靈活、機動、准確和針對性強的特點。

四、空間偵察監視技術。它是指利用航天器的光電遙感器和無線電接收機等偵察設備獲取情報的技術。它的特點是軌道高、發現目標快、偵察范圍廣。可以長期反復地監視全球,也可定期或連續地監視某一區域。它不受國界和地理條件的限制。

(8)現代航空偵察設備有哪些擴展閱讀:

其偵察圖像數據還是等到載機返回地面後,再送到英國空軍的「地面圖像處理系統」進行處理。因此,影響了獲取偵察圖像的實時性。在2004年,中空型的「聯合偵察吊艙」採用數字式的圖像記錄器(取代現有的視頻記錄系統)。

偵察吊艙的數據就可以實時地傳送到各有關用戶。對以色列來說,1991年的伊拉克戰爭,以色列數次遭受伊拉克彈道導彈的攻擊。戰爭的教訓,促使以色列加快發展能夠探測這種快速安裝和拆洗的導彈發射架的雷達型偵察吊艙。

以色列埃爾塔公司研製成功了「戰術全天候遠距離捕獲」(TACL)合成孔徑雷達吊艙。該吊艙長度約4.9米,重量600千克,雷達的工作頻段為X波段,天線採用機械掃描方式(方位為180°),在9000米的高度,作用距離為55千米,最遠的作用距離為166千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偵察監視技術

Ⅸ 現代偵察監視系統有多種,屬於航空偵察的有.a 戰斗機 b 無人機 c 衛星 d gps

1、現代偵察監視系統有多種,屬於航空偵察的有無人機;

2、航空偵察是指使用航空器在環繞地球的大氣層內,對敵方活動、陣地等情況進行的偵察與監視;

3、航空偵察使用的平台有:飛機、飛艇、漂浮氣球,系留氣球和旋翼升空器等,其中又以有人駕駛偵察機、偵察直升機、無人駕駛偵察機和預警機為主,用於執行戰略、戰役、戰術偵察任務。

(9)現代航空偵察設備有哪些擴展閱讀:

無人機實際上是無人駕駛飛行器的統稱,從技術角度定義可以分為無人固定翼飛機、無人垂直起降飛機 、無人飛艇、無人直升機、無人多旋翼飛行器、無人傘翼機。

與有人駕駛飛機相比,無人機往往更適合那些太「愚鈍,骯臟或危險」的任務。民用方面,無人機+行業應用,是無人機真正的剛需;目前在航拍、農業、植保、微型自拍、快遞運輸、災難救援、觀察野生動物、監控傳染病、測繪、新聞報道、電力巡檢、救災、影視拍攝、製造浪漫領域的應用。

無人機可實現高解析度影像的採集,在彌補衛星遙感經常因雲層遮擋獲取不到影像缺點的同時,解決了傳統衛星遙感重訪周期過長,應急不及時問題。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航空偵察

閱讀全文

與現代航空偵察設備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壓力信號反饋裝置的作用 瀏覽:286
儀錶板綠色什麼意思 瀏覽:206
消防預作用裝置控制盤說明書 瀏覽:383
掛車儀表顯示pto是什麼意思 瀏覽:89
暖氣進水回水閥門開度 瀏覽:629
mbr一體化設備要多少錢 瀏覽:878
iapp工具箱 瀏覽:24
機械圖紙上g代表什麼意思 瀏覽:410
收獲機械是指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65
鑄造材料有限公司怎麼開稅票 瀏覽:936
柳州機械行業有多少家國企 瀏覽:329
上海供水設備哪裡有 瀏覽:969
沈陽磨損體積測量儀器什麼價格 瀏覽:553
2000年建築施工儀器包含哪些 瀏覽:209
設備和安裝簽訂在同一個合同里怎麼交稅 瀏覽:379
電動機動力傳動裝置 瀏覽:946
常州二手設備市場怎麼走 瀏覽:736
浙大機械學院為什麼比上交差 瀏覽:34
如何識別東成電動工具假貨 瀏覽:773
滾筒軸承磨損如何修復 瀏覽: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