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不銹鋼為什麼能在焊口上腐蝕
你說的這種情況抄一般都是說的奧氏襲體不銹鋼。平時接觸的材料大部分屬於這個范疇。因為奧氏體不銹鋼在400-850度的范圍內緩慢冷卻時,在晶界上會有高鉻的碳化物Cr23C6析出,造成碳化物鄰近部分貧鉻,引起晶間腐蝕傾向,這一溫度稱為敏化范圍。
如果想減少這個影響,在不銹鋼剛剛焊完後,迅速將冷水澆高溫下的不銹鋼焊縫,可將影響因素降至最小。
注意了,這是與碳鋼完全相反的情況,如果碳鋼焊縫熱態澆水,立即開裂。
Ⅱ 1Cr18Ni9等不銹鋼焊接接頭產生晶間腐蝕的原因是什麼怎樣防止接頭的晶間腐蝕
敏化效應,也就是貧鉻
1,選用C低鉻高一規格的焊條如309L
2,焊後熱處理
Ⅲ 18—8不銹鋼產生晶間腐蝕的原因和阻止方法
18-8不銹鋼產生晶間腐蝕的原因和阻止方法:
晶間腐蝕出現於某些特殊的合金中,通常當它們在焊接或熱處理期間加熱到其敏感溫度區時即可能會發生晶間腐蝕。
晶粒間界是結晶學取向不同的晶粒間紊亂錯合的界城,因而,它們是鋼中各種溶質元素偏析或金屬化合物(如碳化物和δ相)沉澱析出的有利區城。當諸如某些不銹鋼合金加熱到425-870℃,鉻的碳化物即會在晶粒邊界析出。導致碳化物附近出現貧鉻區同時影響晶界區的鈍化性。
在特殊介質中,如硝酸或高溫水中,可能出現低鉻區的溶蝕現象。晶粒是以一種砂糖似的表面出現的。當用一取樣器擦過時,它們很容易被擦掉。不銹鋼和鎳合金的晶間腐蝕可以通過採用低碳合金、加入碳化物形成元素如鈦或鈮,或利用穩定化退火來使之避免。晶間腐蝕是一種有選擇性的腐蝕破壞,它與一般選擇性腐蝕不同之處在於,腐蝕的局部性是顯微尺度的,而宏觀上不一定是局部的。晶界上優先腐蝕,雖然外觀上保持著金屬光澤,但晶粒間漸漸失去聯系以致晶粒脫落。
晶間腐蝕的影響因素:金屬的化學成分和金相組織。含碳量愈高,愈易產生晶間腐蝕。鐵素體的存在可以防止晶間腐蝕,但晶粒度過大則會加速晶間腐蝕。焊前鋼材的受熱情況,若鋼材受過550~850℃的預熱,則易發生晶間腐蝕。焊接、使用過程中存在應力。在中等氧化性環境中易產生晶間腐蝕。
為此,應選用穩定性好的低碳不銹鋼,極低含碳量和較高鈦、鈮、鉭、鋯含量的焊接材料,但該種焊縫強度低且易產生熱裂。
Ⅳ 奧氏體鋼焊接接頭易在什麼部位產生晶間腐蝕,其產生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主要在熱影響區和焊縫區易產生晶間腐蝕,主要原因是焊接過程中接頭和熱影響版區長時間地停留在450-850℃的范權圍,這個溫度是不銹鋼的敏化溫度范圍,不銹鋼中Cr元素和C元素結合和Cr23C6的晶間析出物,6個碳原子要結合23個Cr原子,大量消耗了不銹鋼耐熱耐腐蝕的合金元素,導致晶界上嚴重貧鉻,晶間腐蝕由此產生。
Ⅳ 不銹鋼材質焊接容易出現裂縫的原因都是什麼呢
晶間腐蝕:根據貧鉻理論,焊縫和熱影響區在加熱到450-850℃敏化溫度區時在晶界上析出碳化鉻,造成貧鉻的晶界,不足以抵抗腐蝕的程度。焊接時就會出現裂縫。
應力腐蝕開裂:應力腐蝕開裂是焊接接頭在特定腐蝕環境下受拉伸應力作用時所產生的延遲開裂現象。奧氏體不銹鋼焊接接頭的應力腐蝕開裂是焊接接頭比較嚴重的失效形式,表現為無塑性變形的脆性破壞。
焊縫金屬的低溫脆化:對於奧氏體不銹鋼焊接接頭,在低溫使用時,焊縫金屬的塑韌性是關鍵問題。此時,焊縫組織中的鐵素體的存在總是惡化低溫韌性。
(5)為什麼不銹鋼焊接頭會產生晶間腐蝕擴展閱讀:
奧氏體不銹鋼通常在常溫下的組織為純奧氏體,也有一些為奧氏體+少量鐵素體,這種少量鐵素體有助於防止焊接熱裂紋。
防止焊接裂紋措施:
盡量使焊縫金屬呈雙相組織,鐵素體的含量控制在3-5%以下。因為鐵素體能大量溶解有害的S、P雜質。
盡量選用鹼性葯皮的優質焊條,以限制焊縫金屬中S、P、C等的含量。
採用低碳或超低碳的焊材,如A002等;採用含鈦、鈮等穩定化元素的焊條,如A137、A132等。
由焊絲或焊條向焊縫熔入一定量的鐵素體形成元素,使焊縫金屬成為奧氏體+鐵素體的雙相組織,(鐵素體一般控制在4-12%)。
減少焊接熔池過熱,選用較小的焊接電流和較快的焊接速度,加快冷卻速度。
對耐晶間腐蝕性能要求很高的焊件進行焊後穩定化退火處理。
Ⅵ 在有腐蝕介質的環境下工作的碳鋼與不銹鋼焊接接頭哦你故意評定是否需要做晶間腐蝕
晶間腐蝕是奧氏體不銹鋼在可能遭遇氯離子應力腐蝕環境下才需要做。一般在碳鋼與不銹鋼異種鋼焊接接頭不得用於氯離子環境。
Ⅶ 為什麼經受焊接的奧氏體不銹鋼有晶間腐蝕,而不焊接的不銹鋼
自上世紀二十年代工業界採用奧氏體不銹鋼以來,發現這類鋼焊接後,溫度為450℃~800℃的熱影響區在許多介質中產生晶間腐蝕。這些介質主要是熱的濃度為50%~65%的硝酸,含銅鹽和氧化鐵的硫酸溶液、熱有機酸等。後來發現這類鋼在450℃~800℃工作,或在該溫度下進行時效處理(或保溫或緩慢冷卻)時,也會得到由於焊接加熱的同樣效果。這種時效處理會導致不銹鋼晶間腐蝕的敏感性,所以又稱敏化處理。而把容易引起晶間腐蝕的溫度區間450℃~800℃稱為敏化溫度。
近年來的研究證明,這種腐蝕形式不僅在鉻鋼、鉻鎳鋼中存在,而且在鎳、銅、鋁基合金中也存在。晶間腐蝕產生的原因是晶界和晶內的化學成分不均勻性。
在不銹鋼和鎳基合金中,晶間腐蝕的機制可以分為三種基本類型:一是腐蝕與保證材料在該介質中耐蝕的元素沿晶界區貧化有關;二是腐蝕與沿晶界析出物的化學穩定性有關;三是腐蝕由降低基體耐蝕性的表面活性元素沿晶界偏析所引起。
奧氏體不銹鋼晶間腐蝕主要是在敏化溫度區間內容易導致沿晶界析出連續網狀富鉻的(Cr,Fe)23C6。從而使晶界周圍基體產生貧鉻區,貧鉻區的寬度約為10-5cm。在析出(Cr,Fe)23C6時間不太長的時間內,由於鉻的擴散速度較慢,貧鉻區得不到恢復。貧鉻區的產生使得晶界附近的鉻含量被降低到n/8量限度以下,因而貧鉻區成為微陽極而發生腐蝕。若在敏化溫度范圍內長期加熱,則可通過鉻的擴散消除貧鉻區,晶間腐蝕傾向可以被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