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銹鋼知識 > 不銹鋼大馬士革怎麼鍛造

不銹鋼大馬士革怎麼鍛造

發布時間:2021-02-16 18:36:56

㈠ 大馬士革刀製作工藝

匠人工坊與大馬士革刀製作工藝
位於地中海東岸的大馬士革,是世界上有人居住的最古老城市。從公元3世紀至17世紀,大馬士革一直是整個西方世界最著名的金屬冶煉鍛造和兵器製造中心。大馬士革工匠純手工打造的「大馬士革刀」,被後世稱為世界第一名刃。
公元13世紀,成吉思汗和他的孫子旭烈兀兩次率大軍西征,大馬士革和周邊的諸多城市遭受重創。蒙古軍下令屠城,只有技藝精湛的工匠可以保存性命,但必須跟隨蒙古軍回京。就這樣,一大批技術精湛的工匠被擄掠回京城大都(今北京)。與此同時,元朝下令在大都以南約300里處興建城池,起名保定,意為「保衛大都,安定天下」。許多從大馬士革擄掠來的工匠,編為「匠戶」,被安排在保定,專門為京城的王宮貴族打造奢侈品,並為軍隊製造兵器。匠戶由政府發放補助,但必須「父傳子承,世代為匠」。大馬士革鋼的製作工藝由此傳入中國,開始生根發芽。值的一提的是,在元朝以前,也偶有大馬士革刀作為戰利品或者商品流入中國,但是成規模的引進大馬士革刀製作技術,開始生產大馬士革鋼,卻是從元朝開始,以保定為起點。由於「匠戶」禁止遷徙,大馬士革鋼的用途又比較有限,時至今日,這項工藝在國內並沒有得到廣泛的傳播。匠戶制度直到清朝順治年間被明令廢除,匠戶重獲自由,同時失去了政府的供養,多數匠戶轉做其他行業,只有極少數家族一直以父傳子承的方式延續著這項手藝。
保定上谷冷兵器研究會是國內唯一以大馬士革工藝為主要研究方向的民間社團。秘書長上谷布衣先生,以及研究會諸多學者,對大馬士革(鋼)刀製作工藝在中國的延續和發展做了大量調查和研究,並集合掌握這項技術的現代工匠,成立匠人工坊,傳承古法,培育新人,製作真正純手工鍛造的大馬士革鋼。匠人工坊手工製作的大馬士革鋼刀,每一把都可謂「削鐵如泥」,剁鐵絲、戳鐵桶,PK所謂「龍泉劍」,如砍瓜切菜一般。
目前,匠人工坊集合了30多位技藝精湛的大馬士革制刀工匠,主要打造大馬士革工藝刀、戶外刀、茶刀,及文玩收藏品。由於是純手工製作,產量較小,但工坊秉承匠人精神,嚴格遵循傳統的大馬士革鍛造工藝,每一件作品都上百道工序和嚴格的測試和檢驗,匠人工坊純手工大馬士革工藝品,正日益受到國際冷兵器界和收藏界的重視,傳奇的大馬士革製作工藝,經過上千年的發展和延續,正在中國煥發新的生機。

㈡ 大馬士革鋼的詳細煉制工藝

一樓的第二句話純屬扯淡啊,雖說已經失傳,但也不是花紋鋼啊!,雖然都屬花紋鋼,但這屬於鑄造型花紋鋼,與中國和日本的不同,中國的是焊接型花紋鋼,日本是淬火型花紋鋼。現代大馬士革鋼都是用的現代科技製造,但是花紋也是磨不掉的。。。-----下面進入正題1、烏茲鋼的冶煉

西方學者莫里斯·隆巴哈認為印度人在公元一世紀左右就已經可以生產烏茲鋼了。但是人類最早開始冶煉鐵礦的時候尚不能建設巨型的豎爐,只能建立大約一人多高上面有開口的饅頭型圓爐,烏茲鋼的原產地印度也是如此。這種圓爐在印度的實物一般只有1米多高,用泥土和石塊壘成,在爐子的旁邊有用來鼓風的幾個羊皮囊,冶煉時將印度原產或非洲東海岸柏柏爾人控制區出產的優質磁鐵礦和木炭、竹炭一層疊加一層的倒進爐里,倒滿為止,點火後用皮囊鼓風,大約5~6個消小時之後燃燒停止,由於爐溫只有1000℃,鐵礦石只能被還原成一些間雜著各種雜質的熟鐵塊沉到爐底,將爐子拆毀才能取到。這種熟鐵塊被稱為海綿鐵,海綿鐵硬度極軟根本不能用來製作實戰刀劍,那麼印度工匠是利用什麼方法冶煉鋼材的呢?答案就是利用一種特殊的坩鍋來將海綿鐵滲碳成為鋼材。
2、 烏茲鋼刀劍的鍛造技術
由於中東地區使用煤礦的歷史很晚,所以當地鍛造刀劍的主要燃料是木炭,據說最好的木炭是由松木燒制而成的,因為木炭不含硫,所以是最好的金屬鍛造燃料,但是在缺少植被的中東地區,木炭就更顯得彌足珍貴了。在開始鍛造刀劍之前,刀匠師傅們會根據所要鍛造刀劍的大小決定使用幾塊烏茲鋼原餅。烏茲鋼原餅的大小重量各不相同,所以製造短刀劍時使用一塊或半塊原餅,鍛造長刀劍時則一般需要兩塊原餅。鍛造時將原餅放入長方形的木炭爐中加熱到合適的溫度(不可太高否則烏茲鋼本身的花紋就會消失殆盡,據說是300攝氏度左右),然後以原餅圓心為中央將原餅展開成弧形或直線形(圖片2,鍛打的工序),用大鐵錘奮力(由於烏茲鋼含炭量過高,在沒有機械力鍛錘的時代,鍛造極其困難)鍛打原餅,使原餅中的雜質隨著碳分被擠出同時鋼材的組織進一步緻密化,由於鋼鐵的散熱,鍛打過程需要數十次的反復加熱,直到原餅變成所需刀劍的大致形狀為止,然後刀身整體還要經過鏘磨修形才能顯現出所需刀劍的精細形狀。鍛造這一工序只是賦予了刀劍形體上的外貌,此時刀劍尚未得到靈魂,刀劍的靈魂將在最後一道工序中得到灌注,那就是「淬火」。
3、淬火和研磨
鍛造完成後刀匠才能開始對刀劍進行淬火和研磨,根據1825年駐敘利亞北部地區總領事巴克先生(barker)在《兵器製造、研磨及武器出售手記》中記述了大馬士革地區刀劍的淬火和研磨技術。在當地買到了兩把烏茲鋼刀劍,但是由於刀身上有些地方已經上銹,所以巴克先生雇來當地刀匠對刀劍從新研磨。借這這一機會,西方人目睹了烏茲鋼刀劍的淬火和研磨過程:根據刀匠師傅的要求從新淬火和研磨的過程在太陽升起前的黎明十分開始,因為如果陽光過於強烈則會影響刀劍加熱後的輻射火色,首先刀匠師傅在地上用石頭圍起的范圍內燃起與刀劍等長的一堆松木炭火,用扇子不斷的扇風助燃,直到炭火全部燃燒起來為止;然後刀劍師傅用鐵鉗夾住刀劍的刀莖部分,將刀劍埋入木炭中,接著用扇子在刀劍腰部附近的炭火上扇風助燃,直到刀匠師傅認為刀劍達到了淬火所需要的溫度為止(這一時間全靠刀匠師傅的經驗掌握),等刀劍的輻射火色變成草莓的艷紅色時迅速將刀劍抽出炭火放入一個長140cm左右充滿淬火溶液的木槽內,木槽內的淬火溶液是由芝麻油、綿羊油、純臘和瀝青等混合而成的,近似於現代工業使用的淬火油(使用油淬是因為烏茲鋼含炭量過高用水淬火可能會斷裂),熾熱的刀劍浸入淬火液的時候劈啪作響,同時油煙蒸騰,刀刃迅速硬化,刀匠師傅讓刀劍在淬火油中冷卻數十秒之後將刀劍提出木槽,在未完全冷卻的炭火上快速擦過,以去除殘余的油脂,同時刀劍得到了回火從而更不易折斷。接著就是研磨師傅的工作了,研磨師傅會用一塊木頭蘸著油和鋼石粉末不斷的摩擦刀劍全身,然後用赤鐵礦粉將刀劍精細拋光,用石灰和草灰水去除刀劍身上的油跡。最後用沙格礦溶液(Zagh應該是一種鉛酸鹽化物,溶液顯弱酸性,據說用檸檬汁亦可。)塗抹刀劍,在弱酸的腐蝕作用下烏茲鋼獨有的黑白或灰白相間的花紋出現了,拋光完成將刀劍擦拭乾凈、上油即可。烏茲鋼花紋大致可分為如下幾類:1、雪花紋,2、發絲紋或波浪紋,3、網狀,4、也是最著名的烏茲鋼花紋——天梯紋,在刀劍的身面上橫亘數道波浪形花紋,使得整把刀劍就像一道登天的天梯一般。由於烏茲鋼花紋的繁復華麗,所以有人將烏茲鋼刀劍愛稱為「鋼鐵的絲綢」、「大馬士革的星空」。 大馬士革軍刀鋒利無比的秘密:納米技術 德國德累斯頓技術大學物理學教授鮑夫勒聲稱已經發現了大馬士革軍刀鋒利無比的秘密,他稱這是一項中世紀的納米技術。
德累斯頓技術大學的科研人員把由17世紀波斯著名鍛造家烏拉打造的軍刀上提取的一段樣品放入鹽酸中分解。經過分析,研究人員發現,刀內不但含有極小的碳化鐵纖維,並且還含有納米碳管。碳化鐵在鹽酸中是會分解的,而碳物質不會。碳化鐵纖維可能被包圍在納米碳管內而受到碳管的保護。鮑夫勒教授認為,這些微小、但是非常堅韌的纖維不但使得大馬士革軍刀呈現出美觀的波紋圖案,並且使它們鋒利無比。用顯微鏡觀察,大馬士革刀在使用時,刀鋒上的微小鋸齒是一動也不動,所以每一次使用就相當於在給自己打磨,因此變得越來越鋒利。

㈢ 大馬士革刀是怎麼做成的

烏茲鋼刀劍裝飾都十分華麗,護手大都是銀質鎦金、鍍金或錯金,刀柄多採用黑色的犀牛角、水牛角,刀鞘內部為硬木,外層包裹著牛皮,並用金、銀、銅線縫合(有的刀鞘則使用紅色、黑色、墨綠色等顏色的絨布包裹),刀鞘的鞘頭和鞘口都是金銀等貴重金屬鏤刻製成,而且刀柄和刀鞘上大多鑲有紅珊瑚、綠松石、紅藍寶石等珍貴的珠寶,刀身上還以特殊的工藝刻有刀匠的名字和古蘭經諺語等,可以說,每一把烏茲鋼刀都堪稱珍貴的藝術品。
大馬士革彎刀不僅鋒利,而且裝飾也是世界一流的。貴族的刀大量使用了玉石和其它寶石鑲嵌,普通的刀也採用了琺琅、金銀錯絲等工藝。大馬士革良刃上有手工紋飾,嵌滿黃金寶石,印度刀還飾有琺琅彩工藝,真是珠聯璧合,精美之極。 烏茲鋼原產地是古印度,分為鑄造型和焊接型兩種,以鑄造型最為經典和貴重。西方學者莫里斯·隆巴哈認為,印度人在公元一世紀左右就已經生產烏茲鋼了。但限於當時冶煉鐵礦的條件,尚不能建設巨型豎爐,只能建立大約一人多高、上面有開口的饅頭型圓爐。圓爐用泥土和石塊壘成,在爐子的旁邊有用來鼓風的幾個羊皮囊。冶煉時將印度原產或非洲東海岸柏柏爾人控制區出產的優質磁鐵礦和木炭、竹炭層層疊加置入爐里,點火後用皮囊鼓風持續加熱。由於爐溫最高只有1000℃左右,鐵礦石只能被冶煉成間雜著各種雜質的熟鐵塊。這是第一道工序,然後利用一種特殊的坩鍋將熟鐵冶煉成為鋼材。
根據西方冶金學家在印度海得拉巴(傳說最好的烏茲鋼產地)、薩利姆等地的考察日記記載,工匠們主要有兩種方法冶煉鑄造型烏茲鋼,分別以兩地名稱命名。
海得拉巴法坩堝用花崗岩質的耐火粘土製造,並混以稻殼,使坩堝內壁含有10%的碳質材料。坩堝內不裝其他輔助添加物。將其放在圓形的木炭爐內加熱,設置在爐頂的4隻鼓風器向下吹送空氣,加熱持續24小時,其溫度能保持在1300℃左右,根據這種坩堝的實物分析,某些部位溫度甚至高達1470℃,已經接近純鐵的熔化溫度。煉成的鋼內部仍為熟鐵,含碳量0.5%以下,而表面含碳量則可達到0.8%。
薩利姆法把熟鐵和一定量的木炭、竹炭粉、竹木屑、石灰和含磷的動物骨灰等放入坩堝,然後封閉,把它放在敞爐中強制通風加熱4小時以上,直到熔化後凝成鋼錠。這種鋼的含碳量平均為1%~1.6%,具有均勻的滲碳體和珠光體組織。
採用上述兩種方法,都是在坩鍋冷卻之後,將其打碎即可得到圓餅形的烏茲鋼錠,每塊烏茲鋼圓餅大約重650~700g。根據周緯先生之著作《亞洲古兵器圖說》中記載,烏茲鋼的含碳量可達0.5%~1.677%(烏茲鋼塊含碳量並不均勻,有高有低),含硅量0.01%~0.5%,含錳量0.05%~0.4%,含磷量可高達0.04%~0.2%,含硫量極低。冶煉完畢的烏茲鋼圓餅已經顯現出尚不明顯的紋路,但是鑄造型烏茲鋼花紋的成因與因反復折疊鍛打而有花紋的焊接型花紋鋼完全不同,是滲碳時磷、碳凝固產生偏析而形成的,所以研究界命名為「鑄造型花紋鋼」。
這些冶煉出來的烏茲鋼圓餅大多並不在印度本地鍛造成刀劍,而是通過陸路與海路運輸銷往阿富汗、伊朗、土耳其或者是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並在那裡接受刀匠師傅們的錘煉。 鍛造烏茲鋼刀劍的主要燃料是木炭,較好的木炭由松木燒制而成。因為木炭不含硫,所以冶煉時不會影響鋼鐵的成分,但缺點是燃燒溫度較低。烏茲鋼圓餅的大小、重量各不相同,所以製造短刀劍時需要一塊或半塊圓餅,鍛造長刀劍時則一般需要兩塊圓餅。鍛造時將圓餅放入長方形的木炭爐中,加熱到合適的溫度,然後用大鐵錘奮力鍛打,使其中的雜質隨著碳組分擠出,同時鋼材的組織進一步緻密化。鋼鐵冷卻後,再加熱、鍛打,大約需要數十次的錘煉,直到圓餅變成所需刀劍的大致形狀。最後是對刀劍進行淬火和研磨。
有資料顯示,1825年間,駐敘利亞北部地區總領事巴克先生在《兵器製造、研磨及武器出售手記》中曾記述了大馬士革地區的刀劍的淬火和研磨技術。巴克在當地買到了兩把烏茲鋼刀劍,但是由於刀身上有些地方已經銹蝕,所以巴克雇來當地刀匠對刀劍重新研磨。借這一機會,西方人有幸目睹了烏茲鋼刀劍的淬火和研磨全過程:根據刀匠的要求,淬火工作在太陽升起前開始,以避免陽光影響對刀劍加熱後輻射火色的觀察。刀劍淬火前的加熱全憑刀匠的經驗掌控,等刀劍的輻射火色變成草莓般艷紅色時迅速將其抽出,放入一個充滿淬火溶液的木槽內。淬火溶液是由芝麻油、綿羊油、純臘和瀝青等混合而成的,近似於現代工業使用的淬火油(烏茲鋼含碳量較高,用水淬火可能會導致斷裂)。刀劍在淬火溶液中冷卻數十秒之後抽出,在未完全冷卻的炭火上快速擦過,以去除殘余的油脂,同時刀劍得以回火。接著就是研磨工作,先用石灰和草灰水去除刀身上的油跡,再用一塊木頭蘸著油和鋼石粉末不斷地研磨刀劍,用赤鐵礦粉將刀劍精細拋光,然後用一種弱酸性溶液塗抹刀劍,在弱酸的清洗下,烏茲鋼獨有的花紋清晰地呈現出來,最後將刀劍擦拭乾凈、上油即可。

㈣ 怎樣製作一把大馬士革鋼刀

我製作道具很多年,有很多這個圈子裡的朋友。我前幾年剛做了一把。

大馬士革刀是從西方引進的工具概念

由於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家對概念的因果關系,內涵、外延不甚明確,意見各異,使「大馬士革刀」爭端幾十年未解。

希望可以用下面的答案來解釋大馬士革概念的形成和演變。

大馬士革刀的概念最早出現在古代歐洲。

用於指中亞的波斯穆斯林部落使用的鑄型葉片。

曾幾何時,大馬士革是中亞的中心,所以歐洲人稱之為「大馬士革刀」。

據說鋼鐵是用鋼鐵製成的,是由古印度地區的烏茲鋼鐵製成的,由穆斯林刀製造者製成刀來供應戰場。

在東方,可以參考古代鑄造劍的技術。

這一過程的發展歷史可以追溯到中國的青銅器時代

中國的工匠們已經知道了在這個邪惡的時代鍛造刀刃的一些技巧。

現代美國和歐洲刀製造商製造的大馬士革刀是折疊鍛造工藝的產物。

近幾十年來,隨著國內刀具系列的復興,大馬士革刀的概念在中國越來越流行。

㈤ 大馬士革鋼的製造工藝

(引用他人的文章,根據《自然》雜志的最新報道整理,僅供各位參考)
伊斯蘭世界的科學家仔細研究和記錄了大馬士革鋼的製造方法。在整個伊斯蘭世界,刀劍製造師們都可以查閱這些記錄文獻,但他們絕對忠誠地保守著秘密,因為在那個戰爭勝負完全取決於冷兵器的時代,大馬士革鋼具有非同尋常的價值,因為它在那個古老的時代就把硬度與韌性兩個相互矛盾的屬性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而且能夠使刀鋒長期保持鋒利無比。
大馬士革鋼的失傳過程一直是一個謎團。大家知道,高碳含量是煉鋼過程的關鍵,但控制不好的話,就會成為鋼材的軟肋。高碳含量能產生鋒利的刃口和良好的保持性,但是碳在整個混合物中的數量幾乎是不可控的。含碳量太低的產物就是熟鐵,熟鐵太軟了無法用於兵器製造;含碳量太高的產物就是鑄鐵,鑄鐵又太脆了。如果加工過程有誤,鋼就變成碳化鐵的大鐵餅,這是一種脆得令人忍無可忍的鐵。在1095-1270年十字軍時代,為了戰爭的需要,歐洲刀劍工匠曾全力與阿拉伯同行相拼,他們嘗試了不同的加工工藝,他們將鋼與鐵用折疊工藝打造,或者用銀和酸對鋼材進行處理,模仿大馬士革鋼所獨具的波紋結構,但都沒有成功。全世界各國的刀劍工匠也曾採用這種折疊打造工藝,比如公元前6世紀的凱爾特人(蘇格蘭高地),公元後11世紀的維京人(北歐海盜)和11世紀的日本人,但都無法達到大馬士革鋼剛柔兼備、外觀華麗的至高境界。但奇怪的是:伊斯蘭的冶金高手卻可以控制高碳原料與生俱來的脆性,並將原料鍛造成戰斗中使用的武器。然而,即便對它的發明者--伊斯蘭刀匠來說,這種技能也在18世紀中葉莫名其妙地失傳了。
大家不難發現,這段歷史的一個疑點是:那時的阿拉伯世界擁有當時最先進的科研、教育和檔案體系,而且在那個冷兵器時代,鐵匠人數眾多,而他們都把這項有用的技術搞失傳了,這個說法總顯得過於牽強。最近,據《自然》雜志報道,一支由德國德累斯頓大學教授帶領的研究小組,聲稱他們可能對大馬士革鋼這一特殊高碳鋼的生成機制及其消失原因有了新的觀點。而提出這個新觀點的基礎,則是最先進的材料科學:納米技術。
製造大馬士革鋼的秘訣於18世紀中葉在原產地神秘失傳,歐洲和世界各地的的冶金專家所做的克服高碳鋼先天缺點的嘗試也都以失敗告終,那為什麼古代的敘利亞鐵匠就能夠成功地制出外觀華麗、內質堅韌的最終成品呢?根據納米技術的原理,摻雜在精煉鐵製品中的微量雜質,對形成大馬士革鋼是至關重要的。但是,這些摻入的元素是什麼,它們是如何進入鋼材的呢?這個研究小組依靠最新的納米技術檢測了大馬士革鋼刀劍的微觀結構,他們決定從兩個方面入手來研究大馬士革鋼失傳之謎:一個是大馬士革鋼的原料本身,另一個是大馬士革鋼最終在中東進行鍛制的具體方法。已知的烏茲鋼鍛制添加物有肉桂樹皮和乳香葉,電子掃描顯微鏡還檢測出微量的釩、鉻、錳、鈷和鎳,以及其它一些稀有元素,這些元素顯示大馬士革鋼的原料來自印度的礦脈。
上述這些微量物質是原先就存在於原料鋼材中的,而這個研究小組還要做的是:在鋼材內部鑒別加工過程中所發生的量子水平上的變化(晶體的晶格結構、分子鍵的空間取向等),這些變化將決定鋼材最終的物理特性。他們假設在反復加熱和鍛造的加工過程中,這種金屬中演化出一種叫做「碳化微米管」的微觀結構,這種極硬的微米管浮出金屬表面並決定了刀劍的硬度。因此,通過將烏茲鋼的特性與添加特定微量物質的鍛制方法相結合,伊斯蘭世界的鐵匠就能夠製造出大馬士革鋼。18世紀中葉所發生的變故就是原材料的化學成份發生了變化,礦石中一種或數種微量成份消失了,原因可能是特定的礦脈被采盡了。鐵匠們僅憑眼睛是無法察覺這樣的變化的,但是有趣的是,鐵匠們可能會通過將少量早期購入的原料摻入到後購入的原料中,以此來延續這種製造工藝的壽命。但是,當這些僅存的原料用盡了,大馬士革鋼的故事也就結束了。

㈥ 請問大馬士革刀是怎麼製作出來的呢

大馬士革刀原產地印度,是用烏茲鋼錠製造,表面擁有鑄造型花紋的刀具,古時作為印度、伊朗、波斯等國的兵器。世界三大名刃之一。
烏茲鋼是決定大馬士革刀的最主要原因! 望採納
烏茲鋼原產印度,分為鑄造型和焊接型兩種,以鑄造型最為經典和貴重。西方學者莫里斯·隆巴哈認為,印度人在公元一世紀左右就已經生產烏茲鋼了。但限於當時冶煉鐵礦的條件,尚不能建設巨型豎爐,只能建立大約一人多高、上面有開口的饅頭型圓爐。圓爐用泥土和石塊壘成,在爐子的旁邊有用來鼓風的幾個羊皮囊。冶煉時將印度原產或非洲東海岸柏柏爾人控制區出產的優質磁鐵礦和木炭、竹炭層層疊加置入爐里,點火後用皮囊鼓風持續加熱。由於爐溫最高只有1000℃左右,鐵礦石只能被冶煉成間雜著各種雜質的熟鐵塊。這是第一道工序,然後利用一種特殊的坩鍋將熟鐵冶煉成為鋼材。
根據西方冶金學家在印度海得拉巴(傳說最好的烏茲鋼產地)、薩利姆等地的考察日記記載,工匠們主要有兩種方法冶煉鑄造型烏茲鋼,分別以兩地名稱命名。
海得拉巴法坩堝用花崗岩質的耐火粘土製造,並混以稻殼,使坩堝內壁含有10%的碳質材料。坩堝內不裝其他輔助添加物。將其放在圓形的木炭爐內加熱,設置在爐頂的4隻鼓風器向下吹送空氣,加熱持續24小時,其溫度能保持在1300℃左右,根據這種坩堝的實物分析,某些部位溫度甚至高達1470℃,已經接近純鐵的熔化溫度。煉成的鋼內部仍為熟鐵,含碳量0.5%以下,而表面含碳量則可達到0.8%。
薩利姆法把熟鐵和一定量的木炭、竹炭粉、竹木屑、石灰和含磷的動物骨灰等放入坩堝,然後封閉,把它放在敞爐中強制通風加熱4小時以上,直到熔化後凝成鋼錠。這種鋼的含碳量平均為1%~1.6%,具有均勻的滲碳體和珠光體組織。
採用上述兩種方法,都是在坩鍋冷卻之後,將其打碎即可得到圓餅形的烏茲鋼錠,每塊烏茲鋼圓餅大約重650~700g。根據周緯先生之著作《亞洲古兵器圖說》中記載,烏茲鋼的含碳量可達0.5%~1.677%(烏茲鋼塊含碳量並不均勻,有高有低),含硅量0.01%~0.5%,含錳量0.05%~0.4%,含磷量可高達0.04%~0.2%,含硫量極低。冶煉完畢的烏茲鋼圓餅已經顯現出尚不明顯的紋路,但是鑄造型烏茲鋼花紋的成因與因反復折疊鍛打而有花紋的焊接型花紋鋼完全不同,是滲碳時磷、碳凝固產生偏析而形成的,所以研究界命名為「鑄造型花紋鋼」。
這些冶煉出來的烏茲鋼圓餅大多並不在印度本地鍛造成刀劍,而是通過陸路與海路運輸銷往阿富汗、伊朗、土耳其或者是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並在那裡接受刀匠師傅們的錘煉。

㈦ 請問,大馬士革鋼的鍛造方法所用的原材料越詳細越好,

常用的鍛造大馬士革鋼的材料:

1、硬鋼:

T-10,含碳量0.95~0.1%,國外叫1095卡巴軍刀,高碳工具鋼在花紋鋼里呈黑色。

T-8,比如刨刀和好銼刀。

2、中碳鋼:

常見的有汽車軸, 便宜好找,很好鍛。

3、軟鋼:

常見的有角鐵,螺紋鋼筋,建築鋼板等。

鍛打方法:

1、首先需要先把兩種鋼分別鍛打成40的長條,然後每條截成3~4段,軟硬錯開,摞起來碼好。記住軟硬鋼不要搞錯,軟的三段,硬的也要三段,怕錯的話用筆做上記號。

2、接下來需要做的事情是把這6~8段鋼夾好,用電焊點邊,記住千萬不能點太多,以免影響花紋。

3、最值得注意的是上錘子鍛打,用粉筆在鋼條的一面從頭到尾畫一條直線,再和上面第2條一樣,一共截成6~8段,然後把有粉筆記號的那一面的鋼都朝上,雙數開頭的鋼兩面是不一樣的。

碼好後再焊再打。如此得到的大馬士革鋼,不僅花紋線條均勻,還減少了火焊的次數,也減少了脫碳。

(7)不銹鋼大馬士革怎麼鍛造擴展閱讀:

製造的注意點

1、對含碳高的鋼材組合,加熱到500~600度的時候,在鋼塊側面分層的地方撒硼砂,它的作用是熔化滲入縫隙,排除雜質,降低鋼材的鍛合難度。

2、對含碳低的鋼材組合,不用加硼砂,直接加熱到1100度,然後開始鍛打。

3、每次鍛打,不要太大塊,因為鐵塊如果太大,來不及打到的地方,很容易燒脫碳變成死鐵。

4、加熱鍛打的速度一定要快,溫度也要證准確,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減少脫碳,估算的含碳量才能更准確。

保養

不要長期的將大馬士革鋼刀具放在皮鞘中存儲,因為皮鞘很容易吸收空氣中的水分。也不要使用其它刀鞘存儲刀具。

每把大馬士革鋼刀都擁有特別定製的刀鞘,這種極具柔韌性的皮革組件經過特殊處理,具有一定的防潮性,也能保障刀具不會在抽拔的過程中出現磨損。

另外,大馬士革鋼刀具也需要採取一定的護理,最好的方法是定期對刀具進行溫柔的研磨拋光並使用Renaissance Wax塗層,然後用柔軟的棉布磨光。

另一種方法就是使用Boiled Linseed Oil(煮熟的亞麻籽油),約10分鍾後將刀身塗抹一遍然後用干凈的無絨棉布將多餘的油擦掉,然後晾乾至少48小時,就能在刀身上形成一層保護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大馬士革鋼

㈧ 大馬士革刀的鍛造過程

要磨刃。一鍛打,原先的花紋就散了。如果淬硬過的材料,如瑞粉的,用砂輪磨削時還要注意隨時降溫,防止退火。

㈨ 大馬士革鋼的研製

由於印度的烏茲鐵礦在17世紀末被開采殆盡,所以鑄造型花紋鋼也消失了,大馬士革鋼刀的製作就此失傳。20世紀,不斷有人想利用現代的科學來分析和復制大馬士革鋼刀,但是都失敗了,而今大馬士革已經成為花紋鋼的代名詞了,現代的大馬士革鋼只是焊接型的花紋鋼了,而且這種花紋是為了美觀而製作的沒有實際的意義。
在現代製造工藝的沖擊下,烏茲鋼錠的製作工藝已經失傳,現在的大馬士革花紋鋼是現代工藝的產物,應該說,真正的大馬士革刀已經失傳了烏茲鋼從冶煉到鍛造對溫度的要求都很苛刻,冶煉時溫度不得高於一千度,鍛造時必須低溫(即中國的所謂「冷鍛」)。鋼鐵在高溫下可塑性較好,一般製作刀劍都在高溫下將刀劍敲打成型。但烏茲鋼如果高溫鍛造,碳會大量流失,碳結晶也會被破壞,因此鍛打時溫度不能太高(自然也不能太低),很難掌握,所需的技術,經驗,勞力能比其他鋼鐵要多,成品率卻低得多。烏茲鋼刀的製作技術只流轉於印度,波斯和阿拉伯。歐洲人早在維京時代就通過「瓦蘭吉亞到希臘之路」進口烏茲鋼,但都是大體成型的鋼條,對於鋼錠如何加工成刀條歐洲人並不了解。十六世紀葡萄牙人曾劫掠過一艘滿載烏茲鋼錠的印度商船,運回歐洲出售,大多賣給了里斯本和馬德里的高級刀工。這些刀工用這些鋼錠製造精緻的匕首等物,發現成品沒有花紋(說明碳晶體已完全破壞),性能也平平,顯然歐洲人用的是自己的傳統鍛造工藝。 歐洲流行起增強花紋的技術,通過鍛打過程中不同材質鋼材疊加、凸模、切割等技術使花紋更加明顯,這種技術產生的大馬士革鋼叫作模式(Pattern)大馬士革鋼。大馬士革鋼有點向裝飾方向靠攏,也給人留下大馬士革鋼只適合工藝用途的印象。特別是當大馬士革鋼用於槍管、炮管製造時由於火葯燃燒產生的化學反應,槍膛內不同材料的變化不同,槍管內阻力迅速增加,嚴重影響使用,更加深這種印象。大馬士革鋼開始第二次衰落。
其實對於刀劍類冷兵器來說,鍛打類大馬士革鋼的產生就是因為可以有較高強度的同時增強韌性而產生的附加效果,例如中國、日本古代的夾鋼刀劍及多層鍛打水紋鋼就是即有高硬度、強度又有好韌性的例子。大馬士革鋼從開始就是高質量為目標的產物,花紋不過是其顯示標志罷了,通過不同材質鋼結合在一起使其適用於高硬度、強度同時要求高韌性仍然在現代工業中廣泛應用。 但上世紀開始的粉末冶金技術又用到了第四代大馬士革鋼的生產上,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期,瑞典和美國發明了粉末冶金技術。八十年代末期,美國和瑞典的研究人員試驗成功將兩種高鉻粉末金屬分別分層累加,然後高溫高壓固結的技術,繞過鍛打這一步驟直接生產出分層不銹鋼,此後粉末冶金大馬士革不銹鋼就只剩下如何使它具有花紋的工作了。這些研究成果導致瑞典人九十年代初開始生產不銹鋼大馬士革鋼。由於粉末冶金具有材料的高度均勻性、組成高合金鋼的各個成分可精確控制等特點,可以比傳統冶煉的同類鋼材有更高強度和硬度,他們要解決的問題是選擇兩種或更多種具有相近的熱工效應但有明顯的酸化反應材料。相同的熱工效應保障熱處理或鍛打(不含焊接)出模式大馬士革鋼,酸化反應差異大保障產品可以經過酸化處理生產強烈對比的花紋。從原理上來將,這種技術可以將幾乎任何兩種熱工效應類似的金屬製成大馬士革「金屬」。

㈩ 大馬士革鋼是不是高碳的要怎麼淬火最好

寶劍分運動健身和觀賞收藏
平時運動用的 只要結實順手就可以了 沒必要買太好的 不但貴而且需要經行保養
觀賞的就不一樣 要的是就是華麗 無論劍條 熱處理 研磨 裝具
最好的鋼公認是大馬士革鋼 不過這種鋼已經絕產了 現在新造的所謂大馬 都是用鋼粉人造的
其他如玉剛 花紋鋼都非常出名 不過正如大馬有人造的 花紋鋼也有人造的 是用鎳焊起來的 只是樣子貨
好的鋼都講究折疊鍛打 這樣會使劍刃更硬 而脊更韌 這時候疊打的層數就是性能和價格的關鍵
還有不用疊打而採用夾鋼 包鋼的做法來提升性能 又叫做三枚 四方 通常這樣做法的劍要比疊打的便宜
上面的做法 都需要兩種或以上不同性能的鋼 還有用同一種鋼 不同熱處理方法的做法來提高性能 最常見的就是燒刃 這一種通常更便宜一些
最後就是沒有任何處理的全鋼 全鋼也分高碳 低碳 高碳硬低碳軟
裝具會使用一種性能的劍條 價格差別很大
是手工的還是機械的 是銅裝還是鐵裝 是刻出來的還是鑄出來的 著價格上區別都很大 可這只是好看不好看的問題 在實際使用中幾乎沒有差別
研磨也是一個重要的方面 最好的研磨叫最上研 足可以把劍當作鏡子來照
最後建議 如果只是平時鍛煉 不銹鋼的就可以了 如果是要收藏 那就要量力而為 不過一定要找鑄劍名師 這樣升值的機會會大很多

閱讀全文

與不銹鋼大馬士革怎麼鍛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手機支付寶怎麼看電腦的登錄設備 瀏覽:646
蠕動探測裝置的作用 瀏覽:47
xposed框架魅工具箱 瀏覽:272
暖氣豎井閥門 瀏覽:319
什麼時候使用閥門定位器 瀏覽:503
尼爾機械紀元怎麼刷99級 瀏覽:872
埃馬克機床質量怎麼樣 瀏覽:165
頻率自動調節裝置屬於 瀏覽:150
設計並製作一套簡易的電池裝置視頻 瀏覽:761
杭州五金市場機電 瀏覽:234
自動勵磁裝置英文縮寫 瀏覽:898
如何提高學科專用設備的使用率 瀏覽:453
揭陽市固鵬五金製品廠 瀏覽:565
autocad電氣機械有什麼區別 瀏覽:504
特種設備安裝上報哪些材料 瀏覽:770
自動滅弧選線裝置 瀏覽:89
摩托車閥門什麼意思 瀏覽:190
液化氣閥門換膠墊 瀏覽:645
煤氣管道兩個閥門 瀏覽:213
自動排污泵控制裝置的研究 瀏覽: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