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百業安居人出傑,千秋盛業地生輝。這副對聯該怎麼貼 面對 對聯怎麼貼左右
如果有橫批,按橫批的方向貼,如果沒有橫批,按傳統方法貼,上聯在右,下聯在左
2. 不銹鋼材質的噴淋塔耐腐蝕性怎麼樣
不銹鋼也有很多種,目前市面上的噴淋塔比較主流的材質是201和304,而且這個耐腐蝕性也是各有千秋:
304不銹鋼
304不銹鋼是不銹鋼中最為常見的材質,耐高溫,加工性能好,304不銹鋼最重要的元素就是Ni、CR,被廣泛地應用於工業和食品醫療行業。對有機酸、有機化合物、鹼、中性溶液和多種氣體豆油良好的耐腐蝕性能。在非氧化性酸(硫酸、鹽酸等)中腐蝕嚴重。腐蝕形式常常為局部腐蝕,當處於鈍態和活動邊緣,在含有鹵素離子的鹽溶液中,可能產生孔蝕。在含有對應力腐蝕敏感離子(如C1—,OH—等)的溶液中,受應力的部分則可能產生危險的應力腐蝕破裂。
201不銹鋼
201不銹鋼具有一定的耐酸,耐鹼性能,密度高,拋光無氣泡,沒有針孔等特點。
此外還有一種316不銹鋼,其實就是304的升級版,和304奧氏體不銹鋼相似,但由於加入了2%~4%的鉬,所以在許多方面比鉻鎳不銹鋼更為優越,特別是在非氧化性酸和熱的有機酸、強鹼中不耐腐蝕,但是對強化氧化性的濃硝酸抗腐蝕能力卻很好
補充閱讀:噴淋塔通常是用耐腐蝕的材料製作的,比如玻璃鋼、不銹鋼、pp噴淋塔等。工業廢氣通常都是含酸含鹼等腐蝕性的廢氣,使用防腐材質的目的就是使設備運行過程中不會受到腐蝕。噴淋塔造價低、佔地面積小、操作維修方便,特別適宜處理高溫高濕、易燃易爆的含塵廢氣。
3. 百業安居人出傑,千秋盛業地生輝。這句對聯該怎麼貼
百業安居人出傑,千秋盛業地生輝
您這副對聯有問題:上下聯中有重復的字。並且詞語搭配不當。平仄也有問題。
上聯:千秋興旺天增壽
下聯:百代繁榮地涌財
上聯:千秋盛業天增色
下聯:百代人傑地生輝
面對貼對聯的地方,自己的右手邊貼上聯,左手邊貼下聯。
4. 北京千秋盛業科技服務有限公司怎麼樣
北京千秋盛業科技服務有限公司是2007-11-02在北京市石景山區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北京市石景山區古城西街25號312室。
北京千秋盛業科技服務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110107669120602B,企業法人宋麗華,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北京千秋盛業科技服務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技術開發、技術服務;計算機技術培訓;會議服務;承辦展覽展示。(企業依法自主選擇經營項目,開展經營活動;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依批準的內容開展經營活動;不得從事本市產業政策禁止和限制類項目的經營活動。)。在北京市,相近經營范圍的公司總注冊資本為23598415萬元,主要資本集中在 5000萬以上 規模的企業中,共2083家。
通過愛企查查看北京千秋盛業科技服務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5. 大學的靈魂是什麼
什麼叫大學?什麼是大學的精神?也許一些身在其中的學子並不全懂。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大學自然是鍍金的好地方,自然是談戀愛的好地方,自然是休閑快活的好地方。
其實,大學是創造和保存人類文明的場所,是培養全面客觀地了解和研究世界智者的地方。蔡元培指出:"大學者,囊括大典,網羅眾家之學府也。""大學是用來追求高深學問的所在,而非為了做官。"
大學是人類精神資源的傳遞和創造的最佳學堂,是一個聚集了智慧的學者,對世界進行不斷的研究、解剖的理想場所。
大學是一個高揚理想主義的伊甸園,它繼承傳統而又超越傳統,它探索現實而又研究未來,它循規蹈矩而又離經叛道。歷盡滄桑而蘊含智慧的大師在這里徘徊,年輕有為而富於活力的靈魂在這里躍動,新鮮而充滿激情的思想在這里傳播。
這是一個思想火花激烈碰撞而迸發出耀眼光芒的理想王國;這是一個充滿了孤芳自賞不為所動的獨立品格的思想熔爐;這是一個拒絕誘惑堅持操守努力用精神、氣質、理想主義 呼喚社會良知,引導社會前行的精神家園。
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學1918年的開學典禮演講詞中說:"大學為純粹研究學問之機關,不可視為養成資格之所,亦不可視為販賣知識之所。"
大學是孤獨的,它總要和社會保持一定的距離,以保持自己的尊嚴和責任,以保持自己的獨立和操守。
大學,不是一個專門生產千篇一律的知識產品的工廠,不是一個專門製造鮮艷奪目文憑的機器 。 大學是一個塑造靈魂,培養具有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的知識分子搖籃。
大學,應該培養這樣的健全人才:具有格守學術傳統,不屈不撓的堅強毅力;具有不畏強權,獨立不倚的清白作風;只有相濡以沫,生死相知的偉大友誼;具有追尋真理,九死不悔的理想信念。
對於一個優秀民族來講,值得頂禮的不是帝王的皇冠、將相的門等、富豪的財寶,而是千秋盛業的民族文化和光照百代的科學文化星斗,是培養造就這些星斗的大學。是大學里那些平淡無奇而又高擎起也一盞盞思想明燈輝照後人的學者教授、知識分子。在充滿誘惑和變化的現實社會中。知識分子往往是時代的代言人、公眾的眼睛和社會的良心,他們常常發表和權威相抵的議論,習慣將任何結論都當作問題。他們只承認真理,他們把追尋真理當作畢生的目標。
大學,是理想主義者的火爐,是浪漫主義者的綠地,是社會光明的象徵,是批判和懷疑的中心,是追求真理的孤獨心靈的溫暖懷抱,是一個令人神往和懷念的好地方。
大學教育是塑造靈魂的教育。大學的讀書 巳不僅僅是狹義的讀書,而是帶有一種思想啟蒙、人格喚醒和心靈震撼等革命因素在其中的。大學的精神是照亮生命盲點和世界暗夜的光。
大學是一個激動人心讓人永遠懷念的場所。
6. 以「千秋諸葛我評說」為題寫段作文
評論歷史人物應看到兩方面:優點和缺點,任何人都有優點和缺點,千萬不能流於片面,下面是一些論據:
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評真實的諸葛亮(上)
漢末年政治腐敗,宦官當權。朝廷要員,地方諸侯無不忙於爭權奪利。不過在這中間還是有些人能夠廉潔奉公,憂心國事的,這些人就是中國近2000年封建歷史中一直存在的清流,在當時叫作黨人。諸葛亮的先人諸葛圭,父親諸葛『王圭』(一個字)叔叔諸葛玄以及諸葛亮後來在荊州結交的一些良師益友如司馬徽、龐德公等都多多少少和清流黨人有些關系的。了解了這些我們也就不難理解諸葛亮在他人生中做出的選擇了。被稱為叛臣逆子的曹操他是絕對不會投效的。對於江東的孫氏,也沒有什麼好感,孫堅、孫策私藏玉璽,若不是一個死的早,另一個沒實力,說不準會出什麼事那。直到身為皇室宗親,又有以恢復漢室為相同目標的劉備出現,諸葛亮才有點心動了,才有了後來的三顧茅廬。有人說當時諸葛亮是在擺架子或試探劉備,他早就確立了劉備這個目標。我認為不對。理想歸理想,公元207年的形勢明擺在那。袁氏已滅,青、干、幽、並四州落入曹操之手,加上曹操原有的司隸、袞、豫、徐、雍州一部,可以說天下已經大定。剩下的孫權(揚州)、劉表(荊州)、劉璋(益州)、馬騰(涼州)、張魯(漢中,屬於益州)不是勢力弱小、就是昏庸無能。所以後來曹操南下的時候,已經不是爭霸天下,而是平定天下了(爭霸,早在官渡之戰就結束了)。而劉備那?連個落腳之地還是借別人的。所以諸葛亮還是感服於劉備的真誠(三顧之禮啊!為了一個布衣,在當時真的很難得。真所謂真誠所至,金石為開!)和上面所說的原因,使得他最終投效了劉備。也可以說他是明知難為,而為之。
大致介紹了諸葛亮後,我們再來談談他在各個重大事件中的作用。
--赤壁之戰中的諸葛亮
對於改變歷史的一場偉大戰爭來說,《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描寫實在是太過火,這裡面的諸葛亮更象是在玩游戲,想怎麼玩就怎麼玩,很多地方都把他神化了。客觀的來說,在這場大戰中,諸葛亮起的作用並不是很大。特別是軍事上,主要人物還是周瑜和魯肅,主要的力量還是來至東吳。戰略規劃,戰術安排和實施基本上是由天才軍事家的周瑜完成的。(三國演義對他的描寫太過分了,我這里也小小的過一下。給他這個稱號,算是平反吧。呵!)這是很正常的,《諸葛武候傳》的作者在這里有一句經典的評述:就象是一個優秀的大學畢業生,從加入社會到做出貢獻,創造價值之間,是需要一段適應過程的。但諸葛亮畢竟是不世出的人傑,他還是為戰爭的勝利,特別是為了劉備勢力今後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大家都知道,諸葛亮的妻子是黃氏,也就是黃承彥的女兒,而黃承彥是荊州的大名士。諸葛亮的兩個姐姐嫁入了當地的大戶蒯族和龐族。(就是龐統家了)諸葛亮的好友如司馬徽、崔州平等也都是當地名士。而荊州的大戶蒯族、龐族、馬族都有姻親關系。這些錯綜復雜的關系網使的諸葛亮在出仕之前就在荊州有了一定的實力和名氣,而不是一些書中所描寫的默默無聞。赤壁之戰中曹操的基地,劉備的基地都是在荊州,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在東吳也是頗為重要的人物。所以孫劉聯盟的溝通橋梁無疑就是諸葛亮,諸葛亮在赤壁之戰中起的更多的是外交而非軍事上的作用。但孫劉聯盟是赤壁之戰的基石,也是劉備政治生涯的轉折點。說諸葛亮的出仕是一鳴驚人也是無可厚非的。《三國演義》在這一點上還算正確。
周喻的火攻計最終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勝利者有權力瓜分勝利的果實。在戰爭中做了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其後的行動。孫劉聯盟對劉備的作用開始顯現,在赤壁之戰中並沒有出多少力的劉備勢力在其後的爭奪中竟取得了荊州八郡中的四郡,而孫權勢力僅僅只得二郡。(這種戰果分配的不平衡也為後來的呂蒙白衣渡江埋下了伏筆,但當時的劉備勢力可顧不了那麼多了,這並不是諸葛亮的戰略規劃有問題,也可以說是天意吧。)諸葛亮取得了他政治生涯中的第一次勝利,也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為日後輝煌打下了基礎。
--火燒聯營
有了根據地的劉備勢力,實力開始壯大,諸葛亮也利用他的影響力網羅了不少人才。並利用了天賜良機和曹操的失誤(攻取漢中後,沒有西下益州。)取得了巴蜀和漢中。三分荊州後,劉備孫權各有四郡。劉備勢力形勢一片大好,諸葛亮也看到了新的希望。他命令關羽率荊州軍北上,他也准備在穩定了巴蜀、漢中之後提軍北進。並希望同盟的孫權勢力在南面進攻或至少牽制曹操,以實現他恢復漢室的目標。但是諸葛亮還是犯下一個錯誤,雖然這個錯誤是由各方面原因所造成的,並不是他的主觀失誤。但這畢竟是個錯誤,而且是致命的錯誤。(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關羽的剛愎自用,周喻、魯肅的去世,諸葛亮忙於巴蜀的內務和漢中的防務等等)他低估了荊州對於孫權勢力的重要性!
孫權勢力北面有長江天險,東、南兩面不用說了。只有西面的荊州,可以沿長江順流之下,直取東吳的腹地。只要荊州在其他勢力手中,哪怕結成了同盟,荊州對孫權來說都是心腹之患。眼皮低下的威脅總是最令人擔心的。公元219年10月,接替魯肅為大都督的呂蒙白衣渡江奇襲荊州,大將關羽戰死,隨後不久大將張飛也遇刺身亡。更致命的是東吳和曹操結成了同盟。損兵折將的蜀國陷入了低潮。(本來就夠弱的了,唉!)
極度悲痛下的劉備開始喪失了理智。公元221年7月,劉備不顧諸葛亮和眾人的強烈反對率63000軍大舉進攻東吳。(劉備帶了多少***進攻東吳,眾說紛紜,按我幾本書里的說法大至在38000~63000之間。)終於在夷陵被小將陸遜火燒聯營,敗退途中,死在白帝城。(可憐的劉備,一生中屢戰屢敗。唯一的漢中勝利還是靠著法正和諸葛亮。除了他的皇室身份還有什麼那?可是為了實現恢復漢室的理想,諸葛亮有選擇嗎?)留給了諸葛亮一個內憂外患,飄搖動盪的爛攤子。
這一階段的諸葛亮除了繼續發揮他在外交方面的能力外,也開始顯示他在內政、軍事兩方面的能力。
他很好的處理了青徐舊部,荊州主幹,巴蜀新人之間的關系,(劉備不就是因為新人舊部不和而失去徐州的嗎?)建立了律法制度,穩定國內。在巴蜀立足未穩就提軍北上,並一舉拿下漢中。更是顯示了他非凡的戰略眼光和戰術思想。荊州和巴蜀齊頭北上夾擊中原也不能說是個錯誤的決定,只能怪天意如此,造化弄人吧。
有些觀點認為諸葛亮在劉備進攻東吳時,因為政見不同而賭氣不去。結果造成了劉備大敗,蜀國受到重創。真的是這樣嗎?劉備已經盡起蜀國之兵,如果諸葛亮也去的話,你當曹操是白痴?更何況巴蜀國內也不太平。漢中剛平定不說,南中的叛亂也不是諸葛亮南征時才有的。公元218年夷帥高定謀反,被李嚴擊退,219年雍#(門+豈 連念什麼都不知道,慚愧!)***,次年殺死太守正昂。221年高定再反。222年漢嘉太守黃元謀反。沒有諸葛亮鎮守著國內,蜀國恐怕這時候就滅國了,所以上面的理論是站不住腳的。
沒想寫這么多的~累的慌~分兩部了!!!
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評真實的諸葛亮(下)
歷史上的一些比較富強的王朝,首先得有一個有才乾的統治者。既然沒人否認諸葛亮是是蜀漢的實際統治者,我又將在下文中證明蜀漢在吏治、經濟、外交、軍事等方面都頗有建樹的強盛的。那麼我們又憑什麼懷疑諸葛亮的才幹那?如果你非要說這是皇帝劉禪的功勞,我也無話可說。不過,我可以替劉禪謝謝你。一笑!
有一句俗話,『上樑不正,下樑歪。』其實反過來也是一樣的,下樑不歪是因為上樑正。
--治理蜀國(下面引用的一些話,基本上出自《三國志》,也有晉朝的一些史書野史。因為時間上比較接近,也比較可信。)
大變之後,諸葛亮的內心也許隱隱覺得自己的理想要成泡影了。但執著和忠誠是清流黨人的優秀品質,為了心中大義和劉備的知遇之恩,他必須堅持。
他沒有聽從劉備說的取而代之,而是奉劉禪為主,維持漢統。其次,他在數年間先後派丁宏、陰化和鄧芝前往東吳改善關系,因為他知道和東吳的和平是蜀國立國之關鍵。四面受敵的弱小蜀國是無法立足的。在諸葛亮的誠意下,孫權終於於公元224年同意和議,建立聯盟共抗曹魏。公元229年誓約平分天下。同年3月孫權把首都從武昌遷回建業。接著,推廣他與眾官制定的法典《蜀科》。因為《蜀科》沒有留傳下來,我們無從得知其內容,也無法知道實行的效果。但是很多史書中都記載了當時的蜀國『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成都城中『富戶殷實』等字眼,也能略窺當時的政法。他平定國內局勢,派大將魏延駐漢中以據曹魏北下。在這些策略之下,蜀國開始穩定下來。
列舉一下諸葛亮在內政方面的成就:
先看看諸葛亮勸戒蜀主劉禪的話。『務農殖穀,閉關修民。』『勸分務檣,以阜民財。』興修水利,修繕和利用都江堰。建築了九里堤作為都江堰的輔助。(遺跡至今尚存。)注重農耕。在於魏國交戰時,他還派軍在漢中輪班殖墾大家都了解的。晉人袁准說:『亮之治蜀,田畋辟,倉稟實,器械利,蓄積饒,朝會不華,路無醉人。』(蜀國禁酒。)左思的《蜀都賦》對成都農業繁榮也有很明確的描寫。左思也是晉人。還有諸葛亮對制鹽業、織錦業的治理等等,也有很多資料有詳細的描寫。我這里就不深入了。(其實是嫌麻煩。呵!)
在諸葛亮以身作則的帶領下,蜀國的吏治清廉是有名的。下面略舉幾個。
蔣琬-『虛心納言,開明待下。』當時有個叫楊敏的看不起他,(蔣琬本來只是一個小縣令,是諸葛亮力偈劉備,把他提拔上來的)還到處污衊他。後來楊敏犯了事,別人都以為他死定了,沒想到蔣琬公正廉明,依法辦事。還因為事出有因,把楊敏無罪開釋了。
董和-史載他『居官食祿,外牧殊域,內干機衡,二十餘年,死之日家無譫石之財。』
張嶷-在諸葛亮南征立過大功的他,官據州從事、都尉時。(在東漢時,是高級武官。)『家素貧匱』沒錢治病!!!叫人把他抬到廣漢太守何詆那裡請他幫忙。何詆雖然和他一面之緣,但『傾財醫療,數年而愈。』(何氏是南中大姓。)
姜維-諸葛亮提拔的一員降將,卻手握全國兵權。在歷史上是少見的。史書評他『樂學不倦,清素節約,自一時之儀表也。』
其他如費衤韋、呂乂、鄧芝、馬漢等等都是柯盡職守、勤簡持身的廉吏。上面所說的那些人,也大多是從默默無聞的小官吏,甚至於兵丁(如馬漢、魏延等)提拔上來的,這也能平息一下諸葛亮不善於發現和運用人才的謬論。
最後提一下平定南中。公元225年春,諸葛亮在理順了國內國外的關系後,決定徹底的解決南中的叛亂。出征前他征詢馬謖的意見,馬謖說:『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
諸葛亮果然採取了馬謖的建議,採取攻心之術,只用了1年左右的時間,就平定了南中。並安撫夷民,使的他們心悅誠服。直到現在,雲南少數民族地區還有許多有關諸葛亮的遺跡和風俗習慣。(馬謖的表現恐怕也是日後街亭之失的原因之一吧!)
--秋風五丈原
終於寫到這一章了,原本想在中間插上《七擒孟獲》。不過太想快點結束了。(說實話,打字打累了,用拼音啊!還是剛開始學用的拼音加加!)
對於諸葛亮一生中最重要的戰爭-六齣祁山,我不一一細說了,我將用數據和歷史評價來看待這場戰爭。
我們先來看一下蜀魏雙方的力量對比:蜀國有戶二十八萬,口九十四萬,帶甲十萬二千。魏國戶六十六萬三千四百二十三人,口四百四十三萬二千八百八十一。數據來自《通典》中的《歷代戶籍考》。因為我不熟悉這本書,我也不好妄加評論。但是我對它的數據是有一定懷疑的,因為蜀國和魏國疆域相差極大,而且魏國占據的多為中原腹地,人口密集。雖說多年戰亂,人口流失嚴重。但諸葛亮北伐時,魏國已經修生養性多年,不會只差那麼點。不過這種差距已經是夠懸殊的了。北伐時,諸葛亮率兵八萬,但魏國僅雍、涼二州就駐兵六萬余,加上後來的援兵,總兵力超過二十萬!還有就是魏國佔有地利。不信?大家都知道巴蜀是易守難攻,出入都要走棧道。但防守上易守難攻進攻時也是如此,你可以守住幾個隘口讓我攻不進去,我也可以築幾座城讓你攻不出來啊!二出祁山時,郝昭不就是死守陳倉城,讓諸葛亮無功爾返的嗎。(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這一典故也說明了出巴蜀和進去一樣難。)更何況出了漢中一馬平川,打仗主要靠騎兵,但當時中國最強大的騎兵在魏國統治的涼雍二州。還有蜀道艱難運糧不易,士卒長途遠征易於疲勞等等不利因素。如果用《孫子兵法》的觀點來看待這場戰爭,諸葛亮不用出兵,就已經敗了。
看看六齣祁山的戰果,除了第一次街亭失利損了數千兵馬,(但也拔西城數前戶還漢中那!)第三、四次都取的了勝利還獲得了土地人口,特別是奪得了戰略上重要的武都、陰平兩郡。(屬雍州)殺死了魏國的著名大將張合,王雙。他以弱攻強,以不利對有利。尚能一直採取攻勢,還屢屢取勝,讓戰場始終保持在魏國境內。有誰還能說諸葛亮在軍事上不如司馬懿?!當然我並不是說司馬懿無能,但是他占據諸多有利條件,兵力是對方數倍,卻一直採取守勢。耗糧戰法固然不錯,但不能以逸待勞,戰而勝之。反道損兵折將,丟城喪地。說司馬懿是勝利者,誰能心服。恐怕連司馬懿自己也是不信的。史書上說司馬懿一向看不起諸葛亮說他『不過一能吏耳』還說『志大而不見機』。但在諸葛亮死後,司馬懿參觀蜀軍的營地,看完後說,『天下奇才也』史書上說他『恍然自失,不覺其言之發也。可觀其真情矣。』還有一種說法,說司馬懿讓諸葛亮盡心竭慮,活活累死。證據就是司馬懿問過蜀國使者,得知了諸葛亮的飲食起居後說,『諸葛亮命不久矣』這也是謬論!其實早在鄧芝出訪東吳時,孫權問過諸葛亮的情況後就隱隱的提示鄧芝要注意諸葛亮的健康了。史載諸葛亮『事必恭親』,打二十以上的刑法都要過問。一天進不了幾升米。他和司馬懿不一樣,不但要過問軍事戰略,臨陣決機。象官吏的任免,糧食的生產和調用,譴使出訪等等都要經手。用他的話說,『不怕別人不會做,怕的是他們不象我這樣盡心竭力』這樣的生活,鐵人也受不了的。所以說諸葛亮是累死的沒錯,但他是為國為民而死的,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如果說上幾章中諸葛亮發揮了內政和外交方面的能力,那麼在這一章中諸葛亮把他軍事方面的天才發揮到了巔峰。假如你對諸葛亮的軍事能力還有疑問,我再舉幾個例子。
南朝蕭梁末期,陸法為梁元帝伐蜀,在研究了諸葛亮的兵法後,道,『諸葛孔明可謂名將,吾自見之。』
我國的軍事著作《李衛公問對》中諸葛亮有13問,僅次於孫子的21問。曹操也只有6問。
諸葛亮的兵法如《兵要》《軍令》等十數篇多已失傳,流傳於世的都為後人所著。但是這也說明了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得到了後人的認可,他人為了能使自己的思想流傳後世而要假借他的名義出版。大家恐怕沒聽說過有李白流傳下來的畫作,王羲之流傳下來的曲譜吧?
最後,我要說如果以歷史名聲,流傳於世的作品,在當時的作用這些方面來評選歷史上各個時期的人物的話,三國時期能入選的只有曹操和諸葛亮二人而已。
用偶同學的一句話來結束此文,(可惜他不是名人啊,湊活吧!同學語:菜刀那?菜刀放哪了?!)諸葛亮在很多方面和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很相象,他們都是中國一千年才會出一個的奇才啊!
得!逃命去嘍!
附:八陣圖考。
大家對《三國演義》中陸遜被困八陣圖中的情節還記憶猶新吧?在現在的陝西省定軍山和四川省新都縣都有一座棋布整齊,排列有序的石堆。據說這就是當年諸葛孔明演練八陣圖的遺跡。但由於諸葛亮的軍事著作絕大多數失傳,所以對八陣圖後人是眾說紛紜。兄弟我對軍事一向很有興趣,特別是歷史上使用的一些武器,戰術更是著迷。因此我重點研究了這個八陣圖。(同學語:無非是翻了兩本破書而已。本人:菜刀那?你把菜刀放哪了?)我個人認為《三國演義》中有過對八陣圖的真正描寫,但不是說蜀軍的。相反,大家還記不記得雅丹和越吉,就是那些來幫助曹魏的羌兵啊。諸葛亮派去對付他們的馬岱什麼的不是吃了大虧嗎?其實羌人用的戰法就是八陣圖,只不過羅貫中對軍事一竅不通,閉著眼睛亂寫罷了。書上的描寫是:羌人把鐵車圍成一個圈,此圈可方可園,內有伏兵。(大致上是這樣吧?可氣的是我的那本《三國演義》找不到了。)真正的八陣圖就是這樣的,用鐵車圍成城狀,每輛車上都有手持諸葛弩的士兵十幾二十人,陣中伏有持長戟的步兵和傳令、護側的騎兵,陣型可變化。其實這是諸葛亮用來和曹魏作戰的。前面說過了,諸葛亮面對的魏軍多是涼、雍的精銳騎兵,而蜀軍多為步兵,騎兵的數量和質量都遠不如曹魏。平原作戰步兵是對付不了騎兵的,而這樣一個陣型可以起一物兩用之效。臨戰之時結車為陣,敵騎兵沖殺不入。因敵之變而變化陣型,用弩兵殺傷遠方敵兵,用步兵近戰。等到敵軍混亂時,就用騎兵包抄。平時,這些車輛可以用來駐營、運糧、運傷兵、運輜重等等,對於在遠方作戰的蜀軍是有很大幫助的。
後人也有運用八陣圖來御敵的記載。
公元279年,西晉將軍馬隆奉命討伐羌人。他帶弩兵3500人,在涼州於羌人交戰。馬隆依據八陣圖做扁箱車,以車結陣,以車為營。地勢寬闊初以鹿角護衛車營,地勢狹窄出裝上車頂,且戰且退。轉戰千里,大敗羌兵,平定了涼州。公元507年,南朝蕭梁時北魏軍前來進攻,北魏將楊大眼勇冠三軍。蕭梁大將韋睿率軍抵禦,面對地方鐵騎他『結車為陣,大眼聚兵圍之,睿以強弩二千一時俱發,洞甲穿中,殺傷甚眾。矢貫大眼右臂,大眼退走。』
八陣圖從側面反映了諸葛亮天才的軍事才華。
諸葛亮的發明很多,有名的除了八陣圖外,還有木牛流馬。不過限於手頭的資料,只得以後寫了
評諸葛亮的五大失誤
都說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可惜智者千慮,總有一失,本人自認對諸葛亮有所了解,姑且分析一下他生前的幾個主要失誤。(其實歷史上的武侯諸葛遠沒有小說那般神奇,誰叫《三國演義》那麼深入民心呢,所以我在這討論的也是以小說的事跡為准。)
5、任由劉備獨自一人前去討伐東吳,致使劉皇叔敗於陸遜之手,導致屬國開始走向衰落。
東吳奪荊州、殺關羽之後,張飛也因傷心過度而死於非命。曾經往日的誓言此時不停地回盪在劉備的耳邊——不求同年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日死。當然,劉備不會因此誓言就去送死,但他內心的悲憤和仇恨衍生應該可以理解,所以就有了他不顧眾人的勸說一意孤行地前去討伐東吳一事。作為劉備的智囊,諸葛亮當然想阻止劉備,但他知道以前對他言聽計從的劉備這次不會答應,所以他最後還是讓劉備去了,並且點了馬良作為劉備的軍師。平心而論,諸葛亮沒點錯人,馬良確實是一個軍事奇才,對付陸遜也肯定不會處於下風,可諸葛亮千算萬算,他算漏了馬良的資歷和威信,劉備作為堂堂的一國之君又怎麼會聽任一位當時還不算有名的臣子之言呢?再加上,劉備大軍一路過關斬將,正是威風自得時,更加不會將剛出道的陸遜放在眼裡,所以,就有了火燒連營一幕。
可以說,劉備戰死,罪在於諸葛亮。如果當初諸葛亮能與劉備一同前往,雖不說肯定能殲滅東吳,至少也能大挫其銳氣,更加不會出現馬良修書一封叫諸葛亮勸說劉備改變扎營地點的這種荒唐事。
但你可能會說,諸葛亮要留在蜀國守住大本營,以抗魏國,緩解劉備的後顧之憂。這不是沒有道理,但比較而言,前方更加需要諸葛亮,更何況蜀國當時文有法正、蔣碗,武有趙雲、魏延,再加上城牆和蜀道天險,魏軍想前來攻打,談何容易?
試想一下,若當時諸葛亮隨劉備去了,劉備就不會死得那麼早,那麼也就不會發生後面諸葛亮七出祁山之時屢次因為後方供應不足而班師回朝的事情了。
4、育子不力,致使蜀國後期無大將。
諸葛亮在三國後期一心專著於恢復漢室、統一中原,常年發動戰事,導致國庫空虛,人才調零。而最大的過失便是忽略了自己子嗣的教育。
兒子諸葛瞻、孫子諸葛尚,據記載都是有天賦之人,其才智雖不及其父,在當時也算是鶴立雞群(諸葛亮和老婆黃月英都是聰明絕頂之人,生出的後代當然不會差)。可惜諸葛亮一心滅魏,專著於朝政,而忽視了子女的教育,白白浪費了一塊蹼玉(寧願傾心培養姜維也不願帶自己的兒子出去打一場仗)。雖然後來諸葛瞻、諸葛尚都領兵抗敵,但其謀略卻遠遜於魏軍的鄧艾和鍾會之輩,被打的落花流水。而反觀諸葛亮的宿敵——司馬懿,他在這方面就做得很好。司馬懿幾乎每次出兵都帶著自己的兩個兒子,事實也證明,司馬昭和司馬師基本繼承了父親的絕學,並且後來為晉朝的建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唯一還值得安慰的是,諸葛瞻、諸葛尚基本遺傳了諸葛亮的風骨——中心不二、寧死不屈。
3、七出祁山之時事事具細,致使自身過於勞累,英年早逝。
在五丈原之戰時,司馬懿據探子匯報得知諸葛亮的生活狀況時,就曾斷定他命不久矣。果然,沒過幾天,諸葛亮就歸西了。諸葛亮死時才54歲,要不是因為他事事必管、操勞成疾,也不會如此。那麼諸葛亮究竟操勞到什麼程度呢?三更而睡,五更而起,上至軍務糧草,下至廚房雜務,他都一手包辦,人畢竟是肉長的,如此操勞,身體又怎能忍受?任你再點多少盞「續命燈」也無濟於事。毛主席說的好: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司馬懿在他活著的時候斗不過他,莫非他死後還斗不贏他嗎?所以,從這個角度看,司馬懿比諸葛亮高明的多。
2、錯用馬謖。
劉備臨死前曾對諸葛亮說:「吾觀馬謖此人,言過其實,必不可大用。」可諸葛亮偏不信邪,任馬謖鎮守街亭,致使痛失好局,錯過了滅魏的一次最好機會。
馬謖此人還是具有真才實學的,但就是太過於紙上談兵,缺乏實戰經驗。這一點諸葛亮不可能不知道,但他還是決定給馬謖一次機會,給他機會本來亦無不可,但頭次帶兵就讓他鎮守要地實在是大錯特錯。其實馬謖還算一個可造之才,可惜冥冥中自有命數,劉備死前誰也不說,就說他,搞的對他欣賞至極的諸葛亮始終不敢放手去培養他,去讓他在戰場上實踐一番,若諸葛亮能一早就按照自己的意願有意識對馬謖進行培養,可能馬謖的成就要勝過姜維;另一方面,若諸葛亮能一直奉信劉備之言,始終不給馬謖機會,魏國可能就一戰而得了。正是由於諸葛亮的猶豫不決,才造成了揮淚戰馬謖的悲劇。可嘆、可嘆!
1、愚忠!沒有取代阿斗為王。
上面說了那麼多,都不是最關鍵的,最關鍵的是諸葛亮一直太迂腐,沒有叛逆之心,贏得了歷史美名卻讓自己遺憾終生。
劉備死後,蜀國沒有亂,為什麼?因為有諸葛亮!無論是文官武將黎民百姓,他們都知道,諸葛亮才是屬國昌盛的關鍵,而不是劉備,只要諸葛亮在,他們就沒有理由擔心什麼。由此可見諸葛亮在蜀國地位之高。可是當初劉備三顧茅廬的禮遇還歷歷在目,孔子先師的教誨還縈繞心中,這讓諸葛亮怎樣也狠不下心來將「扶不起」的阿斗廢掉而自立為王。尤其是劉備死前還叮囑他可以取代阿斗,面對先王的大仁大義,諸葛亮更是沒有了篡位之心。可以說劉備這一招用得很絕,他就抓住了諸葛亮的命門,將他收於鼓掌之間(更絕的地方在於他還是只對諸葛亮一個人說,誰也沒聽見,諸葛亮就更不敢造反了)。劉備的駕馭之術可以說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也難怪諸葛亮對他死忠。
7. 大學的概念是什麼
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學1918年的開學典禮演講詞中說:"大學為純粹研究學問之機關,不可視為養成資格之所,亦不可視為販賣知識之所。" 「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大學者,囊括大典網羅眾家之學府也」。也就是說,大學最根本的,是用人類積累起來的文化成果,澆灌人的智慧,培植人的德性,促進、保護和增強社會的文化價值觀念,不斷對社會變革進行分析,運用自己的批判和前瞻功能引導社會發展,促進人類與時俱進,日新又新。
大學以知識為中心,以知識的傳播、加工、創造和應用為中心。
大學以學術為根基,善用知識與智慧為造福人類服務
大學提供專業教育,教給學生謀生的知識與本領,是學生進入專業的「入境港口」。
大學探求高深知識,追求真理,其魅力不僅在於保存與傳遞知識,更在於生機勃勃地創造和運用知識
大學相信科學技術的巨大變革力量,致力於發展科學技術
學術責任是大學存在的意義。
大學是國家的高等教育學府,綜合性的提供教學和研究條件和授權頒發學位的高等教育機關 。
總之,大學之所以是大學,就因為它是「大」、「學」——研究范圍博大,研究學問高深,研究視野廣闊;胸懷寬廣,大器大象,兼容並包,氣度恢宏,充溢著一種大象無形的靈性氛圍、文化的光芒和神聖精神。這樣,大學才成為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綜合標志,成為人類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