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詳細介紹一下唐山市豐潤區,謝謝!
燕山腳下,還鄉河畔,在遼闊的冀東大地上鑲嵌著一顆璀璨的明珠-唐山市豐潤區。豐潤位於東經117°45′-118°21′,北緯39°32′-40°04′,北依燕山,中南部偎冀東平原,地處環渤海、環京津開放開發中心地帶,豐潤是典型的暖溫帶大陸性半濕潤氣候,四季分明,一月平均氣溫-6.3℃,七月平均氣溫25.4℃,年平均氣溫10.8℃,無霜期185天,年降水量710毫米。由東北到西南層次分明的分為低山、平原、窪地三類地區,海拔高度在1-648米之間。境內有水庫4座,4級以上河流5條,還鄉河、陡河、泥河縱貫全境。
豐潤區總面積1334平方公里,轄28個鄉鎮(18鎮、10鄉),2個街道辦事處,587個行政村,49個居委會,總人口87.4萬人,29.5萬戶,其中非農業人口18.5萬人。
豐潤區轄3個街道、18個鎮、5個鄉:太平路街道、燕山路街道、浭陽街道、豐潤鎮、老莊子鎮、任各庄鎮、左家塢鎮、泉河頭鎮、王官營鎮、火石營鎮、韓城鎮、岔河鎮、新軍屯鎮、小張各庄鎮、豐登塢鎮、李釗庄鎮、白官屯鎮、石各庄鎮、沙流河鎮、七樹庄鎮、楊官林鎮、姜家營鄉、歡喜庄鄉、銀城鋪鄉、劉家營鄉、常庄鄉。
據史料記載,早在新石器時代,這里便有人類繁衍生息。商代為孤竹國領地,春秋戰國時屬燕國,西漢時期開始建縣制,史稱土垠縣、徐無縣、無終縣,金大安元年(1209年)始稱豐閏,明洪武元年(1368年)更名為豐潤。後一直沿用。1980年,根據唐山大地震後恢復建設需要,由豐潤縣劃出一部分,成立唐山市新區。2002年2月,國務院批准,撤銷豐潤縣和新區,合並建立唐山市豐潤區。
豐潤以文化昌明、人才輩出而著稱,歷史上素有"南無錫、北豐潤"之說。這里曾哺育了三國時期東吳開國重臣程普、清代文學巨匠曹雪芹、晚清北方國民革命的重要領袖丁開嶂等一批先賢聖哲,走出了我國早期馬列主義傳播者安體成,著名劇作家宋之的,一代評劇皇後白玉霜,著名詩人李瑛,音樂指揮家李德倫,歷史學家楊向奎,作家張愛玲、管樺等一批傑出人才。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使豐潤富有獨特的魅力。現在,全區有各級各類學校266所,基礎教育、中等教育、學前教育、職業教育體系健全,現代化教育教學手段日臻完善,具有百年歷史的省級重點中學車軸山中學為國家培養了很多棟梁之才。
豐潤地處京、津、唐、秦腹地,西距北京120公里,西南距天津130公里,東距秦皇島120公里,南距唐山中心區22.5公里,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自古就有"幽燕之門戶,遼海之襟喉,神京之肘腋"之稱。當今,這里已發展成為連接東北、華北的重要通道。公路四通八達,102、112兩條國道和京沈高速公路、津唐高速公路、唐山東外環高速公路、西外環高速公路在境內連接;鐵路縱橫交錯,京秦、京山、唐遵三條鐵路橫跨城區,境內設有二級鐵路貨運編組站和三級鐵路客運站;水路運輸便利,距京唐港130公里,境內還坐落軍地兩用機場。發達的路網框架,構成了豐潤獨特的立體交通格局。
豐潤是傳統的農業大區,素有"冀東糧倉"之美稱,是國家商品糧基地、省花生出口基地和瘦肉型豬生產基地,特別是通過近年來調整農業結構,已經形成了以奶業、蔬菜、苗木、特色果品四大產業為主導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格局。目前,全區建成百頭規模的奶牛養殖場42個,奶牛存欄9.2萬頭,國內外知名的廣東樂百氏、香港均瑤、石家莊三鹿和蒙牛等10家鮮奶加工企業在本區落戶,日處理鮮奶780噸,是全省奶業大區和奶業產業化示範區。蔬菜業,形成了以國家級農業三元結構示範園區為龍頭,輻射周邊鄉鎮的產業格局,涌現出了11個遠近聞名的蔬菜生產專業村,全區蔬菜種植面積達到35萬畝。苗木花卉業,以博亞苗木集團和格林農林開發公司為龍頭的苗木企業,正在努力建設北方大型苗木生產基地。另外,以優質葡萄、蘋果、核桃等為主要品種的特色果品業已初具規模。
豐潤區工業起步較早,門類較多,已初步形成了鋼材加工、水泥、食品、機械、化工、建築裝飾材料等六大龍型經濟體系。食品業,境內曹雪芹家酒和樂百氏、均瑤、三鹿、蒙牛等乳製品企業的產品馳名中外。水泥行業,灰劍、鑫源等一批水泥產品已通過ISO9000國際質量體系認證,被評為河北省質量信得過產品。鋼鐵行業,近年來先後培育了銀城、國貿、國華、豐豐等投資2000萬元以上的帶鋼項目,總投資過億元的世紀魯班巨型模板項目已經投產達效,概算投資1.4億元的華聲中寬頻鋼項目已經開工建設。機械加工業,先後建成了唐山重型機床廠、華森壓鑄有限公司等企業。化工行業,主要有冀東制葯廠、溶劑公司、生化制葯有限公司、太博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骨幹企業。建築裝飾材料業,扶植發展了永興鋁材、舒潤建材、宏利塑膠、美歐鋁塑板等一大批新型牆體和環保裝飾材料生產企業。坐落在豐潤區的國家大型骨幹企業冀東水泥集團、鐵道部唐山機車車輛廠、華新紡織集團、冶金部第二十二冶金公司、中國建築建材唐山安裝公司等20餘家國家大中型企業集團充分發揮其輻射和帶動作用,成為區域工業經濟發展的重要依託。
良好的交通區位優勢,使豐潤自古商賈雲集,富甲一方。近年來,豐潤充分發揮本地優勢,發展大市場,搞活大流通,初步形成了以建材、傢俱、農機、陶瓷等大型專業批發市場為龍頭,城鄉集貿市場為基礎的市場體系。其中,冀東建材大世界已發展成為全省十大生產資料市場之一,年交易額達23億元。目前,總投資3億元的鋁材市場、曙光建材裝飾城、汽車商貿城、商貿中心、商貿綜合樓正在建設之中。旅遊業方面,城區北部燕山腳下的"高峽平湖"邱庄水庫度假村,滿目滴翠的"冀東名山"腰帶山森林公園,峰峻石奇的"御帶仙境"聚仙谷等旅遊景區的開發已初具規模,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又一亮點。
近年來,豐潤區在城市建設方面不斷加大改造力度,城區主要街道形成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水、暖、電、氣普及率堪稱一流,城區功能更加完善,城市品味進一步提升,受到了外地客人和居民群眾的交口稱贊。廣播電視事業發展迅速,分別實現了無線發射和有線聯網,有線電視在全省率先實現"村村通"。目前,全區固定電話裝機總容量已近25.6萬門,擁有程式控制電話21.9萬戶,移動用戶12萬戶。農村小城鎮建設全面啟動,沙流河鎮被命名為全國城鎮建設先進鎮、全省首批優先發展鎮。優惠的招商引資政策,服務周到的外商投資服務中心,基礎設施完善的工業園區、經濟開發區,為國內外客商投資興業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全區廣大幹部"轉變職能、轉變作風、強化服務"的意識濃厚,各類企業"誠信、守法"蔚然成風,"人人都是投資環境,事事關系招商引資"的觀念已化為全區廣大幹部群眾的自覺行動。
B. 中國的三山五嶽是指那幾座山,它們分別坐落在什麼地方
三山,有三種說法:
(1)是指華夏遠古神話傳說中的三條龍脈:喜馬拉雅山脈(盤古開天闢地、共工怒觸不周山)、昆侖山脈(玉帝居庭玉京山、嫦娥奔月)、天山山脈(西王母娘居庭、女媧煉石補天);
(2)是道教傳說中的三座仙山:蓬萊(蓬壺)、方丈山(方壺)、瀛洲(瀛壺);
(3)今人所喜歡的三座旅遊名山:黃山、廬山、雁盪山。
五嶽指泰山、華山、衡山、嵩山、恆山。
泰山是「五嶽」之首,位於山東泰安 。
華山海拔2154.9米,位於陝西省西安以東120公里歷史文化故地渭南市的華陰市境內。
衡山,又名南嶽,是我國五嶽之一,位於湖南省衡陽市南嶽區,海拔1300.2米。
北嶽恆山:
山西恆山,原名高是山、玄武山、崞山,後附會北嶽恆山故事,明後期建北嶽廟,清順治被定為北嶽。
河北恆山,明代以前北嶽,今大茂山,亦名恆山、常山、玄岳、神尖、毋恤台、神仙山等,位於河北省阜平縣西北70里,海拔1989米;北嶽廟在曲陽。
中嶽嵩山橫跨滎陽、新密、鞏義、登封、偃師、伊川、洛陽等市縣,全長60多公里。
三山五嶽遍布華夏大地,或綿延千里,或高聳平原盆地之上,格外險峻。
三山是華夏遠古傳說之地;五嶽是中華文化的興盛之地。
五嶽是遠古山神崇拜、五行觀念和帝王封禪相結合的產物,它們以象徵中華民族的高大形象而名聞天下。以中原為中心,按東、西、南、北、中方位命名。五嶽稱華夏名山之首,有景觀和文化雙重意義。五嶽各具特色:東岳泰山之雄,西嶽華山之險,南嶽衡山之秀,北嶽恆山之奇,中嶽嵩山之峻,早已聞名於世界。
C. 東岳泰山。西嶽華山。中嶽嵩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它們分別在什麼省。
一、東岳泰山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嶽、東岳、泰岳,為五嶽之一,位於山東省中部,綿亘於泰安、濟南、淄博三市之間,總面積2.42萬公頃。主峰玉皇頂海拔1532.7米。
D. 三山五嶽中的五嶽是哪五嶽
三山指黃山、廬山、雁盪山。五嶽指東岳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其中北嶽古今不同。
1、黃山位於中國安徽南部,是中國的三山之一,黃山距市區屯溪69公里,北緯30度10分,東經118度10分,南北長約40公里,東西寬約30公里,地跨市內歙縣、休寧、黟縣和黃山區、徽州區,山脈面積1200平方千米,規劃入黃山風景區面積約154平方公里。
黃山
從風水文化上講,南干巽龍經西藏雲南貴州湖南江西,遙遙千里而來,入安徽起頂於黃山。黃山千峰競秀、萬壑縱橫,有蓮花峰1864.8米、光明項1860米、天都峰1810米三大主峰,七十二峰,脈分八方,真大龍祖山矣!所謂玉屏、華蓋、龍樓、鳳閣,辭樓下殿一應俱全,迎客松就位於玉屏樓左側,到黃山蓮花峰一覽便知。黃山為金陵之祖,傳婺源曾有一碑,書「金陵正脈」,今已不存。黃山正脈西南向東北行進至金陵,故此,黃山是金陵的太祖山無疑。
2、廬山地處江西北部,九江市南部。背倚廬山,面臨鄱陽湖,東與都昌縣隔水為鄰,西與九江縣、德安縣、共青城市接壤,北與濂溪區(原廬山區)相連,南與永修縣湖洲相接。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屬丘陵、山地地貌,背靠廬山,面向鄱陽湖。風水文化中屬南龍范疇。
廬山
廬山歷史悠久,文化厚重,歷來被稱為「人文聖山」。原星子縣相傳「有星墜湖(鄱陽湖落星墩)」而得縣名,設縣已有千餘年。千百年來,儒家、 星子地名起源--落星墩。佛教、道教文化在此地水乳交融、相互影響,是影響中國思想文化近千年的理學和一千數百年的禪宗興盛區,是南天師道的發祥地,是世界上最早的高等學府、古代四大書院之首的白鹿洞書院所在地,是中國田園詩的搖籃,是我國隱逸文化的典型區域。廬山歷來是文人墨客嚮往之地,古代和近代留下了2500餘篇詠廬山詩文,1300幀摩崖石刻。田園詩派鼻祖陶淵明生長於此、創作於此,他的《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五柳先生傳》和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周敦頤的《愛蓮說》、蘇軾的《題西林壁》。
3、雁盪山位於中國浙江省樂清市境內,部分位於永嘉縣及溫嶺市。距杭州297公里,距溫州68公里。始於南北朝,興於唐,盛於宋,素有「寰中絕勝」、「海上名山」之譽。史稱「東南第一山」。總面積450平方公里,500 多個景點分布於8個景區,以奇峰怪石、古洞石室、飛瀑流泉稱勝。其中,靈峰、靈岩、大龍湫三個景區被稱為「雁盪三絕」。特別是靈峰夜景,靈岩飛渡堪稱中國一絕。因山頂有湖,蘆葦茂密,結草為盪,南歸秋雁多宿於此,故名雁盪。
雁盪山
五嶽是中國五大名山的總稱,一般指東岳泰山(位於山東)、南嶽衡山(位於湖南)、西嶽華山(位於陝西)、北嶽恆山(位於山西)、中嶽嵩山(位於河南)。
1、東岳泰山:泰山古名岱山又稱岱宗,位於山東中部泰安境內。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泰山對中國人以及中華文化影響甚遠,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諸多與泰山有關的成語、俗語和掌故。儒釋道三教並存,宮觀廟宇不計其數,歷代君王及文人墨客都在泰山上留下過自己的詩文墨寶。泰山風景以壯麗著稱。重疊的山勢,厚重的形體,蒼松巨石的烘托,雲煙的變化,使它在雄渾中兼有明麗,靜穆中透著神奇。最為有名的是「泰山四大奇觀」。古人以「泰山北斗」來喻指人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為眾人所敬仰的人。
東岳泰山
泰山因其氣勢之磅礴,又有「天下名山第一」的美譽。泰山地區早在遠古時代就已經成為東方文化的重要發祥地,5萬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遺存和40萬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遺存顯示出這一帶早期的人類活動。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龍山文化遺存也反映出早期黃河流域氏族部落的活動狀況。戰國時期,齊國沿泰山山脈直達黃海邊修築了長約500千米的長城,今遺址猶存。進入秦漢之後,泰山逐漸成為政權的象徵。泰山實際海拔高度並不太高,在五嶽中次於恆山、華山,僅占第三位。全國的許多大山相比都不能望其項背。
古人形容「泰山吞西華,壓南衡,駕中嵩,軼北恆,為五嶽之長」。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盤古死後,頭部化為泰山。據《史記集解》所載:「天高不可及,於泰山上立封禪而祭之,冀近神靈也。」古代傳統文化認為,東方為萬物交替、初春發生之地,故泰山有「五嶽之長」、「五嶽獨尊」的稱譽。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崇拜泰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古代歷朝歷代不斷在泰山封禪和祭祀,並在泰山上下建廟塑神,刻石題字。古代的文人雅士對泰山仰慕備至。泰山宏大的山體上留下了20餘處古建築群,2200餘處碑碣石刻。
泰山河溪以玉皇頂為分水嶺。北有玉符河、大沙河注入黃河,東面的石汶河、馮家莊河、南面的梳洗河、西溪,西面的泮汶河,均注入大汶河。
2、南嶽衡山:衡山又名南嶽、壽岳、南山,是中國五嶽之一,位於湖南衡陽南嶽區,舊時漢族民間廣泛崇拜的神祇,即南嶽衡山君神,道教主流全真派聖地,海拔1300.2米。由於氣候條件較其他四岳為好,處處是茂林修竹,終年翠綠;奇花異草,四時飄香,自然景色十分秀麗,因而有「南嶽獨秀」之美稱。
南嶽衡山
衡山呈北東—南西走向,北起衡陽市衡山縣福田鋪鄉,南迄衡陽市衡陽縣樟木鄉,長38公里,西起衡陽縣界牌鎮,東止衡陽市南嶽區,最寬處17公里。衡山主要山峰有回雁峰、紫蓋峰、天柱峰、祝融峰、嶽麓山等,最高峰祝融峰海拔1300.2米。衡山東北坡、東坡、東南坡共計河川26條,經衡陽、湘潭、衡山三縣的易俗河、荊坡河、烏石港、龍隱港、萱洲港、白鷺港等注入湘江。
3、西嶽華山:華山又稱西嶽,為五嶽之一,位於中國陝西渭南華陰市,西距西安市120公里,秦、晉、豫黃河三角洲交匯處,南接秦嶺,北瞰黃河,扼西北進出中原之門戶。華山山體倚天拔地,四面如削,更有千尺幢、百尺峽、蒼龍嶺、鷂子翻身、長空棧道等十分險峻之地,被譽為「奇險天下第一山」。華山共有五峰,即東峰朝陽,西峰蓮花,中峰玉女,南峰落雁,北峰雲台。
西嶽華山
華山名字的來源說法很多,一般來說,同華山山峰像一朵蓮是分不開的,古時候「華」與「花」通用,正如《水經注》所說:遠而望之若花狀,故名華山。
4、北嶽恆山:
1)古恆山,原北嶽恆山在曲陽西北,也名常山,人稱古北嶽,是海河支流桑乾河與滹沱河的分水嶺。位於阜平、唐縣、淶源三縣交界處的神仙山(又名大茂山主峰1898米)。
北嶽古恆山
自虞舜帝以下歷代王朝皆祀北嶽於曲陽,明代始以山西渾源的玄岳為北嶽恆山,清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移祀北嶽於渾源。修德寺位於曲陽縣城西南,曾出土石像2200餘件,絕大部分是白石造像,是目前國內出土數量最多、時間延續較長的一批佛教造像,對研究佛教發展史有重要的意義。北嶽廟位於曲陽城西,始建於南北朝北魏宣武帝年間,為祭祀北嶽恆山之所。廟內古建成群、碑碣林立,現存北魏至明清碑共計160餘通,金大安二年(公元1210年)保留下來的《北嶽恆山圖》和明太祖朱元璋撰寫的《洪武碑樓》等碑刻藝術價值最高;主體建築德寧之殿內的巨幅壁畫「天宮圖」,據記載為唐代畫聖吳道子所繪。
2)今北嶽恆山,位於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城南10公里處,距大同市區62公里。號稱108峰,東西綿延150公里,橫跨晉、冀兩省。西銜雁門關、東跨太行山,南障三晉,北瞰雲、代二州,莽莽蒼蒼,橫亘塞上,巍峨聳峙,氣勢雄偉。其中,倒馬關、紫荊關、平型關、雁門關、寧武關虎踞為險,是塞外高原通向冀中平原之咽喉要沖,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主峰天峰嶺在渾源縣城南,海拔2016.8米,被稱為「人天北柱」、「絕塞名山」、「天下第二山」。
北嶽恆山
今北嶽是明末清初時才被定為山西渾源天峰嶺,而古北嶽恆山是從春秋戰國到明代中期一直在河北保定市阜平縣大茂山。從秦代到清初的1700多年的歷史中,歷朝皇帝祭祀的恆山都在河北大茂山,有明確史料記載。直到明朝後期才把北嶽恆山「易地安置」到山西渾源,清代才開始在山西的恆山祭祀北嶽。
今恆山,明朝中期利用古恆山人文景觀損壞嚴重之際,通過偽造仙跡,牽強附會轉移到天峰嶺上,不斷要求北嶽移祀,並最終在順治年間獲得剛剛入關的清政府承認,上升為北嶽,成為五嶽之一。
關於北嶽改祀: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兵部尚書馬文升,議祀北嶽於曲陽改為渾源,理由:一是曲陽在京都之南;二是曲陽北嶽廟距北嶽恆山140里;三是宋失雲州,始祭恆山於曲陽。這第三個理由純屬編造,時任禮部尚書的倪岳予以反駁,奏議沒有生效。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戶科陳公奏罷曲陽廟祀改祀渾源獲准,但仍祭於曲陽。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帝允刑部給事中粘本盛之請,始改祀渾源,改祀之爭歷時150餘年。
造成北嶽改祀於山西省渾源縣天峰嶺直接原因:一、河北在元代、明代初期戰亂頻繁,人口大量減少,同時建於大茂山上的原有廟宇損毀嚴重,明朝從洪洞縣向河北大移民可作旁證。而進入恆山交通阻塞,只能到曲陽祭祀,不能親臨登山之樂。同時山西在元末明末戰爭中損失相對較少,人口及歷史文化保留較多,於是朝中逐漸產生了改祀派,想把保定的恆山正位改祀於渾源的天峰嶺。直到清初順治年間滿清入關不久並不了解實際情況,朝中改祀派佔了上風,終於改祀北嶽恆山於山西渾源。二、渾源人注重名山文化的宣傳、挖掘、培養,特別是在天峰嶺腳下修了懸空寺(北魏後期公元490年始修),天峰嶺上建了不少的廟宇、神殿,這也增加了改祀於此的分量。(沒有重視就得不到重視)
不過,對於「改祀」一事,明清兩代都有不少人反對。如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在對曲陽、渾源考察後,作《北嶽辨》就認為北嶽在京都之南的理由不能成立,「都邑無常,而五嶽有定」,歷代的制度是「改都不改岳」。至於「宋失雲州始祭曲陽」一說,更是錯誤,還用大量史實碑文駁斥馬文升之說。如果單從自然景觀來講,論山的雄、奇、險、秀,保定的古恆山皆在渾源的天峰嶺之上;要論人文景觀和交通便利,古恆山就遜色了。清帝之所以「改祀」,據推測可能與崇尚佛教,注重人文景觀和交通便利有較大關系。
5、中嶽嵩山:嵩山古名為外方、嵩高、崇高,位於河南省西部,屬伏牛山系,地處登封市西北面,是五嶽的中嶽。總面積約為450平方公里,由太室山與少室山組成,最高峰連天峰1512米;東西綿延60多公里;東依省會鄭州,西臨古都洛陽,南依潁水,北鄰黃河。嵩山地處中原,東西橫卧,古稱「外方」,夏商時稱「嵩高」、「崇山」,西周時稱天室山。
中嶽嵩山
公元前770年平王遷都洛陽後,以「嵩為中央、左岱、右華」,為「天地之中」,稱中嶽嵩山。嵩山又分為少室山和太室山兩部分,共72峰。海拔最低為350米,最高處為1512米。主峰峻極峰位於太室山,高1491.7米;最高峰連天峰位於少室山,高1512米。嵩山北瞰黃河、洛水,南臨潁水、箕山,東接五代京都汴梁,西連十三朝古都洛陽,素有「汴洛兩京、畿內名山」之稱。
E. 末日來臨多儲備糧食能夠度過難關嗎
這個未雨綢繆絕不是多准備點麵包那麼簡單,而是必須高瞻遠矚的看到100年甚至1000年。
現在世界上很多科學家就在做這些事,它們探索深空,開發基因食物,呼籲自我約束,銷毀和控制核武等等,這些都是為了預防當毀滅性災難來臨時,人類束手無策。
而我們常常看到一些人肆無忌憚的反智反科學,甚至肆意貶損為人類走的更遠而孜孜不倦的科學家們,實在令人可憎。
人類自己不作死,才能夠走的更遠。
就是這樣,歡迎討論。
時空通訊專注於老百姓通俗的科學話題,感謝粉絲朋友們一直以來的關注支持與厚愛。
原創版權,未經作者許可的任何裝載與內容引用,均視為侵權抄襲行為,會受到法律責任追究,敬請理解與合作。
F. 為什麼北宋是金國滅的,而南宋是蒙古滅的
北宋時期,蒙古還沒有崛起,遼國已經沒落,金國如日中天,加上北宋時期重文輕武,導致被金國所滅。到了南宋,蒙古崛起,金國沒落,南宋更是偏安一隅,所以被蒙古所滅。
G. 青島的歷史名人有誰
1、黃培
黃培(1603~1669),字孟堅,號封岳,即墨城裡人。其祖父黃嘉善,明萬曆年間兵部尚書、贈太保銜。
明亡後,黃培返歸故里,憂郁悲憤,常以詩文抒發情感。清康熙五年(1666年),因自刻《含章館詩集》致禍,遭姜元衡告發,史稱「黃培詩案」。
黃培被囚禁於濟南,清廷判曰:「黃培因系明朝世宦,隱懷反抗本朝之心,刊刻逆書,已屬不法,吟詠詩句,尤見狂悖,且寬袍大袖,延用前朝服制,蓄發留須,故違當朝法令,大逆不敬。應按隱叛誹薄之罪,但律無正文,無從援引,謹援他律比附,定擬絞罪」。
黃培於康熙八年(1669年)四月初一被處以絞刑,臨刑時,昂然闊步,從容吟詩明志。終年六十六。
2、黃嘉善
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黃嘉善出生於即墨城,字惟尚,號梓山。黃嘉善從小聰慧,漸大學習勤奮努力,他少年時入嶗山石門西麓的上、下書院就讀,飽讀經史子集,精心體會治國安邦的道理,所作的文章流暢優雅,胸有韜略。黃嘉善成年後儀表端莊偉岸,風度儒雅,人品出眾。
3、秦紘
秦紘(1426年-1505年),字世纓,山東單縣人。明朝名臣。
景泰二年(1451年)進士。官至三邊總制、戶部尚書、太子少保。弘治十八年(1505年)卒,年八十,贈少保,謚襄毅。《皇明經世文編》有《秦襄毅公奏疏》。
秦紘長期在西北和南方邊區擔任巡撫和總督,兢兢業業,忠心耿耿,為明代邊疆地區穩定,尤其是西北九邊重鎮的鞏固做出了極大貢獻。《明史》贊其「文武兼資,偉哉一代之能臣矣!」
4、尤淑孝
尤淑孝(生卒年不詳),字孟仁,大興人。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尤淑孝被任命為即墨知縣。在任十幾年間,為即墨地方興利除弊,政聲顯著。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他將位於縣城南偏西的龍王廟移建至南門外偏東處。當時,位於縣城西南的淮涉河(今墨水河)大壩,由於年久失修,經常被洪水沖潰,不能預防河水泛濫。
為使百姓免受洪水之災,尤淑孝組織民工,重新修建了大壩。同時,由於位於城北部的北大河(今龍泉河)橋年久失修,早已倒塌,為方便地方百姓,1760年,對其進行重建。
尤淑孝還十分重視地方文化建設,在任期間,他組織人員,搜集整理地方史資料,甄別真偽,確定體例,重新編纂了《即墨縣志》,共計12卷,保存了大量珍貴的地方史料。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即墨百姓在縣南三里的登高埠建造了遺愛祠,四時奉祀。
5、郭孟澤
郭孟澤(1913—1972),山東省平度縣(今平度市)人。七七事變後投身抗日活動。同年冬,受中共膠東特委委派,來平度協助郭士先組織抗日武裝。
1938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1年3月任平南縣行署主任兼縣大隊大隊長。1944年3月任中共平南縣委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央財政部監察司監察專員、甘肅省高級法院辦公室主任、中共民勤縣委書記、武威地委紀委書記等職。1972年病逝於青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