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一般人都用不起!槍桿在古時候是鐵棍做成的嗎
古時候打仗過程中,使用的兵器還是以冷兵器為主,一方面是當時冶煉技術還不夠成熟,還有就是當時對於一些材料的研究不夠透徹。
戰爭中使用的冷兵器多以刀和槍為主,一部分將領使用的是劍或者更為偏門的兵器,比如雙錘、雙戟等。古代的槍在戰場上還是有很大殺傷力的,這也是槍會成為古代兵器中很受歡迎的原因。
冷兵器時代中,長槍在戰爭中會有很大的殺傷力,在日常生活中對於槍頭和槍桿的護理保養是很重要的。士兵對槍桿的仔細保養,可以保證槍桿具有更長的使用壽命,畢竟槍桿的製作流程太過繁瑣,製成之後要好好保養。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
② 男子被紅纓槍扎傷後背,古兵器殺傷力有多強
自近代以來,隨著熱武器的不斷發展與進步,冷兵器與軍事與生活的距離越來越遠。特別是現代社會,我們更只能在博物館和武術館中看到他們的身影。也由於一些影視作品的誤導,我們往往對冷兵器的殺傷力缺乏足夠的認識。不過,最近發生的一樁鮮血淋漓的案件,讓我們又一次感受到了冷兵器的凜凜寒芒。
③ 古代的槍桿是用什麼材料做的
一般都會是木質的,但是會經過處理,韌性和強度都會偏高,如果連槍桿都是金屬製成的話一個成本偏高,一個是對軍隊的素質要求過高,所以一般都會是加工過的木質的~
曾說古代槍桿概為硬木,不存在復合之類的問題。於是就有朋友提到了曾候乙墓出土的積竹木柲。確實,積竹木柲是復合材料製造的武器桿,但……這和我說的,還真不是一回事,這兩完全無法放在一起討論。
首先說一下積竹木柲。這東西是一種以硬木為芯,外裹竹皮的武器桿,戰國中期比較多見。這個東西的形制很多,不單單是竹這一種,有積竹木柲的,也有木柲,即外麵包裹的是薄木,而不是竹。還有木芯外纏絲的。最後,基本都以大漆完工,有些在還做有膩子。
為什麼我會說不是一回事呢?因為我說槍桿問題的時候,主要針對的是有朋友提出的近年江湖盛傳的所謂白蠟稈子神話。這神話流傳很廣,相信的人不少,內容無外幾點,一是說這個大槍稈必須用白蠟稈子,不然使不出槍花,也抖不動雲雲,還有其他諸如此類一大套說法,什麼內勁、聽勁之類,好神奇,還很信誓旦旦地說上陣怎麼怎麼,到最後歸結為一條,就是這槍桿必須是軟的,要彈性好,要白蠟桿還得必須多少年怎麼栽培的。
如果你只說這是民間武術,那沒問題。如果你說這是軍陣技藝,那我就一概歸為江湖神話。
我的理由非常簡單——你再厲害,也厲害不過殺敵無數從血海屍山裡走出來的兩位軍神:戚少保戚爺爺和俞龍俞老爺,有自認比他們更牛的,那就當我啥都沒說,奉送兩字:再見。
戚爺爺在《紀效新書》里,對軍陣槍法做過詳細的分析,也制定了明確的規范,他一上來就先直接說了,在我軍中不許學練那些好看花槍,必須練他制定的槍法。對槍桿的要求,必須是「根粗腰硬」。這兩條白紙黑字寫著,沒商量。在《練兵實紀》里,他又說了這問題,這回除了步兵用的長達丈八以竹子為桿的拒馬類武器外,他要求肉搏部隊的騎兵槍桿粗至少要一寸,步兵要達到兩寸,要可以當棍砸人。原因他也說了,萬一敵人穿的盔甲質量好,我們箭射不進刀砍不入,那就直接掄圓了砸丫的。
在這種要求和尺寸,這種理由面前,就不要再提什麼白蠟稈子了。戚爺爺說的可是砸穿著鎧甲的敵人吶,同學。
這些是他經過無數次與倭寇及蒙古騎兵搏殺,用無數明軍和敵軍的屍體檢驗出來的軍陣規范。戚爺爺在書中不無自矜地道,自此百戰無一挫。要注意啊,同學們,這是在特講究謙虛的中國古代,是官場遍地傾軋、御史四處打臉、黨爭劇烈無比的明中期,在自己寫的書里敢說這話,這是什麼概念?
話說,你和你家祖師武功比戚少保好?上戰陣廝殺次數比他多?殺的武藝高強的日本武士和剽悍的蒙古騎兵比他多?軍陣見識比這位中國史和軍事史上都占重要地位的軍事家、軍事理論家還要好?所以呢,別提什麼祖師爺什麼門派什麼內功之類的說法,這就是個江湖神話,無外自高身價而已。
這就是我說槍桿是硬木的文獻依據。至於實物,那就多了,不說博物館和考古所,就是現在民間藏家手裡的長矛,褲子里帶槍桿的一找一大把,有哪一支是軟木或者復合的,至少我沒見過也沒聽人說過,當然,或者是我見識實在太少……
說回積竹木柲。首先呢,這是青銅兵器時代的桿,這個要特別注意,原因後邊再說。其次,青銅時代的主要兵器是戈、戟。
這里又要注意了,別聽見戟就馬上想起不靠譜電視劇里那種方天畫戟,那玩意要到宋朝才有,而且還是儀仗器,不是用來打架的。青銅戟,其實就是戈前面多了個可以刺的劍形頭。戟這東西比戈先進,戈只能以勾的方式殺傷,戟還可以刺。這種戟流行的時間非常長,從用青銅兵器的東西周戰國到用鋼鐵兵器的三國,一直盛行,很受廣大指戰員們的熱愛。所以典韋、太史慈之類猛人用的戟,都是這種戟。為了加強殺傷,還有種有三個援的三戈戟,算是青銅時代的大殺器了,不過到用鋼鐵器的漢代,也依然常見。
戈、戟主要是以勾殺來殺傷敵軍的,其實我們現在用的割稻的鐮刀,無論功能和形狀,都異常接近這種兵器。青銅兵器時代,重型主戰力量是兵車,當戰車轟隆隆跑過,車上武士將戈、戟伸出車外,以上邊橫出的那個援來勾殺敵人,那模樣……確實就是在割草。其實步兵用戈、戟也基本這樣,大家面對面勾來戳去的,希望能盡快把對方的腦袋收割下來,以便拿去換貴族資格。
這種戰斗方式,和後世鋼鐵冷兵完全不同。而且青銅兵器,最大缺點是脆,這也是為什麼靠切削勾擊來殺傷的戈、戟盛行的主要原因之一。正是因為青銅兵器的這種特性,以及戈、戟這類兵器的使用方式以及當時的戰斗形態,所以那時的槍桿需要對付的,主要是對方戈、戟上那個援的切削損傷。在這種大家勾來勾去的運動中,被切削的後果有兩,一是你的槍桿被他的援勾切搞斷。二是你或他的援勾切進了槍桿,於是你和他的武器都被卡住了。
為了對付這種情況,積竹木柲出現了。在此,我必須又提醒一下,談這個問題的同學最好先去看下實物以及考古檢測報告再討論。因為,積竹木柲實物外邊裹的竹皮幾乎都相當薄,一些檢測報告給出的數據,其厚度只有約0.07厘米,考慮到年代損耗,我就算當時成品有0.1厘米厚好了。
這種厚度,完全無法提供我們希望出現的所謂復合槍桿的彈性。復合槍桿的彈性以及白蠟稈子神話,就這樣很簡單地被否定了,很遺憾。
另外還要注意的是,積竹木柲不只出現於長兵。在短戈、戟上也很常見,全長一米到一米五左右戰國積竹木柲,考古中已多有發現。有興趣的同學的可以把吸塵器管子接到一米至一米五長,再拿在手裡比畫一下戰斗狀態,然後想像對手揮舞的是一把鐮刀,你會一點不驚訝地發現,這個長度……完全不可能需要什麼彈性復合槍桿。
所以這種竹皮的主要作用只能是防止對方武器切削你的這根桿。至於為什麼用竹皮,對砍過木頭和毛竹的同學,就不用再解釋了吧。沒砍過的,我說一事,曹操曾經在楊修的提醒下,拿竹子來做盾牌。
再一個問題,積竹木柲外邊裹的絲、麻之類的處理,目前發現的都只出現於中間的握手部位,桿的前後都沒有,所以也排除了所謂這種處理會有復合槍桿彈性這種附會出來的功能。而且這些積竹木柲,幾無例外都使用了大漆,上邊繪有各種裝飾。大漆的性能,我想也不用多說了,如果你能讓大漆器具彎曲後外邊大漆塗層的漆皮不皴裂不崩缺,請直接找最神秘的有關部門領取工藝金獎。
所以,積竹木柲就是積竹木柲,和什麼復合槍桿的彈性以及白蠟稈子沒關系。很多人認為這這種結構是為了增加韌性,當然,從物理角度看肯定會出現這種情況,但這種程度的增加,從實用角度看幾乎可以無視。而且最重要的是,身為勾擊兵器的青銅戈、戟,和後世沖擊穿刺的鋼鐵長矛,無論是使用方式還是作戰狀態,都完全不同,壓根不能做類比。
④ 古代武將的槍桿為何要用木頭做
古代武將的槍桿為何要用木頭做?在解釋這個問題時,我們先了解一下,在古代槍是用來做什麼的?古代的兵器發展前期主要是以刺為主,槍是用來刺對方的,而不是用來砍對方的。所以從這來看,既然是刺對方,那麼肯定對槍頭的硬度和尖銳度要求高,對槍桿的要求就不會那麼高了。
傳說上好的槊桿要選擇柘木,也是神臂弓的材料,韌性非常的好,但是長直的不多,所以要剝成細蔑然後用油長時期浸泡後晾乾,用魚膠膠合,然後橫向纏繞麻繩,反復塗生漆裹葛布,一根槊桿製作需要數年,貴族才用得起,所以唐代後逐漸失傳,現在這種製作方法也後人猜測成分居多。
所以中國古代主要還是積竹木秘,加工方法更簡單一點,實際為古代高級槍桿常用,以木或鐵為心,外面貼上竹片,再用絲線、革條或藤條纏繞並塗上生漆製成,堅韌不易折斷,遠遠優於鐵質槍桿。
⑤ 長槍是古代的一種主要兵器,那怎樣製作成的槍桿才是好的
長槍是古代的一種主要兵器,那怎樣製作成的槍桿才是好的?
大家都很知道金庸先生和古龍先生的小說。裡面的人物飛檐走壁,武功強大。有些人以內功出名,有些人以武器出名,一件好武器往往能稱霸天下。都說一寸長一寸強。武器越長,就對自己越有利。
可是我們的祖先非常的聰慧。她們尋找牛津木來作為槍桿,然後在外面塗上很厚的漆料,然後用一些不銹鋼絲銅芯線結構加固槍桿,這種既輕便又不容易斷裂。盡管與現代對比也有較大差別,但早已比之前好了很多。也有一種最好的槍桿原材料,那便是柘木,彈性很好,與武器相碰後不容易斷裂。可是這種木料古時候非常少是並且偏貴的,因此一支好的長槍甚至可以當作傳家之寶使用。
⑥ 古代槍桿是用什麼做的真的有鐵桿的嗎
槍分主要分為以下2種:
第一種是步兵槍,因為既要滿足作戰需求又要有相當的靈活性,多採用木桿,否則太重,作戰時影響士兵反應速度,針對不同的戰術,相應的演化出不同的槍桿長度,比如作為投射武器使用時,宜採用短桿,利於高仰角拋出,同時槍頭一定要重,槍頭慣性大,飛得遠,扎的狠,同時投射武器不可能只攜帶一支,所以在多支攜帶的情況下,長度要適合人體的高度,太長了背在背上,人無法彎腰跑動,同時無法通過狹窄的地段,還有可能要絆到腳後跟。作為格鬥武器,要使用中等長度,能靈活的抽拉、橫掃,能夠連續的做出許多技術動作,太短的話,在攻擊距離上沒優勢,一寸長一寸強就是這個道理,太長的話,收回槍桿速度太慢,對手可以在收槍的過程中迅速接近使用者,對手站在槍頭的後方就進入了槍的攻擊盲區,槍手就很危險了。作為特戰武器使用,就像水滸中破連環馬的鉤鐮槍,必須使用長槍桿,目的就是獲得較長的攻擊距離,在奔跑的馬匹接近自己之前,迅速鉤斷馬腿,然後撤退。戚繼光抗倭的時候,由於當地民兵在武力和兵器上不及倭寇,所以戚繼光發明的長槍陣,利用長短武器互補的作戰方式,槍桿做的超長,沖鋒時首先長槍進行攻擊,逃過長槍的敵人,進入長槍與長槍的間隙,躲在長槍間的士兵利用短武器對已經被分隔開的敵人進行逐個擊殺。
第二種是騎兵槍,騎兵攻擊主要是依靠馬高速行進產生的慣性刺殺對方,因為騎兵不夠靈活,所以在攜帶保護裝備較多,多數騎兵都會選擇重鎧甲,所以要擊殺對方一定要滿足3個條件,1、足夠的動量,由馬的速度和槍的重量決定,2、有足夠的強度,這時就要使用鐵槍桿了,木製槍桿在戳上重鎧甲的瞬間很可能彎曲斷裂,無法達到攻擊目的,3、足夠的准確度,速度越快,瞄準的概率越低,通常重騎兵都是右手拿槍桿,然後將槍桿的後端夾在腋下來保持穩定,有利於瞄準,槍桿的長度必須遠遠大於兩倍的騎手右臂至馬鼻尖的距離才能確保捅到對方,否者試想一下,兩匹馬接吻的時候你都夠不著對方,所以馬槍會做的很長很長,而木製槍桿的剛度較差,通俗的講就是桿太長的話,槍頭比較重,在馬奔跑的過程中,槍桿會抖來抖去,極不利於瞄準,所以要麼使用粗一點的木槍桿要麼使用鐵槍桿來保持剛度。
實際馬槍在中國歷史上發展的並不好,我們沒有重裝騎兵的傳統,那是歐洲的專利,中國軍隊更看重的是馬刀和騎射,這也是由於多年與北方少數民族作戰總結出來的,北方的少數名族都是游牧生活,他們最缺的就是鐵,所以鎧甲基本上以皮革為主,沒有重甲騎兵就沒有重騎槍,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運動後,中國的騎兵增加兩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技術,第一個就是學會了穿褲子和用馬鐙(中國人以前不分男女,全是裙子,而且據考還沒有內褲,馬是用來拉戰車的,騎馬打仗都得變太監),第二個就是學會了在移動中射箭(此前作戰,攻擊方部隊排陣將盾牌頂在頭上前進,防守部隊排陣朝天放箭,箭雨如蝗啊!可是少數民族馬跑的忒快,朝天射一片,最後也扎不著幾個人,所以戰術就改了)
⑦ 古代士兵為什麼不做全鋼的槍矛呢
如果槍桿不能有效吸收化解振動的話,那麼持槍者戳或砸一下硬物的話,振動會隨槍桿傳到身體而導致受傷。在現實生活中,錘子、斧頭、榔頭等工具也大多是木柄,即便是鐵柄,也要有膠套的。如果你用一個鐵柄的12磅鐵錘掄圓了去砸石頭的話,且攥緊不撒手的話,石頭怎麼樣不好說,你輕了會胳膊受傷,重了馬上吐血!
在古代的戰將大槍桿子不像現在的表演武術的紅纓槍,那大槍的槍頭很大,可以像刀一樣劈和刺。大槍桿子粗,和現在的鐵掀把差不多。長度一人一臂零尺,再加上槍頭。您說古代的大槍有多大?若要使用上全鋼的,不用說殺敵人了,就是他自己光累也累趴下了。
因為技術原因,古代製造不出鋼管或者鐵管。假如用實心的鋼(鐵)條來作為槍(矛、槊)的桿,我們可以計算一下其重量:假設兵器柄長2.5米(實際馬槊或長矛的長度都長於此數值),粗3厘米,以鐵的密度值約為7.9克/立方厘米計,不算槍(矛、槊)頭,光是桿的重量就要達到將近140公斤??怎麼使用?因此,不將冷兵器採用純鋼鐵打造的原因就是:份量太重,無法使用。
一切武器都是為戰爭服務,步兵用槍矛是為了對抗騎兵沖陣,在馬的奔襲慣性之下,兵器的柔韌性很重要,鐵兵器對磕很容易折斷,馬上騎兵用長槍也容易在擊中對手的同時落馬,帶甲騎兵落馬,基本上就等同於自殺。另外長途奔襲到對磕戰場,騎兵很少用鐵槍鐵矛,基本都是用刀和錘(錘頭也就拳頭大小,根本沒有什麼西瓜大的錘)靠的是慣性把人擊打傷亡。只有非戰爭情況下,禮儀場合,維護地方治安,為了彰顯氣派,才會用很NB的游戲裝備,長槍長矛金光閃閃的。平時訓練儀仗,對戰陣型,也都用木質槍桿,鐵器著實貴啊,用不起。總之,是出於實用角度與經濟角度,才會衍生出現在見到的各種兵器遺存。另:民間起義沒錢,國力不足時打造戰時裝備,木質槍桿也解決實際問題。
你想想如果一般2米長的鐵槍或是鋼槍有多重,少說五六十斤吧,如果是三米多的大槍上百斤都有可能,拿著這玩意兒上戰場,開始沖鋒不出十分鍾還沒殺敵自己就累死了。另外古代探礦采礦煉鋼技術還不是,鋼鐵稀缺,一把全鋼的長槍可以打十把一般的腰刀了,最後一個原因是槍走的就是靈活的路子(也不排除個別重槍戰鬥技巧),槍桿韌性十足才能很好的感知力度和發力。鋼槍的話只有刺砸掃簡單的動作了。
⑧ 長槍槍桿,用什麼來做比較好一些。
看你是干什麼了,如果是野外出遊防身的話,用不銹鋼就可以了,防盜窗那種,當然,最好是實心的。如果你只是想強身健體的話,可以通過木質,但是前面不能削的很尖,會被沒收。最好也是用實心的,有些重量的才行。槍桿的話用木頭就行,但是要外圈兒很光滑的那種,也可以用不銹鋼,空心的就行,但是,推薦實木。
⑨ 適合做槍桿的材料
一般都會是木質的,但是會經過處理,韌性和強度都會偏高,如果連槍桿都是金屬製成的話一個成本偏高,一個是對軍隊的素質要求過高,所以一般都會是加工過的木質的~ 曾說古代槍桿概為硬木,不存在復合之類的問題。於是就有朋友提到了曾候乙墓出土。
⑩ 古代武將的槍桿明知容易折斷為何不用鐵,要用木頭做
古代武將的槍桿為何要用木頭做?在解釋這個問題時,我們先了解一下,在古代槍是用來做什麼的?
古代的兵器發展前期主要是以刺為主,槍是用來刺對方的,而不是用來砍對方的。所以從這來看,既然是刺對方,那麼肯定對槍頭的硬度和尖銳度要求高,對槍桿的要求就不會那麼高了。
3、使用木質槍的便捷還在於,易造、易找、易換。如果槍桿在打仗時損壞了,不用到專門的地方修理。它可以就地取材,像竹子,普通木材也是可以用的。拿來處理一下,就可以當槍桿使用了。
4、木質的槍桿冬天拿起來也不會感覺很涼。而鐵質的槍桿在冬天抓起來是冰涼冰涼的,握起來很不舒服。
別看小看一把在戰場上殺敵的長槍,它的選材也是相當講究的。它是古人們在實踐中一點點探索出來的。一把長槍在手,需要的不僅僅是勇氣,還需要智慧。兩者的完美結合才會戰勝敵人,贏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