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多用爐滲碳問題,關於工件的顏色變化
不變顏色是不可能的。不知樓主期望的顏色是什麼? 另外這個外觀顏色很重要嗎?難道後面不淬火了嗎?淬火後不是還要變一次色嗎?
『貳』 不銹鋼滲碳的危害
主要危害是使不銹鋼耐腐蝕性減弱,主要表現在C含量增加,使不銹鋼內部的Cr與碳形成晶間物的幾率增加,尤其是在高溫的狀況下(比如焊接等。。。),結果就是使不銹鋼局部產生貧Cr,則耐腐蝕性能下降。
『叄』 不銹鋼304滲氮後是否還要熱處理不熱處理是否就可以提高表面硬度表面是什麼組織防銹顏色
滲氮後,一般不需要再次熱處理了,表面硬度提高30%以上,304一般不需要防銹,如果為了美觀,可以用布輪拋光(滲氮會出現灰色,屬於正常),塗一層普通的防銹油!
『肆』 真空熱處理後的工件是什麼顏色
真空熱處理工件顏色應該分兩類來看。
1.如果最終熱處理是由真空爐完成,一般專是比金屬色稍暗,氣淬比油淬亮屬(如果是淬火工藝的話)。比如真空淬火後真空回火、真空退火等。某些條件下反而比原色更明亮,如高合金鋼不分壓情況下的真空退火,因元素揮發會導致工件表面有種霧蒙蒙的明亮色。
2.如果最終熱處理不是真空爐完成,視具體情況而定。一般指真空淬火後的回火工藝。真空油淬後,無保護低溫回火的工件呈古銅色,中高溫回火黑青色。真空氣淬後無保護回火的顏色與金屬在該溫度下的氧化色一樣。
『伍』 滲碳淬火後工件表面呈深藍色是怎麼回事
然可以先焊接後滲碳淬火啦,是不耐磨嗎還是地板和軸之間焊接處有問題!當然最好專是在滲碳淬火前屬去下應力。 我不知道你所說的地板是起什麼作用的,我想其壽命更低,或者說其受力情況;還有你說的壽命不長是指哪方面? 還有工件是否有心部硬度或者強度的要求?如果有的話正火後光氮化應該是達不到要求的
『陸』 20CrMnTi鋼滲碳淬回火後顏色變紅是如何產生的
關於發來藍,我覺得有這幾個原因源;高硬度工件抗腐蝕性強,適當的提高發藍的溫度,另外,淬火過程中氧化物附著在工件表面,也是影響發藍的原因,因為冷卻是油冷,320回火,油污附著,影響發藍,建議回火後仔細清洗,另外,可以加噴砂,效果不錯,就是增加了成本了
查看原帖>>
『柒』 軸承滲碳後呈現什麼顏色
鋼材仍然是原來的顏色,你說的顏色是由於氧化物和其他附著物引起的顏色,這些在軸承進一步加工中都會去掉,只有倒角可能會留下熱處理引起的黑色
『捌』 不銹鋼的滲碳問題
一半在熱處理時候,理論上如果表面上有水分,油污等可燃物的話,一般在高溫情況下會滲碳,但是一般問題不大。與香蕉沒問題。
『玖』 不銹鋼焊成什麼顏色才是正常的
當焊接工藝條件都滿足的話,焊縫應該是銀白色,焊縫的各項物理化數值也最好。對於埋弧焊自動化焊接設備而言應嚴格控制焊接參數及熱輸入量,其實就是每種焊件的厚度不同讓焊接電流電壓,焊速以及送絲速度等數值合理匹配。其實焊接就像是演戲一樣,主演和配角演員必須達到百分百默契才能發揮最高效果。比如相同的材質不同的壁厚工件,焊接參數必定是不同的,如果參數過大必然會產生晶間腐蝕造成貧鉻,嚴重的話還會產生裂紋,顏色也會很難看。根據經驗來說:以上銀白色、黃色的質量都可以,銀白色最好,五彩色的焊縫已經部分的產生了晶間腐蝕和貧鉻,就是所謂的碳化鉻,使不銹鋼失去不銹耐腐蝕功能。藍色、深藍色以後的顏色對於焊接質量來說就無從談起。
在實際工作中焊接工藝參數是不能死板硬套的,由於環境溫度、焊件的厚度及焊件的大小以及焊接速度等不同,適用的參數也不相同。當焊接大焊件大壁厚時,當然電流要大一些,必要時應採用多層多道焊並且還要控制層間溫度,否則可能焊縫外觀質量很漂亮,內部達不到真正的焊接質量要求。當採用多層多道焊時,可將前層焊縫冷卻後再進行下層焊縫焊道焊接,這樣效果會更好。
自動焊時,焊接速度、送絲速度也必須配合相應的電流電壓,就相同焊件來說要達到最好的焊縫效果,焊接速度改變的話,勢必要改變電流電壓或者送絲機的速度。焊接速度越快電壓越大,送絲速度越快,但是考慮到金屬的熔化和焊接質量,應當選擇一個最佳焊接速度和最佳電流、電壓及最佳的熱輸入量才能保證焊縫質量。
當採用氬弧焊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焊接前的清理必須嚴格按照焊接工藝規程清理
2、氬氣必須滿足焊接不銹鋼的要求
3、適當加大噴嘴直徑確保保護效果
4、採用小電流短弧搖把快速焊
5、接息弧後待熔池完全冷卻後再移開焊槍
6、嚴格控制熱輸入量。其次是工作環境也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焊接環境內的風和粉塵焊件表面的潔凈程度,焊工的技術水平,焊絲的質量等都會影響焊縫的質量
『拾』 如何去除不銹鋼滲碳後表面黑皮~~~
滲碳是為了提高工件自身的強度而做的工藝處理,處理後表面會呈現黑色版。滲碳處理實際上就權是滲碳層的晶間氧化,超級滲碳也有,一般在0.025以內,國標也允許的。目前來說沒有很好的辦法能夠去除滲碳件的外表黑色。如果說希望工件效果好的話,建議採用超級滲碳來處理,不過從成本上考慮的話,代價就高的多了!很多人認為酸洗可以去除是一種誤解,我曾親身體驗過採用酸洗—鈍化—中和這樣流程的處理辦法,效果不佳,而且影響工件自身的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