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葯可以放不銹鋼杯嗎
可以。
不銹鋼在一百攝氏度以下是不會氧化與葯反應。原則上葯是不能用鐵器盛放。
在選擇煎葯器具時,應注意三個條件:
1、器具容量大小應適中,方便葯物浸泡和翻滾開煮;
2、容器要有蓋,以防葯性隨水分蒸發和散失,確保葯物溶解;
3、器具成分要穩定,不會與葯液發生化學反應。因此,煎葯效果最好的器具屬瓦罐、陶器和沙鍋,這些器具導熱均勻、熱力溫和、保溫長久、化學成分穩定。
(1)為什麼不銹鋼不能泡中葯擴展閱讀:
中葯需要的火候和時間。中葯煎煮的火候和時間要根據葯物的性能而定。
一般來講,解表、清熱、芳香類葯材宜大火煎煮,時間宜短,煮沸後煎十至十五分鍾即可;滋補類葯物需小火慢煎,時間宜長,煮沸後煎三十至四十分鍾;其它類的中葯一般煎半個小時左右。
煎中葯時注意事項
一劑中葯是由多味葯物配起來的,凡註明「先煎」者需單獨煎15分鍾,然後將葯物和葯汁加到其他葯中一起浸泡;
註明「後下」者需在葯煎好前5~10分鍾放入同煮(後下葯物無須提前浸泡);用紗布袋或桃花紙包的葯物屬於「包煎」,
紗布袋或桃花紙袋無須拆除,直接放入鍋中同煎即可;「沖服」的葯物是用煎好的葯液送服。一劑中葯是一天的葯量,一般需要煎兩次。
煎頭煎葯時,將葯物放入鍋,搶水洗一下,洗完加冷水超過葯面1~2橫指,浸泡半小時,然後用大火煎沸,再用小火煎15~20分鍾,取葯汁,葯渣留著煎二汁用。
㈡ 為什麼不能用不銹鋼鍋熬中葯
如果沒有砂鍋土鍋,可以用不銹鋼鍋,只是不銹鋼鍋傳熱快,所以用其煎葯的時候應注意經常攪拌,否則,葯材粘在鍋壁上,容易煎糊。
不銹鋼煎葯是不會減輕葯效的。
㈢ 不銹鋼鍋為什麼不能用來熬中葯
沒說不銹鋼不可煲中葯啊,葯店和醫院煲中葯的機器就是不銹鋼的,是不能用鐵器煲中葯,當然最好是用陶的或瓷的。
㈣ 不銹鋼鍋可以熬中葯嗎.
可以來。
煎葯細節:
1.器皿工欲善其事自必先利其器,中葯煎煮最好用陶罐、砂鍋或不銹鋼器皿等,切忌鐵、鋁等易腐蝕器皿。
2.浸泡 如同打豆漿前需要浸泡黃豆一樣,煎煮中葯前,應先用冷水將中葯浸泡1—2小時(除用醋、酒泡的葯),要20分鍾。
3.用水 煎葯用自來水即可,水量要浸過葯材表面1—3厘米。葯材過多或易吸水的可適當增加。
4.火候 煎煮時先用武火(即大火)煮沸葯液後,改用文火(即小火)慢煎。
5.鍋蓋 通常,剛開始煎葯時須蓋緊鍋蓋,待水沸時可用兩根筷子撐起鍋蓋,留些縫隙讓蒸氣排出。有些中葯含有揮發成分,如薄荷、藿香等解表類葯物以及西洋參等貴重葯材,煎煮過程中其有效成分易發散到空氣中,則須蓋著蓋子熬。
煎中葯,是指把抓回的中葯放入砂鍋里的一種煮食方式,可加入涼的飲用水,浸泡20~30分鍾,再加水沒過葯物,將葯砂鍋放在爐火上用中火煎煮。
一般情況分兩次煎煮,第一次煎煮後,把葯液倒出150~200毫升,叫頭煎葯:然後,再加溫水適量(若葯渣放涼再煎煮時應放涼水),進行第二次煎煮,叫二煎葯。有時也可以再加水,煎煮第三煎,或是第四煎。這要按照醫生的要求去做。
㈤ 用不銹鋼保溫杯泡一天的中葯可以嗎
不可以
把中葯放在保溫瓶中,沖入沸水後,中葯材中的蛋白質、澱粉等會產生凝固現象,堵塞葯材表面的毛細孔道,水分進不去,細胞不易破裂,即使破裂了,有效成分也會留在凝結的固體中,不易滲透出來;
而且保溫瓶中的水溫不斷下降,隨著水溫的下降,一般的中葯成分都難以溶出,即使剛沖入沸水時溶出的少量有效物質,也會形成沉澱。因此,用保溫瓶泡中葯不能使有效成分溶出,達不到治療目的。
(5)為什麼不銹鋼不能泡中葯擴展閱讀:
中醫對煎中葯用的器具、水、火三個方面十分講究,哪個環節做不好,都會對葯效造成影響。特別是在選擇煎葯器具時,應注意三個條件:
1、是器具容量大小應適中,方便葯物浸泡和翻滾開煮;
2、是容器要有蓋,以防葯性隨水分蒸發和散失,確保葯物溶解;
3、是器具成分要穩定,不會與葯液發生化學反應。因此,煎葯效果最好的器具屬瓦罐、陶器和沙鍋,這些器具導熱均勻、熱力溫和、保溫長久、化學成分穩定。
而金屬器具容易和中葯有效成分發生反應,導致中葯湯液變色,葯效降低,甚至產生副作用。如山楂中含有鞣酸等,能與金屬鐵器具反應成鞣酸亞鐵,被人體吸收後會引起惡心、嘔吐、腹脹等不良反應。因此,應盡量避免用金屬器具來煎中葯。
㈥ 不銹鋼保溫杯可以泡中葯嗎
不銹鋼杯子是可以泡中葯喝的。現在熬葯的電鍋大部分的是,不銹鋼的杯子
㈦ 煮中葯為什麼不能用不銹鋼的器皿
中葯的煎法
煎葯容器以砂鍋、搪瓷器皿、不銹鋼為宜,嚴禁用鐵器。
中葯入煎前應先用冷水浸泡20分鍾左右。煎葯用水量一般以浸過葯面1-3厘米。 大劑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葯物可適當增加用水量。
煎葯時間應根據葯性而定,一般葯為30分鍾。解表葯、清熱葯、芳香類葯物不宜久煎,沸後煎15-20分鍾。滋補葯先用武火煮沸後,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鍾。煎葯時要攪拌葯料2-3次。每劑中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時間可略短。
煎葯量:兒童每劑50-100毫升。成人每劑150-200毫升。
特殊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葯」:煮沸10-15分鍾,再加入其它葯同煎。
2、「後下葯」:在一般葯即將煎至預定量時,投入同煎5分鍾即可。
3、「溶化葯」:應在其它葯煎至預定服葯量,取葯汁,微火煎煮,不斷攪拌溶解即可。
4、「沖服葯」:將沖服葯調入煎好葯汁或開水中沖服。
5、其它特殊葯物按醫囑煎煮。
中葯的服法:
每天煎一劑,每劑煎二汁,早、晚各服一汁,一般在飯後服為宜。
丸葯一般每天服二次,服時最好將葯烊開服用,便於吸收增強療效。
未煎葯需妥善保管,防止受潮、變質。
怎麼熬中葯,如何服中葯?--ZT
怎麼熬中葯,如何服中葯?
中葯的煎煮是有一定要求的,具體有:
①每次將一劑中葯飲片材料放入煲內,加入清水,觀察加水能否浸滿葯面,不足時可稍加水量。
②一般浸泡半小時使中葯飲片的有效成分易於煎出(如趕時間,此步驟可略去)。
③先用猛火煎至充分沸騰1-3分鍾。然後收至小火,煎20-30分鍾使之成一碗,用消毒紗布或咖啡格濾渣倒入杯內,溫熱服用。
④一次將葯物煎好後,可以將首劑和再煎的葯物混勻,以便葯效均衡。
服葯方法也是給葯護理中重要的護理內容。清代徐靈胎曾指出:「方雖中病,而服之不得法,非特乏功,反而有害。」說明了服葯方法的重要性。在臨床實踐中也確有因服葯方法不符合要求而影響治療效果的。因此,在護理上必須正確執行各種服葯方法。
①湯劑的服法大致分為4種:分服:即是將每天1劑中葯,分2-3次等量分服。對老人小兒服葯有困難的也可採用少量多數或濃煎後服用。頓服:將1劑湯葯1次服下,以取其量大力峻、快速起效之作用。連服:是指在短時間內連續給予大劑量葯物的服用方法。意在短時間內,使體內達到較高的葯物濃度。
②中成葯服服法一般分送服、沖服、調服、含化及喂服等。送服:是將葯放入口內,用溫開水或葯引、湯劑送服。沖服:即將葯物放入杯內,用溫開水、葯引等沖成懸混液後服用。調服:是將一些散劑用溫開水或白酒、醋等液體調成糊狀後口服。如安宮牛黃丸、紫雪丹等均用此法給葯。含化:是將丸、丹劑含在口中,讓葯慢慢溶化,緩緩咽下。如六神丸、喉症丸、救心丹等。喂服:本法主要用於嬰幼兒、年老體弱或急危重症病人。是指將中成葯溶成液狀,逐口喂給病人的一種方法。
中醫用葯護理除了注意煎葯和服葯方式外還應該注意以下內容:
①服葯溫度:服葯溫度一般是指服用中葯湯劑的葯液溫度或用於送服的、酒等溫度而言。常有熱服、溫服和冷服之分。熱服:是將剛煎好的葯液趁熱服下。常用於寒證。溫服:是將煎好的湯劑或送葯的水等放溫後再服用。一般湯劑均採用溫服。冷服:將煎好的湯劑放冷後服下。常用於熱證。
②服葯劑量:用葯的劑量一般應該由醫生根據具體情況具體決定。
③服葯後應注意休息,觀察葯物效果,觀察有不良反應。尤其是服用峻烈或有毒性的葯物,更須嚴密觀察和記錄。
④空腹服中葯易胃腸反應,如腹鳴、便前腹痛、大便稀爛,故適於大便硬結或便秘患者。如有胃病,宜進食後一小時後服用。
⑤對中西葯合用的病人,應告訴中西葯服用的方法的間隔時間。
⑥體虛、年老、胃寒易嘔吐或兒童,葯物可分兩次服用(相距時間可酌情)。
⑦注意食物對葯效的影響,中醫歷來有「葯食同源」之說。這是因為葯性和食性都有「四氣」(寒、熱、溫、涼)和「五味」(辛、甘、酸、苦、咸)相同內容和區別。同時某些食物本是葯物,既可食用,又當葯用。如大棗、蓮子、桂圓、百合、山葯、赤小豆、海帶、甲魚、桑葚、黑芝麻、峰蜜等。
既然食性和葯性有共同的性味,凡是食性與葯性相順應,食物能增強葯物的作用;食性與葯性相反,食物便會降低葯物的作用。
總之,食物的正確選擇,對提高葯物的療效,促進病人早日康復,具有與用葯同等重要的位置,飲食因素還可能對中葯的吸收有多種多樣的影響,要充分利用有利的食物因素來提高葯物的療效,減少妨礙吸收的因素。
㈧ 煮中葯為什麼不能用不銹鋼的器皿
根據葯品不良反應檢測中心編撰的《關心健康 安全用葯》手冊解釋:熬專煮中葯湯劑,之所以不屬能用鋼、鐵、錫等金屬材料器皿,是因為這些金屬元素本身也是中葯成分之類,分別具有各自的性效與適用范圍。用這樣的器皿熬煮中葯,恐與病情不合;在這些金屬材料製成的器皿表面,常覆蓋一層該金屬元素與氧生成的氧化物。這些氧化物極易與葯液中的葯物成分發生化學反應,輕則產生喪失原有葯效的物質而降低療效,重則產生有害於人體的物質而對肌體造成傷害。另外,中葯材所含多數生物鹼,必須與鞣質或其他有機酸結合生成鹽,才能溶於水。鐵既然與中葯材所含的鞣質等發生了化學反應,勢必會造成鞣質等的損失,從而影響了生物鹼的利用度,降低了葯物成分的浸出率。輕則影響治療效果,重則危害人健康。
衛生部司建議;熬煮中葯之所以要選用砂鍋、砂罐。陶瓷,不銹鋼和銅器等……等陶瓷器皿,主要是因其化學性能穩定,不易與葯物成分發生化學反應;再者,陶瓷器皿導熱均勻,保溫性好。
。。
㈨ 為什麼中葯不能放在不銹鋼里
因為葯物中所含的鞣製、苷類物質可與鐵或鋁發生反應,生成鞣製鹽類,使湯劑顏色變黑或變綠,降低葯物的療效,甚至還可能改變葯性,服用後不但不能達到治療效果,還會加重病情。
比如,鐵可以與地榆、訶子、蘇木、石榴皮中起治療作用的鞣質發生反應,生成鞣酸鐵,產生黑綠色沉澱,使葯湯有一股鐵銹味,服用後引起惡心、嘔吐。
此外,鐵鍋和不銹鋼鍋傳熱太快,煎葯時要經常攪拌,稍不留神就容易糊鍋。
注意事項:
煎中葯要用砂鍋,最好選用黑砂鍋。
砂鍋的主要成分是硅酸鹽,化學性質穩定,受熱均勻,傳熱緩慢,煎葯時鍋內的水分不容易蒸發,能很好地使葯物中的有效成分溶解,使煎出的葯液保持原有功效。
需要注意的是,砂鍋驟然受熱或受冷會產生裂紋。因此,剛煎過葯的砂鍋不要立即用涼水清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