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代青铜器的铸造方法
一.块范法
块范法(或称土范法)是商周时代最先采用的,是应用最广的青铜器铸造法。
此方法简单介绍如下:以铸造容器为例,先制成欲铸器物的模型。模型在铸造工艺上亦称作模或母范;再用泥土敷在模型外面,脱出用来形成铸件外廓的铸型组成部分,在铸造工艺上称为外范,外范要分割成数块,以便从模上脱下;此外还要用泥土制一个体积与容器内腔相当的范,通常称为芯,或者称为心型、内范;然后使内外范套合,中间的空隙即型腔,其间隔为欲铸器物的厚度;最后将溶化的铜液注入此空隙内,待铜液冷却后,
除去内外范即得欲铸器物。
1.块范法铸造的具体过程与浑铸法
(1). 制模
模亦称为“母范”,原料可选用陶或木、竹、骨、石各种质料,而已经铸好的青铜器也可用作模型。具体选用何钟质料要视铸件的几何形状而定,并要考虑花纹雕刻与拨塑的方便。一般说来:形状细长扁平的刀、削,可以用竹、木削制而成;较小的鸟兽动物形体可以用骨、石雕刻为模;对于形状厚重比较大的鼎、彝诸器,则可以选用陶土,以便拨塑。
从出土发掘来看,陶范最为常见。陶范的泥料黏土含量可以多一些,混以烧土粉、炭末、草料或者其它有机物,并掌握好调配泥料时的含水量,使之有较低的收缩率与适宜的透气性,以便在塑成后避免因为干燥、焙烧而发生龟裂现象。陶模的表面还必须细致、坚实,以便在其上雕刻纹饰。
泥模在塑成后,应该使其在室温中逐渐干燥,纹饰要在其干成适当的硬度时雕刻。对于布局严谨、规范整齐的纹饰,一般先在素胎上用色笔起稿而后再进行雕刻,高出器表的花纹则用泥在表面堆塑成形,再在其上雕刻花纹。
泥模制成后,必须置入窑只焙烧成陶模才能用来翻范。
(2).制范
制范亦要选用和制备适当的泥料。其主要成分是泥土和砂。一般说来,范的粘土含量多些,芯则含砂量多些,颗粒较粗。且在二者之中还拌有植物质,比如草木屑,以减少收缩,利于透气性。
范的泥土备制须极细致,要经过晾晒、破碎、分筛、混匀,并加入适当的水分,将之和成软硬适度的泥土,再经过反复摔打、揉搓,还有经过较长时间的浸润,使之定性。这样做好的泥料在翻范时才得心应手。
从模上翻范技术性很强,是块范铸造技术的中心环节。对于较简单的实心器物象刀、戈、镞等,只需由模型翻制两个外范即可,此种外范称为二合范。
而制造空心容器的范则复杂多了,简如下:
1.在翻范以前,首先要决定外范应该分为几块及应该在何处分界。
2.翻外范的方法是用范泥往模上堆贴而成,再用力压紧。
3.对于心的制做则有三种方法:一是已从模型上翻制好外范后,利用模型来制芯,即将模型的表面加以刮削,刮削的厚度即是所铸铜器的厚度。二.是把模型做成空心的,从其腹腔中脱出芯,并使拖出的芯和底范连成一块,再在底范上铸耳,此钟方法适用于大型器。三.利用外范制芯。
(3).浇注
将已焙烧的且组合好的范可趁热浇注,不然需在临浇注前进行预热。预热时要将范芯装配成套,捆紧后糊以泥砂或草拌泥,再入窑烧烤。预热的温度以400-500度为佳。焙好的型范需埋置于沙(湿沙)坑中防止范崩引起的伤害,并在外加木条箍紧,也是为了防止铜液压力将范涨开。
范准备好后,将熔化的铜液(1100-1200为宜)注入浇口。器物之所以倒着浇,是为了将气孔与同液中的杂质集中于器底,使器物中上部致密,花纹清晰。浇入铜液时应该掌握好速度,以快而平为宜,直到浇口于气孔皆充满铜液为止。待铜液凝固冷却后,即可去范、芯,取出铸件。
一次浇注成完整器形的方法叫“浑铸”,或“一次浑铸”,或者“整体浇铸”。商周器物多是以此方法铸成。凡以此方法铸成之器,其表面所遗留的线条是连续的,即每条范线均互相连接,这是浑铸的范线特征。
(4).修整
铸件去陶范后还要进行修整,其经过锤击、锯挫、錾凿几打磨,消去多余的铜块、毛刺、飞边,只有这样才算制造完毕。
除浑铸法之外还有分铸法,即器物的歌部位不是一次浇铸完成的,而是分别铸成的,并用连接方法使之连为一体。而连接则主要有铸合法和焊接法。在此就不介绍了。
二.失蜡法
失蜡法指用容易熔化的材料,比如黄蜡(蜂蜡),动物油(牛油)等制成欲铸器物的蜡模,然后在蜡模表面用细泥浆浇淋,在蜡模表面形成一层泥壳,再在泥壳表面上涂上耐火材料,使之硬化即做成铸型,最后再烘烤此型模,使蜡油熔化流出,从而形成型腔,再向型腔内浇铸铜液,凝固冷却后即得无范痕,光洁精密的铸件。
B. 古代青铜器是怎样铸造出来的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有块范法和失蜡法两种基本的方法,此外还有分铸法、焊接法等工艺。
一、块范法
块范法或称土范法,是商周先民最先采用的,是整个青铜时代中应用最广泛的青铜器铸造法。其法步骤如下
1 .制模
模也称为母范、作模。其原料可选用陶、木、竹、骨、石等质料,而已经铸好的青铜器也可用作模型。具体选用何种质料要由铸件的几何形状而定,并要考虑花纹雕刻与拨塑的方便。一般说来,形状细长扁平的刀、削的模,可以用竹、木削制而成;较小的鸟兽动物形体可以用骨、石雕刻为模;对于形状厚重、比较大的鼎、彝诸器,则可以选用陶土为模,以便拨塑。
2 .制范
制范要选用和制备适当的泥料,其主要成分是泥土和沙。用泥料敷在模型外面,脱出用来形成铸件外廓的铸型组成部分,在铸造工艺上称为外范,外范要分割成数块,以便从模上脱下;除了外范,还要用泥料制一个体积与容器内腔相当的范,通常称为芯,或者称为心型、内范;然后使内外范套合,中间的空隙叫做型腔,其间隔距离就是所铸器物的厚度。一般说来,用来做外范的泥料中,泥土(最好选择粘土)含量大些,用来做芯的泥料则要含砂量大些,颗粒较粗些。范的泥土备制极细致。采集好的泥土要经过晾晒、破碎、分筛、混匀,并加入符合一定比例的水分,将之和成软硬适度的泥土,再经过反复摔打、揉搓,其间还要经过较长时间的浸润,使之定性。这样做好的泥料在翻范时才能得心应手。
从模上翻范块是范铸造技术的中心环节,要求必须有很高的技艺。对于像刀、戈、镞等较简单的实心器物,二合范就能够应付自如,即只需由模型翻制两个外范。与上述的器物的简单制作相比,制造空心容器的范就显得复杂多了。在翻范以前,一定要先明确了外范的数量及分布状况。现简单地将其制法介绍如下:第一步骤是做外壁。模的表面用范泥堆贴且不留空隙,再用力压紧以求紧密不松散。接下来是做内壁。内壁的做法有三种:第一种是从模型上翻制好外范后,将模型的表面加以刮削,模型即为内芯,所以刮削模型上的厚度即是所铸铜器的厚度;第二种方法用于大型器物,是将模型做成空心的,以其内部为模型制出内芯,并使脱出的芯和底范连成一块,再在底范上铸上器耳;最后一种是利用外范制芯。
3.浇注
将已完成焙烧且组合好的范趁热浇注,不然就须在临浇注前进行预热。预热的温度以摄氏度400—500℃为佳。预热时要将范芯装配成套,捆紧后用以泥砂或草拌泥糊严实,再入窑高温焙烧。为了防止铜液压力将范涨开和高温引起的范崩,所以焙烧好的型范需埋置于沙(湿沙)坑中并在外加木条箍紧。
范预热准备好后,将熔化的铜液(1100—1200℃为宜)注入浇口。器物要倒着浇,是为了将气孔与铜液中的杂质集中于器底,使器物中上部致密,花纹清晰。浇入铜液时应该掌握好速度,以快而平为宜,直到浇口气孔(范上留有的通气孔)皆充满铜液为止。待铜液凝固冷却后,即可去范、芯,取出铸件。
一次浇注成完整器形的方法叫“浑铸”、“一次浑铸”或是“整体浇铸”。商周器物多是以此方法铸成的。凡以此方法铸成之器,其表面所遗留的线条是连续的,即每条范线均互相连接。
4.修整
去掉陶范后的铸件还要经过锤击、锯挫、錾凿等多道工序来进行修整,以消去多余的铜块、毛刺、飞边。只有当一件光润整齐的青铜制品出现时,才算制造完毕。
二、失蜡法
失蜡法是用调入油脂的蜂蜡制成内模,在内模上敷泥浆等,预留孔洞,制成外范,待外范干燥,高温焙烧,内模融化成液,由孔洞排出,外范内形成和内模一样的空腔,再从孔洞注入铜液,冷却后,剥去外范,既得与内模相同的铸件。这是一种青铜等金属器物的精密铸造方法,现代工业仍在使用。已知中国最早以失蜡法铸造的器物属春秋晚期,是河南淅川下寺楚墓中的铜禁等,而其工艺的精湛标明并非初始的制作。而纤丽奇绝的制作,楚地贡献最大,曾侯乙墓的尊盘也最受称道,其上密布的蟠虺纹玲珑剔透,穷极繁缛富丽,即是失蜡法制成。然而,失蜡法的应用并不够普及,今见的作品始终不多,这与蜂蜡数量有限、制作过于复杂有关,或许也是应为效果虽然奇绝却难引出普遍的审美愉悦联系。
失蜡法在中国的历史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最早采用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是楚共王熊审盂,曾侯乙墓也曾经出土了青铜尊盘。
C. 青铜器是怎样制造出来的
1、范铸法
范铸法较早,应用的最普遍,范铸法又称模铸法,先以泥制模,雕塑各种图案、铭文,阴干后在经烧制,使其成为母模,然后再以母模制泥范,同样阴干烧制成陶范,熔化合金,将合金浇注入陶范范腔里成器,脱范后再经清理、打磨加工后即为青铜成品。
2、失蜡法
失蜡法是一种青铜等金属器物的精密铸造方法,用蜂蜡做成铸件的模型,再用别的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加热烘烤后,蜡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个铸件模型变成空壳。再往内浇灌溶液,便铸成器物。器物可以玲珑剔透,有镂空的效果。
3、浑铸法
器物一次浇铸成形的铸造方式,称为浑铸法。器形过大或形状过于复杂,需要将整个器物分为数件分别翻范浇铸,最后拼接成一个整体,这种铸造方法称为分铸法。铸造多个较小物件时,还会将多个铸范层叠装在一起,由一个浇口浇注铜水,一次铸成多件器物,这种工艺称为叠铸法。叠铸法多用于铸造钱币等小型器物,出现于春秋时期,汉代时逐渐流行。
(3)什么是青铜器铸造中的浑铸法扩展阅读:
青铜器的修复与保养
焊接
对一件出土不完整的青铜器文物首先要焊接把青铜器拼接成一个完成的器物,焊接是传统修复技术中的重要环节,是修复破碎青铜器和复原器形的主要手段。需要根据青铜性质、残破和腐蚀情况不同,而采用不同的焊接方法,即“大焊”和“小焊”。首先用矬子把焊口锉平,然后焊接是用电烙铁将锡融化注入要修复青铜器上。
补配
补配是传统青铜器修复技术中复原残缺部分的重要技术。补配就是残缺的青铜器不完整了,根据铜器种类、形状、残缺部位,打制补配和铸造补配。补配要根据青铜器的纹饰先拓下来,然后通过纹饰制作补配的器形,然后拼出一件完成的青铜器文物。
整形
埋藏于地下的青铜器由于墓穴崩塌、地层变化等原因造成挤压变形,出现裂缝等。出土后的青铜器往往需要整形。青铜器整形的方法有锤打法、模压法、锯解法、加热整形及其物理整形等。选择方法的依据是器物的变形程度和铜器的质地。
D. 浑铸法与范铸法的区别
浑铸法与范铸法的区别为:
浑铸法:整个器物一次浇铸成形的方法。习惯上指泥范铸造。商周时期广泛用于铸造器形较简单的青铜器,如觚、觯、杯等。
范铸法:又称模铸法,先以泥制模,雕塑各种镜背图案、铭文,阴干后再经烧制,使其成为母模,然后再以母模制泥范,同样阴干烧制成陶范,熔化合金,将合金浇注入陶范范腔里成器,脱范后再经清理、打磨加工后即为青铜器成品。
范铸法的历史背景
先秦的铸钱工艺,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国家不尽相同,有用陶范、有用石范、亦有用金属范铸造。西汉早期,民间铸钱大多采用石范,郡国铸钱则多采用铜范;武帝元鼎四年以后,上林三官统一采用铜范铸钱;王莽时期从铜范过渡到叠铸。
从陶范经石范再经铜范至王莽以后采用叠铸,这些范铸技术的变革与发展,有着多方面的因素,而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技术进步与否的问题,其中蕴含着社会大背景的因果关系。
通过对传统范铸技术及历史文献的综合研究,我们发现,从春秋时期的陶范铸钱,到西汉初石范作为主流;武帝时期的铜范铸钱,到王莽以后的叠铸,既与钱币形制的变化、合金的变化相关,也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
E. 古代铸造方法与设备是什么
最早的铸造方法出现在商周青铜器时期。据实物分析和试铸结果证明,当时所用的铸造方法可以分为浑铸法和分铸法两种。
(1)浑铸法。
浑铸法,指整个铸件在一次浇注中全部完成,适用于比较简单的零件铸造。浑铸法铸造成型的一般工艺步骤如图2-4所示。从出土实物可知,中国古代铸造青铜器时大量使用陶模。陶模由泥制成,其外形与要铸的零件外形完全相同,上面可以制出美观复杂的花纹。制成后一般需经过焙烧才可用来翻制铸范。铸造用的模也可用石头刻制或直接用要复制的实物作模。
图2-11商代铜制斧、斤、凿、锯
F. 奴隶社会时期的青铜器主要由范畴法和什么等方法制作完成
青铜器的制作方法主要有范铸法、失蜡法、浑铸法三种。其中范铸法可分为塑模、翻范、合范、浇注、打磨和整修五个步骤,而失蜡法是先使用石蜡和细泥浆制模并硬化铸形,再把铸形烘烧陶化,最后浇注铜水就可以制成青铜器。
1、范铸法
范铸法是青铜器的制作方法之一,并且是应用较早、最普遍的青铜器制作方法,而范铸法主要分为塑模、翻范、合范、浇注、打磨和整修五个步骤。
2、失蜡法
失蜡法是青铜等金属器物的精密铸造方法之一,这种方法的流程分为三步,分别是用易熔化的石蜡和细泥浆制成蜡模并硬化成铸形,之后将铸形烘烧陶化,再往内部浇注铜水制成器物。
3、浑铸法
浑铸法死一种一次将器物浇铸成形的铸造方法,如果器物的形体大或形状复杂,还可以将整个器物分成多个部件分别翻范浇铸,最后拼接成一个整体,而这种方法也成为分铸法。
G. 青铜器的铸造工艺
在中国的铸造史上,最早出现的就是土陶范铸造。由两块土陶范对扣起来,浇铸出实心的、造型比较简单的小型工具,发展到由多块外范加一块芯范的铸造技术,就铸造出了有空腔的容器,空腔容器的铸造成功,是在铸造技术上完成了一次关键性的飞跃。从简单的小工具到大型容器,经历了400年左右的时间。我们还是以圆鼎为例,看一下它的铸造工艺变化。
初期的三足圆鼎为什么要铸成锥形足呢?这是因为在脱范时,只有将三足制成尖锥形,才能脱下三块外范的缘故。这一时期鼎的外底都留有“Y”形的范线,三条线之间的夹角均为120°。后来工匠们发明了增加一块底外范,再加三块腹外范的方法之后,就由锥形足变成了柱形足。柱形足可以加高,鼎的造型就更加雄伟和美观了。大多数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的圆鼎,就是这一技术的产物。特点就是在鼎底的外侧有“”的范线。
另一种进步就是由浑铸发展到分铸,所谓浑铸,就是整器一次浇铸而成,对技术操作要求很高,制范、脱范比较困难,费时费力还效率低,适用于铸造结构较简单的器物。而分铸是将所铸之器的某一部分先铸出来,然后再将先铸出的部件固定在外范的某一部位,二次浇铸,将其铸为一体。或是两件以上部分,分别单铸后,再用铆接、套接或焊接的方法连成一器。效率提高,更便于铸造结构较复杂的器物和批量生产。分铸法虽在商周就有,但真正广泛使用是在春秋开始,春秋及以后铸鼎已经基本不再用浑铸法。鼎的两耳由原来的直耳变为附耳,柱形足变成了造型更富力度与美感的兽蹄足。
H. 青铜器的铸造方法有哪些每个时期的青铜器纹饰
范铸法,失蜡法,混铸法。
青铜器(Bronze Ware)是由青铜合金(红铜与锡的合金)制成的器具,诞生于人类文明时期的青铜时代。
青铜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现,是一种世界性文明的象征。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6000年前的古巴比伦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时期雕有狮子形象的大型铜刀是早期青铜器的代表。青铜器在2000多年前逐渐由铁器所取代。
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青铜器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和艺术价值,代表着中国4000多年青铜发展的高超技术与文化。
I. 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分别是哪三个
青铜器的三大制作工艺:范铸法和失蜡法,浑铸法。
以范铸法为例子,古代青铜器的铸造工艺,大多采用的是范铸法,即用泥料在陶模上制范。一般实心的铜器如剑、簇等只使用外范即可制成,不需要垫片;而那些具有空心的青铜器如壶、漱缶、簋及一些薄壁容器等,则需采用内范和外范装配起来才能铸成,内、外范之间的间隙,就是器物的壁厚。
J. 青铜文明——青铜器铸造工艺
自从黄河流域进入青铜时代,铜矿石的冶炼和青铜器的铸造已经分开进行,到了商代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已经有了很高的水平。
从商代青铜器遗址出土的陶范、坩埚、陶范、泥芯、陶模、铜炼渣、铜矿石、木炭等物品来看,工具种类的繁多是为了满足不同的器物的铸造。
商代前期的熔铜源碰和炉工具种类:
1 .泥质灰陶大口尊改制成的熔铜坩埚。2. 砂质红陶大口缸改制成的坩埚。3 .用粘土堆制成的坩埚。
商代后期的熔铜炉工具种类: 1 .一种是土炉式熔炉即竖炉。2 .土坑式熔炉。3 .小型陶质炼铜器皿夹砂炉。4 .与熔铸青铜有关的陶制器皿。
商代大型的熔铜炉和小型的熔铜坩埚,满足了当时不同类型青铜器的浇筑需要。商代用内加热熔铜,就是把铜料和木炭一起加入炉中,鼓吵迟风燃烧来熔化铜。内加热法可以是熔铜温度更高,有利于木炭和铜直接接触,避免了铜的氧化,提高了铸件的质量。
商代青铜器的铸造方法主要是范铸法 。范铸法分为雹盯浑铸法和分铸法两种。一次性浇铸完的铸造法称之为浑铸法。需要多次铸造的浇铸方法称分铸法。
浑铸法是出现最早的青铜器铸造方法,主要用于铸造一些简单的小型器物。分铸法是是随着器皿铸造的需要后期出现的,它和浑铸法并行存在。
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器,必须了解它的工艺,这样才能对器物有一个明确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