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汉武帝为搜刮富豪财富而发行的两款「 ”奇葩”货币——皮币、白金币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面对「 ”三铢”钱减重私铸盛行问题,汉武帝制行了两款「 ”奇葩”钱币,即「 ”皮币”和「 ”白金三品”,目的就是使民间不能私造。「 ”皮币”是用白鹿皮制成的货币,「 ”白金”是用银铅合金铸造而成。 因二者皆为虚值货币,制行数量范围都有很大限制,因此时间很短就停止了,之后就接上了前面所介绍的郡国五铢钱。 但这两种货币比较特殊,虽尚未见确认真品的实物存世,也给广大藏友介绍介绍,作为扩展知识。 ★「 ”皮币” 据《史记》记载,「 ”因奸或盗摩钱里取镕,钱益轻薄而物贵,则远方用币烦费不省。乃以白鹿皮方尺,缘以藻(一作紫)缋,为皮币,直四十万。王侯宗室朝觐聘,必以皮币荐璧,然后得行。 就是说在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磨取铜币牟利者盛行,导致钱轻薄而物价上涨山仿,远方钱币信誉度低,所以用宫苑中的白鹿皮一方尺(23厘米见方),边缘装饰,是为皮币,价值40万三铢钱,也就是价值40斤黄金,王侯宗室用以馈赠交流。 其实,汉武帝制行「 ”皮币”目的是对王侯宗室等上层贵族进行征敛,用虚值的「 ”皮币”换取王侯宗室的金、银、铜币。由于「 ”皮币”面值太大,根本涉及不到普通老百姓。 ★逗悔纤「 ”白金三品” 与币值40万的「 ”皮币”虚价大钱同时出现的,还有「 ”白金三品”。 据史料记载,「 ”令县官销半两钱,更铸三铢钱,重如其文(24铢为一两,合1.95克)”,同时宣布:「 ”盗铸诸金钱罪皆死”的严令,但盗铸者仍然「 ”不可胜数。”于是又造「 ”银锡白金”,其中的「 ”白金”又分为「 ”三品”:「 ”其一曰重八两,圜前世之,其文龙,名‘白选’,值三千(指值三千枚三铢钱);二曰以重差小,方之,其文马,值五百;三曰复小,椭之,其文龟,值三百”。并严禁盗铸,违者处死。 也就是说,所谓的白金币,就是一种银锡合金币,共有三个品种 一为「 ”龙纹圆形币”,按当时的衡制为八两重(合192铢),值当时的三铢钱3000个,名为「 ”白选”。 二为「 ”马纹方形币”,合时重六两(144铢),值500个三铢钱。 三为「 ”龟纹椭圆形币”,重四两(合96铢),值300个三铢钱。 「 ”白金三品”实际是汉武帝盘剥社会上的大商人,用虚值货币大量换取大商人的实值铜币,普通老百姓没那么多铜币可以换「 ”白金”,因此也不会受到影响。 然而,让汉武帝始料未及的是,由于「 ”白金”与铜钱之间比价过于悬殊,虽然明令盗铸者死罪,但利润太大,很多官员及民众以身犯险、大肆盗铸,犯法者不可胜数,官府杀都杀不完。没有办法,汉武帝只能在铸行三年后,于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被迫废弃了「 ”白金三品”。 至此,两汉、新朝的钱币就介绍完了。可以看出,钱币精准地反映着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这就是钱币收藏的魅力所在。
⑵ 汉武帝在经济上统一铸造什么钱币
他规定货币由国家铸造并通一为五铢钱,意义: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提供了雄厚的财力支持
⑶ 汉武帝的令中铸造五铢钱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积极作用
汉武帝的令中铸造五铢钱的目的:掌握铸币权,更利于管理。
西汉时期的五铢钱,鉴于币制混乱和铸币失控后引起的吴楚叛乱等严重后果,汉武帝在统治期间先后进行了六次币制改革,才使汉初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货币问题得到了比较彻底的解决,最终确定了五铢钱的地位。
积极作用:
1、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2、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3、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4、有利于钱币的管理。
(3)汉武帝铸造了什么古钱币扩展阅读:
发展史:
1、武帝五铢
成色年代: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始铸,含郡国五铢、赤仄五铢、上林三官五铢。面文有穿上半星、穿上横廓,四决文等不同形式。轮廓深峻、文字精美。武帝五铢开创了七百三十九年铸行“五铢”钱的历史,成为中国古代“铢两制”铸币的主流。
2、东汉前期五铢
成色年代:公元40年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采纳马援建议开始大铸行。面文特征是“金”字头较大,“五”字交笔更弯曲,“朱”字头圆折,竖画两头较细。铸造较为规整。
3、东汉五铢钱
成色年代:东汉晚期又称“錾边”五铢或“剪轮”五铢,指边廓连同部分钱肉均被剪去或錾切的五铢钱。无外廓,“五铢”二字残留偏旁。
⑷ 汉武帝统一铸造什么钱
汉武帝铸行五铢伊始,在不改变铸行原则的前题下,连续进行了几次改革。先是元狩五年,令各“郡国铸五铢钱”。继而在元鼎二年(前115年),因“郡国多铸奸钱,钱多轻,而公卿请令京师铸钟官赤侧”。紧接着,又于“其后二岁……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钱既多,而令天
⑸ 五帝钱指哪些古币,有何作用
五帝钱有大五帝钱与小五帝钱之分,
大五帝钱指的是秦半两、汉五铢、唐朝的开元通宝、宋朝的宋昌吵元通宝和明朝的永乐通宝,
现在说的五帝钱一般是指小五帝钱,是顺治通宝、康熙通宝、雍正通宝、乾隆通宝和嘉庆通宝。
五帝钱具有古钱所有的功用,避灾、保佑、祈福等。
五帝钱的编制方法:
1.5个钱挑选时最好是匀称的,颜色相近,这样比较美观;
⑹ 秦朝统一使用什么铜钱,汉武帝时统一铸造什么钱
秦汉“半两钱” 秦统一六国后,政治统一要求经济统一作基础,秦始皇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在统一文字,度量衡同时,也统一了货币。规定以“黄金”为上币,以镒(20两)为单位,以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钱文“半两”与实重相符,这种方孔圆钱从此成为中国货币的主要形式一直沿用二千多年。为何取这种形制呢?主要是环形便于携带,而方孔穿绳索铜钱不易旋转,可防磨损。也有人认为这种形制表达了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秦朝方孔圆钱是世界上最早由政府法定的货币。
汉武帝首创“五铢钱”。 汉武帝即位后,“外事四夷,内兴功利”急需开辟财源。同时郡国自由铸钱,造成币制混乱,物价上涨,威胁中央财政。于是汉武帝公元前118年下令废除汉初郡国制币权,改由中央统一铸币。设“上林三官”即钟官(掌铸钱)、辨铜(掌原料)、均输(掌制范),组成中央铸币机构负责铸造五铢钱,也称上林钱和三官钱。五铢钱质量高,改变了货币混乱现象,有利于中央集权和经济发展。从汉武帝起历西汉,新莽,东汉,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共七百多年。五铢长期为历朝法定货币。因五铁钱轻重合宜,中国以“五铢”为主要形制的方孔圆钱还影响日本、安南、朝鲜等国。而泰国现在的货币单位仍称“铢”与此不无关系
⑺ 汉武帝铸造五铢钱的特点
鉴于币制混乱和铸币失控后引起的吴楚叛乱等严重后果,汉武帝在统治期间先后进行了六次币制改革,才使汉初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货币问题得到了比较彻底的解决。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开始又进行了第四次币制改革。这次改革仅是“废三铢钱,改铸五铢钱”。五铢钱的形制都有一定的规定,钱文“五铢”从此启用。五铢钱是秦汉货币史上的一大转折,实现了中央对货币铸造权的集中统一。三官五铢就是这个时候铸造的。该钱制作精美,边郭工整,重量准确,钱文秀丽,为钱中楷模。三官指钟官、辨铜、均输(技巧),统指政府铸钱的机构。中央为推广均输法,新设水衙都尉一官,在长安上林苑办公。上林苑是政府铸钱的机构,是汉初在原秦代旧苑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皇家园林,规模宏大,有离宫70所,周围面积达300余里,包括现今的西安、周至和户县。
上林三官五铢钱的特点
一、钱文严谨规矩,“五铢”二字修长秀丽,风格较为一致,“五”字交笔缓曲,上下与两横笔交接处略向内 收。“铢”字“金”头有三角形、箭镞形两种,四点方形较短。“朱”字头方折,下垂笔基本为圆折,头和尾与“金”字旁平齐,笔画粗细一致。
二、钱型整齐,直径25-25.5毫米,穿直径约0.97厘米,郭厚0.15-0.2厘米,宽0.1-0.14厘米,比郡国五铢的郭略宽,且深峻平整,连接钱肉的一面垂直。背有内外郭,个别内郭四角微凸。
三、重量以3.5-4克者为多,少数的超过4克。
四、铸工精细,面背比较平整,内外郭宽窄均匀,规矩整齐。
五、记号有穿上横和下半星两种。
六、三官五铢币材的颜色为红色,含铜量在70%以上,含铅量约20%,比郡国五铢略低,但配比合理,物理性能好。上林三官五铢钱的铸造工艺先进,多为铜范或制作极精细的泥范所造。三官钱形制及“朱”字头方折的特点,系由三铢钱继承而来,进而成为此后西汉时期五铢钱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