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哪些因素影响轴承的配合
轴承配合的目的在于使轴承内圈或外圈牢固地与轴或外壳固定,以免在相互配合面上出现不利的轴向或圆周方向的滑动。
这种不利的滑动(称做蠕变)会引起异常发热、配合面磨损(进而使磨损铁粉侵入轴承内部)以及振动等问题,使轴承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因此对于轴承来说,由于承受负荷旋转,一般必须让套圈带上过盈使之牢固地与轴或外壳固定。
轴及外壳的尺寸公差
公制系列的轴及外壳孔的尺寸公差已由GB/T275-93《滚动轴承与轴和外壳的配合》标准化,从中选定尺寸公差即可确定轴承与轴或外壳的配合。
轴承配合的选择
轴承配合的选择一般按下述原则进行。
根据作用于轴承的负荷方向、性质及内外圈的哪一方旋转,则各套圈所承受的负荷可分为旋转负荷、静止负荷或不定向负荷。承受旋转负荷及不定向负荷的套圈应取静配合(过盈配合),承受静止负荷的套圈,可取过渡配合或间隙较小的动配合(游隙配合)。
轴承负荷大或承受振动、冲击负荷时,其过盈须增大。采用空心轴、薄壁轴承箱或轻合金、塑料制轴承箱时,也须增大过盈量。
要求保持高旋转时,须采用高精度组合轴承,并提高轴及轴承箱安装孔的尺寸精度,避免过盈过大。如果过盈太大,可能受轴或轴承箱的几何形状精度影响轴承套圈的几何形状,从而损害轴承的旋转精度。
非分离型轴承(例如深沟球轴承)内外圈如果都采用静配合,则轴承安装、拆卸极为不便,最好将内外圈的某一方采用动配合。
1)负荷性质的影响
轴承负荷根据其性质可分为内圈旋转负荷、外圈旋转负荷及不定向负荷,其与配合的关系参照轴承配合标准。
2)负荷大小的影响
内圈在径向负荷作用下,半径方向即被压缩又有伸展,周长趋于微小增加因此初始过盈将减少。过盈减少量可由下式计算:
这里:
⊿dF:内圈的过盈减少量,mm
d:轴承公称内径,mm
B:内圈公称宽度,mm
Fr:径向负荷,N{kgf}
Co:基本额定静负荷,N{kgf}
因此,当径向负荷为重负荷(超过Co值的25% )时,配合必须比轻负荷时紧。
若是冲击负荷,配合必须更紧。
3)配合面粗糙度的影响
若考虑配合面的塑性变形,则配合后的有效过盈受配合面加工质量的影响,近似地可用下式表示:
〔磨削轴〕
⊿deff=(d/(d+2))*⊿d......(3)
〔车削轴〕
⊿deff=(d/(d+3))*⊿d......(4)
这里:
⊿deff:有效过盈,mm
⊿d:视在过盈,mm
d:轴承公称内径,mm
4)轴承温度的影响
一般来说,动转时的轴承温度高于周边温度,而且轴承带负荷旋转时,内圈温度高于轴温,因此热膨胀将使有效过盈减少。
现设轴承内部与外壳周边的温差为⊿t 则不妨可假定内圈与轴在配合面的温差近似地为(0.01-0.15)⊿t 。因此温差产生的过盈减少量⊿dt可由式5计算:
⊿dt=(0.10 to 0.15)⊿t*α*d
≒0.0015⊿t*d*0.01......(5)
这里:
⊿dt:温差产生的过盈减少量,mm
⊿t:轴承内部与外壳周边的温差,℃
α:轴承钢的线膨胀系数,(12.5×10-6)1/℃
d:轴承公称内径,mm
因此,当轴承温度高于轴温时,配合必须紧。
另外,在外圈与外壳之间,由于温差或线膨胀系数的不同,反过来有时过盈也会增加。因此在考虑利用外圈与外壳配合面之间的滑动避让轴的热膨胀时,需要加以注意。
5)配合产生的轴承内部最大应力
轴承采用过盈配合安装时,套圈时会膨胀或收缩,从而产生应力。
应力过大时,有时套圈会破裂,需要加以注意。
配合产生的轴承内部最大应力可由表2的式子计算。作为参考值,取最大过盈不超过轴径的1/1000,或由表2的计算式得到的最大应力σ不大于120Mpa{12kgf/mm2}为安全。
配合产生的轴承内部最大应力
这里:
σ:最大应力,MPa{kgf/mm2}
d:轴承公称内径(轴径),mm
Di:内圈滚道直径,mm
球轴承……Di=0.2(D+4d)
滚子轴承……Di=0.25(D+3d)
⊿deff:内圈的有效过盈,mm
do:中空轴半径,mm
De:外滚道直径,mm
球轴承……De=0.2(4D+d)
滚子轴承……De=0.25(3D+d)
D:轴承公称外径(外壳孔径),mm
⊿deff:外圈的有效过盈,mm
Dh:外壳外径,mm
E:弹性模量,2.08×105MPa{21 200kgf/mm2}
6)其他
精确性要求特别高时,应提高轴与外壳的精度。与轴相比,一般外壳难加工、精度低,因此放松外圈与外壳的配合为宜。
采用中空轴及薄壁外壳时,配合必须比通常紧。
采用双半型外壳时,应放松与外圈的配合。对于铸铝或轻合金外壳,配合必须比通常紧一些。
7 )沟道圆形和圆度的影响
轴承的沟道的圆形、圆度和波纹度也会对旋转负载变化时的轴承配合施加影响,优良的磨削和超精工艺状况决定了轴承的综合配合精度水平。
❷ 轴两端轴承高低不一致会有什么影响
刚刚开始运转时噪音很大,并且发抖,随后轴承就散架了,其破坏性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尽可能的让其保持平衡才对哦,呵呵
❸ 滑动轴承的间隙对轴承有哪些影响
1、轴承和轴瓦的间隙。
2,轴承径向串动间隙 ;
第一种间隙过大会使轴承或轴瓦撞击受伤,润滑油压力减小;间隙过小会使轴承或轴瓦负荷剧增,甚至烧蚀(抱瓦)。
第二种间隙过大轴承会径向来回串动,整个机器运转不稳定;间隙过小使机器负荷增加。
❹ 跟那个平面轴承有关系吗,平面轴承坏了都有哪些影响
平面轴承一般主要承载轴向载荷,如果出现损坏,会造成轴系轴向支承失效,并间接影响到径向支承轴承的正常工作,严重情况会造成径向轴承一起破损,轴系抱死等问题出现。
因此当有轴承出现问题,必须及时进行更换,并检查相关部件是否有破坏或严重磨损,必要时,一起进行更换,这样才可以保证轴系的正常使用。
❺ 两个轴承孔不同心会引起什么影响
会影响到轴承以及轴承中间的旋转体
轴承运转不畅,很容易损坏轴承
轴承中间的工件也会因为不同心而损坏
❻ 影响轴承质量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轴承质量的因素:
1、结构设计与先进的同时,将有一个较长的轴承寿命。轴承制造会经过锻造,热处理,车削,磨削和装配的多道工序操作。处理的合理性,先进性,稳定性也会影响轴承的使用寿命。影响轴承的热处理和磨削工艺,往往与轴承的故障有更直接的关系相关的产品质量。近年来,研究轴承的表面层的恶化表明,磨削过程中密切与轴承表面质量相关。
2、轴承材料的冶金质量的影响是主要因素滚动轴承的早期失效。随着冶金技术的进步(如轴承钢,真空脱气等),提高了原材料的质量。原材料质量因素在轴承故障分析中的比重已经明显下降,但它仍然是轴承失效的主要因素之一。选择是否恰当仍是必须考虑的轴承故障分析。
3、轴承安装结束后,为了检查安装是否正确,要进行运转检查。小型机械可以用手旋转,以确认是否旋转顺畅。检查项目有因异物、伤痕、压痕而造成的运转不畅,因安装不良,安装座加工不良而产生的力矩不稳定,由于游隙过小、安装误差、密封摩擦而引起的力矩过大等等。如无异常则可动以开始力运转。
如果轴承因某种原因发生严重故障而发,热则应将轴承拆下,查明发热原因;如果轴承发热并伴有杂音,则可能是轴承盖与轴相擦或润滑油脂干枯。此外,还可用手摇动轴承外圈,使之转动,若没有松动现象,转动平滑,则轴承是好的;若转动中有松动或卡涩现象,则说明轴承存在缺陷,此时应进一步分析和查找原因,以确定轴承能否继续使用。
❼ 轴承的失效原因和失效的形态是什么
轴承的失效原因: 一,轴承往往因安装不合适而导致整套轴承各零件之间的受力状态发生变化,轴承在不正常的状态下运转并过早失效。根据轴承安装、使用、维护、保养的技术要求,对运转中的轴承所承受的载荷、转速、工作温度、振动、噪声和润滑条件进行监控和检查,发现异常立即查找原因,进行调整,使其恢复正常。此外,对润滑脂质量和周围介质、气氛进行分析检验也很重要。 首先,结构设计合理的同时具备有先进性,才会有较长的轴承寿命。轴承的制造一般要经过锻造、热处理、车削、磨削和装配等多道加工工序。各加工工艺的合理性、先进性、稳定性也会影响到轴承的寿命。其中影响成品轴承质量的热处理和磨削加工工序,往往与轴承的失效有着更直接的关系。近年来对轴承工作表面变质层的研究表明,磨削工艺与轴承表面质量的关系密切。 轴承材料的冶金质量曾经是影响滚动轴承早期失效的主要因素。随着冶金技术(例如轴承钢的真空脱气等)的进步,原材料质量得到改善。原材料质量因素在轴承失效分析中所占的比重已经明显下降,但它仍然是轴承失效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选材是否得当仍然是轴承失效分析必须考虑的因素。 轴承失效分析的主要任务,就是根据大量的背景材料、分析数据和失效形式,找出造成轴承失效的主要因素,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延长轴承的服役期,避免轴承发生突发性的早期失效。 轴承失效基本形态: 1.粘附和磨粒磨损失效 是各类轴承表面最常见的失效模式之一。轴承零件之间相对滑动摩擦导致其表面金属不断损失称为滑动摩损。持续的磨损将使零件尺寸和形状变化,轴承配合间隙增大,工作表面形貌变坏,从而丧失旋转精度,使轴承不能正常工作。滑动磨损形式可分为磨粒磨损、粘附磨损、腐蚀磨损、微动磨损等,其中最常见的为磨粒磨损和粘附磨损。 轴承零件的摩擦面之间由外来硬颗粒或金属磨削引起摩擦面磨损的现象属于磨粒磨损。它常在轴承表面造成凿削式或犁沟式的擦伤。外来硬颗粒常常来自于空气中的尘埃或润滑剂中的杂质。粘附磨损主要是由于摩擦表面的轮廓峰使摩擦面受力不均,局部摩擦热使摩擦表面温度升高,造成润滑油膜破裂,严重时表面层金属将会局部溶化,接触点产生粘着、撕脱、再粘着的循环的过程,严重时造成摩擦面的焊合和卡死。 2.接触疲劳(疲劳磨损)失效 接触疲劳失效是各类轴承最常见的失效模式之一,是轴承表面受到循环接触应力的反复作用而产生的失效。轴承零件表面的接触疲劳剥落是一个疲劳裂纹从萌生、扩展到裂纹的过程。初始的接触疲劳裂纹首先从接触表面以下最大正交切应力处产生,然后扩展到表面形成麻点状剥落或小片状剥落,前者被称为点蚀或麻点剥落;后者被称为浅层剥落。如初始裂纹在硬化层与心部交界区产生,造成硬化层的早期剥落,则称为硬化层剥落。 参考资料: http://www.ttzcw.com/college/coll_info/tp1/2010102915210020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