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阿诺德·格塞尔的观点
格塞尔还对儿童的行为进行过广泛的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他们的成长趋势,从中概括出一些重要的观点:
发展是遗传因素的主要产物;
在儿童发展过程中,发展质量较高或较低的年龄段有顺序地交替;
在儿童的身体类型和个性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
格塞尔认为,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是按基因规定的顺序有规则、有顺序地进行的。例如,在人类胚胎的发育过程中,首先形成并发生机能的器官是心脏,其次是中枢神经系统;其头部的发展先于四肢等这都是按基因规定的顺序进行的。对于胎儿以及出生后的个体而言,其发展也主要是受基因控制。
格塞尔的研究不仅采用追踪式研究即纵向研究的方法,而且着重实验和使用新的技术(如,首先使用摄影技术)。他与同事一起制定的格塞尔婴幼儿发展量表,最初发表于 1925 年,后经几次修订,先后发表于 1937、1940、1947、和 1974 年,并被翻译成多种文字。1974 年修订版本的各年龄测试内容包括幼儿行为的五个方面:适应、大运动、精细运动、言语与个人 - 社会行为。
格塞尔的观点在 20 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西方曾盛极一时,被许多家长奉为育儿“圣经”,对当时的儿童青少年教育产生过极大的影响。他虽然是一个成熟论者,但他观察、判断儿童行为的方法,使其对儿童发展的研究建立在正确的方法论基础上。格塞尔量表具有临床诊断的价值,不仅适用于测量幼儿的发展水平,且比其他量表更适用于伤残儿童,被认为是婴儿智能测验的有效工具之一。他一生出版了 30 多本著作。
Ⅱ 心理发展观的格塞尔观
发展的本质
格塞尔认为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是按基因规定的顺序有规则有秩序地进行的。他将发展看成是一个顺序模式的过程,这个模式是由机体成熟预先决定和表现的。而成熟则是通过基因来指导发展的机制,即是一个由遗传因素控制的过程,通过从一种发展水平向另一种发展水平突然转变而实现。
在成熟论看来,发展的本质是结构性的,只有结构的变化才是行为发展变化的基础。生理结构的变化按生物的规律逐步成熟,而心理结构的变化表现为心理形态的演变,其外显的特征是行为差异,而内在的机制仍是生物因素的控制。格塞尔强调基因决定的时间表,强调成熟的顺序,故而,年龄,尤其是分界年龄,理所当然就是儿童发展的时间指标。但是,年龄本身并不是发展变化的原因,它只是一个便于观察和把握的形式指标。
影响发展的因素
格塞尔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成熟是由一个内部因素控制的过程,它的基本方面不可能受到像教育这样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成熟是发展的重要条件,决定机体发展的方向和模式,因此成熟是推动儿童发展的主要动力。而学习并不是发展的主要原因,因为引起变化的原因是成熟的顺序或机体的机制所固有的,学习只是给发展提供适当的时机而已。格塞尔的这种观点主要来源于其著名的双生子爬梯实验。由这个实验得出结论:儿童的学习取决于生理的成熟,没有足够的成熟就没有真正的发展,而学习只是对发展起一种促进作用。格塞尔认为,儿童在成熟之前,处于学习的准备状态。所谓准备,就是由不成熟到成熟的生理机制的变化过程,只要准备好了,学习就会发生。所以,发展的过程不可能通过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行为周期
格塞尔发现,在发展过程中,儿童表现出了极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当儿童突然向前进入一个新领域后,又会适度退却,以巩固取得的进步,然后再往前进。所以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便形成了发展质量较高的年头与较低的年头有序交替的现象,格塞尔称其为“行为周期”。第一周期:2~5岁;第二周期:5~10岁;第三周期:10~16岁。每一周期内都有平衡与不平衡相互交替的同样程序。对教师和父母来说,当儿童处于发展质量较高的阶段时,应该更严格地要求他们;当儿童处于发展质量较低的阶段时,应该现实地看待他们,等待和帮助他们度过这一阶段,避免因粗暴和急躁而伤害他们。 (一)突出了成熟机制对于发展的重要性
格塞尔将成熟概念用于自己的理论中,使得心理过程中的生物因素变得更为确切和具体。格塞尔的理论证明,在任何行为后面都潜藏着它自身的生物学基础,成熟机制在复杂的发展程序和自我调节的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成熟决定了心理与行为的发展,尽管儿童行为的习得离不开学习、教育和社会影响等环境因素,但脱离成熟而侈谈教育是不妥的,甚至是有害的。
(二)为研究儿童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格塞尔经过几十年的研究,收集整理了数以万计儿童的发展行为模式,总结出每一个特定年龄行为发展的平均水平,于1949年推出了格塞尔行为发育诊断量表(即年龄常模)。通过与行为发育的年龄常模相比较,即可判断不同儿童的心智发展水平。该诊断量表为智力落后儿童的早期诊断提供了依据,在临床实践中广泛运用。这是当时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资料最详实、影响最深远的测量工具。通过格塞尔的工作,人们才真正看到了对婴儿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和对婴儿进行测验的可行性。
(三)提供了一系列育儿观念
格塞尔提供的一系列育儿观念把他的学说从儿童心理的范畴延伸到养育和教育的范畴,扩大了格塞尔学说的应用价值和社会价值。格塞尔认为,父母和从事儿童教育工作的人都应当了解儿童成长规律,根据儿童自身的规律去养育他们。具体而言,每一个教师都应当把自己的工作与儿童的准备状态和特殊能力结合起来;每一个家长都应当与孩子一起成长,一起体验每一个阶段的乐趣和烦恼。如果成人以一种急功近利的方式教导孩子,往往会导致儿童成年以后的失落,甚至引起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果对儿童的教导方式再不加以重视,这些个人的心理问题将不可避免地演变为社会问题。
(四)缺点
过分夸大了生理成熟的作用,而忽视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其他条件。
Ⅲ GESELL和儿心量表的区别
摘要 您好,GESELL和儿心量表的区别在于他们的测量方法还有判断方式不同,gesell格赛尔发展量表(gesell)是临床中最常用的智力诊断量表,通常适用于0~6岁的儿童。测试的结果一般用智商(IQ)或发育商(DQ)来表示。gesell智力测评正常值(或者说发育商的正常值)是90分。通常轻度智力障碍评分,IQ值在55~75分之间。中度智力障碍评分,IQ值在40~54分之间。重度智力障碍评分:IQ值在25~39分之间。极重度智力障碍评分,IQ值小于25分。而儿心量的评价方法则是:主测年龄组以实足月龄(××.×月)为标记线,测查顺序以先易后难为原则。先查动手的项目领域,如精细动作、适应能力,再查语言、社交行为,最后查大运动。不管主测月龄线上的项目是否通过,向前测二个年龄组的项目要通过,向后测二个年龄组的项目不通过即该领域测查结束,直至所有的领域测查完毕。
Ⅳ 《乡土中国》的大概内容
《故乡》是李箕永的作品,李箕永,生于1895年,卒于1984年,是朝鲜现代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的优秀代表、杰出的创始人之一。《故乡》,反映了“卡普”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作,也是朝鲜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在朝鲜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地主安承学是《故乡》中反动势力的代表。他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忠实走狗,也是地主闵判书的凶恶管家和爪牙。他靠高利贷和收租而成为村里的暴发户。他刚刚来到元德村时,本是一个毫无所有、一贫如洗的流浪汉。由于狡猾诡诈,善于钻营,在郡里弄到了一个雇员的差事。
接着,这个人人唾骂的坏蛋又得到了地主闵判书的垂青和信任,让他成为地主的代理人。他到处催租逼债,为非作歹,人面兽心。他认贼作父,同日本警察勾搭起来,又是一个奴颜婢膝甘当洋奴的民族败类。
《故乡》的艺术成就,也是十分突出的。
首先,他塑造了符合于时代要求的新型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金喜俊,这是具有开创意义的。金喜俊是作家早期创作同类革命知识分子的继续和发展。作家曾说过:“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给‘卡普’作家们提出了创作与运动的新形势相适应的主人公的光荣任务。《故乡》就是这一课题的回答。”应该说,这一光荣任务,首先由李箕永胜利地完成了。
其次,《故乡》中生动地展示了朝鲜农村的民俗风貌。如:农乐队的歌舞、婚礼的欢庆和生日的祝贺以及其他民间习俗的描绘,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了与众不同的民族特色。
再次,善于利用景物描写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借景抒情,把人物精神面貌和感情活动,通过自然景物生动而形象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如:抗租斗争胜利的一章中的黎明的描写:
……灰黑色的云彩已经开始在天空的一角渐渐地散去,它仿佛向人们预告:光明就要来临……”这种景物描写是寓意深刻的,使人们清楚地意识到:斗争的胜利就在眼前。
Ⅳ 格塞尔发展顺序量表的介绍
(Gesell Development scale)亦称“格塞尔发展量表”、“耶鲁量表”。婴幼儿智力发展测量工具。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格塞尔及其同事1940年编制。
Ⅵ 交际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是什么
交际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是 语言 (语言是交际工具) 语言不仅是人类思维的工具,还是人类交际的工具。 作为社会现象的人类语言,具有一切社会现象的共同特点: 为社会服务。 人类语言和人类社会是同步产生的,二者是密切相关 的。人类祖先为了生存和获得必要的劳动成果,必须依靠群体。 只有群体才能增加他们的力量, 只有语言才能作为群体之间的交际工具。例如,“社会”一词在不同 的语言中表明社会、交际、语言三者之间是互为条件、密不可分的。 在英语里,“社会”(society)有“交际”“协会” 的含义;在德语里,“社会 ”(gesellscbaftlich)原来的含义是“交谈者” “社交宴会”。可见,人类语言从产生之日起, 就作为人们交际的工具为社会服务,活跃在人类 社会的一切领域之中,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 从政治生活到日常生活,从此行业到彼行业,可以说是无所不包。 可以想见,没有语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就会中 断,社会就可能解体。正如斯大林所说的那样:“ 没有全社会都懂得的语言,没有社会一切成员共同的语言, 社会就会停止生产,就会崩溃,就会无法作为社会而存 在下去。就这个意义来说,语言既是交际的工具, 又是社会斗争和发展的工具。”(《斯大林选集》下卷, 1979年,人民出版社,第515页。) 人类语言为社会服务,对不同的阶级、阶层、行业和 各种集团,即对全社会的每一个人都是一视同仁的。 语言是没有阶级性的。说语言有阶级性,只能是就其内容而言。 原始社会没有阶级,但有语言,自然谈不到所谓 阶级的语言。在阶级社会,不同阶级讲的是同样的语言, 没有什么社会主义语言或资本主义语言, 也不存在无产阶级语言或资产阶级语言,人们使用的语言都是各阶 级共同的。不论是封建农奴主还是奴隶百姓,也不管是地主和农民、 资本家和工人,都得遵守社会的语言习惯。任何社会、 阶级或个人都不能垄断语言。不管社会制 度、阶级、集团之间的斗争多么尖锐激烈, 斗争的双方必须使用相互懂得的语言。奴隶反对农奴主的斗争,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南非黑人反对种族歧视与 白人政府的斗争,在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 双方使用的语言都是一样的。这就是语言的全民性。 人类语言不为哪一个阶级或个人服务,它只为全民服务。由此可知, 语言不是某一个阶级所创造的, 而是整个社会中各阶级经过世代的艰苦努力所创造的。 语言不是为了满足某一个阶级的需要, 而是为了满足整个社会的需要,满足社 会各阶级和阶层的需要。所以,语言是全民的,对社会是统一的, 对社会全体成员是共同的。因此,作为人们交际工具的语言, 其服务作用不是为某个阶级或阶层服 务而损害其他阶级或阶层,而是一视同仁地为整个社会服务, 为社会各阶级和阶层服务。 人类语言具有全民性,是交际的工具。但这绝不等于 社会成员在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时候,都是千篇一律、万人一面, 而是社会成员因其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的不同, 使语言的运用出现种种变异,呈现各自 不同的特点。例如,一个熟人打来的电话或写来的信, 你就能判断对方是谁。这说明在语言的使用上,有其个人的特点。 又如,北京女孩子常用“讨厌”表示厌恶等 等。同样, 一定社会集团的人在语言的表达方式上也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如人们常说的:这个人说话“满嘴的官腔”, 那个人参加工作多年了,还是“学生腔”等。 一个人的讲话或写的文章,通过其遣词造句的运用, 你就能判断出他(她)的文化程度。 前几年区别知识分子和工农兵的一个标志,就是语言上的“文白” 之分。知 识分子讲话、写文章喜欢引经据典,爱用“因为”“所以” 之类的关联词,有时还用委婉的表达方法,因此,就被人们冠之为“ 文话”(文绉绉);工农兵讲话喜欢 直来直去,口头语比较多,用词比较生动,句子也相对简练, 因而人们称之为“白话”(简单、明白)。 这些语言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属于社会语言学上的语言的社 会变异。语言的社会变异既表现在说话人所属的社会集团, 也表现在对所说事物的评价上。 它主要是通过某些特定含义的词汇表达的。例如,我国封建社会, 等级森 严,所以对不同等级的人的死亡就有不同的叫法:天子死叫做“崩” ,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庶民死叫“ 死”(未成年的人死了叫“ 殇”)。 语言的社会变异还可因使用场合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 现方式。一个人在不同场合对不同对象说话往往有不同特点, 如在庄严肃穆的悼念仪式上,在正式的外交谈判或贸易洽谈的场合, 在欢庆节日的盛大宴会或晚会上, 在一般的日常家庭生活中,各有适应不同场合的表达方式。 这种变异主要表现在语言的风格方面。但是,不论是什么变异, 它们都是社会的产物,都是全民语言的不 同表现形式,因为它们所运用的语言材料(词汇)和(语法) 结构规则都是全民共同的。 说到语言是一种工具,人们自然想到它的基本交际职能, 即人们是怎样运用语言来进行交际的呢?按照信息论的原理, 语言在人们交际中的职能是:说者通过语言发送信息, 听者通过语言接受信息,达到交流思想,互相了解。 具体过程见图1: 语言是在人们交流思想的过程中实现其交际功能的, 连续和衔接只是一瞬间的事情。语言作为信息传递的观点, 是社会语言学工作者根据信息论原理提出来的。 它最早见于阿尔贝勃(Arbib)《大脑、机器和数 学》(1964年)一书中的“通讯系统简图”。 图2是信息传递的简单机制示意图: 除了语言这种交际工具外, 还有没有其他帮助人类进行交际的工具呢?如果有的话, 它们和语言交际的关系又是如何呢? 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但不是惟一的交际工具。也就是说, 除了语言以外,还有文字、旗语、红绿灯、电报代码、数学符号、 化学公式以及身势、表情等副语言交际工具。 它们在交际中各自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文字记录语言,是标记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文字使 语言由凭听觉感知的口头形式转化为凭视觉感知的书面形式, 从而打破了语言交际中所受到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使语言的交际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在社会生活中起 着重大作用。但是,文字同语言并不是两种平行的、 具有同等重要性的工具,文字在交际中的重要性远不能和语言相比。 文字是辅助性的,处于从属地位。一个社会 可以没有文字,但是不能没有语言;没有语言, 社会就不能生存和发展。 人类语言的历史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一样漫长, 而文字仅有数千年的历史。几千年汇于百万年 之中,真可谓沧海一粟。毋庸置疑,文字产生于语言基础之上。 今天世界上没有文字的语言远比有文字的语言要多。 就中国的情况而言,据专家统计:中国共有七十 多种民族语言,而有文字的语言不超过二十种。可见, 文字是在语言基础上产生并随着语言的发展而演变的一种重要的辅助 交际工具。至于旗语、电报代码、数学符 号等交际工具,大多是在语言和文字的基础上产生的, 是后起的交际工具。它们显然没有资格同语言相提并论, 因为离开语言和文字,它们就无法存在。就服务领域 而言,语言的活动范围非常广阔,服务领域几乎是无限的,而旗语, 电报代码等交际工具均在特定领域内为社会服务, 使用的范围相当狭窄。客观地说,它们只是适 用于某些特殊领域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是一种副语言形式。 作为副语言交际工具的还有体态语,如脸部的表情、 手的动作乃至整个躯体的姿势都可以参加到交际活动中来。 这些体态语有时可以脱离语言而独立完成一定的交际任务。例如, 汉族人用点头表示“肯定”,用摇头表 示“否定”;西方人摊手耸肩表示“不知道”或“无可奈何”。 常见的通行体态语有鼓掌欢迎,挥手送别,举手为礼, 伸舌表示惊讶,流泪表示悲哀,手舞足蹈表示 欢喜,跌足表示后悔,咬牙切齿表示仇恨等。在特定场合, 使用体态语方式进行交际,往往会收到比只用语言表达更好的效果。 但是,体态语充其量也只能作为语言 交际的一种辅助性交际工具, 它无论如何也代替不了语言交际的功能。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语言交际工具 和副语言交际工具的关系。结论是:“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选集》,1960年, 人民出版社,第2卷下,第508页。)文字是建立在人类 语言基础之上的一种最重要的(副语言)辅助交际工具。旗语、 代码和体态语则是建立在语言、 文字基础之上的一般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综上所述,交际功能是语言最基本的社会职能,而其 生命力的强弱,完全依赖于社会的盛衰。社会进步,生产力发展, 决定了语言交际功能的充分发挥, 使其满足人们越来越复杂的交际需要。这时,标志先进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的某种语言的生命力就会越来越旺盛,小语种( 就其使用人数而言)会变成大语种,如日语, 大语种会变为世界性的国际语言。反之,存在于某一社会阶段 的某种语言,由于种种原因,丧失了交际功能, 不能再作为交际工具而存在,那么, 这种语言的生命力也就随之枯竭了,如拉丁语、鲜卑语等。 由此可见,一种语言 的交际功能和能力是该语言的生命力所在, 而交际功能与能力是否存在,则完全取决于该语言所服务的社会。
Ⅶ 简述根据gesell量表,将儿童分为哪几型轻度智力落后,以及成年后对应的正常儿童年龄水平。
gesell智力测评将儿童分为轻度智力障碍 中度智力障碍 重度智力障碍 极重度智力障碍 。正常值(或者说发育商的正常值)是90分。
一些轻度弱智人在成年后,智力可能会出现一些提高的现象,究其原因:可能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使经验和阅历有所增加;另外,在青春期,由于轻度弱智人的身体和头脑也在加速发育,这一点和正常人是一样的;如果在这段时间里努力治疗,会事半功倍。
另外,由于脑部的某些功能在新陈代谢等因素的影响下,轻度弱智患者在不治疗的情况下到成年后智力可稍有进步。
还有一些弱智人有些特殊本领,比如记忆力超强,超过正常人很多,这应算是大脑的特殊现象;不过,这一部分人的逻辑和思考能力却很差是事实,这是一个不解之谜!
(7)gesell的工具箱扩展阅读:
格赛尔发展量表(gesell) 通常适用于0~6岁的儿童。测试的结果一般用智商(IQ)或发育商(DQ)来表示。
边缘状态:76≤DQ≤85;轻度发育迟缓:55≤DQ≤75;中度发育迟缓:40≤DQ≤54
重度发育迟缓:25≤DQ≤39;极重度发育迟缓:DQ<25
智力迟缓的孩子采用“传统+现代”疗法来康复
在脑瘫康复学界有句行话:没有评定就没有治疗。也就是说,想要给孩子进行有效的康复训练治疗,必须要先进行康复评定。
郑大三附院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心康复训练一区主任袁俊英说,只有通过一系列手段客观准确地对患儿功能障碍的性质、部位、范围、严重程度、发展趋势等进行客观准确的测量评估,才能正确地制定、修改患儿的康复治疗计划,以及对康复治疗效果做出客观评价。
中心开展了语言s-s语言发育迟缓评估、构音障碍评估、吞咽功能障碍评估、失语症评估、粗大运动功能评估、精细运动功能评估、Peabody2评估等康复评定量表以及Gesell量表、儿-心量表、CDCC量表等心理发育量表评估,并从多年的经验中总结出了一系列成熟、完善的评定标准。
朱登纳说,中心的特色疗法——“位点加穴位药物注射”的首创者是中心主任医师、教授万国兰。
1992年开始在临床运用,21年来治疗了小儿脑瘫、各种脑损伤、缺血缺氧性脑病后遗症、精神发育迟滞等6万多名神经系统疑难疾病患儿,还成功治愈多例因重症脑炎导致的“植物人”,填补了国内小儿神经治疗领域的空白。
康复治疗手段已扩大到了现在的30多个项目,除了推拿、针灸、中药洗浴等传统疗法外,还引进了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语言训练、功能训练、认知训练、引导式教育、感觉统合训练、蜡疗、水疗、电疗、磁疗等现代疗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综合康复治疗体系。
中心还特别推出了“引导式教育”。这种把几个年龄相当、功能障碍相似的孩子集中起来,把康复以教育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新康复训练模式深受患儿家长好评。
Ⅷ Gesell的适应性什么意思
Gesell
Ge.sell
[gə`zZl;
gəˋzєl]
,Arnold Lucius 葛素尔
(1880-1961,美国心理学家及徒步旅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