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时候没切割机,那5000年前的人是怎么雕刻出玉器的呢
人们对玉器的喜爱由来已久,相比于现在翡翠进入百姓家,在古时候,玉器可是只有王公贵族才玩得起的奢侈品。
这不仅是因为当时玉器开采难度大,上好的玉石难找,更多还是因为古时的工具实在有限,打磨雕刻一件玉器饰品实在太难了。
所以,当时即便是富裕人家也都是穿金戴银,能够有一件精美的玉器那肯定是几代人传下来的传家宝。玉器既然如此难以雕刻,那么
古时的人们是如何将一块玉石雕刻成光滑精美的配饰呢?
再有就是对雕刻好的玉器进行细节上的处理,比如打孔,这样才能方便佩戴。最后一步则是对雕刻好的玉器进行打磨、抛光,提升颜值。
即便到了现在,真正品质好的玉器都十分宝贵,上好的玉石也都存放在博物馆,以让其得以更好的保存!
㈡ 古代人们用什么工具做玉雕的
简单的说,古代玉雕使用人工旋车,上面用的砣子或者钻筒+解玉砂进行雕刻......
早期旋车是一人踩一人雕,两人配合......后来就有了自己踩自己雕的,单独操作......
楼上给的资料不错......
复杂的说,有一套叫《玉石传奇》的纪录片,可以去看看,一般视频网站应该有,在cctv记录频道播放过,可以去找找......另外就是一些关于出土文物的片子,里面间或夹杂部分古代玉雕的常识,还有各种介绍古代玉雕书籍......
㈢ 玉石这么硬,古代没有刀具是怎么加工切割玉石的
首先,古代是有刀具的,没有刀具用石头剁肉吗?只是没有可以切开玉的刀具。古人加工玉器主要工具是聚钢条、扎砣、冲砣、磨砣,金刚钻、铁锤、木砣、皮砣等。此外沙子也是必需品。
待这四步完成,玉器的切割加工也就结束了。就这样,一块顽石,一步一步变成了珍贵无比的玉器。
参考文献:
宋应星《天工开物》
㈣ 古代没有现代先进的切割工具,玉石雕刻是怎么完成的呢
回顾中国历史,精彩万分,不仅有四大名著,诸子百家,还有青铜器,玉器,瓷器举世闻名。你会惊叹古人的巧夺天空。古代没有现代先进的切割工具,玉石雕刻是怎么完成的呢?
在古代,既没有雕刻机,也没有打磨抛光机,如此精美玉器到底怎么做出来的。家父从事玉器行业几十载,那天我突然问了这个问题,他似乎也说不出一二三,查阅资料,才发现自己完全低估古人的智慧。
请看上图,“捣沙研浆”。过去制玉的砣,本身的硬度不足以琢磨掉玉的一部分。它是靠着在砣与玉之间的沙,一点一点地磨掉玉石的某部分。琢玉用的沙是从天然沙中淘出的,分红沙、黑沙、黄沙、黑沙硬度最高,可以达到8-9度,而玉的硬度一般在6.0—6.5。捣沙、研浆是把琢磨用的沙加工到要求的精细程度。把捣制研好的沙,放到器皿中沉淀,沉淀过程中,精细自然分层。
“开玉图”。把大块的玉石分解,要用类似于锯的工具。过去多用竹板弯成弓形,又称弓子。图中画的更象锯。开玉的弓弦是铁丝制成的,几根铁丝拧成麻花股。开玉时在弦上加解玉沙,并不断加水,慢慢把玉材“磨”开。
“扎砣图”。琢磨玉的轮子叫“砣”,扎砣的主要作用相当于“切”。把玉材切开,或切掉部分,大材要用大弓,小材用小弓,更小的或部分的就用扎砣。
“冲砣图”,冲砣是粗磨,相当于做胚。
“磨砣图”。相对冲砣来说是进一步加工,在胚的基础上磨出细节。
“掏堂图”。掏堂即掏膛儿。如鼻烟壶、瓶、碗、笔筒、杯等玉器,都要掏膛儿。要在玉器上先钻出一个眼,然后用特别的砣一点一点地把内部的玉磨掉。
“上花图”。在磨好的器物上,琢磨出各种花纹。从图中可发看到,上花用的砣,更小,型号也更多。
“打钻图”。打钻是用一个管状磨具,在玉器上钻出圆圈状的沟槽。钻到一定深度,把中心的圆住打掉,即可掏膛儿。图中还有个细节,即在横杆上挂了一个重物,以增加向下的压力,提高工作效率。
“透花图”。即做浮雕、镂空。
“打眼图”。在玉器上磨出一个眼儿。
“木砣图”。木砣是磨光的砣,一般是用葫芦瓤作的。
“皮砣图”。皮砣是牛皮制成的,是玉器的最后工序抛光上亮用的。到这一步完成了。悠久的历史文化,智慧无限的古人。以上内容参考《天工开物》全文完【如果你捡到感觉有缘分的石头,可以让我帮你看看】
㈤ 古代人是怎么雕刻玉器的
古代人雕刻玉器图解如下:
一、捣沙研桨
看图片,站着的玉工用手拿着杵,要把石臼里的石沙敲得更细碎。另一位玉工坐在凳子上,面前放了一个仿佛炒菜锅样的大筛子。筛子的底有细洞,能够让细小的石沙漏下去,粗沙就留在筛子中,这样就能够把石沙依照颗粒大小分类。
院子里还有木桶、木盆、和毛刷,是将筛好的沙再用水泡着,泥巴之类的杂质就会随着水漂流出去了。经过捣沙和研浆的程序,就可以得到颗粒均匀的石沙。这些沙是用来解剖玉璞、琢磨玉器的,所以就叫【解玉沙】、【磨玉沙】。
㈥ 古人没有电动工具,怎么雕刻玉石的
玉石雕刻技术
玉石---此名称涵盖了所有的天然和人造的能做为\玉\玉石\杂石的矿物矿石和材料,雕刻技术就是对他们进行艺术加工的方法,比如:把宝石做成刻面的或是腰圆的,把玉原料雕刻成动物的造型等等,此技术包括了以下方面:单件精品和手工流水线产品,原料,辅料,机器设备,鉴别,分析,材料切割,雕刻,抛光.这些又分很多细节和步骤\方法.
:
玉石实际是玉和玉石的总称,玉有翡翠和和田玉,实际上是硬玉和软玉,玉石就是我们说的独山玉\岫玉,孔雀石等,在国际上只有宝石和杂石\中国玉器的说法,大部分的玉石在国际统称中都属于杂石类.
骨雕
骨雕的历史悠久,在1982年于陕西西乡县何家湾出土的骨雕人头像距今约6000多年,是目前我国发现现年代最早的骨雕作品,它为研究我国骨雕艺术提供了珍贵实物。骨雕人头像比较完整,五官位置比较准确,制作手法古朴、粗犷,神态憨厚庄重。 新石器时代的先民们以极其落后的生产力,在同严酷的大自然进行搏斗,从而谋求生存时,就地取材,创造了这件作品,尽管稚拙古朴,却表达了一种对祖先的崇拜。
随着历史的变迁,骨雕从日用品逐渐演变为装饰品,古人早就把骨利用,做成针、刀并把文字和图案刻在骨上。我们现在看到的骨雕已是非常精美的工艺品,它不仅在骨上刻有文字还通过不同的刀法雕出栩栩的立体人物、花鸟等作品。
以牛骨、骆驼骨、乌贼鱼骨等动物骨骼为原料进行雕刻和磨制,通常也指雕刻和磨冶成的雕塑工艺品。
在距今约1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遗址内发现了钻孔的骨坠,是以鱼骨制成,有的用赤铁矿染上红色。陕西临潼新石器时代姜寨墓葬出土的雕刻花纹的骨笄(束发用)以及8577颗骨珠,打磨光滑,造型圆满规整。在山东宁阳大汶口遗址(约公元前25世纪),出土了镂雕的骨筒、骨梳等,刀法流畅,技艺精巧。1973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长条形的骨匕,正面雕刻双头鹰纹,上下两端雕刻花纹,非常精致。商代已有专业的骨雕工场。在河南安阳和辉县、北京昌平等商代遗址中出土了骨雕的梳、匕、笄和花板等。花板长约16cm,宽约7cm,上端雕刻两层饕餮纹,下端雕刻带状图案,层次分明,疏密有致。骨匕的把手上雕刻云雷、饕餮、夔龙、夔凤等图案。骨笄以往只注重光滑,商代在造型上改进为花冠形,并雕刻夔凤等图案,成为插在头发上的装饰,发展到汉代即成为步摇。汉代以后,骨雕逐渐衰退,但在民间仍有生产。
20世纪以来,中国骨雕产地以北京、浙江、内蒙古、广东等地为主。北京骨雕以牛骨为原料,制成手镯、粉盒、裁纸刀等,有的染以彩色。浙江宁波用牛骨雕刻成浮雕的山水、楼阁等图案,镶嵌于家具上。内蒙古包头的骨雕以骆驼骨为原料。广东佛山以洁白的乌贼鱼骨为原料,镂雕人物、山水等题材,玲珑剔透,精巧之极。
工具就比较繁杂了,包括一些切割工具和打磨工具,手动的电动的都有。比如电磨、台磨、电钻或台钻之类的。还有一些小工具,比如刻刀、什锦锉等等。这些工具拍拍和淘宝都有售。
㈦ 在那些没有高科技的时代,玉是如何实现“不雕琢不成器”的
玉是玉,而玉器则是玉器。中国古时就有“玉不琢不成器”的讲究,可想而知,要从普通的玉石演变成精致的玉器,没有精工雕琢是不行的。当然,在科技发达的现在,要雕琢一款玉器可谓是相当简单,可在那些没有高科技的时代,玉又是如何实现“不雕琢不成器”的?
虽然大部分精致的玉器还需要雕刻师的雕琢,但是对于一些普通的雕刻品来说,已经可以达到批量生产的效果,例如我们比较熟悉的平安扣。不过在古代,雕刻工具相对比较落后,想要雕刻出一款玉器,人们会花上好几年甚至长达数十年的时间。相较于现代来说,古代的玉器更是印证了“一枚难求”。
上图中的这个简单机器叫做“水凳”,从它的名字中似乎无法看出它的功能,实际上,它是用于切割珠子的。它的工作原理与我们的缝纫机有些类似,下面有一个踏板,用绳带连接着上面的轮子,工人踩动踏板,轮子则会转起来,这样,就可以用于切割珠子了。
这个机器出自于民国时期,叫做砣机,主要用于玉器的雕刻。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现代,不过现代生产的砣机远比这个要先进很多,例如蛇皮钻,其转数最高已经可以达到2000转。
玉虽看起来比较脆弱,但实际上,玉的硬度较之于铜铁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因此,在古时治玉的过程中,一般会使用水、砂或者是砂轮来运动治玉。
不过现在的砣机已经先进了不少,一般来说,使用清水即可完成治玉的过程。
这是民国时期为玉器钻孔的照片,相对来说,现代钻孔就比较方便了,我们有专门的电钻,还有不同型号的钻头,根据玉器的大小选择钻头即可实现打孔。
这张是在玉器雕琢过程中的镂空工艺
这张是在治玉过程中的拉丝工艺。
这张是在治玉过程中的掏膛工艺
古代,砣机是主要的治玉工具,不过因为工具本身受限,砣机不仅在运动上需要人力支撑,同时,其旋转一次可以雕刻的痕迹是有限的,深度和宽度也是有限的。不过虽说机器本身受限,治玉时间相对较长,但治出来的玉器也因此更加细腻精巧,而这个特点,也是现代工艺所无法企及的。
㈧ 没有现代先进的切割工具,古人是怎么完成玉石雕刻的
古人都是手工雕,巧夺天工就是来源于此。
㈨ 俗语说:玉不琢不成器,古代玉器是怎么制作的
古代虽然没有锋利的工具,但前人用丰富的工作经验总结了一套打磨玉器的方法。
第一步:开玉
这一步就是将未经雕琢的玉石切开,需要派人把玉架到木架子上,然后周围分别安排人用一些初级的刀具将其外边包围着的石头削去,削去多余的石头后就出现了一块完整的玉。
第五步:雕刻
工人根据画好的图样现在玉石的表面大致勾勒设计图的轮廓,然后用各种小工具一点一点雕刻成型。这里安排的工人往往都是经验丰富的工人,否则一不小心就把一块宝贵的玉料给毁了你。
第六步:打孔
古代的玉一般用来佩戴在使用者身上,所以打孔是必不可少的最后一步。工人们把玉放在小孔的桌上,然后一起使用金刚钻和弯弓来回旋转,直至穿透玉石到达桌上的小孔处。
㈩ 古人雕刻出来的玉佩是怎么样的
想要熟悉古人的制作工艺,我们首先要了解古人是以什么工具在制作玉雕。史前时期,加工玉器主要是靠手工磋磨和刮磨,或以石制工具,或以兽皮沾上解玉砂进行磋磨,或以兽齿、黑曜石质锐器刮刻等。虽然,在红山文化、崧泽一良渚文化和凌家滩文化玉器上已经可以看到使用程钻(又叫实心钻)和管钻打孔、掏膛的工艺痕迹,甚至也可能已经出现了原始手动砣轮机具,但也只是依据出土纺轮所作的合理推断。《诗经》云:“他山之石, 可以为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切如蹉,如琢如磨”。这些诗句的本义都是玉石加工,并引申出其它的含义。“错” 是磨石、砺石,简单地道出了古人加工玉石的工具和方法。
可能在良渚时期砣机就已具雏形,但真正意义上的砣机则是出现在青铜文化高度发达的夏商。到了春秋晚期战国初期,制作砣轮(又叫扎锅)的材料由青铜发展到更坚硬锐利的铁,从而可以制作出器型纹饰更为复杂的精美玉器。从形态结构上讲,砣机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汉魏以前出现的两人起合作的砣机。另一种是在南北朝以后出现的“水凳”,以木结构、铁砣子组成。只需一人用双足踏蹬板使铊子旋转,带动蘸水金刚砂,双手转动玉料,反复砣碾而成。
在没有电动工具之前,砣机一直是砣制玉器的主要工具,而砣机也是随着生产力的提升在不断的发展着。一是原始驼机,使用石质砣轮,据推断大致出现在良渚文化时期。二是青铜砣机, 大致出现于夏商之变,商周至春秋时期普遍使用。三是铁质砣机,春秋晚期出现,战汉时期普遍使用。四是改进之后的“水凳”型砣机,大致出现在南北朝时期,直至清末仍在大量使用, 在电动砣机出现以后,渐渐地淡出了历史舞台。
其实无论哪种砣机,其工作原理和构造上,和我们现在解玉用的横机几乎是差不多的。都是其直接用于砣碾雕琢玉器的主要部分是砣轮(前人称之为“锅”),呈圆盘状,根据具体用途的的不同可分为扎锅(制坯)、冲锅(成型)、磨锅(砣碾上花,有片砣\勾砣\尖针\顶砣\平口砣等多种形状,大小可有六七种之多)、木锅(抛光)等等。
除了砣机的使用,古人在开玉的时候还有一种工具的选择,没有砣机那么笨重,但是对于开较小的玉料或者把切开的大玉料切片时常用的工具。就像我们今天说的,我家里没有横机,有个比较小的料子,我用牙机可以开么?理论上当然可以,只是没有横机方便而已。而古人也有一种相对小巧或者便携的工具——线锯。其形状与木工开大料时用的大锯相似,只不过不是用带齿的锯条,而是用麻绳、牛皮条或者多股铁丝绞成绳子,由两人分执两端反复拉磨,同时须在玉料上方悬一壶解玉砂浆,使绳索在拉磨时沾上砂浆,把玉料锯开。一般来说,春秋以前的片雕玉器均有可能出现线切割痕,切割痕或呈弧线,或呈直线,其中比较大的玉件以直线状为多见,而直径小的薄片状玉件则以弧线痕居多。良渚文化出土的大多数玉雕上都会留有这种切割痕迹。
说起线锯,山海君个人认为有种工具和线锯很像。那就是搜弓。虽然形状类似,但是作用全是完全不同。其状如弓,弦以兽皮、绳索或金属线制成,一端可以解系,以便穿入打好的孔眼,然后绷紧系好,以其沾解玉砂浆,按规划好的纹样线路,将需要镂空的地方搜去这样就会在一些镂雕玉器的镂空侧壁上留下许多线切割搜痕,在下图所示这件镂空侧壁上,我们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这种与片饰表面垂直的粗细不匀的搜痕(在一些精雕细刻、经过后续加工过的玉件上,搜痕或许不会如此明显,但放大镜下仍可发现其印记) 。
当然拉丝工艺的前提是要钻孔。而古人钻孔的工具也主要由两种:桯钻(又叫实心钻)和管钻。其制钻材料在夏代以前主要是木、竹、石质,夏商至春秋早期是青铜,战国以后为铁质,现代为合金钢钻。 桯钻,主要是用来穿钻直径比较小的穿系用孔、或高浮雕玉件的局部打洼,而至于像玉璧玉琮这类直径较大的中孔,或者杯碗瓶类玉制器皿的掏膛则大都是用管钻开孔,良渚玉器上的兽面眼圈,以及明代玉器上的圆形阴琢眼圈、乳钉和凸圆眼也大多是用管钻套琢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