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五金知识 > 标本采集工具箱

标本采集工具箱

发布时间:2022-03-04 10:19:22

㈠ 采集来的岩石要想制成标本需要哪些工具

切割机、打磨机

㈡ 标本采集常用的拭子有哪些

1、聚酯纤维、涤纶或人造丝头,柄部为塑料或铝的拭子:宜用于病毒学检验标本的采集。病毒学检验标本的采集不宜使用柄部为木质的拭子。
2、 棉拭子:宜用于支原体检验的阴道、宫颈及尿道标本的采集,不宜用于细菌(特别是苛养菌)、衣原体检验标本的采集。
3、涤纶拭子和尼龙拭子:宜用于病毒和细菌标本的采样。
4、植绒拭子:由尼龙纤维经专有的喷雾技术制成,宜用于呼吸道病毒采样和真菌培养标本的采样。
5、藻酸钙拭子:宜用于衣原体和百日咳鲍特菌鼻咽拭子的采集。但不宜用于脂质包膜病毒及细胞培养的采样,不宜用于淋病奈瑟菌及解脲脲原体的采样。

㈢ 如何制作标本需要哪些材料怎么做

0,把树脂弄起来就可以了

㈣ 石器标本资源收集技术规程

前言

中国地处亚洲东部,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地下蕴藏着的旧石器时代考古信息十分丰富。古人类制作和使用的石器标本是从事旧石器考古研究的基本材料,对探讨人类在东亚地区的起源、迁徙、进化和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为了加强对标本采集的规范化程度,特制定石器标本采集的技术规程以便全面客观地收集标本在田野的各项信息,充分发挥标本的研究、陈列和保存价值。本技术规程涉及两种情况:调查发现的石器标本的采集和考古发掘时从地层中出土的石器标本的采集。

按GB/T1.2—2002《标准化工作导则第2部分: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和GB/T1.2—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等有关资料编写规则进行编写。

本规程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规程由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提出。

本规程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本规程起草人:裴树文,陈福友,刘丽萍。

本规程由国家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共享平台负责解释。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石器标本收集的内容、技术要求和方法。

本规程适用于石器标本的收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程的引用而成为本规程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稿(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程,然而,鼓励根据本规程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程。

GB/T2260—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9649.9—2009 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 第9部分:结晶学及矿物学

贾兰坡,黄慰文.周口店发掘记.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裴文中.周口店洞穴采掘记.地质专报,乙种,1934

张森水.中国旧石器文化.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3 术语和定义

3.1 石器(stone artifacts)

是旧石器考古研究中对人类生产石质工具及其系列产品的统称,从学术角度出发,石器应称石制品。石制品是人类有意打击产生的所有石质块体的总称,依据人类生产石制品的工艺和形态将石制品又进一步划分为石锤、石砧、石核、石片、石器以及断块、残片和碎屑等。

3.2 遗址(地点)(site)

指古人类活动遗留的连续分布的遗迹、遗物集合体。从形式来分,有露天遗址和洞穴遗址;从内涵来分,有居住遗址、临时夜宿营地、石料采集场、石器加工场、狩猎场、食物采集地、狩猎隐蔽哨所、食物加工作坊、聚会场所、图腾地点等。“地点”指的是人类遗址之外因各种原因从遗址带出遗物的零星分布地,一个地点中可能有若干遗址的遗物存在,但地点不应被包含在遗址之中。

3.3 采集(collection)

是指根据标本分布的状况,通过田野工作将石器标本采集和集合至室内的过程。常用的标本分布状况有保存于地层中和出露于地表两种方式。

4 石器标本的收集

4.1 采集准备

4.1.1 标本采集工具

a)水准仪、全站仪、全球卫星定位仪(GPS)。

b)照相机、比例尺、罗盘。

c)地质锤、桩、绳、吊锤、卷尺。

d)袖珍放大镜,放大倍数以10倍为佳。

e)凿子、刷子、各种粗细的剔针。

f)野外记录簿(简称“野簿”)。

g)绘图板、坐标纸、直尺、量角仪。

4.1.2 标本编号工具

a)记号笔,用于标本上写编号。

b)标签纸,用于标本编号,随标本一起放入标本袋。

4.1.3 标本包装材料

a)口袋,存放采集的石器标本。

b)塑料盒,用于放置体积小或性脆材料的石器标本。

c)纸和棉花等包装材料,避免石器标本在运输途中的碰撞。

d)地质包,容积很大、很结实的肩袋,最好还带有绢制夹袋的背包、图囊。

4.2 采集步骤

4.2.1 石器遗址(地点)的基本信息

无论是调查还是发掘,首先要对遗址(地点)的一些基本信息进行描述和记录:

a)旧石器遗址(地点)的命名,一般采用发现地的地名来命名,在记录时尽量选用最小地名。

b)石器遗址(地点)的地理位置,指遗址(地点)所处的行政区划,即所属的省、市、县、乡(镇)和村,以及在村的什么方位和距离、在当地的最小地名。

c)石器遗址(地点)的地理坐标,可选择遗址(地点)的中心位置,采用GPS全球定位系统测量其纬度和经度,应该精确到秒。

d)石器遗址(地点)的海拔高度。

e)石器遗址(地点)的范围,可利用GPS在遗址(地点)的边缘选取适量的点,测量其经纬度,进行大致的估算。

f)石器遗址(地点)的地质概况和所处的地貌部位,简要记述遗址(地点)的地貌和地层概况,如湖相、河流阶地、黄土等;标本是出自地层还是脱层。

g)遗址类型,如旷野(露天)遗址、洞穴遗址等。

h)发现日期,记述年月日,必要时可记录具体时间(精确到小时)。

i)发现人,根据具体情况注明是单人还是多人。

4.2.2 考古发掘出土标本的采集

石器标本收集的具体步骤如下:

a)选择发掘区域,根据已有地层剖面出露情况,必要时结合探沟试掘得到的信息,选择遗迹和遗物相对丰富的区域作为发掘区域。

b)布方,布方的目的是确立一个测量和记录的基准,这样可以准确方便地观察和记录遗迹、遗物在发掘区域内的空间位置。一般采用坐标式布方,即在选定的发掘区域内,将坐标原点置于发掘区的相对中心位置,X轴为正东正西方向,Y轴为正南正北方向(应将罗盘磁方位角校为坐标方位角),以1m×1m为单位划分方格,作为发掘和记录的基本单位,即探方。每个探方的面积为1m2,坐标原点可标记为N100,E100(为以后向西南方向扩方不会出现负数考虑),每个探方都用其西南角在整个坐标系中的坐标数值命名,如N100E100,N100E101等。为明确标记各探方的范围,可在探方的四角钉上标桩,然后用线绳在整个发掘区内拉成网格,并在每个探方的西南角用标签标明方号。洞穴遗址发掘时可以将标桩钉在洞顶,然后系上线绳垂下吊锤,以标明每个探方的范围。

c)发掘,一般采用按水平层揭露的方法,水平层的厚薄主要视遗物的丰富程度、是否存在遗迹和堆积层的岩性特征等而定,一般而言,对于堆积结构松散且遗物稀少、没有遗迹的地层可以每个水平层10cm或5cm的厚度进行发掘,对于遗物丰富且有遗迹的要将水平层的厚度缩小,一般5cm一个水平层,或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更薄的水平层厚度。在发掘过程中要保证遗物遗迹的完好出土再现,在遇到遗物时,要用竹签或小剔针清除遗物周围的包裹物,避免伤害遗物,并且不能移动和改变遗物的原始平面位置和高度,保留遗物的原始埋藏状态,以便测量准确的数据。发掘中要随时注意地层的变化,以确定是否进入新的自然层和是否出现遗迹现象。对于地层中出现的遗迹现象要注意分辨遗迹的边缘范围,并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进行发掘、描述和记录。对于胶结坚硬、角砾和钙板发育的洞穴堆积,则视实际情况而决定水平层厚度以及相应的发掘工具和配套技术措施。

d)遗物编号,一般以遗址名称的汉语拼音第一个声母大写组合+发现标本的连续号编号(一般以4位数为宜,如丁村遗址出土的第一件标本可编号为DC0001)。遗物编号后,将编号写在小纸条上,并用大头针固定在该遗物旁边,指示其位置,以便对号测量和包装。

e)遗迹编号,一般以遗迹的第一个拼音字母的大写加顺序号来命名,如H1表示发现的第一个灰坑,M1表示发现的第一个墓葬等。

f)测量,对每件遗物的测量数据包括三维坐标、产状(倾向、倾角)、遗物出露的尺寸等。三维坐标的测量必须确立一个测量基点,这个基点最好是永久性的,一般定在发掘区的西南角,该点在整个布方的坐标系中的坐标数值定为N0E0,其他所有平面坐标的数值都是测量距离该基点北多少厘米、东多少厘米;基点的海拔可用水准仪等仪器从遗址附近的大地基准点引过来。三维坐标的测量可根据探方的网格采用钢卷尺测量平面坐标(平面坐标以标本出露的中心为准,对出露大于2mm的标本可根据具体情况加测其西南端水平位置),用水准仪测量遗物标高(需进行计算),也可以采用全站仪一次测量出三个数据。遗物产状的测量工具为地质罗盘,遗物出露的尺寸用钢卷尺测量。

g)文字记录,工地日记记录整个遗址的发掘进展情况。此外,每个探方都要有一本探方日记,记录该探方当天的发掘情况,一般采用表格形式,项目尽量完全,内容包括遗址名称、标本编号、类型、质地、探方号、水平层号、自然层号、三维坐标(X、Y、Z)、倾向、倾角、长轴方向、出露的尺寸、发掘日期、观测者、记录者等,另外要在表格的空白处记录探方内的地层变化情况和有无遗迹现象等,并对当天该探方的发掘做简要总结。遗迹可进行单独的记录,配合遗迹的平、剖面图,记录遗迹的性质、范围、结构构造、形成原因和遗迹中的包含物等。地层的文字记录应结合剖面图,描述地层的分层情况、地层层数、地层总厚度和各层厚度、各层的物质构成、结构构造、包含物、颜色、粒度,以及石器、化石等遗物和灰烬、火塘、房址、墓葬等遗迹在地层中的分布等。在做好文字记录的同时应补充计算机信息记录工作。

h)绘图,每完成一个水平层的发掘,每个探方都要进行平面图的绘制,主要是根据测量的数据,将遗物和遗迹的分布情况和大小、形状绘制到平面图上,并标明编号;比例尺一般为1∶10(也可依据发掘对象的情况选取1∶10、1∶5或1∶20等)。由于遗迹的分布范围一般不局限于一个探方,多会跨越分布在几个探方内,因此对一些重要的遗迹现象应该将整个遗迹单独画一张平面图,保证该遗迹的整体观,重要的遗迹现象可先发掘一半,绘制剖面图来剖析其结构。在整个遗址发掘完毕后,还要对四周的发掘剖面根据自然层的分布绘制剖面图。每张绘图上都应该注明图名、遗址名称、探方号、水平层、自然层、比例尺、图例、绘图者、日期和简要的观察记录等。

i)照相,在每个探方的每个水平层清理完毕时,都要进行照相,一般是在每个探方的正上方以相同的距离拍摄整个探方的平面照片,保证各个探方的照片可以完整拼接。对于重点遗物可增加其出土时的特写照片,对重要的遗迹现象也要单独重点照相。除对每个探方单独照相外,对整个发掘区还应进行整体照相,并进行一些工作场景的照相等。发掘结束时对发掘区周边的探方进行剖面照相。

j)录像,对一些重要遗址的发掘可采用录像的方法记录遗址的地质地貌环境概况、工作场景、发掘过程和一些重要遗迹、遗物的出土状况等。

k)写标签,每个遗物都要有一个标签,包含其基本信息,以便与遗物一起包装;标签一般包括遗址名称、标本编号、类型、质地、探方号、水平层号、自然层号、出露的尺寸、发掘日期和记录者等,标签应该定制并打印成小表格,用铅笔填写。

l)标本包装,在进行完测量、绘图、照相等工作后,将标本按照编号逐个从其原始位置取出,分别用包装纸包好,连同标签一同装入封口袋中,封口袋外可用记号笔简单地写上标本编号和日期等,每件标本装一个封口袋,视标本的大小可采用合适规格的封口袋。在标本装袋前如遇标本沾有异物,可用软毛刷或清水将其去除,切记勿用金属等硬物机械去除。特别注意以下三点:①标本必须写上编号;②标本必须填写标签,连同标签一起包装,并在标本登记本上进行登记;③一些易碎或太小的标本,可用棉花包裹后再进行包装。

m)标本存放,同一探方同一水平层出土的标本可装入一个大口袋中,以后可根据不同探方同一水平层、同一发掘区同一自然层存放,以方便查找,最后将同一发掘区出土标本存放一起,便于统一搬运和运输。

n)标本装箱,标本装箱之前,需复写一式两份的装箱清单,内容与登记本相同。该装箱清单一份自存,另一份随石器标本装箱。箱板要结实,不要太大,以便搬运。木箱必须用干草、刨花等填满填实,用钉钉牢,最好再用铁丝等将木箱十字捆绑一下,样品箱也应进行编号。

o)标本搬运,在田野将标本妥善存放后可将标本分遗址、发掘区、自然层和水平层等级别搬运或运输,注意在搬运前将标本尽可能用软物质分开,以减少运输过程中标本间碰撞和机械磨损。珍贵标本应以2人以上携带为宜。

4.2.3 调查发现的石器标本的采集

对于调查发现的遗址(地点)在确定了性质以后,首先按照遗址(地点)基本信息的要求提取基本信息。调查发现的遗址(地点)一般有两种情况:①只在地表发现石器;②在地层剖面中发现石器。

a)地表发现标本:对于只在地表发现石器,地层中没有发现的情况,如果地表石器分布比较密集,有可能反映当时的沉积状况和古人类活动信息的,可以采取布方采集的方法,采集方法类似发掘采集石器的方法,只是省却了发掘步骤,具体包括布方、编号、测量(由于石器暴露地表,其原始埋藏信息可能已被改变,可以只测量平面坐标,查看其分布规律)、记录、绘图、照相、录像、写标签和包装等,文字记录尽量详细,包括石器的保存状况和遗址的前景分析等。如果地表只有零星的石器发现,可进行文字记录后写标签直接包装采集。

b)地层发现标本:对于地层中发现的石器的采集,要重点描述地层的详细信息,包括地层层数、地层编号、地层总厚度和各层厚度、各层的包含物、颜色、粒度、结构构造以及石器、化石等遗物和灰烬、火塘、房址、墓葬等遗迹在地层中的分布层位和分布特点等,对遗迹、遗物的文化层要追踪其扩展范围,以确定遗址的分布范围,并选取典型区域绘制地层剖面图。对地层中出露的遗迹和遗物要进行重点照相记录,对遗迹遗物进行编号,描述其质地、类型、产状、保存状况、埋藏的地层、分布特点等,最后将标签写好,特别注明所属的地层,而后取出进行包装,采集回室内进一步研究。

c)除以上强调的步骤外,调查发现的石器的采集方法可参照考古发掘出土标本的采集方法尽量全面地记录信息。

d)调查发现石器标本的存放和搬运参照本规程有关考古发掘出土标本的有关存放和搬运要求执行。

4.2.4 日志

在田野发掘或从地表、地层中采集标本的过程中应有专人记录田野工作的情况,包括工作和生活环境以及气象、交通、风土人情等。日志一式两份,分别由工作队和主管部门保存。在做好日志文字记录的同时应补充计算机保存工作。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发掘探方图和野外发掘记录表格

图A.1 发掘探方图

表A.1 野外发掘记录表格

㈤ 什么是标本采集

采集时要选择能代表该种植物主要形态特征(根、茎、叶、花、果实或种子)的植物体部分。草本药用植物一般全株采集,高大草本、木本药用植物常取有花果叶片完整的枝条。花是鉴定植物的主要依据,尽可能采到,雌雄异株植物应分别采集,雌雄同株应采集两种花;先花后叶的植物可在采到带花标本的同时将药用植物加以标记,另找时期补采配齐。有些植物的其它器官也是分类鉴定时的重要依据,如伞形科、紫草科等的果实,百合科、兰科、天南星科、石蒜科等某些植物的地下部分,草本药用植物基生叶、寄生药用植物的寄主,蕨类药用植物应采集地下部分、营养叶、孢子叶及具有孢子囊群和孢子的植株。除了以上要求外,还应加采药用部位,采集时应注意保护珍稀濒危种类,应尽量不采或少采。
采集后采下的标本及时编号挂签,同种数份以及药材部分挂同号标签。详尽填写野外记录,完整的记录对药用植物鉴定大有裨益,野外记录有永久的档案价值,必须妥为保存。
2压制
前期采集下来的标本要轻轻抖去上面的泥土,立即放进标本夹,下面垫2~3张吸水纸。放置时要小心地把卷曲的枝、叶拉开,伸展,把其中一二片叶子翻过来,背面朝上。如果叶子太多,遮盖了花朵,要摘除一些叶片,如果标本太长,可以把它折曲成“N”字形。标本上面该2~3张吸水纸,汁液多的大标本要多盖些纸。
后期回到学校,把每株标本连同吸水纸一起拿出来重新压制。压制方法是先在标本夹的一片夹板上放几层吸水纸,然后放上标本,标本上再放几层纸,使标本与吸水纸相互间隔,层层罗叠,最后再将另一片标本夹板压上,用绳子捆紧。罗叠高度以可将标本捆紧,又不倾倒为宜,一般叠至1尺左右。每层所夹的纸一般为2张,粗大多汁的标本,上下应多夹几张纸。此时要注意标本上泥土的清理,否则会影响标本的美观,必要时可以用水清洗。薄而软的花、果,可先用软的纸包好再夹,以免损伤。初压的标本要尽量捆紧,以使标本压平,并与吸水纸接触紧密,又较容易干。3~4天后标本开始干燥,并逐渐变脆,这时捆扎不可太紧,以免损伤标本。换纸是否及时,是关系到标本质量的关键步骤。开始,每五六小时换一次纸;两三天后,就可以每天换一次了。接下来可两三天换一次直至干燥为止。两周左右标本就全干了,但为了使标本保质期延长,还须压制一两个星期。头两天换纸时,还要仔细整理一下标本的姿势。夏季或雨季采集的标本,比较容易发霉变色,换纸更要勤些。换下来的吸水纸不要扔掉,及时烘干或晒干,还可以再用。
换纸时要轻拿轻放,先除去标本上的湿纸,换上几张干纸,然后一只手压在标本上面的干纸上,另一只手托住标本下面的湿纸,迅速翻转,使干纸的一面翻到底下,湿纸翻到上面,再除去湿纸,换上干纸,这样可以减少标本移动,避免损伤。有些植物的花、果、种子压制进常会脱落,换纸时必须
逐个捡起,放在小纸袋内,并写上采集号码夹在一起。
植物标本的质地不同,其干燥速度也不同。有的标本如车前草、龙葵、牵牛、蒲公英等2~3天就干了,有的标本半个月、一个月才干。所以在换纸时应随时将已干的标本取出,以减少工作量。 为了使标本快速干燥并保持原色,可以用熨斗熨干,也可以将标本夹在铁丝夹里置45~60℃的恒温干燥箱里烘干或用红外线照射,促进快速干燥。另外,用硅胶作干燥剂则能使植物标本快速干燥,效果良好。
此外,压制时应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1)尽量使枝、叶、花、果平展,并且使30%叶片背面向上,以便观察叶背特征。花的标本最好有一部分侧压,以展示花柄、花萼、花瓣等各部位形状;还要解剖几朵花,依次将雄蕊、雌蕊、花盘、胎座等各部位压在吸水纸内干燥,更便于观察该植物的特征,利于识别。

㈥ 标本采集

目前还不能在野外直接测量岩石的剩余强化强度,因此,必须在选定的地点采集定向标本,然后在室内进行测量与分析。这是古地磁研究中的重要环节。

根据古地磁工作任务的不同,采集标本的地区也不同。例如,在研究地块(或板块)接合部位的大断裂性质时,就要在其两侧的稳定地层中采样。对于地层年代对比工作,就应当选择一定时间序列的岩层。总之首先要了解地层概况,依研究目的来确定采样地区。

通常在野外采样部位,称为采点。一个地质单元可以有数个乃至几十个采点,凡在每个采点上采集的大块岩石叫做标本。一块标本又可以加工成不同尺寸要求的小块岩石叫做样品。标本的大小可以为10cm×6cm×3cm~10cm×10cm×4cm。根据测量岩石剩磁的仪器要求不同,带回实验室后,再将它加工成一个2cm×2cm×2cm~4cm×4cm×4cm的方块样品或者是高2~2.54cm,直径2.54cm的圆柱体样品。

采集标本时应注意采集比较新鲜的,风化程度低的岩石。比如在河流、道路两侧的切割面和采石场的岩石,尽量避开可能遭过雷击的地方和风化较严重的岩石。如果用轻便岩心机取样,须使钻头用流水冷却,避免部分热剩磁的产生。使用大型钻孔机进行岩心取样,应注意钻探过程中的感应剩磁的存在。

由于古地磁的工作对象是测量岩石的原生剩磁,因此对岩石的选择应取那些原生剩磁较强、铁磁性含量较多的岩石。一般讲,三大岩类都可以做古地磁研究。其中火成岩含铁磁性矿物较多,特别是基性和超基性岩。如橄榄岩、辉绿岩、辉长岩等;中基性的玄武岩、安山岩等;沉积岩中的红、紫红色细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泥灰岩、含泥白云岩等都适宜作古地磁研究。变质岩随着退磁技术的提高,也逐渐成为研究对象。

所采标本必须是定向的,所以一定要在采集标本之前测出标本平面的走向和倾角,并将它们标在标本上。只有这样,才能在以后室内分析时将标本的剩磁方向与实地的方向联系起来。图9-4是标本和轻便取样机采集的定位样品的例子。图中x′轴为标本的倾向方向;y′轴为标本的走向线;z′轴为垂直x′oy′平面,即岩心轴方向。z′轴由露头往下为正,同样倾角表示岩石层面与水平面的最大倾斜角度,在水平面以下为正,向上为负。垂直于最大倾斜方向的水平线(走向线)相对于地理北的方位来规定,顺时针为正。倾角可用倾角计测量。由于磁性岩石对罗盘的影响,所以测量走向时,可用太阳罗盘定向。其原理为,当有日照时,利用不同时间内日影的变化规律,按一定公式计算出走向线的方位角,一般误差较小。

图9-4 标本与样品的定向

另外,许多岩层在形成后由于构造作用发生倾斜,因此必须在野外分析岩层形成时原始水平面的位置,以便把测量的剩磁与它联系起来。这项工作称为倾斜校正。对于细粒沉积岩、泥岩和页岩,可以把它们的层面当作原始水平面。比较粗粒的沉积岩(特别是风成的)和火成岩,在其形成时可能有一个很陡的角度。因此确定它们的原始水平面的误差,就可能大一些,一般要用与其连续沉积的上下层位的层面产状来确定。如果岩层倾斜不均匀,例如褶皱岩层,则必须进行轴倾伏校正,这样倾斜校正的误差会更大,可能达到5°~10°。至于岩石绕垂直轴的旋转,一般很难用其他方法确定准确,有时反而用古地磁方法来确定这类转动。事实上,古地磁测量中的最大误差来源于对层面倾斜的测定。

㈦ 采集昆虫标本一般不需要的采集工具是()A.捕虫网B.毒瓶C.标本夹D.三角纸

ABD、捕虫网、毒瓶、三角纸包都属于采集昆虫标本需要的采集工具,ABD正确;
C、标本夹是压制腊叶标本的工具,因此采集昆虫标本一般不需要,C正确.
故选:C

㈧ 制作植物标本需要哪些工具药剂

我也仅仅知道一些,能帮上忙最好了。
植物标本一般有浸制的,还有腊叶标本。
浸制的用福尔马林,硫酸亚铁或者酒精。其中福尔马林的效果最好,准备一个标本瓶加入其中一种液体,将新鲜的植物先用50%的乙醇,70%的乙醇,95%的乙醇和无水乙醇梯度脱水,浸入防腐液中,可以保证标本的新鲜。最后用黄蜡或者凡士林涂抹标本瓶的磨砂口,达到密封的作用。最后在标本瓶上贴上标签即可。
腊叶标本一般不适合花,果和多肉植物的标本制作,因为这类植物的标本即使制作完成也比较容易损坏虫蛀。
准备一些黄草纸,或者报纸,都可以,这个主要是用来吸收水分。
另外需要厚的白卡纸,最好200克以上,用作固定标本。
首先将采集来的植物整理好,保留特征最明显的部分,将多层黄草纸或者报纸在植物的两面铺平放好,上面压上重物,这个过程大概需要一周的时间,期间需要换纸,确保植物的干燥过程顺利。
当压制干燥的植物放入密封的容器内,可以加入氯化苦或者福尔马林来杀菌驱除虫卵。这个过程时间稍微长一些,大约一天可以保证做好的标本存储较长的时间。
最后用棉绳将植物固定在厚卡纸上,贴上标签就可以了。

㈨ 标本的分类及采集方法

标本的主要分类

标本大致可分为:兽类标本、鸟类标本、鱼类标本、昆虫类、植物标本、骨骼标本、虾蟹类标本、化石类标本等。

植物标本根据使用目的分类

植物标本

5.针插 固定昆虫标本用的昆虫针,系用不锈钢制成,由细至粗,共有00号、0号、1号、2号、3号、4号、5号等7个级别。

从0至5号,6个级别的针都带有针帽。只有00号不带针帽,其长度仅为其他各号针长的一半,是作为双重针插标本用的。

对于死后还未干燥变硬的或是还软后的昆虫,就是用上述的针将其固定起来的。使用哪号针,应根据虫体的大小来定。

插针开始时,先将要制作的虫体放在刺虫台或桌缝上,再根据虫的大小,选用合适的号针,昆虫针插前翅基部背中线稍右部位,半翅目昆虫插前胸中央或小盾板中线偏右方,其他昆虫插中胸中央。

6.整姿 完成针插后的昆虫,还须根据该种昆虫最正确的姿势,对针插后的昆虫作局部调整,如翅膀的位置、虫足的弯曲度、触角的伸长方向等逐项加以调整,使其完全与活昆虫具有相同的姿态!

有些昆虫爱好者喜欢按他所喜欢的姿态来固定昆虫,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适当调整昆虫身躯、翅、腿或触角的姿势和位置。

7.干燥 当插针和整姿之后,下一步就可将昆虫放置到安全通风出去干燥一段时间,这个阶段一般需时1~2周,就可以完全干透。

8.防腐和保存 最后一道程序就是在制成的昆虫标本上加放适量的防蛀防霉药剂,然后插上标签。若标本的数量较多,则需分门别类将标本置入标本盒内,将其置于避光的干燥处保存。

若需要制成昆虫生态景箱,还可将昆虫标本与经过干燥处理的植物、花草配置在同一个玻璃罩内,也可配置在其他艺术镜框中。

㈩ 动物标本的制作工具有哪些,制作动物标本需要哪些工具

动物标本制作(preparing of animal specimens):为了长期保存动物的特征,采取物理或化学手段,对动物整体或部分进行制作处理。通常的动物标本制作方法有浸制和剥制两大类。 1.白色无嗅无味粉末,剧毒,有防腐功能。
2.硫酸铝钾[K2SO4·Al2(SO4)3·24H2O]也称明矾无色、透明晶体,具有防腐、硝皮作用。
3.樟脑(C10H16O)具有防止虫柱标本作用。
4.硼酸(H3BO3)有防腐作用,但较差。
5.苯酚(C6H5OH)也称石炭酸、来苏水。有消毒防腐作用,可防止残留肌肉变质。 1.解剖工具:如解剖刀、镊子、剪刀、骨剪等,可根据经济条件准备。
2.木工、金工工具:如钢丝钳、台钳、鎯头、电钻、锯等可根据条件准备。
3.石膏粉(或滑石粉):有吸水功能,主要用于吸收鸟类羽毛清洗后的水分,在剥制过程中撒在肌肉和皮肤之间,防止粘连,并防止血液、脂肪等污染羽毛。
4.铅丝:用于动物标本支架。可根据动物的大小选用粗细不同的型号。
5.填充物:主要用于填入标本体内,可选用棉花、竹丝、麻刀、棕等。
6.玻璃义眼:可用来代替动物的眼睛。
7.针线:缝合标本剖口用。
8.标本台、树枝等:固定动物标本用。
9.标签、记录动物标本的名称、性别、采集地点等。

阅读全文

与标本采集工具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管道阀门有哪些品牌 浏览:29
忍3工具箱最新版 浏览:418
地热管道充水时阀门开关 浏览:59
什么牌子安检设备好 浏览:522
暖气上下阀门方向 浏览:899
打开空调阀门漏气怎么回事 浏览:857
常见的局域网硬件设备有哪些 浏览:472
仪器设备购置说明怎么写 浏览:465
北京超滤水处理设备哪里有 浏览:63
阀门里面的铜接管什么材质 浏览:956
机械损耗怎么算 浏览:679
笔记本如何输出声音设备 浏览:351
实验室冷却结晶的装置图 浏览:474
2516是什么轴承 浏览:992
仪器制造课程设计微动装置 浏览:635
修复仪器测量怎么用 浏览:553
防雷装置检测资质取消 浏览:76
为何新暖气不要先开阀门 浏览:237
深圳电动工具保护板 浏览:758
超声波不具有什么的特点 浏览: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