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传统媒体如何在新媒体时代实现转型
以开放的平台思维,再造资源聚合力。互联网的平台思维是开放、共享、共赢的思维,其精髓在于多主体共赢互利。体现在媒体信息传播上,就是“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形成具有强大整合效应的信息集群。
一体化的整合策略,拓展传播广阔度。一体化发展,是媒体融合的内在要求和基本方向。而一体化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有机整合的乘法。要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的共享融通,形成一体化的组织结构、传播体系和管理体制。这就要求,自媒体与社交媒体势必要成为新闻生产的一部分,打破传统思维中对新媒体的调度都置于内容生产之后的惯性,改变新媒体只是延伸平台和延长价值的工具定位,必须要使新媒体的功能得以前置、内容得以渗透,让公众对于某些问题的理解变成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新的新闻生产方式正在打破封闭的报道模式,体现在三种变化上:其一,新闻的产品形态发生变化,“新闻报道+社交媒体”将构成动态扩展的新闻产品,受众在接受信息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互动信息将迅速汇聚并且反哺传统媒体内容;其二,新闻的生产形态发生变化,媒体内外广泛的公众参与将被纳入专业化新闻的内容生产中,同时通过用户需求而产生精准内容定位正在成为现实;其三,新闻的表达形态发生变化,新闻的专业选择和公众的个性观点,将共构新闻的表达形态,同时传统新闻对信息甄别、选择和解读的优势将发挥更大作用,并且“社交化”的运用将兼顾人们对信息的丰富性与信息的准确性的需求,报道内容也将不仅仅停留在“信息”上,关系、情感、行为都可以是内容的一部分。
Ⅱ 传统媒体行业,未来的趋势发展会是怎样呢
纽约时报的兴衰呈现出整个传统媒体的困境。是什么导致纽约时报陷入困境?经济业务下滑的背后,其发展存在哪些问题?
中国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文化产业研究员蔡玲:对于整个传统媒体行业来说,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未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区别会越来越小,因为传统媒体正在积极探索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渠道。与其说传统媒体会被取代,不如说传统媒体正在适应市场环境。传统媒体的传统发展模式确实已经老化,需要进行转型,以满足信息时代用户的需求。
Ⅲ PowerPoint 2010 中 怎么优化媒体兼容, 我PPT插入的wav音频, 生成的视频怎么没有声音
首先得将flash导出成SWF文件,在PPT界面中,找见控件工具箱中的shockwave flash object控件,打开后在属性在板中找见MOVIE一栏,输入你的SWF文件的正确路径(注意,得将扩展名输入进去),确定后,再幻灯片放映就OK,但有一点不好,就是如果你用U盘导到其他电脑里,你的路径就失效了,FLASH就不能播放了,我也在为这个问题发愁,只能帮到这儿了。
Ⅳ 全媒体时代,传统纸媒如何走融合转型之路
媒体融合发展的策略
面对新的形势,传统媒体的从业者在感到危机与紧迫性的同时,更要考虑在当前这个大背景下,如何积极勇敢地进行转型,融合发展。
1.解放思想,打开新思维。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传统媒体对新媒体不应该逃避或焦虑,而应怀着满腔热情去探索、互动。要敞开胸怀,拥抱新技术,打开新思维;要转变观念,创新驱动,以创新思路坚守舆论阵地;要拓宽思路,抛弃传统的包袱,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实现良性互动、相得益彰。
2.提升素养,适应新要求。人是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核心要素。媒体的融合发展对每一名媒体人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素养,更是传统媒体人转型融合中所应具备的重要素质。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受众对内容的要求标准非但没有降低,而是革命式地提高了。原本几百字或者几千字的文章,如今以几十个字甚至是标题式的导语吸引着受众的眼球,阅读、收看的主动权几乎完全掌握在了受众手中。这就要求媒体人的媒介素养更加全面,不仅要有非常扎实的文字功底,还要有熟练的图片软件使用能力、视频编辑能力以及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图表制作能力,要有对新媒体信息的获取、解读、运用能力等。
在当前媒体环境演变的情况下,负责统筹协调的媒体负责人也要具备更加全面的素质和能力:要能够洞察传媒大势,要勇于决断和承担风险,要善于用人,融合是没有经验可循的试验和尝试,这就要求媒体的领导层知人善任,用智慧来用人管人。
3.内容为王,进军新媒体。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内容为王”依然是媒体价值创造的原点,是媒体取胜的法宝。一个不生产内容,只做内容聚合、分发的APP——“今日头条”却能融资1亿美元,估值5亿美元,尽管这引起了关注和思考,但其5亿美元的估值证明了内容的价值。
传统媒体要加强解释性报道和深度报道的力度和厚度,提高这些报道在新媒体平台上的首发率和发布率,取得新媒体舆论场的主动权。要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权威性,积极引导公众舆论,凝聚社会力量,加大主流价值观新闻内容的覆盖规模。
4.推进融合,运用新技术。信息时代,技术发展的引领作用毋庸置疑。新媒体的快速崛起,即是因为有先进技术体系的支撑。媒体要实现智能匹配、融合发展,就要充分利用各种先进技术手段,创新传播形式。
要运用新技术实现业务流程再造,构建全媒体化的业务流程。把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与新媒体信息发布的速度和广度优势相结合,通过流程重组,实现内容信息的统一采集、加工、编辑,综合运用图文、图表、动漫、音视频等各种形式,实现内容产品从可读到可视、从一维到多维的升级融合,满足多终端传播和多种体验的信息获取需求。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媒体应对挑战、提升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面对融合新趋势,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进一步创新理念、创新手段和方法,努力在媒体融合发展之路上走稳走快走好。
Ⅳ 如何促进媒介融合,构建新型媒体集团,构建现代传播体系,进行融合媒体转型
进行理论学习并在实践中摸索。
Ⅵ 传统媒体如何在新媒体浪潮下升级转型
传统媒体要转换思维,促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各级报纸、电台和电视台要善于学习和借鉴主流媒体融合发展的经验,制定长期规划,逐步实现媒介深度融合的发展目标。传统媒体要善于分析和运用互联网模式,融入新媒体,不断提升新媒体的影响力。在渠道拓展上传统媒体不存在任何问题,报纸做电子报,电视做网络电视,数字电视,广播也可以上网,拓宽形式,做好渠道,传统媒体一样可以成为复合媒体。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需要以互联网思维为导向,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不断加大技术投入。提高信息传输效率,发展网络视听服务,将优质内容推送到互联网电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多屏幕多终端,推动社交平台与新闻传播平台对接,广泛吸引用户,不断提升影响力;不断探索新应用,发展移动客户端、手机网站和手机报等应用,借力微博、微信等传播平台,建设公共账号,进一步扩大覆盖面,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和互动化趋势,努力实现媒体融合发展的最佳效果。
传统媒体坚持内容为王,发挥专业采编优势和信息资源优势,以权威报道满足用户信息需求,以更好地发挥舆论引导作用;适应新媒体传播特点,多生产精准短小、鲜活快捷、吸引力强的信息,在传播中抢占先机;塑造融合新闻,在“全”“深”“广”上狠下工夫,以传统媒体的内容为核心,通过跨媒体联动推助优势互补,通过专题策划利用多媒体手段呈现新闻事件的事、理、情,促使主题血肉丰满,更富感染力和渗透力。重视在服务和互动上出特色。优化信息服务,强化用户理念,注重分析用户特点,准确把握用户个性化需求,提高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强化新媒体的“快”和“准”,在即时视频播报上求实效。与时俱进,把握媒体发展脉搏,不断扩大新媒体影响力。
Ⅶ 信息爆炸时代对主流媒体的新闻影响力和广告影响力有什么挑战,应如何应付
挑战:在新媒体时代其受众覆盖率的减退却带来传播力减弱的趋势。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关于媒体融合的探索至今并没有成熟样本,传统媒体的转型之路依然在探索之中。2014年5月,长达96页的《纽约时报创新报告》在网络广为流传,虽然得出了必须大幅度调整转型、“拥抱数字时代”、推送优质内容的融合转型结论,但如何型、如何创新、如何数字化依然前景不明、举步维艰。华盛,顿邮报、BB,C等媒体巨头也依然于不断调试、探索之中。
因此,全世界的媒体基本都处于同一起跑线。在未来的探索中,谁能找到创新的路径、模式,谁就能傲立世界传媒潮头。对中国传媒而言,这无疑既
是一个挑战,更是崛起的绝佳机遇.
应对措施:
1.融合:未来媒介融合背景下产生的新型主流媒体将深度融合技术、内容、机构、平台、受众等所有资源,形成在内容、思想、技术、平台和全渠道的传播综合影响力,在提高市场能力的基础上,壮大品牌,促进舆论的引导力和传播力。
2.用好自身优势:
传统主流媒体作为传播体系的主体,对于引导社会舆论、促进价值认同、推动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其在权威性、专业性上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Ⅷ 建筑工程从业人员多媒体安全培训工具箱怎么用
无纸考试:安全管理人员登陆系统,放映多媒体试题,员工观看投影屏幕,通过手持式无线答题器答题,完成考试。
自动评分:员工答完题目后,系统可自动判分,并在投影屏幕上显示成绩。
Ⅸ 报纸媒体怎样向全媒体转型
报纸媒体怎样向全媒体转型 对于“全媒体”学界还没给出统一定义,目前较为认同的说法是:“全媒体”指媒介 信息传播采用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网页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多媒体), 利用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报纸、杂志、网站等不同媒介形态(业务 融合),通过融合的广电网络、电信网络以及互联网络进行传播(三网融合),最 终实现用户以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均可完成信息的融合接收(三屏合一), 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终端获得任何想要的信息(5W)。说 的通俗点就是融合所有媒介,让人能随时随地的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自新媒体产生以来,报纸的发展可谓举步维艰,眼看着电视,网络把一大半 的广告费分去,却无可奈何。报纸遭遇到了生存的危机,大的报业集团还能维持, 一些小的地方报纸正逐步走向灭亡。 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全媒体”这样一个概念被报业重视起来,视为救命的 稻草。可以预见的是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不可抗拒,2013 年中国的手机网民将达 到6 亿,而电脑网民也以每年37%的速度在增长。当技术条件和经济条件越发的 成熟,人们对于获取信息的方式必将是走向更便捷,更迅速和更全面。全媒体恰 好就是这样一种传播方式。 报纸的生存空间已经越来越小,现在的女性几乎是不读报的,而大部分的青 少年更习惯使用手机和电脑获取信息。所以报纸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向全媒体 转型是一种方法。报纸向全媒体转型目前就是进军网络和移动客户端市场,主要 方法是建立网站和开发手机app。以前传媒不发达的时候是受众找报纸看,现在 要做到的是受众习惯在哪里看就把信息送到哪里。 这条路十分艰难。我国四大大新闻门户网站:腾讯,搜狐,网易 ,新浪, 他们把持着很大一部分的用户,用户的上网惯性,使得很难把这些用户争取过来。 而在制作app 上,传统的报纸没有这个技术和经验。目前在新闻类app 下载排行 榜上依旧是四大门户网站app 的天下。这些都显示着报纸并没有那么容易向全媒 体转型。 究其缘由有三点。一是受自身限制,入行晚没占到先机。报纸始终是报纸, 它有它的本质属性,不着力做好报纸是对本职工作的侮辱。所以没有在进入网络 时代的时候有所准备,失去了先机。二是技术,资金和经验不足。报业的新闻人 才集中在采写这一块,没有专门的网络人才,加上报业的不景气也拿不出多少钱 来砸向全媒体。三是报纸比网络媒体更具有权威性,作为喉舌机关它不能一味的 向利益靠拢和低级趣味献媚,所以与网络水土不服。 也不是说报纸向全媒体转型的路就死了。报纸还是有很大优势的。很多报纸 开办多年,有很好的口碑和印象,这样的报纸拥有自己的读者群。还有些报纸定 位准确,极具公信力和权威性,发展全媒体可以进一步提升影响力。比如《南方 周末》,它的app 下载量就在130 万左右。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报纸最核心的优 势在哪,那就是内容。 无论形式怎样在变化,无论速度是怎样在加快,无论受众怎样在看新闻,内容才是吸引 人的第一要务。只有内容抓住了读者,才可以后续的谈传播方式。报界拥有一大批媒体的精 英人才,有记者也有学者等等可以写出非常好的吸引人的内容出来。依靠这点报纸在转型就 成功一半了。 再有就是要搭建好一体化平台。这是运营和技术上的要求。不惜成本的花钱做品牌运营 很幼稚,就算话再多钱也比不过互联网那几个巨头,品牌运营的重点在立足本土化。腾讯旗 下针对各省做了诸如“大楚网”,“大粤网”等地方网站,发展的都还不错。本土化能直接 拉近与当地读者的距离,吸引到当地读者的关注。很多报纸常年在一个稳定的区域发行,本 地读者数量庞大,在转型“全媒体”的时候不能为了做大做全而忽视他们。不仅在内容上偏 重,在信息服务上也要偏重。比如对本地交通的实时报道,对本地美食的介绍等等服务性的 新闻偏重本地读者。 另外一点在技术上要舍得花钱。“全媒体”是建立在对通讯技术高要求的基础上的,如 不能良好的运用网络技术打造更能满足用户体验的网站,移动客户端app,手机报,信息推 送提醒功能就根本吸收不到用户。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报纸向全媒体的转型其实是在加速自己的衰退。为了去分得市场利 益而去尽力去做全媒体,说白了就是放弃纸张把信息用到网上,通过电子终端阅读信息。等 到每个人都用手机看新闻的时候,报纸也就没存在必要了。“全媒体”已经是时代潮流,但 在这里有一个本位的问题,就是:是为了经济利益去扩大影响力,还是扩大了影响力带来了 经济利益的问题。如果报纸真的活不下去,逼得报业人士去做新媒体,那么这种转型是由经 济利益带动的还是由社会发展带动的呢?把这个问题弄清楚才不至于在转型中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