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用电动工具能搞篆刻吗
在我看来,用手工刻与电动工具刻是一样的!从原理上讲,篆刻最重要的功夫在于设计字形、字的布局等,这些工作完成之后,在石头上描笔画,然后就是挖掉多于的部分,仅此而已,这玩意没什么技术含量!
② 怎样消除篆刻痕迹
我之前也有这有 的情况。我用了一个方法,不知道你觉得好不好?
前提是你的印泥必须要好,也就是有朱砂的那种。把印章在印泥上使劲的按,知道印面所有的地方都被印泥覆盖,然后用纸巾之类的擦掉,然后再涂印泥,再擦掉。两三次左右,你的印面基本就红了,这时候用白水再加一点洗洁灵之类的,用牙刷把印面的红刷掉,不要太使劲,等刷完以后,你的印面应该是红白相间的,其实要的就是这样的感觉,也就基本看不到你所谓的刀痕了。还有,如果是你的印边有那种毛玻璃的感觉,可以用地板蜡涂上去,再用羊毛轮进行打磨,立刻感觉就不一样了,地板蜡很便宜,十块钱一大桶,够你用一年的,羊毛轮两块钱一个,用半年没有问题,一般的卖电动工具的地方,比如卖角磨机的地方,都会有羊毛轮的。
以前的古人是用水稻的秸秆来进行印章的打磨的,不过现在这些东西在城市很难找,而且很辛苦。如果你打算长期来学习篆刻,或者很爱好把印章制作的精美的话,我建议你自己买一个角磨机,100-200元而已,以后对印章的抛光会有很多的帮助。
最后一点,不要太在意你的印章刻完以后会留下刀痕,因为那是手工制作之后的最有力的证据,古人讲究的就是自然,浑然天成。如果非要把它做的好像浇铸的一样,那为什么不去找电脑刻章呢???
③ 请问这是人工篆刻,还是机器刻的呢
人工用电动工具雕刻的,说白了就是人拿着电动的工具刻出来的,不是电脑布图纯机器制作
④ 篆刻刀法的执刀的方法
刀具是篆刻的主要工具,篆刻讲究执刀,就像写字作画讲究执笔、弹琴讲指法一样,不规范的方法往往会成为技巧发挥的障碍。篆刻执刀看起来是手部握柄,操作起来便须指、腕、肘、肩以至全身用力。要使这些部位的力量协调贯注,执刀姿势正确与否至关重要。有效的执刀方法能使刻刀在手中运转自如,能随意调整入刀的深浅度,便于运刀稳健轻捷。常用的执刀法有两种。 刀柄侧斜,以刀角入石。指实掌虚,五指和乎腕用力推刀,作上下、左右、顺逆的冲刻。其中横冲是以刀外向倾斜,刀锋右角插入石中。运刀时.中指自右外向左推刀。竖冲则以中指拨刀,上下向运刀冲刻。逆冲是以拇指、食指捏刀柄,中指后抵,卧刀柄于掌侧“虎口”,自下向前推冲。运用冲刀法时无名指和小指起定位作用,抵住印面.控制力量,防止跑刀。
冲刀法适宜刻白文印,冲刀要用力适度、均匀,用力过猛或入刀太深,会感到运刀艰涩难行,不能游刃自如;用力过小或不均,入刀浅:则刻出的线痕会飘浮、纤弱。冲刀法便于表现印文圆润流动的笔势,线条遒劲挺拔。 在印文笔画两侧施刀,用两刀或两刀以上把印文笔画的实线刻出。朱文印是沿笔画两侧刻出外廓,用切戳的方法将笔画之外的印底剔铲掉,使印文笔画凸起在印面上。刻朱文印用刀要求通畅贯气、线条均匀。成功的朱文剖面呈泥鳅背状,产生书法中锋用笔所具有的力透纸背、浑厚饱满的艺术效果。
用双刀法刻白文印,是沿印文笔画内侧两面施刀,把笔画实线刻掉,保留平整的印面,留下凹入的笔画线条。刻白文要求用力均匀利索,印文轮廓线清晰、光洁。 双刀法每一笔画都要两次或更多次用刀刻出,运作方式是固定刀位和运刀方向,转动印石,基本上都是在线条右侧施刀.最后用切刀将线条起止遗留的燕尾和茬口修整好。 指印文笔画用单线刀迹完成,用于刻细白文。在印文笔画实处用刀。单刀法不是只用一刀一次刻成,也可以采用重刀复刻。不过所有用刀要走向一致,不能显出复刀的刀迹。单刀刻法要求运刀隐健、肯定,构成生辣自然、不加修饰的效果。
刀法是篆刻艺术形式美的表现手段。具有熟练的刀法技巧,能够操刀自如尽随笔意,达到起止凝重、达刀流畅、转折灵动,能肯定,准确地表现印文线条的的韵律美和造型美.同时刀法运用得好,也具有形式美感。像不同用刀产生出的流动、毛涩、斑驳、冶铸痕等金石韵味。成功的刀法是刀中见笔意,笔中寓刀韵,刀笔互不相害.韵吐隽永、和谐统一。
总结:
正入正刀法:正锋入石,刀干与石面略有角度。
单入正刀法:侧锋入石,一刀希能刻一划。
双入正刀法:侧锋入石,两刀成一划,方向相反。
复刀法:侧锋入石,一刀不能刻成一划时,向同方向再刻一刀。
冲刀法:正锋或侧锋入石,向前推进。
切刀法:侧锋入石,向下压切。稍具前推之势。
涩刀法:侧锋入石,磨擦前进。
迟刀法:侧锋入石,用力重,稍退即进,行动缓慢。
舞刀法:侧锋入石,一左一右,回荡前进。
轻刀法:正锋或侧锋入石,力轻浅刻。
埋刀法:正锋入石,刀锋压低,贴近石面。
平刀法:刀口平贴石面,铲平底地用。
留刀法:存意而不存形,故无刀可言,只用於转折处之虚笔。
以上所述用刀十三法,经解释后,即知实在没有多少玄奥之处,而只是切冲两式刀法的活用,正锋与侧锋的不同而已。
修整和击残刀法
在刻印过程中,有不称意的地方,可以用复刀或补刀方法修饰整理。复刀是在原刻不尽如意时迫加用刀以弥补,或用力不足再同刻,一刀使效果完满。复刀应注意后加刀与原用刀在方法上要一致,不要显出复刀的痕迹。补刀是在作品完成时,对表现不够充分,或技巧发挥不够理想的地方加以调整修饰。补刀的刀法可区别与原刻刀法,不拘一格地兼施剔、刮、削、旋诸法。复刀和补刀是为了精益求精,避免节外生枝.画蛇添足反伤印文的形神和原刻刀法的韵味。
击残是借鉴古玺印流传久远形成的斑驳残缺美意趣,增加印面形式美感的一种手法。如白文印布白块面较整,显得呆板时,可用刀角戳残,铃印后即可显现透气的感觉;朱文印的笔画繁复拥挤处,可将某线条敲断或减弱,以求疏松灵动;或将过于方正严实的外框、印角击残,增加自然生动的趣味。“击残”应是出于构图和印面艺术效果通盘规划的艺术处理,看似随意的击敲,如无驾驭材质机理和用力适度的能力反而会功亏一篑,弄巧成拙,因而不要在无把握时滥用。
⑤ 篆刻磨石有没有专用电动工具
有的,电动刻磨笔(电动机器手柄还是比较粗的)如果你身边有空压机,建议你用气动刻磨笔(气动的机身小,操作方便灵活)希望能给帮到你
⑥ 篆刻技巧:怎样盖印章
铃印是刻印最后的重要程序,其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技巧性很强,铃印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印章的艺术效果,不可等闲视之。韩天衡《豆庐印话》中说:“铃印自有学问,蘸泥太重则污,蘸泥太轻则漏。铃印太重则死,铃印太轻则浮。轻重虚实得体,再现作者本意,也需多实践方始可以悟得。”因此铃印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垫物一般用纸并放置于玻璃板、石板、硬木板等平整材质上。稍大的印章垫纸可略厚,较小的印章垫纸则要薄一些。如果印泥质量极佳,甚至不必垫纸。
2.蘸泥首先蘸印泥要均匀。印章蘸取印泥时,动作宜轻,切勿用力猛德或者乱换方向,这样会把印泥中的艾绒纤维打断,久之容易使泥质受损起毛,并钻附印面,影响印蜕质量。正确蘸取印泥的方法是,左手固定印泥盒,右手拿印轻快蘸取,边蘸边转,略带擦势,要反复多次,务必使印面的每个部分都要受泥均匀。蘸泥次数,根据天气冷热、印泥的新旧不同而有所差异,热天或新泥,蘸泥次数相对少些;冷天或旧泥,蘸泥次数则相对多些。再则,蘸泥要适量,太多,泥会外溢,使白文线条变细而朱文线条变粗;太少,印蜕则不清晰。
5.铃盖在铃盖印章时,必须在印章四周均匀用力,心手相应,似重而实轻,切戒性急。小印、细朱文印向下用力不能太大,要用虚劲,大印、白文印,用力可稍大,但不得使印章移位,否则,印面空处之印泥沽于纸上,粗白文印转细,细朱文转粗,印文失真,面目全非。来源书法屋,书法屋是一个书法学习基地。而后,徐徐揭印起,不可急躁,印愈小,愈宜细心。
为了使印章铃盖清晰,过大之印章,蘸好印泥,压在纸上后,可将印石与纸全部翻转,视印面受泥情况,用拇指盖在纸上轻轻按擦,直至达到预期效果为止(有人用印泥盒或其他硬物按擦,不可取,因其无弹性,效果不佳)。
给书画作品上盖印,要使印章端正,方形的容易做到,圆形或椭形印,贝lJ要小心,认真铃盖,为了确保准确端正,可先盖于另纸上,垫于要盖处下面,放正,然后根据透过来的印形铃盖则万无一失。
在册页和装裱好的书画作品上铃印,难度较大,因宜纸一经装裱纸面便发硬,应先用湿毛巾在盖印处稍微润一下,用印泥盖来回按擦,使其平整,然后铃印,效果贝lJ佳。
常常见一些不懂篆刻的书画家挥毫完毕,在书画作品上铃盖印章时,太不讲究,拿起印面钻糊糊的印章在印泥盒里胡舌L猛德几下,便在置于毛毡上的书画作品上直接狠狠一按了事,动作“潇洒”,效果模糊,管什么细朱文满白文,作为印人,顿生宝剑没有赠与英雄之慨,此种盖印之法万不可取。
⑦ 用电动工具能搞篆刻吗
可以的,用微型雕刻机:
⑧ 纂刻的方法,十分钟内给答案
1)篆刻技法——边款知识和钤印法
在印面以外的五面刻上文字,一般称阴文为「款」,阳文为「识」内容是署作者名号、年龄、刻制日期、地点,也有注明该印师法的来源,表达作者的艺术见解、附刻诗文,甚至配以图案等等,文字各体兼备,形式极为丰富,是印章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刻款如逢桥钮,瓦钮以孔之间两面为左右,兽钮则刻者面对兽尾,刻款位置以左侧为主,刻不下可顺序向前、右、胸前续刻,也有只刻於顶端的。
钤印前必先刷净石屑,蘸匀印泥,使内劲均匀地著力於印面各部位,轻轻揭纸即可。印章用後宜用软布搓净,软布只可有一面,以免洗手,印泥嵌入印文宜用竹签挑剔,不可用金属利器刻制。
怎样临刻边款
边款有双刀刻,单刀刻。白文大都是单刀,朱文用双刀,练习刻款可在石片上或印侧先写後刻,刻完拍墨检查效果,熟练後不妨先将石面拍墨再刻。刻款用刀一如刻印,用上锋角一按即成「点」,从右向左刻去即成「横」(微见右高左低),从上向下刻即成「竖」,在一竖结束时略收刀再重按,即成「钩」,上锋向左斜刻成「撇」,下锋角向上按即成「捺」。各种字体的刻法均须多琢磨实践,自能触类旁通。
值得指出的是,印谱中名家所刻边款的文句和排列形式,都值得学习借鉴。初学者如文句组织困难,以只署单款(作者名字)为宜。
怎样拓边款
1、将皂水洗净刻款一侧,均匀地涂上清水或极稀的白芨水。覆以连史纸或薄宣纸,务使纸面平整。
2、纸面压上它纸吸去部分水分。
3、速以拷贝纸覆盖,隔纸轻刷每个部位,并不断更换拓纸紧贴印石,力求款识文字字口清晰。
4、揭去湿纸,以拓包在瓷碟或玻璃上薄薄地蘸上一层浓度合宜的墨(先在废纸上拍去第一层浓墨),在拓纸(紧贴石面的第一层纸)上逐层轻捷拍打,从无字处折至有字处,反覆拍至全款墨色匀净为止(墨色浓淡,厚薄可以灵活掌握)。
5、待拓纸乾透揭下,必平整光亮,如未乾时揭下则起皱。
附:如拓纸与石游离,则说明石上油污未洗净,如局部脱起,可用唾沫轻涂脱处吸乾後再反覆补刷。
2篆刻中的做印法
所谓篆刻中的做印法,是指并列于篆法、章法、刀法之外的又一法,此法从古代的印章制作到明清以来的篆刻创作中都普遍用之,但未能进行理论上的梳理。刀法观念是明代印人建立的,其核心内容是“传笔法”。而为制造印面特殊的金石效果采用的其他技法手段就是做印法。做印法与刀法只是概念上的区别,在具体技法、具体作品中有时是相互渗透而存在的。出于不同的审美思想,历来印人们对于做印法有两种态度,一种持否定态度如赵之谦、黄士陵、齐白石等,另一派从文彭到吴昌硕等印人则在技法中广泛使用。当代篆刻创作发生着巨大变化,传统的刀法程式,单纯传达笔意的刀法观已满足不了对印面新形式追求的需要,印人们不择手段地采用各种篆刻技巧,做印法在当代篆刻创作中显示出重要作用。篆刻技法的变化与篆刻审美乃至整个时代审美的倾向有着密切的联系。
所谓篆刻中的做印法者,是指并列于篆刻中篆法、章法、刀法之外的又一法,此法并非这篇小文中所独创,而是在篆刻创作实践中早已有之,只是未曾有人把这做印法堂而皇之作为一法提出来罢了。简而言之,做印法是指除刀法之外为制造印面效果而采用的各种特殊技巧。
古印章的制造,是一种工艺,通过工艺制作表现出了篆刻美。工艺制作中的“做”是其技术手段,古铜印的制造,从先制作模型始,再依模制范、熔金浇铸、清砂修整等一套工序,这一工艺流程有可能是由多人按流水作业完成。即便是凿印,按一般工艺去忖度,也非每一个线条由一刀凿成,并且凿完后对翻出印面的毛边还应锉平修整。玉印也非用刀刻成,而是反复碾磨而成。古印的制作是经过特殊的工艺完成的,其中并没有今人所谓的刀法。刀法概念的提出是较晚的,元代吾丘衍所著《三十五举》中尚未论及篆刻用刀问题,极有可能当时篆刻作品的完成是由吾丘衍篆印后交工人刻锲完成,吾氏没有刻印的体验,自然无从谈起刀法。到了明代,周应愿《印说》中提出关于篆刻用刀的重要作用。刀法概念的产生,来源于文人亲自动手刻印,来源于与书法中笔法的比较,《印说》中就将书与印、刀与笔比较而论:
作书执笔如印印泥,如锥画沙,如屋漏痕,如折钗股,虽论真体,实通篆法,惟运刀亦然。而印印泥语于篆,更亲切……锥画沙与刀画石,其法一耳。
刀法观的建立,来源于文人对篆刻的审美观,明清印人认为篆刻艺术是“铁笔”所为,要通过刀意表现笔意,通过印面方寸表现书法的意蕴。明人金光先在《印章论》中首先使用“刀法”一语:“夫刀法贵明笔意,盖运刃如运笔。”刀法与笔法、运刀与运笔是密切相关、并列而存的。朱简说:“刀法者,所以传笔法也。”直接说明了刀法的本质特点。
明清印人虽然强调使刀如使笔,以刀法传笔法,然而也深知书法中的笔法不能替代、等同于篆刻中的刀法,朱简在《印经》中引用王世贞的印论:
论印不于刀而于书,犹论字不以锋而以骨。刀非无妙,然必胸中先有书法,乃能迎刃而解。
他强调刀锋与笔锋同样重要,书法失去笔锋而论骨力与篆刻失去刀锋而论笔意同样是荒谬的,胸中之书法必须由手中之刀法表现出来。篆刻中的“书法”是在创作者的意会之中,表现在印面上的,应是起止分明的爽爽刀意,通过具体的刀意传达出审美感觉上的笔意。朱简在《印经》中进一步论及刀与笔的关系:
吾所谓刀法者,如字之有起有伏,有转折,有轻重,各完笔意,不得孟浪,非雕镂刻画,以钝为古,以碎为奇之刀也。刀法者,所以传笔法也。刀笔浑融,无迹可寻,神品也。有笔无刀,妙品也。有刀无笔,能品也。刀笔之外而有别趣,逸品也。有刀锋而似锯牙燕尾,外道也。无刀锋而似墨猪铁线,庸工也。
刀法是篆刻的表现,书法意味是其内涵。重刀法技巧表现者,朱简谓之能品,而重内涵轻表现者,谓之妙品,只有刀笔浑融无迹可寻者,方为神品,而夸张刀法成病态者是破坏笔法的外道,单纯追求缕刻技术者是丧失笔法的庸工。
刀法,具体言之是用刀的方法,当然这种用刀之法是具有一定书法属性的,不是单纯工艺性的,在长期篆刻用刀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刀法程式,并由这不同程式的刀法创造出不同艺术效果的印面线条,传达出不同特点的“笔意”。篆刻创作是用以刀刻石的方式完成的,印章刻制本身就含有一定的工艺制作性,所以篆刻刀法与篆刻做印法之间是相互交织不可绝对化区分的。古人对刀法与做印法的区别在于“刀法者,所以传笔法也”,那么不具有笔法节律感的用刀或非用刀在印面产生的效果,既可视为做印法。然而笔法或谓之笔意不是单纯的和形质非常具体的,而是丰富的,可意会而难以言状的,印面所求的笔意不是对书法笔意的机械模拟,而是通过运刀产生与书法笔意相通的一种艺术节律感。明人程远《印旨》中说:“笔有意,善用意者,驰骋合度;刀有锋,善用锋者,裁顿为法。”这驰骋合度与裁顿为法,就是刀法与笔法相通的那种艺术节律感。
为表现这丰富的并且难以具体形状的笔意,就相应产生了丰富的刀法,清人陈《印说》中有一段论刀法的话:
用刀之法,一刀去,又一刀去,谓之复刀;刀放平若贴地,谓之覆刀,又名平刀;一刀去一刀来,谓之反刀;疾送若飞鸟谓之飞刀,又名冲刀;不疾不徐,欲抛还住,将放更留,谓之涩刀,又名挫刀;锋向两边相摩荡,如负芒刺,谓之刺刀,又名舞刀;刀直切下去,谓之切刀;接头转接处,意到笔不到,留一刀,谓之留刀;刀头埋入印文内,谓之埋刀;既印之后复加修补,谓之补刀。又有单入刀、双入刀、轻刀、缓刀。各种刀名,虽不可不知,然总要下刀有轻重、有顿挫、有筋力,多用中锋,少用侧锋,时时存古人写字之法。若信笔为之,或过于修饰,则呆板软弱之病多矣。
个中叙述各种刀法的具体操作技巧,其中有很多“做印法”的成分,刻与做分焉不清,其区分在于“时时有古人写字之法”,即是刻出的线条具有笔意便是刀法,否则就是非刀法。
又如张在辛《篆印心法》中的一段:
宜锋利者,用快刀挑剔之;宜浑成者,用钝刀滑溜之。要括利而不得精彩者,可于石上少磨,以见锋棱。其圆熟者,或用纸擦,或用布擦,又或用土擦,或用盐擦,或用稻草绒擦,相其骨格,斟酌为之。
为求得篆刻线条不同的审美质感,而采用不同的技巧,其中刀法与做印法常常是糅合在一起的。“快刀挑剔”、“钝刀滑溜”,可以归入刀法之中,但在石上磨,以各种异物擦印面的特技,分明做印法无疑。刀法与做印法只是概念区分,在篆刻创作的具体操作中,常常是相互渗透交织,其区分是模糊的。
篆法、章法、刀法三者构成了篆刻艺术的三要素,而对于采用做印法,历来颇有争议,篆刻家各依自己的审美态度而选定自己的创作技法。从传统的文人审美观出发,有许多印人反对篆刻刀法之外的做印法。
⑨ 挑选篆刻刀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我之前在永字牌来的代理商那里自买过一支篆刻刀,老板教了我一些挑选篆刻刀的小技巧,现在分享给你。挑选篆刻刀一要看材质,硬质合金的篆刻刀硬度高、耐磨性好,所以是所有材质中最好的。二要看是否容易生锈,容易生锈的刻刀需要经常磨,这样就很容易磨损,缩短使用寿命。三看售后,篆刻刀最好选择品牌大的,这样售后才有保障。
⑩ 篆刻刀单刀法怎么刻的呢
单刀是一种刀法,跟篆刻刀没有关系
你需要了解刀法的话去金石印坊网站学习
很多篆刻刀以及篆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