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防爆灯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隔爆型的原理根据欧洲标准EN13463-1:2002《爆炸性环境用非电气设备第部分:基本方法与要求》的防爆概念和防火类型,隔爆型是采取措施允许内部爆炸并阻止火焰传爆的一种防爆型式,是最常用的一种防爆类型。
由于这种防爆类型的灯具外壳一般使用金属材料制造,散热性好,外壳强度高和耐用性好,很受用户欢迎。而且,许多增安型防爆灯具部件,如灯座、联锁开关等,也采用隔爆型结构。具有隔爆外壳的电气设备称为隔爆型电气设备。
如果爆炸性气体混合物进入隔爆外壳并被点燃,隔爆外壳能承受内部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爆炸压力,并阻止内部的爆炸向外壳周围爆炸性混合物传播。
这是一种间隙防爆原理,即利用金属间隙能阻止爆炸火焰的传播和冷却爆炸产物的温度,达到火焰熄灭和降温,抑制爆炸的扩展的原理设计的一种构造。
(1)蓄电池间的防爆灯原理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防爆灯、灯罩打开前应能自动切断电源。但因设置联锁装置较复杂,不易实现,故大多数灯具只在外壳明显处设“严禁带电打开”等字样的警告牌。
又因灯泡断电后表面温度还很高,如立刻打开灯罩,仍有点燃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危险(主要指隔爆结构),故白炽灯、高压汞灯、高压钠灯这些灯泡表面温度高的光源,又能快速打开盖的灯具要注意这一点。
在更换灯泡(管)时,防爆灯的隔爆接合面应妥善保护,不得损伤;经清洗后的隔爆面应涂磷化膏或204-1防锈油,严禁涂刷其他油漆;隔爆面上不得有锈蚀层,如有较轻微锈蚀,经清洗后应无麻面现象。
用于防尘、防水用的密封圈一定要保证完好,这一点对增安型灯具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密封圈损坏严重,要用相同规格、相同材质的密封圈予以更换,必要时更换整个灯具。检修时要注意灯罩是否完好,如有破裂要马上更换。
B. 带蓄电池的应急灯和不带蓄电池的应急灯有什么区别它们的工作原理是什么谢谢老师!!!!
摘要 带蓄电池的应急灯才能叫应急灯 ,不带蓄电池的,不能在应急情况下提供照明 。工作原理是停电之前应急灯的蓄电池就蓄好了电 ,在停电的时候把电放出来 。
C. 发电厂蓄电池室为什么要求这么严格
因为发电厂蓄电池室具有较大的火灾、爆炸危险性,万一发生安全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蓄电池的主要危险性在于它在充电或放电过程中会析出相当能量的氢气,同时产生一定的热量。氢气和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气混合物,且其爆炸的上、下限范围较大,因此蓄电池室具有较大的火灾、爆炸危险性。
氢气的危险性
1.氢气的爆炸极限范围较大,氢气与空气混合的爆炸下限为4%,上限为80%。氢气的化学活性较大,当它与氯气混合后,遇热或日光照射能爆炸;如与氟混合则立即爆炸。其点火能量很小,只有0.019mJ,极微小的明火,如腈纶、的确良等衣服因摩擦而产生的静电火花,就能引起爆炸,另外猛烈的撞击也会引起爆炸。
2.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时温度可达2000℃以上。氢气与空气相结合的最高火焰传播速度为2.67m/s,较其它气体均高。当氢与90%浓度的氧相结合,则燃烧速度可高达8.5m/s。
3.氢的比重轻,其分子运动与扩散速度快,且不大容易被人发觉。氢气易在设备、容器和建筑物内部积聚,因而增加了爆炸和燃烧的危险性。
D. 防爆灯的工作原理
防爆灯是指用于来可燃性气体和粉尘存在源的危险场所,能防止灯内部可能产生的电弧、火花和高温引燃周围环境里的可燃性气体和粉尘,从而达到防爆要求的灯具。也称作防爆灯具、防爆照明灯。 不同的可燃性气体混合物环境对防爆灯的防爆等级和防爆形式有不同的要求。具体参照GB3836、GB12476
来自南阳中天防爆
E. 蓄电池的原理
普通蓄电池的工作过程是一个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换的过程。当蓄电池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向外供电时,称之为放电过程。当蓄电池与外界电源相联而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起来时,成为充电过程。
F. 蓄电池室照明有何规定
蓄电池室照明有如下规定:
(1)蓄电池室照明应使用防爆灯,并至少有一个接在事故照明线上。
(2)开关、插座及熔断器应置于蓄电池室外。
(3)照明线应用耐酸碱的绝缘导线。
G. 带蓄电池应急灯,工作原理
工作原理:当220交流电正常时由充电电路自动对后备蓄电池充电,并有充电保护功能;在停电时切换电路自动切换为蓄电池供电,为两个2.5瓦3.6伏的照明供电。
H. 带蓄电池的应急灯和不带蓄电池的应急灯有什么区别它们的工作原理是什么谢谢老师!!!!
应急灯不带蓄电池也必须有其他电池(如锂电池)支持,只不过像锂电池体积较小,可以装在灯具的角落里,没有被注意到。
I. 蓄电池的工作原理
蓄电池的工作原理
电池用填满海绵状铅的铅基板栅(又称格子体)作负极,填满二氧化铅的铅基板栅作正极,并用密度1.26--1.33g/mlg/ml的稀硫酸作电解质。电池在放电时,金属铅是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生成硫酸铅;二氧化铅是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生成硫酸铅。电池在用直流电充电时,两极分别生成单质铅和二氧化铅。移去电源后,它又恢复到放电前的状态,组成化学电池。铅蓄电池是能反复充电、放电,它的单体电压是2V,电池是由一个或多个单体构成的电池组,简称蓄电池,最常见的是6V、12V蓄电池,其它还有2V、4V、8V、24V蓄电池。如汽车上用的蓄电池(俗称电瓶)是6个铅蓄电池串联成12V的电池组。对于传统的干荷铅蓄电池(如汽车干荷电池、摩托车干荷电池等)在使用一段时间后要补充蒸馏水,使稀硫酸电解液保持1.28g/ml左右的密度;而现在大部分都是免维护蓄电池,其使用直到寿命终止都不再需要添加蒸馏水。
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
放电时,电极反应为:PbO2 + 4H+ + SO42- + 2e- = PbSO4 + 2H2O
负极反应: Pb + SO42- - 2e- = PbSO4
总反应: PbO2 + Pb + 2H2SO4 = 2PbSO4 + 2H2O(向右反应是放电,向左反应是充电)
J. 蓄电池存电的原理
铅蓄电池内的阳极(PbO2)及阴极(Pb)浸到电解液(稀硫酸)中,两极间会产生2V的电力,这是根据铅蓄电池原理,经由充放电,则阴阳极及电解液即会发生如下的变化:
(阳极) (电解液) (阴极)
PbO2 + 2H2SO4 + Pb ---> PbSO4 + 2H2O + PbSO4 (放电反应)
(过氧化铅) (硫酸) (海绵状铅)
PbO2 中Pb的化合价降低,被还原,负电荷流动;海绵状铅中Pb的化合价升高,正电荷流动。[2]
(阳极) (电解液) (阴极)
PbSO4 + 2H2O + PbSO4 ---> PbO2 + 2H2SO4 + Pb (充电反应) (必须在通电条件下)
(硫酸铅) (水) (硫酸铅)
第一个硫酸铅中铅的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正电荷流入正极;第二个硫酸铅中铅的化合价降低,被还原,负电荷流入负极。 [2]
1. 放电中的化学变化
蓄电池连接外部电路放电时,稀硫酸即会与阴、阳极板上的活性物质产生反应,生成新化合物『硫酸铅』。经由放电硫酸成分从电解液中释出,放电愈久,硫酸浓度愈稀薄。所消耗之成份与放电量成比例,只要测得电解液中的硫酸浓度,亦即测其比重,即可得知放电量或残余电量。
2. 充电中的化学变化
由于充电时在阳极板,阴极板上所产生的硫酸铅会在充电时被分解还原成硫酸,铅及过氧化铅,因此电池内电解液的浓度逐渐增加, 亦即电解液之比重上升,并逐渐回复到放电前的浓度,这种变化显示出蓄电池中的活性物质已还原到可以再度供电的状态,当两极的硫酸铅被还原成原来的活性物质时,即等于充电结束,而阴极板就产生氢,阳极板则产生氧,充电到最后阶段时,电流几乎都用在水的电解,因而电解液会减少,此时应以纯水补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