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每个车都会有备胎吗
一般来说,除了极个别的车型(比如7座版本的大众途安、宝马大部分车型)以外,每辆汽车都是有备胎的。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众多车型的备胎都是比原车轮胎型号会小上一点,而且也会窄些。如此设计是因为换上备胎后,提醒你不要开得过快,因为速度过快会有抖动的感觉,车身也不是很平稳,因此需要去尽快更换轮调或者将原来的旧胎修补。
为什么宝马车没有备胎:
宝马车上没有备胎,那是因为目前大部分宝马车采用的是防爆轮胎。防爆轮胎也叫泄气保用轮胎,就是在轮胎漏气时还可以继续行驶,就算是零胎压还可以行驶至少80公里,前提是要以低于80的时速行驶。所以宝马的车就没有配备备胎。
防爆轮胎的结构比较特殊,它的轮胎胎壁比较厚,而且轮胎的侧面采用的是钢丝帘线,轮毂也是采用特殊结构,当轮胎爆胎时,特殊的轮毂结构能保证轮胎不会脱落,而且它的电子系统,这样就大大提高了车辆行驶的安全性,让它在车辆爆胎时不至于突然失控,引起严重的交通事故。
⑵ 是不是每辆车都有备用胎
不是。
备胎是安装在汽车上的备用轮胎。当汽车轮胎出现问题时,备胎就会起到关键作用,取代故障轮胎,让汽车继续安全行驶。新车通常都会配有备胎和相配套的工具。备胎一般在汽车的后备箱里面且只有一个,当汽车的轮胎爆胎时,可以用相对应的工具来进行更换。
不过,并不是所有汽车都有备胎,有部分品牌的汽车是没有的。例如宝马和奔驰,宝马车的全系和奔驰车的大部分款式都没有备胎。它们都使用的是防爆胎,防爆胎在爆胎后,汽车仍能够以80km/小时最多行驶80公里左右,足够去到最近的维修店或者加油站去更换轮胎,所以宝马及奔驰是不配有备胎的。同时这些车因为没有备胎,车子减重,从而提高车辆的操控性。
而且,防爆胎不仅在失压之后可以继续行驶,还可以保障安全。防爆胎在爆胎之后,并不会一下子就趴下去,因为其胎壁特别厚,具有强大的支撑力,可以防止车辆发生侧翻的情况。此外,具有防爆胎的车没有备胎,在爆胎后仍可以继续行驶,不用更换轮胎,便利性好,而且还增加了后备箱的空间。
⑶ 有备胎需要防暴胎吗
防爆胎和备胎完全是两个作用。备胎是备用轮胎,用来更换的;防版爆胎是增强行驶权安全性的,因为一般轮胎爆胎的话会瘪,如果高速行驶就可能拐到别的方向造成事故,而防爆胎爆掉后不怎么瘪,那么行驶方向就不变了,就比较安全。
⑷ 有了防爆轮胎就可以不要备胎吗
防爆轮胎只是不配备传统意义上的备胎,事实上是隐藏在了每条轮胎之上。
零压内轮胎:零容压轮胎又被称为安全轮胎(run-flat tire),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防爆轮胎”,业界直译为“缺气保用轮胎”。与普通轮胎相比,零压轮胎在遭到刺扎后,不会漏气或者漏气非常缓慢,能够保持行驶轮廓,胎圈也能一直固定在轮辋上,从而保证汽车能够长时间或者暂时稳定行驶至维修站。因此,装有这种轮胎的汽车也就不再需要携带备用轮胎,从而将备胎以另一种方式无形的隐藏在4条轮胎上。
⑸ 防爆胎换成普通胎可以的吗
防爆胎的一大抄优点是安全,爆胎之后袭不会突然失去方向,能够很好的控制。不过防爆胎的缺点也很明显,价格高,扎胎后难修补,轮胎硬,噪音大,舒适性差。如果防爆胎换成普通胎,那么各项性能的确提升了,但也没有了高速爆胎时的安全性,平时要经常检查轮胎。除了尺寸相同外,还要再准备一条备胎,因为使用防爆胎的车很多没有备胎,如果不准备备胎,一旦扎胎或爆胎,只能等待拖车救援。
⑹ 安装防爆胎还需要带备胎吗
一般是不需要的。首先不会买一条RFT轮胎做备胎。如果是普通轮胎做回备胎,当轮胎出答现问题时,你把普通的换上,花纹不同,抓地力也不同。
RFT轮胎拆装极其麻烦。本人曾执导零售店拆装RFT.快点的也要拆15-20分钟一条轮胎。极易损伤胎口和内存气密层。
⑺ “防爆胎”快速普及之后,备胎正面临“生存危机”
汽车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尽管“四个轮子加两个沙发”的局面依然没有改变,但一些常见的配置却存在消失的可能,尤其在“防爆胎”逐渐获得认可之后,备胎或将成为历史。
相信通过科技的发展,轮胎这个作为汽车唯一和地面接触的重要部件,会迎来更多技术上的突破。也许真的有一天,我们不需要“备胎”了。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⑻ 高速爆胎可以自己更换备胎吗为何在应急车道换备胎被扣了6分
以前的汽车几乎百分百会安装备胎以备不时之需,但是如今随着防爆胎的出现,类似于奔驰宝马奥迪这些一线的豪华品牌都给新车安装了防爆胎,即使发生爆胎也足够开到最近的维修点。但是没有安装防爆胎的车辆似乎只有叫救援这一条路了,也不乏有动手能力比较强的小伙伴会选择自己动手更换备胎,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在高速上发生爆胎可以在应急车道自行更换备胎吗?先说结论,不可以。根据相关规定,高速上严禁更换轮胎,如果违反会被处以200元扣6分的处罚。
老生常谈,如果在高速上发生爆胎,千万不可以自行更换备胎,要按照正确操作处理并拨打道路救援,一定不能为了省钱把驾乘人员置于危险之中。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