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制冷设备 > 中国高端机床什么时候超越德国

中国高端机床什么时候超越德国

发布时间:2023-10-28 04:54:55

1. 中国机械工业技术发展现状,与日本、德国、美国相差多少年

一、产业规模跃居世界首位
“十一五”期间,机械工业的产业规模持续快速增长。2010年机械工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已超过9%;工业总产值从2005年的4万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4万亿元,年均增速超过25%,在全国工业中的比重从16.6%提高到20.3%;规模以上企业已达10万多家,比“十五”末增加了近5万家,从业人员数达到1752万人,资产总额已达到10.4万亿元,比“十五”末翻了一番。2009年,我国机械工业销售额达到1.5万亿美元,超过日本的1.2万亿美元和美国的1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一,成为全球机械制造第一大国。

二、装备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以来,在高速增长的需求拉动下,我国机械产品的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机械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已经由2005的80%提高到了2010的85%以上,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取得了较大突破,对国民经济各行业的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1.电力装备方面:已能基本满足国内需求,技术水平和产品产量已经进入世界前列。已可批量生产60万及100万千瓦级超临界、超超临界火力发电机组;水电设备最大单机容量已由30万千瓦升级到70万千瓦,机组效率进入世界先进水平;已具备自主生产百万千瓦级二代改进型压水堆核电站成套设备的能力,三代核电站装备的成套制造技术正在研发,并已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兆瓦级风电机组已实现批量生产,5MW海上风电机组已研制成功,我国已进入世界风电设备生产大国行列;1000KV特高压交流输变电设备和±800KV直流输电成套设备研制成功,综合自主化率分别达到90%以上和60%以上,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首个特高压输变电设备投入工业化运行的国家。

2. 冶金矿山设备方面,可自主提供年产1000万吨级钢铁企业用常规流程的成套设备;年产2000万吨级露天矿、年产60~70万吨级金属矿、年产600万吨级井下煤矿、年处理400万吨级选煤厂、年处理300万吨级选矿厂、日产4000~10000吨级熟料干法工艺水泥厂成套装备。

3.石化通用设备方面,30万吨/年合成氨设备已实现国产化;百万吨乙烯装置所需的关键“三机”(裂解气压缩机、丙烯压缩机和乙烯压缩机)及多股流低温冷箱已研制成功;6万立方米/时等级大型空分设备已实现国产化并出口,正在研制8.5万立方米/时空分设备;石油钻机已由9000米升级到12000米,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并正在由陆上钻机向海上钻机拓展。

4.汽车行业:2010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1826万辆和1806万辆,高居世界第一。目前自主品牌乘用车的销售比重已提高到46%,其中自主品牌轿车的销售比重占31%。
大型施工机械方面:2000吨履带起重机、500吨全路面起重机、72米臂架混凝土输送泵车、直径11.22米的泥水平衡盾构机等特大型工程机械研制完成。
农业机械方面:除少数高端产品尚需进口外,国产农机已基本能满足国内农业的需求。180马力大型拖拉机已研制成功,小麦联合收割机已经普及并开始向大喂入量机型发展,3-4行玉米联合收割机批量供应市场,水稻种植和收获机械技术基本成熟,4行半喂入式水稻联合收割机研制成功,油菜、牧草和甘蔗收获机械、节水灌溉、秸秆还田和复式作业机具研究也都取得重大进展。

5.工作母机方面:大型、精密、高速数控机床以及为之配套的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进步很快,数控机床自给率达到60%,开发出了五轴联动龙门加工机床、五轴联动叶片加工中心、五轴落地式数控镗铣床、七轴联动重型立式车铣复合加工机床、超精密加工机床、柔性制造系统及大型冲压自动生产线;自主研发的数控系统可靠性明显提高,平均无故障时间达到2万小时。

6. 大型铸锻件方面:我国30万、60万千瓦火电机组高中压转子国内市场满足率已提高到60%左右,低压转子国内市场满足率已提高到45%,发电机大轴国内市场满足率已提高到30%,掌握了超超临界火电机组转子制造技术并实现批量生产;100万千瓦级三代核电设备成套大型锻件已研制成功,压力壳、蒸发器、主管道等具有代表性的关键锻件的技术攻关已相继取得突破。

三、结构调整取得一定进展

1.在资本结构方面:已实现多元化,行业内生的发展活力越来越强。国有大型企业在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和生产中继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民营经济表现出很强的抗风险能力,对机械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50%,对机械工业的平稳发展功不可没。

2.在组织结构方面:企业小而散的局面有所改观,主要行业的生产集中度不断提高,尤其是汽车、工程机械、发电设备等行业更加突出。上汽、东风、一汽、长安产销量在全行业中占比已达70%,前十大企业的生产集中度已达86%;哈尔滨、东方、上海三大集团产量在发电设备行业占比达到68.7%,华锐、金风、东汽在风电设备产量中的占比也已达70%左右;徐工、中联重科、三一、柳工、龙工、山推已约占中国工程机械市场总销售额的半壁江山。

3.在产品结构方面:新产品产值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科技创新成果成为推动行业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2010年,机械工业新产品产值超过2万亿元,约占全国工业新产品产值的40%。重大技术装备向大型化、高参数化发展,部分产品的效率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量大面广的通用机电产品效率也有很大提高。

4.在资产结构方面:“十一五”期间,机械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高速增长,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7281亿元,年均增速达到约38%,2010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高达1.9万亿元。高强度的投资使得全行业的装备水平大为提高,生产条件大为改善,行业固定资产的新度系数由“十五”末的61%提高到2009年的64%。一批行业排头兵企业的装备水平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同行先进水平。

与美、日、德差距较大,与德国差距有30年左右。

2. 中国能赶超日本或者德国的机床工业水平吗

你需要多长时间来改善别人?人的研发、生产和市场环境都比我们好。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迭代和资本积累的良性循环,关键在于不存在恶性竞争。我们的国家还没有实现或意识到,我们能与其他国家相比吗?

关键是中国人口多,又是后发国家,必须有计划地从低端到中端,最后再到高端。要参加国际竞争,我们必须有竞争力。质优价廉。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一直在努力实现我们的努力。航天高铁特高压直流输电一直走在世界前列。让西方人感到担心其实是一种正常的反应。如果有竞争,自然会有压力,如果我们落后,我们就会落后。

我们需要各行各业,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最终有一天,我们可以赶上国外的先进水平。我们的平台技术目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经过多年的努力。这也表明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国产机床确实在不断进步,由于国内巨大的市场需求,很多大型企业已经生产出来。然而,整体技术在各个阶段都落后于欧美、日本甚至韩国。国内的商业环境决定了我们机床在创新和质量管理方面的不足。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制造同类型产品的企业竞争更加激烈

3. 中国数控机床的发展史

我国数控系统的发展史
1.我国从1958年起,由一批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少数机床厂起步进行数控系统的研制和开发。由于受到当时国产电子元器件水平低,部门经济等的制约,未能取得较大的发展。
2.在改革开放后,我国数控技术才逐步取得实质性的发展。经过“六五"(81一85年)的引进国外技术,“七五”(86一90年)的消化吸收和“八五”(91一95年)国家组织的科技攻关,才使得我国的数控技术有了质的飞跃,当时通过国家攻关验收和鉴定的产品包括北京珠峰公司的中华I型,华中数控公司的华中I型和沈阳高档数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蓝天I型,以及其他通过“国家机床质量监督测试中心”测试合格的国产数控系统如南京四开公司的产品。
3.我国数控机床制造业在80年代曾有过高速发展的阶段,许多机床厂从传统产品实现向数控化产品的转型。但总的来说,技术水平不高,质量不佳,所以在90年代初期面临国家经济由计划性经济向市场经济转移调整,经历了几年最困难的萧条时期,那时生产能力降到50%,库存超过4个月。从1
9
9
5年“九五”以后国家从扩大内需启动机床市场,加强限制进口数控设备的审批,投资重点支持关键数控系统、设备、技术攻关,对数控设备生产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在1
9
9
9年以后,国家向国防工业及关键民用工业部门投入大量技改资金,使数控设备制造市场一派繁荣。
4.根据2003年4月我国最高级别的机床展览会—
第八届北京国际机床展览会以及许多资料表明,目前我国的国产数控系统主要为经济型(多采用单片机开发),销量较大的为广州数控,南京华兴数控,成都广泰数控,北京帝特马数控,南京新方达数控,江苏仁和数控等;而我国的高档数控市场的95%仍被国外公司占据,如日本的法拉克,德国的西门子等。

4. 中国工业与德国工业差距有多大

就工业来讲我们在发展四十年估计能赶上今天的德国。什么时候国产机床能被德国人买去用于军工制造,什么时候我们算就赶超了。不过现在我们的军工用的是人家的二线机床,还是日本造的。

你不能要求才发展十几年的年轻人和一个积累了几十年的老手对打。我们才发展了多少年,德国积累了多少年。等着吧,凭着我们的人口和发展潜力,虽然现在有些方面还比不过他们。但超越他们只是时间问题。少吐槽多干事,我们的征程可是星辰大海。应树立质量强国的思想, 同样的材料,做出的产品质量相差很多,必须缩小质量差距,不应追求物美价廉。

但是反而最害怕工业制造能力不是特别强的中国, 千方百计来制裁我们的发展, 所有的高科技不能出口 ,本质上是我们完成了工业化,也许制造质量不是特别强,但是我们可以制造 。就像你可以制造宾利我们可以制造比亚迪 ,高档当然是宾利但是跑起来都是能跑120公里每小时 。

但是我们是后起之秀,我们的金融受国家监管,美国是不能轻易控制我们的。现在网络经济和金融经济抬头了, 实体经济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所以我们一定要以美国为戒 ,千万不要走美国的金融道路 ,一旦发生次贷危机那么就是下个日本再也翻不了神。

5. 数控机床发展史

自美国在50年代末搞出世界一台数控车床后,机床制造业就进入了数控时代。 美、德、日三国是当今世上在数控机床科研、设计、制造和使用上,技术最先进、经验最多的国家。因其社会条件不同,各有特点。

1.美国的数控发展史

美国政府重视机床工业,美国国防部等部门因其军事方面的需求而不断提出机床的发展方向、科研任务,并且提供充足的经费,且网罗世界人才,特别讲究“效率”和“创新”,注重基础科研。

因而在机床技术上不断创新,如1952年研制出世界第一台数控机床、1958年创制出加工中心、70年代初研制成FMS、1987年首创开放式数控系统等。

在上世纪80代政府一度放松了引导,致使数控机床产量增加缓慢,于1982年被后进的日本超过,并大量进口。从90年代起,纠正过去偏向,数控机床技术上转向实用,产量又逐渐上升。

2.德国的数控发展史

德国政府一贯重视机床工业的重要战略地位,在多方面大力扶植。,於1956年研制出第一台数控机床后,德国特别注重科学试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基础科研与应用技术科研并重。

德国特别重视数控机床主机及配套件之先进实用,其机、电、液、气、光、刀具、测量、数控系统、各种功能部件,在质量、性能上居世界前列。如西门子公司之数控系统,均为世界闻名,竞相采用。

3.日本的数控发展史

日本政府对机床工业之发展异常重视,通过规划、法规(如“机振法”、“机电法”、“机信法”等)引导发展。在重视人才及机床元部件配套上学习德国,在质量管理及数控机床技术上学习美国,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自1958年研制出第一台数控机床后,1978年产量(7,342台)超过美国(5,688台),至今产量、出口量一直居世界首位(2001年产量46,604台,出口27,409台,占59%)。

4.我国的现状

我国数控技术的发展起步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通过“六五”期间引进数控技术,“七五”期间组织消化吸收“科技攻关”,我国数控技术和数控产业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

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数控产业发展迅速,1998~2004年国产数控机床产量和消费量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39.3%和34.9%。尽管如此,进口机床的发展势头依然强劲,从2002年开始,中国连续三年成为世界机床消费第一大国、机床进口第一大国。

(5)中国高端机床什么时候超越德国扩展阅读:

数控机床是按照事先编制好的加工程序,自动地对被加工零件进行加工。我们把零件的加工工艺路线、工艺参数、刀具的运动轨迹、位移量、切削参数以及辅助功能。

按照数控机床规定的指令代码及程序格式编写成加工程序单,再把这程序单中的内容记录在控制介质上,然后输入到数控机床的数控装置中,从而指挥机床加工零件。

数控机床是数字控制机床的简称,是一种装有程序控制系统的自动化机床。该控制系统能够逻辑地处理具有控制编码或其他符号指令规定的程序,并将其译码,从而使机床动作并加工零件。

数控机床与普通机床相比,数控机床有如下特点:

1 加工精度高,具有稳定的加工质量;

2 可进行多坐标的联动,能加工形状复杂的零件;

3 加工零件改变时,一般只需要更改数控程序,可节省生产准备时间;

4 机床本身的精度高、刚性大,可选择有利的加工用量,生产率高(一般为普通机床的3~5倍);

5机床自动化程度高,可以减轻劳动强度;

6 对操作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对维修人员的技术要求更高。

数控车床可以配备两种刀架:

①专用刀架:由车床生产厂商自己开发,所使用的刀柄也是专用的。这种刀架的优点是制造成本低,但缺乏通用性。

②通用刀架:根据一定的通用标准(如VDI,德国工程师协会)而生产的刀架,数控车床生产厂商可以根据数控车床的功能要求进行选择配置。

6. 中国能赶超日本或者德国的机床工业水平吗

人家研发生产和市场环境都比我们好,知识产权保护到位,技术迭代,资本积累的良性循环,关键是没有恶性竞争,这些我们国家到现在都没做到或者意识到,拿什么跟人家比?

关键是中国人口众多,又是后发国家,必须有计划的从低端至中端直至高端步步推进。参加国际竞争,必须有竞争力。要物美价廉。这几十年来,功夫不负苦心人,航天航空高铁超高压真流输电样样都走在世界的前列。让西方人感到担心,其实也是正常反应。有竞争,自然会有压力,落后就会落伍。

如果技术更新换代的够快,你看客户要不要换新?什么机床用很久,所以需求不大。这句话我真的想笑。比如你现在可以同时加工五个面,两年时间就技术升级到同时可加工七个面,精度更高,效率更快,你看客户他换不换新。轴承是一方面,主要还是在控制系统方面也是落后于日、德、美,日本的发那科和三菱的数控还有德国的西门子数控系统是世界领先地位,日本的山崎马扎克1919年成立。这些,我们在五年内可赶上和超越?当然,现在我们国家发展的也很快,希望在未来几年能赶超欧美,繁荣昌盛!

7. 我国的高端机床制造技术与德国日本究竟有着怎样的差别

如果说制造业是国家的基础和命脉,那机床则是制造业的重中之重。没有机床,就没有电掣风驰的高铁;没有机床,就没有鹰击长空的战斗机;没有机床,就没有飘洋远行的航母。

这十八家企业默默支撑着我国当时整个装备制造业乃至工业的发展,到1965年底,这些企业累计掌握的高精度精密机床品种达26种。

到了改革开放以后,先进的技术和机床流入中国,受外来技术的冲击,原本落后的机床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十八家企业经历了破产、兼并、重组,外资企业在中国建厂,民营机床企业也正式进入市场。

事实上,虽然这些机床产业发达的国家在中国赚的盆满钵满,但是真正的核心技术却一直禁止出口到中国。比如用于加工哈勃太空望远镜镜面的超精密机床,1990年已经制造出来,而这种机床对于加工航空发动机叶面卓卓有余,然而20年后的今天,中国企业还在苦苦探索。

再比如控制器,控制器是数控机床的核心,相当于电脑的CPU,是制造数控机床的关键技术。然而目前,以日本FANUC和德国SIEMENS为首的控制器巨头的产品垄断市场80%以上,高端产品不仅垄断,而且限制中国进口。日本人称“没有日本的机床,中国的汽车产业将寸步难行。中国对日本的依赖只会越来越加强而不会越来越削弱。这就意味着“日本越来越有能力控制中国”。这些话虽然有些狂妄,但中国在工业产生领域的弱项却是事实。

这些国家还有一些惯用套路,在中国还生产不出五轴机床的时候,只在中国卖三轴机床,当中国研发出五轴机床的时候,他们的五轴机床立刻在中国倾销。这样一来既禁止了高端机床技术进入中国,又阻碍了中国机床企业的发展。

二、

可以说,中国机床企业一直在夹缝中生存。不仅高端机床和技术被限制进口,而且市场也在被外来企业不断蚕食中。

中国的高端机床市场,一直被日本的FANUC、MAZAK、大隈、牧野,德国的DMG、哈默,美国的哈斯这样的国际一线机械生产企业凭借着顶级的技术和一流的品质牢牢把控;而在中低端市场,台湾地区的丽驰、友嘉、东台、台中精机等又成为大陆企业最强的对手。

大量的国产企业因为缺少技术只能沦为最低端机床的生产商,机床价格低廉、品质规范化管理方面差、故障率高,甚至有一些企业只是代装组装机床,用户自行购买光机、数控系统、丝杆、刀库等部件。

而这些问题的出现正是因为虽然我们的机床产业发展迅速,但是在核心技术上仍然受制于人,只能凭借着相对低廉的价格来吸引用户。比如数控系统,我国高端机床的数控系统大部分来自于日本FANUC、德国西门子、德国海德汉等企业。虽然我国也有华中数控、广州数控等企业研发国产数控系统,但实用性、可靠性、兼容性以及稳定性等方面始终有所差距。

而在基础材料科学、工艺、设计上的差距,则使国产机床的丝杠、导轨、伺服电机、力矩电机、电主轴、编码器,这些主要功能部件大部分还主要依赖于国外产品。以丝杠为例,虽然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钢产国,但是在基础材料科学上的差距,国内根本生产不出制作优秀丝杠的钢材。

“高端机床制造技术,我们与德国、日本的差距有15到20年。”一位知名国产机床企业的负责人曾说道,“和国外设备比,国产机床在稳定性、可靠性、效率等方面差距明显。国外机床可以24小时不停机,国产设备不行;国外机床1秒可以加工1个零件,国产设备可能要1.5秒。虽然近几年国内企业也开始做高端机床的集成,但核心技术如数控系统主要还掌握在德国、日本等少数企业手里。”

阅读全文

与中国高端机床什么时候超越德国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吸液体的物理器材叫什么 浏览:126
新风机一般加什么阀门 浏览:767
转速慢振动大用什么轴承好 浏览:763
手动机械表多少年 浏览:690
制备胆矾需要什么仪器 浏览:788
简单机械装置有哪些 浏览:157
利用流水计量时间的仪器是什么 浏览:439
水平管道上阀门的阀杆安装 浏览:471
大众polo手动档空调制冷怎么开 浏览:777
干冰制冷过程发生了什么变化 浏览:414
钢筋机械连接直径不能差多少钱 浏览:950
南昌餐饮设备哪里有的买 浏览:455
塑料水阀门断了怎么关 浏览:489
集中润滑给油装置的作用 浏览:190
闽立电动工具地址 浏览:792
煤矿自动喷雾装置放炮 浏览:94
汽车机械装置故障率 浏览:515
机电耦合装置的设计 浏览:748
数控机床对检测装置 浏览:796
小米怎么关智能设备 浏览: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