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空调制冷原理
空调制冷原理
空调器通电后,制冷系统内制冷剂的低压蒸汽被压缩机吸入并压缩为高压蒸汽后排至冷凝器。同时轴流风扇吸入的室外空气流经冷凝器,带走制冷剂放出的热量,使高压制冷剂蒸汽凝结为高压液体。高压液体经过过滤器、节流机构后喷入蒸发器,并在相应的低压下蒸发,吸取周围的热量。同时贯流风扇使空气不断进入蒸发器的肋片间进行热交换,并将放热后变冷的空气送向室内。如此室内空气不断循环流动,达到降低温度的目的。
制热工作原理
热泵制热是利用制冷系统的压缩冷凝器来加热室内空气。空调器在制冷工作时,低压制冷剂液体在蒸发器内蒸发吸热而高温高压制冷剂在冷凝器内放热冷凝。热泵制热是通过电磁换向,将制冷系统的吸排气管位置对换。原来制冷工作蒸发器的室内盘管变成制热时的冷凝器,这样制冷系统在室外吸热向室内放热,实现制热的目的。
⑵ 制冷剂在通过节流装置时为什么压力降低时温度也大幅下降
制冷剂经过压缩后变成高压液态,同时放热,经散热器后,仍然是高压液体。流经节流装置后,压力下降,液体汽化,这时因形态变化,会吸收大量热量,学名称“汽化潜热”。潜热的意思是,这部分热量是“潜伏”在物体的形态变化中,虽然吸热,但温度不变,故称“潜热”。汽化潜热经常很大,以我们最常见的水为例,在一个大气压下,1克水升高1°C需要1卡(注:这是一个非法定计量单位,现在应当停用,不过为了叙述方便,在此仍用一下)热量,但是1克100℃的水变成1克100℃的蒸汽,温度没变化,只是形态由水变成了蒸汽,需要540多卡热量!由于制冷剂在其汽化过程吸收了大量热量,周围温度自然就大幅降低了。
⑶ 空调中,经冷凝器后变成高温高压的液态制冷剂,经节流器后,压力减小,为什么液态会变为气态
空调分为单冷空调和冷暖两用空调,工作原理是一样的,空调以前大多一般使用的制冷剂是氟利昂。 氟利昂的特性是:由气态变为液态时,释放大量的热量。而由液态转变为气态时,会吸收大量的热量。(即先吸热气化再液化放热)空调就是据此原理而设计的。
压缩机将气态的制冷剂压缩为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然后送到冷凝器(室外机)散热后成为常温高压的液态制冷剂,所以室外机吹出来的是热风。
然后到毛细管,进入蒸发器(室内机),由于制冷剂从毛细管到达蒸发器后空间突然增大,压力减小,液态的制冷剂就会汽化,变成气态低温的制冷剂,从而吸收大量的热量,蒸发器就会变冷,室内机的风扇将室内的空气从蒸发器中吹过,所以室内机吹出来的就是冷风;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到冷的蒸发器后就会凝结成水滴,顺着水管流出去,这就是空调会出水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