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空调制冷剂加多会出现什么现象
可能会出现空调室外机吹出热风的现象;可能会出现压缩机发生故障的现象;可能会出现粗铜管温度值低于细铜管温度值的现象,可能会出现室内制冷效果减弱的现象。而原因可能是制冷剂在管路系统中所占有的内部体积有一定的限制,多余部分的制冷剂会加大系统的散热量,管路压力也随之攀升,同时造成压缩机的载荷增大,伴有强电流通过,制冷剂在蒸发器处不能完成较好的气液转换,而以液态形式进入压缩机,甚至会出现击穿阀片的现象,导致彻底损坏压缩机的不良后果。空调制冷剂要防止“过犹不及”,装填的过多,反而易引发空调的种种问题。严格意义上来说,出现制冷剂过多的问题,是需要完全倾倒掉再行抽真空后添加进行解决的。实际情况是,考虑成本的节约,往往用以下的方法:方法一,旋开高压阀的管控阀门,倾倒多余的制冷剂;方法二,接收多余的制冷剂,将制冷剂重新循环流入氟罐内,切记氟罐要浸于水下,此种处理方式,危险性比较大,要慎重考虑。关于制冷剂的补加与倾倒是比较专业的问题,不建议自行解决。
❷ 空调制冷过程制冷剂的物态变化
空调器制冷时液态的制冷剂经毛细管进入热交换器(室内机)汽化成气体,吸热;压缩机将气态的制冷剂压入室外机的热交换器,在冷凝器毛细管内液化放热,将室内的热搬到室外.
故答案为:液化;放;汽化;吸.
❸ 空调冷媒的最初状态是什么态的 是低温低压的固态吗
不是固态;没有最初状态;因压力和温度两个重要参数的变化制冷剂的状态会发生变化。
最常用的空调冷媒有R22、R410a、R407c、R134a等,这些制冷剂最大的特点就是无毒无味、化学性质稳定、随着温度和压力的变化其物理形态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在空调系统中压缩机工作排出的高温高压气体制冷剂经过冷凝器冷凝散热后变成高压中温的液态冷媒,进入节流部件节流降压后变成低温低压的液态冷媒,进入蒸发器蒸发吸热变成低温低压的气态冷媒,然后再次回到压缩机进行压缩,完成一个完整的制冷循环。
在空调压缩机排气管路中正常情况下是高温高压的的气态,如果此时压缩机排气压力很高,有可能部分制冷剂会在这些管路中液化成液态;在空调系统冷凝器出来到节流部件之前的管路中正常情况下是液态的冷媒,如果这段管路的压力突然降低,液态冷媒也会气化成气态。
❹ 制冷剂是低温低压的,为什么要变成高温高压的,变成高压有什么作用的
因为压缩机把制冷剂从低压区抽取来经压缩后送到高压区冷却凝结,通过散热片散发出热量到空气中,制冷剂也从气态变成液态,压力升高,这样压缩机不断工作,就不断地把低压区一端的热量吸收到制冷剂中再送到高压区散发到空气中,起到调节温度的作用。
制冷剂的蒸发温度会随应用温度而变化,例如冰水机之蒸发温度约为0~5℃,冷冻库主机之蒸发温度约为-20 ~ -30℃,家用空调机之蒸发温度约为5~10℃。
蒸发温度愈低,蒸发压力亦愈低,若冷媒之蒸发压力低於大气压力时,则空气易侵入系统,系统处理上较为困难,因此希望冷媒在低温蒸发时,其蒸发压力可高於大气压力。
制冷剂在冷冻循环系统中,只有物理变化,而无化学变化,不起分解作用,在空调系统中,通过制冷机组的运转,进入蒸发器内的制冷剂蒸发而吸热。
当通入蒸发器内冷水即很快在蒸发器内进行热量交换,热量被制冷剂吸收而温度下降成为冷冻水,然后冷冻水再通过空调设备中的表冷器与被处理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使空气温度降低。
而在这一种制冷循环和热量交换过程中,其冷量的这种远距离的传递而达到空调系统中空气降温要求,必须有水和空气为冷媒。
❺ 制冷剂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制冷剂能够制冷,它的基本原理就在于它的物理性质。
制冷剂作为空调的“冷量”和“热量”的载体。我们知道,空调能够把室内热量搬到室外,或是把室外搬到室内,从而实现调控室内温度,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除了压缩机、换热器等多种部件的工作以外,还少不了制冷剂作为空调的工作。
作为空调的“冷量”和“热量”的载体,制冷剂的工作基本原理是这样的:
1、空调能搬到热量,靠的是制冷剂状态的变化,具体来讲是“气态”和“液态”的转换。根据物理学基本知识: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会放出热量;反之,就会吸收热量。
2、制冷剂从液态变为气态,需要从外界吸收热量,我们就设计了一个叫做“蒸发器”的部件,让制冷剂在里面尽情蒸发(从液态变为气态),从而从外界环境(通常是房间内的空气)吸取热量,达到制冷目的。
3、制冷剂从气态变为液态,需要向外界排出热量,我们就设计了一个叫做“冷凝器”的部件,让制冷剂在里面尽情冷凝(从气态变为液态),从而向外界环境(通常是室外的空气)排放热量,达到散热的目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把室外的冷凝器叫做“散热器”)。
在制冷系统里面,驱动制冷剂运动的是压缩机。使得制冷剂发生气态和液态状态发生改变的,还有一个重要部件,就是膨胀阀。它能使制冷剂从液态变为气态和液态的混合物。
压缩机向制冷剂做功,使得制冷剂的热量升高,把低压气态制冷剂变为高压高温制冷剂,在冷凝器内发生凝结后,经过膨胀阀,变为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气液混合物,再经蒸发器彻底蒸发,再回到压缩机吸气,至此,一个完整的制冷循环就完成了,周而复始。
空调能工作,制冷剂的工作原理大概就是这样的。
❻ 制冷剂在制冷设备的各阶段都是什么样的状态
制冷剂在压缩机中的变化过程是由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气体变成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
制冷剂在冷凝器中的变化过程是由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变成中温高压的制冷剂液体;
制冷剂在经济器中的变化过程是由中温高压的制冷剂液体变成低温高压的制冷剂液体;
制冷剂在膨胀阀中的变化过程是由低温高压的制冷剂液体变成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湿蒸汽;
制冷剂在蒸发器中的变化过程是由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湿蒸汽变成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气体;
❼ 制冷剂在冷凝器内变化的三个阶段的详解
2、制冷剂的变化
.制冷剂的压缩:制冷剂经过压缩机的压缩,从初始温度25度升高到排气温度80度左右,压强从进气管处的0.03MPa提高到排气管处的1.2MPa此时制冷剂处于高温、高压的蒸汽状态。b.制冷剂的冷凝:制冷剂经过压缩之后便依次经过小冷凝器、防凝露管、大冷凝器进行冷凝,冷凝后制冷剂全部变为液体,温度约50度,压力有所降低但仍属高压
。c.毛细管的节流:经冷凝的制冷剂(高压)经过干燥过滤器进入毛细管。由于毛细管的孔径很小,长度较长,液态制冷剂通过时受到较大的阻力而产生压力降。这样就控制了蒸发器内制冷剂的蒸发压力,蒸发压力越低,蒸发温度越低,也就得到了对应的冷冻温度。制冷剂流经毛细管由高温高压液体变为低温低压液体。
d.制冷剂的蒸发:由于蒸发器的总容积大,毛细管又
有节流作用,制冷剂在压差的作用下进入蒸发器就
迅速膨胀蒸发,同时由液体变为气态,并且会吸收
大量的热量,达到制冷效果,且制冷剂由液体全部
变为气体。
e.经过回气管回到压缩机(回气管同时起到热交换的作用)。
❽ 汽车空调制冷循环的四个过程。(指出各过程制冷剂状态、温度、压力的变化)
1、压缩过程。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被压缩机吸入,并压缩成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该过程的主要作用是压缩增压,这一过程是以消耗机械功作为补偿。在压缩过程中,制冷剂状态不发生变化,而温度、压力不断上升,形成过热气体。
2、冷凝过程。制冷剂气体由压缩机排出后进入冷凝器。此过程的特点是制冷剂的状态发生改变,即在压力和温度不变的情况下,由气态逐渐向液态转变。冷凝后的制冷剂液体呈高温高压状态。
3、节流膨胀过程。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液体经膨胀阀节流降压后进入蒸发器。该过程的作用是是制冷剂降温降压、调节流量、控制制冷能力,其特点是制冷剂经过膨胀阀时,压力、温度急剧下降,由高温高压液体变成低温低压液体。
4、蒸发过程。制冷剂液体经过膨胀阀降温降压后进入蒸发器,吸热制冷后从蒸发器出口被压缩机吸入。此过程的特点是制冷剂状态由液态变化成气态,此时压力不变。节流后,低温低压液态制冷剂在蒸发器中不断吸收气化潜热,即吸收热量又变成低温低压的气体,该气体又被压缩机吸入再进行压缩。
(8)制冷剂会发生什么变化扩展阅读
汽车空调的制冷系统由五大主要部件组成,即压缩机、冷凝器、储液干燥器、膨胀阀和蒸发器。各部件之间采用铜管或高压胶管连接,形成一个密闭系统,制冷剂以不同的状态在这个密封系统内循环,即以气体—液体—气体的状态变化。
制冷系统主要组成部件的功用:
(1)压缩机:制冷系统动力源,推动制冷剂在系统内不断地循环,依靠发动机通过皮带来传递动力,一般安装在发动机前部,发电机下面。
(2)冷凝器:类似发动机散热器,其主要作用是将制冷剂热量排放出去。一般装在车头的水箱前,利用发动机风扇和汽车行驶时产生自然风来强制冷却和散热。
(3)储液干燥器:串接在冷凝器后面,主要作用为吸湿和过滤,使系统正常运行。一般安装在车头位置。
(4)膨胀阀:也称为节流阀,安装在蒸发器入口前。主要作用是通过流速变化,将制冷剂液体节流减压,由冷凝压力降到蒸发压力。
(5)蒸发器:作用是使液态制冷剂蒸发以吸收车厢热量而制冷。它一般安装在车厢内,蒸发器内有鼓风机,可以不断地将制冷后的空气送出。
汽车空调制冷工作过程可以分为四个过程:压缩过程、放热过程、节流过程和吸热过程。从压缩机排气口到膨胀阀入口是属于高压区(约1.5MPa),而从膨胀阀出口到压缩机内都属于低压区(约0.2MPa),同样从冷凝器中部到膨胀阀出口属于液态区,而从蒸发器到冷凝器上部属于气态区。
❾ 制冷剂在空调系统中的两种状态变化
空调的工作原理和主要构造是什么?
通过使制冷剂的状态发生变化达到制冷的效果。制冷剂在空调系统中经过的部件及状态如下:压缩机(把气态制冷剂压缩为高温气态)——冷凝器(冷却高温的液态制冷剂)——干燥瓶(吸收制冷剂中的水份,并起制冷剂储存瓶的作用)——膨胀阀(使液态的制冷剂降压,制冷剂开始雾化)——蒸发器(制冷剂在蒸发器中吸收热量并从液态变为气态)——压缩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