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样看出来不锈钢餐具已经被腐蚀
最简单的方法:不锈钢餐具如果不够光滑明亮的话就说明已经被腐蚀
不锈钢(Stainless Steel)是不锈耐酸钢的简称,耐空气、蒸汽、水等弱腐蚀介质或具有不锈性的钢种称为不锈钢;而将耐化学腐蚀介质(酸、碱、盐等化学浸蚀)腐蚀的钢种称为耐酸钢。由于两者在化学成分上的差异而使他们的耐蚀性不同,普通不锈钢一般不耐化学介质腐蚀,而耐酸钢则一般均具有不锈性。
不锈钢腐蚀
裸露在腐蚀环境中的金属表面发生电化反应或化学反应,均匀受到腐蚀。不锈钢表面钝化膜之中耐腐蚀能力弱的部位,由于自激反应而形成点蚀反应,生成小孔,再加上有氯离子接近,形成很强的腐蚀性溶液,加速腐蚀反应的速度。还有不锈钢内部的晶间腐蚀开裂,所有这些,对不锈钢表面的钝化膜都发生破坏作用。因此,对不锈钢表面必须进行定期的清洁保养,以保持其华丽的表面及延长使用寿命。清洗不锈钢表面时必须注意不发生表面划伤现象,避免使用漂白成分以及研磨剂的洗涤液,钢丝球、研磨工具等,为除掉洗涤液,洗涤完成后再用洁净水冲洗表面。
不锈钢是靠其表面形成的一层极薄而又坚固细密的稳定的富铬氧化膜(防护膜)。防止氧原子继续渗入继续氧化,而获得抗锈蚀能力。一旦有某种原因,这种薄膜受到不断的破坏,空气或液体中的氧原子就会不断地析离出来,形成疏松的氧化铁,金属表面也就受到不断的锈蚀。
不锈钢腐蚀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使用环境中存在氯离子
氯离子广泛存在,比如食盐/汗迹/海水/海风/土壤等等。不锈钢在氯离子存在下的环境中,腐蚀很快,甚至超过普通的低碳钢。所以对不锈钢的使用环境有要求,而且需要经常擦拭,除去灰尘,保持清洁干燥。
没有经过固溶处理
合金元素没有溶入基体,致使基体组织合金含量低,抗蚀性能差。
天生的晶间腐蚀
粉尘
浮铁粉或嵌入的铁
在任何表面上,游离铁都会生锈并使不锈钢产生腐蚀
⑵ 【求助】你知道不锈钢看金相用什么腐蚀液吗
奥氏体不锈钢最好的电解腐蚀剂是10%铬酸酐水溶液,合金太高用硝酸(浓度可调)电解腐蚀
双相不锈钢的多用40%KOH水溶液电解腐蚀铁素体不锈钢选择比较广
⑶ 不锈钢如何抗晶间腐蚀
你问的问题比较笼统,从我收藏的资料里给你复制来的,你看一下,希望对你有帮助。
晶间腐蚀出现于某些特殊的合金中,通常当它们在焊接或热处理期间加热到其敏感温度区时即可能会发生晶间腐蚀。晶粒间界是结晶学取向不同的晶粒间紊乱错合的界城,因而,它们是钢中各种溶质元素偏析或金属化合物(如碳化物和δ相)沉淀析出的有利区城。当诸如某些不锈钢合金加热到425-870℃,铬的碳化物即会在晶粒边界析出。导致碳化物附近出现贫铬区同时影响晶界区的钝化性。在特殊介质中,如硝酸或高温水中,可能出现低铬区的溶蚀现象。晶粒是以一种砂糖似的表面出现的。当用一取样器擦过时,它们很容易被擦掉。不锈钢和镍合金的晶间腐蚀可以通过采用低碳合金、加入碳化物形成元素如钛或铌,或利用稳定化退火来使之避免。晶间腐蚀是一种有选择性的腐蚀破坏,它与一般选择性腐蚀不同之处在于,腐蚀的局部性是显微尺度的,而宏观上不一定是局部的。晶界上优先腐蚀,虽然外观上保持着金属光泽,但晶粒间渐渐失去联系以致晶粒脱落。晶间腐蚀的影响因素:金属的化学成分和金相组织。含碳量愈高,愈易产生晶间腐蚀。铁素体的存在可以防止晶间腐蚀,但晶粒度过大则会加速晶间腐蚀。焊前钢材的受热情况,若钢材受过550~850℃的预热,则易发生晶间腐蚀。焊接、使用过程中存在应力。在中等氧化性环境中易产生晶间腐蚀。为此,应选用稳定性好的低碳不锈钢,极低含碳量和较高钛、铌、钽、锆含量的焊接材料,但该种焊缝强度低且易产生热裂。
⑷ 不锈钢的晶界腐蚀指什么
也叫晶间腐蚀(intercrystalline
corrosion),即沿着晶粒边界发生的选择性局部腐蚀。其中,未稳定化处理的奥氏体不锈钢(如302、304),晶间腐蚀比较显著,经常发生的此类不锈钢的焊缝腐蚀也与此密切相关。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建议你看看我给的链接!
http://ke..com/view/692851.htm?fr=ala0_1_1
⑸ 不锈钢产生晶间腐蚀是晶界析出富Cr相,让你分析相产物和形貌,请说明使用何种技术的何种功能
如要看碳化Cr析出相,制金相试样经腐蚀后,1)在金相显微镜高倍下看是否能观察到;2)用SEM或电子探针,做面扫描;3)TEM的复型技术。
⑹ 晶间腐蚀怎么检测
晶间腐蚀检验在进行检测的时候都要按照标准进行测试的,首先需对其加工标准进行检测,其次就是对测试材料的性能进行检测,晶间腐蚀是材料的一种性能,那么对于它的取样方法和对结果的判定,我们其实就可以根据以下内容来操作:
(1)晶间腐蚀检验的试样是有表面粗糙度的要求的,可以根据要求进行加工,因为试样尺寸有要求,所以建议在加工试样时就可以将试样加工到需要要求,而不用自己再去用砂纸打磨;
(2)晶间腐蚀后有通常有两种方法检测,一种是弯曲法,也就是对折法,就是试样进行晶间腐蚀检验后在弯曲试验机上进行弯曲180°,用放大镜观察弯曲表面,根据表面是够有裂纹来判断是否有晶间腐蚀发生,另一种是金相法,根据晶间腐蚀后试样进行磨抛+化学腐蚀,通过金相显微镜观察腐蚀深度,通过晶间腐蚀深度来判断是否发生晶间腐蚀;其实还有第三种办法,就是有经验的师傅还可以通过听声法来判断,这个主观影响较大,不建议使用。
(3)金相试样横向和纵向都是允许的,因为是判断试样腐蚀的深度,所以横向还是纵向影响不大的。
晶间腐蚀检验的简单检验方法,就是以上几点,大家在日后的测试的时候不妨可以酌情的考虑尝试一下,那么大家在日后的使用时就能更好地操作和利用了
⑺ 18—8不锈钢产生晶间腐蚀的原因和阻止方法
18-8不锈钢产生晶间腐蚀的原因和阻止方法:
晶间腐蚀出现于某些特殊的合金中,通常当它们在焊接或热处理期间加热到其敏感温度区时即可能会发生晶间腐蚀。
晶粒间界是结晶学取向不同的晶粒间紊乱错合的界城,因而,它们是钢中各种溶质元素偏析或金属化合物(如碳化物和δ相)沉淀析出的有利区城。当诸如某些不锈钢合金加热到425-870℃,铬的碳化物即会在晶粒边界析出。导致碳化物附近出现贫铬区同时影响晶界区的钝化性。
在特殊介质中,如硝酸或高温水中,可能出现低铬区的溶蚀现象。晶粒是以一种砂糖似的表面出现的。当用一取样器擦过时,它们很容易被擦掉。不锈钢和镍合金的晶间腐蚀可以通过采用低碳合金、加入碳化物形成元素如钛或铌,或利用稳定化退火来使之避免。晶间腐蚀是一种有选择性的腐蚀破坏,它与一般选择性腐蚀不同之处在于,腐蚀的局部性是显微尺度的,而宏观上不一定是局部的。晶界上优先腐蚀,虽然外观上保持着金属光泽,但晶粒间渐渐失去联系以致晶粒脱落。
晶间腐蚀的影响因素:金属的化学成分和金相组织。含碳量愈高,愈易产生晶间腐蚀。铁素体的存在可以防止晶间腐蚀,但晶粒度过大则会加速晶间腐蚀。焊前钢材的受热情况,若钢材受过550~850℃的预热,则易发生晶间腐蚀。焊接、使用过程中存在应力。在中等氧化性环境中易产生晶间腐蚀。
为此,应选用稳定性好的低碳不锈钢,极低含碳量和较高钛、铌、钽、锆含量的焊接材料,但该种焊缝强度低且易产生热裂。
⑻ 什么是不锈钢的晶间腐蚀试验方法
(1)晶腐试验方法很多,采用的方法应满足使用的温度和介质要求。(2)选择的不锈钢材料是否能耐所选用的晶腐方法。(3)钢号一致,还应分进口的还是国产的,如现在SUS316L很普遍,但只有日本,美国的316L才能通过休氏试验。(4)如果是设计单位提出的晶腐试验方法,则应按其要求做。(5)晶腐试验的溶液浓度要准确,最好经过标定。(6)反应温度和时间应严格控制。(7)试样的几何尺寸,及光洁度应严格控制。(...
⑼ 不锈钢晶间腐蚀的机理是什么
珠光体中有电极电位不同的两个相:铁素体及渗碳体,在酸液中,铁素体相的电极电位较内负,成为明极而被腐蚀;容渗碳体相的电极电位较正,成为阴极而不被腐蚀。钢中加入一定量的合金元素铭,就会使电极电位堤高,比如在铁中加入大于13%的铬后,则铁的电极电位由-0.56伏升高至0.2伏,因此抗蚀性能显著提高。
⑽ 大家用什么试剂腐蚀出晶界,评定晶粒度
不锈钢(我主要复接触到是奥氏体型制)现在普遍使用电解腐蚀,本身就是奥氏体,直接评定,至于电解腐蚀方法针对不同材料需要调整不同电压以及时间,GB/T 6394-2017中有具体说明,我个人推荐使用铂电极和60%硝酸溶液电解腐蚀,效果非常好,可以有效减少孪晶并且清晰显示晶界(该方法6394中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