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具体是不锈钢里面的铬和镍
什么是不锈钢
1、不锈钢的定义
不锈钢是不锈钢和耐酸钢的简称或统称,是在空气和淡水中或化学腐蚀介质中能够抵抗腐蚀的一种高合金钢。通俗地说,不锈钢就是不容易生锈的钢。不锈钢的不锈性和耐蚀性是由于其表面上富铬(Cr,本文中元素对应注解见附1)氧化膜(钝化膜)的形成。这种不锈性和耐蚀性是相对的。试验表明,钢在大气、水等弱介质中和硝酸等氧化性介质中,其耐蚀性随钢中铬含量的增加而提高,当铬含量达到一定的百分比时,钢的耐蚀性发生突变,即从易生锈到不易生锈,从不耐蚀到耐腐蚀。为了保持不锈钢所固有的耐腐蚀性,不锈钢必须含有12%以上的铬。
2、不锈钢的分类
不锈钢的分类方法有很多。
按主要化学组成可分为铬不锈钢(俗称400系)、铬镍不锈钢、铬镍钼不锈钢(俗称300系)、铬锰氮不锈钢(俗称200系)
按钢的功能特点分类,如低温不锈钢、无磁不锈钢、易切削不锈钢,超塑性不锈钢等。
按金相组织分类为:铁素体(F)型不锈钢、马氏体(M)型不锈钢、奥氏体(A)型不锈钢、奥氏体-铁素体(A-F)型双相不锈钢、奥氏体-马氏体(A-M)型双相不锈钢和沉淀硬化(PH)型不锈钢。
以下是三种常见不锈钢的主要性能比较:
分类金相组织磁性强度耐蚀性加工性
200系奥氏体无高一般较好
300系奥氏体无较高好好
400系铁素体/马氏体有中/高良一般
不锈钢金相组织决定其是否具有磁性。其中铁素体(F)型不锈钢、马氏体(M)型不锈钢具有磁性;奥氏体(A)型不锈钢无磁性。目前市场上将是否具有磁性将不锈钢分为不锈钢和"不锈铁"是不科学的。
3、铬与镍在不锈钢中作用
铬在不锈钢中的决定作用
每种不锈钢都必须含有一定数量的铬。迄今为止,还没有不含铬的不锈钢。铬之所以成为决定不锈钢性能的主要元素,根本的原因是向钢中添加12%以上的铬作为合金元素以后,钢表面自动形成一种非常薄的无色、透明且非常光滑的一层富铬的氧化物膜(即钝化膜),这层膜的形成大大缓减了钢的氧化。
镍与铬配合在不锈钢中发挥重要作用
镍在不锈钢中的主要作用在于它改变了钢的晶体结构。在不锈钢中增加镍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形成奥氏体晶体结构,从而改善和加强铬的钝化机理,其抗晶间腐蚀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如加工性、可焊接性和韧性等机械性能提高。即300系不锈钢。
然而,镍并不是唯一的奥氏体形成元素,常见的奥氏体形成元素还有:碳、氮、锰、铜等。最著名的是下面的公式:
奥氏体形成能力=Ni%+30C%+30N%+0.5Mn%+0.25Cu%
所以,在不锈钢中通过增加一定量锰、氮元素,也可以形成奥氏体不锈钢,即200系不锈钢。
虽然碳是一种较强的奥氏体形成元素,但是它不能被添加到耐腐蚀的不锈钢中,因为在焊接后它会造成敏化腐蚀和随后的晶间腐蚀问题。氮元素形成奥氏体的能力也是镍的30倍,但由于溶解度问题,只能在不锈钢中添加数量有限的氮。添加锰和铜会造成钢材使用过程中的焊接问题。
2. 不锈钢锅铬在什么情况下变六价铬
因为六价铬的来氧化性非自常强,重铬酸钾比高锰酸钾的氧化性还要强,所以常规情况下不锈钢中的三价铬是极难变成剧毒的六价铬的。据说用高氯酸或者过硫酸铵可以将三价铬氧化成六价,但这些强氧化剂在生活中肯定碰不到,甚至买不到,所以楼主不需要担心这个问题。现在国内的不锈钢制品,主要还是考虑锰过量析出的潜在风险(锰也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前几年苏泊尔锰超标事件就是典型。包括在国外,一般也很少有人考虑不锈钢铬超标的问题。
不锈钢商用厨具专家纯手工输入为你解答,请给与好评。
3. 不锈钢杯会泡出铬吗
经常会有声音说,泡茶不要用不锈钢杯子,因为茶会腐蚀不锈钢杯子,溶出铬危害人体健康。用不锈钢杯子泡茶,真的要担心铬带来的风险吗?
这要从不锈钢的性质开始说起。不锈钢是一类合金钢的总称,我们经常能看到形形色色的不锈钢制品,但这些不锈钢的性质并不是完全相同。
不锈钢会生锈吗?
它的名字会自然地让人们认为这种钢材不会生锈,而事实上,不锈钢并不是金刚不坏之身,它只是相对不容易发生锈蚀而已。耐腐蚀能力主要取决于其中铬元素的含量。日常使用时一般不会生锈。但是,在遇到酸、碱、盐等物质或者钝化膜被破坏的时候,腐蚀的情况还是可能发生。
终于说到铬了。首先可以肯定地说,在某些情况下,不锈钢确实会被腐蚀,并导致部分铬溶出。但是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并不需要担心它影响人体健康。
如果拿茶来做实验,
pH为5.5的茶水要想迁移出0.4毫克的铬,大约需要246个小时,也就是连续浸泡10天,这还得是在保证不锈钢表面没有钝化膜存在、反应一直发生的前提下才能达到。在实际情况中,茶水不会在不锈钢杯里沸腾30分钟,再考虑上钝化膜的因素,实际反应速度还会更慢。因此,只要你使用的不锈钢杯子是符合标准的产品,一杯茶别放太久,就不用担心迁移出的铬元素超标了。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日常使用不必担心,但不锈钢制品确实不适合作为长期存放食品的容器,尤其不宜用来盛放盐、酱、醋等调味品。存放这些食品调料,还是用合格的陶瓷或玻璃器皿比较好。
再来说说如何挑选不锈钢器具。首先,要看材料,看编号。一般不锈钢制品上都会印有18-0,18-8之类的编号,前面的数字表示铬含量,后面的表示镍含量,18-8对应的就是304钢。在常见不锈钢品种中,304钢是铬迁移量较少的一种,因此我们可以首选304钢制成的器皿。怎么判断是不是304钢?不锈钢含镍量提高,其耐腐蚀性能也会随之提升。其次,还应该观察不锈钢制品的长相。如果表面存在缺陷,也会增加铬迁移的可能,因此最好选择外观无明显缺陷、表明平整且光滑、光泽度一致的产品。
所以,正常泡茶用不锈钢杯的话不用太过担心,但是如果你泡完茶后立马出差半个月,那就不保证不释放铬了,况且,茶放这么久,能喝吗?
4. 不锈钢中铬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铬属于重金属,过多进入人体会增加人体脏器负担,特别是三价铬及六价铬在进入人体后会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甚至致癌。
5. 铬对不锈钢组织有什么影响
铬是奥氏体不锈钢中最主要的合金元素,奥氏体不锈钢的不锈性和耐蚀性的获得主要是由于在会质作用下,铬促进了钢的钝化并使钢保持稳定钝态的结果。○1铬对组织的影响:在奥氏体不锈钢中,铬是强烈形成并稳定铁体的元素,缩小奥氏体区,随着钢中含量增加,奥氏体不锈钢中可出现铁素体(δ)组织,研究表明,在铬镍奥氏体不锈钢中,当碳含量为0.1%,铬含量为18%时,为获得稳定的单一奥氏体组织,所需镍含量最低,约为8%,就这一点而言,常用的18Cr—8Ni型铬镍奥氏体不锈钢是含铬,镍量配比最为适宜的一种。
有奥氏体不锈钢中,随着铬含量的增加,一些金属间相(比如δ相)的形成倾向增大,当钢中含有钼时,铬含含量会增加还会χ相等的形成,如前所述,σ,χ相的析出不仅显著降低钢的塑性和韧性,而且在一些条件下还降低钢的耐蚀性,奥氏体不锈钢中铬含量的提高可使马氏体转烃温度(Ms)下降,从而提高奥氏体基体的稳定性。因此高铬(比如超过20%)奥氏体不锈钢即使经过冷加工和低温处理也很难获得马氏体组织。
铬是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在奥氏体不锈钢中也不例外,奥氏体不锈钢中常见的铬碳化物有Cr23C6;当钢中含有钼或铬时,还可见到期Cr6C等碳化物,它们的形成在某些条件下对钢的性能会产生重要影响。○2铬对性能的影响:一般来说,只要奥氏体不锈钢保持完全奥氏体组织而没有δ铁素体等的形成,仅提高钢中铬含量不会对力学性能有显著影响,铬对奥氏体不锈钢性能影响最大的是耐蚀性,主要表现为:铬提高钢的耐氧化性介质和酸性氯化物介质的性能;在镍以及钼和铜复合作用下,铬提高钢耐一些还原性介质,有机酸,尿素和碱介质的性能;铬还提高钢耐局部腐蚀,比如晶间腐蚀、点腐蚀、缝隙腐蚀以及某此条件下应力腐蚀的性能。
对奥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敏感性影响最大的因素是钢中碳含量,其他元素对晶间腐蚀的作用主要视其对碳化物的溶解和沉淀行为的影响而定,在奥氏体不锈钢中,铬能增大碳的溶解度而降低铬的贫化度,因而提高铬含量对奥氏体不锈钢的耐晶间腐蚀是有益,铬非常有效地改善奥氏体不锈钢的耐点腐蚀及缝隙腐蚀性能,当钢中同时有钼或钼及氮存在时,铬的这种有效性大加强,虽然根据研究钼的耐点腐蚀及缝隙腐蚀的能力为铬的3倍左右,氮为铬的30倍,但是大量研究,奥氏体不锈钢中如果没有铬或者铬含量较低,钼及氮的耐点腐蚀与缝隙腐蚀作用便会丧失或不够显著。
铬对奥氏体不锈钢的耐应力腐蚀性能的作用,随实验介质条件及实际使用环境而异,在MgCl2沸腾溶液中,铬的作用一般是有害的,但是在含Cl-和氧的水介质,高温高压水以及点腐蚀为起源的应力腐蚀条件下,提高钢中铬含量则对耐应力腐蚀有利,同时,铬还可防止奥氏体不锈钢及合金中由于镍含量提高而容易出现的晶间型应力腐蚀的倾向,对开裂性(NaOH)应力腐蚀,铬的作用也是有益的,铬除对奥氏体不锈钢耐蚀性有重要影响外,还能显著提高该类钢的抗氧化,抗硫化和抗融盐腐蚀等性能。
6. 不锈钢里有重金属吗什么情况下会释放出来
7. 不锈钢厨具会造成铬中毒吗
最近,网上流传视频显示,不锈钢厨具若长期盛放盐水、醋、果汁等酸性物质,会使不锈钢受到腐蚀,从而释放出里面的重金属铬。持续性地使用释放铬的不锈钢厨具,会造成铬中毒,危害人体的肝功能。
不锈钢厨具真的会被腐蚀并造成铬中毒吗?铬中毒的危害有多大?记者就此采访了北京化工大学理学院副院长万平玉。
万平玉表示,只要不锈钢厨具在使用过程中不发生腐蚀,不锈钢厨具中的铬不会迁移到食物里,也就不会引起铬中毒。优质不锈钢厨具的耐腐蚀性很好,一般不会引起铬中毒。但需注意的是,酸性物质对不锈钢确实有腐蚀性,会使不锈钢里的铬溶出,使用不锈钢厨具时应加以防范。
“食盐和醋放在一起会有盐酸生成,将高浓度含量的醋和食盐同时放在不锈钢厨具中长时间高温加热烹煮,会腐蚀不锈钢厨具,从而溶出铬。”万平玉进一步解释。
万平玉的解释有实验结论支撑。广东省揭阳市质量计量监督检测所曾于2010年做过一次实验,研究不锈钢厨具中铬迁移量的影响因素。这个被列入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不锈钢在乙酸液体中会受到腐蚀,使铬溶出并迁移到与之接触的食物里。而不锈钢的腐蚀和铬溶出程度,与乙酸液体的浓度和温度有直接关系。乙酸液体的浓度或温度升高,铬的迁移量会随之增高。此外,不锈钢表面粗糙度增加,会降低不锈钢的耐腐蚀性,铬的迁移量也会增高。
根据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不锈钢制品》(GB 9684-2011)规定,不锈钢制品中铬的迁移量不能超过0.4毫克/平方分米。原卫生部在制定该限量标准时解释,一般情况下不锈钢制品在盛放、烹煮食物或与食品接触过程中,不构成食品安全风险;当不锈钢制品在使用中迁移的铬超过限量时,有可能危害人体健康。
我国质检部门曾多次表示,铬对皮肤、黏膜、消化道有刺激和腐蚀性,且容易进入人体细胞。吸入较高含量的铬,会对肝、肾等内脏器官造成损伤,在人体内蓄积具有致癌性,还可能诱发基因突变。
既然铬可能危害健康,那为何不要求不锈钢厨具不能含铬?答案是做不到。
万平玉解释,不锈钢之所以不生锈,具有很好的耐腐蚀性,是因为不锈钢表面能自然形成一层稳定、致密、牢固的钝化膜,而铬是不锈钢表面形成钝化膜的必需组分。优质不锈钢厨具的钝化膜很牢固很稳定,耐腐蚀性很好,正常使用既不会脱落也不会溶解,所以不会有铬溶出来并迁移到食物里引起中毒。
“但是,耐腐蚀性较差的劣质不锈钢厨具,容易腐蚀生锈污染食物,存在一定的铬中毒风险。”万平玉说,合格的不锈钢制品不仅必须含铬,而且必须含有足够的铬。不锈钢制品的铬含量通常须达到13%以上,才能避免生锈腐蚀。劣质不锈钢厨具之所以容易生锈,正是因为其铬含量不达标而影响了耐腐蚀性。本应起防护作用的铬,反而会迁移到食物里成了健康祸患。所以,要避免不锈钢厨具引起铬中毒,首先必须保证厨具本身的不锈钢品质。其次,“如遇到容易生锈的不锈钢厨具,少用不用为好。”万平玉说。
根据质检部门的提示,不锈钢厨具应避免长时间接触酸、碱类物质;勿用不锈钢厨具煎熬中药,以防不锈钢在加热条件下与中药里的生物碱和有机酸反应,使铬溶出;不锈钢厨具变形或者表层磨损、变粗糙时,应及时更换。
8. 不锈钢里的铬有什么用
科学的说,抄在常温下,非常容易氧化生锈的有铝、锌、铬等。非常稳定的有金我、银等,比较稳定的有铅、铜等,不太稳定的有铁等。但我们经常用镀锌、镀铬来提高防腐性能是因为铬、锌金属在常温下氧化生成氧化锌和氧化铬,铝生成氧化铝,这几种氧化物在生成过程中,和原金属密度变化不大,而且氧化物会致密的附着在原金属层表面,并且这些氧化物致密结实。就像刷了一层防腐油漆一样,把空气和外届介质和金属体隔离开,使内部金属得到有效保护。这层氧化膜很薄。有金属光泽。能导电,常人以为没生锈。而铁在常温下生锈体积膨大多孔不能保护使得氧化一直进行。但铁的高温氧化产物三氧化三铁(黑色铁锈)非常致密结实,我家的锄使用了好多年,上面的黑锈还在有
9. 304不锈钢含有铬元素,铬是重金属,为什么的还可以与食品接触不怕中毒吗
金属铬不全是有毒的,我们知道很多金属有同位素的,比如氢元素就有氕氘氚三种回同位素,其表现答出的化学性质也有不同,同样的,铬也有同位素,有的就有剧毒,而304不锈钢所用的铬则是没有毒的那种,所以才会大量应用在食品器具上,但是有些厂家为了利益,用不合格或者有毒的铬来加工食品器具,甚至冒充304不锈钢,这就不但是过分,而是违法了。
10. 为什么不锈钢必须含有12%以上的铬
因为当钢中铬量原子数量不低于12.5%时,可使钢的电极电位发生突变,由负电位升到正的电极电位。阻止电化学腐蚀。
所以凡不锈钢都含有12.5%以上的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