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共情陪伴—家園共育工具箱,手把手教父母如何陪孩子!其價值在什麼地方呢
共情陪伴-家園共育工具箱,是幫助家長培養3-6 歲幼兒心理和社會情感能力的回。這套工具箱確實很答有價值! 生活中,家長們會遇到很多不知所措的親子場景。比如,孩子可能會突然哭鬧、亂發脾氣、不聽話、不合群、自卑內向、規則感弱、不敢面對挫折、不願意分享、自我控制能力差,甚至總欺負別的小朋友……這些問題常常讓爸爸媽媽頭疼不已。其實,孩子的這些狀況不是無緣無故發生的,而是他們在相應發展階段的心理和社會情感能力沒有獲得,或是家長用了錯誤的方式對待孩子造成的。
「共情陪伴-家園共育工具箱」,通過共情繪本、親子陪伴繪本、線上家庭課程、各類親子陪伴工具等,幫助父母輕松掌握共情理念和方法,對孩子做到無條件關注、接納和理解孩子,高效陪伴孩子;同時,系統培養孩子成長所必需的十六條心理和社會情感能力——情緒管理能力(情緒識別、情緒理解、情緒表達、情緒調節)、自我認知能力(自我知覺、自尊自信、自我控制、性別角色)、人際關系能力(親子依戀、師幼關系、同伴關系)、生活習慣(生活自理、合作分享、沖突化解、挫折應對、直面欺凌),為孩子一生的幸福和成功奠定基礎。
② 教育孩子的工具箱——《正面管教》讀後感
目前,在教育孩子時,普遍存在這個問題,要麼獎勵,要麼懲罰,要麼太寵,要麼太嚴。我們如何把握教育孩子的恰到好處呢?答案是正面管教。這是育兒的中庸之道。
正面管教是什麼?它是一序列的管教方法論。用和善而堅定的管教方式取代所有的懲罰方式(責難,羞辱和施加痛苦),培養出自律,負責,合作和解決問題的技能。
現在我們將正面管教畫成思維導圖,並用清單體的方法闡述正面管教的具體方法。
一,什麼是正面管教的方法?
(一)一個有能力的人所必須的七項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
1,對個人能力的感知力——「我能行」
2,對自己在重要關系中的價值得感知力——「我有價值」
3,對自己在生活中的力量或影響的感知力——「我有影響力」
4,內省能力強:有能力理解個人的情緒,並利用這種理解做到自律和自我控制。
5,人際溝通能力強:善於與他人合作。
6,整體把握能力強:以有責任感,適應力,靈活性和正直的態度來對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限制以及行為後果。
7,判斷能力強:運用智慧,根據適宜的價值觀來評估局面。
(二)懲罰造成的長期後果(4個R)
1,憤恨,這不公平,我不能相信大人。
2,報復,這回他們贏了,但是我會扳回來的
3,叛逆,我偏要對著干,以證明我不是必須按他們的要求去做。
4,退縮。
a,偷偷摸摸,我下次絕不讓他抓到
b,自卑,我是個壞孩子
(三)有效管教的4個標准
1,是否和善而堅定?(對孩子尊重和鼓勵)
2,是否有助於孩子感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心靈紐帶)
3,是否長期有效(懲罰短期有效,但有長期的負面效果)
4,是否能培養孩子有價值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培養孩子的良好品格。(尊重他人,關心他人,善於解決問題,敢於承擔責任,樂於貢獻,願意合作)
(四)什麼是和善而堅定?
「和善」的重要性在於表達我們對孩子的尊重。「堅定」的重要性,則在於尊重我們自己,尊重情形的需要。專斷的方式缺少和善,嬌縱的方式缺少堅定。
二,為什麼要用正面管教
(一)贏得孩子而不是贏了孩子
1,所謂贏了孩子是指大人用控制,懲罰的手段戰勝了孩子;而贏得孩子則是指大人維護孩子的尊嚴,以尊重孩子的態度對待孩子,相信孩子有能力與大人合作並貢獻他們的一份力量。這需要大人給予孩子大量的鼓勵,並要花時間訓練孩子的基本生活技能。
贏了孩子,使孩子成為失敗者,而失敗通常會導致孩子反叛或者盲目順從,這兩種品格非我們所願。而贏得孩子則意味著獲得孩子心甘情願的合作。
2,贏得合作的四個步驟(友善,關心和尊重)
a,表達出對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孩子核實你的理解是對的。
b,表達出對孩子的同情,但不能寬恕。同情不代表你認同或者寬恕孩子的行為,而只和尊重是意味著你理解孩子的感受。這時,如果你告訴你的孩子,你也過類似的感受或者行為,效果會更好。
d,讓孩子關注於解決問題。問孩子對於避免將來再出現這類問題有什麼想法,如果沒有想法,你可以建議,直到你們達成共識。
(二)阿德勒的基本概念
1,孩子的首要目的是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
2,犯錯誤是學習的好時機(吃一塹長一智)
把每次犯錯,都當作一次學習的機會。
矯正錯誤的三個R:
a,承認,啊哈,我犯了一個錯誤
b,和好,我向你道歉
c,解決,讓我們一起來解決問題。
三,出生順序的重要性。
1,排行最大的孩子
因為老大是第一個出生的孩子,他們往往錯誤的認為必須成為第一或者最好的,才能顯得自己重要,這可以從很多方面表現出來。
2,排行最小的孩子
老小的特徵就是嬌慣,他們很容易錯誤地認為,他們必須操縱別人為他們服務,才能顯得自己重要。他們往往富有創造性和愛玩兒。
3,排行中間的孩子
他們常常會覺得自己中間會受到排擠,這往往會讓他們錯誤的認為,必須與兄弟姐妹們不一樣,才能顯示出他們的價值。
4,獨生子
獨生子有可能像老大,也可能像老小。
四,重新看待不良行為。
四個錯誤觀念和錯誤行為目的
1,尋求過度關注——只有在得到你的關注時,我才有歸屬感。
2,尋求權利——只有當我說了算,或者至少不能由你對我發號施令時,我才有歸屬感。
3,報復——我得不到歸屬,但我至少讓你同樣受到傷害。
4,自暴自棄——不可能有歸屬,我放棄。
五,當心邏輯後果
(一)自然後果
自然後果是指自然而然發生的任何事情,其中沒有大人的干預。自然後果能幫助孩子培養責任感。
例外情況:
1,當孩子處於危險中的時候
2,花時間訓練
3,當自然後果影響到其他人的權利時
4,當孩子行為的結果在孩子看來不是什麼問題時,自然後果就不會有效。
(二)邏輯後果
邏輯後果的4個R
1,相關;2,尊重;3,合理;4,預先告知。
六,專注於解決問題
(一)關注於解決問題的3R1H,
1,相關;2,尊重;3,合理;4,有幫助
(二)積極的暫停
1,花時間訓練
2,讓孩子們自己布置他們的暫停區
3,事先和孩子們商量好一個計劃
4,要教給孩子,當他們感覺好起來以後,如果問題仍然存在,就要緊跟著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或做出彌補。
七,有效地運用鼓勵
1,避開社會壓力
當大人們感到社會壓力時,要使用有效得步驟處理孩子的問題就有困難。有社會壓力,要保持頭腦清醒並且去做最有成效的事情,需要相當大的勇氣。當處於社會壓力之下,要離開旁邊的觀眾,你自己走開,或者以尊重的方式請其他人離開,以便你們能在私下解決問題。
2,安排特別時光
特別時光之所以能如此具有鼓勵效果,有三個原因:
(1)當孩子們能期待和你的特別時光時,他們會感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
(2)安排好的特別時光是對你的一個提醒,提醒你當初為什麼要孩子
(3)當你太忙而孩子希望得到你的關注時,讓他們接受你當時沒有時間要容易得多
3,花一些時間訓練孩子
一定要讓孩子知道你的要求
4,日常慣例表
讓孩子參與製作日常慣例表,讓他們按照慣例錶行事。
5,把錯誤看成是學習的機會
反復提醒,錯誤都是最好的學習機會。
八,班會
(一)有效班會的八大要素
1,圍成一個圓圈
2,練習致謝和感激
3,設立一個議程
4,培養溝通技巧
5,懂得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存在
6,角色扮演和頭腦風暴
7,分辨人們之所以做一件事的四個理由
8,專注於非懲罰性的解決方案
(二)班會的目的
1,向別人致謝
2,互相幫助
3,解決問題
4,籌劃班級活動
(三)老師的態度和技巧
1,放棄控制,邀請孩子合作
2,做出榜樣
3,問啟發式問題
4,要為一些問題承擔起責任
5,要客觀,不要評判
6,尋找每個行為背後的積極意圖
九,家庭會議
(一)家庭會議與班會有哪些不同
1,家庭會議應該每周一次,而不是每天一次
2,決定應該在全體一致同意的基礎上做出
3,應該包含下周活動活動的討論
4,計劃下周的家庭娛樂活動
5,以一個全家人參與的活動來結束
6,圍著一張干凈的桌子坐,專注於問題的解決。
十,你的性格對孩子性格的影響
(一)生活態度取向
1,安逸型:
優勢:隨和,圓滑,學會享受生活
劣勢:嬌縱,對安逸更感興趣
2,控制型
優勢:組織能力,領導能力,堅韌,果斷,尊重規則和法律,以及合理安排時間
劣勢:僵化,控制,可能引起孩子反叛,也可以使孩子順從
3,取悅型
優勢:友善,體諒,謙和,折衷,和事佬,自願,捍衛弱者。
劣勢:逆來順受,積怨,可能使孩子憤怒,沮喪,想報復。
4,力爭優秀型
優勢:樹立成功和成就的榜樣,教孩子判斷優良品質,激勵孩子出類拔萃。
劣勢:說教,期望太高,讓孩子力不從心,事情只有對錯,沒有其他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