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李誕是一名不錯的脫口秀演員,大家對他的評價如何
一直很喜歡李誕的段子,所以從之前的《吐槽大會》開始,一直到現在的《脫口秀大會》,我都步步緊跟哪。但是現在呢,李誕可不再是之前那個銳氣、痞氣十足的李誕了。因為連著三期了,他的段子一直都很水。
每次看李誕和池子的表演,都有一個感覺就是張弛有度,該放出去的放得出去,該收回來的能收的回來,這與大量的練習與長期的舞台經驗是密切相關的。感覺私下裡的尤其是多年前的李誕還是小喪的,這個愛飲酒的大詩人對很多問題還是很有觀點,很有見解。作為笑果文化的聯合創始人,從《吐槽大會》到《脫口秀大會》再到《吐槽大會》第二季,李誕也是知名度越來越高,被更多的人所熟知。最後也是希望這兩個各有風格的脫口秀天才能為觀眾帶來更多的好段子。
❷ 《怎麼辦!脫口秀專場》和笑果《脫口秀大會》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嗎
《脫口秀大會》播到第三季,看到現在,出現這個場面我還是萬萬沒料到的:以李誕為首的脫口秀專業人士,在前采後訪里,用一種不容置疑、質檢部門蓋章認定的口氣指著一個高大的身影說,此人,就是我們中國脫口秀的天花板。那意思像是說,茲要他掀開天花板一張口,你就離笑翻天不遠了。看到本尊,當下你就服了,不愧是天花板,確實長得都比別人高。於是這個事情就變成這樣:你腦海中同時回憶起了李誕的金句池子的知識點王建國的諧音梗張博洋的我真得很不錯呼蘭的氣喘吁吁 rock 的一聲嘆息卡姆的所有表演,然後他們的音容笑貌瘋狂打亂組合,最後拼成一張四四方方的天花板哦不大臉盤,你抬頭仰視,上面寫著三個字,周奇墨。簡單說,此刻在你的認知里,周奇墨應當翻譯成 ” 各種爆笑 “。節目播了 6 期,周奇墨表演了 3 場。可以先說的結論是,周奇墨的脫口秀,依我的個人趣味看,不太好笑。01我先簡要敘述下我看了他三場表演的心路歷程,具體分析後面再說。第一場的作品說了三個事兒,高個子的困擾、家鄉城市很小和去劇組試鏡的經歷。初次看,不是期待中的樣子,且有一些莫名的不適。看完我直接就打開網頁去搜周奇墨更多的作品看——我想確認下是這一場的問題,還是他的風格一向如此。第二場在老羅 ” 還我周奇墨 ” 的振臂召喚下到來,講了一個 ” 葯店買感冒靈 + 酒吧學英語小孩 ” 的作品。這回好了很多,但莫名的不適,沒有消除。
第三場集中講了關於小孩的段子,小孩學編程,小孩領成績,小孩寫作文,小孩念課文,小孩大合唱,小孩考英語聽力。我幾乎是在一種等待表演趕緊結束的心態下看完這段。事後我沒少琢磨這到底怎麼回事。換句話說,我哪怕看李誕呼蘭卡姆張博洋不覺著可樂的時候,也沒像今天這樣自我懷疑。李誕以前也不過是從王自健背後的男人做起,卡姆在待定區淘汰席可比冠軍寶座坐得久。他們能有今天,用句俗話說,我們是看著他們一步一步走過來的。周奇墨能贏得同行一致肯定和稱贊,當然也是一步一步走過來。但是他咣嘰走到脫口秀天花板這一步,對於不明就裡的廣大電視觀眾來說,有點從天而降,也有點猝不及防。於是他在我們的印象里,就是何廣智那個坐地鐵的段子:脫口秀天花板的第一繼承人。分歧因而產生。脫口秀演員們覺得他的第一繼承人合法性,不言自明;而作為觀眾,我們不知道在 ” 遍地是大王 ” 的脫口秀圈,為什麼還要再迎立一位看不出有多少實權的脫口秀天皇。這個令一眾脫口秀演員聞風喪膽的印象,我很難相信不是節目組有意為之。而這個印象對周奇墨造成的影響乃至壓力,我也很難相信節目組沒有任何預判。節目組把這套只管吆喝不管買賣的練攤兒本事,也用在了周奇墨追著跑的呼蘭身上。只是終於學會了長跑也不大喘氣的呼蘭,也不再是上一季那個風味過於濃烈但十分正宗的呼蘭了。周奇墨穩穩當當的舞台風格,口口聲聲 respect 的李誕們比誰都清楚,炸不了。我們也清楚一個知識點,李誕為代表的笑果文化和以周奇墨為創始人的單立人喜劇,算是當下國內脫口秀的兩大廠牌,所謂王不見王。如果節目組的本意是想將他和既有觀眾基礎又有炸場能力的呼蘭捆綁營銷,這啥一那啥一,以穩襯炸,以慢見快,以不會打籃球的傻大個對比兇悍抓冰的東北少年,那現在看來的結果是,兩敗俱傷——呼蘭說話不著急了,李誕著急了。再切換一個角度,我們姑且相信李誕和旗下脫口秀演員,就是發自肺腑地認為周奇墨是他們這個行當最厲害的,說得最好的。那麼這個信息傳達到觀眾面前,這個最厲害和最好是這么個意思:他是最好笑的。用最好笑的期待去看周奇墨,好比你抱著吃法國大餐的心情走進沙縣小吃,那麼他僅有的那點好笑也瞬間不好笑了。有時非但不好笑,反倒滲出一絲尷尬。所以第三場表演結束,周奇墨再次被淘汰,李誕終於做了反省,認為自己不該為了節目效果這么吊胃口,把期待推到這么高。看完這一場,領笑員張萌說他熱情不夠。楊天真送上了 ” 活兒好,聲音好,長得好 ” 的三好學生錦旗。只有大張偉在七嘴八舌中,一針見血:因為完美,所以無聊。02因而公平地說,周奇墨今天這種 ” 名不副實 ” 的觀感,節目組要負很大一部分責任。其實當我第二天在 B 站上再去回看他的三期作品 cut,脫離了前呼後擁的前采語境,他的表演看上去順眼多了,你會平靜地接受這樣一種晚明小品文一般的風格,而不會有看一整期節目時因期待落空而產生的那種莫名的氣憤。即便如此,他還是到不了令人跌足爆笑的程度。對此,有這樣幾種解釋以及幾個強調。第一,強調線上表演和線下演出的不同。跟大多數普通觀眾一樣,我是通過節目頭一回知道周奇墨這么個人,更是頭一回看他的脫口秀。言下之意,我不是什麼資深脫口秀愛好者,我對脫口秀的了解,屬於湊熱鬧逮機會爆笑一頓的那一撥。聽到這個線上線下幾乎完全不同的話,我當下的反應不免有些杠精上頭,所以呢?我沒看過線下脫口秀,但我吃過飯。我不知道這么理解線上線下對不對:聽說一家吃了都說好的館子,太遠你去不了,於是點了個外賣,你一吃,要拍桌子,不就那麼回事嘛?老饕就給你解釋道,外賣怎麼能跟堂食比?外送一趟少說半小時,濕度溫度都不可控了,也沒有景德鎮定製的大瓷碗裝,等到了你嘴裡,鍋氣兒都沒了,還能是原滋原味嗎?聽起來似乎挺有道理。外賣吃著不香的原因是你就不該點外賣,你要是吃不了堂食但也不點外賣,或者點了外賣通過想像堂食有多好吃彌補真實口感的不足,那在理論上它還是香的。這個邏輯形成了一個巧妙的閉環。第二,強調周奇墨表演的是觀察式喜劇。這有點像一個說了等於沒說的分類。我回想了一圈那些令我印象深刻的段子以及試圖令人印象深刻的表演,發現無一不是出於對自我、他人以及生活的觀察。只不過觀察的角度有深有淺,表達的力度有強有弱罷了。喜劇是冒犯的藝術,而冒犯的前提是你能夠敏銳捕捉到對方的軟肋和痛點,然後技巧地予以一刺或一擊。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觀察在喜劇表演當中,不該是一門基本功課嗎?就拿最近一期周奇墨和呼蘭、何廣智這一組來看。何廣智聚焦 ” 地鐵搶座 ” 這個點三翻五抖,連續使活,說得十幾年沒坐過地鐵的大張偉一陣花枝亂顫,領笑員四燈齊爆,這要沒有生活,沒有基於生活之上的精細觀察和拆解,也出不了彩兒。
呼蘭作為萬眾期待的老將更不用說了,雖然達不到上一季的最佳狀態,但也是正常發揮。一個上廁所前後都要稱稱體重的心領神會的幽默,已經有了不言而喻的高級感。這個呼蘭要是不親自觀察的話,他就算不出那個上廁所一前一後消失的東西的份量了。
反而是周奇墨觀察小學生的段子,倒是存在不少瑕疵。我甚至可以說,開場第一個包袱就被台下觀眾當場破了。台上問,你們知道現在最新興的少兒培訓項目是什麼嗎?台下一個女觀眾接,編程。沒想到就是講少兒編程。
到這里我稍微格愣了一下,總感覺這個培訓項目不該是一下子就能猜中的,說出來應當能讓我們感到有點意外。有人說也許這里本來就沒有設計什麼包袱。那這個段子的鋪墊和笑點未免過於平鋪直敘了——鋪墊還沒來得及鋪好就進入笑點製造,而笑點是順應而非打破觀眾的目標假設(程序員脫發穿格子衫的刻板印象),再經由周奇墨痴憨化的演繹,容我說一句直白的感受:這不像個孩子,而像個傻子。
前面提到我初次從節目里看周奇墨的表演,會有莫名的不適。現在分析的話,這個不適感的程度,取決於他在一個作品當中模仿表演的比例。比如這一期他對不同場景下小孩子言行的模仿。我一邊承認如彈幕和評論所說 ” 太真實了 “,他確實抓到了那個細節和特質,並加以喜劇性放大;一邊我又無法由衷地欣賞這段模仿,被一種表演的疏離感造成情緒上的擱淺。換句話說,他越是模仿的認真,我越是清醒地意識到周奇墨在模仿這個事實。這里我們不妨簡單對比下,卡姆模仿小學生舉手回答問題和周奇墨模仿小學生念課文這兩段表演。這兩個段子有某種相似之處。他們分別演示了瘋狂的舉手場面和整齊劃一的誇張朗讀場面,甚至舉手搶答到突發心臟病和朗誦到缺氧這兩個笑點,設計上都如出一轍。
看完這兩段,卡姆根本就是那個沖到講台舉手的小學生,周奇墨則更像一個模仿自己學生以進行諷刺教育的班主任。這也會勾起我們另外一種共同的記憶:如果你出了洋相,班主任當著你的面還原你的洋相,模仿得越像,意味著之後的懲罰或批評越嚴厲,你還笑得出來嗎?第三,強調周奇墨的厲害要在半個小時以上的專場里才能充分展示。我相信那些看過周奇墨線下和線上表演的支持者,有了對比之後,沒有瞎說。rock 有名言:誰一年不攢個 5 分鍾的好段子。所以我們在舞台上看到的,也許就是一個脫口秀演員一年下來壓箱底的東西。那麼當表演時間擴充到半小時,能保持連續輸出 6 個 5 分鍾好段子的演員,應該是鳳毛麟角。而這對於全職說脫口秀的周奇墨來說,時間再更長些也不是太大問題。老羅就認為台上 5 分鍾的表演就像寫短篇小說比賽,而周奇墨的擅長是寫長篇。通過改動時間這個變數,再來看周奇墨雖然不是很炸但品質像連鎖店一樣穩定的段子,他的過人之處由此凸現,脫口秀天花板的贊譽也將無人不服。很遺憾,以上推論,也僅僅是推論。對於和我差不多的廣大普通觀眾來說,我們不但沒看過周奇墨的線下演出,也幾乎沒看過任何人的脫口秀演出,無從比較。《脫口秀大會》的賽制,形塑了我們對脫口秀的審美,隔著屏幕不能讓我們爆笑的,我們也不打算非要追到線下要一個說法。將欣賞的負擔轉移到觀眾身上,用線上表演的形式、觀察式喜劇的風格和表演時間的長短來反復解釋一個段子為什麼沒那麼好笑,這件事已經可以寫成一個好笑的段子了。03但是周奇墨也並非完全沒有留下任何記憶點。比如我就記住了他說對自己的作品已經熟練到有了 “肌肉記憶 “。坦白說,聽到肌肉記憶四個字,我是感到些許不安的——從一個脫口秀演員口中,我更想聽到他對觀眾的反響有把握到什麼程度(參考卡姆晉升 ” 燃王 ” 那期),而不是對自己的表演熟練到什麼程度。他用一段線下講過無數遍的作品來上台表演,是一個安全的選擇,不過也只能保證安全——充分打磨過的段子聽上去完美而平滑,以至於講完之後都沒怎麼留下痕跡。於是,台下的千錘百煉和反復練習,與表演時的准確有餘而 ” 熱情不夠 “,成了一組不可調和的矛盾:當生理機械反應悄悄代替了情感互動交流,當一絲不苟的程序式發揮遮蔽了真實個性的外泄,當整個表演如一台運行精確的機器,於觀眾而言,笑聲似乎都要事先稱出合適的份量,才能謹慎發出。由此我想到只有現掛和無限 call back 前面演員段子才能自如發揮的老田,也想到貢獻了神來之筆的 “banjitino” 但始終沒想好怎麼收尾的卡姆,他們是那種不怎麼會寫本子主要靠表演撐的那類演員,但這種肉眼可見的缺陷和不怕出醜的袒露,對於觀眾來說,卻是莫大的驚喜。
周奇墨不是沒有製造觀眾喜聞樂見的驚喜的能力。《人物》在一篇采訪報道里提到他的同事的一個說法:他經常有一些梗把我們逗得不行了,他說這個打算不講了。我們說你瘋了吧,他就說,這個梗感覺就是為了好笑而寫的梗,他不是要真的表達個啥觀點。由此可見,他是對自我要求嚴格、對表達視之甚高的這么一個人。換句話說,我們在節目里看到的作品不覺得太好笑,不是他能力的問題,很有可能就是他設定好的一個笑果閾值:最低不至低到感受不到他的實力,最高也高不到撫掌大笑。看了采訪我才知道,他也不是端著架子,非要堅持這種溫溫吞吞的小品文似的表演風格。他說:我也嘗試過咆哮型的講法,不太成功,還沒有完全駕馭得了。這個段子一定要符合你相對長期的心理狀態。我平時的憤怒都已經內化了。我的很多段子在心理學上都屬於被動攻擊。他有些無奈:我可能永遠不會一上來就炸,有讓大家那麼嗨的那種演出氛圍。我當然想要,作為演員都想要,但是你做不到,因為性格啊。但在《脫口秀大會》這個競技舞台上,能讓觀眾沸騰的,永遠是更有戰鬥力和攻擊性的檄文。李誕,卡姆,呼蘭,王建國,甚至總一副大廢不起模樣的張博洋,無不是寫戰斗檄文的好手。由周奇墨的表演進而到周奇墨本人,我從輕微 ” 惱怒 ” 於他的不好笑,到理解他的不好笑。不過我想,沒有任何一個有追求的喜劇演員在不夠好笑這件事上,需要解釋、理解甚至同情。周奇墨需要的,也許只是更多一點的時間。作為有志於線上長期發展的業內公認最優秀的脫口秀演員,於脫口秀這個新型的行業,周奇墨的好笑,十分重要。
❸ 李誕《笑場》里的這世上所有寶藏在你的卧室發光怎麼理解,沒看懂求大神。。
他的作品大部分是荒誕的,充滿黑色幽默的,可以是一種氛圍的營造或某個邏輯漏洞的延伸,許多地方都有若有似無的矛盾和沖突。這一篇基本上是在講述一個現實中不存在的異樣的死循環,如果享受荒誕體驗的人會很喜歡,對荒誕無感的人會覺得寫的什麼玩意兒。其實並不用特意去追求書中指涉的是什麼,有的時候能讀出來隱喻也是因為有自己經驗的鋪墊,讀不出來就享受這種荒誕帶來的觀感也是好的。
❹ 李誕是否真如網上所說的那麼有才華
李誕是真的有才華。李誕的主要才華展現是他的《吐槽大會》,這節目確實做得不錯,至少觀眾非常喜歡。
一個藝人的賺錢模式,是首先通過唱歌跳舞演電影等形式來獲得眾人的喜歡,從而獲得名氣。有了名氣,就可以通過拍廣告、參加綜藝節目等形式來獲得真正的“big money”。通過才華展現出來的作品是一個藝人的核心生產力,而使藝人真正賺錢的廣告、綜藝,則是藝人消費觀眾對他的喜歡獲得的額外收入。
可以毫不客氣地說,中國綜藝市場,李誕占據了大半壁江山。這只是李誕斂財模式之一,因為李誕還寫書。於是,參加綜藝的時候,就可以借著節目的流量推銷一下自己的書。李誕除了寫書,他還賣衣服。賣衣服這事也是一筆較為可觀的營業外收入,因為剛好他女朋友是賣衣服的。 一般的藝人,演電影的在微博上宣傳電影,唱歌的宣傳自己的演唱會,而李誕則用名氣為自己賣書、賣衣服,同時還參加各類綜藝節目拿通告費。這就叫會做生意,但這種雞賊之所以讓人討厭,就在於沒什麼真東西生產出來,卻大肆消費觀眾對他的喜愛。
❺ 「沒有朋友多孤獨啊!」「其實有了也一樣」
最近,一則名為: 「你聽到過最噎人的話是什麼?」 的微博話題登上熱搜榜,一時間各類奇葩被噎經歷刷爆網路:
一眾討論發展到最後還引起了公開投票:
喜歡噎人是真性情的勇於表現自己?還是沒情商的只考慮自己?這個結果顯而易見。
說話讓別人覺得舒服是一種個人品牌,而把這個品牌經營得最好的,李誕絕對算得上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個。
他不好看,卻是很多人心目中擁有最高級性感的90後。年紀輕輕就把娛樂圈的名人調侃了一個遍,還絲毫不招人討厭,上個綜藝幾乎全程「躺」完還能圈粉無數。生活特別不健康卻娶了一個才貌雙全的姑娘。
除了《吐槽大會》總策劃、總撰稿人、諧星之外,李誕的另外一個身份還是作家和詩人。其代表作《笑場》被馬伯庸稱為神作,看似天馬行空、光怪陸離的故事中蘊含引人反復玩味的道理, 李誕的「成功學」恰好就藏在書里。
單看《笑場》中的文字,決計想不到文字里的李誕活得這么通透。
沒有朋友多孤獨啊!其實有了也一樣
李誕在《十三邀》里對談許知遠說到: 「人是社會動物,寵粉的自洽,人就已經死了。」
看回咱們文章的開頭,對於 「不會說話的人容易沒朋友」「不會說話就是情商低」 諸如此類的偽命題,《冷場》中第一部分扯經中,透露著李誕自己的一套處世哲學。
「扯經」用四川方言來說就是辯論,抬杠,胡攪蠻纏的意思。通篇都是小僧澈丹與師傅方舟、澈丹喜歡的女孩小北之間的聊天記錄。
師傅法號方舟,大方丈說他渡不了人,也難自渡,所以賜名空舟,由我自橫。師傅給小和尚起名澈丹,取清清澈澈,圓潤如丹之意,澈丹澈丹,多讀幾遍那不就是扯淡嗎?通篇看下來,其實沒有人能活的比這師徒倆要更通透更有趣。
師傅,你什麼時候教我武功?
佛門中人,慈悲為懷,大方丈有令,我們這種清凈小廟,不可學少林喊打喊殺。為師傳你諸般經義,讀懂念通,內心強大,見著那些花拳綉腿的,舌燦蓮花,滅他們跟玩兒似的。
師傅,我懂了,知識就是力量。
咦?你怎麼腫成了這個樣子?又去調戲小北了?
不是,少林的人打的。為什麼?
我跟他們舌燦蓮花來著。
唉,我說什麼你都信,真可愛。
在關於朋友的片段中,李誕這樣寫道:
"師父,我忽然發現,在寺里待得,除了一堆師叔師兄,我都沒有朋友啊......"
"這有什麼的,為師也沒有。"
"沒有朋友多孤獨啊。"
"有了也一樣。"
想想終日忙碌的我們,朋友的定義早就在各種情境下變得越發奢侈,比方說離開了學校的朋友走上社會變得疏遠,同一家公司的朋友因為離職和挑崗不再聯系。地域、空間、時間都是讓一切變質的元素。
人,總有那麼一段時間要與孤獨相伴,不斷地和前人再見,也不斷地迎來新人的相遇,成長就是一個回環的過程。
條條大路通羅馬,可我不想去羅馬
坊間有說法,李誕能有今天的成就,因為他在人生的每個轉折點都選擇得很成功。尤其是在這個娛樂至死的年代,李誕的每一步都走在娛人娛己的漩渦中。
《今夜80後脫口秀》王自健的段子寫手,《吐槽大會》的策劃人,《奇葩說》節目導師,《奇遇人生》自曝和女友黑尾醬結婚。
面對八卦新聞,微博熱搜隨時敞開的懷抱,李誕永遠是那句 「人間不值得」 。
如果幽默和通透能衡量成一個人的存在價值,那李誕絕對是夜空中最亮的星。
他有小聰明,卻說: 「小聰明也不是人人都有的。有點兒小聰明,不為此自喜就不錯了。」
大家都喜歡他聊過去的老段子,他卻說: 「現在的風氣是連才華都不怎麼聊了,都聊情懷了。真是沒什麼好聊的了。」
你問李誕成功路上有什麼秘訣的時候?他告訴你: 「條條大路通羅馬,可我不想去羅馬」
他在采訪中直言不諱:沒有初衷,初衷是想掙錢,不要談情懷,太尷尬了。我想活在淺薄里。
楊奇涵在《奇葩說》中說自己每天會思考自己有沒有比昨天更博學,李誕巧言回復:要是突然發現自己哪天比昨天更博學了,我會休息好幾天。
何炅在《拜託了冰箱》里問李誕她是不是因為你有趣才和你在一起?李誕的回復驚世駭俗「她就是貪圖我美色。」
人要先感到幸福,才能看到玫瑰。眾生皆苦,而你是草莓味。一個在任何場合突破常識的回答,有時候不是取巧的抖機靈,而是這個有趣的靈魂讓沒眼睛的李誕更加特殊。
就好比同樣是被問到未來,比起宏圖偉志,李誕會告訴你:「人要是突然知道自己想幹嘛了,那他也就成功了,要是沒想透,那就先好好生活,努力賺錢。」
簡單,樸素,卻也最難做到和最實際。
天有不得不亮的理由,人有不得不過的生活
再互相憎恨的人,也得睡在同一個夜裡;甚至同一張床上;甚至一起失眠;心裡惦記著同樣的事,感到同樣可笑,也同樣沉默;
憎恨是沉默的一個理由,夜晚是第二個;如果一個人終究忍不住,說,算了吧;另一個就一定會問,真的嗎?
兩句話脫離兩張嘴,兩個人同樣後悔;於是繼續互相憎恨,天有不得不亮的理由。
詩人在外界的人看來,總是有一種神秘的氣息,在看李誕的詩,骨子裡有種又喪又悲觀的情緒。這位183大詩人通篇都在告訴你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幾件是我們喜歡做的事。但是天有不得不亮的理由,人有不得不過的生活。
矛盾是李誕的特性,用 「積極廢人」 來形容他最貼切,嘴上說著我懶惰,我很喪,真正要出手的時候,也目標明確。
《吐槽大會》之前,脫口秀當真是在中國極其水土不服的演出形式,一場下來又累又渴,掙的也將將夠自己日常生活的,池子、龐博都中了李誕的毒,得到了自己人生的轉折,李誕自己也搖身變成了笑果文化的ceo,身價幾十億。
佛系青年中,也有一個品種叫 「斗戰勝佛」 。
真大俠從不輕易出招,未曾開言你必笑場
娛樂圈裡,有兩個人的簽名最簡練,一個是人稱戚哥的戚薇,簽名這么寫的「7v」,另外一個就是李誕,寫做「李o」。
人要學會得體的獻丑,看看這個簽名,你可以理解是荒誕的誕,或者扯淡的淡。李誕給90後最大的錯覺就是:我也能成為李誕。給80後最大的認同感,就是我也是從李誕過來的。
《笑場》在扉頁上這么寫著這樣一句話: 「未曾開言我先笑場,笑場完了聽我訴一訴衷腸」。
舞台上聚光燈一打,光線傾斜而下,站在話筒前: 「大家好,我是李誕」 ,僅此一句,有時就已然鬨堂大笑。
每個人都喜歡看雞湯,李誕什麼時候講過雞湯?《笑場》里也同樣沒有雞湯。誰的青春和生活中沒有迷茫?你、我、他、李誕,大家都有:
「你知道嗎?我年輕的時候想做許多事情,我想戀愛、吸毒、周遊世界,就是人們年輕的時候都想做的那些事。你知道最令人煩惱的部分是什麼嗎?就是我現在正是年輕的時候,可實際上我什麼都不想做。我只是覺得要對年輕有個交代才說了那些蠢話。我在等著年輕過去。總算要過去了,挺好。」
人生本來是沒有意義的,到處都是夢幻的泡影。小心翼翼地不戳破,靜待它隨風墜落,膽大一點的就會迎上風越飛越高。
喜歡《笑場》的人,會覺得這是李誕積累了好多年對世人勸誡的忠告和點撥,不喜歡《笑場》的會覺得它都是喪氣滿滿的閑言俗語。不過看完了,你總歸可以明白一個道理。 面對現實,李誕本人,扯的是生活悲觀的荒誕,悟到的是人生最好少感慨。少看雞湯多讀書。
朋友們,開心點吧,因為人生不值得。
排版:淇然
責任編輯:淡淡翠
實習編輯:柳葉叨叨、老泥巴
校對:老泥巴
文章作者簡介:司令同學,一個不愛看正經書的閑書愛好者。
❻ 李誕與華晨宇事件,華晨宇李誕約火鍋成功和解
近日,突然想起之前看到一則消息,華晨宇、李誕、張歆藝、林志玲等人一起上熱搜,這一個歌手,一個脫口秀演員,一個演員,這就能搞到一起去呢?
原來,他們幾個人是一起相約吃火鍋,由張歆藝串的局,因為之前她曾在節目中承諾過要給華晨宇和李誕組局吃頓火鍋,化解尷尬,而此番同行的還有袁弘、譚維維等人。
先是華晨宇發微博稱:相逢一笑抿一口,哈哈哈哈!
這兩人看來是相安無事啦?可能不熟悉的人還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兩人怎麼就有矛盾,怎麼就需要和解了呢?
說起來還是去年夏天的事情了,當時華晨宇在《明日之子?這個節目當評審,而李誕則是主持一個吐槽《明日之子》的節目,叫《明日之子侃侃看》。
當時節目中華晨宇因為批評了李誕喜歡的一位選手毛不易,稱他在作曲上還要加強。
本來並沒有什麼問題,就是華晨宇作為一個專業的點評,但身為毛不易粉絲的李誕就不開心了,直接diss了華晨宇,稱他這兩年沒什麼作品。
還表示華晨宇這么多年沒有都沒有一首像毛不易這樣好聽的歌,這話一出,旁邊的池子聽的都尷尬了,喝口水壓壓驚!
這下可不得了,這番言論一出,李誕簡直要被華晨宇的粉絲給罵慘了,但是時間慢慢過去了,直到前一段時間《拜託了冰箱》的熱播,一期節目中有李誕,便再次提到了這件事。李誕直接表明了自己的歉意,稱傷害過華晨宇的粉絲。
還表示自己其實挺喜歡華晨宇的,很後悔說出那些話。
隨後張歆藝也是稱她要弄一個火鍋局,來給兩人和解,沒有什麼是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兩頓。
於是張歆藝也就真的組了這樣一個火鍋局,兩人也是順理成章和解了,這兩人是沒什麼了,喝了酒啥都好說,但是粉絲不樂意啊!紛紛大罵李誕,稱他是小人,見人下菜,還把責任推給荷茲。
明明華晨宇都不知道這件事,他還非要提出來,這不是碰瓷嗎?
不過還有人覺得,粉絲就是戲多,人家可能就是開個玩笑,並且也已經道歉和解了,粉絲不應該再管這么多。
不過說實話,李誕這方面確實做錯了,道歉也是應該的,而且兩人都一起吃飯喝酒了,所以,一些事情能過就過吧。
說到李誕也是這兩年才開始慢慢有點人氣的,2013年因為加入《今晚80後脫口秀》,成為了節目的策劃和常駐卡司,自此也是開始進入娛樂圈。
之後在2014年,聯合創立了上海笑果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並且在2016年,擔任了《吐槽大會》總撰稿和吐槽成員,而這檔節目也是徹底讓他火了。
憑借他的幽默和才華,一度成為國內炙手可熱的脫口秀演員,同時兼具主持人、脫口秀演員、編劇、詩人等多個身份,也是吸引了不少的粉絲。
而說到李誕指責的華晨宇,當初憑借著選秀節目《快樂男聲》,獲得了年度總冠軍而正式出道,隨即簽約了天娛傳媒。
因為他獨特的唱法和個性,也是吸引了不少的粉絲,更是被稱為「火星弟弟」,接著在湖南衛視明星戶外旅行真人秀節目《花兒與少年》中瘋狂吸粉,讓人認識到這樣一個可愛的大男孩。
雖然出道並沒有很長,但這期間拿獎已經拿的手軟。
足以證明他的能力,可以說在新生代歌手中絕對能佔有一定地位。
作為一位創作型歌手的他在改編上也是杠杠的,像《我的滑板鞋2016》、《老鼠愛大米》等等都飽受好評,而且今年年初參加的《歌手》,還拿了亞軍,實力毋庸置疑。
雖然實力確實是有的,但華晨宇的音樂風格很多人還是感覺欣賞不來,但是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喜好,畢竟不是人民幣,不能做到讓所有人都喜歡。
除此之外,他是否整容也是被人質疑過,對比一下,確實有點變化,拋去造型原因,臉瘦了這么多,是因為減肥了的原因?當然對此也是各自有各自的看法,就算是整容也無可厚非。
華晨宇有著這么多維護自己的粉絲,也是一種幸運,對於偶像受到了欺負,當然也是不肯退讓,但人家兩人都已經和好了,還是不要再去糾結什麼了,畢竟愛豆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誰也不知道。
最後還是得說一句,李誕雖然是脫口秀演員,吐槽是本能,可也得分得清場合,可能出於無意,出於無心,但話都已經說出去了,就收不回來了,以後還是要注意言辭,有才有幽默是好的,但別把這當成自己做錯事的擋箭牌!
❼ 李新《幽默感》書摘精華
《幽默感》
1重新認識幽默
幽默要讓人發笑,也要含蓄,讓人回味深長。否則,即使背下很多段子、台詞,活成行走的笑話集錦,也未必幽默。
幽默,是從一個有趣的視角,來講述痛苦和真相。幽默要有有趣的視角,要有獨特的、帶有偏差的世界觀。幽默需要洞見真相,幽默=真相+好笑,需要直擊生活的七寸。
2幽默的四個機理
意外感:造成錯愕、荒謬的感覺,有違常理,哪兒跟哪兒的感覺。優越感:或者懟人,或者自嘲,在自己和對方佔便宜的此消彼長里,體驗新關系。宣洩感:欲揚先抑,讓聽者在緊張之後又釋放。熟悉感:讓聽眾能理解,產生共鳴。
3段子的基本公式
段子=鋪墊+包袱。鋪墊是建立第一個思路,把聽眾引向方向A,越正經、越嚴肅越好。好笑的是後面的包袱,把聽眾引向相反的方向B。
比如:「大家都應該熱愛小動物,因為它們都非常好吃。」「人應該早睡早起,利用早上時間做些有意義的事情,比如睡回籠覺。」
鋪墊部分要簡潔,否則會製造過高的期望。包袱越靠後越好,切記不要解釋,乾脆利落地打住,留給聽眾去品。前後之間製造勢差,前半段正經,後半段不要自己笑出來。
4自嘲,是你的鎧甲
把自己的痛苦告訴別人,讓對方產生心理優勢,從而產生幽默效果。自嘲的時候,就是在和自己的羞恥感反向運動,遠離負面情緒。
從人性的弱點出發,避免高大上的人設。比如,今年我給自己定了存款3萬的目標,剛查了余額,還差5萬。
給自己的人設,添加故事,豐富細節。比如,針對自己的「我很懶」、「好吃」,我喜歡一個女孩,一直懶於表白。昨天終於打起精神,向她女兒求婚了。嗯是的,一寸國土也不能丟,誰知道會長出什麼好吃的呢。
反向自嘲,比如誇張地誇自己。我很醜,但是為什麼就沒人相信呢?愁啊。
5幽默工具箱
答非所問:打岔,回答一個和本來的提問無關的答案。——大爺,大媽給你做了一桌子菜,你感動嗎?——不敢動,她先吃我才吃。
避重就輕:不順著對方的話,故意曲解問句里的重點。——房子又漏雨了。——就這點房租,也沒法漏啤酒啊。
聲東擊西:前面說一件事,後面說的和前面沒有關系。這蔥爆羊肉不錯,紅燒魚也挺誘人,小雞燉蘑菇好吃哎,老闆,來盤土豆絲。
三段式:你的段子里有一組東西,A、B同類,C不同。——先生,您是要咖啡、茶,還是我?
頭韻和尾韻:聽起來很順,像是金句一樣。比如,人生沒有如果,只有後果和結果。
不當拆分:把原來的固定搭配,拆分以後重新描述。比如,我們工作要100%地投入,周一投20%,周二投20%……周五投入20%。
化用典故:改動人人皆知的詩詞、歇後語、名言、俗語。比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是你的發票還沒有填寫好。
幽默的目的,是讓生活不無聊,是讓人和人之間相處更愉快。幽默有工具,可以通過刻意練習習得;在心態上,平等地看待別人,微笑地和世界相處,更重要哦。
人家都說我有點幽默,可我聽完葛老師拆這本書後,感覺自己的幽默感水準太差了,得好好修煉。如果能找到電子書,明天准備把這本書的電子書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