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時候沒切割機,那5000年前的人是怎麼雕刻出玉器的呢
人們對玉器的喜愛由來已久,相比於現在翡翠進入百姓家,在古時候,玉器可是只有王公貴族才玩得起的奢侈品。
這不僅是因為當時玉器開采難度大,上好的玉石難找,更多還是因為古時的工具實在有限,打磨雕刻一件玉器飾品實在太難了。
所以,當時即便是富裕人家也都是穿金戴銀,能夠有一件精美的玉器那肯定是幾代人傳下來的傳家寶。玉器既然如此難以雕刻,那麼
古時的人們是如何將一塊玉石雕刻成光滑精美的配飾呢?
再有就是對雕刻好的玉器進行細節上的處理,比如打孔,這樣才能方便佩戴。最後一步則是對雕刻好的玉器進行打磨、拋光,提升顏值。
即便到了現在,真正品質好的玉器都十分寶貴,上好的玉石也都存放在博物館,以讓其得以更好的保存!
㈡ 古代人們用什麼工具做玉雕的
簡單的說,古代玉雕使用人工旋車,上面用的砣子或者鑽筒+解玉砂進行雕刻......
早期旋車是一人踩一人雕,兩人配合......後來就有了自己踩自己雕的,單獨操作......
樓上給的資料不錯......
復雜的說,有一套叫《玉石傳奇》的紀錄片,可以去看看,一般視頻網站應該有,在cctv記錄頻道播放過,可以去找找......另外就是一些關於出土文物的片子,裡面間或夾雜部分古代玉雕的常識,還有各種介紹古代玉雕書籍......
㈢ 玉石這么硬,古代沒有刀具是怎麼加工切割玉石的
首先,古代是有刀具的,沒有刀具用石頭剁肉嗎?只是沒有可以切開玉的刀具。古人加工玉器主要工具是聚鋼條、扎砣、沖砣、磨砣,金剛鑽、鐵錘、木砣、皮砣等。此外沙子也是必需品。
待這四步完成,玉器的切割加工也就結束了。就這樣,一塊頑石,一步一步變成了珍貴無比的玉器。
參考文獻:
宋應星《天工開物》
㈣ 古代沒有現代先進的切割工具,玉石雕刻是怎麼完成的呢
回顧中國歷史,精彩萬分,不僅有四大名著,諸子百家,還有青銅器,玉器,瓷器舉世聞名。你會驚嘆古人的巧奪天空。古代沒有現代先進的切割工具,玉石雕刻是怎麼完成的呢?
在古代,既沒有雕刻機,也沒有打磨拋光機,如此精美玉器到底怎麼做出來的。家父從事玉器行業幾十載,那天我突然問了這個問題,他似乎也說不出一二三,查閱資料,才發現自己完全低估古人的智慧。
請看上圖,「搗沙研漿」。過去制玉的砣,本身的硬度不足以琢磨掉玉的一部分。它是靠著在砣與玉之間的沙,一點一點地磨掉玉石的某部分。琢玉用的沙是從天然沙中淘出的,分紅沙、黑沙、黃沙、黑沙硬度最高,可以達到8-9度,而玉的硬度一般在6.0—6.5。搗沙、研漿是把琢磨用的沙加工到要求的精細程度。把搗制研好的沙,放到器皿中沉澱,沉澱過程中,精細自然分層。
「開玉圖」。把大塊的玉石分解,要用類似於鋸的工具。過去多用竹板彎成弓形,又稱弓子。圖中畫的更象鋸。開玉的弓弦是鐵絲製成的,幾根鐵絲擰成麻花股。開玉時在弦上加解玉沙,並不斷加水,慢慢把玉材「磨」開。
「扎砣圖」。琢磨玉的輪子叫「砣」,扎砣的主要作用相當於「切」。把玉材切開,或切掉部分,大材要用大弓,小材用小弓,更小的或部分的就用扎砣。
「沖砣圖」,沖砣是粗磨,相當於做胚。
「磨砣圖」。相對沖砣來說是進一步加工,在胚的基礎上磨出細節。
「掏堂圖」。掏堂即掏膛兒。如鼻煙壺、瓶、碗、筆筒、杯等玉器,都要掏膛兒。要在玉器上先鑽出一個眼,然後用特別的砣一點一點地把內部的玉磨掉。
「上花圖」。在磨好的器物上,琢磨出各種花紋。從圖中可發看到,上花用的砣,更小,型號也更多。
「打鑽圖」。打鑽是用一個管狀磨具,在玉器上鑽出圓圈狀的溝槽。鑽到一定深度,把中心的圓住打掉,即可掏膛兒。圖中還有個細節,即在橫桿上掛了一個重物,以增加向下的壓力,提高工作效率。
「透花圖」。即做浮雕、鏤空。
「打眼圖」。在玉器上磨出一個眼兒。
「木砣圖」。木砣是磨光的砣,一般是用葫蘆瓤作的。
「皮砣圖」。皮砣是牛皮製成的,是玉器的最後工序拋光上亮用的。到這一步完成了。悠久的歷史文化,智慧無限的古人。以上內容參考《天工開物》全文完【如果你撿到感覺有緣分的石頭,可以讓我幫你看看】
㈤ 古代人是怎麼雕刻玉器的
古代人雕刻玉器圖解如下:
一、搗沙研槳
看圖片,站著的玉工用手拿著杵,要把石臼里的石沙敲得更細碎。另一位玉工坐在凳子上,面前放了一個彷彿炒菜鍋樣的大篩子。篩子的底有細洞,能夠讓細小的石沙漏下去,粗沙就留在篩子中,這樣就能夠把石沙依照顆粒大小分類。
院子里還有木桶、木盆、和毛刷,是將篩好的沙再用水泡著,泥巴之類的雜質就會隨著水漂流出去了。經過搗沙和研漿的程序,就可以得到顆粒均勻的石沙。這些沙是用來解剖玉璞、琢磨玉器的,所以就叫【解玉沙】、【磨玉沙】。
㈥ 古人沒有電動工具,怎麼雕刻玉石的
玉石雕刻技術
玉石---此名稱涵蓋了所有的天然和人造的能做為\玉\玉石\雜石的礦物礦石和材料,雕刻技術就是對他們進行藝術加工的方法,比如:把寶石做成刻面的或是腰圓的,把玉原料雕刻成動物的造型等等,此技術包括了以下方面:單件精品和手工流水線產品,原料,輔料,機器設備,鑒別,分析,材料切割,雕刻,拋光.這些又分很多細節和步驟\方法.
:
玉石實際是玉和玉石的總稱,玉有翡翠和和田玉,實際上是硬玉和軟玉,玉石就是我們說的獨山玉\岫玉,孔雀石等,在國際上只有寶石和雜石\中國玉器的說法,大部分的玉石在國際統稱中都屬於雜石類.
骨雕
骨雕的歷史悠久,在1982年於陝西西鄉縣何家灣出土的骨雕人頭像距今約6000多年,是目前我國發現現年代最早的骨雕作品,它為研究我國骨雕藝術提供了珍貴實物。骨雕人頭像比較完整,五官位置比較准確,製作手法古樸、粗獷,神態憨厚莊重。 新石器時代的先民們以極其落後的生產力,在同嚴酷的大自然進行搏鬥,從而謀求生存時,就地取材,創造了這件作品,盡管稚拙古樸,卻表達了一種對祖先的崇拜。
隨著歷史的變遷,骨雕從日用品逐漸演變為裝飾品,古人早就把骨利用,做成針、刀並把文字和圖案刻在骨上。我們現在看到的骨雕已是非常精美的工藝品,它不僅在骨上刻有文字還通過不同的刀法雕出栩栩的立體人物、花鳥等作品。
以牛骨、駱駝骨、烏賊魚骨等動物骨骼為原料進行雕刻和磨製,通常也指雕刻和磨冶成的雕塑工藝品。
在距今約10萬年的舊石器時代,北京周口店龍骨山的山頂洞遺址內發現了鑽孔的骨墜,是以魚骨製成,有的用赤鐵礦染上紅色。陝西臨潼新石器時代姜寨墓葬出土的雕刻花紋的骨笄(束發用)以及8577顆骨珠,打磨光滑,造型圓滿規整。在山東寧陽大汶口遺址(約公元前25世紀),出土了鏤雕的骨筒、骨梳等,刀法流暢,技藝精巧。1973年,在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發現了長條形的骨匕,正面雕刻雙頭鷹紋,上下兩端雕刻花紋,非常精緻。商代已有專業的骨雕工場。在河南安陽和輝縣、北京昌平等商代遺址中出土了骨雕的梳、匕、笄和花板等。花板長約16cm,寬約7cm,上端雕刻兩層饕餮紋,下端雕刻帶狀圖案,層次分明,疏密有致。骨匕的把手上雕刻雲雷、饕餮、夔龍、夔鳳等圖案。骨笄以往只注重光滑,商代在造型上改進為花冠形,並雕刻夔鳳等圖案,成為插在頭發上的裝飾,發展到漢代即成為步搖。漢代以後,骨雕逐漸衰退,但在民間仍有生產。
20世紀以來,中國骨雕產地以北京、浙江、內蒙古、廣東等地為主。北京骨雕以牛骨為原料,製成手鐲、粉盒、裁紙刀等,有的染以彩色。浙江寧波用牛骨雕刻成浮雕的山水、樓閣等圖案,鑲嵌於傢具上。內蒙古包頭的骨雕以駱駝骨為原料。廣東佛山以潔白的烏賊魚骨為原料,鏤雕人物、山水等題材,玲瓏剔透,精巧之極。
工具就比較繁雜了,包括一些切割工具和打磨工具,手動的電動的都有。比如電磨、台磨、電鑽或台鑽之類的。還有一些小工具,比如刻刀、什錦銼等等。這些工具拍拍和淘寶都有售。
㈦ 在那些沒有高科技的時代,玉是如何實現「不雕琢不成器」的
玉是玉,而玉器則是玉器。中國古時就有「玉不琢不成器」的講究,可想而知,要從普通的玉石演變成精緻的玉器,沒有精工雕琢是不行的。當然,在科技發達的現在,要雕琢一款玉器可謂是相當簡單,可在那些沒有高科技的時代,玉又是如何實現「不雕琢不成器」的?
雖然大部分精緻的玉器還需要雕刻師的雕琢,但是對於一些普通的雕刻品來說,已經可以達到批量生產的效果,例如我們比較熟悉的平安扣。不過在古代,雕刻工具相對比較落後,想要雕刻出一款玉器,人們會花上好幾年甚至長達數十年的時間。相較於現代來說,古代的玉器更是印證了「一枚難求」。
上圖中的這個簡單機器叫做「水凳」,從它的名字中似乎無法看出它的功能,實際上,它是用於切割珠子的。它的工作原理與我們的縫紉機有些類似,下面有一個踏板,用繩帶連接著上面的輪子,工人踩動踏板,輪子則會轉起來,這樣,就可以用於切割珠子了。
這個機器出自於民國時期,叫做砣機,主要用於玉器的雕刻。這個名稱一直沿用到現代,不過現代生產的砣機遠比這個要先進很多,例如蛇皮鑽,其轉數最高已經可以達到2000轉。
玉雖看起來比較脆弱,但實際上,玉的硬度較之於銅鐵來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因此,在古時治玉的過程中,一般會使用水、砂或者是砂輪來運動治玉。
不過現在的砣機已經先進了不少,一般來說,使用清水即可完成治玉的過程。
這是民國時期為玉器鑽孔的照片,相對來說,現代鑽孔就比較方便了,我們有專門的電鑽,還有不同型號的鑽頭,根據玉器的大小選擇鑽頭即可實現打孔。
這張是在玉器雕琢過程中的鏤空工藝
這張是在治玉過程中的拉絲工藝。
這張是在治玉過程中的掏膛工藝
古代,砣機是主要的治玉工具,不過因為工具本身受限,砣機不僅在運動上需要人力支撐,同時,其旋轉一次可以雕刻的痕跡是有限的,深度和寬度也是有限的。不過雖說機器本身受限,治玉時間相對較長,但治出來的玉器也因此更加細膩精巧,而這個特點,也是現代工藝所無法企及的。
㈧ 沒有現代先進的切割工具,古人是怎麼完成玉石雕刻的
古人都是手工雕,巧奪天工就是來源於此。
㈨ 俗語說:玉不琢不成器,古代玉器是怎麼製作的
古代雖然沒有鋒利的工具,但前人用豐富的工作經驗總結了一套打磨玉器的方法。
第一步:開玉
這一步就是將未經雕琢的玉石切開,需要派人把玉架到木架子上,然後周圍分別安排人用一些初級的刀具將其外邊包圍著的石頭削去,削去多餘的石頭後就出現了一塊完整的玉。
第五步:雕刻
工人根據畫好的圖樣現在玉石的表面大致勾勒設計圖的輪廓,然後用各種小工具一點一點雕刻成型。這里安排的工人往往都是經驗豐富的工人,否則一不小心就把一塊寶貴的玉料給毀了你。
第六步:打孔
古代的玉一般用來佩戴在使用者身上,所以打孔是必不可少的最後一步。工人們把玉放在小孔的桌上,然後一起使用金剛鑽和彎弓來迴旋轉,直至穿透玉石到達桌上的小孔處。
㈩ 古人雕刻出來的玉佩是怎麼樣的
想要熟悉古人的製作工藝,我們首先要了解古人是以什麼工具在製作玉雕。史前時期,加工玉器主要是靠手工磋磨和刮磨,或以石制工具,或以獸皮沾上解玉砂進行磋磨,或以獸齒、黑曜石質銳器刮刻等。雖然,在紅山文化、崧澤一良渚文化和凌家灘文化玉器上已經可以看到使用程鑽(又叫實心鑽)和管鑽打孔、掏膛的工藝痕跡,甚至也可能已經出現了原始手動砣輪機具,但也只是依據出土紡輪所作的合理推斷。《詩經》雲:「他山之石, 可以為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切如蹉,如琢如磨」。這些詩句的本義都是玉石加工,並引申出其它的含義。「錯」 是磨石、礪石,簡單地道出了古人加工玉石的工具和方法。
可能在良渚時期砣機就已具雛形,但真正意義上的砣機則是出現在青銅文化高度發達的夏商。到了春秋晚期戰國初期,製作砣輪(又叫扎鍋)的材料由青銅發展到更堅硬銳利的鐵,從而可以製作出器型紋飾更為復雜的精美玉器。從形態結構上講,砣機大體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漢魏以前出現的兩人起合作的砣機。另一種是在南北朝以後出現的「水凳」,以木結構、鐵砣子組成。只需一人用雙足踏蹬板使鉈子旋轉,帶動蘸水金剛砂,雙手轉動玉料,反復砣碾而成。
在沒有電動工具之前,砣機一直是砣制玉器的主要工具,而砣機也是隨著生產力的提升在不斷的發展著。一是原始駝機,使用石質砣輪,據推斷大致出現在良渚文化時期。二是青銅砣機, 大致出現於夏商之變,商周至春秋時期普遍使用。三是鐵質砣機,春秋晚期出現,戰漢時期普遍使用。四是改進之後的「水凳」型砣機,大致出現在南北朝時期,直至清末仍在大量使用, 在電動砣機出現以後,漸漸地淡出了歷史舞台。
其實無論哪種砣機,其工作原理和構造上,和我們現在解玉用的橫機幾乎是差不多的。都是其直接用於砣碾雕琢玉器的主要部分是砣輪(前人稱之為「鍋」),呈圓盤狀,根據具體用途的的不同可分為扎鍋(制坯)、沖鍋(成型)、磨鍋(砣碾上花,有片砣\勾砣\尖針\頂砣\平口砣等多種形狀,大小可有六七種之多)、木鍋(拋光)等等。
除了砣機的使用,古人在開玉的時候還有一種工具的選擇,沒有砣機那麼笨重,但是對於開較小的玉料或者把切開的大玉料切片時常用的工具。就像我們今天說的,我家裡沒有橫機,有個比較小的料子,我用牙機可以開么?理論上當然可以,只是沒有橫機方便而已。而古人也有一種相對小巧或者便攜的工具——線鋸。其形狀與木工開大料時用的大鋸相似,只不過不是用帶齒的鋸條,而是用麻繩、牛皮條或者多股鐵絲絞成繩子,由兩人分執兩端反復拉磨,同時須在玉料上方懸一壺解玉砂漿,使繩索在拉磨時沾上砂漿,把玉料鋸開。一般來說,春秋以前的片雕玉器均有可能出現線切割痕,切割痕或呈弧線,或呈直線,其中比較大的玉件以直線狀為多見,而直徑小的薄片狀玉件則以弧線痕居多。良渚文化出土的大多數玉雕上都會留有這種切割痕跡。
說起線鋸,山海君個人認為有種工具和線鋸很像。那就是搜弓。雖然形狀類似,但是作用全是完全不同。其狀如弓,弦以獸皮、繩索或金屬線製成,一端可以解系,以便穿入打好的孔眼,然後綳緊系好,以其沾解玉砂漿,按規劃好的紋樣線路,將需要鏤空的地方搜去這樣就會在一些鏤雕玉器的鏤空側壁上留下許多線切割搜痕,在下圖所示這件鏤空側壁上,我們可以一目瞭然地看到這種與片飾表面垂直的粗細不勻的搜痕(在一些精雕細刻、經過後續加工過的玉件上,搜痕或許不會如此明顯,但放大鏡下仍可發現其印記) 。
當然拉絲工藝的前提是要鑽孔。而古人鑽孔的工具也主要由兩種:桯鑽(又叫實心鑽)和管鑽。其制鑽材料在夏代以前主要是木、竹、石質,夏商至春秋早期是青銅,戰國以後為鐵質,現代為合金鋼鑽。 桯鑽,主要是用來穿鑽直徑比較小的穿系用孔、或高浮雕玉件的局部打窪,而至於像玉璧玉琮這類直徑較大的中孔,或者杯碗瓶類玉制器皿的掏膛則大都是用管鑽開孔,良渚玉器上的獸面眼圈,以及明代玉器上的圓形陰琢眼圈、乳釘和凸圓眼也大多是用管鑽套琢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