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潮陽的歷史潮陽已被瓜分
潮之陽,大海在其南
區名:潮陽區 拼音:Cháo Yáng Qū
經緯度:區中心位於北緯23度16分 東經116度36分
郵編:515100 代碼:440513 區號:0754
方言:主要為潮州話的潮陽口音,小北山附近的金灶鎮,谷饒鎮有一小部分人說客家話。
區政府所在地:區人民政府駐汕頭市潮陽區文光街道中華路 [編輯本段]基本概況汕頭市潮陽區位於廣東省東南部,瀕臨南海,因地處海之北而稱潮陽,域內長海岸線19.6公里。
潮陽東晉隆安元年(公元397年)置縣,1993年4月撤縣設市(縣級),2003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區劃變更分設潮陽區和潮南區,劃歸汕頭市管轄。區劃調整後,潮陽區轄文光、棉北、城南、金浦4個街道和海門、和平、谷饒、貴嶼、銅盂、河溪、西臚、關埠、金灶等9個鎮, 潮陽地圖有727個農村基層組織,其中村委會202個,居委會93個,區劃面積674.67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21平方公里,總人口155.95萬人(2008年末)。
潮陽有較完善的基礎設施。目前,經過潮陽區境的主要公路有324國道、深汕高速公路,省道S234線(揭海公路)、S237線(和惠公路)、正在規劃的汕普高速公路和揭惠高速公路橫貫全境,區主幹道、鎮道全部混凝土化,全區295個行政村實現通機動車,基本形成以城區為中心,區通鎮二級路,鎮通鎮三級路標準的四通八達的公路網路;擁有國家一類口岸的潮陽港和內河良港關埠港,潮陽港已建成5000噸級集裝箱碼頭,3000噸級油碼頭和5000噸級小船泊位;全區有火力發電廠1座,220千伏變電站1座;以及華能海門電廠1機組和2機組正在加緊建設;有各類學校324所,有醫療衛生機構24家。
潮陽歷史悠久,文化積淀豐厚,素有「海濱鄒魯」之稱。英歌、剪紙、笛套音樂被譽為民間藝術三瑰寶,潮劇、木雕、石雕、稿末塑等傳統工藝和貴嶼彩街路棚、谷饒祭社等民俗文化活動,在海內外享有盛譽。文物名勝眾多,是汕頭市旅遊景點最多的區,區內現有古跡和旅遊景點100多處,屬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蓮花峰風景區、大峰風景區、靈山寺、文光塔、曲水流、東岩、西岩、大北岩、古雪岩等名勝遠近聞名,其中蓮花峰風景區屬國家AAA級風景區,汕頭新八景之一。
潮陽區是廣東省著名僑鄉之一。改革開放以來,僑鄉優勢得到發揮,雄厚的外資給潮陽區的經濟注入了生機和活力。區委區政府始終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經過二十多年的建設,潮陽區的基礎設施已形成規模,道路交通,港口碼頭,供水供電,電信金融等硬體設施配套齊全,為各方來潮投資的客商提供了優越的投資環境。目前,全區擁有鄉鎮企業三千多家,形成紡織服裝、日用化工、五金電子、文具、塑料、音像等支柱產業。潮陽的經濟正朝著健康的方向快速發展。 [編輯本段]自然地理潮陽區境屬沿海丘陵、平原地區,地形特徵為「兩山兩江兩平原」,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南為潮南山,屬潮南山系余脈,北為小北山,系普寧市境內鐵山余脈。沿海是帶狀沙灘地,分布於海門、井都和田心等鎮的沿岸,經過營造防護林,已成為固定或半固定沙土。
潮陽區地處廣東省東南沿海,緊靠北回歸線,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區內年平均溫度21.5℃,年平均日照時間1000—3000小時,日照率為48%,年平均降雨量為1721mm,年平均相對濕度80%。潮陽區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日照充分,雨量充沛,氣候溫和。
潮陽有優越的自然條件和豐富的資源。境內丘陵、平原相間,河渠縱橫交錯。全區有耕地20多萬畝,山地30多萬畝;有礦泉水、花崗岩、石礦場等資源礦種;海岸線長,灘塗池塘多,海淡水養殖面積218公頃,年產量達2.2萬噸,近期可開發利用的淺海面積3.6萬畝;農產品主要有香蕉、三棱橄欖、烏酥楊梅、玻璃油甘、珍珠鮑魚、膏蟹等;勞力資源充裕,全區擁有勞動力69萬人,其中產業工人20萬人;旅外華僑和港澳台同胞100多萬人;民資民力、僑資僑力豐富。
潮陽區平原面積690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52.7%;丘陵面積578平方公里,佔44.2%;沙灘面積40.4平方公里,佔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