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x光機對人體的危害
X光檢查作為一種常見的醫學診斷手段在國內臨床上得到廣泛的應用,盡管大部分患者知道輻射對健康有一定危害,但都認為其危害微乎其微,為了治病也習慣於暴露在X光射線之下。
然而,專家指出,X射線檢查對人體有損傷,射線照得越多,致癌的危險性越大,因此國家衛生部早在2002年頒發的《放射工作衛生防護管理辦法》中就明確規定,醫務人員應對受檢者進行必要的防護。但是令人感到震驚的是,目前大部分的醫院都在違規操作,「病人無任何防護進行X射線檢查」似乎已成慣例,而鮮有人意識到其中的危害,事實上大多數的患者恐怕都不知道衛生部有這個規定存在。
【周末報報道】 X光檢查作為一種常見的醫學診斷手段在國內臨床上得到廣泛的應用,盡管大部分患者知道輻射對健康有一定危害,但都認為其危害微乎其微,為了治病也習慣於暴露在X光射線之下。
然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1月17日,北京市疾控中心放射衛生防護所主任技師杜國生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根據國際輻射防護委員會的最新的研究結果估算,以一座1000萬左右人口的城市為例,每年大約會有350人左右可能因照射X光誘發癌症、白血病或其他遺傳性疾病。在X光、CT檢查比較普遍的日本,每年新增癌症病例中3.2%是由這兩種檢查造成的。
有專家指出,X射線檢查對人體有損傷,射線照得越多,致癌的危險性越大,因此國家衛生部早在2002年頒發的《放射工作衛生防護管理辦法》中就明確規定,醫務人員應對受檢者進行必要的防護。但是令人感到震驚的是,目前大部分的醫院都在違規操作,「病人無任何防護進行X射線檢查」似乎已成慣例,而鮮有人意識到其中的危害,事實上大多數的患者恐怕都不知道衛生部有這個規定存在。
醫院態度:病人穿防護服還怎麼檢查?
記者查閱了《放射工作衛生防護管理辦法》,其中第二十五條規定:「從事放射診斷、治療的單位,應當制定與本單位從事的診斷、治療項目相適應的質量控制實施方案,遵守質量控制監測規范。放射診斷、治療裝置的防護性能和與照射質量有關的技術指標,應當符合有關標准要求。對患者和受檢者進行診斷、治療時,應當按照操作規程,嚴格控制受照劑量,對鄰近照射部位的敏感器官和組織應當進行屏蔽防護;對孕婦和幼兒進行醫療照射時,應當事先告知對健康的影響。」
然而記者在醫院遇到的真實情況卻是:放射科的醫生將患者領至儀器前面,要求患者胸部緊貼儀器站好,然後醫生走出房間,關上厚實的防護門,進入被鉛玻璃隔開的有安全保障的房間里操作儀器,留下沒有佩戴任何防護裝備的患者接受X射線照射。
記者以患者的身份打電話到幾家大醫院的放射科詢問防護措施的事情。一家中醫院放射科的醫務人員在接到電話後愣了一下,似乎對記者所提的問題表示驚訝。之後她勸記者放心:「在沒有防護措施的情況下照射X光,並沒有多大危害,這在醫院里是常事。普通的病人來照X光一般都不穿防護衣的。況且現在的儀器比以前先進了,對射線光束的控制很精確,不會照射到非檢查部位。只有孕婦才會對其腹部進行遮蓋。」而另一家大醫院放射科的醫務人員則對記者的提問感到可笑,他們表示「從來沒有聽說過有這樣一個規定」,認為「照X光必須身體緊貼儀器,如果穿了防護服,還怎麼檢查?」
國內胸透使用率為發達國家300多倍
記者通過調查證實了醫院的違規操作確實普遍存在,看來,大多數人對於X光的危害的確相當漠視。
那麼國際輻射防護委員會提出的一座千萬人口城市每年有350人因照射X光誘發癌症、白血病或其他遺傳性疾病的數據,究竟是如何得出的呢?記者就此專門請教了江蘇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境與放射防護科的科長於寧樂醫生。
「其實放射學檢查致癌是一個『概率』的問題,具有隨機性效應,不一定攤到誰的頭上。」於寧樂向記者解釋,「350人致癌這個結果是用人口乘上一定的比率得出的。對於個體而言,因輻射致癌的幾率是隨機的,可能是0,也可能是100%。但是對於一個群體而言,患病率的增高是可以肯定的。」
普通人最常接觸到的輻射源就是X射線檢查與CT檢查。這種輻射能夠穿透細胞、破壞DNA,甚至誘發某些癌細胞。X射線會破壞細胞內部結構,對遺傳分子產生難以修復的終身性破壞。還有研究表明,X射線會破壞紅細胞,可能會誘發白血病等血液疾病。
盡管X射線中含有有害輻射,但是作為一種必須的醫療手段,X射線檢查在國內依然廣泛使用。尤其當患者的表面症狀不足以確診疾病時候,就需要採用X光和CT檢查來幫助醫生明確診斷。用X光檢查骨折是最常見的,此外它還能觀察到肺、肝、腎、脾等內臟異常情況;能發現肋骨、鎖骨、胸椎等骨骼腫瘤;還能發現胃潰瘍以及腸胃炎引起的黏膜腫脹、腫瘤等。CT檢查和X光的原理基本相同。
於寧樂告訴記者,我國以前對於X射線檢查是沒有限制的,近些年來,在有關專家的呼籲下,國家開始重視醫療輻射問題,出台了一系列規定,但在實際操作中,這些規定沒有被很好地實施。相比之下,國外在這方面要走在中國前面。人體各部位細胞對X射線的反應程度不一,其中以性腺最為敏感。很多國家進行放射檢查時,都要求必須對非檢查部位尤其是性腺、甲狀腺進行屏蔽保護,以使放射損害降到最低。醫生如果有疏漏,都很可能因此被吊銷放射執照。美國、日本等大多數發達國家都已淘汰胸透檢查,在為數不多的使用國家中,英國的使用頻率也僅為0.2%,而我國則高達61.8%!
北京市疾控中心放射衛生防護所主任技師杜國生在披露X光危害時提到兩個很有代表性的例子:2004年,北京一家醫院曾因為向澳大利亞發送未加防護拍得的X光片,受到澳大利亞檢疫部門的警告。而一位外籍孩子在國內醫院就診拍X光片檢查時,他跳下床拒拍,他認為在他們國家做拍片檢查時,都給病人圍上鉛圍裙。中外對受檢者保護的觀念差距可見一斑。
那麼X射線檢查的危害具體有多大呢?有專家曾經以最需要用X光檢查的骨科手術為例,推算了患者在接受治療期間接受照射的劑量。患者需要接受X射線檢查的次數為:診斷時一次(如果需要進一步確診則要加做一次CT)、手術後檢查骨骼復位情況一次(關節復位病人需要在手術中加做一次)、手術後一個月復查一次、術後三個月復查一次。這是基本的檢查次數,多則6次,少則4次,以後則按照骨折患者康復情況不同以及片子是否清晰需要重做、上下級醫院轉診重做等因素而定,一些病人起碼做到10 次以上。
拍攝一張X光胸片,當射線在檢查區域曝光時其曝光率約為160毫西弗特(計量輻射度的單位)/小時,約為0.045毫西弗特/秒。以胸部肋骨骨折為例,拍攝一張胸片大約需要 0.5秒,因此接受一次胸部X射線檢查,患者要承受約為0.023毫西弗特的輻射量。按照六次X射線檢查,一個肋骨骨折的患者前後總共要承受0.138毫西弗特的輻射劑量。
根據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制定的標准,輻射總危險度為0.0165/西弗特,也就是說,身體每接受一西弗特(1西弗特=1000毫西弗特)的輻射劑量,就會增加0.0165的致癌幾率。以此推算,一個肋骨骨折病人將增加約為千萬分之三點八的危險。
而對其他醫學檢查來說,一般四肢做一次X光檢查要接受的輻射量為0.01毫西弗特,腹部為0.54毫西弗特,骨盆為0.66毫西弗特,腰椎為1.4毫西弗特,上消化道為2.55毫西弗特。以此推算,因為醫學檢查導致健康人群患癌的風險在千萬分之一到十萬分之一之間。
孕婦兒童在輻射高危人群之列
盡管大部分的醫院在對普通病人進行X光照射的時候並沒有採取任何防護措施,但是對於孕婦,還是有所顧忌的,對其腹部進行遮蓋。於醫生建議孕婦應該盡量避免此類檢查,尤其是懷孕頭三個月的孕婦。因為此時是胎兒重要器官形成的關鍵時期,X光可能使這些尚未發育定型的細胞組織產生突變,胎兒先天畸形的發生率也會增高。還有研究表明,新生兒如果因頭部受損傷做CT檢查,對以後的學習能力、邏輯推理能力有一定影響,而對空間識別能力則沒什麼影響。
除了孕婦之外,兒童也是輻射損傷的高危人群之一。從放射生物學理論分析,一種組織的放射敏感性與細胞的分裂活動成正比,兒童正處於生長發育高峰期,細胞分裂活躍,較之成年人敏感得多,且年齡越小越敏感。如果短時間內接受較多次數的X光照射,危害就會慢慢累積,造成身體細胞不可彌補的損害,將來誘發癌症等病的幾率將大大增加。因此國家規定,未滿18周歲的人嚴禁從事與放射工作有關的職業。
如果說患方只是偶爾接觸X射線的話,那麼作為醫方的放射科醫務人員受到輻射損害的可能性更大,盡管他們採取了一些防護措施。衛生部法監司公共衛生處負責人表示,衛生部曾對國內 15個省市的醫院進行監測,記錄顯示,醫療界人員接受輻射的程度居各行業之首,醫學輻射是目前輻射污染的主要來源,醫務人員由於接觸射線的時間長、頻率高、距離短,他們受輻射的強度比傳統核工業的工作人員還要高。
醫務人員短期接觸大劑量的射線,會發生急性皮膚燒傷、壞死、放射性皮炎、眼球晶體渾濁繼發的白內障;長期低劑量的輻射,發病則一般在幾年甚至十幾年後,可能發生白血病、其他腫瘤、胎兒的畸變等。然而對於醫療輻射的危害,很多醫生自己都沒有足夠的防護意識,雖然醫院也提供了相應的防護措施,但在實際操作中,有些醫務工作者會因為麻煩而不願使用。不少在X光機下進行骨科手術和手法復位的醫生,手臂上的汗毛全部脫光,這表明輻射已經對身體產生危害了。
標准形同虛設 胸透遭到濫用
導致X射線輻射危害比率上升的原因究竟在哪裡呢?「其實問題並非出在缺少標准!」於寧樂認為,我國目前出台的一系列放射衛生防護標准已與國際接軌,並無什麼兩樣。但在實際操作中,這些標准卻常常形同虛設,拍胸片享受到屏蔽保護的患者寥寥無幾。更有甚者,有時體檢時,醫生為節約時間,甚至要求幾個體檢者同時進入拍片室,一人拍片其他人未加任何防護地在一旁等候。「醫院可能認為患者是偶爾來做一次X光檢測,即使沒有防護,危害也不大。但實際上,醫務人員並不能因為受檢者僅僅是來醫院檢查一次而忽略對他們的防護。」
「還要嚴格控制X射線檢查的適應症!」於寧樂指出,接受輻射劑量的大小取決於放射科醫師,而是否需要接受放射學檢查,則完全由臨床醫生決定。有些醫院的醫務人員為了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濫用X射線檢查,本來病人完全沒有必要接受X射線照射的,結果醫生為了多收醫療費,無端讓病人接受照射。作為醫療工作者,應該時刻站在患者的立場為患者著想,能用B超檢查的盡量別用X射線檢查;非用不可的,也應該選擇輻射劑量相對較小的X光片,而避免使用X光透視。
生活中明顯濫用X射線檢查的例子比比皆是:每年孩子的入學檢查、學生升學檢查、從業檢查、單位體檢,沒有一項能離開了X光胸透。而200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最新頒布的《電離輻射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准》(GB18871-2002)規定:「X射線診斷的篩選普查應避免使用透視方法」。我國和國際的兒童放射衛生防護標准也明確規定,「不能把肺部的常規檢查作為幼兒和青少年的常規檢查項目,如每年的體檢。」但在我國,尤其是生活在經濟狀況較好的城市裡的人群,「胸透」已經成為了體檢的「保留節目」,而這種做法在國外早已被摒棄。
「患者也要有自我保護意識,拒絕不合理的醫療照射。」於寧樂擔憂,目前患者當中缺乏防護意識的人比比皆是,有些患者甚至自己當起了自己的醫生,在缺乏相關知識的情況下盲目地主動為自己選擇X射線檢查。還有就是患者的家屬,沒有特別需要陪護的患者,家屬不必一起跟去做檢查,這樣受輻射是完全不必要的。
不過,人們也不必因為擔心輻射而拒絕必要的X光和CT檢查,更不必為此連醫院放射科的區域都不敢進。拍胸片時,X射線在檢查區域曝光率約為160毫西弗特/小時,距此兩米處則為80微西弗特(1毫西弗特=1000微西弗特)/小時,約為中心點的1/2000,此時的致癌幾率約為百萬分之一;而在距離中心點6米外的輻射為1.5 微西弗特/小時,約為中心點的五百萬分之一,致癌幾率更是微乎其微。
『貳』 核醫學科儀器的對兒童危害
X線輻射傷害人體致癌的劑量是多大
最佳回復:
CT掃描也危險
望幼兒園保健老師帶孩子做CT這種大型無創性損傷的檢查時能徵求家長意見,萬不得已,,必需做時,也應到兒童醫院,用兒童CT機型,切勿到成人醫院!小孩頭上跌個包,我到覺得沒什麼,哪個小孩沒個磕磕碰碰的呀,可跌了三天後,卻帶他做了個腦部CT,我卻覺得心裡堵的慌,老師是好心,證明了小孩這次顱內無損傷,希望這樣的好心事別再發生了,這是我的真實想法,說出來請見諒!
CT掃描也危險
CT掃描能幫助醫生發現患者體內隱藏的癌症跡象,但是這種檢測也有可能給人帶來疾病。
當醫生建議你做一次CT掃描的時候,請三思而行。這種檢查雖然能有效幫助醫生對癌症、腫瘤、以及骨質疏鬆等疾病進行確診,但隨著使用CT檢查的人群和次數越來越多,有關專家擔心不少醫生在使用CT檢查之前,自己也不清楚CT的來龍去脈。
一般來說,每一次CT掃描釋放出的放射物質是一次X光射線的250倍。但耶魯大學醫學院霍華德.弗曼博士說,接近3/4的急救室診斷醫生都低估了一次CT掃描中放射物質的實際劑量,在對130名醫生的測試中,沒有一位醫生能准確說出16種不同CT掃描釋放出的放射物質的真正數量。
雖然目前CT檢查的風險已經很低,美國食品和葯物管理處的發言人曾有聲明,因進行一次CT掃描而患上癌症的幾率是1/2000,不必杞人憂天。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一次CT掃描引發癌症的幾率已上升到1/100。在美國每年平均進行了6500萬次CT檢查,而這個數字是10年前的7倍,數字的成倍增長,引起的健康問題是不容忽視的。
一些科學研究者發現,在對2000名接受CT掃描的患者中,30%的人曾經接受過3次以上的CT掃描,並被診斷出患有癌症,而這個比例與在原子彈事件中倖存者患癌症的比例驚人地相似。兒科放射學博士唐納德.弗拉什,多年來一直致力於降低放射療法中的輻射程度,她說:「如果CT掃描的風險真的像公布的數據那樣低,那麼做CT檢查是沒有危害的。但是,經過我們的研究,給患者的建議是不到萬不得已,不要做CT掃描。」唐納德特別強調了做此類檢查對兒童和青少年的危害最大,對於做過CT掃描的這類人群來說,癌症可能會潛伏相當長的時間,也許是幾十年,直到最後被發現為癌症晚期。
CT掃描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在醫學上被廣泛應用,逐漸演變成保證高確診率的不二法門,但耶魯大學醫學院霍華德.弗曼博士認為,許多醫生為了省去麻煩的步驟,而頻繁使用CT檢查,實際上,許多老式的、低輻射的放射線檢查也可以得出同樣的檢查結果。而且,CT掃描並不像傳言中那樣萬能,對於腎結石檢查和虛擬大腸鏡檢查並不是屢試不爽。
還有一種目前很流行的CT新用法——全身檢查,是目前最有爭議的放射檢查方法之一。許多身體健康的人也願意花上高達1000美元的費用,做一次全身檢查以求安心。但斯坦福大學的放射學教授斯考特.阿塔拉表示,這樣的做法毫無必要,不僅浪費金錢,而且使得因接觸放射物質致癌的幾率再次增高。
因此,醫學專家們的建議是:如果你的醫生都弄不清楚CT是怎麼一回事,其危害如何,那麼你不要輕易接受他給你的CT掃描建議。
相關鏈接:
CT檢查是通過發射X線來實現的。X射線對人體細胞是有殺傷作用的,X線照射時間長或劑量大,使人體吸收大劑量的X線,可造成細胞癌變或對胎兒有致畸性的不良後果。有關資料表明,一次CT檢查,人體所接受的照射劑量大約為1.5拉德,相當於一次X線檢查的X線劑量的5--10倍;腹部CT檢查的輻射劑量為腹部平片的8倍;婦女進行腹部或骨盆CT造影時,子宮受照射劑量要比常規X線診斷分別高5--7倍或9--12倍,而骨髓受照量要分別高16--23倍或30--43倍,可見,CT檢查時,被檢查受照劑量比常規X線診斷幾乎高一個數量級。但是,濫用C檢查者全然不知,有的病人甚至在一個月內檢查數次,這樣熱必接觸大量的不必要的X線照射,引起輻射損傷在所難免。
濫用CT檢查不僅浪費了高額的醫陪費用,其造成的然害更為可怕,不容忽視,杜絕CT濫用刻不容緩。
首先,要提高醫患雙方對應用CT檢查適應證的認識。CT應用范圍和診斷特異性有一定的局限性,並非萬能。如對胸部疾患,普通X線檢查價廉而有效,就不必勞神CT;肝、膽及腎結石,B超和普通X線檢查效果較好,而且做腎分泌造影時可判斷腎功能情況,這是CT所不及的;盆腔病變,B超效果不錯,亦不必勞CT的大架。
第二,醫者要有嚴謹、科學的臨床思維方法和過硬的診查操作基本功,做到「一切為了病人」,接診和處理病人時,不要受外界因素的干擾,要嚴格常握CT的適應證,適當運用。
第三,患者不要因治病心切而忽視常規診療技術,盲目追求高新技術檢查.
『叄』 使用高電位治療儀有什麼危害,怎樣正確使用高電位治療儀
什麼是高電位治療儀?其實高電位治療儀是一種常見的醫學治療儀器,這種儀器我們並不常見。那麼高電位治療儀應該如何正確的使用呢?高電位治療儀的危害又有哪些呢?
高電位治療儀的禁忌人群
高電位治療儀屬於醫療用具,是專門用來治療疾病的醫療器械,按道理講是沒有人不可以使用的。但是,本著醫療器械的規范性和嚴格的操作規則來講,對一些患有禁忌症的人來說,是不能使用的。
1.帶有心臟起搏器的人;2.佩有人工心肺和腎功能嚴重衰竭者;3.發高燒者;4.患有傳染性疾患者;5.患有癌症或者惡性腫瘤發作期者;6.婦女在懷孕期間者;7.各種急性出血及急性病患者;8.心臟病手術期恢復期者 等等。因為電位治療儀不存在副作用和依賴性,因此既可每天堅持,也可間斷使用;既可用來治病,又可用於保健。
有些人平時非常忙,沒有時間堅持每天使用,沒關系,電位療法在日本被稱為「懶人療法」,可隨時使用隨時得益,既可邊工作邊使用,也可在休息中使用,完全可以做到工作與保養兩不誤。但也不能因電位治療儀沒有副作用就無休止的使用,在使用中應根據自己的身體適應能力控制強度和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