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儀器儀表 > 有哪些有趣的太空儀器圖片

有哪些有趣的太空儀器圖片

發布時間:2022-06-28 22:47:04

⑴ 太空有哪些高科技的東西

太空飛船、太空機器人、激光通信、合成生物學、太空艙等。太空是指地球大氣層以外的宇宙空間,大氣層空間以外的整個空間。物理學家將大氣分為5層:對流層(海平面至9千米)、平流層(9~45千米)、中間層(45~80千米)、熱成層(電離層,80~400千米)和外大氣層(電離層,400千米以上)。
太空站又稱為空間站、軌道站或航天站,是可供多名宇航員巡航、長期工作和居住的載人航天器。在太空站運行期間,宇航員的替換和物資設備的補充可以由載人飛船或太空梭運送,物資設備也可由無人航天器運送。1971年前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個太空站:禮炮1號,此後到1983年又發射了禮炮2到7號。1986年前蘇聯又發射了更大的太空站和平號。美國1973年利用阿波羅登月計劃的剩餘物資發射了天空實驗室太空站。
太空旅遊太空旅遊是基於人們遨遊太空的理想,到太空去旅遊,給人提供一種前所未有的體驗,最新奇和最為刺激人的是可以觀賞太空旖旎的風光,同時還可以享受失重的味道。而這兩種體驗只有太空中才能享受到,可以說,此景只有天上有。太空游項目始於2001年4月30日。第一位太空遊客為美國商人丹尼斯蒂托,第二位太空遊客為南非富翁馬克沙特爾沃思,第三位太空遊客為美國人格雷戈里奧爾森。聶海勝就是其中的一位。
太空行走太空行走(Walkinginspace)又稱為出艙活動,即航天員在載人航天器之外或在月球和行星等其他天體上完成各種任務的過程。它是載人航天的一項關鍵技術,是載人航天工程在軌道上安裝大型設備、進行科學實驗、施放衛星、檢查和維修航天器的重要手段。要實現太空行走這一目標,需要諸多的特殊技術保障。

⑵ 人類發射的探測器有哪些

在完成登月任務後,美國和前蘇聯又分別向水星、金星和火星發射過各種探測器。其中美國的「水手10號」宇宙探測器3次飛過水星,發回了6000張水星照片。「先驅者1號」、「先驅者2號」和前蘇聯的「金星11號」、「金星12號」等探測器都曾飛近金星進行探測,並在金星上軟著陸成功,取得了寶貴的成果。

為了探測火星上究竟有沒有生命,美國和前蘇聯還發射了「海盜」號、「探測器」號和「水手」號等探測器,其中最成功的是「海盜1號」和「海盜2號」,它們先後於1976年7月和9月在火星上著陸,進行了生命考察試驗和拍照等活動。

在人類所有發射的這些星際飛船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在1977年8月20日發射的「旅行者2號」。它重約825千克,由6萬多個零件組成,安裝有電視攝像機等十多種儀器。這個集現代科技成果之大成的宇宙探測器,自從發射上天後,孤身遨遊,闖盪了多半個太陽系,取得了驚人的探測成果。

它的第一站是考察木星,在那裡發現了木星的3顆新衛星;第二站是探測土星,從它發回的高解析度彩色照片中,科學家發現了6顆新的土星衛星;第三站是訪問天王星,發現這顆遠離太陽的星球上竟然有閃電現象,並有強大而混亂的無線電信號;第四站是觀察海王星,在那裡發現包圍著海王星的一個大磁場和星上一條4300千米寬的黑色風雲帶。告別海王星後,「旅行者2號」繼續向太陽系邊緣飛去,直至飛出太陽系,奔向宇宙深處。據科學家估計,它至少還能工作20年。

為了能在其他星球上發現高級智慧生物,「旅行者2號」還攜帶著人類獻給外星人的禮物——「地球之音」唱片,在這張可以儲存10億年、直徑30.5厘米的銅質唱片上,錄制了表現人類起源和文明發展的115張圖片,其中有我國的萬里長城和中國人用餐的兩張畫面,它還錄下了35種地球自然界的風雨雷電、鳥鳴獸叫、人笑嬰啼等聲音,以及地球上不同時代、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歌曲27首,還有人類用55種語言向外星人發出的問候語。

「旅行者2號」在宇宙探測中取得的巨大成果,將在人類探測宇宙的歷史上留下極為光輝的一頁。

據最新報道,2003年6月2日,運載歐洲第一個火星探測器的火箭已經在哈薩克拜科努爾太空基地發射升空。聯盟—弗雷加特火箭把「火星快車」火星軌道飛船和「獵犬2號」登陸器送入了太空。這是歐洲有史以來第一次探索火星的嘗試。按照計劃,「火星快車」將在2003年12月26日進入火星軌道。值得一提的是,由香港科研人員研製開發的一組太空儀器也隨「火星快車」飛上了太空。這組名為「岩芯取樣器」的太空儀器,是首個由中國人研製成功的登陸外星球的太空工具,它將負責在火星上探取土質樣本。「岩芯取樣器」是一個多功能的太空輕巧用具,重370克,耗電量只需2瓦,可做磨、鑽、挖和抓取土質樣本之用,與歐洲或其他國家的產品相比,這組儀器更輕巧、更節省能量。取樣器的優勢還在於,其設計融合了中國筷子的特性,使儀器可以更靈活地探取經鑽磨的石塊樣本,因此獲得歐洲太空總署的採用。

⑶ 太空飛行器都有哪些類型

載人飛船,太空梭,無人飛行器了

⑷ 探測宇宙的太空巨眼是什麼樣

航天技術發展才短短幾十年,人類已經建立了地球空間站,已經飛上了月球。然而並沒有就此止步,人類在不停地探索更深層的宇宙,飛向更遙遠的太空,實現星際航行。為此,人們又派出探測器飛向火星、金星,飛向木星、土星、飛向天王星、海王星,到那裡去探測,去進行科學考察。人類已慢慢拉開了航宇時代的帷幕。

為了探測更深層的宇宙,科學家們一直期待著一架太空望遠鏡,躲開大氣層的阻隔,觀察宇宙深處。

20世紀70年代中期,經美國國會批准,美國宇航局經過多年研製成功地製造了太空望遠鏡——「哈勃」。1990年4月,這台造價15億美元、長13.1米、重11.6噸、鏡筒直徑4.27米的「哈勃」太空望遠鏡,由美國「發現者號」太空梭攜帶上了太空。部署在距地面670千米的高空軌道上,它可在太空觀察到大約150億光年的宇宙深處。目前最大的地面天文望遠鏡只能觀察到大約20億光年遠的空間。由於太空望遠鏡處在不受大氣擾動影響的外層空間,所以它比地面望遠鏡好10倍。

「哈勃」望遠鏡有八台超高精密的科學儀器,有大型光學接收系統,有視野寬廣的行星攝像機、暗弱天體攝像機、天體攝譜儀、高解析度分光攝像儀、高速光度計及精密導向系統及設備等等。

「哈勃」太空望遠鏡能捕捉到亮度十分微弱的發光天體,其靈敏度比地面上最好的望遠鏡還高100倍。科學家們用它來拍攝清晰的宇宙圖像和照片。測定宇宙物體的質量、大小、壽命、形狀及其他廣泛的數據資料。觀測太空中的類星體、銀河星系、氣態星雲和變光星體,以及太陽系內行星大氣、物理現象和徵兆,打開研究宇宙天體能量變化過程和宇宙起源的大門。同時利用太空望遠鏡研究行星圍繞其他星體運行情況,用獲得的數據證實宇宙中所存在的基本物理變化過程,探測多種電磁波的波譜,尋找地球人類以外的智慧生命。

地球的「出訪使者」

金星是天空中人們看到的最亮的星,金星上到底有什麼?人們做出了種種設想,但一直沒有得到證實。

1961年人類先後發射了「金星1號」和「水手1號」探測器,但均遭到了失敗。1962年8月27日美國成功地把「水手2號」送入飛往金星的軌道,同年12月24日「水手2號」從距金星3萬多千米的上空飛過,用紅外探測儀測量到了金星表面的溫度及其他信息,實現了近距離考察金星。隨後20多年裡,人類共發射了30個探測器,其中21個成功地對金星進行了探測。

1970年12月15日,前蘇聯「金星7號」探測器首次在金星表面軟著陸成功,將金星表面的有關信息傳回地面。它是星際航行史上的第一次。1975年,前蘇聯又發射了「金星9號」探測器,飛行了3億千米,進入了金星軌道,成為環繞金星旋轉的第一顆人造衛星。它第一次送回有關金星世界的全景照片,從發回的照片初步看到,金星上不存在金星人。

通過多次探測,人類基本上了解了金星的概貌:金星上的天總是橙黃色的,從未有過藍色,金星大氣中二氧化碳佔97%,其他是氮、氟化氫、一氧化碳和水蒸氣,金星上有著頻繁的閃電,但是光打雷不下雨,因為水蒸氣含量很少。金星雖然有與地球某些相似的條件,但仍是一個沒有生命的星球。

20世紀從60年代至1992年人類共發射了23顆探測器去探測火星,其中只有8次取得成功。因為火星距地球太遠,而且路途環境惡劣,大多數探測器由於中途出故障而夭折。

1964年11月美國發射了「水手4號」探測器,在離火星表面大約1萬千米處掠過,第一次拍攝了火星的照片。1971年5月30日發射的「水手9號」探測器成為火星的第一顆人造衛星。它在火星軌道工作近一年,發回了大量照片和數據。經過大量的探測活動,人們基本上了解到火星的情況,火星大氣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另外還含有少量的氧、氮和氬等,火星表面盡是亂石和沙洲,沒有水,因而也不存在植物、動物和微生物。

宇宙空間行星際探測飛船中貢獻最大的要屬美國的「旅行者號」。自從1977年8月20日,「旅行者-2號」從美國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到1989年底的12年中,先後探測了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在4大行星的極近處詳細觀測了各自風貌,發回了許多詳實的數據,順利完成了探測太陽系的「超級旅行」任務。它所發回的數據信息,需要科學家們用高速計算機費幾年的時間分析處理,才能得出最終結論。人們通過「旅行者-2號」在這樣短的時間內對外行星進行考察所獲得的科學知識,比過去數百年裡所獲得的知識還要多得多。

比「旅行者-2號」晚半個月出發的「旅行者-1號」,在近十幾年的飛行中,與其同胞兄弟相互配合,一起完成了探測各大行星的任務。1990年6月6日,美國航天測控中心的專家們宣布:「旅行者-1號」在太陽系約59億千米的「黃道平面」上空於1990年2月14日在4個小時內成功地拍攝了64張精美的彩色照片,把太陽系的六大行星——海王星、天王星、土星、金星、地球和木星都拍攝回來。經過科學家們仔細鑲嵌拼成一幅壯觀的「六星聯視」太陽系圖形。

這是「旅行者-1號」在飛離太陽系之前做出的最後一大貢獻。它所拍攝的這套獨一無二的「太陽系全家福圖像」,是我們這代人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能看到這種「世界性圖片」了,因為六大行星這種近似直線的排列機會179年才能遇到一次。

「旅行者1號」和「旅行者2號」在完成了對行星的探測後,直奔太陽系的邊緣。如果用「一個天文單位」來表示從地球到太陽的距離——1.5億千米,那麼到1989年12月31日,「旅行者1號」和「旅行者2號」已分別達到距太陽40和31個天文單位的地方。到2015年,它們將分別到達距太陽130個和110個天文單位的地方,沿途它們將繼續探測。

現在「旅行者號」正作為地球派出的「使者」,飛出太陽系,奔向茫茫宇宙,去尋找宇宙中的「智慧生命」。直到現在,「旅行者號」仍在向地球發回信息。

「旅行者號」是人類文明的使者,肩負著探測深層宇宙,尋找地外文明的使命,攜帶著地球人向「宇宙人」的問候——「地球之音」唱片,在茫茫宇宙中不斷向地球「知音」發出深情的呼喚。「旅行者號」是人類航宇時代的第一位勇敢的「探路人」,它的行蹤,將是人類一直關心的問題,它為人類探測宇宙的歷史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光輝一頁。

1989年5月發射,金星探測器「麥哲倫號」,1990年8月進入金星軌道。

⑸ NASA 成立以來都有哪些比較知名的航天器

NASA成立以來那些著名的航天器

(史上最貴的車)


16. 1973 - 1974 天空實驗室計劃(Skylab)天空實驗室計劃是 NASA 的空間站計劃,阿波羅計劃結束後還剩餘三枚土星 V 火箭,NASA 決定把它利用起來,用來發射無人的空間站(實際只有第一次天空實驗室任務 SL-1 使用了土星 V 火箭,後續任務都是使用的土星 IB 運載火箭,剩餘的兩枚土星 V 火箭都躺在博物館里了…- -),後續任務再將宇航員送到空間站里(和中國的天宮計劃類似)。


END.

⑹ 世界上有哪些宇宙探測器它們有什麼用途

宇宙探測器用於人類對深空的探索和研究。首先是利用航天技術的優勢,更加全面地了解和認識日地空間環境,例如考察高空輻射帶,宇宙射線,太陽風等對地球上生態的影響;其次,開發太陽系資源,在月球,火星上建立永久性空間基地,甚至為向這些地外星球移民創造條件;再次,通過對各大行星形成的研究,考察地球形成的歷史,探索生命的起源,同時發現更多的新天體,揭開宇宙演化的奧秘,尋覓宇宙人的蹤跡等等。第一個月球探測器進入太空30多年以來,人類已經有計劃,有步驟地對太陽系各個天體進行了廣泛考察,獲得了極其豐富和寶貴的資料,加深了人們對太陽系空間的認識,甚至改變了過去長期建立起來的舊觀念,並為進一步征服太陽系創造了條件。
<br> 總之,通過探測器的探訪,對一些天文現象大都陸續尋覓到了答案,而且不斷獲得新的發現,在人們面前展現出一幅嶄新的太陽系面貌。

⑺ 天空中有哪些高科技的東西

1、氣象氣球

氦等比空氣輕的氣體,攜帶儀器升空,進行高空氣象觀測的觀測平台。它具有廉價無動力升高的特點。和地面不連接的氣象氣球叫做自由氣球,用纜繩和地面連接的氣球叫做系留氣球。氣球的製作材料和大小由它們的用途來確定。

2、火箭彈

箭彈(rocket projectile)靠火箭發動機推進的彈葯。主要用於殺傷、壓制敵方有生力量,破壞工事及武器裝備等。按飛行穩定方式分為尾翼式火箭彈和渦輪式火箭彈。火箭彈通常由戰斗部、火箭發動機和穩定裝置3部分組成。

3、彈道導彈

彈道導彈(ballisticmissile)是一種導彈,通常沒有翼,在燒完燃料後只能保持預定的航向,不可改變,其後的航向由彈道學法則支配。為了覆蓋廣大的距離,彈道導彈必需發射很高,進入空中或太空,進行亞軌道宇宙飛行;

4、太空梭

太空梭(Space Shuttle,又稱為太空梭或太空穿梭機)是可重復使用的、往返於太空、宇宙和地面之間的航天器,結合了飛機與航天器的性質。

太空梭是一種有人駕駛可重復使用的航天器,它既能像火箭一樣垂直起飛,像太空飛船一樣在軌道上運行,又能像飛機一樣水平著陸。

太空梭一般可乘坐7名航天員,其中有3名機組人員,4名科學技術專家。太空梭在軌道上運行時,可完成釋放衛星、回收及維修衛星、進行各種微重力科學實驗等多種任務。

5、太空站

空間站(Space Station)又稱航天站、太空站、軌道站。是一種在近地軌道長時間運行,可供多名航天員巡訪、長期工作和生活的載人航天器。空間站分為單一式和組合式兩種。

單一式空間站可由航天運載器一次發射入軌,組合式空間站則由航天運載器分批將組件送入軌道,在太空組裝而成。在空間站中要有人能夠生活的一切設施,不再返回地球。

⑻ 已有兩種太空探測器飛出我們的太陽系,其中一個帶著人類的照片和地圖,你能讀懂它的

旅行者1號、旅行者2號

旅行者1號(Voyager 1)是一艘無人外太陽系太空探測器,重815千克,於1977年9月5日發射,截止到2006年仍然正常運作。它曾到訪過木星及土星,是第一艘太空船提供了其衛星的高解像清晰照片。現時,它是離地球最遠的人造飛行器。它的飛行速度比現時任何人造太空船都較快一點,使較它遲一個月發射的姊妹船旅行者2號永遠都不會超越它,即使在地球以比兩艘太空船要高的發射速度送上太空的新視野號也如是。它的一生里曾受惠於幾次的引力加速。旅行者1號現時已經進入太陽系最外層邊界,並即將飛出太陽系,目前處於太陽影響范圍與星際介質之間,距離太陽167億公里(或111.642AU,數據截止2009年10月9日)。

旅行者1號上攜帶了一張銅質磁碟唱片,內容包括用55種人類語言錄制的問候語和各類音樂,旨在向「外星人」表達人類的問候。唱片有12英寸厚,鍍金錶面,內藏留聲機針。55種人類語言中包括了古代美索不達米亞阿卡得語等非常冷僻的語言,以及四種中國的方言(國語、廈門、廣東、吳語)。問候語為:「行星地球的孩子(向你們)問好」。唱片還包括了以下內容:
時任聯合國秘書長庫爾特·瓦爾德海姆的問候。
時任美國總統卡特的問候,內容是:「這是一份來自一個遙遠的小小世界的禮物。上面記載著我們的聲音、我們的科學、我們的影像、我們的音樂、我們的思想和感情。我們正努力生活過我們的時代,進入你們的時代。」
一個90分鍾的聲樂集錦,主要包括地球自然界的各種聲音以及27首世界名曲,其中有中國京劇和古曲《高山流水》、莫扎特的《魔笛》和日本的尺八曲等。

旅行者2號是一艘於1977年8月20日發射的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無人宇宙飛船。它與其姊妹船旅行者1號基本上設計相同。不同的是旅行者2號循一個較慢的飛行軌跡,使它能夠保持在黃道(即太陽系眾行星的軌道水平面)之中,藉此在1981年的時候透過土星的引力加速飛往天王星和海王星。正因如此,它並沒有像它的姊妹旅行者1號一樣能夠如此靠近土衛六。但它因此而成為了第一艘造訪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宇宙飛船,完成了藉這個176年一遇的行星幾何排陣而造訪四顆行星的機會。
旅行者2號被認為是從地球發射的太空船中最多產的一艘宇宙飛船。皆因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對其後的伽利略號和卡西尼-惠更斯號等的計劃上收緊花費之下,它仍能以強大的攝影機及大量的科學儀器造訪四顆行星及其衛星。

⑼ 介紹一種探索宇宙的工具,圖片以及最感興趣的特點 為了回答問題^^

給你推薦一篇文章 ,有啥問題盡管問。
宇宙演化與觀察
目前有多種宇宙觀,究竟誰看的准呢?要正確認識宇宙有必要先認識紅移,要認識紅移就需要先認識光的折射,要認識光的折射就需要先認識光。
1.新舊光學理論的差別: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對光的認識程度逐漸加深,舊的光學理論及其預言會逐漸被新的光學理論和光的實際數據所取代。
1.1舊的光學理論對光的認識:古代科學家對光的認識具有弦化性。舊的光學理論雖然認為光和天體間有引力作用,光有粒子性,光有動能等,但是,不承認光是物質,並預言光速不變,光速最高,光有波動性等,雖然光現象也可以用「波動性」或「粒子性」做個別片段的解釋,如光的波動性理論可以對光的折射做牽強解釋,但是,這只能是說說而已,絕不可以延伸或真正使用。
1.2新的光學理論對光的認識:新的光學理論認為,光是一種體積和質量較小而運動速度較高的物質(雖然運動速度較低的光也大量存在,但是,運動速度較低的低能光刺激人的感覺器官,人體感覺不出來它的存在),光的一切現象都表現為物質的性質,無論解釋光現象或是應用與計算都可以用光的物質性。
2.1舊的光折射理論:舊的光學理論解釋光的折射需要引入波動理論,計算光折射數據還得用光的折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又是經驗公式。
2.2新的光折射理論:新的光折射理論認為:由於光是物質,光進入透明介質要和介質發生兩種相互作用力:一種相互作用力是「動斥力」(磁體進入閉合的電磁線圈也有動斥力),另一種相互作用力是引力。在這兩種力的作用下,光運動方向和速度發生改變,即形成折射。用此理論計算光進入介質中的數據比用「光的折射定律」計算有理、快捷、准確。設光在真空中速度為C,介質的絕對折射率為n,入射角為a,可用下面公式求光的有關數據:在「動斥力」作用下,光在介質中的剩餘的速度為V余=C/n2,速度為V=nV余,平行於界面速度為Vs(不用求折射角即可求出平行於界面的速度)Vs=sinaV余=sinaC/n2,垂直於界面速度為Vh=[C2(n2-1)/n4]0.5【1】
3.1舊的紅移理論:舊的紅移理論是舊的光折射理論的延伸使用,認為發射紅移光的天體在遠離我們,光發生紅移後速度不變,光的波長增加,光的能量降低。
3.2新紅移理論:新的紅移理論是新的光折射理論的延伸使用。新的紅移理論認為:紅移天體是在向我們運動(或接近我們)的天體,光的速度越高,光折射得越少,光的折射率越低,光紅移的幅度越大。根據新的光折射理論,通過復雜的公式推導得出求紅移光數據的方法:
求紅移光的速度C紅
C2紅= C2(n2-1)[1+(n2+1)(N2-1) ] /(N2-1)n4
求紅移光在介質中的速度V紅
V2紅= C2 N2(n2-1)/ (N2-1)n4
求紅移光在介質中平行於界面的速度
V平紅=sinAV余紅=sinrV紅
求紅移光在介質中垂直於界面的速度
Vh=[C2 (n2-1)/n4]0.5
求紅移天體向我們運動的(或接近的)速度V天:
V天 = C紅-C
上式中n是介質的絕對折射率,N示紅移光在介質中的實測折射率。
【2】
3.3新紅移理論的正確性:舊紅移理論是古代科學家在各種條件都很差的情況下產生的錯覺,新紅移理論是建立在現代科技基礎之上的總結,所以,新舊紅移理論很容易通過實際光現象確定其正確性,在此隨便舉三個實例:
3.3.1根據光紅移前後能量的變化鑒別新舊紅移理論的正確與否:舊的紅移理論認為光發生紅移後,光的速度不變,光的波長增加,光的頻率降低,光的能量減少;新的紅移理論認為光發生紅移後光的速度增加,光的能量提高。我們可以做正常光和紅移光的光電效應進行比較,這樣就能鑒別出兩種理論的正確與否?若類星體發出的紅移光能量比正常光能量高得多,就能證明紅移光是高速光,就能證明新紅移理論是正確的理論。。
3.3.2利用太陽光紅移鑒別新舊紅移理論的正確與否:太陽光的紅移現象從發現到現在有一百多年,科學家用舊的紅移理論一直無法解釋,用新的紅移理論卻很容易解釋【3】。
3.3.2.1日面邊緣的光比日面中心的光紅移幅度大:日面中心射來光的運動方向和太陽引力作用方向成180度角,太陽引力作用使光速度減少的幅度比較大;從日面邊緣射來光的運動方向和太陽的引力方向成90度左右的角,太陽引力對光的運動速度影響相對要小一些,即日面邊緣的光速度要高於日面中心的光。此現象符合新紅移理論,即光的速度越高,光紅移的幅度越大。
3.3.2.2日面東邊光紅移幅度大於西邊光紅移幅度:由於我們看到的日面是一個一直轉動的球面,東邊朝向我們運動的速度大約為每秒2公里,西邊遠離我們的速度也是每秒2公里,日面東邊射來的光速度大於西邊射來的光速度約為每秒4公里,根據新紅移理論,日面東邊射來光紅移的幅度應該大於日面西邊射來光紅移的幅度,實事正是這樣。
3.3.3用總星系內天體系統的運動鑒別新紅移理論的正確性:在目前人們所能觀察的宇宙范圍內的所有天體及天體系統等物質都是有組織的做各種各樣的向心運動。物質在共同的相互引力作用下爭先恐後的向它們的共同中心運動,最終目的是進入中心體。既然總星系范圍內的物質都在向一起聚集,各天體接受到對方發來的光都是高速光。按照新紅移理論,高速光是紅移光,所以說新紅移理論是正確的理論。
4.宇宙演化的基本理論:關於宇宙的演化有多種理論觀點,其中有些是錯誤的,也有正確的。
4.1大爆炸的宇宙觀:大爆炸的宇宙觀是目前主流的宇宙觀,但是,它的光學理論基礎是舊的,它的紅移理論基礎也是舊的,它用舊的紅移理論觀察宇宙中天體及其物質的運動都與實際情況成180度角,既是相反的。比如在總星系甚至更大的范圍內的所有物質大部分都在向總中心運動,都在彼此接近,持大爆炸宇宙觀點者卻認為物質在彼此遠離。
4.2物質聚集和分離運動的宇宙觀:如果理性的觀察宇宙,你會發現宇宙演化實質就是物質在宏觀領域聚集和在微觀領域分離的運動。物質聚集和分離運動是宇宙演化的密不可分的一對矛盾。當物質彼此之間的距離相對較遠時,物質間的引力作用大於斥力作用,物質要向一起聚集;物質聚集到一起後,彼此間的距離太近時,物質間的斥力作用又大於引力作用,物質彼此又要分離。
4.2.1物質的聚集運動:一般物質間的距離大於10-10m時,物質間的引力作用大於斥力作用,物質彼此間始終有向一起聚集的慾望,它們絕大部分最終會聚集到一起。
4.2.1.1觀察物質聚集運動:當前最高級的觀測儀器觀察到最遠的距離約為137億光年左右,人稱總星系范圍。總星系不是物質聚集的源頭而是物質經過若干億年聚集運動的產物,其中的天體系統都是逐級相對老化的天體系統,天體系統越年輕,物質的聚集運動越劇烈,我們可以看出老年天體系統都是年輕天體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們一方面在逐級的聚集運動,另一方面又在共同向總的中心運動。總星系內沒有完全自由運動的物質,都是向各級天體系統的中心統一運動,並且離中心越遠,和中心聚集(接近)的速度越快。有資料證明地球繞太陽運動的半徑和周期逐漸縮短,太陽繞銀心運動的半徑和周期也在逐漸縮短(由於銀河系比太陽系年輕,所以太陽公轉半徑和周期無論是縮短的數量或是縮短的幅度都大於地球…)……
4.2.1.2總星系的由來:總星系內的天體都是老化的天體,即使最年輕的天體也是一些類星體。朔源,總星系由比它大的空間范圍和物質聚集演化而來,這個空間至少有十萬億光年空間和空間內的物質,在它的物質中,單個的光子和簡單的物質微粒聚集體較少,類星體較多,原有的或形成的高級天體較少,我們暫時稱其為B級超總星系,我們現在的總星系屬於某個B級超總星系的一部分。B級超總星系也是由比它大的空間范圍內的物質演化而來,這個空間有百億億光年左右,空間內的物質以單個的光子和簡單的物質微粒聚集體為多,類星體的形成極少,高級天體的形成幾乎沒有,即便有高級天體也是極少數包含其中,我們暫時稱其為A級超總星系。A級超總星系可以稱為是天體及天體系統形成的源頭,它內部的物質通過聚集分離運動最終會精煉出一顆表面堅硬的行星。宇宙中的空間無限大,物質是無限多,宇宙中的各種天體和天體系統也是無限多。
4.2.2物質的分離運動:一般物質間的距離小於10-13m時,物質間的斥力作用大於引力作用,物質彼此間始終有彼此分離的慾望,雖然它們會暫時的或較長時期的被動的受到天體引力或其它物質的壓力下沒有能夠完成分離,但是,條件是會變化的,它們終久會有機會分離。
4.2.2.1恆星中物質的分離:恆星中物質分離與恆星的質量有關。
恆星和行星的基本結構:恆星和行星的結構基本相似,外層都是質量最輕密度最低的物質,內層都是質量較重密度較大的物質。恆星和行星由外向內的物質大致分部是:最外層是運動速度和密度最低的光子等輕物質,次外層是光子等物質微粒子聚集體,再向內是輕核原子層、多核原子層、分子層、重核原子層、核子層和緻密的獨個的光子等最基本的物質微粒構成的核。
物質間的斥力:在恆星或行星內部物質間的距離縮短到它們產生的斥力與恆星引力和外層物質的壓力相等時,物質暫時處於一種平衡狀態,內層物質隨時都有彼此分離的慾望。天體淺層的分子、重核原子等較大的物質和物質粒子相對不易逸出;天體深層的物質在巨大的壓力下,物質的任何結構都不存在,物質都以最基本的粒子狀態緻密的擠在一起,這些質量和體積較小的物質粒子相對容易逃逸。如果天體上層物質是靜止的壓在下層物質微粒上,這些物質微粒無法逃逸。行星表面相對比較平靜,內層物質粒子逃逸的機率相對較少,恆星表面物質活動劇烈,內層物質粒子含量高,逃逸的機率較大。
大規模物質粒子分離的質量要求:由於天體中的分子、重核原子、核子等物質質量和體積較大不易離開天體,小於核子的物質粒子相對容易離開天體,但是,如果小於核子的物質粒子質量所佔比例較小時,天體相對不太活躍,小於核子的物質粒子被分離出去的機會也較小,甚至沒有物質能夠離開天體。這就使得天體質量越大,天體向外拋射物質的比例越大,天體的壽命越短。
4.4宇宙演化的終極精品:宇宙的總空間有無限大,總空間內又有無限多的小空間;宇宙中的總物質有無限多,總物質中又有無限多個小的統一運動的物質集團。宇宙中小的物質空間往往從A級超總星系開始聚集運動——最終發展為相對穩定行星為止。
[1]詳見《光折射的新理論》
[2]詳見《紅移的秘密》
[3]詳見《太陽光的紅移

閱讀全文

與有哪些有趣的太空儀器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超跑電影推薦 瀏覽:406
北京的汽車電影院在哪 瀏覽:583
健身器材練腿有哪些好處 瀏覽:260
手術室設備有哪些 瀏覽:44
起重設備簡歷怎麼寫 瀏覽:259
機車設備布置考慮哪些要求 瀏覽:68
動能機械表是什麼意思 瀏覽:634
fuzor怎麼導出機械動畫 瀏覽:825
女醫生愛上兵李采潭 瀏覽:390
山東建築機械製造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256
實驗裝置示意圖怎麼畫 瀏覽:780
教學設備如何 瀏覽:590
精密儀器著火用什麼滅火視頻 瀏覽:426
pe工具箱win106 瀏覽:397
機床坐標原點由什麼規定 瀏覽:926
怎麼控制空調閥門開關 瀏覽:220
心臟支架用什麼儀器 瀏覽:284
半生不熟的瓜蛋子是哪部影視劇 瀏覽:45
抗日戰爭老電影500部 瀏覽:949
環形輸送分揀裝置的設計 瀏覽:107